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幻本。
由有無知未得聖慧故。
聖人了知幻本及無二不可言體。
由斷無知。
得聖道故。
幻師譬聰明凡夫。
即是外道。
幻弟子譬愚癡凡夫。
即是闡提。
又幻師喻煩惱。
弟子喻業。
由惑起業故。
又幻師譬因。
弟子譬果。
于四衢道者。
譬三界及無漏界四種生死。
或譬根塵我識四種境界。
若依真谛金光明記。
幻師即是阿賴耶識無始已來能造虛妄。
幻弟子者喻七識也。
微細妄法賴耶所造。
中即陀那。
粗者六識所造。
又見惑為師。
愛惑為弟子。
又心煩惱為師。
皮肉惑弟子。
四衢道者喻四謗之理。
今依諸教釋此經者。
所言幻師有其四釋。
一十住婆沙。
以業為師。
二瑜伽六十。
惑業為師。
三梁攝大乘唐攝大乘及大品經。
菩薩為師。
四瑜伽八十四。
八識為師。
言四衢道者有其三釋。
一增一阿含及雜阿含十五卷雲。
四谛為四衢。
二雜阿含第二十等。
說四念處為四衢道。
三瑜伽八十四。
以四識住為四衢道也。
言積集草葉木瓦礫等者。
辨幻所依。
謂喻諸種子積集在本識中也。
或可三種薰習在賴耶中。
草葉細軟。
譬于善種。
木石等粗強。
喻諸惡種也。
言現作種種幻化事業者。
總明幻事。
由草葉等諸幻事起。
由善惡種生諸果也。
所謂象身車身馬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财殼庫藏等身。
釋曰。
第二别明幻事。
謂上總标現作種種幻化事業。
而不别釋。
故今别釋。
真谛釋雲。
四兵譬因緣。
珠等喻果。
由四兵故能。
為珠等。
或可四兵喻有情類。
末尼等者喻非情類。
總釋意雲。
賴耶幻師。
七識弟子。
住四識住。
積集種種名言等種。
而生三界五趣四生情非情等種種諸果。
地前迷者。
執有真實有為無為種種諸法。
地上悟者。
覺知如幻無實諸法。
而諸教中。
說業為幻師。
四聖谛等為四衢者。
凡論幻師。
有其三種。
一能造幻故名為幻師。
即惑業等。
二者如幻故名為幻師。
即是菩薩。
三造幻主故名為幻師。
即八識也。
今依第三。
或可亦取惑業。
或可通說三種。
義亦無失也。
其四衢道。
亦有三義。
一除惑四道。
即是四谛。
二初學所觀道。
即四念處。
三幻主所住道。
即四識住。
今依第三。
或可通取。
義亦無失。
若諸衆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知曉。
釋曰。
自下第三愚者執實喻。
于中有五。
一明能執人。
二顯所執境。
三正辨起執。
四依執起說。
五勸彼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執人。
謂諸愚夫五蘊假者。
真谛記雲。
愚癡凡夫者。
嬰兒凡夫。
即是闡提。
惡慧種類者。
聰明凡夫。
即是外道能起見者。
今解愚癡者。
出無明體。
頑鈍者。
顯癡用也。
此即起執本也。
惡慧。
出執體性。
即是諸見。
無所知曉者。
惡慧用也。
此明由癡執為實有有為無為也。
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
釋曰。
第二辨所執境。
謂草葉等喻善惡業。
諸幻化事喻業所感。
或識所變種種諸事。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見者。
實有象身。
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種種财谷庫藏身。
釋曰。
第三正明起執。
謂由無明起分别見。
執實有象等。
真谛記雲。
見已者謂自見。
即是幻師喻聰明凡夫。
聞已。
謂從他聞。
即是弟子喻愚癡凡夫。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堅固執着。
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愚妄。
釋曰。
第四因執起說。
謂不知幻故執為實有。
餘人雲不是實者。
皆是愚人及以妄語。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釋曰。
第五勸彼更觀。
由彼頑鈍。
不知是幻。
執為實有。
于後幻滅。
更審觀察。
乃知非實。
若有衆生非愚非鈍。
善慧種類有所知曉。
釋曰。
自下第三悟者覺妄喻。
有其五段。
翻上應知。
一能悟人。
二所悟境。
三正明覺悟。
四因悟起說。
五勸不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
文有三節。
一若有衆生者。
辨能悟人。
謂地前菩薩。
或可地上菩薩五蘊假者。
二非愚非鈍者。
起悟近緣。
謂無癡善根。
三善慧種類有所知曉者。
正明悟體。
以慧為性。
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證能取所取空性。
或可地上了知勝義無二之理。
名知曉也。
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
釋曰。
第二明所悟境。
如文可知。
見已聞已作如是念。
此所見者。
無實象身。
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财谷庫藏等身。
釋曰。
第三正明覺悟。
于中有二。
初明實境非有。
後然有下。
明假境非無。
此即第一實境非有。
如文可知。
然有幻狀迷惑眼事。
于中發起大象身想。
或大象身差别之想。
乃至發起種種财谷庫藏等想。
或彼種類差别之想。
釋曰。
第二明假境非無。
文有二節。
初言然有幻狀迷惑眼事者。
正明似境非無。
後于中下。
示迷惑之相。
此即初也。
然此幻狀。
諸宗不同。
薩婆多宗順正理雲。
如變化色。
由定力故。
雖是化色。
而是實色。
是眼識境。
如是由幻術力。
似幻相起。
能發眼識。
彼宗自說一切諸心皆緣有境。
依經部宗。
幻象馬等皆無有體。
緣幻之心。
緣無境起。
故知彼宗緣無亦生心也。
今依大乘。
自有兩說。
一依龍猛宗。
意同經部。
緣無亦得生心。
故智度論雲。
五識皆不可诳。
故知彼宗。
眼等五識唯緣實境。
第六意識容許緣無。
依彌勤宗。
無實象等。
而有似象。
相分現前。
用此影像色。
為所緣境。
又此幻象喻。
自有二義。
一依大般若等。
幻等十喻。
喻于空義。
二依阿毗達磨經及攝大乘。
八喻顯依他似有非實。
此經亦爾。
用似義喻依他起。
言于中發起大象身想等者。
示迷惑相。
于中有二。
初大象身想者。
迷象自性。
總辨象體。
名為自相。
于中大小或青白等。
名差别相。
是故迷者起二種想。
言乃至等者。
類釋馬等總别二想。
