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關燈
(等者于六垢中。

    等取害恨惱三)又所知障。

    或諸随眠。

    名為煩惱。

    即彼現起說名纏垢。

    本惑名纏。

    随惑名垢。

    如是遠離煩惱纏垢。

    名為攝益。

    然此經文。

    三本不同。

    攝大乘論所列經文。

    雖有災橫。

    而無纏垢。

    故彼論雲蠲除一切煩惱災橫。

    今依此經。

    雖有纏垢。

    而無災橫。

    佛地經文。

    具說煩惱災橫纏垢。

    故彼經雲。

    滅諸煩惱災橫纏垢。

    釋災橫義。

    如佛地論及攝大乘。

     遠離衆魔。

     釋曰。

    顯第十三無畏圓滿。

    言衆魔者。

    如前所說。

    煩惱蘊死及與天魔。

    如親光說。

    如是四種。

    皆能損害諸善法故。

    說名為魔。

    然離四魔。

    有差别者。

    依薩婆多及大乘化相。

    菩提樹下。

    成佛道時。

    無間解脫。

    破煩惱魔。

    入無餘依涅槃界時。

    能破蘊魔。

    留三月命。

    能破死魔。

    入慈定時。

    能破天魔。

    若依大乘理實說者。

    如佛地論。

    初地以上。

    離粗四魔。

    于佛果中。

    究竟永離。

    随義分别。

    十信已上。

    于諸地中漸次遠離。

    如理應思。

     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釋曰。

    辨第十四住處圓滿。

    親光釋雲。

    謂于此中。

    佛所住處。

    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

    唯是如來妙飾莊嚴。

    為所住處。

    由勝一切莊嚴住處。

    是故說名住處圓滿。

    世親無性。

    更無異釋。

     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釋曰。

    顯第十五路圓滿也。

    親光釋雲。

    謂于此中。

    大念大慧。

    及以大行。

    為所行路。

    所遊履故名為遊路。

    是道異名。

    聞所成慧。

    名為大念。

    聞已記恃無倒義故。

    思所成慧。

    名為大慧。

    依理審思得決定故。

    修所成慧。

    名為大行。

    由修習力趣真理故。

    大者。

    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

    是彼果故。

    彼所攝故。

    履三妙慧。

    淨土往還。

    故名遊路。

    此說菩薩因三妙慧。

    得入淨土。

    故名遊路。

    (八地已上常入定位。

    即用何慧。

    名為聞慧。

    準此大乘。

    設入定位。

    義說聞慧。

    于理無失)若諸如來。

    大念即是無分别智。

    由念安住真如理故。

    大慧即是後所得智。

    分别諸法真俗相。

    故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

    故俱名行。

    由此二智通生淨土。

    故名遊路。

    或大念行是自利行。

    内攝記故。

    大慧行者是利他行。

    外分别故。

    如其次第。

    通生如來二種淨土。

    故名遊路。

    (具如佛地論說)無性世親。

    更無異釋。

     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釋曰。

    是第十六乘圓滿也。

    親光釋雲。

    止謂三摩地。

    觀謂般羅若。

    大義如前。

    此二等運。

    故名所乘。

    乘此止觀。

    随其所應行前道是應住。

    住中止觀。

    别名所乘。

    (總别不顯思)世親釋雲。

    乘止及觀而遊趣故。

    無性釋雲。

    以乘止觀。

    遊三慧路。

    往所趣國。

    勝諸聲聞獨覺菩薩所乘止觀。

    故名為大。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

     釋曰。

    是第十七門圓滿也。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

    三解脫門為所入處。

    解脫即是出離涅槃。

    即大空等。

    名解脫門。

    依從是門而入淨土。

    遍計所執生法無我。

    說名為空。

    緣此三摩地。

    名空解脫門。

    相謂十相。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六男。

    七女。

    八生。

    九老。

    十死。

    即此涅槃。

    無此等相。

    故名無相。

    緣此三摩地。

    名無相解脫門。

    願謂願求觀三界苦。

    無所願求。

    故名無願。

    緣此三摩地。

    名無願解脫門。

    由此空等三解脫門。

    得入淨土。

    故名為門。

    大如前說。

    此淨土中。

    亦應有事路乘門等。

    為令有情欣樂實德。

    故就行說(如論說須釋此中應辨三解脫門章)。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衆所建立大宮殿中。

