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四(經本第二)

關燈
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别觀遍計所執為自性故。

    亦非由彼别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釋曰。

    自下第三約三性門。

    立三無性意。

    于中有二。

    初反釋。

    後然由下順解。

    此即初也。

    觀謂觀待。

    或觀察義。

    此中意雲。

    謂諸有情非由别觀三種自性。

    如其次第。

    遣三性故。

    立三無性。

    所以者何。

    非唯相無自性性遣遍計所執。

    餘二亦遣所執性故。

    不遣依他及圓成實。

    立後二種無自性性。

    依他圓成不可遣故。

    又解。

    此中立三意者。

    為除有情所執過患。

    立三無性。

    非彼有情于三性中。

    一一别執。

    有三自性。

    為除彼故。

    立三無性。

    但諸有情。

    不了依他及圓成實。

    于二性上。

    起增益執。

    由此建立三種三無性。

    于二說中。

    後說為勝。

    順文相故。

    依深密經。

    不違此經。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順解。

    于中有二。

    先标。

    後釋。

    此即标也。

    此意說雲。

    于二性上。

    遍計所執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故。

    立相無自性性。

    于依他起上。

    無自然生增益故。

    立生無自性性。

    于圓成實上。

    無此所執性故。

    立勝義無自性性。

    非謂别觀三種自性為自性故。

    故說三種無自性性。

     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

    彼諸有情。

    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

    随起言說。

     釋曰。

    此即釋也。

    總說意雲。

    由所執相。

    能起言說。

    由言說故。

    成三種因。

    由三因故。

    起諸執着。

    由執着故。

    生依他起三種雜染流轉六趣生死過失。

    是故。

    此中約所執相。

    立三無性。

    于中有二。

    初由所執相能生執着。

    後如如下。

    由執着故生流轉法。

    前中有二。

    初由所執相。

    能起言說。

    後如如由言說故能生執着。

    此即初也。

    理實二性皆離名言。

    而由遍計所執相故。

    于二相中。

    有言說起。

     如如随起言說。

    如是如是。

    由言說熏習心故。

    由言說随覺故。

    由言說随眠故。

     釋曰。

    此即第二由言說故能生執着。

    于中有二。

    初由言說故成三種因。

    後由三因故能生執着。

    此即初也。

    言如如者。

    顯所說法。

    所說非一。

    故曰如如。

    随彼如如。

    起諸言說。

    是故重言如是如是。

    由諸言說。

    成三種因。

    一由言說熏習心故。

    此明三熏習中名言熏習。

    二由言說随覺故。

    此解名言随覺分别。

    如人天等解言說者。

    三由言說随眠故。

    此不解名言随眠分别。

    如牛羊等不解言說。

    但由随眠而起分别。

    此即顯由起言說故成三種因。

     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

    執着遍計所執自性相。

     釋曰。

    此明由三因故能執着。

    于三因中。

    前之一因。

    顯執因緣。

    後之二因。

    顯增上緣。

    由此三因。

    于二性中。

    執着遍計所執自性。

     如如執着如是如是。

    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執着遍計所執自性。

     釋曰。

    此下第二由執着故。

    生流轉法。

    于中有二。

    初牒前能執顯流轉因。

    後正明能執生流轉果。

    此即初也。

    言如如者。

    顯所執境。

    所執非一。

    故曰如如。

    随彼如如。

    起諸執着。

    是故重言如如是是。

    由此執着。

    于二性中。

    執着遍計所執自性。

    以此執着。

    為流轉因。

     由此因緣。

    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

