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諸色。
(六相如論)問。
瑜伽五十六雲。
約勝義道理。
非是眼等。
亦非彼識。
何以故。
諸法自性。
衆緣生故。
刹那滅故。
無作用故。
約世俗道理。
眼等最勝。
故可于彼假立見者。
具如彼說。
如何說言眼根及識二俱為見。
答。
為遮根識各别為見。
故言見等非根非識。
非遮根識和合名見。
是故根識俱名為見。
又解。
見聞覺知中。
見與見色。
見不同故。
不相違也。
若依智度論。
四法和合。
謂耳根耳識意識及聲和合名聞。
具說如彼。
所言聞者。
聞他所說。
聞思慧等以為自性。
此即意識相應心聚。
以為自性。
問。
若爾。
如何瑜伽說聞為聖言量。
答。
聖言量自有二種。
一聖者言教為聖言量。
此即聖言即量。
名聖言量。
是持業釋。
二聞慧等名聖言量。
此即聖言之量。
故言聖言量。
是依主釋。
瑜伽依此故。
說聞慧等為聖言量。
若自運己心。
自然思構比量意識。
以為覺性。
若耳等四識及現量意識。
皆名為知。
故瑜伽雲。
依知言說者。
謂各别于内所受所證所觸所得。
解雲。
耳識名所受。
鼻舌二識名所證。
身識名所觸。
現量意識名所得。
或可耳等四識并取其根。
而雜集論。
但言自内所受是知義者。
攝所證等。
皆名内所受。
皆内現量受境同故。
問。
第七八識為見等不。
答。
據實為論。
第七末那非量攝故。
不立見等。
第八賴耶唯現量故。
攝在知中。
而大母經等。
且依六識。
故不說之。
若依瑜伽。
約三量義。
以辨見等。
故彼九十三雲。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
應知一切所依三量。
若見若知二種言說。
是依現量。
若覺言說。
是依比量。
若聞言說。
依至教量。
問。
眼等根是現量不。
若是現量。
如何理門論說。
此中現量。
謂無分别智。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
若非現量。
何故雜集說雲。
眼所受是見義。
瑜伽即雲見是現量。
答。
此有兩解。
一雲。
根非現量。
現量依故。
瑜伽等雲。
色根現量。
一雲。
有二種。
一是色根。
如瑜伽第十五雲。
色根現量者。
謂五色根所行境界。
二即心等。
如理門論。
故說眼等亦名現量。
問。
八地已上聞諸聖教第六意識即是定心。
如何不說是現量耶。
解雲。
有其二義。
一者現量得自相故。
或聖言量。
量聖言故。
問。
若爾。
如何陳那菩薩。
但立二量。
謂現量。
比量。
其聖言量。
比量所攝。
解雲。
二菩薩宗。
其義不同。
故不可會。
釋文雲。
陳那菩薩雲。
聖言量是比量者。
約聖教說。
故不相違。
若依顯揚第十八。
言說差别。
約界分别。
謂欲界中。
具有四種言說。
色界無覺無推度故。
無色界中一切無有(解雲。
于欲界中。
具有見等及四言說。
于色界中。
據實應有微細推度。
而言無者。
約粗相說。
無色界中。
無别三種。
尋即可知。
論其知體據實亦有。
以微細故。
略而不說。
彼無言說。
義顯可知)。
是故法湧。
由是道理。
當知勝義。
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釋曰。
第二結文。
可知。
法湧。
我說勝義絕諸诤論。
尋思但行诤論境界。
釋曰。
自下第五絕諸诤論相。
先釋。
後結。
此即釋也。
言诤論者。
謂我我所見。
于五蘊中。
執有真我。
而是真如離我我所。
非我見等诤論煩惱所行之處。
故名絕諸诤論。
真谛解雲。
鬥诤二種。
一者在家。
于五塵境。
由思推煩惱。
故起鬥诤。
二出家人。
由相違所起諸見。
故生鬥诤。
依俱舍論第一卷雲。
有漏名取蘊。
亦說名有诤。
長行釋雲。
煩惱名取。
蘊從取生。
故名取蘊。
如草糠火。
或蘊屬取。
故名取蘊。
如帝王臣。
或蘊生取。
故名取蘊。
如華果樹。
此有漏法亦名有诤。
煩惱名诤。
觸動善品故。
損害自他故。
诤随增故。
名為有诤。
猶如有漏依。
大毗婆沙第一百七十九雲。
诤有三種。
一煩惱诤。
二蘊诤。
三鬥诤。
煩惱诤者。
謂百八煩惱。
蘊诤者。
謂死。
鬥淨者。
謂諸有情互相?辱。
言語相違。
雜心第一意亦同此。
依集論等。
以貪瞋癡為诤體性。
故第二卷雲。
雲何有诤。
幾是有诤。
為何義故觀有诤耶。
謂依如是貪瞋癡故。
執持刀杖。
發起一切鬥訟違诤故。
彼自性故。
彼相屬故。
彼所縛故。
彼所随故。
彼随順故。
彼種類故。
是有诤義。
乃至有漏有爾所量。
有诤亦爾。
雜集第三亦同集論。
然彼所說自性等者。
如有漏中說。
準即可知。
漏自性者。
諸漏自性。
漏性合故名為有漏。
漏相屬者。
謂漏共有心心法及眼等。
漏相應故。
漏所依故。
如其次第名有漏。
漏所縛者。
謂有漏善法。
由漏勢力。
招後有故。
漏所随者。
謂餘地法。
亦為餘地諸漏粗重所随逐故。
漏随順者。
謂順決擇分。
雖為煩惱粗重所随。
然得建立為無漏性。
以背一切有。
順彼對治故。
漏種類者謂阿羅漢有漏諸蘊。
前生煩惱所起故。
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有漏。
謂除最後三界二處少分聖道眷屬及諸無為非有漏。
或依瑜伽論。
一切煩惱皆名有诤。
故第八雲。
煩惱差别者。
多種差别。
應知。
謂結縛随眠乃至有诤等。
是故法湧。
由此道理。
當知勝義。
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釋曰。
第二結文。
可知。
法湧當知。
譬如有人。
盡其壽量。
習辛苦味。
于蜜石蜜上妙美味。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自下第五舉喻重釋。
有其五喻。
喻上五法。
真谛三藏。
配五種樂。
以為五喻。
釋上五法。
言五樂者。
一出家樂。
二遠離樂。
三寂靜樂。
四正覺樂。
五涅槃樂。
五樂次第者。
唯涅槃樂是最真實。
所餘四樂是方便。
方便有四。
初出家樂。
是涅槃緣起。
由信根成。
次遠離樂。
是涅槃資糧。
由精進根成。
三寂靜樂。
是涅槃道依止。
即涅槃緣。
由定根成。
四正覺樂。
是涅槃正道。
由慧根成。
念根通此四處。
皆諸憶念故。
由是四方便次第。
得涅槃常樂我淨。
今解此經。
依瑜伽等。
無惱害樂所攝四樂。
開為五樂。
以釋此經。
言四樂者。
一出家樂。
二遠離樂。
三寂靜樂。
四菩提樂。
解雲。
第四菩提樂中。
開為二種。
一菩提樂。
二涅槃樂。
故瑜伽論三十八雲。
二智二斷皆名菩提。
善戒經。
地持論。
亦同瑜伽。
又涅槃二十五雲。
諸佛如來有二種樂。
一寂滅樂。
二覺知樂。
今先辨五種樂義。
後方便釋文。
五種樂義。
具如别章。
就釋文中。
依五種樂。
喻上五相。
即分為五。
一出家上味勝樂喻。
二遠離五欲妙樂喻。
三賢聖嘿然靜樂喻。
四滅諸表示寂靜喻。
五離諸诤論覺樂喻。
此即第一出家上味勝樂喻。