     釋曰。

    明第十八依持圓滿。

    佛地論雲。

    謂如地等依風輪等。

    或如世間宮殿依地。

    如是淨土。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紅蓮華王衆所建立。

    下以三義。

    釋大及王。

    一者。

    謂紅蓮華大寶所成。

    如是大寶無量功德衆善所起。

    于衆寶中。

    勝故名大。

    (釋大)此寶紅蓮。

    于諸華中最為殊勝。

    故名華王。

    (釋王)二者。

    或此寶華。

    望諸菩薩善根所起紅蓮華衆。

    勝故名大。

    (釋大)佛是法王。

    是佛最勝善根所起。

    故名華王。

    (釋王)三者。

    又此寶華。

    極難得故。

    名為大寶。

    (釋大)華中最勝。

    故名華王。

    (釋王)此華非一。

    或華葉多。

    故名為衆。

    世親釋雲。

    次有一句顯依持圓滿。

    如大地等依風輪住。

    此佛淨土。

    何所依持。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紅蓮華之所建立。

    無性釋雲。

    此紅蓮華。

    于諸華中最為殊勝。

    是故說名大寶華王。

    或即如來說名大王故。

    此紅蓮華。

    是佛依處。

    從王為名。

    所建立者。

    謂佛淨土。

    依此華王。

    長時相續。

    無有間絕。

    此句顯示依持圓滿。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

     釋曰。

    上來已釋住處莊嚴。

    自下第二釋總别德。

    如何此中先處後德。

    親光釋雲。

    為顯世尊依淨佛土具如是德說此經故。

    就釋德中。

    複分為二。

    初釋總德。

    二釋别德。

    說此二德。

    有何義耶。

    依佛地論。

    有其二義。

    一顯諸佛異餘大師。

    故說世尊功德殊勝。

    二為其餘生淨信故。

    顯示如來功德圓滿。

    無性論雲。

    顯薄伽梵異諸聲聞獨覺菩薩覺最勝故。

    薄伽梵者。

    顯有德人。

    最清淨覺者。

    正明勝德。

    依佛地論。

    釋有三義。

    一于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

    二于一切所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

    三于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

    解雲。

    三釋有差别者。

    一約法數以釋淨覺。

    有為無為攝法盡故。

    二約二慧以釋淨覺。

    淨妙圓滿攝慧盡故。

    (淨妙者緣俗智。

    圓滿者緣真智)三就真俗以釋淨覺以依二谛攝境盡故。

    下經雲盡諸有性。

    如五數蘊等。

    如所有性。

    七真如等。

    此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如第三卷經記中說。

     不二現行。

     釋曰。

    自下第二釋諸别德。

    然釋此德有其二義。

    一明種數多少。

    新舊同異。

    二依諸論正釋經文。

    文同異者。

    真谛三藏梁攝大乘論本。

    唯有二十句。

    阙經一句窮未來際。

    無著但二十德名。

    釋論初雲。

    由二十道理成就如來智慧最清淨故。

    乃至後雲。

    第一句為本。

    餘二十一句為能成就。

    (解雲。

    舊本有二種失。

    一脫經一句窮未來際。

    二或釋雲釋雲二十道理便違後說二十一句。

    由斯諸師謬釋非一。

    真谛記雲。

    别德唯有二十句。

    通取結句合成二十一句。

    别德常[冗-幾+言]二師亦同真谛。

    嵩法師雲。

    論中有二十句。

    而言一者。

    乘此一字或可脫失一種功德。

    道默法師。

    總别合說。

    成二十一。

    如是等謬。

    不可具述)今依唐本。

    攝大乘等具釋經中二十一德。

    故今唐本經論為正。

    二依諸論正釋經者。

    釋此别德。

    諸論不同。

    一攝大乘論。

    先舉經中二十一德。

    後依道理立功德名。

    而不解釋。

    故本論雲。

    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于有無無二相。

    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别功德。

    修一切障對治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安立正法功德。

    授記功德。

    于一切世界現示受用變化身功德。

    斷疑功德。

    令人種種行功德。

    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随其勝解示現差别佛土功德。

    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無盡功德等。

    二者世親略釋經論二十一德。

    (帳一紙半)三者無性廣釋經論二十一德。

    (三紙半)後明功德生起次第。

    (一紙半)四者親光佛地論中。

    有二複次。

    初自立名。

    釋經諸句。

    (兩紙半)後依無著所立德名。

    以釋經句。

    (有其四紙)今依諸論。

    正釋經文。

    就釋文中自有兩說。

    一世親等一一别釋。

    為二十一。

    二者親光合釋後二。

    分為二十。

    雖有兩說。

    且依前說。

    此釋第一不二現行。

    (依無性論。

    總分為二。

    初有四種。

    明自利德。

    後十七種。

    顯利他德。

    自利德中複分為四。

    一明智德。

    二顯斷德。

    三辨恩德四釋化用平等。