     釋曰。

    此下第二顯流轉果。

    于中有二。

    初生依他起。

    後生三雜染。

    此即初也。

    問。

    依他雜染有何差别。

    答。

    總别有異。

    或可寬狹不同。

    依他是寬。

    從緣生者。

    皆依他故。

    三雜染中不攝長養五根等故。

     由此因緣。

    或為煩惱雜染所染。

    或為業染所染。

    或為生雜染所染。

    于生死中。

    長時馳騁。

    長時流轉。

    無有休息。

     釋曰。

    此下第二生三雜染。

    于中有二。

    初由三雜染流轉生死。

    後由三雜染流轉六趣。

    此即初也。

    謂由此執為因緣故。

    生三雜染。

    三雜染者。

    謂或業生所緣相應二縛所縛。

    故名雜深。

    由此雜染。

    分段變易二生死中。

    馳騁流轉。

    無有休息(二種生死義如别章)。

     或在那落迦。

    或在傍生。

    或在餓鬼。

    或在天上。

    或在阿索洛。

    或在人中。

    受諸苦惱。

     釋曰。

    此即第二由三雜染流轉六趣。

    言那落迦。

    依順正理二十一雲。

    迦是樂名。

    那者言無。

    落是與義。

    無樂相與。

    名那落迦。

    或複落迦是救濟義。

    那名不可。

    不可救濟。

    名那落迦。

    依大婆沙百七十二雲。

    捺落名人。

    迦名為惡。

    惡人生處。

    名捺落迦。

    依毗昙論第八卷雲。

    不可樂故名地獄。

    言傍生者。

    毗昙論雲。

    身橫行故名畜生。

    順正理雲。

    彼趣多分身橫住故。

    或彼趣中。

    容有少分傍行者。

    婆沙論雲。

    其形傍故行亦傍。

    以行傍故形亦傍。

    故名傍生。

    有說。

    遍諸處故名傍生。

    謂此遍于五趣有故。

    言餓鬼者。

    毗昙論雲。

    從他悕求。

    故名餓鬼。

    順正理雲。

    多懷法劣。

    其形瘦悴。

    身心輕躁。

    故名餓鬼。

    婆沙論雲。

    饑渴增故。

    名為餓鬼。

    有說。

    被驅役故名鬼。

    恒為諸天處處驅役。

    常馳走故。

    所言天者。

    毗昙論雲。

    光明故名天。

    順正理雲。

    天謂尊高。

    神用自在。

    衆所祈告。

    故名為天。

    婆沙論雲。

    光明增故名天。

    以彼自然身光恒照晝夜等故。

    阿素洛者。

    正理雲。

    素洛名天。

    是自在義。

    阿是非義。

    顯彼非天。

    自在減天。

    名阿素洛。

    婆沙論雲。

    素洛是天。

    彼非天故。

    名阿素洛。

    複次素洛名端政。

    彼非端政。

    名阿素洛。

    所言人者。

    毗昙論雲。

    意寂靜故名人。

    順正理雲。

    多思慮故名人。

    婆沙論雲。

    能寂靜故名人。

    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

    廣釋如彼。

    正理婆沙。

    具如别章。

     複次勝義生。

    若諸有情。

    從本已來。

    未種善根。

    未清淨障。

    未成熟相續。

    未多修勝解。

    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釋曰。

    自下第三約位。

    辨立三無性意。

    于中有二。

    初約五位說生無自性性。

    後彼雖如是下。

    約加行等位說後二種無自性性。

    夫論觀門。

    有其五位。

    如成唯識第九卷說。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解雲。

    始從十信至十回向。

    二加行位。

    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解雲。

    在十回向第十終心。

    三通達位。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

    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

    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今依此經。

    分為兩段。

    初約五位。

    辨生無自性性。

    即當唯識初資糧位及十信前種解脫分善根位也。

    後約加行等位。

    辨立後二無性。

    即當唯識中間三位。

    除無學位。

    非所為故。

    此即初也。

    于中有三。

    初明說教所為。

    次我為彼下。

    對機正說。

    後彼聞下。