言譬如有人等者。
如人一生常食苦味。
于石蜜味。
不能尋思比度信解。
在家亦爾。
久在生死。
恒習在世間憂苦粗味。
于出家樂妙梵行味。
不能尋思比度信解。
故瑜伽雲。
正信舍家。
趣于非家。
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
名出離樂。
又涅槃雲。
居家迫迮。
喻如牢獄。
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出家寬曠。
猶如虛空。
一切善法由之增長。
若在家。
不得盡壽淨修梵行。
我今應剃除??發出家修學無上菩提。
又智度論第三卷雲。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然此出家。
自有二種。
一形出家。
如上所說。
二心出家。
如維摩雲。
雖為白衣。
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
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又彼複雲。
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
依成實論。
有其四句。
謂有僧威儀無僧德。
無僧威儀有僧德。
有僧威儀有僧德。
無僧威儀無僧德。
尋思即可知。
此喻意雲。
尋思比度信解。
世間三智。
但得有漏粗境之味。
未得出世三無漏根自内所證真如妙樂。
真谛三藏。
亦同此意(解節經雲。
覺觀比度憶念。
深密經雲。
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思也)。
或于長夜。
由欲貪勝解。
諸欲熾火所燒然故。
于内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
妙遠離樂。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二遠離五欲妙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遠離樂也。
故瑜伽雲。
斷除諸欲惡不善法。
證初禅慮離生喜樂。
名遠離樂。
如何此中初後具說譬如等言。
中三略者。
此即如來文辭善巧也。
或可為存略故。
餘二本經皆具說者。
譯家别故。
或可梵本有此不同。
言長夜者。
謂生死長夜。
言欲貪者。
欲貪即是十煩惱中貪欲為性。
言勝解者。
即别境中勝解為體。
此中舉欲。
意取勝解。
言諸欲熾火所燒然故者。
此有兩釋。
一雲。
諸欲即是色等五境。
五境非一。
能生貪欲。
故說五境名為諸欲。
熾火。
即是五境上貪。
能損害故。
名為熾火。
故智度論雲。
若人貪着五境。
諸結使火。
盡皆熾然。
燒害人身。
如火燒人。
又十四雲。
有捕魚師。
名怵波伽。
求欲不遂。
憂恨懊惱。
淫火内發。
自燒而死。
廣說如彼。
若依此釋。
諸欲之熾火。
故言諸欲熾火。
即六釋中依主釋也。
一雲。
諸欲即五境中貪。
即說五貪名為熾火。
故智度論雲。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即六釋中持業釋也。
言于内除滅等者。
内謂内定。
簡外散亂。
名之為内。
于内除滅一切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者。
此明初靜慮定相應樂受。
遠離欲界五境上貪。
遍身怡适。
故言妙遠離樂。
據實。
初定具離五蓋。
貪蓋是初。
舉初顯後也。
廣釋五欲五蓋過患。
如智度論第十七卷。
若依薩婆多宗。
入根本定。
唯喜非樂。
今依大乘。
一刹那喜。
令心适悅。
名之為喜。
令身怡适。
名之為樂。
如顯揚說。
故說初定亦名為樂。
此喻意說。
由引貪欲勝解勢力。
于五欲境上起貪火故。
于離五境初靜慮樂。
不能了知。
如是有尋思者。
不能了知離色等相無相真如。
或于長夜。
由言說勝解。
樂着世間绮言說故。
于内寂靜聖默然樂。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三賢聖默然寂靜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寂靜樂也。
故瑜伽雲。
第二靜慮已上諸定。
尋伺止息。
名寂靜樂。
諸教中說三種法能成三行。
一者身行。
謂出入息成身之行。
故名身行。
入第四定。
能滅身行。
二者語行。
所謂尋伺發語之行。
名為語行。
第二靜慮即能除滅。
大小乘教。
皆作此說。
第二靜慮已上諸地無尋伺故。
将欲發語。
皆依下地尋思而說。
三者心行。
謂受想等助心之行。
名為心行。
若無心所。
心不行故。
入滅定時。
能滅心行。
今于此中。
約言行說。
二定已上無尋伺故。
不能發言。
不發言故。
名為寂靜聖嘿然樂。
此中意說。
有尋伺者。
樂着世間绮言說故。
不能了知二定已上聖嘿然樂。
如是有尋思者。
由尋思力。
行言說境。
而不能說離言法性寂靜真如。
或于長夜。
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
樂着世間諸表示故。
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邪滅究竟涅槃。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四絕諸表示寂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菩提樂也。
故瑜伽雲。
一切煩惱畢竟離系。
于所知事。
如實等覺。
名菩提樂。
又彼複雲。
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
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
于現法中。
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粗重永寂滅故。
說名為樂。
解雲。
依瑜伽論。
明菩提樂。
自有二種。
一唯智非滅。
如前所引文。
二唯滅非智。
如後所引文也。
今依此經。
取滅非智。
不同真谛舉滅取智。
言表示者。
如上所說。
見聞覺知四種表示。
薩迦邪者。
此是梵音。
依薩婆多。
薩名為有。
迦邪名身。
彼五蘊身有實體故。
依經部宗。
薩名虛僞。
迦邪名身。
彼宗五蘊是虛僞故。
今依大乘。
無性攝論。
同經部說。
故第十雲。
迦邪名身。
虛僞名薩。
其身虛僞。
名薩迦邪。
(世親釋雲。
即說三界名薩迦邪。
五蘊釋論雲。
薩謂敗壞義。
迦邪謂和合積聚義。
若廣分别。
如雜心第四俱舍十九順正理四十七婆沙第八及四十九成實十六增一阿含十五瑜伽第八顯揚十五梁論十五涅槃經二十五)言涅槃者。