    配文可知)世親釋雲。

    即是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非如聲聞獨覺智亦有障亦無障故。

    (解雲。

    且如天眼三千界。

    内無障。

    外即有障。

    餘皆準此)依無性論。

    有二複次。

    初同世親。

    後複次雲。

    或二處現行。

    此中無有。

    (二處自有兩說。

    一雲前約得通者說。

    今二處約未得通于内外處。

    皆有障行。

    佛無此故。

    不二現行。

    或可二處如佛地論。

    生死涅槃。

    以為二處也)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一向無障殊勝功德。

    謂諸異生住着生死。

    二乘聖者住着涅槃。

    如是二障。

    世尊無故。

    佛地後釋。

    文同世親。

    如是諸釋。

    總有三說。

    一有障無障為二現行。

    二内外二處無智為二現行。

    三樂着生死涅槃為二現行。

     趣無相法。

     釋曰。

    顯第二德。

    世親釋雲。

    謂清淨真如。

    名無相法。

    趣謂趣入。

    即是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謂此真如。

    非是有相。

    諸法無性。

    以為相故。

    亦非無相。

    自相有故。

    于此無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故。

    解雲。

    真如有其二義。

    一者最勝。

    二者清淨。

    證智能入最勝清淨二種境義。

    亦令他入。

    是故說最勝能入清淨能入。

    無性兩釋。

    初同世親。

    後複次雲。

    無住涅槃名為無相。

    不住生死涅槃相故。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調化方便殊勝功德。

    謂無相法。

    即是涅槃。

    佛善知了三乘有情随彼堪能調化方便。

    如實為說。

    令彼趣證無相法故。

    親光後釋。

    亦同世親。

    如是諸論。

    總有三釋。

    一者真如名為無相。

    遠離有無二種相故。

    二無住涅槃。

    名為無相。

    不住生死涅槃相故。

    三者三乘涅槃。

    名為無相。

    以無色等十種相故。

     住于佛住。

     釋曰。

    顯第三德。

    世親釋雲。

    謂住佛所住。

    無所住處。

    即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謂此住中。

    常作佛事。

    無有休息。

    解雲。

    無所住處者。

    謂無住涅槃。

    無功用者。

    謂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

    故攝大乘第十卷雲。

    佛無住為住者。

    生死涅槃無住為住。

    此即安住無住涅槃。

    諸事無功用者。

    不由功用作一切事。

    猶如世間末尼天樂。

    無性釋雲。

    随所應恒正安住聖天梵住。

    故名佛住。

    非如聲聞要作功用。

    非如外道有住非勝。

    天住即是四種靜慮。

    梵住即是悲等無量。

    聖住即是空無相等。

    又無性雲。

    于空大悲善安住故。

    名為佛住。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觀所調化殊勝功德。

    謂住大悲。

    晝夜六時觀世間故。

    親光後釋。

    同無性前釋。

    如是諸論。

    總有四釋。

    一住無住涅槃。

    二住聖天梵住。

    三住空大悲。

    四住大悲。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釋曰。

    明第四德。

    世親釋雲。

    即是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别功德。

    更無别釋。

    (梁攝論雲。

    所依即法身。

    意樂即應身。

    作業即化身。

    如是三身。

    一切十方三世如來。

    平等無異。

    皆已至得)無性釋雲。

    所依無差别者。

    一切皆依清淨智故。

    意樂無差别者。

    一切皆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

    作業無差别者。

    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

    非如聲聞等唯有所依故。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功德。

    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

    解雲。

    諸佛能現受用變化利有情事。

    平等相似。

    親光後釋。

    亦同無性。

    如是諸論。

    總有三釋。

    一者。

    諸佛三身無别。

    二者。

    諸佛淨智大悲受用變化二身無别。

    三者。

    諸佛示現受用變化相似事業無别。

     到無障處。

     釋曰。

    顯第五德。

    世親釋雲。

    即是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謂一切時。

    常修覺慧。

    對治一切障故。

    無性釋雲。

    謂己串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

    一切種智定自在性。

    (此釋功德)已到永離一切習氣所依趣處。

    (此釋到無障處。

    所依趣處即是涅槃)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永斷所治殊勝功德。