準上應知。
不如所見。
不如所聞。
堅固執着。
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愚妄。
為欲表知如是義故。
亦于此中随起言說。
釋曰。
第四因悟起說。
有其二義。
一由智力悟境非實。
不起實言。
二為欲下。
由智力故悟境是假。
随起言說。
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釋曰。
第五勸不觀。
謂由智力如實知故。
如是若有衆生。
是凡夫類。
是異生類。
未得諸聖出世間慧。
釋曰。
自下第二舉法同喻。
于中有二。
初明迷者執實。
後若有下。
辨悟者覺妄。
前中有五。
一明能執人。
二明于境不了。
三正明起執。
四因執起說。
五勸彼重觀。
此即第一合能執人。
言如是者。
舉法如喻。
故言如是。
此能執人。
有其三名。
一名衆生。
二名愚夫。
三名異生。
言衆生者。
略有二義。
一者衆多法生。
故名衆生。
故智度論第三十雲。
言衆生者。
于五衆十二入十八界六界十二緣等衆多法生。
故名衆生。
大乘同性經證契經梁攝論第十四。
大意亦同。
二者受多生故。
名曰衆生。
故般若燈論雲。
謂有情者數數受生。
故名衆生。
又真谛波若疏雲。
以前生後生。
生不絕故名衆生。
若爾亦有前後滅義。
應名衆滅。
答非一例。
生成衆生。
滅非成故。
廣說如彼。
言愚夫者。
愚謂愚癡。
夫謂士夫。
有愚之夫。
故名愚夫。
若依廣百論。
愚夫即是異生。
故彼論雲。
諸異生者說名愚夫。
又第一雲。
随所有見。
皆無谛實。
智不清白。
故名愚夫。
言異生者。
依大婆沙四十五雲。
問。
何名異生。
答。
一切聖者皆名同生。
此異于彼。
故名異生。
問。
若爾。
聖者異異生故應名異生。
答。
一切聖者同會真理。
同見同欲。
故名同生。
異生不爾。
可厭賤故。
立異生名。
不應為難。
大德說曰。
異于正法及毗奈耶。
而受生故。
名為異生。
廣說如彼。
此意說雲。
諸異生類。
未得三乘無漏聖道。
或可未得初地已上諸聖道故。
起實有執。
于一切法離言法性。
不能了知。
釋曰。
第二于境不了。
言于一切法離言法性者。
即是一切有為無為諸法自相離名言故。
或可有為無為無二真如。
名為離言。
于此法性。
不能了知。
彼于一切有為無為。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得者。
決定實有有為無為。
釋曰。
第三正明起執。
謂諸愚夫。
以不了知法性理故。
于有為等。
執為實有。
如執象等。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堅固執着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癡妄。
釋曰。
第四随執起說。
準上應知。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釋曰。
第五勸彼重觀。
以未能覺非實義故。
若有衆生。
非愚夫類。
已見聖谛。
已得諸聖出世間慧。
釋曰。
自下第二辨其悟者覺境非實。
于中有五。
一明悟人。
二明覺境。
三明覺相。
四明起說。
五勸不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
言若有衆生非愚夫類者。
簡異地前愚夫異生。
已見聖谛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
正出覺體。
已見勝義真如聖谛。
或可已見四谛真如。
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
即是正體後得無漏聖智。
依成唯識二複次。
釋出世間智唯是正體。
初約一義。
後明二義。
故第九雲。
斷世間故名出世間。
二取随眠是世間本。
唯能斷獨得出名。
或出世間依二義立。
謂體無漏及證真如。
此智具斯二種義故。
獨名出世間。
餘智不然。
即十地中無分别智。
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
釋曰。
第二如實覺境。
已得出世無漏智故。
彼于一切有為無為。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得者。
決定無實有為無為。
釋曰。
第三正明覺悟。
于中有二。
初覺實境非有。
後然有下。
悟假境非無。
此即初也。
若依真谛師。
如前所說三種義故。
一切有為及無為法。
皆非實有。
若依大唐三藏。
約此執性以顯非實。
然有分别所起行相。
猶如幻事迷惑覺慧。
于中發起為無為想。
或為無為差别之想。
釋曰。
第二明假境非無。
文有兩節。
初明假境非無。
後于中下。
明其假境自性差别。
言行相者。
行謂見分。
能緣行解。
相即相分。
有為無為。
此明依他相分所攝。
有為無為假有非無。
猶如幻事。
後于中發起等者。
明其假境自性差别二種相也。
言為無為想者。
出自性想。
緣自性故。
或謂為無為差别之想者。
辨差别想。
緣差别故。
不如所見。
不如所聞。
堅固執着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癡妄。
為欲表知如是義故。
亦于此中随起言說。
釋曰。
第四依境起說。
準上應知。
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釋曰。
第五勸不重觀。
已了知故。
如是善男子。
彼諸聖者。
于此事中。
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
現正等覺。
即于如是離言法性。
為欲令他現等覺故。
假立名想。
謂之有為。
謂之無為。
釋曰。
此即第三結通外難。
難及通意。
尋上可知。
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就無二相。
文别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廣釋已訖。
自下第二以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頌意。
後以頌正說。
此即初也。
密意菩薩為欲重宣無二義故。
說此頌也。
言重宣者。
真谛釋雲。
有其四句。
一文重義不重。
如說瞿名目九義等。
二義重文不重。
如說帝釋有千名等。
三文義俱不重。
如說人天等。
四文義俱重。
如以結頌重頌前義。
今依第四。
故說重言。
舊人相傳。
但說三句。
略下不說。
此第三一句。
又釋十二部經頌有二種。
一者應頌。
