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四(經本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無量門。
曾說念住所有自相。
能治所治。
及以修。
習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信修。
增長廣大。
釋曰。
第四辨念住教。
于中有二。
初釋念住。
後類五門。
前中五句。
所有自相。
自有二釋。
準蘊應知。
此四念住。
以慧為體。
住身等境。
應言慧住。
而言念住。
與念相應。
住身等境。
故名念住。
此六釋中。
鄰近釋也。
後四句者。
一能治四倒。
二未生令生。
三生已堅住。
四不忘倍修增長廣大。
如初卷說。
如說念住。
正斷神足根力覺支。
亦複如是。
釋曰。
此即第二類釋五門。
謂如念住有其五句。
四正斷門。
四種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皆有五句。
準上應知。
以無量門。
曾說八支聖道。
所有自相。
能治所治。
及以修習。
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倍修增長廣大。
釋曰。
第五八聖道支。
有其五句。
準上應知。
此後七門。
即是三十七品觀。
義如别章。
世尊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第二顯無性教。
謂依下經。
三時法輪。
于第一時。
說四谛教。
于第二時。
說無相教。
第三時中。
說了義教。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而今此中。
約第二時。
對第一時。
以為發問所依。
前說有相。
後說無相。
此無相言。
違前有相。
故以無相。
為問所依。
問若。
準此經。
初唯說有。
後但說無。
無量義經前後兩時。
皆說空有。
故彼經雲。
善男子。
我起樹王。
詣波羅奈鹿野園中。
為阿若拘鄰等五人。
轉四谛法輪時。
亦說諸法本來寂靜。
中間于此及以處處。
為諸比丘并衆菩薩。
辨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亦說諸法本來空寂。
具說如彼。
即此二經如何會釋。
解雲。
如智度論。
諸佛說法。
有其二事。
一者秘密。
二者顯示。
無量義經。
依秘密門。
今依此經。
是顯示門。
各據一邊。
互不相違。
未審世尊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
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第三依教發問。
于中有三。
初陳己疑情。
次請願解釋。
後申所釋經。
此即初也。
謂佛先說蘊處界等十三法門皆無自性。
後複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前說有性。
後說無性。
二教相違。
未審世尊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無自性等(若依密經。
有其五節。
一一切法本來無證。
二一切法本來不生。
三一切法本來無滅。
四一切法本來寂靜。
五一切法本來自性涅槃)。
我今請問如來斯義。
唯願如來哀愍解釋。
釋曰。
此即第二諸願解釋。
說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所有密意。
釋曰。
第三申所釋教。
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贊問許說。
後勝義生當知下。
依問正說。
前中有二。
初贊問有益。
後敕聽許說。
前中有四。
一辨能說者。
二贊問應理。
三贊問深義。
四贊問有益。
此即初也。
善哉善哉。
勝義生。
汝所尋思。
甚為如理。
釋曰。
此即第二贊問應理。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
釋曰。
此即第三贊問深義。
此上二種。
文義俱善。
是故重言善哉善哉。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
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為令獲得義利安樂。
故發斯問。
釋曰。
此即第四贊問有益。
準應知。
汝應谛聽。
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所有密意。
釋曰。
此即第二敕聽許說。
勝義生。
當知。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
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釋曰。
此下第二。
依問正說。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舉頌重說。
前中有五一約三無性。
釋經諸句。
二複次勝義生下。
約三性觀。
辨立三無性意。
三複次勝義生下。
約位辨立三無性意。
四複次勝義生下。
約三無性觀。
辨一乘義。
五複次勝義生下。
約無性教。
辨取解不同。
此即第一。
約三無性。
釋經諸句。
于中有二。
初約三無性。
釋諸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後勝義生當知下。
約初後無性。
釋一切法無生滅等。
前中有三。
初标章略說。
次善男子下。
問答廣釋。
後善男子下。
釋已總結。
前中有二。
初依三無性。
顯經密意。
後依數列三無性名。
此即初也。
謂世尊言一切諸法無自性者。
我今具依三無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一切諸法即是三性。
即三性。
立三無性。
故諸經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是故成唯識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所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依數列名。
謂即三種相無自性等。
善男子。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
問答廣釋。
于中有二。
初依法正說。
後舉喻重釋。
前法說中。
三種無性即分為三。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結。
此即問也。
