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關燈
别相。

    乃至色蘊永斷遍知。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言自性相者。

    自法自體。

    名為自性。

    如色受蘊等。

    于自性上。

    辨差别義。

    名差别相。

    如說常無常漏無漏等。

    言得蘊起故。

    得蘊盡故者。

    此二句顯生滅無常見。

    故下經雲。

    諸蘊生相滅相。

    又諸經雲諸行無常起盡法故。

    又瑜伽八十五雲。

    雲何諸行無常。

    決定起盡相應故。

    言得蘊滅故得蘊滅作證故者。

    此二句如次顯示滅道二谛。

    斷苦集谛得滅谛故。

    由道斷蘊作證滅故。

    十二處等。

    皆準此釋。

    廣辨五蘊。

    義如别章。

     如此一類。

    由得蘊故。

    複有一類。

    由得處故。

    複有一類。

    得緣起故。

    當知亦爾。

     釋曰。

    此即第二類處緣生。

    皆有六句。

    類蘊應知。

    處及緣生。

    義如别章。

     複有一類。

    由得食故。

    得食相故。

    得食起故。

    得食盡故。

    得食滅故。

    得食滅作證故。

    記别所解。

     釋曰。

    此即第三約四食門。

    記别所解。

    配釋六句。

    準上應知。

    辨四食相。

    義如别章。

     複有一類。

    由得谛故。

    得谛相故。

    得谛遍知故。

    得谛永斷故。

    得谛作證故。

    得谛修習故。

    記别所解。

     釋曰。

    此即第四約四谛門。

    記别所解。

    于六句中。

    初二是總。

    如上應知。

    後四如次。

    苦應遍知。

    集應永斷。

    滅應作證。

    道應修習。

    若依瑜伽第五十五雲。

    問。

    何緣故說遍知苦谛永斷集谛觸證滅谛修習道谛。

    答。

    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處故。

    為除颠倒。

    苦既遍知。

    苦即遍知故遍知集。

    由彼集谛苦谛攝故。

    雖遍知苦。

    仍為集之所随逐故。

    故須更說永斷集谛。

    言觸證者。

    是現見義。

    由于滅谛現前見故。

    不生怖畏。

    受樂攝受。

    是故次說觸證滅谛。

    若勤修道。

    乃能成辦所觀三義。

    是故後說修習道谛。

    問。

    餘三谛亦應遍知。

    如何唯說苦應遍知。

    答。

    此如婆沙七十九說。

    彼雲。

    問。

    契經但說苦谛應遍知。

    如何阿毗達磨說一切法皆應遍知。

    脅尊者言。

    世尊唯說應遍知苦。

    或謂唯苦是應遍知。

    故對法中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世尊唯說集應永斷。

    或謂唯集是應永斷。

    故對法中說有漏法皆應永斷。

    世尊唯說滅應作證。

    或謂唯滅是應作證。

    故對法中說有漏法皆應永斷。

    世尊唯說滅應作證。

    或謂唯滅是應作證。

    故對法中依得作證。

    說諸善法皆應作證。

    世尊唯說道應修習。

    或謂唯道是應修習。

    故對法中總說一切善有為法皆應修習。

    此則顯示經義不了。

    阿毗達磨是了義說。

    廣如彼論多複次說。

    廣辨四谛。

    義如别章。

     複有一類。

    内得界故。

    得界相故。

    得界種種性故。

    得界非一性故。

    得界滅故。

    得界滅作證故。

    記别所解。

     釋曰。

    第五約十八界。

    記别所解。

    于六句中。

    初二後二。

    準前應知。

    中間二句。

    釋有差别。

    種類衆多名為種種。

    數過一故名為非一。

    故雜阿含經第十六雲。

    佛告比丘。

    雲何種種界。

    謂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若瑜伽二十七。

    約五蘊明種種非一。

    二義差别。

    彼雲。

    雲何名蘊種種差别性。

    謂色蘊異。

    乃至識蘊異。