    辨教勝利。

    此即初也。

    然彼所為。

    有其五位。

    一種善根位。

    謂十信前種解脫分善根位也。

    種解脫分善根之法。

    如優婆塞戒經中說。

    二清淨位。

    謂即十信。

    謂能随分淨罪業故。

    故深密經第二卷雲。

    未清淨罪業者。

    清淨罪業緣起經雲。

    内法異生不共無明已永斷故。

    不造罪業也。

    三成熟相續位。

    謂即十解。

    能令信等相續成就故。

    深密雲。

    依彼成熟善根力故。

    四多修勝解位。

    謂即十行。

    決定勝解多現前故。

    五積集福智資糧位。

    即十回向。

    具足福智二資糧故。

    此中意說。

    未種善根令種善根。

    乃至未具資糧。

    令得具足故。

    為此等故。

    說生無性。

    又解。

    此文辨資糧位。

    五事差别。

    非立五位配四十心。

    五事差别。

    如前分别。

     我為彼故。

    依生無自性性。

    宣說諸法。

     釋曰。

    此即第二對機正說。

    謂諸有情。

    從本已來。

    未悟諸法緣生道理。

    妄執無因自然而生。

    是故。

    世尊依生無自性性。

    說一切法。

    皆從因生。

    不由自然。

     彼聞是已。

    能于一切緣生行中。

    随分解了。

    無常無恒。

    是不安隐變壞法已。

     釋曰。

    此即第三聞教勝利。

    四種勝利。

    即分為四。

    一解了無常利。

    二怖畏厭患利。

    三止惡修善利。

    四五事具足利。

    此即初也。

    謂世尊說。

    從無明緣行。

    乃至老死。

    不從自在天等所生。

    由斯有情随分解了。

    一切諸法。

    無常無恒。

    是無常故。

    即不安穩。

    非如涅槃離生滅故。

    即是安住。

    又諸有為。

    前滅後生。

    漸次衰壞變壞之法。

     于一切行。

    心生怖畏。

    深起厭患。

     釋曰。

    此即第二怖畏厭患利。

    如文可知。

     心生怖畏。

    深厭患已。

    遮止諸惡。

    于諸惡法。

    能不造作。

    于諸善法。

    能勤修習。

     釋曰。

    此即第三止惡修善利。

    如文可知。

     修習善因故。

    未種善根能種善根。

    未清淨障能令清淨。

    未熟相續令成熟。

    由此因緣。

    多修勝解。

    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釋曰。

    此即第四五事具足利。

    釋五事相準上應知。

     彼雖如是種諸善根。

    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然于生無自性性中。

    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約加行等位。

    說後二種無自性性。

    于中有三。

    初明說教所為。

    次如來為彼下。

    對機正說。

    後彼聞已下。

    辨教勝利。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二。

    初明未了二種無性。

    後辨不了無性之性。

    謂諸有情。

    聞說諸法從緣而生。

    不從自在天等所生。

    由斯解了無常等義。

    積集福智二資糧等。

    而未能了諸有為行皆如幻等非實有性。

    便執諸法定有實性。

    此多不了相無性性。

    或複不了如上所說二種勝義無自性性。

     于一切行。

    未能正厭。

    未正離欲。

    未正解脫。

    未遍解脫煩惱雜染。

    未遍解脫諸業雜染。

    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釋曰。

    此即第二明不了失。

    謂未能了相無自性業故。

    于一切行。

    未能正厭等。

    言正厭是加行道。

    正離欲者。

    是無間道。

    正解脫等是解脫道。

    及勝進道。

    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如攝大乘及唯識等。

     如來為彼更說法要。

    謂相無自性性。

    及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對機正說。

    于中有二。

    初正說教。

    後明說教之意。

    此即初也。

    謂十回向終加行位等。

    宜聞此教。

    故為說之。

     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厭故。

    正離欲故。

    正解脫故。