謂諸遍計所執相。
釋曰。
此即第二。
依問正答。
謂三性中。
遍計所執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以何義故。
說所執相。
名相。
無性。
此由假名。
安立為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釋曰。
第四依徴别釋。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者。
此釋相言。
謂依名言所立相故。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者。
釋無性言。
總解意雲。
遍計所執情有之相。
以理無故。
說為無性。
由此即說彼所執相以為自性。
故顯揚雲。
謂所執性體相無故。
名無自性性。
又三無性雲。
如所顯現。
是相實無。
故分别性無相為性。
瑜伽七十三雲。
雲何相無自性性。
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五結文。
可知。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釋曰。
自下第二。
釋生無性。
文有五段。
準上可知。
此即問也。
謂諸依他起相。
釋曰。
此即第二依問正答。
謂三性中。
依他起性。
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以何義故。
說依他起。
名生無性。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釋曰。
此即第四依徴别釋。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者。
此釋生言。
謂由依他緣力故有。
故說為生。
非自然有者。
釋無性也。
總解意雲。
依他諸法。
依因緣故。
說之為生。
而非自然自在天等邪因所生。
說名無生。
故顯揚雲。
依他起性緣力所生。
非自然生故無生。
又三無性雲。
依他性者。
由緣力生。
不由自生。
是故依他無生為性。
依瑜伽七十三雲。
雲何生無自性性。
謂一切行衆緣所生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五結文。
可知。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三釋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依他起。
解勝義無性。
後複有下。
約圓成實。
解勝義無性。
前中有五。
準上應知。
此即問也。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二依問正答。
文有兩節。
初将釋第三。
牒前第二。
釋義如前。
後即緣生法等者。
依第二性。
立第三無性。
謂依他起上。
無圓成實。
故緣生法。
非但說名生無自性性。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故顯揚雲。
依他起性。
由異相故。
亦得建立為勝義無性。
何以故。
由無勝義性故。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何故緣生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于諸法中。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
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
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釋曰。
第四依徴别釋。
文有二節。
初釋所無清淨勝義。
後明依他無彼清淨勝義。
此釋真如淨智所緣。
名為清淨勝義。
故顯揚雲。
當知勝義。
即是清淨之所緣性何以故。
由緣此境。
得心清淨故。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五結文。
可知。
複有諸法圓成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約圓成實。
釋三無性。
于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标也。
謂三性中。
圓成實性。
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徴所由也。
何以複說圓成實性。
名為勝義。
亦名無性。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
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無自性性之顯故。
釋曰。
第三依徴正釋。
文有二節。
初标。
後釋。
謂法無我性。
有其二義。
一名勝義。
二名無自性性。
是諸法中。
勝義谛故。
諸法無性所顯理故。
故顯揚雲。
謂圓成實勝義無性。
由此自性體是勝義。
又是諸法無性性故。
又複彼雲。
由此自性即是勝義。
亦是無性。
由無戲論我法性故。
依三無性論。
與此不同。
故彼雲。
約真實性。
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者。
此真實性。
更無别性。
還即前兩性之無。
是真實性。
真實是無相無生故。
一切有為法。
不出此分别依他兩性。
此三性既真實無相無生。
由此理故。
一切諸法。
同一無性。
此一無性。
真實是無。
真實是有。
真實無。
此分别依他二有。
真實有。
此分别依他二無。
故不可說無。
不可說有。
乃至廣說。
解雲。
通遣依他。
故不同此。
由此因緣。
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四。
結文可知。
問。
若依此經。
勝義無性。
自有二種。
一依他起。
二圓成實。
如何三十唯識。
說後非前。
解雲。
據實具有二義。
故此經文及顯揚論。
皆作是說。
依他起性無勝義故。
亦得說為勝義無性。
而諸論中不明前者。
成唯識第九卷中。
護法釋雲。
而濫第二。
故此不說。
問。
此經意。
即依三性。
立三無性。
體即三性。
何故三無性論。
于一真如。
立三無性。
故三無性論第一卷雲。
約此三性。
說三無性。
由三無性。
應知是一無性理。
約分别者。
由相無性。
說名無性。
依他起者。
由生無性。
說名無性。
真實性者。
由真實無性。
故說無性。
具如彼說。
解雲。
此有兩釋。
一真谛三藏雲。
于一真如。
遣三性故。
說為三種無自性性。
于中圓成實性。
安立谛攝。
三無性者皆非安立。
如三性論。
