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說。
廣說如彼。
言權實者。
此經一部。
如前所說。
如實義者。
二處所說。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今釋此經。
若淨土中。
菩薩為實。
二乘是權。
故瑜伽論七十九雲。
問。
何等有情不生淨土。
答。
異生二乘地前菩薩。
故知二乘是化非實。
若穢土中。
二乘為實。
菩薩是權。
受變易不可見故。
七地以來容受分段。
故有實身。
義亦無失。
故智度論雲。
七地已來。
未舍蟲身肉身。
言餘衆有無者。
若依穢土。
有實龍等。
故佛地論第二卷雲。
于此會中亦有餘衆。
結集法者。
略說二衆。
以其勝故。
如經後言。
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若在淨土。
有化龍等。
故佛地論雲。
化亦無過。
為欲莊嚴說法會故。
或佛化作。
或菩薩化作。
世親無性大乘論亦同此釋。
就釋文中。
文别有二。
初明聲聞。
後顯菩薩。
就聲聞衆。
文别有三。
初标數辨類。
次一切下廣釋諸德。
後已善下顯已奉行。
此即第一标數辨類。
謂二衆中簡異菩薩。
故言聲聞。
文有五節。
一辨與俱。
二解無量。
三釋其大。
四明聲聞。
五顯衆也。
言與俱者。
約佛對衆。
以身兼彼。
目之為與。
又與是共。
故大品雲共摩诃僧。
智度論雲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
此經與者。
即彼共。
也言無量者。
親光釋雲。
其數甚多。
難可算計。
故名無量。
所言大者。
依智度論。
釋有三義。
一大。
二多。
三勝。
衆中上故。
諸障斷故。
王等敬故。
名為大也。
數甚多故。
名之為多。
勝九十六外道論故。
名為勝也。
依佛地論。
釋有四義。
一者利根波羅蜜多種性聲聞。
二者無學果故。
三如實義不定種性回心向大。
故名為大。
四者衆多故名為大。
如今大衆。
(真谛釋雲。
大有三義。
一者數大。
如言大軍。
以數多故名為大也。
二者量大。
如言大山。
不以。
數多名之為大。
但以形量高廣故名大也。
三者勝大。
如言大王。
非關數多及以形量高廣。
但由德勝。
故名為大。
聲聞亦爾。
數非一故即是數大。
回求佛果修菩提高極無上。
即是勝大。
廣大無底不可測量。
即是量大)言聲聞者。
成實論雲。
聞法得悟。
故曰聲聞。
親光釋雲。
聞佛言音。
而入聖道。
故曰聲聞。
又瑜伽論八十二雲。
從他聽聞正法言音。
又能令他聞正法聲。
故曰聲聞。
十地經雲。
從他聞聲而通達故。
聞聲意解。
成聲聞乘。
釋彼經意。
如十地論第四。
(廣釋聲聞。
如大集經十七。
大般若第五百一十十住婆沙第一第十一。
成實第五。
瑜伽釋論)所言衆者。
梵音僧伽。
此雲和合衆。
謂理事二和。
故名衆也。
廣如智度論第三卷說。
一切調順。
釋曰。
自下第二廣釋諸德。
有十三德。
此即第一心善調順德。
依佛地論。
有其三釋。
故第二雲。
一切調順者。
有義。
有學離見所斷一百一十二種分别粗重煩惱。
不??悷故。
猶如良馬。
名為調順。
有義。
無學離見修斷一百二十八種煩惱。
不剛強故。
猶如真金。
名為調順。
如實義者。
皆是回向菩提種性。
一切堪能發趣大果。
随佛意轉。
如聰慧衆。
故名調順。
依智度論第三卷中。
有三複次。
釋心調順。
一約三種順違以釋調順。
一恭敬罵詈。
心等無異。
二珍寶瓦石。
視之無異。
三持刀斫身栴檀塗身。
亦等無異。
二約利鈍根本煩惱已斷。
以釋調順。
三約應貪不貪應瞋不瞋應癡不癡守護六情。
以釋調順。
皆是佛子。
釋曰。
第二紹隆佛種德。
然此佛子。
自有三義。
一唯約聲聞以釋佛子。
如即此經佛地經等。
親光釋雲。
由佛教力。
彼聖道生。
故名佛子。
如說皆從世尊口生正法生故。
有義。
皆是趣大聲聞。
能紹佛種。
令不斷絕。
故名佛子。
二唯約菩薩。
以釋佛子。
如梁攝論第八卷雲。
佛子有五義。
一願樂無上乘為種子。
二以般若為母。
三以定為胎。
四以大悲為乳母。
五以諸佛為父。
真谛釋雲。
成衆生身。
必具五事。
一父。
二種子。
三母。
四胎處。
五乳母。
父是出子之根本。
故先明父。
父之遺體以為身種子。
故第二明種子。
雖有種子。
若無母懷伍。
不得成身。
故第三明母。
母雖懷之。
若無胎裡。
亦不成身。
胎是安身之處。
故第四明胎處。
出生以後。
若無乳母飲養。
即不成身。
故第五明乳母。
佛子亦爾。
有五緣勝。
一者父勝。
諸佛世尊為其父故。
二種子勝。
以菩提心為種子故。
三生母勝。
以其波若為生母故。
四胎藏勝。
以福智住持為胎藏故。
五乳母勝。
以大悲長養為乳母故。
三通約菩薩聲聞。
以釋佛子。
如智度論七十二雲。
佛子有五。
皆從口生法生。
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及入正位菩薩。
辟支佛。
雖佛法中種因緣。
無佛時自能得道。
不得言從佛口生。
因緣遠故(瑜伽第八十四。
佛性論第二。
莊嚴論第一。
攝論第六。
十住婆沙第十三。
智度論第四十一。
皆釋佛子。
恐繁不述)。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釋曰。
第三心慧解脫德。
如契經說。
已離貪得。
故心解脫。
離無明故。
慧得解脫。
是故諸師釋經不同。
分别論者。
作如是說。
心性本淨。
客塵煩惱所染污故。
說不清淨。
據實本性。
心得解脫慧善解脫。
若依薩婆多宗。
心善解脫者。
心離貪時。
與心相應勝解。
解脫貪故。
即說勝解。
名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者。
慧離無明時。
與慧相應勝解。
解脫無明故。
即說勝解。
名為慧善解脫。
非謂無為涅槃解脫。
若廣分别。
如大毗婆沙第二十七二十八及七十二說。
今依大乘。
如佛地論。
離三界貪。
心得解脫。
如契經說。
已離貪故。
心得解脫。
如契經說。
離于無明。
惠得解脫。
解雲。
佛地論意。
由心惠故。
證得離貪無明所得無為。
為解脫體。
于理無違。
論不簡故。
若依智度論第三卷雲。
複次諸結使屬愛屬見。
屬愛煩惱覆心。
屬見煩惱覆慧。
如是愛離故。
屬愛結使亦離。
得心解脫。
無明離故。
屬見結使亦離。
得慧解脫。
又涅槃經二十五雲。
貪瞋癡心永斷滅故。
心善解脫。
于一切法。
知無障礙。
慧善解脫。
若依智論第三。
改善名好。
然好解脫。
自有三義。
一簡異外道離欲人。
一處一道。
心得解脫。
非于一切。
故不名好。
二簡内道中學人。
雖得解脫。
有殘結使故。
非好解脫。
三簡無學中退法阿羅漢。
得時解脫。
非好解脫。
是故唯約利根阿羅漢。
說好解脫。
戒善清淨。
釋曰。
第四戒善清淨德。
親光菩薩。
釋有三義。
一約六支釋戒善淨。
二約無漏釋戒善淨。
三約大乘釋戒善淨。
故佛地論雲。
如契經說。
具足六支。
名戒善淨。
一住淨屍羅。
(所受學處三業無犯)二善自防守别解律儀。
(謂能守護七最律儀)三軌則具足。
(謂于威儀行住坐卧。
或于所作。
謂着衣服便利等。
或于善品加行。
誦經坐禅等。
成就軌則。
随順世間。
不越世間。
随順毗奈耶。
不越毗奈耶也)四者所行皆悉具足。
(謂五處非非比丘所行。
所謂唱家淫女家酟酒王旃陀羅。
如是五家。
及諸如來所制之處。
除此所餘依時行者。
如是名為所行具足)五于微細罪。
見大怖畏。
(随小學處。
乃至若有命難因緣。
終不故犯。
乃至廣說。
故維摩雲。
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六受學學處。
(唯自誓受我當盡學一切學處。
乃至廣說。
若廣分别。
如瑜伽論第二十二顯揚第七也)二約無漏釋戒善者。
或複皆得無漏戒故。
名善清淨。
三如實義。
住無學位。
回向大乘。
自分戒淨。
修菩薩戒。
故名善淨。
趣求法樂。
釋曰。
第五求法樂德。
親光三釋。
一求正法時。
求大菩提樂。
不求餘樂。
二或求法時。
為令他樂。
無求過意。
離惡威儀。
三如實義。
此大聲聞。
專求法樂。
不求名聞利養恭敬。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釋曰。
第六聞持積集德。
如是三慧。
唯約聞慧。
初中後位勝。
差别說三種。
如親光說。
無量經典。
初中後分。
皆能聽受。
故名聞。
随所聞義。
皆能憶持。
令不忘失。
故名聞持。
數習文義。
令其堅住。
是故說名其聞積集。
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釋曰。