    謂已證得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障故。

    及以永斷一切障。

    親光後釋。

    同無性論總釋。

    意雲。

    如上諸論。

    修二障智。

    斷一切障。

    能到涅槃無障之處。

     不可轉法。

     釋曰。

    辨第六德。

    世親論雲。

    即是降伏外道功德。

    更無别釋。

    (非諸外道所能退轉)無性釋雲。

    謂教證二法。

    皆不為他所能動轉。

    無有餘法勝過此故。

    (教證二法非外道轉)又無性雲。

    謂諸魔等。

    不能退轉。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降伏外道殊勝功德。

    謂佛正法。

    一切外道不能退轉。

    降伏彼已。

    顯正道故。

    親光後釋。

    同無性前解。

    如是諸論。

    總有二釋。

    一者外道不能退轉。

    二者魔等不能退轉。

     所行無礙。

     釋曰。

    顯第七德。

    世親釋雲。

    即是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謂雖在世間行于世間所行之處。

    不為利等世間八法所染污故。

    (言八法者。

    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廣如無性前釋。

    亦同世親)又無性雲。

    于諸所化有情利益安樂事中。

    無有高下能為拘礙。

    名所行無礙。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降伏魔怨殊勝功德。

    謂所行者。

    即色等境此所行境。

    擾亂心故。

    障礙善故。

    說名魔怨。

    諸佛世尊。

    心善安定。

    極悅意境亦不能亂。

    所有功德。

    極善成滿。

    一切惡境不能為礙。

    以能摧伏一切境界。

    一切所行不能拘礙。

    是故說名所行無礙。

    親光後釋。

    同世親說。

    如上諸論。

    總有三釋。

    一者八風。

    二者高下。

    三者魔境。

    皆不能礙。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釋曰。

    明第八德。

    世親釋雲。

    即是安立正法功德。

    由契經等正法無量不可思議。

    非凡夫所能知。

    如來安立不可思議。

    非諸愚夫所能解故。

    (解雲。

    教法對佛名所安立。

    愚所解非名不可思議。

    梁攝論雲。

    十二部教此法竟乃至嬰兒等亦能通達)無性釋雲。

    謂契經等。

    十二分教。

    名所安立。

    安立彼彼自相共相故。

    如是安立。

    非諸愚夫覺所行故。

    出世間故。

    不可思議。

    (解雲。

    十二分教。

    對佛。

    名所安立。

    即此教法安立自相共相故。

    名為安立)親光兩釋。

    初同世親。

    第二複次。

    大同無性。

     遊于三世平等法性。

     釋曰。

    辨第九德。

    世親論雲。

    即是授記功德。

    無性釋雲。

    謂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遊涉。

    以于三世平等性中。

    能随解了。

    過去未來曾當轉事。

    皆如現在。

    而授記故。

    解雲。

    無性自有兩釋。

    此則初釋。

    謂能了知三世諸法平等真如故。

    證知過未。

    猶如現在。

    或即三世。

    名為法性。

    證無差别。

    故名平等。

    無性後釋。

    三世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記别三世殊勝功德。

    謂記三世皆無礙故。

    後複次雲。

    謂于三世流轉句義。

    皆如現在。

    分别無倒。

    故名平等。

    如是諸論。

    總有二釋。

    一雲三世即所記境。

    二雲三世謂三世佛。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釋曰。

    明第十德。

    世親釋雲。

    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

    無性意同。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現從睹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

    謂現化身。

    普于一切世界洲渚。

    同時流下。

    入母胎故。

    親光後釋。

    意同世親。

    如是諸論。

    總有兩釋。

    一約二身。

    二謂化相。

     于一切法智無疑滞。

     釋曰。

    顯第十一德。

    世親釋雲。

    即是斷疑功德。

    無性釋雲。

    于一切境。

    善決定故。

    非于諸法自不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故。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

    以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

    佛地後釋。

    亦同無性。

    如是諸釋。

    皆同斷疑。

     于一切行成就大覺。

     釋曰。

    第十二德。

    世親釋雲。

    即是令入種種行功德。

    無性亦同。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于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随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