二者諷頌。
故雜集論第十一雲。
應頌者。
即諸經中。
或以頌重頌。
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故名應頌。
諷頌者。
謂諸經中以句宣說。
或以二句。
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今依應頌。
故說重言。
所言頌者。
深密解節皆說偈言。
舊來諸師。
自有兩釋。
一雲。
偈者梵音伽陀。
此雲重頌。
而翻譯者為存略故。
或音訛故。
但言偈也。
一雲。
偈者此即漢語。
竭也盡也。
四句成頌。
攝義同盡。
故言偈也。
不爾。
梵音正是伽陀。
即應言伽。
不應名偈。
雖有兩釋。
前說為正。
西方諸國。
語音不同。
中印度國名為伽陀。
餘處名伽他。
乃至于阗國名為偈他。
譯家略故。
但言偈也。
然說偈意。
依真谛。
略有六意。
一為忘失。
二為晚來。
三為易受易持。
四為二智利鈍不同。
五為衆生意樂不等。
六顯能說之人善巧方便。
故真谛疏雲。
為有聽衆散亂異緣。
忘失前義。
欲令更得。
故說偈頌。
又為晚來不及聞者。
欲令得聞。
故有偈頌。
又為易受易持故。
說經及偈。
若但說偈不說經者。
則理細難受。
若但說經不說偈者。
則義散難持。
為易受易持故。
具說經偈。
又為利益二種智人。
具說經偈。
一分别智人。
此人根鈍。
若為略說。
不廣分别。
不能得義。
為利此人。
故廣說經。
二者開智人。
神根利故。
略說義相。
自能分别。
得具足解。
如舍利弗。
正聞一義。
十重分别。
若其廣說。
不利此人。
為利鈍二人。
具說經偈也。
又衆生有二種。
一者樂說。
由慈悲力多故。
二者樂行。
由心寂靜故。
為利此兩人。
故說經偈。
又顯能說之人最為善巧。
廣而能略。
略能廣故。
所說正法最為當忠。
随廣略說。
皆能利鈍不相違故。
具說經偈也。
依成實論第二卷中。
說偈有六意。
依十住婆沙有一意。
恐繁不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着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釋曰。
第二以頌略說。
有其二頌。
分之為二。
初有半頌。
歎理甚深。
謂佛所說離言無二兩種真如。
極甚深故。
非愚境界。
後一頌半。
顯執過失。
于中有三。
初有兩句。
能生戲論失。
次有兩句。
流轉生死失。
後有二句。
當生惡趣失。
言愚夫于此癡所惑樂着二依言戲論者。
此即第一能生戲論失。
二依即是有為無為八種戲論所依處故。
言戲論者。
八種妄想。
此中意說。
愚夫于此無二離言境中。
癡所惑故。
樂著有為無為二種法上八種戲論。
八種戲論如瑜伽論三十六說。
彼雲。
又諸愚夫。
由于如是所顯真如。
不了知故。
從是因緣。
八分别轉。
能生三事。
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八分别者。
一者自性。
于一切法分别自性。
如色聲等。
二者差别。
謂即于彼分别可見不可見等。
三者總執。
謂即于彼色聲等上。
計有情我舍軍林等。
四我分别。
五者我所分别。
于諸有漏有取法上。
即計為我。
或計我所。
六愛分别。
七者非愛。
八俱相違。
如其次第。
于妙非妙及俱離事所生分别。
大唐三藏雲。
八種分别。
皆以無覆無記異熟生慧。
為其自性。
或可尋伺以為自性。
生三事者。
初三分别。
能生戲論所依緣事六根六境。
次二分别。
能生我見及以我慢。
後三分别。
如次能生貪瞋癡。
當知。
此中所依緣事為所依故。
生我見慢。
見慢為依。
生貪瞋癡。
由此三事。
能現有情及器世間流轉品法(此中意引顯揚三無性論)。
言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者。
此二句。
顯流轉生死失。
謂彼愚夫愚癡力故。
便于三種有情聚中。
或在不定聚。
或在邪定聚。
流轉極長分段生死三聚之處。
然此三聚。
諸說不同。
薩婆多宗。
自有兩說。
一依集異門論。
有三聚衆生。
一邪性定聚。
謂成就五無間業。
二正性定聚。
謂成就學無學法。
三不定聚。
謂唯成就餘有漏法及無為法。
是名三聚之性。
界者。
邪性定聚一界少分。
謂欲界。
正性定聚三界少分。
不定聚亦爾。
趣者。
邪性定聚一趣少分。
謂人。
正性定聚二趣少分。
謂人天。
不定聚三趣全。
謂地獄傍生餓鬼。
二趣少分謂人天。
二依施設足論。
邪性定聚。
謂五無間業。
若彼因。
若彼果。
彼等流。
彼異熟。
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
正性定聚。
謂學無學法。
若彼因。
彼果。
彼等流。
及成就彼補特伽羅不定聚謂諸餘法。
若彼因。
彼果。
彼等流。
彼異熟。
及成就彼補特伽羅。
是名三聚之性。
界者如前。
趣者邪性定聚二趣小分。
謂地獄人。
正性定聚亦二趣少分。
謂人天。
不定聚二趣全。
謂傍生餓鬼。
三趣少分。
謂地獄人天。
依經部宗。
如婆沙論百八十六雲。
譬喻者說。
無間地獄。
乃至有頂皆有三聚。
彼說般涅槃法。
名正性定聚。
不般涅槃法。
名邪性定聚。
不決定聚者。
名不定聚。
若廣分别。
如大婆沙百八十六等。
今依大乘。
略有十門。
且依十地論判十地經五門三聚。
經曰。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三聚。
一正定相。
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二正見正定相。
邪見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三五逆邪定相。
五根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四八邪邪定相。
正位正定相。
更不作故。
離此二不定相。
五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
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皆如實知。
佛子菩薩随順如是智。
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
十地論第十一雲。
論曰。
衆生三聚行稠林差别五種。
一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别。
如經。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三聚。
正定相。