第七三業随智德。
親光釋雲。
世間愚夫。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出世聖者。
超過彼法。
與彼相違。
是故說名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三業清淨。
随智慧行。
又瑜伽論第七十雲。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凡所現行。
身語意業。
皆不清淨。
又瑜伽論二十五雲。
雲何成就聰慧者相。
謂由作業相。
表知愚夫。
由作業相。
表知聰慧。
其事雲何。
謂諸愚夫。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諸聰慧者。
善思所思。
善說所說。
善作所作。
是名成就聰慧者相。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
釋曰。
第八諸慧差别德。
釋此諸慧。
諸說不同。
一雲此經總明八慧。
名字如經。
後雲慧寶成就者。
攝上八慧。
以為慧寶。
非别立慧。
故瑜伽論。
但言慧寶。
不言寶慧。
一雲九慧。
故大品經及智度論。
皆名寶慧。
故知别慧。
一雲。
此經據寶十慧。
謂加甚深妙慧。
故佛地雲。
有本。
複說甚深妙慧。
謂他不能究其底故。
今且依九。
以辨諸慧。
故親光雲。
于佛所說法毗奈耶。
速入其義。
故名捷慧。
即于此中。
多入其義。
故名速慧。
能多行者。
說名速慧故。
入微細義。
故名利慧。
得能出離生死妙慧。
故名出慧。
此慧能為涅槃了因。
是故說名勝決擇慧。
勝決擇故名勝決擇。
即是涅槃。
此慧能為彼了因故。
依彼立名。
(已上釋出慧)問答決擇無窮盡故。
名為大慧。
深廣圓滿善通達故。
名為廣慧。
于耎根等諸聲聞衆。
此慧勝故。
名無等慧。
此慧能招最上義故。
名為慧寶。
是諸聲聞。
具此慧寶。
是故說名慧寶成就。
(解雲最上義即是涅槃)若依瑜伽。
與彼少異。
八十三雲。
速疾了知故名捷慧。
無滞礙故名為速慧。
能善了知盡其所有如所有故。
名為利慧。
于出離法世間離欲善了知故。
名為出慧。
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
名勝決擇慧。
謂即此慧長時串習。
故名大慧。
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名為廣慧。
其餘諸慧無與等故。
名無等慧。
于諸根中。
慧最勝故。
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毗琉璃寶。
令光淨故。
與彼相應。
故慧寶皆得成就。
依大品經及大般若。
有十一慧。
如智度論第八十三。
次第廣釋。
恐繁不述。
具足三明。
釋曰。
第九具足三明德。
如契經說。
有三種明。
一宿住随念智證通明。
二者死生智證通明。
三者漏盡智證通明。
然此三明。
薩婆多宗。
俱舍論意。
四門分别。
第一出體。
用慧為性。
如其次第。
六通之中。
第五宿住。
第二天眼。
第六漏盡。
三通為性。
第二立三之意。
如次對治前後中際三種愚故。
第三真假分别。
漏盡智明。
通假及真。
通無漏故。
餘二假說。
唯有漏故。
(有漏無漏智皆名漏盡。
俱在漏盡身中生故。
真名無漏。
假名有漏。
勝劣相形。
故說真假)第四學無學分别。
唯在無學。
學有闇故。
又大婆沙一百二卷雲。
問。
六通中。
何故但說三種為明。
答。
神境智證通。
如工巧處轉。
天耳智證通。
唯能取聲。
他心智證通。
唯取自相。
無勝用故。
不立為明。
後之三通。
皆有勝用。
故立為明。
勝用者。
謂皆能随順厭舍生死。
皆能引發殊勝功德。
皆能趣向殊勝涅槃。
問。
雲何後三皆有勝用。
答。
第四宿住随念智證通。
見前際事。
深生厭離。
第五生死智證通。
見後際事。
深生厭離。
第六漏盡智證通。
既厭離已。
欣樂涅槃。
廣說如彼。
今依大乘。
親光釋雲。
無學利根所得三通。
除染不染三際愚故。
說有三明。
有義。
明者以慧為性。
慧能除闇。
故說為明。
有說。
無癡善根為性。
翻無明故。
雲大乘皆通無漏。
于理無違。
許後得智是無漏故。
又瑜伽論六十九雲。
六通中。
前三通是通非明。
後三通亦通亦明。
以能對治三世愚故。
依智度論第二卷雲。
宿命天眼漏盡。
名為三明。
問曰。
神通與明。
有何等異。
答曰。
直知過去宿命事。
是名通。
知過去因緣行業。
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
是名天眼通。
知行因緣際會不失。
是名明。
直知盡結使。
不知更生不生。
是漏盡通。
若知漏盡更不複生。
是名明。
是三明。
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廣釋三明。
如法集經第三。
雜阿含四十三。
中阿含五十一。
毗昙第六。
俱舍二十七。
順正理七十六。
婆沙八十一及一百二。
逮得一切現法樂住。
釋曰。
第十現法樂住德。
然此樂住。
依薩婆多宗。
大婆沙論八十一雲。
問。
世尊何故說四靜慮是樂住耶。
答。
唯靜慮中。
具二種樂。
故名樂住。
一樂受樂。
二輕安樂前三靜慮。
皆具二樂。
第四靜慮無受樂。
而輕安樂。
勢用廣大。
勝前二樂。
近分無色。
雖有輕安。
而不廣大。
故不名樂。
複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
遍身中生令充悅。
故名樂住。
近分定等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
唯心邊生。
非極充悅。
故非樂住。
廣如彼論有九複次。
及順正理七十九。
俱舍二十八。
毗昙第八。
成實二十。
顯揚十九。
親光釋雲。
證得不退勝靜慮故。
又瑜伽論第十一雲。
複次是諸靜慮名差别者。
或名增上心。
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
或名樂住。
謂于此中受極樂故。
所以者何。
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舍樂身心樂故。
又得定者。
于諸靜慮。
數數入出。
領受現法安樂住故。
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
從是起已。
作如是言。
我已領受如是樂住。
于無色定。
無如是受。
是故不說彼為樂住。
廣說如彼。
大淨福田。
釋曰。
第十一勝淨福田德。
成實論第二卷福田品雲。
問曰。
以何等故。
此諸賢聖名為福田。
答曰。
斷貪慧等諸煩惱盡。
故名福田。
如說。
稊稗不去。
害善谷苗。
是故施無欲人。
獲報利大。
故名福田。
廣說如彼。
親光釋雲。
永離煩惱。
如世良田。
速能生長廣大果故。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釋曰。
第十二威儀寂靜德。
親光釋雲。
正知住故。
瑜伽七十一雲。
威儀寂靜者。
謂諸根寂靜。
無有躁擾。
亦不高舉。
支節不動。
而有所說。
是名威儀寂靜。
威儀無缺。
故名圓滿。
大忍柔和成就無減。
釋曰。
第十三忍辱柔和德。
親光釋雲。
于苦堪耐。
易共住故。
瑜伽九十二雲。
言忍辱者。
謂于他怨。
終無返報。
言柔和者。
謂心無憤。
不惱他故。
廣如瑜伽二十五釋。
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釋曰。
第十三顯已奉行。
親光釋雲。
諸有所作已圓滿故。
是諸聲聞。
位登無學。
皆出生死。
故善奉行如來聖教。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衆。
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釋曰。
自下第二釋菩薩衆。
于中有三。
初标數辨類。
次皆住大乘下。
贊諸功德。
後其名下。
就勝列名。
此即第一标數辨類。
謂二衆中。
已釋聲聞。
故今别釋菩薩衆類。
又有三節。
一釋無量。
二菩薩等。
三辨來處。
言無量者顯數無量。
無分限故。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若具梵音。
應作是言。
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為存略故。