二大唐三藏雲。
如顯揚等。
即依三性。
立三無性。
以此為正。
所以者何。
世親菩薩。
三十唯識。
作此頌言。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護法釋雲。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
故名密意。
又顯揚論。
無著所造。
與攝大乘等。
同顯一義。
又瑜伽論。
廣引此經及三無性。
通有及無。
故知三無性論。
譯家謬也。
所以者何。
三十唯識。
三無性論。
世親所造。
如何二論有此差别。
又彼世親依彌勒宗及無著等。
故知同一無性者。
真谛謬耳。
或可今勘真谛三無性論。
即無著所造顯揚論無自性品。
然彼真谛譯為别本(須勘目錄及顯揚未了)。
善男子。
譬如空華。
相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釋曰。
自下第二。
舉喻重釋。
釋三無性。
即分為三。
此即第一釋相無自性性。
譬如空華。
由眩翳故。
于虛空中。
似華相現。
據實空中本來無華。
遍計所執。
亦複如是。
即用所執。
為初無性。
故言相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譬如幻像。
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釋曰。
第二釋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如阿毗達摩經說。
幻等八喻。
顯依他起。
今此第二。
生無自性性。
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皆用依他。
以為自性。
故如幻像。
當知亦爾。
問大般若等即用幻等。
喻其空義。
如何此經喻依他起。
解雲。
幻等自有二義。
一非有似有。
二無實像等。
是故二經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譬如虛空。
唯是衆色無性所顯。
遍一切處。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法無我性之所顯故。
遍一切故。
釋曰。
此即第三釋一分勝義無自性。
譬如虛空。
有其二義。
一無色所顯。
二遍一切處。
真如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一法無我性之所顯故。
二遍一切法故。
故佛地經十虛空喻。
喻淨法界。
此亦如是。
問。
對法瑜伽。
喻色無處說為虛空。
依佛地論及成唯識。
五蘊無處說為虛空。
如何會釋。
解雲。
瑜伽及對法等。
随轉理門。
同薩婆多。
唯識等論。
真實理門。
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釋曰。
此即第三釋已總結。
勝義生當知。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
一切諸法。
無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自下第二約初後無性。
釋一切法無生等句。
于中有二。
初約相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後善男子下。
約勝義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前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第一以理标宗。
謂諸經說一切諸法無生等言。
三無性中。
約相無性。
說無生等。
何以故。
釋曰。
此即第二外人反徴。
若諸自相。
都無所有。
則無有生。
若無有生。
則無有滅。
若無生無滅。
則本來寂靜。
若本來寂靜。
則自性涅槃。
于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
釋曰。
此第三釋。
文有四節。
一釋無生。
二釋無滅。
三釋本來寂靜。
四釋自性涅槃。
如經可知。
故不繁釋。
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四結文。
可知。
善男子。
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自下第二約勝義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于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初也。
謂圓成實實勝義谛中。
有其四義。
一者無生。
二者無滅。
三本來寂靜。
四自性涅槃。
故諸經中。
亦依圓成勝義無性。
說無生等。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外人反徴。
謂外反徴雖說四義。
未辨其因。
依何因故。
名無生等。
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
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釋曰。
自下第三依徴正釋。
文别有二。
初總标三因。
以答徴诘。
後舉三因。
釋無生等。
此即初也。
文有二節。
初出勝義無性體。
有其二種。
一者依他。
二圓成實。
今于此中。
取後非前。
後于常常時等者。
正明三因。
一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
二無為故無生無滅。
此即安住故。
及無為故。
二因成立無生無滅二義也。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者。
以第三因。
成立經中本來寂靜及自性涅槃二義也。
以一故字含有三義故。
成三因也。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
由無為故無生無滅。
釋曰。
自下第二重釋三因。
釋無生等。
于中有二。
初以二因釋無生等。
後一切雜染不相應因。
釋成本來寂靜及自性涅槃。
此即初也。
謂法無我勝義谛理。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
得成無為也。
由無為故。
無生無滅二義得成也。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一切雜染不相應因。
成立二義。
一者本來寂靜。
二者自性涅槃。
問。
經所說不生等言。
如何唯依初後無性。
答泛論無性。
自有二種。
一者大小二藏共說無性。
二唯菩薩藏所說無性。