    雲何名蘊非一衆多性。

    謂色蘊非一衆多品類。

    大種所造差别故。

    古來今等品類差别故。

    若瑜伽五十六雲。

    雲何種種界。

    謂即十八界。

    展轉異相性。

    雲何非一界。

    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别所依住。

    雲何無量界。

    謂總彼二名無量界。

    又瑜伽八十三雲。

    若能了知十八界者。

    名非一界智。

    了知彼界種種品類。

    名種種界智。

    通達了知彼界趣地補特伽羅品類差别故。

    十八界義。

    如别章說。

     複有一類。

    由得念住故。

    得念住相故。

    得念住能治所治故。

    得念住修故。

    得念住未生令生故。

    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上廣大故。

    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二約道品三十七法。

    記别所解。

    此有兩釋。

    一雲。

    前蘊等法。

    約所證境。

    記别所解。

    後念住等。

    依能證行。

    記别所解。

    一雲。

    彼諸苾刍。

    非但緣于蘊等中六相以為勝義現觀境界。

    亦緣念住正斷等法六種别相。

    計為真實現觀境界。

    故不能了真勝義中一味相也。

    故解節雲。

    或有比丘。

    證見念處及念處相等。

    記自所得。

    又深密雲。

    如是諸比丘。

    取念處相。

    說為證法。

    具說如彼。

    于中有三。

    初約念住。

    記别所解。

    次如有一類下。

    類釋正斷神足根力覺支。

    記别所解。

    後約八聖道。

    記别所解。

    此即第一約四念住。

    記别所解。

    言念住者。

    謂四念住。

    即身受心法。

    依正理論七十一雲。

    何緣于慧立念住名。

    慧由念力持令住故。

    俱舍二十五雲。

    毗婆沙師。

    作如是說。

    慧由念力。

    持令住故。

    理實由慧。

    令念住境。

    如實見者。

    能明記故。

    依毗婆沙第九十六雲。

    由念勢力析除自體。

    故名念住。

    自體即是有漏五蘊。

    要由念住折除彼故。

    依智度論第十九雲。

    随順智慧緣中止住。

    是時名念處。

    依瑜伽二十八雲。

    問。

    念住何義。

    答。

    若于此念住。

    若由此住念。

    皆名念住。

    于此念住者。

    謂所緣念住。

    由此住念者。

    謂若慧若念。

    攝持于定。

    是自性念住。

    所餘相應諸心心所。

    是相雜念住。

    辨體性者。

    依薩婆多。

    以慧為體。

    若大乘以念慧為體。

    故雜集論十雲。

    念住自體者。

    謂慧及念。

    由佛經中有于身等随觀言故。

    及有念住言故。

    如其次第。

    依瑜伽雲。

    若慧若念。

    攝持于定。

    是名自性念住。

    又此複三種。

    一聞所成。

    二思所成。

    三修所成。

    聞思所成。

    唯是有漏。

    修所成者。

    通有漏無漏。

    就釋文中。

    文有六句。

    (深密經有七句。

    于第六句開為二句。

    謂念處生已住及不失修行相。

    解節經文。

    依真谛記開為十句)真谛記雲。

    問曰。

    經意或有比丘證見念處等十句。

    欲何所顯。

    答曰。

    為顯十義。

    說此十句。

    初句證見念處者。

    即是境界念處。

    第二念處相者。

    即是自性念處。

    第三念處對治者。

    顯念處道所治四倒。

    第四念處對治道者。

    顯能治道。

    即是雜念處治四倒故。

    第五念處修習者。

    即是修念處方便道。

    第六未生念處證見念生者。

    即是無礙道。

    謂八忍。

    第七已生念處證見念住者。

    即解脫道。

    謂八知。

    第八不忘失。

    即是修道。

    乃至金剛心。

    第九增長者。

    即無學道。

    謂金剛後心。

    第十圓滿者。

    即神通。

    道三輪利物也。

    謂神通。