    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

    超過一切業雜染故。

    超過一切生雜染故。

     釋曰。

    此第二明說教之意。

    為欲令其加行等位。

    速能成辦加行等道。

    及令超過三種雜染。

    是故更說二種無性。

     彼聞如是所說法已。

    于生無自性性中。

    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

    及勝義無自性性。

    簡擇思惟。

    如實通達。

     釋曰。

    此下第三辨教勝利。

    于中有二。

    初明加行位中所得勝利。

    後于依他起下。

    辨地上二地所得勝利。

    此即初也。

    此中正明于加行位所得勝利。

    然加行位。

    諸說不同。

    有說。

    即屬第二僧祗。

    極歡喜地近方便故。

    如未至定。

    即屬初禅。

    有說。

    正在第十回向第一僧祗。

    未入地故。

    雖有兩說。

    護法菩薩存第二解。

    如成唯識第九卷說。

    近見道故。

    立加行名。

    于此位中。

    聞後二種無性教故。

    作四尋思四如實觀。

    存能緣識。

    遣所取空。

    即是相自性性。

    即彼無性所顯勝義。

    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若廣分别。

    如成唯識第九卷說。

    故今說雲。

    于二無性。

    簡擇思惟。

    即四尋思。

    如實通達。

    即四如實智也。

    又解。

    簡擇思惟者。

    四尋思位。

    如實通達者。

    初地已上通達位也。

     于依他起自性。

    能不執着遍計所執自性相。

     釋曰。

    此下第二辨地上二位所得勝利。

    有六勝利。

    即分為六。

    一遣所執相。

    二不起三因。

    三滅依他起。

    四斷當苦因。

    五能引三道。

    六離三雜染。

    此即初也。

    謂地上二位。

    聞前所說二無性故。

    能不執着遍計所執。

     由言說不熏習智故。

    由言說不随覺智故。

    由言說離随眠智故。

     釋曰。

    此即第二不起三因。

    謂不執故。

    三因不成。

    因不成故。

    生三種智。

    言三智者。

    一言說不熏習智。

    二言說不随覺智。

    三言說離随眠智。

    然此三智。

    自有二說。

    一從境得名。

    謂後所得智。

    緣三境生。

    立三智名。

    一雲。

    從因得名。

    謂即二種無自性智。

    從三種因之所生故。

    立三種名。

     能滅依他起相。

     釋曰。

    此即第三滅依他起。

    謂不起三因。

    成三種智。

    由三智故。

    能滅依他也。

     于現法中。

    智力所持。

    能永斷滅當來世因。

     釋曰。

    此即第四斷當苦因。

    由前三智滅依他故。

    于現身中。

    有方便智。

    以方便智所攝持故。

    彼根本智。

    能永斷除當來世因。

     由此因緣。

    于一切行。

    能正厭患。

    能正離欲。

    能正解脫。

     釋曰。

    此即第五引三道。

    所謂加行無間解脫也。

     能遍解脫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釋曰。

    此即第六離三雜染。

    如文可知。

     複次勝義生。

    諸聲聞乘種姓有情。

    亦由此道。

    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隐涅槃。

    諸獨覺乘種姓有情。

    諸如來乘種姓有情。

    亦由此道。

    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隐涅槃。

     釋曰。

    此下第四約三無性。

    辨一乘義義。

    于中有三。

    初約聖道辨一乘義。

    次善男子下。

    明趣寂聲聞定不成佛。

    後若回向下。

    明回向聲聞定得成佛。

    總釋意雲。

    第一段中。

    約三種姓。

    如來方便。

    說為一乘。

    就實正理。

    具有三乘。

    各證無餘究竟涅槃。

    勝鬘經意亦同此說。

    第二段意。

    定性二乘。

    唯證二乘無餘涅槃。

    必無後時得成佛義。

    故瑜伽雲。

    二乘所證無餘涅槃。

    唯有真如清淨法界。

    第三段意。

    不定種姓回向聲聞必當成佛。

    是故。

    法華方便品說。

    為二乘種姓。

    理實決定得成佛果。

    若依此說。

    方便說三。

    就實為一。