若具梵音。
應言波利?縛喃。
此雲圓寂。
今順舊說。
故言涅槃。
于此涅槃。
有其二義。
一永斷一切見等表示。
二薩迦邪滅究竟涅槃。
此即是其無餘涅槃。
究竟永滅五蘊身故。
名為究竟涅槃。
問。
此涅槃依何乘說。
解雲。
依彌勒宗。
三乘皆有無餘涅槃。
後當分别。
(解節經雲。
絕四事處滅離身見是般涅槃者。
譯家謬也。
深密經雲。
内身寂滅離見聞覺知樂。
解雲。
深密意同此經配五樂中何樂)此中意說。
于生死長夜。
由表示勝解。
樂着世間諸表示故。
不能了知永寂之樂。
如是有尋思者。
但行表示境界。
不能尋思勝義谛相絕表示境。
法湧當知。
譬如有人。
于其長夜。
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诤論勝解。
樂着世間諸诤論故。
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诤論。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五離諸诤論覺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菩提樂也故。
瑜伽雲。
一切煩惱畢竟離系。
于所知事。
如實等覺。
名菩提樂。
此即取智非滅。
不同真谛取滅非智。
謂有诤論諸勝解者。
樂着世間自所攝受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及庫藏等攝受事故。
不能了知北洲有情無妻子等攝受诤論。
如是為尋思者。
但行煩惱诤等。
為诤論境。
不能尋思勝義谛相無煩惱等離诤論境(解節經雲。
譬如有人。
由恒畜财樂行征伐。
北郁單越無我所無積畜不相鬥诤樂。
不能比度。
深密經雲。
如人長夜取我我相。
不能知北郁單越無我我所樂。
今依唐本雲。
拘盧此雲勝處。
或雲勝生)。
如是法湧。
諸尋思者。
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六舉法同喻。
謂諸尋思行相粗故。
不能了知勝義谛理。
釋其合喻。
如上應知。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就釋超過尋思相中。
文别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上來已釋長行。
自下舉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略标頌意。
彼舉頌正釋。
此即初也。
内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诤論勝義谛。
超過一切尋思相。
釋曰。
此即第二舉頌略說。
有一頌文。
分之為二。
初有二句四字。
别頌五相。
後三字一句。
通頌五相。
言内證者。
頌第一相。
無相之所行者。
頌第二相。
不可言說者。
頌第三相。
絕表示者。
頌第四相。
息諸诤論者。
頌第五相。
後勝義等三字一句。
通頌五相。
如文可知。
爾時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
世尊甚奇。
乃至世尊善說。
釋曰。
自下第三釋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說。
後以頌略說。
就長行中。
複分為五。
一菩薩問。
二爾時下。
如來正答。
三喻。
四合。
五結。
此即問也。
于中有三。
初贊凡善說。
次顯衆诤論。
後世尊我見下。
申己疑情。
贊善說中。
複分為二。
初贊佛善說。
後略申善說。
此即初也。
爾時者發問時。
言善清淨慧菩薩者。
從慧立名。
正智後得。
是善無漏。
離諸染污。
故名善清淨慧。
深密亦同。
解節經雲。
淨慧菩薩。
真谛解雲。
此菩薩。
位居九地。
善答問。
常轉法輪。
在淨慧位。
複有淨慧。
複能生他淨慧。
故名淨慧。
具說如彼。
謂佛世尊自有二德。
所謂自利利他。
初贊自利。
故言世尊甚奇。
複贊利他。
故言世尊善說。
若依瑜伽。
甚奇善說。
通自利利他。
故四十六雲。
有五甚希奇法。
一者。
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二者。
唯為饒益諸有情故。
常處生死。
三者。
于多煩惱難伏有情。
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四者。
于極難解真實義理。
能順悟入。
五者具不可思議大威神力。
(解雲彼說菩薩德。
準釋佛德。
于理無違。
尋即可知)言善說者。
如瑜伽論第七十雲。
由二因緣。
佛世尊法名為善說。
一言詞文句皆清美故。
二易可通達故。
(難解法由佛說故易可通達也)又八十三雲。
言善說者。
道理相應故。
任持勝德故。
又瑜伽九十四雲。
由四種相。
佛所說教。
名為善說。
具釋如彼。
謂世尊言。
勝義谛相。
微細甚深。
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難可通達。
釋曰。
第二略申善說。
謂佛世尊。
無上依經等作如是說。
勝義谛相。
乃至難可通達。
真谛解雲。
或約三人。
非凡所知。
故名微細。
非二乘所知。
故名甚深。
非地前菩薩所能證見。
故名難可通達。
或約三義。
真如與行不一故微細。
不異故甚深。
過一異故難可通達。
又非聞慧境故名微細。
非思慧境故說甚深。
非凡夫二乘初學菩薩修慧境故。
說難可通達(解雲。
真谛三釋。
第三為勝。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雲。
真如法界是出世般若及後得無分别智境。
非三慧境。
所以者何。
實相般若甚深微妙。
聞慧粗淺不能得見。
是勝義故。
思不能量。
出世法故。
修不能行)。
世尊。
我即于此曾見一處。
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
皆共思議勝義谛相。
與諸行相一異性相。
釋曰。
自下第二顯衆诤論。
于中有二。
初總明共集诤論。
後别叙三計。
此即初也。
言我即于此者。
于此娑诃世界。
或可于此贍部洲中。
餘二本中皆阙此言。
曾見一處。
即王舍城等。
而非淨土。
勝解行地諸菩薩衆所集處故。
勝解行地。
即是地前初僧祗位。
是故大唐攝大乘雲。
論曰。
謂勝解行補特伽羅。
經初大劫。
修行圓滿。
又梁攝論第十一雲。
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菩薩聖道。
有四方便。
故有四人。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
此四種人。
名願樂地。
第一僧祗修行圓滿。
然此地名略有四種。
一願樂地。
如梁攝論及解節經。