    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别。

    如其所應。

    現自身故。

    親光後釋。

    意同世親。

    如上諸釋。

    皆同入行。

     于諸法智無有疑惑。

     釋曰。

    第十三德。

    世親釋雲。

    即是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謂知當來如是法生如來妙智。

    無性釋雲。

    謂聖聲聞言此全無少分善根而棄舍者。

    佛薄伽梵。

    如彼後時善法當生。

    現證知彼餘生微少善根種子所随逐故。

    解雲。

    如經中說。

    (勘是何經)佛于一時。

    在祇洹林。

    有一乞人。

    至此丘所。

    請求入道。

    諸聲聞等。

    以宿住智。

    觀八萬劫來。

    未有一念趣向善根。

    故皆不度。

    佛後責問不度所由。

    諸比丘等。

    具報所為。

    于後世尊為說法要。

    得證初果。

    諸比丘等。

    請問所由。

    佛為說雲。

    此人先世定光佛時。

    作取柴人。

    至城門首。

    見諸人等掃飾治道以待世尊。

    此取柴人。

    問諸人雲。

    治道何為。

    諸人答言。

    定光如來。

    今日入城。

    故修道路。

    此取柴人。

    聞佛名已。

    身毛皆豎。

    悲泣雨淚。

    不能自勝。

    欲待世尊。

    衣食所累。

    遂往入山。

    路逢一虎。

    摟。

    而食之。

    未入口時。

    忘本佛名。

    但雲城門首人。

    遂為虎食。

    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

    善根。

    從定光佛是第二僧祇時起此念佛。

    後經第三僧祇及九十餘劫。

    此一念善根方熟。

    故佛依此善種。

    為其說法。

    得證初果。

    如此細種。

    二乘不知。

    佛能達也。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妙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随所應怛正教誨殊勝功德。

    謂于諸法懷疑惑者。

    無有堪能随應教誨。

    唯佛世尊。

    證見諸法。

    智善決定。

    能随所應。

    無倒教誨。

    無休廢故。

    親光後釋。

    意同無性。

    如上諸論。

    總有兩釋。

    一于當來。

    二通諸法。

     凡所現身不可分别。

     釋曰。

    第十四德。

    世親論雲。

    即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無性釋雲。

    謂随有情種種勝解。

    現金色等。

    雖現此身。

    而無分别。

    如末尼珠及箫笛等。

    (雖無分别而能現身。

    名不可分别。

    或可所現之身。

    由無分别起故。

    餘人不可分别)無性複雲。

    即于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

    所應現相。

    不可分别。

    (于有情中現邪正等行不可分别。

    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别也)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