言共說者。
如世親攝論第五卷說。
說一切法無自性意。
今當顯示自然無者。
由一切法無離衆緣自然有性。
是名一種無自性意。
自體無者。
由法滅已不複更生。
故無自性。
此後一種無自性意。
自性不堅住者。
由法才生。
一刹那後。
無力能住。
故無自性。
如是諸無自性理。
與聲聞共。
言不共者。
即彼論雲。
如執取不有故。
許無自性者。
此無自性不共聲聞。
以如愚夫所取遍計所執自性不如是有。
由此意故。
依大乘理。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集論雜集及性論。
意亦同此。
雖有二說。
今此經中。
依不共門。
說無性等。
然不共門說無性等。
依三無性。
諸經不同。
自有聖教。
依初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如廣百論第十卷雲。
佛自決判我依遍計所執自性。
于餘經中。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涅槃。
又瑜伽論第七十四。
莊嚴第五。
無性世親攝論第五。
并同此說。
梁本攝論。
通依三種無自性性。
說無自性等。
與此不同。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依初無性。
說無性等。
瑜伽論第七十三。
故彼論雲。
問。
世尊依何密意。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答。
由依彼彼所化勢力。
故說三種無自性性。
又雲。
問。
世尊依何密意。
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答。
依相無自性性。
說如是言。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依初後二說無生等。
如即此經及深密經。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如雜集論第十二說。
彼雲。
一切法者。
即三自性。
謂遍計所執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圓成實自性。
遍計所執自性。
定無自相。
自相無故。
名相無相。
相無相故。
名為無性。
依他起自性待衆緣故。
非自然生。
無自然生。
無自然生性故。
名生無性。
生無性故。
說為無性。
圓成實自性清淨所緣故。
于依他起中。
無遍計所執相。
所顯自體。
故勝義為自體。
又無性所顯故。
名勝義無性。
勝義無性故。
名為無性。
由此道理。
是故。
如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非一切種性相俱無說為無性。
又彼說雲。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此依何密意說。
如無自性。
無性亦爾。
如無生。
無滅亦爾。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亦爾。
如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亦爾。
又即彼雲。
相秘密者。
謂于三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
梁論第六亦同雜集。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此所遣性。
唯所執性。
故廣百論等。
唯約遍計所執。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欲顯因緣生義不無。
是故。
此經通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但約初後二種無性。
說無生等句。
然依他起。
雖依他起。
而無自然無因生義。
故雜集等具約三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三無性義。
具如别章。
是故。
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
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第四結文可知。
問。
如上所說諸密意言。
四秘密中。
依何密意。
解雲。
依雜集說。
有四秘密。
故彼論雲。
一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
三對治秘密。
四轉變秘密。
如是四種。
于大乘中。
略攝如來一切所說秘密道理。
令入秘密者。
謂于聲聞乘。
說色等諸法。
皆有自性。
為令無怖畏。
漸入聖教故。
相秘密者。
謂于三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
對治秘密者。
謂為調伏諸過失者。
如來宣說種種秘密。
如為對治八種障故說最上乘。
何等為八。
一者輕佛。
二者輕法。
三懈怠。
四者少善生喜足故。
五者貪行。
六者慢行。
七者惡作。
八者不定性。
為對治輕佛障故。
說往昔毗婆屍佛即我身是。
為對治輕法障故。
說于無量恒沙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
為對治懈怠障故。
說有衆生願生安樂國一切得往生。
稱念無垢月光佛名。
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為對治少善喜足障故。
于施等行。
或時稱贊。
或時毀呰。
為對治貪行障故。
稱贊佛土富樂莊嚴。
為對治慢行障故。
稱贊諸佛或有增勝。
為對治悔行障故。
或有衆生。
于佛菩薩。
起不饒益。
說彼有情。
雖行輕毀。
亦得生天。
為對治不定種性故。
令舍聲聞下劣意樂。
記大聲聞當得作佛。
又說一乘更無第二。
轉變秘密者。
謂經所說隐密名言。
如說覺不堅。
善住于颠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此中密意。
于不散動起堅固勝覺。
所以者何。
堅有二義。
一者真實。
二者散動。
由此散動。
令心剛逸。
故亦名堅。
善住于颠倒者。
翻常樂我常四倒。
為無常等。
故名颠倒。
于此不退。
故名善住。
極煩惱所惱者。
謂于長時精勤苦行。
極為勞倦所逼惱故。
得最上菩提者。
若具如上所說三事。
定速當證無上菩提。
今此經中明密意者。
如世尊說。
以無量門。
曾說蘊等十三法門皆有自相。
即當四中令入秘密。
世尊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即是四中相秘密也。
無性世親攝論第五。
約三自性。