二信行地。
如深密經。
三勝解行地。
如唐攝論瑜伽地持及善戒經。
四意樂地。
如瑜伽論意樂品等。
如何地名有此異者。
謂此地名略有二種。
一者總名。
梵音阿世邪。
此雲意樂。
欲。
信。
勝解。
三法為性。
故瑜伽等名為意樂。
二者别名有三種。
一名願樂。
即是樂欲之異名也。
五别境中。
欲為自性。
故唯識雲。
樂欲謂欲。
二名信行。
善十一中。
信為自體。
故智度論雲。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智慧能度。
三名勝解行。
亦别境中勝解為性。
是故無性攝大乘雲。
勝解行者。
未證真如。
但依勝解。
勤修諸行。
又複彼雲。
一得勝解。
謂得諸地深信解者。
于他教法。
決定印可。
真實如是。
于此地中。
未證真如。
有此诤論也。
于此會中一類菩薩。
作如是言。
勝義谛相。
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釋曰。
自下第二别叙三計。
即分為三。
此即初計。
離諸法外。
無别勝義。
勝智所緣。
故名勝義。
俗智所緣。
名為世俗。
一類菩薩複作是言。
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釋曰。
此即第二師計。
離諸法外。
有别勝義。
條然别體。
有餘菩薩疑惑猶豫。
複作是言。
是諸菩薩。
誰言谛實。
誰言虛妄。
誰如理行。
誰不如理。
或唱是言。
勝義谛相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或唱是言。
勝義谛相。
異諸行相。
釋曰。
第三師計。
于上二說。
猶豫不決。
非别有計。
今于此中。
合有四計。
所謂一異及與俱非。
所以者何。
亦一亦異是相違谛。
非一非異是戲論故。
而此經意為存略故。
準可知故。
且破一異。
然此所說一異二執。
十散動中一異執也。
對治如是一異分别。
諸教不同。
若依世親攝大乘釋第四卷雲。
為對治一性散動故。
即彼經言。
色空非色。
何以故。
若依他起與圓成實。
是一性者。
此依他起。
應如圓成實。
是清淨境。
(此約依他色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為對治異性散動故。
即彼經言。
色不離空。
何以故。
此二若異。
法與法性。
亦應有異。
若有異性。
不應道理。
如無常法與無常性。
(此亦約依他色對圓成空。
破彼異執)若取遍計所執自性。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何以故。
遍計所執色無所有。
即是空性。
此性即是彼無所有。
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此約所執色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梁論第五。
同世親論。
若依無性攝論第四。
色空非色。
同世親論。
以依他色。
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
色不離空等。
約所執色。
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
雜集十四。
色空非色。
約所執色。
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
色不離空等。
約所執色。
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
莊嚴第五。
但配經文而不解釋。
今此經意。
約依他起對圓成實。
破一異執。
同世親初釋。
故成唯識第八卷雲。
此圓成實。
與彼依他起。
非異非不異。
異應真如非彼實性。
不異此性應是無常。
彼此俱應淨非淨境。
則本後智用應無别。
雲何二性非異非一。
如彼無常無我等性。
無常等性。
與行等法。
異應彼法非無常等。
不異此應非彼共相。
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
廣辨一異。
如後當說。
世尊。
我見彼已竊作是念。
是諸善男子。
愚癡頑鈍。
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
不能解了。
說是語已。
釋曰。
第三申己疑情。
言愚癡者。
出無明體。
言頑鈍者。
辨無明用。
謂善清淨慧菩薩。
作如是念。
此諸善男子。
由無明故頑鈍。
由頑鈍故。
有其三用。
一不明者未得未知根故。
二不善者未得未知根故。
三不知理者未得具知根故。
由此未證非一異相勝真如理。
爾時世尊。
告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曰。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此諸善男子。
愚癡頑鈍。
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
不能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五。
一如來印可。
二菩薩徴诘。
三如來略答。
四菩薩重徴。
五如來廣釋。
此即第一如來印可。
重意如是。
準上應知。
何以故。
釋曰。
第二菩薩徴诘。
徴诘之意。
以何義故。
不能解了。
善清淨慧。
非于諸行如是行時。
名能通達勝義谛相。
或于勝義谛。
為得作證。
釋曰。
第三如來略答。
此答意者。
非于諸行如是執着。
與勝義谛。
或一或異。
而能通達。
或得作證。
有多過故。
失相如後當說。
然此通達作證了别者。
知勝義名為通達。
能得涅槃及菩提果名為作證。
又無間道名為通達。
其解脫道。
名為通達。
亦名作證。
證無間為故。
又後得智名為通達。
其正體智。
名為作證。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雲。
世尊雲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言。
出世般若及後得所得無分别智。
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佛言出世般若能如實見。
故名為證。
後智通達。
故名為得。
然此作證。
且依薩婆多宗。
以其聖道對無為法。
有兩重四句。
一多念四句。
二一刹那四句。
多念四句者。
一身證慧不證。
謂緣三谛解脫道時。
證無為故。
名為身證。
不緣滅故。
名慧不證。
二慧證身不證。
謂緣滅谛無間道時。
緣無為故。
名為慧證。
未得滅故。
名身不證。
三身慧俱證。
謂緣滅谛解脫道時。
慧緣無為及得滅故。
四身慧俱不證。
謂緣三谛無間道時。