    謂諸佛身。

    非是虛妄分别所起。

    無煩惱業生雜染故。

    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别起故。

    不可分别。

    (凡所現身不由虛妄分别起故名不可分别。

    或可所現身非虛分别起故。

    餘人不可分别也)親光後釋。

    大同無性。

    故彼論雲。

    謂佛世尊。

    雖無分别。

    如末尼珠。

    由諸如來增上力故。

    亦由自身勝解力故。

    見如來身如金色。

    然諸如來。

    無有分别。

    無異分别。

    具說如彼。

    (無有分别者。

    無自性分别。

    無者無自性異分别者無差别分别)又親光雲。

    或同彼類。

    不可分别。

    (解。

    雲此同無性現邪等行。

    不可知故。

    不可分别。

    或可現六道身。

    不可分别。

    與其六道。

    有差别相。

    名不可分别)依梁論雲。

    示現化身數量相貌時節處所。

    并不可分别。

    如上諸說。

    總有四釋。

    一雲。

    凡所現身。

    不由分别任運起故。

    名不可分别。

    一雲。

    于有情中。

    現邪等行不可知故。

    名不可分别。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釋曰。

    第十五德。

    世親雲。

    即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謂無量菩薩所依。

    能作調伏諸有情事。

    此非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

    唯有諸佛。

    已作如是勝調伏事。

    (總釋意雲。

    佛調伏智。

    即是無量菩薩所依。

    由菩薩加行漸次證得。

    非佛所求。

    以佛已證最勝調伏故。

    餘釋差别。

    如後所引)無性釋雲。

    謂由無量菩薩所依。

    為欲調伏諸有情故。

    發起加行。

    佛增上力。

    聞法為先。

    獲得妙智。

    異類菩薩。

    攝受付屬。

    展轉相續。

    無間而轉。

    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此于釋中。

    先釋功德。

    後釋經句。

    無量菩薩所依者。

    釋上無量所依。

    無量所依即佛智也。

    有說。

    即是菩薩無分别智。

    為欲調伏諸有情執取心故。

    發起加行智求佛智也。

    或可求菩薩智。

    雖有二釋。

    求佛智為勝。

    下釋經句。

    佛增上力。

    有菩薩聞法為先。

    獲得初地無分别妙智。

    或可獲得佛一切妙智。

    譬如一燈傳燃千燈。

    地前異類菩薩。

    及不定性聲聞獨覺。

    佛自攝受。

    佛涅槃時付屬餘佛。

    及大菩薩。

    一切善人。

    展轉令聞思修智。

    由此證得。

    一切菩薩等。

    皆所求佛果智也。

    世親波若論。

    善護念者。

    依根熟菩薩說。

    善付屬者。

    依根未熟菩薩說)無性複雲。

    列攝任持不定種性聲聞菩薩。

    故贊大乘。

    為顯此事故。

    次說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解雲。

    為列不定聲聞等。

    令進趣故。

    任持不定菩薩。

    令不退故。

    說大乘智。

    故法華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

    謂諸菩薩。

    為令佛種無斷絕故。

    勤修加行。

    非聲聞等。

    是故佛智。

    唯諸菩薩正所應求。

    (準此佛智以為所求。

    非菩薩智為所求也)親光後釋。

    亦同無性。

    如上諸說。

    總有兩釋。

    一者利他德。

    二者佛種不斷。

    即自利德。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釋曰。

    第十六德。

    世親釋雲。

    即是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謂無二法身。

    名平等法身。

    即于如是無二法身。

    得善清淨波羅蜜多。

    (解雲。

    準梁論。

    用圓滿法身及四德波羅蜜。

    為功德體。

    故梁論雲。

    如來法身名住四德。

    究竟名波羅蜜。

    具說如彼)無性釋雲。

    謂無二故名為平等。

    依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果位成滿故。

    (解雲。

    諸佛法身無二。

    故名平等)無性複雲。

    果位六度無增減故。

    名為平等。

    具說如彼。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自性身分殊勝功德。

    謂佛法身無差别相名二。

    佛無二住。

    即是法身真如為體。

    無差别相。

    于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現行。

    緣勝定常住其中。

    故名為住。

    即無二住。

    名勝彼岸。

    佛已窮到。

    說名為得。

    (解雲。

    判此親光三說不同。

    一雲舉能住定。

    顯所住境平等法身。

    一雲雖舉所住。

    意取住定。

    一雲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又親光雲。

    謂于佛地無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羅蜜多。

    平等圓滿。

    (解雲。

    法身一故名為無二。

    六度皆滿。

    故名平等)如上諸論。

    總有兩釋。

    一雲法身一故名為無二。

    一雲于法身中無種種二故。