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二善行惡行因差别。
如經。
正見正定相。
邪見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三惡道善道因差别。
如經。
五逆邪定相。
五根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四外道聲聞因差别。
如經。
八邪邪定相。
正位正定相。
更不作故。
離此二不定相故。
五菩薩差别示現。
如經。
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
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皆是如實知故。
舍可化衆生名妒。
不喜他财名吝。
通能生他苦行不轉。
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
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
複有五門。
一業惑趣寂。
如瑜伽論第一百雲。
邪性定法聚者。
謂無間業及斷善根。
正性定法聚者。
謂學無學所有諸法。
不定法聚者。
餘非學非無學法。
智度論第四十五。
意同瑜伽。
二斷不斷倒門。
如智度論八十四雲。
為破颠倒。
分别有三。
能破颠倒。
名為正定。
必不能破。
名為邪定。
有緣能破。
無緣不破。
名為不定。
具說如彼。
三堪不堪任門。
如大菩薩藏經第五卷。
雲何正定。
謂由因力。
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
若諸如來為說不說堪任法器。
若為說法速得解脫。
雲何不定性。
由外緣力。
如法教授。
可得解脫。
不得如法教授教誡。
不得解脫。
為如是等得義利故。
諸佛世尊出興于世。
雲何邪定聚。
謂有情性煩惱。
所弊。
不修淨業。
識性薄弱。
愚癡深厚。
住邪見網。
非正法器。
若使如來為說不說。
終不堪任證于解脫。
具如彼經。
四著有無等門。
如無上依經。
彼第一雲。
世間中有三品衆生。
一者著有。
二者着無。
三者不著有無。
著有者複有二種。
一者。
背涅槃道。
無涅槃性。
不求涅槃。
願樂生死。
二者。
于法中不生偈仰。
诽謗大乘。
乃至廣說。
着斷無者。
亦有二種。
一者行無方便。
二者行有方便。
行無方便。
複有二人。
一者。
在佛法外。
九十六種異學外道。
二者。
在佛法中。
能生信心。
堅着我見。
不愛正理。
我說此人同彼外道。
複有增上慢人。
在正法中觀空。
生于有無二見。
是真空者。
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正解脫門。
如來顯了開示正說。
于中生空見。
我說不可治。
阿難若有人。
執我如須彌山大。
我不驚怪。
亦不毀呰。
增上慢執着空見。
如一發發作十六分。
我不許可。
行有方便亦有二人。
一聲聞乘。
二緣覺乘。
不著有無者。
最上利根。
修行大乘。
是人不着生死如闡提。
不行無方便如外道。
不行有方便如二乘。
具說如佛告阿難。
若人貪着三有。
诽謗大乘。
名一闡提。
堕邪定聚。
若人着無行無方便。
堕不定聚。
複有着無行有方便。
不著有無。
行平等道。
名正定聚。
五可不可治門。
如央掘魔羅經第三卷。
爾時大目揵連以偈問曰。
雲何世間病 分别說三種 或有醫治差 或不能醫治 或複有病人 雖得醫不差 是故諸病人 分别有三種 爾時央堀魔羅以偈答曰。
是義則不爾 不應說三種 可治不可治 唯二無有三 若作三分别 亦是聲聞乘 若諸聲聞乘 佛說蚊蝄乘 以彼無智故 分别有三種 所言邪定者 謂彼一闡提 正定謂如來 菩薩及二乘。
釋義差别。
義如别章。
言複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者。
此後有二句。
明能生惡趣失。
謂彼愚夫。
非但違于無二真義。
複違如是正智及論。
正智即是證無二智。
論謂言論。
即說無二聖教言論。
由此複違正智論等。
當生牛等諸惡趣中也。
爾時法湧菩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
釋曰。
自下第二釋超過尋思所行相。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就長行中。
複分為六。
一菩薩問。
二爾時下。
世尊略答。
三何以故者。
菩薩徴問。
四我說下。
如來廣說。
五法湧當知下喻說。
六如是法湧下。
舉法同喻。
或可結答。
(或可有六。
一問二答三徴四釋五喻六合。
依真谛記。
一菩薩問二如來正說三譬說四合結五偈頌)就初請中。
文别有三。
初标有所請。
次陳所請事。
後正陳所念。
此即初也。
言爾時者。
發問時也。
法湧菩薩等者。
辨問答也。
解節深密皆雲昙無竭。
依智度論。
名為法盛。
故九十七雲。
問。
昙無竭菩薩因緣雲何。
答。
郁伽陀秦言盛。
達磨秦言法。
謂此菩薩在衆香城。
随意說法。
令諸衆生廣種善根。
故名法盛。
真谛記雲。
昙無竭菩薩。
若存天笠正語。
應雲檀蘭無竭多。
此雲法上。
然此菩薩住居八地。
依法身上起。
故名法上。
具說如彼。
一雲。
昙者梵音此雲法也。
言無竭者。
此即漢語。
胡漢并陳。
故雲昙無竭。
大唐三藏。
翻為法湧。
菩薩法辨用而無竭。
猶如湧泉。
法喻雙舉。
故名法湧。
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
有世界名具大名稱。
是中如來号廣大名稱。
我于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
釋曰。
自下第二陳所請事。
此意說言。
外道聚集。
論勝義谛。
竟不能決。
故知勝義超尋思境。
于中有四一陳往來處。
二見其聚集。
三诤論不決。
四顯不決相。
此即第一陳往來處。
文有兩節。
初言從此等者。
顯其往處。
後雲我于等者。
辨其來處。
此明法湧從此世界往彼名稱世界。
助化衆生。
問。
從此乃至發來至此者。
說何處所。
名為此邪。
答。
有三說。
一雲。
此者娑呵世界。
故解節雲。
從此娑呵世界。
向東最遠。
真谛記雲。
娑诃世界者。
娑诃是梵王名。
此雲能忍。
此人見他勝事。
常生随喜。
不起嫉妒。
能忍許他。
有勝德事。
故名為忍。
非關忍辱說名忍也。
由此娑诃領千世界。
即是千界主。
從主立名。
号曰娑诃也。
一雲。
從此者。
從此十八圓滿淨土也。
是故二本經中皆無娑诃之言也。
問。
若爾。
淨土即無日月。
如何說言我從先日從彼處發。
解雲。