慧不緣滅。
未得滅故。
一刹那四句者。
且如以滅法智得一來果時。
一刹那中。
有其四句。
一身證慧不證。
(六相如論)問。
瑜伽五十六雲。
約勝義道理。
非是眼等。
亦非彼識。
何以故。
諸法自性。
衆緣生故。
刹那滅故。
無作用故。
約世俗道理。
眼等最勝。
故可于彼假立見者。
具如彼說。
如何說言眼根及識二俱為見。
答。
為遮根識各别為見。
故言見等非根非識。
非遮根識和合名見。
是故根識俱名為見。
又解。
見聞覺知中。
見與見色。
見不同故。
不相違也。
若依智度論。
四法和合。
謂耳根耳識意識及聲和合名聞。
具說如彼。
所言聞者。
聞他所說。
聞思慧等以為自性。
此即意識相應心聚。
以為自性。
問。
若爾。
如何瑜伽說聞為聖言量。
答。
聖言量自有二種。
一聖者言教為聖言量。
此即聖言即量。
名聖言量。
是持業釋。
二聞慧等名聖言量。
此即聖言之量。
故言聖言量。
是依主釋。
瑜伽依此故。
說聞慧等為聖言量。
若自運己心。
自然思構比量意識。
以為覺性。
若耳等四識及現量意識。
皆名為知。
故瑜伽雲。
依知言說者。
謂各别于内所受所證所觸所得。
解雲。
耳識名所受。
鼻舌二識名所證。
身識名所觸。
現量意識名所得。
或可耳等四識并取其根。
而雜集論。
但言自内所受是知義者。
攝所證等。
皆名内所受。
皆内現量受境同故。
問。
第七八識為見等不。
答。
據實為論。
第七末那非量攝故。
不立見等。
第八賴耶唯現量故。
攝在知中。
而大母經等。
且依六識。
故不說之。
若依瑜伽。
約三量義。
以辨見等。
故彼九十三雲。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
應知一切所依三量。
若見若知二種言說。
是依現量。
若覺言說。
是依比量。
若聞言說。
依至教量。
問。
眼等根是現量不。
若是現量。
如何理門論說。
此中現量。
謂無分别智。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
若非現量。
何故雜集說雲。
眼所受是見義。
瑜伽即雲見是現量。
答。
此有兩解。
一雲。
根非現量。
現量依故。
瑜伽等雲。
色根現量。
一雲。
有二種。
一是色根。
如瑜伽第十五雲。
色根現量者。
謂五色根所行境界。
二即心等。
如理門論。
故說眼等亦名現量。
問。
八地已上聞諸聖教第六意識即是定心。
如何不說是現量耶。
解雲。
有其二義。
一者現量得自相故。
或聖言量。
量聖言故。
問。
若爾。
如何陳那菩薩。
但立二量。
謂現量。
比量。
其聖言量。
比量所攝。
解雲。
二菩薩宗。
其義不同。
故不可會。
釋文雲。
陳那菩薩雲。
聖言量是比量者。
約聖教說。
故不相違。
若依顯揚第十八。
言說差别。
約界分别。
謂欲界中。
具有四種言說。
色界無覺無推度故。
無色界中一切無有(解雲。
于欲界中。
具有見等及四言說。
于色界中。
據實應有微細推度。
而言無者。
約粗相說。
無色界中。
無别三種。
尋即可知。
論其知體據實亦有。
以微細故。
略而不說。
彼無言說。
義顯可知)。
是故法湧。
由是道理。
當知勝義。
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釋曰。
第二結文。
可知。
法湧。
我說勝義絕諸诤論。
尋思但行诤論境界。
釋曰。
自下第五絕諸诤論相。
先釋。
後結。
此即釋也。
言诤論者。
謂我我所見。
于五蘊中。
執有真我。
而是真如離我我所。
非我見等诤論煩惱所行之處。
故名絕諸诤論。
真谛解雲。
鬥诤二種。
一者在家。
于五塵境。
由思推煩惱。
故起鬥诤。
二出家人。
由相違所起諸見。
故生鬥诤。
依俱舍論第一卷雲。
有漏名取蘊。
亦說名有诤。
長行釋雲。
煩惱名取。
蘊從取生。
故名取蘊。
如草糠火。
或蘊屬取。
故名取蘊。
如帝王臣。
或蘊生取。
故名取蘊。
如華果樹。
此有漏法亦名有诤。
煩惱名诤。
觸動善品故。
損害自他故。
诤随增故。
名為有诤。
猶如有漏依。
大毗婆沙第一百七十九雲。
诤有三種。
一煩惱诤。
二蘊诤。
三鬥诤。
煩惱诤者。
謂百八煩惱。
蘊诤者。
謂死。
鬥淨者。
謂諸有情互相?辱。
言語相違。
雜心第一意亦同此。
依集論等。
以貪瞋癡為诤體性。
故第二卷雲。
雲何有诤。
幾是有诤。
為何義故觀有诤耶。
謂依如是貪瞋癡故。
執持刀杖。
發起一切鬥訟違诤故。
彼自性故。
彼相屬故。
彼所縛故。
彼所随故。
彼随順故。
彼種類故。
是有诤義。
乃至有漏有爾所量。
有诤亦爾。
雜集第三亦同集論。
然彼所說自性等者。
如有漏中說。
準即可知。
漏自性者。
諸漏自性。
漏性合故名為有漏。
漏相屬者。
謂漏共有心心法及眼等。
漏相應故。
漏所依故。
如其次第名有漏。
漏所縛者。
謂有漏善法。
由漏勢力。
招後有故。
漏所随者。
謂餘地法。
亦為餘地諸漏粗重所随逐故。
漏随順者。
謂順決擇分。
雖為煩惱粗重所随。
然得建立為無漏性。
以背一切有。
順彼對治故。
漏種類者謂阿羅漢有漏諸蘊。
前生煩惱所起故。
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有漏。
謂除最後三界二處少分聖道眷屬及諸無為非有漏。
或依瑜伽論。
一切煩惱皆名有诤。
故第八雲。
煩惱差别者。
多種差别。
應知。
謂結縛随眠乃至有诤等。
是故法湧。
由此道理。
當知勝義。
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釋曰。
第二結文。
可知。
法湧當知。
譬如有人。
盡其壽量。
習辛苦味。
于蜜石蜜上妙美味。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自下第五舉喻重釋。
有其五喻。
喻上五法。
真谛三藏。
配五種樂。
以為五喻。
釋上五法。
言五樂者。
一出家樂。
二遠離樂。
三寂靜樂。
四正覺樂。
五涅槃樂。
五樂次第者。
唯涅槃樂是最真實。
所餘四樂是方便。
方便有四。
初出家樂。
是涅槃緣起。
由信根成。
次遠離樂。
是涅槃資糧。
由精進根成。
三寂靜樂。
是涅槃道依止。
即涅槃緣。
由定根成。
四正覺樂。
是涅槃正道。
由慧根成。
念根通此四處。
皆諸憶念故。
由是四方便次第。
得涅槃常樂我淨。
今解此經。
依瑜伽等。
無惱害樂所攝四樂。
開為五樂。
以釋此經。
言四樂者。
一出家樂。
二遠離樂。
三寂靜樂。
四菩提樂。
解雲。
第四菩提樂中。
開為二種。
一菩提樂。
二涅槃樂。
故瑜伽論三十八雲。
二智二斷皆名菩提。
善戒經。
地持論。
亦同瑜伽。
又涅槃二十五雲。
諸佛如來有二種樂。
一寂滅樂。
二覺知樂。
今先辨五種樂義。
後方便釋文。
五種樂義。
具如别章。
就釋文中。
依五種樂。
喻上五相。
即分為五。
一出家上味勝樂喻。
二遠離五欲妙樂喻。
三賢聖嘿然靜樂喻。
四滅諸表示寂靜喻。
五離諸诤論覺樂喻。
此即第一出家上味勝樂喻。