    記心。

    正教。

    如四念處有此十句。

    四正勤乃至八聖道。

    例亦如此。

    具說如彼。

    今解不爾。

    一一法門。

    例有六句。

    初二句準蘊應知。

    下有四句。

    不同蘊等。

    言得念住能治所治者。

    顯四念住能治四倒。

    謂身念住。

    觀身不淨。

    能治淨倒。

    受念住。

    觀受無樂。

    能治樂倒。

    心念住。

    觀心無常。

    能治常倒。

    法念住。

    觀法無我。

    能治我倒。

    廣如瑜伽二十八等。

    言得念住修故等者。

    此三句文。

    約四種修。

    釋四念住。

    然此四修。

    薩婆多宗。

    念住現前名為行修。

    亦名得修。

    起得能得未來種類名準得修。

    故俱舍論二十六雲。

    修有四種。

    一得修。

    二習修。

    三對治修。

    四除遣修。

    如是四種依法立。

    頌曰。

     立得習二修  依善有為法  依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論曰。

    得習二修。

    依有為善。

    未來唯得。

    現其二修。

    治遣二修。

    依有漏法。

    故有漏善具足四修。

    無漏有為餘有漏法。

    如次各具前後二修。

    若廣分别。

    如順正理七十四。

    婆沙一百五說。

    今依大乘。

    諸教不同。

    若依集論第五。

    雜集第九。

    亦依四修。

    修念住等。

    彼約四正斷。

    明四種修。

    故彼論雲。

    更辨諸道修之差别。

    略說有四種。

    謂得修。

    習修。

    除去修。

    對治修。

    得修者。

    謂未生善法修習令生。

    習修者謂已生善法修令堅住不忘陪複增廣。

    除去修者。

    謂已生惡不善法修令永斷。

    對治修者。

    謂未生惡不善法修令不生。

    如是四種修差别相。

    随其所應。

    依四正斷說。

    瑜伽六十六。

    亦同集論。

    若依此經。

    唯初二修。

    明修念住。

    言得念住修故者。

    總标二修。

    言未生令生者。

    别顯得修。

    言生已堅住等者。

    别顯習修。

    問。

    如何不說後二種修。

    答。

    此中俱說修諸善法。

    不說餘惡不善法故。

    或可具四。

    前能治中攝二修故。

    言得念住未生令生故者。

    準顯揚第二雲。

    未生善法為令生故。

    未生者。

    謂所未得。

    善法者。

    謂聞思修所生三慧。

    由無過義。

    故名為善。

    為令生故者。

    謂令修得故。

    言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者。

    此習修文。

    諸教不同。

    若準顯揚。

    有其七種。

    一已生善法。

    二令住。

    三不忘。

    四令修滿。

    五令倍修。

    六令增長。

    七令廣大。

    故彼論雲。

    已生者謂已得故。

    令住者謂聞慧。

    令不忘者謂思慧。

    令修滿者謂修慧。

    此上三句。

    顯唯守護已所得善。

    令倍修。

    令增長。

    令廣大者。

    如其次第。

    不唯于彼生知足故。

    若依瑜伽二十八。

    具足列名。

    而不解釋。

    二十九文。

    但有前四。

    阙後三句。

     如有一類。

    得念住故。

    複有一類。

    得正斷故。

    得神足故。

    得諸根故。

    得諸力故。

    得覺支故。

    當知亦爾。

     釋曰。

    此即第二類釋五門。

    謂如念住。

    有其六句。

    正斷神足根力覺支。

    皆有六句。

    準上應知。

    言五門者。

    一者正斷。

    謂四正斷。

    即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

    于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故。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等。