約餘世界日月而說。
一雲。
如佛地論。
如實義者。
從此住處。
自有二種。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由此義故。
由有無知未得聖慧故。
聖人了知幻本及無二不可言體。
由斷無知。
得聖道故。
幻師譬聰明凡夫。
即是外道。
幻弟子譬愚癡凡夫。
即是闡提。
又幻師喻煩惱。
弟子喻業。
由惑起業故。
又幻師譬因。
弟子譬果。
于四衢道者。
譬三界及無漏界四種生死。
或譬根塵我識四種境界。
若依真谛金光明記。
幻師即是阿賴耶識無始已來能造虛妄。
幻弟子者喻七識也。
微細妄法賴耶所造。
中即陀那。
粗者六識所造。
又見惑為師。
愛惑為弟子。
又心煩惱為師。
皮肉惑弟子。
四衢道者喻四謗之理。
今依諸教釋此經者。
所言幻師有其四釋。
一十住婆沙。
以業為師。
二瑜伽六十。
惑業為師。
三梁攝大乘唐攝大乘及大品經。
菩薩為師。
四瑜伽八十四。
八識為師。
言四衢道者有其三釋。
一增一阿含及雜阿含十五卷雲。
四谛為四衢。
二雜阿含第二十等。
說四念處為四衢道。
三瑜伽八十四。
以四識住為四衢道也。
言積集草葉木瓦礫等者。
辨幻所依。
謂喻諸種子積集在本識中也。
或可三種薰習在賴耶中。
草葉細軟。
譬于善種。
木石等粗強。
喻諸惡種也。
言現作種種幻化事業者。
總明幻事。
由草葉等諸幻事起。
由善惡種生諸果也。
所謂象身車身馬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财殼庫藏等身。
釋曰。
第二别明幻事。
謂上總标現作種種幻化事業。
而不别釋。
故今别釋。
真谛釋雲。
四兵譬因緣。
珠等喻果。
由四兵故能。
為珠等。
或可四兵喻有情類。
末尼等者喻非情類。
總釋意雲。
賴耶幻師。
七識弟子。
住四識住。
積集種種名言等種。
而生三界五趣四生情非情等種種諸果。
地前迷者。
執有真實有為無為種種諸法。
地上悟者。
覺知如幻無實諸法。
而諸教中。
說業為幻師。
四聖谛等為四衢者。
凡論幻師。
有其三種。
一能造幻故名為幻師。
即惑業等。
二者如幻故名為幻師。
即是菩薩。
三造幻主故名為幻師。
即八識也。
今依第三。
或可亦取惑業。
或可通說三種。
義亦無失也。
其四衢道。
亦有三義。
一除惑四道。
即是四谛。
二初學所觀道。
即四念處。
三幻主所住道。
即四識住。
今依第三。
或可通取。
義亦無失。
若諸衆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知曉。
釋曰。
自下第三愚者執實喻。
于中有五。
一明能執人。
二顯所執境。
三正辨起執。
四依執起說。
五勸彼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執人。
謂諸愚夫五蘊假者。
真谛記雲。
愚癡凡夫者。
嬰兒凡夫。
即是闡提。
惡慧種類者。
聰明凡夫。
即是外道能起見者。
今解愚癡者。
出無明體。
頑鈍者。
顯癡用也。
此即起執本也。
惡慧。
出執體性。
即是諸見。
無所知曉者。
惡慧用也。
此明由癡執為實有有為無為也。
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
釋曰。
第二辨所執境。
謂草葉等喻善惡業。
諸幻化事喻業所感。
或識所變種種諸事。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見者。
實有象身。
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種種财谷庫藏身。
釋曰。
第三正明起執。
謂由無明起分别見。
執實有象等。
真谛記雲。
見已者謂自見。
即是幻師喻聰明凡夫。
聞已。
謂從他聞。
即是弟子喻愚癡凡夫。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堅固執着。
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愚妄。
釋曰。
第四因執起說。
謂不知幻故執為實有。
餘人雲不是實者。
皆是愚人及以妄語。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釋曰。
第五勸彼更觀。
由彼頑鈍。
不知是幻。
執為實有。
于後幻滅。
更審觀察。
乃知非實。
若有衆生非愚非鈍。
善慧種類有所知曉。
釋曰。
自下第三悟者覺妄喻。
有其五段。
翻上應知。
一能悟人。
二所悟境。
三正明覺悟。
四因悟起說。
五勸不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
文有三節。
一若有衆生者。
辨能悟人。
謂地前菩薩。
或可地上菩薩五蘊假者。
二非愚非鈍者。
起悟近緣。
謂無癡善根。
三善慧種類有所知曉者。
正明悟體。
以慧為性。
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證能取所取空性。
或可地上了知勝義無二之理。
名知曉也。
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
釋曰。
第二明所悟境。
如文可知。
見已聞已作如是念。
此所見者。
無實象身。
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财谷庫藏等身。
釋曰。
第三正明覺悟。
于中有二。
初明實境非有。
後然有下。
明假境非無。
此即第一實境非有。
如文可知。
然有幻狀迷惑眼事。
于中發起大象身想。
或大象身差别之想。
乃至發起種種财谷庫藏等想。
或彼種類差别之想。
釋曰。
第二明假境非無。
文有二節。
初言然有幻狀迷惑眼事者。
正明似境非無。
後于中下。
示迷惑之相。
此即初也。
然此幻狀。
諸宗不同。
薩婆多宗順正理雲。
如變化色。
由定力故。
雖是化色。
而是實色。
是眼識境。
如是由幻術力。
似幻相起。
能發眼識。
彼宗自說一切諸心皆緣有境。
依經部宗。
幻象馬等皆無有體。
緣幻之心。
緣無境起。
故知彼宗緣無亦生心也。
今依大乘。
自有兩說。
一依龍猛宗。
意同經部。
緣無亦得生心。
故智度論雲。
五識皆不可诳。
故知彼宗。
眼等五識唯緣實境。
第六意識容許緣無。
依彌勤宗。
無實象等。
而有似象。
相分現前。
用此影像色。
為所緣境。
又此幻象喻。
自有二義。
一依大般若等。
幻等十喻。
喻于空義。
二依阿毗達磨經及攝大乘。
八喻顯依他似有非實。
此經亦爾。
用似義喻依他起。
言于中發起大象身想等者。
示迷惑相。
于中有二。
初大象身想者。
迷象自性。
總辨象體。
名為自相。