言譬如有人等者。
如人一生常食苦味。
于石蜜味。
不能尋思比度信解。
在家亦爾。
久在生死。
恒習在世間憂苦粗味。
于出家樂妙梵行味。
不能尋思比度信解。
故瑜伽雲。
正信舍家。
趣于非家。
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
名出離樂。
又涅槃雲。
居家迫迮。
喻如牢獄。
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出家寬曠。
猶如虛空。
一切善法由之增長。
若在家。
不得盡壽淨修梵行。
我今應剃除??發出家修學無上菩提。
又智度論第三卷雲。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然此出家。
自有二種。
一形出家。
如上所說。
二心出家。
如維摩雲。
雖為白衣。
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
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又彼複雲。
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
依成實論。
有其四句。
謂有僧威儀無僧德。
無僧威儀有僧德。
有僧威儀有僧德。
無僧威儀無僧德。
尋思即可知。
此喻意雲。
尋思比度信解。
世間三智。
但得有漏粗境之味。
未得出世三無漏根自内所證真如妙樂。
真谛三藏。
亦同此意(解節經雲。
覺觀比度憶念。
深密經雲。
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思也)。
或于長夜。
由欲貪勝解。
諸欲熾火所燒然故。
于内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
妙遠離樂。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二遠離五欲妙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遠離樂也。
故瑜伽雲。
斷除諸欲惡不善法。
證初禅慮離生喜樂。
名遠離樂。
如何此中初後具說譬如等言。
中三略者。
此即如來文辭善巧也。
或可為存略故。
餘二本經皆具說者。
譯家别故。
或可梵本有此不同。
言長夜者。
謂生死長夜。
言欲貪者。
欲貪即是十煩惱中貪欲為性。
言勝解者。
即别境中勝解為體。
此中舉欲。
意取勝解。
言諸欲熾火所燒然故者。
此有兩釋。
一雲。
諸欲即是色等五境。
五境非一。
能生貪欲。
故說五境名為諸欲。
熾火。
即是五境上貪。
能損害故。
名為熾火。
故智度論雲。
若人貪着五境。
諸結使火。
盡皆熾然。
燒害人身。
如火燒人。
又十四雲。
有捕魚師。
名怵波伽。
求欲不遂。
憂恨懊惱。
淫火内發。
自燒而死。
廣說如彼。
若依此釋。
諸欲之熾火。
故言諸欲熾火。
即六釋中依主釋也。
一雲。
諸欲即五境中貪。
即說五貪名為熾火。
故智度論雲。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即六釋中持業釋也。
言于内除滅等者。
内謂内定。
簡外散亂。
名之為内。
于内除滅一切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者。
此明初靜慮定相應樂受。
遠離欲界五境上貪。
遍身怡适。
故言妙遠離樂。
據實。
初定具離五蓋。
貪蓋是初。
舉初顯後也。
廣釋五欲五蓋過患。
如智度論第十七卷。
若依薩婆多宗。
入根本定。
唯喜非樂。
今依大乘。
一刹那喜。
令心适悅。
名之為喜。
令身怡适。
名之為樂。
如顯揚說。
故說初定亦名為樂。
此喻意說。
由引貪欲勝解勢力。
于五欲境上起貪火故。
于離五境初靜慮樂。
不能了知。
如是有尋思者。
不能了知離色等相無相真如。
或于長夜。
由言說勝解。
樂着世間绮言說故。
于内寂靜聖默然樂。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三賢聖默然寂靜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寂靜樂也。
故瑜伽雲。
第二靜慮已上諸定。
尋伺止息。
名寂靜樂。
諸教中說三種法能成三行。
一者身行。
謂出入息成身之行。
故名身行。
入第四定。
能滅身行。
二者語行。
所謂尋伺發語之行。
名為語行。
第二靜慮即能除滅。
大小乘教。
皆作此說。
第二靜慮已上諸地無尋伺故。
将欲發語。
皆依下地尋思而說。
三者心行。
謂受想等助心之行。
名為心行。
若無心所。
心不行故。
入滅定時。
能滅心行。
今于此中。
約言行說。
二定已上無尋伺故。
不能發言。
不發言故。
名為寂靜聖嘿然樂。
此中意說。
有尋伺者。
樂着世間绮言說故。
不能了知二定已上聖嘿然樂。
如是有尋思者。
由尋思力。
行言說境。
而不能說離言法性寂靜真如。
或于長夜。
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
樂着世間諸表示故。
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邪滅究竟涅槃。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四絕諸表示寂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菩提樂也。
故瑜伽雲。
一切煩惱畢竟離系。
于所知事。
如實等覺。
名菩提樂。
又彼複雲。
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
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
于現法中。
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粗重永寂滅故。
說名為樂。
解雲。
依瑜伽論。
明菩提樂。
自有二種。
一唯智非滅。
如前所引文。
二唯滅非智。
如後所引文也。
今依此經。
取滅非智。
不同真谛舉滅取智。
言表示者。
如上所說。
見聞覺知四種表示。
薩迦邪者。
此是梵音。
依薩婆多。
薩名為有。
迦邪名身。
彼五蘊身有實體故。
依經部宗。
薩名虛僞。
迦邪名身。
彼宗五蘊是虛僞故。
今依大乘。
無性攝論。
同經部說。
故第十雲。
迦邪名身。
虛僞名薩。
其身虛僞。
名薩迦邪。
(世親釋雲。
即說三界名薩迦邪。
五蘊釋論雲。
薩謂敗壞義。
迦邪謂和合積聚義。
若廣分别。
如雜心第四俱舍十九順正理四十七婆沙第八及四十九成實十六增一阿含十五瑜伽第八顯揚十五梁論十五涅槃經二十五)言涅槃者。