    依俱舍論雲。

    何故說勤名為正斷。

    于正修習斷修位中。

    此勤力能斷懈怠故。

    或名正勝。

    于正持策身語意中。

    此最勝故。

    順正理毗婆沙亦同。

    依智度論第十九雲。

    破邪法正道中行。

    故名正勤。

    又雲。

    四種精進心勇發動。

    故名正勤。

    辨體性者。

    大小諸教。

    皆以精進為體。

    言神足者。

    謂四神足。

    即欲勤心觀三摩地。

    依俱舍雲。

    何緣于定立神足名。

    諸靈妙德所依止故。

    有餘師說。

    神即是定。

    足謂欲等。

    彼應覺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

    (毗婆沙師覺分十一。

    加欲心故成十三事)又違經說。

    如契經言。

    吾今為汝說神足等。

    神謂受用種種神境。

    分一為多。

    乃至廣說。

    足謂欲等四三摩地。

    此中佛說定果名神。

    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正理大同。

    毗婆沙雲。

    能為神妙功德所依。

    故名神足。

    若廣分别。

    如大婆沙百四十一說。

    依智度論雲。

    攝心安隐于緣中故。

    名如意足。

    又雲。

    行四正勤時。

    心等散故。

    以定攝心。

    故名如意足。

    又雲。

    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

    名如意足。

    具說如彼。

    依瑜伽雲。

    問。

    何因緣說名神足。

    答。

    如有足者。

    能往能還。

    騰躍勇健。

    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

    世殊勝法。

    說名為神。

    彼能到此。

    故名神足。

    廣說乃至能得能證出世間法。

    由出世法最勝自在。

    是最勝神。

    彼能證此。

    故名神足。

    廣說如彼。

    辨體性者。

    大小諸教。

    皆用三摩地為體。

    言諸根諸力者。

    謂五根五力。

    即信精進念定慧。

    依俱舍論。

    何緣信等先說為根。

    後名為力。

    由此五法。

    依下上品。

    分先後故。

    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

    依順正理雲。

    何緣信等立根力名。

    以增上故。

    難屈伏故。

    何緣此五先說為根。

    後名為力。

    由此五法。

    依下上品。

    分先後故。

    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

    下品信等勢力劣故。

    猶為所治同類屈伏。

    上品翻此。

    故得力名。

    毗婆沙雲。

    勢用增上。

    故名為根。

    難可摧制。

    故名為力。

    依智度雲。

    耎智心得故名根。

    利智心得故名力。

    又雲。

    于知衆生根中。

    得自在方便力。

    故名為根。

    五力增長。

    能破煩惱。

    度衆生。

    得無生法忍。

    是名為力。

    複次天魔外道不能俎壞。

    故名為力。

    具說如彼。

    依瑜伽論。

    增上義故說名根。

    難伏義故名力。

    具如彼說。

    顯揚雜集等意同瑜伽。

    辨體性者。

    大小諸教。

    皆用信等五法為體。

    言覺支者。

    謂七覺支。

    即念。

    擇法。

    精進。

    喜。

    安定。

    舍覺支。

    依婆沙雲。

    助如實覺。

    故名覺支。

    問。

    覺支者是何義耶。

    為能覺悟。

    故名覺支。

    為覺之支。

    故名覺支。

    有作是說。

    是能覺悟。

    故名覺支。

    問。

    若爾。

    即應一是六非。

    答。

    六是覺支。

    能随順覺。

    從勝而說亦名覺支。

    複有說者。

    是覺之支故名覺支。

    問。

    若爾。

    即應六是一非。

    答。

    擇法是覺支亦是覺。

    餘六是覺支而非是覺。

    如正見是道亦正道支。

    具說如彼。

    順正理論意同婆沙。

    依智度論雲。

    無學實覺此七事能到故名分。

    又雲。

    修道用故名覺。

    見道。

    用故名道。

    中邊論雲。

    此支助覺。

    故名覺支。

    由此覺支位在見道。

    依瑜伽論雲。

    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

    如實覺慧。

    用此為支。

    故名覺支。

    辨體性者。

    大小諸教。

    用慧精進念定喜受輕安行舍為體。

     複有一類。

    得八支正道相故。

    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

    得八支聖道修故。

    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

    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

    記别所解。

     釋曰。

    此即第三約八道支。

    記别所解。

    能治是八聖道。

    所治是八邪。

    餘同前釋。