但言菩薩。
菩提名覺。
薩埵此土翻為有情。
或精進義。
由斯親光佛地論中。
釋有三義。
故第二雲。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謂諸菩薩。
求菩提故。
此通三乘。
為簡取大。
故須複說摩诃薩言。
又緣菩提薩埵為境。
故名菩薩。
具足自利利他大願。
求大菩提利有情故。
又薩埵者。
是勇猛義。
精進勇猛求大菩提。
故名菩薩。
此通諸位。
今取地上諸大菩薩。
是故複說摩诃薩言。
無性菩薩。
依後二義。
故攝大乘論第一卷雲。
言菩薩者。
菩提薩埵為所緣境。
故名菩薩。
從境得名。
如不淨觀等。
或即彼心為求菩提。
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又親光雲。
此中菩薩。
有三大事。
名摩诃薩。
一者數大。
謂無量等。
二者德大。
住大乘第。
三者業大。
息災橫等。
依十地論。
亦有三義。
故第一雲。
有三大故。
名摩诃薩。
一者願大。
二者行大。
三者利益衆生大。
(若廣分别菩薩摩诃薩義。
如大般若第三十七第七十一第四百一十一第四百八十六七及第五百三十八五百五十六。
大品經第六。
智度論第四五第三十四五也)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者。
此即第三顯其來處。
為聽法故。
從十方來。
問。
豈不慈氏住在此方。
如何但言從他方來。
答。
如佛地論。
為欲對治懈怠憍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
且說他方。
具說如彼(若廣分别菩薩他方來意。
如解節經疏第一寶積論第一智度論第十也)。
皆住大乘。
釋曰。
自下第二贊諸功德。
然判此經。
親光菩薩四複次釋。
一約十大。
釋十句經。
二依十地。
釋十句經。
三約十度釋十句經。
四約十願釋十句經。
此即初也。
十句經文。
即為十段。
此即第一釋精進大。
親光釋雲。
由精進力。
安住大乘。
拔濟有有。
令離生死。
及自發趣無上菩提(解雲。
大乘者。
即用化生。
及求菩提。
為大乘也。
有雲。
法性真如以為大乘。
今解金剛般若中廣大心等。
以為住大乘)。
遊大乘法。
釋曰。
第二贊其因大。
親光釋雲。
即十地中。
以聞思修等。
漸次而遊。
(解雲。
十地等者。
等取等取妙覺。
此即大乘。
亦是所遊之處。
聞思修等者世間三慧。
等言等取無漏修慧。
此明三慧。
于十地境。
次第而起。
能生佛地。
故名因大。
又解。
大乘皆法性真如。
十地菩薩。
以三慧及相應法。
漸次了知真如之境。
能生佛果。
故名因大也)。
于諸衆生其心平等。
釋曰。
第三釋所緣大。
親光釋雲。
即于一切有情。
得自他平等。
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雲。
此德慈等為體。
一切有情為所緣境。
名所緣大。
前德以智體故。
真如為境。
此以慈等無體性故。
有情為境。
此即波若論中。
同體大悲故名平等方便也)。
離諸分别及不分别種種分别。
釋曰。
第四明時大也。
親光釋雲。
即于一切時。
猶如一念。
平等而轉。
劫名分别。
以于一切劫與非劫分别斷故。
以不分别劫與非劫。
故能長時修行無厭。
釋雲。
梵音名劫臘波。
此翻為分别。
有為之法。
時劫所攝。
分分差别。
無為之法。
非時劫攝。
無有時劫分分差别。
名不分别。
此二是所緣境。
種種分别者。
是能分别心。
緣前分别不分别境。
故雲種種分别。
此中意說。
若有分别。
此是時劫。
此非時劫。
見時劫長。
修行有厭。
諸菩薩等。
以于一切劫與非劫分别。
何故。
以不分别劫與非劫。
故能長時修行無厭。
乃至三無數劫。
一切長時。
猶如一念。
平等而轉。
如人不睡分别日夜。
即謂夜長。
若睡眠時。
不分别夜。
故雖經長夜。
不覺夜長。
經無數劫。
亦複如是。
是故無性攝大乘釋第六卷雲。
經無量劫。
乃成佛果。
時既長久。
雲何言疾。
此義不然。
時劫長遠唯分别故。
如有頌言。
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
故雖時無量。
攝在一刹那。
又佛精進極熾然故。
雖經多時。
而謂少時。
如有頌言。
愚修雖少時。
怠心疑已久。
佛于無量劫。
勇猛謂須臾。
此亦如是。
故作此言。
于一切時。
猶如一念。
摧伏一切衆魔怨歒。
釋曰。
第五顯無染大。
親光釋雲。
謂諸摧魔怨。
以舍一切所攝受故。
能魔怨。
(解雲。
以舍攝受五妙欲境故能摧伏煩惱魔怨。
或可由斯為本具離四魔)又親光雲。
如說。
菩薩若于一切所攝受事。
如不堅實。
心不貪求。
即能摧伏一切魔怨。
(解雲親光引經證成。
如般舟經雲。
諸法不堅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于念。
摧魔之義。
理極于此)依涅槃經。
立八種魔。
謂有為四倒上。
更加無為四倒。
通名為魔。
小乘宗中。
不成過失。
或大乘中。
煩惱魔攝。
故諸教中。
略而不說。
廣釋四魔。
如前十八圓滿中說。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釋曰。
第六辨作意大。
親光釋雲。
遠離二乘分别作意。
世親無性攝論第六亦同親光。
梁攝論第七卷雲。
舍離聲聞獨覺思惟故。
二乘思惟。
謂數觀苦無常等生死過去。
及數觀涅槃寂靜功德。
此觀但愛自身。
舍利益衆生事。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釋曰。
第七住持大。
親光釋雲。
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為食。
梁攝論雲。
大乘十二部經名為大法。
真如解脫等為味。
經此法味生諸喜樂。
長養菩薩五分法身。
此句正明住持圓淨。
又法華雲。
法喜禅悅食。
更無餘食想。
超五怖畏。
釋曰。
第八清淨大。
親光釋雲。
謂超五怖畏。
即三業清淨。
出諸怖畏。
無犯戒等。
諸惡趣等怖畏因故。
五怖畏者。
一不活畏。
二惡誦畏。
三死畏。
四惡趣畏。
五怯衆畏。
如是五畏。
證得清淨意樂地時。
皆已遠離(廣釋五怖畏。
如佛地論第二。
善戒經第八。
十住婆沙第二。
佛性論第三。
十地論第[□]婆沙七十五。
順正理四十九等也)。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釋曰。
第九證得大。
親光釋雲。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即得一切智記别時。
一向不退。
前七地中。
猶有加行功用運轉。
未得不退無功用道。
其餘諸地。
行無加行功用運轉。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今護法宗。
三智門中。
加行智一向有漏。
八地已上一切不行。
又八地已上。
一切煩惱皆不現行。
名不退地。
後當分别)又莊嚴論第十卷。
雲不退菩薩品類有三。
一未成不退。
謂信行地。
二已成不退。
謂初地至七地。
三極成不退。
謂八地已上。
般舟三昧經。
菩提資糧論。
佛地第六。
皆說八地已上。
名不退地。
恐繁不述。
息一切衆生一切災橫地而現在前。
釋曰。
此即第十釋其業大。
親光釋雲。
謂諸菩薩。
能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惱逼迫。
地位現前。
此地中有大悲大慈。
由此二種能息一切内病等苦。
外貪等惱之所逼迫。
此二多作有情利樂。
故得此者。
名為業大。
佛地論雲。
災橫即道惑所發業及所得果。
梁朝論雲。
三界苦谛。
名一切災橫。
上來以約九德及業釋經十句訖。
第二複次。
約十地行故。
配經十句。
故親光雲。
複次皆住大乘者。
謂住初地。
證得遍滿真法界時。
初得真實大乘法故。
名住大乘。
遊大乘法者。
謂第二地。
修行菩薩三聚戒故。
大乘行法。
即三聚戒。
于諸衆生其心平等者。
謂第三地得諸勝定發四無量。
平等利樂諸有情故。
離諸分别等者。
謂第四地。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離諸分别及不分别種種分别。
諸分别者。
即見所斷分别我見。
初地已離。
不分别者。
即修所斷俱生我見。
此地中。
離即此二種相應諸法。
名種種分别。
行解異故。
雖前後離。
盡處總說。
如第四定說離苦根。
如第三果離下分結。
有義。
此地。
第七識中俱生煩惱。