若具梵音。
應言波利?縛喃。
此雲圓寂。
今順舊說。
故言涅槃。
于此涅槃。
有其二義。
一永斷一切見等表示。
二薩迦邪滅究竟涅槃。
此即是其無餘涅槃。
究竟永滅五蘊身故。
名為究竟涅槃。
問。
此涅槃依何乘說。
解雲。
依彌勒宗。
三乘皆有無餘涅槃。
後當分别。
(解節經雲。
絕四事處滅離身見是般涅槃者。
譯家謬也。
深密經雲。
内身寂滅離見聞覺知樂。
解雲。
深密意同此經配五樂中何樂)此中意說。
于生死長夜。
由表示勝解。
樂着世間諸表示故。
不能了知永寂之樂。
如是有尋思者。
但行表示境界。
不能尋思勝義谛相絕表示境。
法湧當知。
譬如有人。
于其長夜。
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诤論勝解。
樂着世間諸诤論故。
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诤論。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五離諸诤論覺樂喻。
此即四種樂中菩提樂也故。
瑜伽雲。
一切煩惱畢竟離系。
于所知事。
如實等覺。
名菩提樂。
此即取智非滅。
不同真谛取滅非智。
謂有诤論諸勝解者。
樂着世間自所攝受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及庫藏等攝受事故。
不能了知北洲有情無妻子等攝受诤論。
如是為尋思者。
但行煩惱诤等。
為诤論境。
不能尋思勝義谛相無煩惱等離诤論境(解節經雲。
譬如有人。
由恒畜财樂行征伐。
北郁單越無我所無積畜不相鬥诤樂。
不能比度。
深密經雲。
如人長夜取我我相。
不能知北郁單越無我我所樂。
今依唐本雲。
拘盧此雲勝處。
或雲勝生)。
如是法湧。
諸尋思者。
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
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
不能信解。
釋曰。
第六舉法同喻。
謂諸尋思行相粗故。
不能了知勝義谛理。
釋其合喻。
如上應知。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就釋超過尋思相中。
文别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上來已釋長行。
自下舉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略标頌意。
彼舉頌正釋。
此即初也。
内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诤論勝義谛。
超過一切尋思相。
釋曰。
此即第二舉頌略說。
有一頌文。
分之為二。
初有二句四字。
别頌五相。
後三字一句。
通頌五相。
言内證者。
頌第一相。
無相之所行者。
頌第二相。
不可言說者。
頌第三相。
絕表示者。
頌第四相。
息諸诤論者。
頌第五相。
後勝義等三字一句。
通頌五相。
如文可知。
爾時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
世尊甚奇。
乃至世尊善說。
釋曰。
自下第三釋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說。
後以頌略說。
就長行中。
複分為五。
一菩薩問。
二爾時下。
如來正答。
三喻。
四合。
五結。
此即問也。
于中有三。
初贊凡善說。
次顯衆诤論。
後世尊我見下。
申己疑情。
贊善說中。
複分為二。
初贊佛善說。
後略申善說。
此即初也。
爾時者發問時。
言善清淨慧菩薩者。
從慧立名。
正智後得。
是善無漏。
離諸染污。
故名善清淨慧。
深密亦同。
解節經雲。
淨慧菩薩。
真谛解雲。
此菩薩。
位居九地。
善答問。
常轉法輪。
在淨慧位。
複有淨慧。
複能生他淨慧。
故名淨慧。
具說如彼。
謂佛世尊自有二德。
所謂自利利他。
初贊自利。
故言世尊甚奇。
複贊利他。
故言世尊善說。
若依瑜伽。
甚奇善說。
通自利利他。
故四十六雲。
有五甚希奇法。
一者。
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二者。
唯為饒益諸有情故。
常處生死。
三者。
于多煩惱難伏有情。
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四者。
于極難解真實義理。
能順悟入。
五者具不可思議大威神力。
(解雲彼說菩薩德。
準釋佛德。
于理無違。
尋即可知)言善說者。
如瑜伽論第七十雲。
由二因緣。
佛世尊法名為善說。
一言詞文句皆清美故。
二易可通達故。
(難解法由佛說故易可通達也)又八十三雲。
言善說者。
道理相應故。
任持勝德故。
又瑜伽九十四雲。
由四種相。
佛所說教。
名為善說。
具釋如彼。
謂世尊言。
勝義谛相。
微細甚深。
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難可通達。
釋曰。
第二略申善說。
謂佛世尊。
無上依經等作如是說。
勝義谛相。
乃至難可通達。
真谛解雲。
或約三人。
非凡所知。
故名微細。
非二乘所知。
故名甚深。
非地前菩薩所能證見。
故名難可通達。
或約三義。
真如與行不一故微細。
不異故甚深。
過一異故難可通達。
又非聞慧境故名微細。
非思慧境故說甚深。
非凡夫二乘初學菩薩修慧境故。
說難可通達(解雲。
真谛三釋。
第三為勝。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雲。
真如法界是出世般若及後得無分别智境。
非三慧境。
所以者何。
實相般若甚深微妙。
聞慧粗淺不能得見。
是勝義故。
思不能量。
出世法故。
修不能行)。
世尊。
我即于此曾見一處。
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
皆共思議勝義谛相。
與諸行相一異性相。
釋曰。
自下第二顯衆诤論。
于中有二。
初總明共集诤論。
後别叙三計。
此即初也。
言我即于此者。
于此娑诃世界。
或可于此贍部洲中。
餘二本中皆阙此言。
曾見一處。
即王舍城等。
而非淨土。
勝解行地諸菩薩衆所集處故。
勝解行地。
即是地前初僧祗位。
是故大唐攝大乘雲。
論曰。
謂勝解行補特伽羅。
經初大劫。
修行圓滿。
又梁攝論第十一雲。
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菩薩聖道。
有四方便。
故有四人。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
此四種人。
名願樂地。
第一僧祗修行圓滿。