    名為無二。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第十七德。

    世親釋雲。

    謂于無雜如來智中。

    勝解究竟。

    此中勝解。

    名為解脫。

    即是随其勝解示現差别佛土功德。

    (解雲。

    世親論意。

    依無性釋而可了知。

    言不相間雜者。

    如來勝解所現佛土。

    不相間雜。

    言如來解脫者。

    即是如來現土勝解。

    于所現中。

    無不了知。

    故名妙智究竟)無性釋雲。

    謂觀衆生勝解差别。

    現金銀等種種佛土。

    不相間雜。

    世尊勝解現在前時。

    随衆所樂。

    悉皆顯現。

    無不了知。

    無性複雲。

    聞一切佛得平等言。

    即謂一切應同一性。

    為遮此疑。

    故次說言。

    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受用身分殊勝功德。

    (立功德名)謂受用身。

    不相間雜。

    一切如來受用身體。

    各各别故。

    (釋自受用身不相間雜)如來妙智。

    能令一切衆生解脫。

    故名如來解脫妙智。

    佛于此智。

    已得究竟。

    如是即說如來妙智不相間雜。

    (此釋妙智不相間雜)于淨佛土。

    現受用身。

    亦不相雜。

    (此釋他受用身不相間雜)大集會中。

    現種種身。

    與諸菩薩受用法樂。

    亦不相雜。

    (釋受用法樂不相間雜)如來于此智所現身。

    亦到究竟。

    (重釋究竟)親光後解。

    同無性初釋(上來五釋文顯可知)。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釋曰。

    第十八德。

    世親釋雲。

    即是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謂佛法身。

    不可分限爾所方處。

    受用變化。

    亦不可說爾所世界。

    (文顯可知)梁論釋雲。

    如來三種身中。

    法身約處所不可度量。

    應化兩身互爾。

    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無。

    無有一法出法身外。

    無有衆生界出應化兩身外。

    無性兩釋。

    初次中複有四種。

    意同世親。

    故彼論雲。

    如世界無中無邊。

    佛地亦爾。

    功德方處無有分限。

    或複世界方處無邊。

    諸佛三身。

    即于其中稱世界量。

    平等遍滿。

    以法身等。

    即住如是諸世界中。

    非餘處故。

    或法身等。

    于佛地中。

    平等遍滿。

    無中無邊。

    無有分限。

    此法身等。

    遍一切處。

    為諸衆生。

    現化饒益。

    然非自性無中無邊。

    (解雲無中無邊。

    有其四種。

    一約喻法釋無中邊。

    二或複世界下。

    約所依能依釋無中邊。

    三或法身等下。

    唯約佛地釋無中邊。

    無有分限。

    四此法身等下。

    明為衆生故現身無分限。

    然非自性無中邊身也)無性複雲。

    非一非異。

    其相雲何。

    為答此問。

    故次說言。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不相間雜。

    故雲非一。

    乘前得佛無二。

    故雲非異。

    如是非一異相。

    雲何應(解雲。

    于此德中。

    先問後答。

    乘前知為答此問故。

    次說言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雖複非一。

    各各遍周。

    若是無二。

    亦是遍滿。

    故無中邊)親光雲。

    顯示世尊證真如相殊勝功德。

    謂真如相無有中邊。

    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

    遠離方處中邊相故。

    如是真如。

    即是佛地平等法性。

    證此佛地平等性故。

    遍知一切有為無為等。

    于中不染。

    (解雲。

    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者。

    如于有為執為定有。

    是常邊。

    執為定無。

    是斷邊。

    非有非無是中道。

    中道之義待邊故立。

    邊性自離。

    中何所中。

    故佛證平等。

    中邊俱離。

    有為既爾。

    無為亦然。

    若随俗說方土處所。

    有中有邊。

    如中國為中餘國名邊。

    佛證平等。

    無方土故。

    遠離方土中邊相也。

    或可有為無為為二邊。

    非有為非無為為中。

    邊既非有。

    中何所中。

    方所中邊。

    準此應釋)親光後釋。

    同世親說。

     極于法界。

     釋曰。

    第十九德。

    世親釋雲。

    謂極清淨法界。

    是名極于法界。

    即是窮生死際。

    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準無性釋可知)無性釋雲。

    謂此法界最清淨故。

    能起等流契經等法。

    極此法界。

    于當來世一切有情。

    如其所應。

    常能現作利益安樂。

    (解雲。

    最清淨法界流出正智。

    由正智故流出後智。

    由後智故流出大悲。

    由大悲故流出契經等十二部。

    由此法界常住故。

    常于當來世。

    能現利益)親光釋雲。

    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

    謂得窮極清淨法界。

    如是法界修道果。

    親光後釋。

    同于無性。

     盡虛空性。

     釋曰。

    第二十德。

    世親釋雲。

    即是無盡功德。

    謂佛智無盡。

    如虛空故。

    無性釋雲。

    如彼虛空。

    無邊無際。

    無盡無減。

    無生無滅。