    故法華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法華勝鬘。

    各據一義。

    今此一部義俱有。

    故解深密是最了義。

    (義如别章)就初段中。

    複分為三。

    初明三乘各證自乘無餘涅槃。

    次約聖道方便說一。

    後明理實三乘差别。

    此即第一。

    謂三乘種姓。

    各以無性妙清淨道。

    證無餘依妙涅槃界。

    然彼聖道能通義故。

    名之為道。

    即彼聖道諸聖遊履。

    亦名行迹。

    由此道迹。

    離諸煩惱有漏苦身。

    證得常住寂滅之樂。

    是故。

    說為安隐涅槃。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

    皆共此一妙清淨道。

    皆同此究竟清淨。

    更無第二乘。

    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釋曰。

    此即第二方便說。

    一言聲聞者。

    諸佛聖教。

    聲為上首。

    從師友所。

    聞此教聲。

    展轉修證。

    永出世間。

    小行小果。

    故名聲聞。

    言獨覺者。

    常樂寂靜。

    不欲雜居。

    修加行滿。

    無師友教。

    自然獨悟。

    永出世間。

    中行中果。

    故名獨覺。

    或觀待緣而悟聖果。

    亦名緣覺。

    言菩薩者。

    悕求大覺。

    悲愍有情。

    或求菩提。

    志願堅猛長時修證。

    永出世間。

    大行大果。

    故名菩薩。

    具如瑜伽釋論廣解。

    總說意雲。

    謂彼三乘皆其此一妙無性道。

    即說此道。

    名究竟淨。

    唯有此道。

    更無第二。

    故約一道。

    說為一乘。

    故深密雲。

    唯有一清淨道。

    更無第二。

    而不别說究竟清淨。

    故知究竟清淨即是妙清淨道也。

    又雲。

    一言自有三種。

    一。

    道一故名一。

    二。

    果一故名一。

    三。

    理一故名一。

    今依此文。

    有其二種。

    妙清淨道即是道一。

    究竟清淨即是果一。

    依此二一。

    更無第二。

    故深密意說唯有一乘。

    而不同下第四卷中約理無别故說一乘。

    然一乘者。

    唯一佛乘。

    故勝鬘經雲。

    聲聞緣覺皆入大乘。

    大乘即佛乘也。

    又法華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或可法身以明一乘。

    故法華論雲。

    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

    法身無異。

    故與授記。

    後當分别。

    此即六中帶數釋也。

    論體性者。

    若受用身。

    四智心品所攝蘊等。

    以為體性。

    若就法身真如為體。

    總相出體。

    于一乘門教理行果以為一乘。

    然此一乘聖教甚多。

    譯者非一。

    意趣深遠。

    是故新舊競興诤論。

    一真谛等一類諸師。

    依法華等諸經及論。

    皆作此說。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故涅槃經第七卷雲。

    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

    善男子。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

    又第二十五雲。

    衆生佛性不一不異。

    諸佛平等猶如虛空。

    一切衆生。

    同共有之。

    (此說理性)又第二十七雲。

    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又雲。

    譬如有人。

    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

    答言我有。

    酪實非蘇。

    以巧方便。

    定當得故。

    故言有蘇。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我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此說行性)又三十三雲。

    一切衆生。

    同有佛性。

    皆同一乘。

    同一解脫。

    一因。

    一果。

    同一甘露。

    一切當得常樂我淨。

    是名一味。

    (通說理行)又法華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又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又勝鬘經。