然此地名略有四種。
一願樂地。
如梁攝論及解節經。
二信行地。
如深密經。
三勝解行地。
如唐攝論瑜伽地持及善戒經。
四意樂地。
如瑜伽論意樂品等。
如何地名有此異者。
謂此地名略有二種。
一者總名。
梵音阿世邪。
此雲意樂。
欲。
信。
勝解。
三法為性。
故瑜伽等名為意樂。
二者别名有三種。
一名願樂。
即是樂欲之異名也。
五别境中。
欲為自性。
故唯識雲。
樂欲謂欲。
二名信行。
善十一中。
信為自體。
故智度論雲。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智慧能度。
三名勝解行。
亦别境中勝解為性。
是故無性攝大乘雲。
勝解行者。
未證真如。
但依勝解。
勤修諸行。
又複彼雲。
一得勝解。
謂得諸地深信解者。
于他教法。
決定印可。
真實如是。
于此地中。
未證真如。
有此诤論也。
于此會中一類菩薩。
作如是言。
勝義谛相。
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釋曰。
自下第二别叙三計。
即分為三。
此即初計。
離諸法外。
無别勝義。
勝智所緣。
故名勝義。
俗智所緣。
名為世俗。
一類菩薩複作是言。
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釋曰。
此即第二師計。
離諸法外。
有别勝義。
條然别體。
有餘菩薩疑惑猶豫。
複作是言。
是諸菩薩。
誰言谛實。
誰言虛妄。
誰如理行。
誰不如理。
或唱是言。
勝義谛相與諸行相。
都無有異。
或唱是言。
勝義谛相。
異諸行相。
釋曰。
第三師計。
于上二說。
猶豫不決。
非别有計。
今于此中。
合有四計。
所謂一異及與俱非。
所以者何。
亦一亦異是相違谛。
非一非異是戲論故。
而此經意為存略故。
準可知故。
且破一異。
然此所說一異二執。
十散動中一異執也。
對治如是一異分别。
諸教不同。
若依世親攝大乘釋第四卷雲。
為對治一性散動故。
即彼經言。
色空非色。
何以故。
若依他起與圓成實。
是一性者。
此依他起。
應如圓成實。
是清淨境。
(此約依他色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為對治異性散動故。
即彼經言。
色不離空。
何以故。
此二若異。
法與法性。
亦應有異。
若有異性。
不應道理。
如無常法與無常性。
(此亦約依他色對圓成空。
破彼異執)若取遍計所執自性。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何以故。
遍計所執色無所有。
即是空性。
此性即是彼無所有。
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此約所執色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梁論第五。
同世親論。
若依無性攝論第四。
色空非色。
同世親論。
以依他色。
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
色不離空等。
約所執色。
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
雜集十四。
色空非色。
約所執色。
對圓成空。
破彼一執。
色不離空等。
約所執色。
對所執空。
破彼異執。
莊嚴第五。
但配經文而不解釋。
今此經意。
約依他起對圓成實。
破一異執。
同世親初釋。
故成唯識第八卷雲。
此圓成實。
與彼依他起。
非異非不異。
異應真如非彼實性。
不異此性應是無常。
彼此俱應淨非淨境。
則本後智用應無别。
雲何二性非異非一。
如彼無常無我等性。
無常等性。
與行等法。
異應彼法非無常等。
不異此應非彼共相。
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
廣辨一異。
如後當說。
世尊。
我見彼已竊作是念。
是諸善男子。
愚癡頑鈍。
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
不能解了。
說是語已。
釋曰。
第三申己疑情。
言愚癡者。
出無明體。
言頑鈍者。
辨無明用。
謂善清淨慧菩薩。
作如是念。
此諸善男子。
由無明故頑鈍。
由頑鈍故。
有其三用。
一不明者未得未知根故。
二不善者未得未知根故。
三不知理者未得具知根故。
由此未證非一異相勝真如理。
爾時世尊。
告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曰。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此諸善男子。
愚癡頑鈍。
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
不能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五。
一如來印可。
二菩薩徴诘。
三如來略答。
四菩薩重徴。
五如來廣釋。
此即第一如來印可。
重意如是。
準上應知。
何以故。
釋曰。
第二菩薩徴诘。
徴诘之意。
以何義故。
不能解了。
善清淨慧。
非于諸行如是行時。
名能通達勝義谛相。
或于勝義谛。
為得作證。
釋曰。
第三如來略答。
此答意者。
非于諸行如是執着。
與勝義谛。
或一或異。
而能通達。
或得作證。
有多過故。
失相如後當說。
然此通達作證了别者。
知勝義名為通達。
能得涅槃及菩提果名為作證。
又無間道名為通達。
其解脫道。
名為通達。
亦名作證。
證無間為故。
又後得智名為通達。
其正體智。
名為作證。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雲。
世尊雲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言。
出世般若及後得所得無分别智。
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佛言出世般若能如實見。
故名為證。
後智通達。
故名為得。
然此作證。
且依薩婆多宗。
以其聖道對無為法。
有兩重四句。
一多念四句。
二一刹那四句。
多念四句者。
一身證慧不證。
謂緣三谛解脫道時。
證無為故。
名為身證。
不緣滅故。
名慧不證。
二慧證身不證。
謂緣滅谛無間道時。
緣無為故。
名為慧證。
未得滅故。
名身不證。
三身慧俱證。
謂緣滅谛解脫道時。
慧緣無為及得滅故。
四身慧俱不證。
謂緣三谛無間道時。
慧不緣滅。
未得滅故。
一刹那四句者。
且如以滅法智得一來果時。
一刹那中。
有其四句。
一身證慧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