    言八支聖道者。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毗婆沙雲。

    問。

    言道支者。

    是何義耶。

    為能求趣故名道支。

    為道之支故名道支。

    有作是說。

    此能求趣故名道支。

    問。

    若爾。

    則應一是七非。

    答。

    七是道分。

    能随順道。

    從勝而說。

    亦名道支。

    複有說者。

    是道之支。

    故名道支。

    問。

    若爾。

    即應七是一非。

    答。

    正見是道亦道支。

    餘是道支而非道。

    如擇法是覺亦是覺支。

    餘六是覺支而非覺。

    智度論雲。

    得是諸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無為城故。

    行是諸法。

    是時名為道。

    瑜伽論雲。

    問。

    何因緣故。

    名八支聖道。

    答。

    諸聖是覺已見迹者。

    由八支攝行迹正道。

    能無餘斷一切煩惱。

    能于解脫究竟作證。

    是故名為八支聖道。

    辨體性者諸說不同。

    若依俱舍。

    六法為體。

    正語業命同或故。

    毗婆沙師。

    七法為體。

    身語二業不相雜故。

    正理亦同。

    毗婆沙論有三釋。

    或說為六。

    或說為七。

    意同俱舍。

    或說為八。

    正命非正語業故。

    依雜集論雲。

    道支自體者。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如是八法名道支自體。

    問。

    七覺八道依何位說。

    答。

    依婆沙自有兩說。

    一雲。

    見位八正道。

    修位七覺支。

    一雲。

    見道名覺支。

    修道名八道。

    許家正義。

    前說為正。

    依俱舍論。

    亦有兩釋。

    一說同婆沙。

    一說七覺在見道。

    八道通見修。

    今依大乘。

    智度論自有兩說。

    同大婆沙雜集中邊。

    七覺為見。

    八道為修。

    顯揚論說七覺在見。

    八聖道中正見。

    通于見修。

    餘七唯修。

    瑜伽七覺為見。

    八聖道中正語業命唯立修道。

    餘不别說。

    廣辨道品。

    義如别章。

     世尊我見彼已。

    便作是念。

    此諸長老。

    依有所得現觀。

    各說種種相法。

    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三述已所念。

    于中有三。

    初略述己念。

    次重述己念。

    後贊世尊德。

    此即第一略述己念。

     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

    為增上慢所執持故。

    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

    不能解了。

     釋曰。

    此即第二重述所念。

     是故世尊甚奇。

    乃至世尊善說。

     釋曰。

    自下第三贊世尊德。

    于中有三。

    初略贊善說。

    次舉所贊教。

    後顯非餘境。

    此即初也。

     謂世尊言。

    勝義谛相微細最微細。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遍一切一味相。

     釋曰。

    此即第二舉所贊教。

    微細等文。

    已如上釋。

     世尊此聖教中修行苾刍。

    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

    尚難通達。

    況諸外道。

     釋曰。

    此即第三顯非餘境。

    謂諸二乘及諸外道。

    不能通達遍一味相。

    皆是此中起增上慢。

     爾時世尊。

    告尊者善現曰。

    如是如是。

    善現。

    我于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

    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

    現正等現覺等覺已。

    為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

     釋曰。

    此即第二即所贊德。

    如汝所贊。

    于微細等一味勝義。

    自覺悟他。

    又解。

    初是總贊。

    能自覺他。

    後是别贊。

    能自覺他。

    贊自他覺。

    重言如是。

     何以故。

     釋曰。

    第二依徴廣釋。

    先徴。

    後釋。

    此即徴也。

     善現。

    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

    清淨所緣。

    是勝義谛。

     釋曰。

    此即廣釋。

    于中有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法中有三。

    初約清淨所緣。

    顯一味相。

    次善現修觀行下。

    約三遍義以辨一味。

    後善現如彼下。

    即以離三過。

    釋一味相。

    就初段中。

    先釋。

    後結。

    釋中複二。

    初約清淨所緣。

    顯勝義谛。

    後此清淨下。

    以清淨所緣。

    顯一味相。

    前中有二。

    初約蘊上清淨所緣。

    顯勝義谛。