說相秘密。
雜集十二。
莊嚴第六。
依三無性。
說無生等。
名相秘密。
即彼雜集及莊嚴論。
順此經文。
複次勝義生。
非由
曾說念住所有自相。
能治所治。
及以修。
習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信修。
增長廣大。
釋曰。
第四辨念住教。
于中有二。
初釋念住。
後類五門。
前中五句。
所有自相。
自有二釋。
準蘊應知。
此四念住。
以慧為體。
住身等境。
應言慧住。
而言念住。
與念相應。
住身等境。
故名念住。
此六釋中。
鄰近釋也。
後四句者。
一能治四倒。
二未生令生。
三生已堅住。
四不忘倍修增長廣大。
如初卷說。
如說念住。
正斷神足根力覺支。
亦複如是。
釋曰。
此即第二類釋五門。
謂如念住有其五句。
四正斷門。
四種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皆有五句。
準上應知。
以無量門。
曾說八支聖道。
所有自相。
能治所治。
及以修習。
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倍修增長廣大。
釋曰。
第五八聖道支。
有其五句。
準上應知。
此後七門。
即是三十七品觀。
義如别章。
世尊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第二顯無性教。
謂依下經。
三時法輪。
于第一時。
說四谛教。
于第二時。
說無相教。
第三時中。
說了義教。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而今此中。
約第二時。
對第一時。
以為發問所依。
前說有相。
後說無相。
此無相言。
違前有相。
故以無相。
為問所依。
問若。
準此經。
初唯說有。
後但說無。
無量義經前後兩時。
皆說空有。
故彼經雲。
善男子。
我起樹王。
詣波羅奈鹿野園中。
為阿若拘鄰等五人。
轉四谛法輪時。
亦說諸法本來寂靜。
中間于此及以處處。
為諸比丘并衆菩薩。
辨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亦說諸法本來空寂。
具說如彼。
即此二經如何會釋。
解雲。
如智度論。
諸佛說法。
有其二事。
一者秘密。
二者顯示。
無量義經。
依秘密門。
今依此經。
是顯示門。
各據一邊。
互不相違。
未審世尊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
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第三依教發問。
于中有三。
初陳己疑情。
次請願解釋。
後申所釋經。
此即初也。
謂佛先說蘊處界等十三法門皆無自性。
後複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前說有性。
後說無性。
二教相違。
未審世尊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無自性等(若依密經。
有其五節。
一一切法本來無證。
二一切法本來不生。
三一切法本來無滅。
四一切法本來寂靜。
五一切法本來自性涅槃)。
我今請問如來斯義。
唯願如來哀愍解釋。
釋曰。
此即第二諸願解釋。
說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所有密意。
釋曰。
第三申所釋教。
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贊問許說。
後勝義生當知下。
依問正說。
前中有二。
初贊問有益。
後敕聽許說。
前中有四。
一辨能說者。
二贊問應理。
三贊問深義。
四贊問有益。
此即初也。
善哉善哉。
勝義生。
汝所尋思。
甚為如理。
釋曰。
此即第二贊問應理。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
釋曰。
此即第三贊問深義。
此上二種。
文義俱善。
是故重言善哉善哉。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
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為令獲得義利安樂。
故發斯問。
釋曰。
此即第四贊問有益。
準應知。
汝應谛聽。
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所有密意。
釋曰。
此即第二敕聽許說。
勝義生。
當知。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
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釋曰。
此下第二。
依問正說。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舉頌重說。
前中有五一約三無性。
釋經諸句。
二複次勝義生下。
約三性觀。
辨立三無性意。
三複次勝義生下。
約位辨立三無性意。
四複次勝義生下。
約三無性觀。
辨一乘義。
五複次勝義生下。
約無性教。
辨取解不同。
此即第一。
約三無性。
釋經諸句。
于中有二。
初約三無性。
釋諸經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後勝義生當知下。
約初後無性。
釋一切法無生滅等。
前中有三。
初标章略說。
次善男子下。
問答廣釋。
後善男子下。
釋已總結。
前中有二。
初依三無性。
顯經密意。
後依數列三無性名。
此即初也。
謂世尊言一切諸法無自性者。
我今具依三無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一切諸法即是三性。
即三性。
立三無性。
故諸經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是故成唯識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所謂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依數列名。
謂即三種相無自性等。
善男子。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
問答廣釋。
于中有二。
初依法正說。
後舉喻重釋。
前法說中。
三種無性即分為三。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結。
此即問也。
謂諸遍計所執相。
釋曰。
此即第二。
依問正答。
謂三性中。