一切遠離。
有義。
此地。
第六識中。
俱生我見。
一切遠離。
非第七識。
以七地來。
猶有微細煩惱現行。
若無第七。
應無染依。
應不似五。
第七細惑。
若已遠離。
五六七地。
六識粗惑應不現行。
即違瑜伽解深密說。
又如二乘金剛喻定。
第七識或俱。
六識中最細煩惱一時俱斷。
雲何此中先離第七微細煩惱。
後離六識粗煩惱耶。
是故四地得無我智。
滅意識中俱生我見。
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
此說伏難。
非是永滅。
其第十地金剛心時。
方頓滅修斷種故。
摧伏一切衆魔怨歒者。
謂第五地。
觀四聖谛。
皆平等性。
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别魔怨。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者。
謂第六地。
觀十二支染淨緣起。
皆平等性。
遠離二乘厭患雜染欣樂清淨系念分别。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
謂第七地。
證無相理。
于空智有勝行。
受大法樂。
超五怖畏因。
名超五怖。
五怖畏果。
初地已離。
一向趣入不退轉位者。
謂第九地。
決定趣入第十菩薩衆行圓滿不退轉位。
息諸衆生等者。
謂第十地。
得大法身。
起大悲雲。
雨大法雨。
息除一切衆生苦惱所逼迫事。
第三十度。
第四十願。
配經十句。
如應配釋。
十度十願。
如第四卷經記中釋。
其名曰。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
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
法誦菩薩摩诃薩。
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
廣慧菩薩摩诃薩。
德本菩薩摩诃薩。
勝義王菩薩摩诃薩。
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慈氏菩薩摩诃薩。
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
而為上首。
釋曰。
第三就勝列名。
略辨三義。
一釋名字。
二說十所由。
三問答分别一生補處。
言釋名者。
自有二義。
一通。
二别。
言通名者。
如瑜伽論四十六雲。
一切菩薩随德假名。
有十六種。
所謂名為菩提薩埵。
摩诃薩埵。
乃至十六。
名為法師。
顯揚第八亦同瑜伽。
莊嚴十二卷。
名雖少異。
意況大同。
又莊嚴雲。
此十六名。
皆依義立一切菩薩。
總有此名。
若人聞有此名應知即是菩薩。
解雲。
今言菩薩摩诃薩者。
即通名中。
初二号也。
釋義如前。
(十六名者。
一名菩提薩埵。
二名摩诃薩埵。
三名成就覺慧。
四名最上照明。
五名最勝真子。
亦名最勝之子。
六名最勝住持。
亦名最勝所依。
七名普能降伏。
亦名最勝所使。
八名最勝萌芽。
九名勇健。
亦名猛健。
十名最勝聖。
亦名上軌範師。
十一名商主。
十二名具大名稱。
十三名憐愍。
亦名成就慈悲。
十四名大福。
十五名自在。
亦名富自在。
十六名法師)言别名者。
如後廣釋。
等者。
等取其餘無量諸菩薩也。
而為上首者。
謂十菩薩。
于此衆中最第一故。
名為上首。
故佛地雲。
妙生菩薩。
于此衆中最第一故。
名為上首。
說十意者。
有其三。
義第一菩薩。
初解釋甚深義故。
次三菩薩。
各問勝義一種相故。
後六菩薩。
各問一品差别義故。
故唯列十。
又解。
為存略故。
但說十也。
如佛地論第二卷雲。
此經略故。
唯列一名。
所餘衆會。
但舉其數。
結集法者意在略故。
又智度論第七卷雲。
問曰。
菩薩甚多。
何以獨說二十二種菩薩名字。
答曰。
菩薩無量。
說不可盡。
若都說者。
文字難載。
複次。
菩薩不過二種。
所謂在家。
出家。
此方。
他方。
在家謂颰陀羅等。
出家謂妙德等。
此方謂慈氏等。
他方謂觀音等。
若說此二。
當知一切都已攝盡。
問。
解節經雲。
彌勒觀音文殊師利。
皆是一生補處菩薩。
一生補處。
與最後身。
有何差别。
答。
薩婆多宗。
如彌勒等。
睹史多天身。
名為一生。
生人中成佛身者。
名最後身。
故俱舍論第十一雲。
睹史多天。
一生所系菩薩。
及最後身。
必無中夭。
順正理論第三十一亦同俱舍。
(問。
理應睹史經無量生。
如何但說名一生耶。
若言菩薩得自在故唯一生者。
如何會釋大婆沙等。
此義難更須思)今依大乘。
諸教不同。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名為一生。
如大般若第七卷雲。
一生所系睹史天菩薩。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名最後。
如佛地論第五卷雲。
睹史多天後身菩薩。
于中教化。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
名為一生及最後生。
如菩提資糧論第一卷雲。
一生所系菩薩。
入兜率陀。
最後生菩薩。
住兜率陀。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名為一生。
如解節經等。
觀音文殊名一生補處。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名最後生。
如瑜伽四十八雲。
最後生者。
諸菩薩于此生中。
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說如彼。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
名為一生及最後生。
如智度論第四十雲。
一生補處者。
或以相知。
如阿私陀仙人。
觀其身相。
知今世成佛。
見食乳糜。
知今日成佛。
末後身菩薩。
以方便力。
受惡業報。
現有魔惱等。
自有聖教。
說天名一生。
說人名後有。
如瑜伽論第四十雲。
顯揚第八。
彼雲。
一生所系者。
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最後有者。
謂即住此生。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大同薩婆多。
然說天等名一生者。
古來相傳。
自有三釋。
一雲。
即說天身名為一生。
人生即是後身攝故。
一雲。
說人身名為一生。
更受人生方成佛故。
一雲。
人天合說名為一生。
如說七生預流果等。
合說二生為一生故。
問。
若說天身名一生者。
智度論說如何會釋。
故智度論三十八雲。
三生菩薩。
唯生兜率。
解雲。
據實三生。
謂人生天生最後生。
而說天身名三生者。
三中一數。
故說三生。
人身已受故。
後身成佛故。
是故不說人生後生名三生也。
問。
慈氏菩薩。
可言補處。
如何餘者稱補處耶。
答。
如智度論第七釋雲。
除彌勒外。
餘菩薩衆。
雖非此方贊補佛處。
于十方國。
皆補佛處。
故稱補處。
問。
慈氏菩薩。
理應多生。
如何說言天一生耶。
答。
據實多生。
同是天故。
名為一生。
問。
若爾。
便違智度論說。
故第四雲。
下天壽短。
佛未出時。
命已終故。
上天壽長。
佛滅度後。
命始終故。
兜率天不長不短。
佛出世時。
正相會故。
補處菩薩。
常生其中。
大婆沙論百七八亦同智論。
(思)問。
一生者。
依何身說。
為約實行。
為化相耶。
答。
三身中。
法身。
無有補處之義。
無初後故。
若受用身。
自有二種。
一自受用。
雖無入般涅槃處之義。
而有贊補初成佛義。
故瑜伽論四十六雲。
究竟菩薩。
自有二種。
一者一生所系。
二者住最後身。
準此實行。
于理無違。
所以者何。
據實為論。
頓悟菩薩。
第十地中。
變易生死。
雖無分别。
前後異熟别盡别生。
由二障種。
而有變易前後異熟别盡别生。
由斯亦有已入等覺未入等覺差别義故。
分為二種。
此中意說。
變易生死。
由二障種子力故。
數數生滅。
故成唯識雲。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不同二乘無煩惱障故。
不許前異熟盡複異熟生。
但言延命令受變易。
具說如彼。
二他受用身。
及變化身。
皆有一生補處之義。
如彌陀佛說有父母入涅槃義。
由斯觀音贊補佛處。
名為一生補處菩薩。
然彼彌陀自有二種。
一為地上菩薩所現。
是他受用。
二為地前異生二乘。
變化身攝。
問。
若爾。