    無有變易。

    于一切時。

    現前容受一切質礙。

    法界亦爾。

    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

    盡一切界遍作衆生諸饒益事。

    無有休息。

    廣說如彼。

     窮未來際。

     釋曰。

    第二十一德。

    世親釋雲。

    即是究竟功德。

    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窮未來際無有間斷。

    是故名為最清淨覺。

    無性釋雲。

    等者等取究竟功德。

    謂此功德。

    窮未來際。

    常無間斷。

    窮于未來無際之際。

    顯佛功德永無窮盡。

    所化有情永無盡故。

    若依親光。

    後二合釋。

    故佛地雲。

    次後二種殊勝功德。

    顯示世尊功德無盡。

    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

    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

    謂如虛空。

    經成壞劫。

    性常無盡。

    如來一切真實功德。

    亦複如是。

    常無斷盡。

    如未來際。

    無有盡期。

    利他功德。

    亦複如是。

    窮未來際。

    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

    親光後釋雲。

    顯示世尊無盡究竟殊勝功德。

    謂如虛空。

    常無窮盡。

    諸佛法界所起功德。

    亦複如是。

    無窮盡故。

    如未來際無有盡期。

    利樂一切有情加行。

    無休息故。

    (解雲。

    親光兩釋有差别者。

    前釋立功德名。

    皆是無盡。

    後複次釋同世親等。

    兼有問答。

    具說如彼)上來所釋如來功德。

    具申諸論。

    諸講說者。

    随情廣略。

    若用一者。

    取世親釋。

    或親光初說。

    若用二者。

    合取兩家。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

     釋曰。

    自下第五教機。

    (六中第六衆成就)于中有二。

    初明聲聞。

    後明菩薩。

    謂即聲聞菩薩二衆。

    然此二衆。

    四門分别。

    後方釋文。

    言四門者。

    一辨有無。

    二釋前後。

    三明權實。

    四顯餘衆有無。

    辨有無者。

    有其四句。

    自有經文。

    唯小非大。

    如金剛波若及阿含等。

    二唯大非小。

    如華嚴經及理趣等。

    三大小俱列。

    如法華維摩等。

    四大小俱無。

    如金光明及勝鬘等。

    問。

    若有四句。

    如何會釋大智度論。

    彼雲。

    聲聞藏中。

    唯列聲聞。

    菩薩藏中。

    具列聲聞及菩薩衆。

    此有二說。

    一雲據實如智度論。

    而四句結集經者意樂異故。

    一雲據實具有四句。

    而智度論為顯二藏勝劣異故。

    具說二句。

    舊來相傳。

    實有無故。

    或廣略故。

    (真谛三藏金光明記雲。

    此經三義不立同聞。

    一耆阇之衆。

    唯聞正說後分。

    不聞正說前分所明因果。

    王舍之衆。

    聞前分因果。

    不聞後分緣用等事。

    時衆有聞不聞。

    所以不立同聞。

    二義者。

    說四德之果是四佛明三身之因是釋迦。

    非止聽時衆不同。

    亦是法主有異。

    故不安同聞。

    三義者。

    聞忏悔是信相獨自夢感。

    不得與多同聞。

    為此三義。

    不安同聞)辨前後者。

    此即不定。

    自有經文。

    先大後小。

    如五濁經。

    自有經文。

    先小後大。

    即此經等。

    問。

    若爾。

    如何佛地。

    及智度論。

    皆說聲聞為先。

    解雲。

    如智度論第四卷說。

    佛法二種。

    一者秘密。

    二者顯示。

    顯示門中。

    先聞聲聞。

    以其煩惱滅無餘故。

    秘密門中。

    先說菩薩。

    得無生忍斷煩惱故。

    解雲。

    是故兩經各據一義。

    互不相違。

    然說聲聞以為先者。

    依佛地論。

    有其八故。

    第二雲。

    一為于大乘生疑惑者。

    除彼疑故。

    疑大乘教非是佛說。

    親對佛聞。

    信是佛說。

    二為列不定種性。

    令生定信故。

    不定性者。

    欲取小果。

    故遣近佛令取大果。

    三為已清淨諸大聲聞。

    舍于自身尊貴慢故。

    乃至廣說。

    (謂近世尊親授化故。

    自舍高慢究竟門也)四又諸聲聞常随佛故。

    菩薩化物。

    不常随佛。

    聲聞常随。

    故先列之。

    五形同佛故。

    (剃發染衣形同佛故。

    菩薩不定。

    是故後說)六内眷屬故。

    (出家近佛名内眷屬也)七又令菩薩生恭敬故。

    乃至廣說。

    (親侍佛故。

    菩薩恭敬。

    如侍王者餘人敬也)八者由是贊歎聲聞功德。

    亦令其餘于聲聞衆生淨信故。

    轉釋菩薩敬聲聞意。

    菩薩尚敬。

    況複餘衆。

    依智度論。

    有二複次。

    彼雲。

    問曰。

    若從上數。

    應先菩薩。

    若從下數。

    先優婆夷。

    何以先說聲聞四衆。

    後說菩薩。

    答曰。

    菩薩智慧雖多。

    應次佛說。

    以惑未盡。

    所以後說。

    諸阿羅漢智慧雖少。

    而惑已盡。

    是故先說。

    複次菩薩。

    以方便力。

    現入五道。

    受其五欲。

    引導衆生。

    若在阿羅漢上。

    諸天世人當生疑怪。

    是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