遍計所執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以何義故。
說所執相。
名相。
無性。
此由假名。
安立為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釋曰。
第四依徴别釋。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者。
此釋相言。
謂依名言所立相故。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者。
釋無性言。
總解意雲。
遍計所執情有之相。
以理無故。
說為無性。
由此即說彼所執相以為自性。
故顯揚雲。
謂所執性體相無故。
名無自性性。
又三無性雲。
如所顯現。
是相實無。
故分别性無相為性。
瑜伽七十三雲。
雲何相無自性性。
謂一切法世俗言說自性。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五結文。
可知。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釋曰。
自下第二。
釋生無性。
文有五段。
準上可知。
此即問也。
謂諸依他起相。
釋曰。
此即第二依問正答。
謂三性中。
依他起性。
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以何義故。
說依他起。
名生無性。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釋曰。
此即第四依徴别釋。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者。
此釋生言。
謂由依他緣力故有。
故說為生。
非自然有者。
釋無性也。
總解意雲。
依他諸法。
依因緣故。
說之為生。
而非自然自在天等邪因所生。
說名無生。
故顯揚雲。
依他起性緣力所生。
非自然生故無生。
又三無性雲。
依他性者。
由緣力生。
不由自生。
是故依他無生為性。
依瑜伽七十三雲。
雲何生無自性性。
謂一切行衆緣所生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五結文。
可知。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三釋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依他起。
解勝義無性。
後複有下。
約圓成實。
解勝義無性。
前中有五。
準上應知。
此即問也。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二依問正答。
文有兩節。
初将釋第三。
牒前第二。
釋義如前。
後即緣生法等者。
依第二性。
立第三無性。
謂依他起上。
無圓成實。
故緣生法。
非但說名生無自性性。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故顯揚雲。
依他起性。
由異相故。
亦得建立為勝義無性。
何以故。
由無勝義性故。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也。
何故緣生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于諸法中。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
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
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釋曰。
第四依徴别釋。
文有二節。
初釋所無清淨勝義。
後明依他無彼清淨勝義。
此釋真如淨智所緣。
名為清淨勝義。
故顯揚雲。
當知勝義。
即是清淨之所緣性何以故。
由緣此境。
得心清淨故。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第五結文。
可知。
複有諸法圓成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下第二約圓成實。
釋三無性。
于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标也。
謂三性中。
圓成實性。
以為自性。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徴所由也。
何以複說圓成實性。
名為勝義。
亦名無性。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
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無自性性之顯故。
釋曰。
第三依徴正釋。
文有二節。
初标。
後釋。
謂法無我性。
有其二義。
一名勝義。
二名無自性性。
是諸法中。
勝義谛故。
諸法無性所顯理故。
故顯揚雲。
謂圓成實勝義無性。
由此自性體是勝義。
又是諸法無性性故。
又複彼雲。
由此自性即是勝義。
亦是無性。
由無戲論我法性故。
依三無性論。
與此不同。
故彼雲。
約真實性。
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者。
此真實性。
更無别性。
還即前兩性之無。
是真實性。
真實是無相無生故。
一切有為法。
不出此分别依他兩性。
此三性既真實無相無生。
由此理故。
一切諸法。
同一無性。
此一無性。
真實是無。
真實是有。
真實無。
此分别依他二有。
真實有。
此分别依他二無。
故不可說無。
不可說有。
乃至廣說。
解雲。
通遣依他。
故不同此。
由此因緣。
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四。
結文可知。
問。
若依此經。
勝義無性。
自有二種。
一依他起。
二圓成實。
如何三十唯識。
說後非前。
解雲。
據實具有二義。
故此經文及顯揚論。
皆作是說。
依他起性無勝義故。
亦得說為勝義無性。
而諸論中不明前者。
成唯識第九卷中。
護法釋雲。
而濫第二。
故此不說。
問。
此經意。
即依三性。
立三無性。
體即三性。
何故三無性論。
于一真如。
立三無性。
故三無性論第一卷雲。
約此三性。
說三無性。
由三無性。
應知是一無性理。
約分别者。
由相無性。
說名無性。
依他起者。
由生無性。
說名無性。
真實性者。
由真實無性。
故說無性。
具如彼說。
解雲。
此有兩釋。
一真谛三藏雲。
于一真如。
遣三性故。
說為三種無自性性。
于中圓成實性。
安立谛攝。
三無性者皆非安立。
如三性論。
二大唐三藏雲。
如顯揚等。
即依三性。
立三無性。