漸悟應唯一生。
無别盡别生故。
解雲。
如觀世音菩薩。
說為一生。
于理無違。
即最後身為一生故。
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廣說如彼。
言權實者。
此經一部。
如前所說。
如實義者。
二處所說。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今釋此經。
若淨土中。
菩薩為實。
二乘是權。
故瑜伽論七十九雲。
問。
何等有情不生淨土。
答。
異生二乘地前菩薩。
故知二乘是化非實。
若穢土中。
二乘為實。
菩薩是權。
受變易不可見故。
七地以來容受分段。
故有實身。
義亦無失。
故智度論雲。
七地已來。
未舍蟲身肉身。
言餘衆有無者。
若依穢土。
有實龍等。
故佛地論第二卷雲。
于此會中亦有餘衆。
結集法者。
略說二衆。
以其勝故。
如經後言。
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若在淨土。
有化龍等。
故佛地論雲。
化亦無過。
為欲莊嚴說法會故。
或佛化作。
或菩薩化作。
世親無性大乘論亦同此釋。
就釋文中。
文别有二。
初明聲聞。
後顯菩薩。
就聲聞衆。
文别有三。
初标數辨類。
次一切下廣釋諸德。
後已善下顯已奉行。
此即第一标數辨類。
謂二衆中簡異菩薩。
故言聲聞。
文有五節。
一辨與俱。
二解無量。
三釋其大。
四明聲聞。
五顯衆也。
言與俱者。
約佛對衆。
以身兼彼。
目之為與。
又與是共。
故大品雲共摩诃僧。
智度論雲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
此經與者。
即彼共。
也言無量者。
親光釋雲。
其數甚多。
難可算計。
故名無量。
所言大者。
依智度論。
釋有三義。
一大。
二多。
三勝。
衆中上故。
諸障斷故。
王等敬故。
名為大也。
數甚多故。
名之為多。
勝九十六外道論故。
名為勝也。
依佛地論。
釋有四義。
一者利根波羅蜜多種性聲聞。
二者無學果故。
三如實義不定種性回心向大。
故名為大。
四者衆多故名為大。
如今大衆。
(真谛釋雲。
大有三義。
一者數大。
如言大軍。
以數多故名為大也。
二者量大。
如言大山。
不以。
數多名之為大。
但以形量高廣故名大也。
三者勝大。
如言大王。
非關數多及以形量高廣。
但由德勝。
故名為大。
聲聞亦爾。
數非一故即是數大。
回求佛果修菩提高極無上。
即是勝大。
廣大無底不可測量。
即是量大)言聲聞者。
成實論雲。
聞法得悟。
故曰聲聞。
親光釋雲。
聞佛言音。
而入聖道。
故曰聲聞。
又瑜伽論八十二雲。
從他聽聞正法言音。
又能令他聞正法聲。
故曰聲聞。
十地經雲。
從他聞聲而通達故。
聞聲意解。
成聲聞乘。
釋彼經意。
如十地論第四。
(廣釋聲聞。
如大集經十七。
大般若第五百一十十住婆沙第一第十一。
成實第五。
瑜伽釋論)所言衆者。
梵音僧伽。
此雲和合衆。
謂理事二和。
故名衆也。
廣如智度論第三卷說。
一切調順。
釋曰。
自下第二廣釋諸德。
有十三德。
此即第一心善調順德。
依佛地論。
有其三釋。
故第二雲。
一切調順者。
有義。
有學離見所斷一百一十二種分别粗重煩惱。
不??悷故。
猶如良馬。
名為調順。
有義。
無學離見修斷一百二十八種煩惱。
不剛強故。
猶如真金。
名為調順。
如實義者。
皆是回向菩提種性。
一切堪能發趣大果。
随佛意轉。
如聰慧衆。
故名調順。
依智度論第三卷中。
有三複次。
釋心調順。
一約三種順違以釋調順。
一恭敬罵詈。
心等無異。
二珍寶瓦石。
視之無異。
三持刀斫身栴檀塗身。
亦等無異。
二約利鈍根本煩惱已斷。
以釋調順。
三約應貪不貪應瞋不瞋應癡不癡守護六情。
以釋調順。
皆是佛子。
釋曰。
第二紹隆佛種德。
然此佛子。
自有三義。
一唯約聲聞以釋佛子。
如即此經佛地經等。
親光釋雲。
由佛教力。
彼聖道生。
故名佛子。
如說皆從世尊口生正法生故。
有義。
皆是趣大聲聞。
能紹佛種。
令不斷絕。
故名佛子。
二唯約菩薩。
以釋佛子。
如梁攝論第八卷雲。
佛子有五義。
一願樂無上乘為種子。
二以般若為母。
三以定為胎。
四以大悲為乳母。
五以諸佛為父。
真谛釋雲。
成衆生身。
必具五事。
一父。
二種子。
三母。
四胎處。
五乳母。
父是出子之根本。
故先明父。
父之遺體以為身種子。
故第二明種子。
雖有種子。
若無母懷伍。
不得成身。
故第三明母。
母雖懷之。
若無胎裡。
亦不成身。
胎是安身之處。
故第四明胎處。
出生以後。
若無乳母飲養。
即不成身。
故第五明乳母。
佛子亦爾。
有五緣勝。
一者父勝。
諸佛世尊為其父故。
二種子勝。
以菩提心為種子故。
三生母勝。
以其波若為生母故。
四胎藏勝。
以福智住持為胎藏故。
五乳母勝。
以大悲長養為乳母故。
三通約菩薩聲聞。
以釋佛子。
如智度論七十二雲。
佛子有五。
皆從口生法生。
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及入正位菩薩。
辟支佛。
雖佛法中種因緣。
無佛時自能得道。
不得言從佛口生。
因緣遠故(瑜伽第八十四。
佛性論第二。
莊嚴論第一。
攝論第六。
十住婆沙第十三。
智度論第四十一。
皆釋佛子。
恐繁不述)。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釋曰。
第三心慧解脫德。
如契經說。
已離貪得。
故心解脫。
離無明故。
慧得解脫。
是故諸師釋經不同。
分别論者。
作如是說。
心性本淨。
客塵煩惱所染污故。
說不清淨。
據實本性。
心得解脫慧善解脫。
若依薩婆多宗。
心善解脫者。
心離貪時。
與心相應勝解。
解脫貪故。
即說勝解。
名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者。
慧離無明時。
與慧相應勝解。
解脫無明故。
即說勝解。
名為慧善解脫。
非謂無為涅槃解脫。
若廣分别。
如大毗婆沙第二十七二十八及七十二說。
今依大乘。
如佛地論。
離三界貪。
心得解脫。
如契經說。
已離貪故。
心得解脫。
如契經說。
離于無明。
惠得解脫。
解雲。
佛地論意。
由心惠故。
證得離貪無明所得無為。
為解脫體。
于理無違。
論不簡故。
若依智度論第三卷雲。
複次諸結使屬愛屬見。
屬愛煩惱覆心。
屬見煩惱覆慧。
如是愛離故。
屬愛結使亦離。
得心解脫。
無明離故。
屬見結使亦離。
得慧解脫。
又涅槃經二十五雲。
貪瞋癡心永斷滅故。
心善解脫。
于一切法。
知無障礙。
慧善解脫。
若依智論第三。
改善名好。
然好解脫。
自有三義。
一簡異外道離欲人。
一處一道。
心得解脫。
非于一切。
故不名好。
二簡内道中學人。
雖得解脫。
有殘結使故。
非好解脫。
三簡無學中退法阿羅漢。
得時解脫。
非好解脫。
是故唯約利根阿羅漢。
說好解脫。
戒善清淨。
釋曰。
第四戒善清淨德。
親光菩薩。
釋有三義。
一約六支釋戒善淨。
二約無漏釋戒善淨。
三約大乘釋戒善淨。
故佛地論雲。
如契經說。
具足六支。
名戒善淨。
一住淨屍羅。
(所受學處三業無犯)二善自防守别解律儀。
(謂能守護七最律儀)三軌則具足。
(謂于威儀行住坐卧。
或于所作。
謂着衣服便利等。
或于善品加行。
誦經坐禅等。
成就軌則。
随順世間。
不越世間。
随順毗奈耶。
不越毗奈耶也)四者所行皆悉具足。
(謂五處非非比丘所行。
所謂唱家淫女家酟酒王旃陀羅。
如是五家。
及諸如來所制之處。
除此所餘依時行者。
如是名為所行具足)五于微細罪。
見大怖畏。
(随小學處。
乃至若有命難因緣。
終不故犯。
乃至廣說。
故維摩雲。
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六受學學處。
(唯自誓受我當盡學一切學處。
乃至廣說。
若廣分别。
如瑜伽論第二十二顯揚第七也)二約無漏釋戒善者。
或複皆得無漏戒故。
名善清淨。
三如實義。
住無學位。
回向大乘。
自分戒淨。
修菩薩戒。
故名善淨。
趣求法樂。
釋曰。
第五求法樂德。
親光三釋。
一求正法時。
求大菩提樂。
不求餘樂。
二或求法時。
為令他樂。
無求過意。
離惡威儀。
三如實義。
此大聲聞。
專求法樂。
不求名聞利養恭敬。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釋曰。
第六聞持積集德。
如是三慧。
唯約聞慧。
初中後位勝。
差别說三種。
如親光說。
無量經典。
初中後分。
皆能聽受。
故名聞。
随所聞義。
皆能憶持。
令不忘失。
故名聞持。
數習文義。