    聲聞緣覺。

    皆入大乘。

    又須真天子所問經雲。

    文殊師利言。

    一切皆得審當作佛。

    卿莫疑也。

    所以者何。

    一切當得如來覺故。

    廣說如彼。

    又入楞伽第二。

    明五乘性雲。

    闡提二種。

    一者焚燒一切善根。

    二者憐愍一切衆生作盡願。

    二中從一定不成佛。

    具說如彼。

    四卷楞伽第一卷說。

    言雖有異。

    意同前本。

    準此等經。

    無姓有情。

    亦得成佛。

    又梁攝論第十五雲。

    五救濟乘為業。

    乃至彼雲。

    未定根性聲聞。

    能安立彼。

    為修行大乘故。

    釋曰。

    乃至若得信等五根。

    不名定根。

    以未得聖故。

    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

    則名定根。

    以得聖故。

    若至頂位。

    不名定性。

    以不勉四惡道故。

    若至忍位。

    名為定性。

    以免四惡道故。

    若依小乘解。

    未得定根性。

    則轉小為大。

    若得定根性。

    則不可轉。

    如此聲聞。

    無有改小為大義。

    雲何說一乘。

    今依大乘解。

    未專修菩薩道。

    悉名未定根性。

    故一切聲聞。

    皆有可轉小為大義。

    安立如此大小乘人。

    令修行大乘。

    智度論八十四雲。

    有四種道。

    人天道并三乘道為四。

    菩薩法應引導衆生着大道中。

    若爾任入大道者。

    着三乘中。

    若不任入涅槃者。

    着人天福樂中。

    作涅槃因緣。

    又法華論雲。

    聲聞有四種。

    一者決定。

    二者增上慢。

    三者退菩提。

    四者應化聲聞。

    二種聲聞。

    如來與授記。

    謂應化聲聞。

    退已還發菩提心者。

    決定增上二種聲聞。

    根未熟故。

    如來不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者。

    方便令發心故。

    準此等文。

    決定無有無性有情。

    亦無定性聲聞獨覺必不成佛。

    而深密經及瑜伽等。

    定不成者。

    約根未熟時分而說。

    非謂決定不成佛也。

    故寶性論第二卷雲。

    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無涅槃性者。

    此義雲何。

    為欲示現謗大乘因故。

    乃至依無量時。

    故如是說。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心。

    問。

    依瑜伽第八十雲。

    于無餘依涅槃界中。

    遠離一切發趣事業。

    一切功用。

    皆悉止息。

    若如上說。

    決定聲聞。

    亦得成佛。

    彼瑜伽文。

    如何會釋。

    答。

    依法華第三卷雲。

    我滅度後。

    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

    入于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

    大智論第九十三。

    亦同此說。

    又涅槃經二十三雲。

    聲聞獨覺。

    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

    名為涅槃。

    無上法主聖王住處。

    乃得名為大般涅槃。

    又楞伽第四頌雲。

     譬如海浮木  當随波浪轉  諸聲聞亦爾 相風所漂蕩  離諸随煩惱  薰習煩惱縛 味着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  得諸三昧身  無量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寤  得佛無上體 是我真法身 第二第二亦同此意。

    又法華論雲。

    實無而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間三摩?提實無涅槃。

    而生涅槃想。

    對治此故。

    說化城譬喻應知。

    又雲。

    第四人者。

    方便令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般涅槃城故。

    準此等文。

    瑜伽所說。

    無餘涅槃。

    即彼楞伽所說三昧樂定。

    離分段故。

    名為無餘。

    非實無餘。

    有變易故。

    勝鬘經說無無餘。

    故彼經雲。

    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餘。

    生法不盡故。

    有生有餘。

    梵行成故。

    不純事不究竟故。

    當有所作。

    不度彼故。

    當有所斷。

    以不斷故。

    去涅槃界遠。

    乃至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

    準此應知。

    八萬劫等。

    入三昧樂。

    假名無餘。

    無實身智俱滅無餘涅槃。

    (然須陀洹等者從本為名實是無學)是故二乘定得成佛。

    由此諸經。

    實說一乘。

    假說二乘。

    二者。

    大唐三藏。

    依諸經論。

    立有五姓。

    無姓有情無涅槃性。

    定性二乘必不成佛。

    故善戒經第一卷雲。

    若無菩薩性。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地持論第一卷雲。

    非種姓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瑜伽第三十五亦同地持。

    又此經雲。

    一向趣寂靜聲聞種姓補特伽羅。

    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深密解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