于中大小或青白等。
名差别相。
是故迷者起二種想。
言乃至等者。
類釋馬等總别二想。
準上應知。
不如所見。
不如所聞。
堅固執着。
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愚妄。
為欲表知如是義故。
亦于此中随起言說。
釋曰。
第四因悟起說。
有其二義。
一由智力悟境非實。
不起實言。
二為欲下。
由智力故悟境是假。
随起言說。
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釋曰。
第五勸不觀。
謂由智力如實知故。
如是若有衆生。
是凡夫類。
是異生類。
未得諸聖出世間慧。
釋曰。
自下第二舉法同喻。
于中有二。
初明迷者執實。
後若有下。
辨悟者覺妄。
前中有五。
一明能執人。
二明于境不了。
三正明起執。
四因執起說。
五勸彼重觀。
此即第一合能執人。
言如是者。
舉法如喻。
故言如是。
此能執人。
有其三名。
一名衆生。
二名愚夫。
三名異生。
言衆生者。
略有二義。
一者衆多法生。
故名衆生。
故智度論第三十雲。
言衆生者。
于五衆十二入十八界六界十二緣等衆多法生。
故名衆生。
大乘同性經證契經梁攝論第十四。
大意亦同。
二者受多生故。
名曰衆生。
故般若燈論雲。
謂有情者數數受生。
故名衆生。
又真谛波若疏雲。
以前生後生。
生不絕故名衆生。
若爾亦有前後滅義。
應名衆滅。
答非一例。
生成衆生。
滅非成故。
廣說如彼。
言愚夫者。
愚謂愚癡。
夫謂士夫。
有愚之夫。
故名愚夫。
若依廣百論。
愚夫即是異生。
故彼論雲。
諸異生者說名愚夫。
又第一雲。
随所有見。
皆無谛實。
智不清白。
故名愚夫。
言異生者。
依大婆沙四十五雲。
問。
何名異生。
答。
一切聖者皆名同生。
此異于彼。
故名異生。
問。
若爾。
聖者異異生故應名異生。
答。
一切聖者同會真理。
同見同欲。
故名同生。
異生不爾。
可厭賤故。
立異生名。
不應為難。
大德說曰。
異于正法及毗奈耶。
而受生故。
名為異生。
廣說如彼。
此意說雲。
諸異生類。
未得三乘無漏聖道。
或可未得初地已上諸聖道故。
起實有執。
于一切法離言法性。
不能了知。
釋曰。
第二于境不了。
言于一切法離言法性者。
即是一切有為無為諸法自相離名言故。
或可有為無為無二真如。
名為離言。
于此法性。
不能了知。
彼于一切有為無為。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得者。
決定實有有為無為。
釋曰。
第三正明起執。
謂諸愚夫。
以不了知法性理故。
于有為等。
執為實有。
如執象等。
如其所見。
如其所聞。
堅固執着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癡妄。
釋曰。
第四随執起說。
準上應知。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釋曰。
第五勸彼重觀。
以未能覺非實義故。
若有衆生。
非愚夫類。
已見聖谛。
已得諸聖出世間慧。
釋曰。
自下第二辨其悟者覺境非實。
于中有五。
一明悟人。
二明覺境。
三明覺相。
四明起說。
五勸不重觀。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
言若有衆生非愚夫類者。
簡異地前愚夫異生。
已見聖谛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
正出覺體。
已見勝義真如聖谛。
或可已見四谛真如。
已得諸聖出世間慧者。
即是正體後得無漏聖智。
依成唯識二複次。
釋出世間智唯是正體。
初約一義。
後明二義。
故第九雲。
斷世間故名出世間。
二取随眠是世間本。
唯能斷獨得出名。
或出世間依二義立。
謂體無漏及證真如。
此智具斯二種義故。
獨名出世間。
餘智不然。
即十地中無分别智。
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
釋曰。
第二如實覺境。
已得出世無漏智故。
彼于一切有為無為。
見已聞已。
作如是念。
此所得者。
決定無實有為無為。
釋曰。
第三正明覺悟。
于中有二。
初覺實境非有。
後然有下。
悟假境非無。
此即初也。
若依真谛師。
如前所說三種義故。
一切有為及無為法。
皆非實有。
若依大唐三藏。
約此執性以顯非實。
然有分别所起行相。
猶如幻事迷惑覺慧。
于中發起為無為想。
或為無為差别之想。
釋曰。
第二明假境非無。
文有兩節。
初明假境非無。
後于中下。
明其假境自性差别。
言行相者。
行謂見分。
能緣行解。
相即相分。
有為無為。
此明依他相分所攝。
有為無為假有非無。
猶如幻事。
後于中發起等者。
明其假境自性差别二種相也。
言為無為想者。
出自性想。
緣自性故。
或謂為無為差别之想者。
辨差别想。
緣差别故。
不如所見。
不如所聞。
堅固執着随起言說。
唯此谛實。
餘皆癡妄。
為欲表知如是義故。
亦于此中随起言說。
釋曰。
第四依境起說。
準上應知。
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釋曰。
第五勸不重觀。
已了知故。
如是善男子。
彼諸聖者。
于此事中。
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
現正等覺。
即于如是離言法性。
為欲令他現等覺故。
假立名想。
謂之有為。
謂之無為。
釋曰。
此即第三結通外難。
難及通意。
尋上可知。
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就無二相。
文别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廣釋已訖。
自下第二以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頌意。
後以頌正說。
此即初也。
密意菩薩為欲重宣無二義故。
說此頌也。
言重宣者。
真谛釋雲。
有其四句。
一文重義不重。
如說瞿名目九義等。
二義重文不重。
如說帝釋有千名等。
三文義俱不重。
如說人天等。
四文義俱重。
如以結頌重頌前義。
今依第四。
故說重言。
舊人相傳。
但說三句。
略下不說。
此第三一句。
又釋十二部經頌有二種。
一者應頌。
二者諷頌。
故雜集論第十一雲。
應頌者。
即諸經中。
或以頌重頌。
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故名應頌。
諷頌者。
謂諸經中以句宣說。
或以二句。