令其堅住。
是故說名其聞積集。
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釋曰。
第七三業随智德。
親光釋雲。
世間愚夫。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出世聖者。
超過彼法。
與彼相違。
是故說名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三業清淨。
随智慧行。
又瑜伽論第七十雲。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凡所現行。
身語意業。
皆不清淨。
又瑜伽論二十五雲。
雲何成就聰慧者相。
謂由作業相。
表知愚夫。
由作業相。
表知聰慧。
其事雲何。
謂諸愚夫。
惡思所思。
惡說所說。
惡作所作。
諸聰慧者。
善思所思。
善說所說。
善作所作。
是名成就聰慧者相。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
釋曰。
第八諸慧差别德。
釋此諸慧。
諸說不同。
一雲此經總明八慧。
名字如經。
後雲慧寶成就者。
攝上八慧。
以為慧寶。
非别立慧。
故瑜伽論。
但言慧寶。
不言寶慧。
一雲九慧。
故大品經及智度論。
皆名寶慧。
故知别慧。
一雲。
此經據寶十慧。
謂加甚深妙慧。
故佛地雲。
有本。
複說甚深妙慧。
謂他不能究其底故。
今且依九。
以辨諸慧。
故親光雲。
于佛所說法毗奈耶。
速入其義。
故名捷慧。
即于此中。
多入其義。
故名速慧。
能多行者。
說名速慧故。
入微細義。
故名利慧。
得能出離生死妙慧。
故名出慧。
此慧能為涅槃了因。
是故說名勝決擇慧。
勝決擇故名勝決擇。
即是涅槃。
此慧能為彼了因故。
依彼立名。
(已上釋出慧)問答決擇無窮盡故。
名為大慧。
深廣圓滿善通達故。
名為廣慧。
于耎根等諸聲聞衆。
此慧勝故。
名無等慧。
此慧能招最上義故。
名為慧寶。
是諸聲聞。
具此慧寶。
是故說名慧寶成就。
(解雲最上義即是涅槃)若依瑜伽。
與彼少異。
八十三雲。
速疾了知故名捷慧。
無滞礙故名為速慧。
能善了知盡其所有如所有故。
名為利慧。
于出離法世間離欲善了知故。
名為出慧。
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
名勝決擇慧。
謂即此慧長時串習。
故名大慧。
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名為廣慧。
其餘諸慧無與等故。
名無等慧。
于諸根中。
慧最勝故。
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毗琉璃寶。
令光淨故。
與彼相應。
故慧寶皆得成就。
依大品經及大般若。
有十一慧。
如智度論第八十三。
次第廣釋。
恐繁不述。
具足三明。
釋曰。
第九具足三明德。
如契經說。
有三種明。
一宿住随念智證通明。
二者死生智證通明。
三者漏盡智證通明。
然此三明。
薩婆多宗。
俱舍論意。
四門分别。
第一出體。
用慧為性。
如其次第。
六通之中。
第五宿住。
第二天眼。
第六漏盡。
三通為性。
第二立三之意。
如次對治前後中際三種愚故。
第三真假分别。
漏盡智明。
通假及真。
通無漏故。
餘二假說。
唯有漏故。
(有漏無漏智皆名漏盡。
俱在漏盡身中生故。
真名無漏。
假名有漏。
勝劣相形。
故說真假)第四學無學分别。
唯在無學。
學有闇故。
又大婆沙一百二卷雲。
問。
六通中。
何故但說三種為明。
答。
神境智證通。
如工巧處轉。
天耳智證通。
唯能取聲。
他心智證通。
唯取自相。
無勝用故。
不立為明。
後之三通。
皆有勝用。
故立為明。
勝用者。
謂皆能随順厭舍生死。
皆能引發殊勝功德。
皆能趣向殊勝涅槃。
問。
雲何後三皆有勝用。
答。
第四宿住随念智證通。
見前際事。
深生厭離。
第五生死智證通。
見後際事。
深生厭離。
第六漏盡智證通。
既厭離已。
欣樂涅槃。
廣說如彼。
今依大乘。
親光釋雲。
無學利根所得三通。
除染不染三際愚故。
說有三明。
有義。
明者以慧為性。
慧能除闇。
故說為明。
有說。
無癡善根為性。
翻無明故。
雲大乘皆通無漏。
于理無違。
許後得智是無漏故。
又瑜伽論六十九雲。
六通中。
前三通是通非明。
後三通亦通亦明。
以能對治三世愚故。
依智度論第二卷雲。
宿命天眼漏盡。
名為三明。
問曰。
神通與明。
有何等異。
答曰。
直知過去宿命事。
是名通。
知過去因緣行業。
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
是名天眼通。
知行因緣際會不失。
是名明。
直知盡結使。
不知更生不生。
是漏盡通。
若知漏盡更不複生。
是名明。
是三明。
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廣釋三明。
如法集經第三。
雜阿含四十三。
中阿含五十一。
毗昙第六。
俱舍二十七。
順正理七十六。
婆沙八十一及一百二。
逮得一切現法樂住。
釋曰。
第十現法樂住德。
然此樂住。
依薩婆多宗。
大婆沙論八十一雲。
問。
世尊何故說四靜慮是樂住耶。
答。
唯靜慮中。
具二種樂。
故名樂住。
一樂受樂。
二輕安樂前三靜慮。
皆具二樂。
第四靜慮無受樂。
而輕安樂。
勢用廣大。
勝前二樂。
近分無色。
雖有輕安。
而不廣大。
故不名樂。
複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
遍身中生令充悅。
故名樂住。
近分定等現在前時。
長養大種。
唯心邊生。
非極充悅。
故非樂住。
廣如彼論有九複次。
及順正理七十九。
俱舍二十八。
毗昙第八。
成實二十。
顯揚十九。
親光釋雲。
證得不退勝靜慮故。
又瑜伽論第十一雲。
複次是諸靜慮名差别者。
或名增上心。
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
或名樂住。
謂于此中受極樂故。
所以者何。
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舍樂身心樂故。
又得定者。
于諸靜慮。
數數入出。
領受現法安樂住故。
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
從是起已。
作如是言。
我已領受如是樂住。
于無色定。
無如是受。
是故不說彼為樂住。
廣說如彼。
大淨福田。
釋曰。
第十一勝淨福田德。
成實論第二卷福田品雲。
問曰。
以何等故。
此諸賢聖名為福田。
答曰。
斷貪慧等諸煩惱盡。
故名福田。
如說。
稊稗不去。
害善谷苗。
是故施無欲人。
獲報利大。
故名福田。
廣說如彼。
親光釋雲。
永離煩惱。
如世良田。
速能生長廣大果故。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釋曰。
第十二威儀寂靜德。
親光釋雲。
正知住故。
瑜伽七十一雲。
威儀寂靜者。
謂諸根寂靜。
無有躁擾。
亦不高舉。
支節不動。
而有所說。
是名威儀寂靜。
威儀無缺。
故名圓滿。
大忍柔和成就無減。
釋曰。
第十三忍辱柔和德。
親光釋雲。
于苦堪耐。
易共住故。
瑜伽九十二雲。
言忍辱者。
謂于他怨。
終無返報。
言柔和者。
謂心無憤。
不惱他故。
廣如瑜伽二十五釋。
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釋曰。
第十三顯已奉行。
親光釋雲。
諸有所作已圓滿故。
是諸聲聞。
位登無學。
皆出生死。
故善奉行如來聖教。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衆。
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釋曰。
自下第二釋菩薩衆。
于中有三。
初标數辨類。
次皆住大乘下。
贊諸功德。
後其名下。
就勝列名。
此即第一标數辨類。
謂二衆中。
已釋聲聞。
故今别釋菩薩衆類。
又有三節。
一釋無量。
二菩薩等。
三辨來處。
言無量者顯數無量。
無分限故。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若具梵音。
應作是言。
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為存略故。
但言菩薩。
菩提名覺。