    後類處等清淨所緣是勝義谛。

    此則初也。

    一切蘊者。

    五蘊非一。

    故言一切。

    或可漏無漏等非一。

    故言一切。

    此意說雲。

    于蘊等上。

    有勝義谛。

    亦名清淨所緣。

    由緣此境。

    得心清淨故。

    是故顯揚十六卷雲。

    複次頌曰。

     清淨之所緣  常無有變異  善性及樂性 一切皆成就 論曰。

    由勝谛離一異性故。

    當知即是清淨所緣。

    何以故。

    由緣此境。

    得心清淨故。

    具說如彼。

    或可勝義即體離系故名清淨。

    問。

    上經中未說此言。

    如何說言我已顯示。

    解雲。

    諸部般若及無量義中。

    皆說真如也。

     我已顯示于一切處緣起。

    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清淨所緣。

    是勝義谛。

     釋曰。

    此即第二釋類處等清淨所緣。

    是勝義谛。

    所以者何。

    勝義谛理。

    遍諸法故。

     此清淨所緣。

    于一切蘊中。

    是一味相。

    無别異相。

     釋曰。

    自下第二約清淨所緣。

    顯一味相。

    于中有二。

    初約諸蘊。

    釋一味相。

    後類處等。

    釋一味相。

    此即第一約蘊上清淨所緣。

    顯一味相。

    于諸蘊上清淨所緣。

    無别異相。

    無别異義。

    即一味故。

     如于蘊中。

    如是于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

    是一味相。

    無别異相。

     釋曰。

    此即第二類處等諸法一味。

     是故善現。

    由是道理。

    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味相。

     釋曰。

    此即第二結勝義谛是一味相。

    謂由前所明蘊等法中清淨所緣勝義谛相。

    無别道理。

    故知勝義谛相即是遍一切。

     善現。

    修觀行苾刍。

    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

    更不尋求各别餘蘊諸處緣起。

    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真如勝義法無我性。

     釋曰。

    自下第二約三遍義。

    以釋一味。

    言三遍者。

    謂真如勝義及法無我。

    此三皆遍蘊等法中。

    故說此三名為一味。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有二。

    先反解。

    後順釋。

    此即初也。

    謂勝義谛有衆多義。

    依大般若。

    有十二名。

    謂真如。

    法界。

    法性。

    不虛妄性。

    不變異性。

    平等性。

    離生性。

    法定。

    法住。

    實際。

    虛空界。

    不思議界。

    如是乃至餘教所說。

    不可具述。

    今于此中。

    且約三義以釋一味。

    言真如者。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表無變異。

    謂此真實。

    于一切位。

    常如其性。

    故曰真如。

    即是湛然不虛妄義。

    問。

    豈不前說真勝義谛離諸名言。

    如何于此說名真如。

    解釋此難。

    如成唯識第二卷說。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遮撥為無。

    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

    故說為空。

    勿謂虛幻。

    故說為實。

    理非妄倒。

    故名真如。

    言勝義者。

    勝謂勝智。

    義即境義。

    謂此真如。

    二種勝智所緣境義。

    故名勝義。

    是故顯揚第十六雲。

    論曰。

    此勝義谛。

    當知即是圓成實性。

    問。

    何因緣故。

    七種真如。

    名勝義谛。

    答。

    由是二最勝智所行故。

    謂出世智及後所得世間智。

    由此勝義無戲論故。

    非餘智境。

    自餘别義。

    如二谛章。

    言法無我者。

    如集論第三說。

    何等無我相。

    謂如我論者。

    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

    由蘊界處我相無故。

    故名無我相。

    雜集第八亦同此說。

    問。

    空與無我。

    二種何别。

    答。

    諸教不同。

    依俱舍論。

    四說不同。

    故第二十六雲。

    違我所見故空。

    違我見故非我。

    又雲。

    内離士夫故空。

    不自在故非我。

    又雲。

    于此無我故空。

    自非我故非我。

    又雲。

    為治我所見故修空行相。

    為治我見故修非我行相。

    大毗婆沙第七十九。

    亦有兩說。

    同俱舍初二釋。

    順正理論第七十四雲。

    無主宰故空。

    違我相故非我。

    又雲。

    為治我所見故修空行相。

    為治我見故修非我行相。

    (此同俱舍論第四釋)依智度論第三十二雲。

    不見實是名空。

    不見我是名無我。

    依集論第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