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今依應頌。
故說重言。
所言頌者。
深密解節皆說偈言。
舊來諸師。
自有兩釋。
一雲。
偈者梵音伽陀。
此雲重頌。
而翻譯者為存略故。
或音訛故。
但言偈也。
一雲。
偈者此即漢語。
竭也盡也。
四句成頌。
攝義同盡。
故言偈也。
不爾。
梵音正是伽陀。
即應言伽。
不應名偈。
雖有兩釋。
前說為正。
西方諸國。
語音不同。
中印度國名為伽陀。
餘處名伽他。
乃至于阗國名為偈他。
譯家略故。
但言偈也。
然說偈意。
依真谛。
略有六意。
一為忘失。
二為晚來。
三為易受易持。
四為二智利鈍不同。
五為衆生意樂不等。
六顯能說之人善巧方便。
故真谛疏雲。
為有聽衆散亂異緣。
忘失前義。
欲令更得。
故說偈頌。
又為晚來不及聞者。
欲令得聞。
故有偈頌。
又為易受易持故。
說經及偈。
若但說偈不說經者。
則理細難受。
若但說經不說偈者。
則義散難持。
為易受易持故。
具說經偈。
又為利益二種智人。
具說經偈。
一分别智人。
此人根鈍。
若為略說。
不廣分别。
不能得義。
為利此人。
故廣說經。
二者開智人。
神根利故。
略說義相。
自能分别。
得具足解。
如舍利弗。
正聞一義。
十重分别。
若其廣說。
不利此人。
為利鈍二人。
具說經偈也。
又衆生有二種。
一者樂說。
由慈悲力多故。
二者樂行。
由心寂靜故。
為利此兩人。
故說經偈。
又顯能說之人最為善巧。
廣而能略。
略能廣故。
所說正法最為當忠。
随廣略說。
皆能利鈍不相違故。
具說經偈也。
依成實論第二卷中。
說偈有六意。
依十住婆沙有一意。
恐繁不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着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釋曰。
第二以頌略說。
有其二頌。
分之為二。
初有半頌。
歎理甚深。
謂佛所說離言無二兩種真如。
極甚深故。
非愚境界。
後一頌半。
顯執過失。
于中有三。
初有兩句。
能生戲論失。
次有兩句。
流轉生死失。
後有二句。
當生惡趣失。
言愚夫于此癡所惑樂着二依言戲論者。
此即第一能生戲論失。
二依即是有為無為八種戲論所依處故。
言戲論者。
八種妄想。
此中意說。
愚夫于此無二離言境中。
癡所惑故。
樂著有為無為二種法上八種戲論。
八種戲論如瑜伽論三十六說。
彼雲。
又諸愚夫。
由于如是所顯真如。
不了知故。
從是因緣。
八分别轉。
能生三事。
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八分别者。
一者自性。
于一切法分别自性。
如色聲等。
二者差别。
謂即于彼分别可見不可見等。
三者總執。
謂即于彼色聲等上。
計有情我舍軍林等。
四我分别。
五者我所分别。
于諸有漏有取法上。
即計為我。
或計我所。
六愛分别。
七者非愛。
八俱相違。
如其次第。
于妙非妙及俱離事所生分别。
大唐三藏雲。
八種分别。
皆以無覆無記異熟生慧。
為其自性。
或可尋伺以為自性。
生三事者。
初三分别。
能生戲論所依緣事六根六境。
次二分别。
能生我見及以我慢。
後三分别。
如次能生貪瞋癡。
當知。
此中所依緣事為所依故。
生我見慢。
見慢為依。
生貪瞋癡。
由此三事。
能現有情及器世間流轉品法(此中意引顯揚三無性論)。
言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者。
此二句。
顯流轉生死失。
謂彼愚夫愚癡力故。
便于三種有情聚中。
或在不定聚。
或在邪定聚。
流轉極長分段生死三聚之處。
然此三聚。
諸說不同。
薩婆多宗。
自有兩說。
一依集異門論。
有三聚衆生。
一邪性定聚。
謂成就五無間業。
二正性定聚。
謂成就學無學法。
三不定聚。
謂唯成就餘有漏法及無為法。
是名三聚之性。
界者。
邪性定聚一界少分。
謂欲界。
正性定聚三界少分。
不定聚亦爾。
趣者。
邪性定聚一趣少分。
謂人。
正性定聚二趣少分。
謂人天。
不定聚三趣全。
謂地獄傍生餓鬼。
二趣少分謂人天。
二依施設足論。
邪性定聚。
謂五無間業。
若彼因。
若彼果。
彼等流。
彼異熟。
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
正性定聚。
謂學無學法。
若彼因。
彼果。
彼等流。
及成就彼補特伽羅不定聚謂諸餘法。
若彼因。
彼果。
彼等流。
彼異熟。
及成就彼補特伽羅。
是名三聚之性。
界者如前。
趣者邪性定聚二趣小分。
謂地獄人。
正性定聚亦二趣少分。
謂人天。
不定聚二趣全。
謂傍生餓鬼。
三趣少分。
謂地獄人天。
依經部宗。
如婆沙論百八十六雲。
譬喻者說。
無間地獄。
乃至有頂皆有三聚。
彼說般涅槃法。
名正性定聚。
不般涅槃法。
名邪性定聚。
不決定聚者。
名不定聚。
若廣分别。
如大婆沙百八十六等。
今依大乘。
略有十門。
且依十地論判十地經五門三聚。
經曰。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三聚。
一正定相。
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二正見正定相。
邪見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三五逆邪定相。
五根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四八邪邪定相。
正位正定相。
更不作故。
離此二不定相。
五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
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皆如實知。
佛子菩薩随順如是智。
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
十地論第十一雲。
論曰。
衆生三聚行稠林差别五種。
一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别。
如經。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三聚。
正定相。
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二善行惡行因差别。
如經。
正見正定相。
邪見邪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三惡道善道因差别。