薩埵此土翻為有情。
或精進義。
由斯親光佛地論中。
釋有三義。
故第二雲。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謂諸菩薩。
求菩提故。
此通三乘。
為簡取大。
故須複說摩诃薩言。
又緣菩提薩埵為境。
故名菩薩。
具足自利利他大願。
求大菩提利有情故。
又薩埵者。
是勇猛義。
精進勇猛求大菩提。
故名菩薩。
此通諸位。
今取地上諸大菩薩。
是故複說摩诃薩言。
無性菩薩。
依後二義。
故攝大乘論第一卷雲。
言菩薩者。
菩提薩埵為所緣境。
故名菩薩。
從境得名。
如不淨觀等。
或即彼心為求菩提。
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又親光雲。
此中菩薩。
有三大事。
名摩诃薩。
一者數大。
謂無量等。
二者德大。
住大乘第。
三者業大。
息災橫等。
依十地論。
亦有三義。
故第一雲。
有三大故。
名摩诃薩。
一者願大。
二者行大。
三者利益衆生大。
(若廣分别菩薩摩诃薩義。
如大般若第三十七第七十一第四百一十一第四百八十六七及第五百三十八五百五十六。
大品經第六。
智度論第四五第三十四五也)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者。
此即第三顯其來處。
為聽法故。
從十方來。
問。
豈不慈氏住在此方。
如何但言從他方來。
答。
如佛地論。
為欲對治懈怠憍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
且說他方。
具說如彼(若廣分别菩薩他方來意。
如解節經疏第一寶積論第一智度論第十也)。
皆住大乘。
釋曰。
自下第二贊諸功德。
然判此經。
親光菩薩四複次釋。
一約十大。
釋十句經。
二依十地。
釋十句經。
三約十度釋十句經。
四約十願釋十句經。
此即初也。
十句經文。
即為十段。
此即第一釋精進大。
親光釋雲。
由精進力。
安住大乘。
拔濟有有。
令離生死。
及自發趣無上菩提(解雲。
大乘者。
即用化生。
及求菩提。
為大乘也。
有雲。
法性真如以為大乘。
今解金剛般若中廣大心等。
以為住大乘)。
遊大乘法。
釋曰。
第二贊其因大。
親光釋雲。
即十地中。
以聞思修等。
漸次而遊。
(解雲。
十地等者。
等取等取妙覺。
此即大乘。
亦是所遊之處。
聞思修等者世間三慧。
等言等取無漏修慧。
此明三慧。
于十地境。
次第而起。
能生佛地。
故名因大。
又解。
大乘皆法性真如。
十地菩薩。
以三慧及相應法。
漸次了知真如之境。
能生佛果。
故名因大也)。
于諸衆生其心平等。
釋曰。
第三釋所緣大。
親光釋雲。
即于一切有情。
得自他平等。
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解雲。
此德慈等為體。
一切有情為所緣境。
名所緣大。
前德以智體故。
真如為境。
此以慈等無體性故。
有情為境。
此即波若論中。
同體大悲故名平等方便也)。
離諸分别及不分别種種分别。
釋曰。
第四明時大也。
親光釋雲。
即于一切時。
猶如一念。
平等而轉。
劫名分别。
以于一切劫與非劫分别斷故。
以不分别劫與非劫。
故能長時修行無厭。
釋雲。
梵音名劫臘波。
此翻為分别。
有為之法。
時劫所攝。
分分差别。
無為之法。
非時劫攝。
無有時劫分分差别。
名不分别。
此二是所緣境。
種種分别者。
是能分别心。
緣前分别不分别境。
故雲種種分别。
此中意說。
若有分别。
此是時劫。
此非時劫。
見時劫長。
修行有厭。
諸菩薩等。
以于一切劫與非劫分别。
何故。
以不分别劫與非劫。
故能長時修行無厭。
乃至三無數劫。
一切長時。
猶如一念。
平等而轉。
如人不睡分别日夜。
即謂夜長。
若睡眠時。
不分别夜。
故雖經長夜。
不覺夜長。
經無數劫。
亦複如是。
是故無性攝大乘釋第六卷雲。
經無量劫。
乃成佛果。
時既長久。
雲何言疾。
此義不然。
時劫長遠唯分别故。
如有頌言。
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
故雖時無量。
攝在一刹那。
又佛精進極熾然故。
雖經多時。
而謂少時。
如有頌言。
愚修雖少時。
怠心疑已久。
佛于無量劫。
勇猛謂須臾。
此亦如是。
故作此言。
于一切時。
猶如一念。
摧伏一切衆魔怨歒。
釋曰。
第五顯無染大。
親光釋雲。
謂諸摧魔怨。
以舍一切所攝受故。
能魔怨。
(解雲。
以舍攝受五妙欲境故能摧伏煩惱魔怨。
或可由斯為本具離四魔)又親光雲。
如說。
菩薩若于一切所攝受事。
如不堅實。
心不貪求。
即能摧伏一切魔怨。
(解雲親光引經證成。
如般舟經雲。
諸法不堅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于念。
摧魔之義。
理極于此)依涅槃經。
立八種魔。
謂有為四倒上。
更加無為四倒。
通名為魔。
小乘宗中。
不成過失。
或大乘中。
煩惱魔攝。
故諸教中。
略而不說。
廣釋四魔。
如前十八圓滿中說。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釋曰。
第六辨作意大。
親光釋雲。
遠離二乘分别作意。
世親無性攝論第六亦同親光。
梁攝論第七卷雲。
舍離聲聞獨覺思惟故。
二乘思惟。
謂數觀苦無常等生死過去。
及數觀涅槃寂靜功德。
此觀但愛自身。
舍利益衆生事。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釋曰。
第七住持大。
親光釋雲。
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為食。
梁攝論雲。
大乘十二部經名為大法。
真如解脫等為味。
經此法味生諸喜樂。
長養菩薩五分法身。
此句正明住持圓淨。
又法華雲。
法喜禅悅食。
更無餘食想。
超五怖畏。
釋曰。
第八清淨大。
親光釋雲。
謂超五怖畏。
即三業清淨。
出諸怖畏。
無犯戒等。
諸惡趣等怖畏因故。
五怖畏者。
一不活畏。
二惡誦畏。
三死畏。
四惡趣畏。
五怯衆畏。
如是五畏。
證得清淨意樂地時。
皆已遠離(廣釋五怖畏。
如佛地論第二。
善戒經第八。
十住婆沙第二。
佛性論第三。
十地論第[□]婆沙七十五。
順正理四十九等也)。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釋曰。
第九證得大。
親光釋雲。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即得一切智記别時。
一向不退。
前七地中。
猶有加行功用運轉。
未得不退無功用道。
其餘諸地。
行無加行功用運轉。
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今護法宗。
三智門中。
加行智一向有漏。
八地已上一切不行。
又八地已上。
一切煩惱皆不現行。
名不退地。
後當分别)又莊嚴論第十卷。
雲不退菩薩品類有三。
一未成不退。
謂信行地。
二已成不退。
謂初地至七地。
三極成不退。
謂八地已上。
般舟三昧經。
菩提資糧論。
佛地第六。
皆說八地已上。
名不退地。
恐繁不述。
息一切衆生一切災橫地而現在前。
釋曰。
此即第十釋其業大。
親光釋雲。
謂諸菩薩。
能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惱逼迫。
地位現前。
此地中有大悲大慈。
由此二種能息一切内病等苦。
外貪等惱之所逼迫。
此二多作有情利樂。
故得此者。
名為業大。
佛地論雲。
災橫即道惑所發業及所得果。
梁朝論雲。
三界苦谛。
名一切災橫。
上來以約九德及業釋經十句訖。
第二複次。
約十地行故。
配經十句。
故親光雲。
複次皆住大乘者。
謂住初地。
證得遍滿真法界時。
初得真實大乘法故。
名住大乘。
遊大乘法者。
謂第二地。
修行菩薩三聚戒故。
大乘行法。
即三聚戒。
于諸衆生其心平等者。
謂第三地得諸勝定發四無量。
平等利樂諸有情故。
離諸分别等者。
謂第四地。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離諸分别及不分别種種分别。
諸分别者。
即見所斷分别我見。
初地已離。
不分别者。
即修所斷俱生我見。
此地中。
離即此二種相應諸法。
名種種分别。
行解異故。
雖前後離。
盡處總說。
如第四定說離苦根。
如第三果離下分結。
有義。
此地。
第七識中俱生煩惱。
一切遠離。
有義。
此地。
第六識中。
俱生我見。