以此為正。
所以者何。
世親菩薩。
三十唯識。
作此頌言。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護法釋雲。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
故名密意。
又顯揚論。
無著所造。
與攝大乘等。
同顯一義。
又瑜伽論。
廣引此經及三無性。
通有及無。
故知三無性論。
譯家謬也。
所以者何。
三十唯識。
三無性論。
世親所造。
如何二論有此差别。
又彼世親依彌勒宗及無著等。
故知同一無性者。
真谛謬耳。
或可今勘真谛三無性論。
即無著所造顯揚論無自性品。
然彼真谛譯為别本(須勘目錄及顯揚未了)。
善男子。
譬如空華。
相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釋曰。
自下第二。
舉喻重釋。
釋三無性。
即分為三。
此即第一釋相無自性性。
譬如空華。
由眩翳故。
于虛空中。
似華相現。
據實空中本來無華。
遍計所執。
亦複如是。
即用所執。
為初無性。
故言相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譬如幻像。
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釋曰。
第二釋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如阿毗達摩經說。
幻等八喻。
顯依他起。
今此第二。
生無自性性。
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皆用依他。
以為自性。
故如幻像。
當知亦爾。
問大般若等即用幻等。
喻其空義。
如何此經喻依他起。
解雲。
幻等自有二義。
一非有似有。
二無實像等。
是故二經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譬如虛空。
唯是衆色無性所顯。
遍一切處。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法無我性之所顯故。
遍一切故。
釋曰。
此即第三釋一分勝義無自性。
譬如虛空。
有其二義。
一無色所顯。
二遍一切處。
真如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亦爾。
一法無我性之所顯故。
二遍一切法故。
故佛地經十虛空喻。
喻淨法界。
此亦如是。
問。
對法瑜伽。
喻色無處說為虛空。
依佛地論及成唯識。
五蘊無處說為虛空。
如何會釋。
解雲。
瑜伽及對法等。
随轉理門。
同薩婆多。
唯識等論。
真實理門。
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釋曰。
此即第三釋已總結。
勝義生當知。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
一切諸法。
無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自下第二約初後無性。
釋一切法無生等句。
于中有二。
初約相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後善男子下。
約勝義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前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第一以理标宗。
謂諸經說一切諸法無生等言。
三無性中。
約相無性。
說無生等。
何以故。
釋曰。
此即第二外人反徴。
若諸自相。
都無所有。
則無有生。
若無有生。
則無有滅。
若無生無滅。
則本來寂靜。
若本來寂靜。
則自性涅槃。
于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
釋曰。
此第三釋。
文有四節。
一釋無生。
二釋無滅。
三釋本來寂靜。
四釋自性涅槃。
如經可知。
故不繁釋。
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四結文。
可知。
善男子。
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自下第二約勝義無自性性。
釋無生等句。
于中有四。
一标。
二徴。
三釋。
四結。
此即初也。
謂圓成實實勝義谛中。
有其四義。
一者無生。
二者無滅。
三本來寂靜。
四自性涅槃。
故諸經中。
亦依圓成勝義無性。
說無生等。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外人反徴。
謂外反徴雖說四義。
未辨其因。
依何因故。
名無生等。
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
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釋曰。
自下第三依徴正釋。
文别有二。
初總标三因。
以答徴诘。
後舉三因。
釋無生等。
此即初也。
文有二節。
初出勝義無性體。
有其二種。
一者依他。
二圓成實。
今于此中。
取後非前。
後于常常時等者。
正明三因。
一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
二無為故無生無滅。
此即安住故。
及無為故。
二因成立無生無滅二義也。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者。
以第三因。
成立經中本來寂靜及自性涅槃二義也。
以一故字含有三義故。
成三因也。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
由無為故無生無滅。
釋曰。
自下第二重釋三因。
釋無生等。
于中有二。
初以二因釋無生等。
後一切雜染不相應因。
釋成本來寂靜及自性涅槃。
此即初也。
謂法無我勝義谛理。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
得成無為也。
由無為故。
無生無滅二義得成也。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一切雜染不相應因。
成立二義。
一者本來寂靜。
二者自性涅槃。
問。
經所說不生等言。
如何唯依初後無性。
答泛論無性。
自有二種。
一者大小二藏共說無性。
二唯菩薩藏所說無性。
言共說者。
如世親攝論第五卷說。
說一切法無自性意。
今當顯示自然無者。
由一切法無離衆緣自然有性。
是名一種無自性意。
自體無者。
由法滅已不複更生。
故無自性。
此後一種無自性意。