如經。
五逆邪定相。
五根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故。
四外道聲聞因差别。
如經。
八邪邪定相。
正位正定相。
更不作故。
離此二不定相故。
五菩薩差别示現。
如經。
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
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
離此二不定相。
皆是如實知故。
舍可化衆生名妒。
不喜他财名吝。
通能生他苦行不轉。
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
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
複有五門。
一業惑趣寂。
如瑜伽論第一百雲。
邪性定法聚者。
謂無間業及斷善根。
正性定法聚者。
謂學無學所有諸法。
不定法聚者。
餘非學非無學法。
智度論第四十五。
意同瑜伽。
二斷不斷倒門。
如智度論八十四雲。
為破颠倒。
分别有三。
能破颠倒。
名為正定。
必不能破。
名為邪定。
有緣能破。
無緣不破。
名為不定。
具說如彼。
三堪不堪任門。
如大菩薩藏經第五卷。
雲何正定。
謂由因力。
先世方便開智利根之所生故。
若諸如來為說不說堪任法器。
若為說法速得解脫。
雲何不定性。
由外緣力。
如法教授。
可得解脫。
不得如法教授教誡。
不得解脫。
為如是等得義利故。
諸佛世尊出興于世。
雲何邪定聚。
謂有情性煩惱。
所弊。
不修淨業。
識性薄弱。
愚癡深厚。
住邪見網。
非正法器。
若使如來為說不說。
終不堪任證于解脫。
具如彼經。
四著有無等門。
如無上依經。
彼第一雲。
世間中有三品衆生。
一者著有。
二者着無。
三者不著有無。
著有者複有二種。
一者。
背涅槃道。
無涅槃性。
不求涅槃。
願樂生死。
二者。
于法中不生偈仰。
诽謗大乘。
乃至廣說。
着斷無者。
亦有二種。
一者行無方便。
二者行有方便。
行無方便。
複有二人。
一者。
在佛法外。
九十六種異學外道。
二者。
在佛法中。
能生信心。
堅着我見。
不愛正理。
我說此人同彼外道。
複有增上慢人。
在正法中觀空。
生于有無二見。
是真空者。
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正解脫門。
如來顯了開示正說。
于中生空見。
我說不可治。
阿難若有人。
執我如須彌山大。
我不驚怪。
亦不毀呰。
增上慢執着空見。
如一發發作十六分。
我不許可。
行有方便亦有二人。
一聲聞乘。
二緣覺乘。
不著有無者。
最上利根。
修行大乘。
是人不着生死如闡提。
不行無方便如外道。
不行有方便如二乘。
具說如佛告阿難。
若人貪着三有。
诽謗大乘。
名一闡提。
堕邪定聚。
若人着無行無方便。
堕不定聚。
複有着無行有方便。
不著有無。
行平等道。
名正定聚。
五可不可治門。
如央掘魔羅經第三卷。
爾時大目揵連以偈問曰。
雲何世間病 分别說三種 或有醫治差 或不能醫治 或複有病人 雖得醫不差 是故諸病人 分别有三種 爾時央堀魔羅以偈答曰。
是義則不爾 不應說三種 可治不可治 唯二無有三 若作三分别 亦是聲聞乘 若諸聲聞乘 佛說蚊蝄乘 以彼無智故 分别有三種 所言邪定者 謂彼一闡提 正定謂如來 菩薩及二乘。
釋義差别。
義如别章。
言複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者。
此後有二句。
明能生惡趣失。
謂彼愚夫。
非但違于無二真義。
複違如是正智及論。
正智即是證無二智。
論謂言論。
即說無二聖教言論。
由此複違正智論等。
當生牛等諸惡趣中也。
爾時法湧菩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
釋曰。
自下第二釋超過尋思所行相。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就長行中。
複分為六。
一菩薩問。
二爾時下。
世尊略答。
三何以故者。
菩薩徴問。
四我說下。
如來廣說。
五法湧當知下喻說。
六如是法湧下。
舉法同喻。
或可結答。
(或可有六。
一問二答三徴四釋五喻六合。
依真谛記。
一菩薩問二如來正說三譬說四合結五偈頌)就初請中。
文别有三。
初标有所請。
次陳所請事。
後正陳所念。
此即初也。
言爾時者。
發問時也。
法湧菩薩等者。
辨問答也。
解節深密皆雲昙無竭。
依智度論。
名為法盛。
故九十七雲。
問。
昙無竭菩薩因緣雲何。
答。
郁伽陀秦言盛。
達磨秦言法。
謂此菩薩在衆香城。
随意說法。
令諸衆生廣種善根。
故名法盛。
真谛記雲。
昙無竭菩薩。
若存天笠正語。
應雲檀蘭無竭多。
此雲法上。
然此菩薩住居八地。
依法身上起。
故名法上。
具說如彼。
一雲。
昙者梵音此雲法也。
言無竭者。
此即漢語。
胡漢并陳。
故雲昙無竭。
大唐三藏。
翻為法湧。
菩薩法辨用而無竭。
猶如湧泉。
法喻雙舉。
故名法湧。
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
有世界名具大名稱。
是中如來号廣大名稱。
我于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
釋曰。
自下第二陳所請事。
此意說言。
外道聚集。
論勝義谛。
竟不能決。
故知勝義超尋思境。
于中有四一陳往來處。
二見其聚集。
三诤論不決。
四顯不決相。
此即第一陳往來處。
文有兩節。
初言從此等者。
顯其往處。
後雲我于等者。
辨其來處。
此明法湧從此世界往彼名稱世界。
助化衆生。
問。
從此乃至發來至此者。
說何處所。
名為此邪。
答。
有三說。
一雲。
此者娑呵世界。
故解節雲。
從此娑呵世界。
向東最遠。
真谛記雲。
娑诃世界者。
娑诃是梵王名。
此雲能忍。
此人見他勝事。
常生随喜。
不起嫉妒。
能忍許他。
有勝德事。
故名為忍。
非關忍辱說名忍也。
由此娑诃領千世界。
即是千界主。
從主立名。
号曰娑诃也。
一雲。
從此者。
從此十八圓滿淨土也。
是故二本經中皆無娑诃之言也。
問。
若爾。
淨土即無日月。
如何說言我從先日從彼處發。
解雲。
約餘世界日月而說。
一雲。
如佛地論。
如實義者。
從此住處。
自有二種。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由此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