一切遠離。
非第七識。
以七地來。
猶有微細煩惱現行。
若無第七。
應無染依。
應不似五。
第七細惑。
若已遠離。
五六七地。
六識粗惑應不現行。
即違瑜伽解深密說。
又如二乘金剛喻定。
第七識或俱。
六識中最細煩惱一時俱斷。
雲何此中先離第七微細煩惱。
後離六識粗煩惱耶。
是故四地得無我智。
滅意識中俱生我見。
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
此說伏難。
非是永滅。
其第十地金剛心時。
方頓滅修斷種故。
摧伏一切衆魔怨歒者。
謂第五地。
觀四聖谛。
皆平等性。
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别魔怨。
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者。
謂第六地。
觀十二支染淨緣起。
皆平等性。
遠離二乘厭患雜染欣樂清淨系念分别。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
謂第七地。
證無相理。
于空智有勝行。
受大法樂。
超五怖畏因。
名超五怖。
五怖畏果。
初地已離。
一向趣入不退轉位者。
謂第九地。
決定趣入第十菩薩衆行圓滿不退轉位。
息諸衆生等者。
謂第十地。
得大法身。
起大悲雲。
雨大法雨。
息除一切衆生苦惱所逼迫事。
第三十度。
第四十願。
配經十句。
如應配釋。
十度十願。
如第四卷經記中釋。
其名曰。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
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
法誦菩薩摩诃薩。
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
廣慧菩薩摩诃薩。
德本菩薩摩诃薩。
勝義王菩薩摩诃薩。
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慈氏菩薩摩诃薩。
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
而為上首。
釋曰。
第三就勝列名。
略辨三義。
一釋名字。
二說十所由。
三問答分别一生補處。
言釋名者。
自有二義。
一通。
二别。
言通名者。
如瑜伽論四十六雲。
一切菩薩随德假名。
有十六種。
所謂名為菩提薩埵。
摩诃薩埵。
乃至十六。
名為法師。
顯揚第八亦同瑜伽。
莊嚴十二卷。
名雖少異。
意況大同。
又莊嚴雲。
此十六名。
皆依義立一切菩薩。
總有此名。
若人聞有此名應知即是菩薩。
解雲。
今言菩薩摩诃薩者。
即通名中。
初二号也。
釋義如前。
(十六名者。
一名菩提薩埵。
二名摩诃薩埵。
三名成就覺慧。
四名最上照明。
五名最勝真子。
亦名最勝之子。
六名最勝住持。
亦名最勝所依。
七名普能降伏。
亦名最勝所使。
八名最勝萌芽。
九名勇健。
亦名猛健。
十名最勝聖。
亦名上軌範師。
十一名商主。
十二名具大名稱。
十三名憐愍。
亦名成就慈悲。
十四名大福。
十五名自在。
亦名富自在。
十六名法師)言别名者。
如後廣釋。
等者。
等取其餘無量諸菩薩也。
而為上首者。
謂十菩薩。
于此衆中最第一故。
名為上首。
故佛地雲。
妙生菩薩。
于此衆中最第一故。
名為上首。
說十意者。
有其三。
義第一菩薩。
初解釋甚深義故。
次三菩薩。
各問勝義一種相故。
後六菩薩。
各問一品差别義故。
故唯列十。
又解。
為存略故。
但說十也。
如佛地論第二卷雲。
此經略故。
唯列一名。
所餘衆會。
但舉其數。
結集法者意在略故。
又智度論第七卷雲。
問曰。
菩薩甚多。
何以獨說二十二種菩薩名字。
答曰。
菩薩無量。
說不可盡。
若都說者。
文字難載。
複次。
菩薩不過二種。
所謂在家。
出家。
此方。
他方。
在家謂颰陀羅等。
出家謂妙德等。
此方謂慈氏等。
他方謂觀音等。
若說此二。
當知一切都已攝盡。
問。
解節經雲。
彌勒觀音文殊師利。
皆是一生補處菩薩。
一生補處。
與最後身。
有何差别。
答。
薩婆多宗。
如彌勒等。
睹史多天身。
名為一生。
生人中成佛身者。
名最後身。
故俱舍論第十一雲。
睹史多天。
一生所系菩薩。
及最後身。
必無中夭。
順正理論第三十一亦同俱舍。
(問。
理應睹史經無量生。
如何但說名一生耶。
若言菩薩得自在故唯一生者。
如何會釋大婆沙等。
此義難更須思)今依大乘。
諸教不同。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名為一生。
如大般若第七卷雲。
一生所系睹史天菩薩。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名最後。
如佛地論第五卷雲。
睹史多天後身菩薩。
于中教化。
自有聖教。
唯說天身。
名為一生及最後生。
如菩提資糧論第一卷雲。
一生所系菩薩。
入兜率陀。
最後生菩薩。
住兜率陀。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名為一生。
如解節經等。
觀音文殊名一生補處。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名最後生。
如瑜伽四十八雲。
最後生者。
諸菩薩于此生中。
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說如彼。
自有聖教。
唯說人身。
名為一生及最後生。
如智度論第四十雲。
一生補處者。
或以相知。
如阿私陀仙人。
觀其身相。
知今世成佛。
見食乳糜。
知今日成佛。
末後身菩薩。
以方便力。
受惡業報。
現有魔惱等。
自有聖教。
說天名一生。
說人名後有。
如瑜伽論第四十雲。
顯揚第八。
彼雲。
一生所系者。
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最後有者。
謂即住此生。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大同薩婆多。
然說天等名一生者。
古來相傳。
自有三釋。
一雲。
即說天身名為一生。
人生即是後身攝故。
一雲。
說人身名為一生。
更受人生方成佛故。
一雲。
人天合說名為一生。
如說七生預流果等。
合說二生為一生故。
問。
若說天身名一生者。
智度論說如何會釋。
故智度論三十八雲。
三生菩薩。
唯生兜率。
解雲。
據實三生。
謂人生天生最後生。
而說天身名三生者。
三中一數。
故說三生。
人身已受故。
後身成佛故。
是故不說人生後生名三生也。
問。
慈氏菩薩。
可言補處。
如何餘者稱補處耶。
答。
如智度論第七釋雲。
除彌勒外。
餘菩薩衆。
雖非此方贊補佛處。
于十方國。
皆補佛處。
故稱補處。
問。
慈氏菩薩。
理應多生。
如何說言天一生耶。
答。
據實多生。
同是天故。
名為一生。
問。
若爾。
便違智度論說。
故第四雲。
下天壽短。
佛未出時。
命已終故。
上天壽長。
佛滅度後。
命始終故。
兜率天不長不短。
佛出世時。
正相會故。
補處菩薩。
常生其中。
大婆沙論百七八亦同智論。
(思)問。
一生者。
依何身說。
為約實行。
為化相耶。
答。
三身中。
法身。
無有補處之義。
無初後故。
若受用身。
自有二種。
一自受用。
雖無入般涅槃處之義。
而有贊補初成佛義。
故瑜伽論四十六雲。
究竟菩薩。
自有二種。
一者一生所系。
二者住最後身。
準此實行。
于理無違。
所以者何。
據實為論。
頓悟菩薩。
第十地中。
變易生死。
雖無分别。
前後異熟别盡别生。
由二障種。
而有變易前後異熟别盡别生。
由斯亦有已入等覺未入等覺差别義故。
分為二種。
此中意說。
變易生死。
由二障種子力故。
數數生滅。
故成唯識雲。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不同二乘無煩惱障故。
不許前異熟盡複異熟生。
但言延命令受變易。
具說如彼。
二他受用身。
及變化身。
皆有一生補處之義。
如彌陀佛說有父母入涅槃義。
由斯觀音贊補佛處。
名為一生補處菩薩。
然彼彌陀自有二種。
一為地上菩薩所現。
是他受用。
二為地前異生二乘。
變化身攝。
問。
若爾。
漸悟應唯一生。
無别盡别生故。
解雲。
如觀世音菩薩。
說為一生。
于理無違。
即最後身為一生故。
解深密經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