自性不堅住者。
由法才生。
一刹那後。
無力能住。
故無自性。
如是諸無自性理。
與聲聞共。
言不共者。
即彼論雲。
如執取不有故。
許無自性者。
此無自性不共聲聞。
以如愚夫所取遍計所執自性不如是有。
由此意故。
依大乘理。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集論雜集及性論。
意亦同此。
雖有二說。
今此經中。
依不共門。
說無性等。
然不共門說無性等。
依三無性。
諸經不同。
自有聖教。
依初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如廣百論第十卷雲。
佛自決判我依遍計所執自性。
于餘經中。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涅槃。
又瑜伽論第七十四。
莊嚴第五。
無性世親攝論第五。
并同此說。
梁本攝論。
通依三種無自性性。
說無自性等。
與此不同。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依初無性。
說無性等。
瑜伽論第七十三。
故彼論雲。
問。
世尊依何密意。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答。
由依彼彼所化勢力。
故說三種無自性性。
又雲。
問。
世尊依何密意。
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答。
依相無自性性。
說如是言。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依初後二說無生等。
如即此經及深密經。
自有聖教。
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如雜集論第十二說。
彼雲。
一切法者。
即三自性。
謂遍計所執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圓成實自性。
遍計所執自性。
定無自相。
自相無故。
名相無相。
相無相故。
名為無性。
依他起自性待衆緣故。
非自然生。
無自然生。
無自然生性故。
名生無性。
生無性故。
說為無性。
圓成實自性清淨所緣故。
于依他起中。
無遍計所執相。
所顯自體。
故勝義為自體。
又無性所顯故。
名勝義無性。
勝義無性故。
名為無性。
由此道理。
是故。
如來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非一切種性相俱無說為無性。
又彼說雲。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此依何密意說。
如無自性。
無性亦爾。
如無生。
無滅亦爾。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亦爾。
如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亦爾。
又即彼雲。
相秘密者。
謂于三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
梁論第六亦同雜集。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此所遣性。
唯所執性。
故廣百論等。
唯約遍計所執。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欲顯因緣生義不無。
是故。
此經通依三無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但約初後二種無性。
說無生等句。
然依他起。
雖依他起。
而無自然無因生義。
故雜集等具約三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三無性義。
具如别章。
是故。
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
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釋曰。
第四結文可知。
問。
如上所說諸密意言。
四秘密中。
依何密意。
解雲。
依雜集說。
有四秘密。
故彼論雲。
一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
三對治秘密。
四轉變秘密。
如是四種。
于大乘中。
略攝如來一切所說秘密道理。
令入秘密者。
謂于聲聞乘。
說色等諸法。
皆有自性。
為令無怖畏。
漸入聖教故。
相秘密者。
謂于三自性。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
對治秘密者。
謂為調伏諸過失者。
如來宣說種種秘密。
如為對治八種障故說最上乘。
何等為八。
一者輕佛。
二者輕法。
三懈怠。
四者少善生喜足故。
五者貪行。
六者慢行。
七者惡作。
八者不定性。
為對治輕佛障故。
說往昔毗婆屍佛即我身是。
為對治輕法障故。
說于無量恒沙佛所修行大乘乃得生解。
為對治懈怠障故。
說有衆生願生安樂國一切得往生。
稱念無垢月光佛名。
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為對治少善喜足障故。
于施等行。
或時稱贊。
或時毀呰。
為對治貪行障故。
稱贊佛土富樂莊嚴。
為對治慢行障故。
稱贊諸佛或有增勝。
為對治悔行障故。
或有衆生。
于佛菩薩。
起不饒益。
說彼有情。
雖行輕毀。
亦得生天。
為對治不定種性故。
令舍聲聞下劣意樂。
記大聲聞當得作佛。
又說一乘更無第二。
轉變秘密者。
謂經所說隐密名言。
如說覺不堅。
善住于颠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此中密意。
于不散動起堅固勝覺。
所以者何。
堅有二義。
一者真實。
二者散動。
由此散動。
令心剛逸。
故亦名堅。
善住于颠倒者。
翻常樂我常四倒。
為無常等。
故名颠倒。
于此不退。
故名善住。
極煩惱所惱者。
謂于長時精勤苦行。
極為勞倦所逼惱故。
得最上菩提者。
若具如上所說三事。
定速當證無上菩提。
今此經中明密意者。
如世尊說。
以無量門。
曾說蘊等十三法門皆有自相。
即當四中令入秘密。
世尊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
即是四中相秘密也。
無性世親攝論第五。
約三自性。
說相秘密。
雜集十二。
莊嚴第六。
依三無性。
說無生等。
名相秘密。
即彼雜集及莊嚴論。
順此經文。
複次勝義生。
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