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關燈
如蓮華。

    六自性無染。

    七具足三義。

    (三義者。

    一假名佛。

    即六神通。

    二寂滅佛。

    惑不生故。

    三真實佛。

    即是真如)八具于三德。

    (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九具三寶性。

    十自知令知他。

    總有四紙。

    恐多不述。

    真谛自雲。

    此十種義。

    出真實論也。

    二者真谛自申道理四句分别。

    一切經首雙标兩号。

    故七事中雲。

    佛婆伽婆。

    有其四句。

    一是佛非婆伽婆。

    即聲聞二乘。

    觀四谛。

    證無餘涅槃。

    在其自位中。

    得名為佛。

    不修功德行。

    非婆伽婆。

    二是婆伽婆非佛。

    即是菩薩功德行滿。

    名婆伽婆。

    既在因位。

    智慧未滿。

    不得名佛。

    三非佛非婆伽婆。

    是凡夫。

    其不修智慧。

    不名為佛。

    不修功德。

    非婆伽婆。

    四亦佛亦婆伽婆。

    即是佛世尊。

    智慧圓滿。

    故名為佛。

    功德具足。

    婆伽婆。

    (廣釋婆伽婆。

    有三四紙。

    恐繁不述)乃至彼雲。

    若但言佛。

    恐濫二乘。

    若單婆伽婆。

    濫于大菩薩及轉輪王。

    故知合說。

    即是如來。

    是故無上依經。

    及金剛波若。

    皆作此言佛婆伽婆也。

    部執論記。

    亦同七事也。

    二菩提留支金剛仙論。

    依西方正本。

    一切經首。

    皆雲婆伽婆。

    此方諸經。

    或佛。

    或婆伽婆。

    或複雙舉佛薄伽梵者。

    随譯者意。

    三親光菩薩佛地論意。

    同金剛仙。

    故佛地雲。

    佛具十種功德名号。

    何故如來教傳法者。

    一切經首。

    皆置如是薄伽梵名。

    謂此一名世鹹尊重。

    故諸外道。

    皆稱本師名薄伽梵。

    又此一名。

    總攝諸德。

    餘名不爾。

    是故經首皆置此名。

    大智度論意同佛地。

    故第二雲。

    問曰。

    婆伽婆正有此名。

    更有餘名。

    答。

    佛功德無量。

    名号亦無量。

    此名耳。

    其大者。

    以人多識故。

    又婆伽婆。

    依涅槃經。

    釋有二意。

    一者破惡。

    二具六德。

    合有七義。

    故第十八雲。

    婆伽婆者。

    婆伽名破。

    婆名煩惱。

    能破煩惱。

    名婆伽婆。

    (此即破惡。

    四魔之中。

    唯破煩惱魔也)又能成就諸善法故。

    又能善解諸法義故。

    有大功德。

    無能勝故。

    有大名聞。

    遍十方故。

    又能種種大惠施故。

    又于無量阿僧祇劫。

    吐女根故。

    (此即六德。

    依智度論。

    有其四義。

    故第二雲。

    頗加名德。

    婆名為有。

    此名有德。

    又頗伽名分别。

    婆名巧用。

    總相别相巧分别法故。

    又頗伽名聲。

    婆名為有。

    是有名聲。

    又頗伽名破。

    婆名能也。

    能破三毒。

    名頗伽婆。

    二乘雖斷。

    而有習氣。

    是故不名頗伽婆也。

    又瑜伽論三十八雲。

    能破諸魔大力軍衆。

    具多功德。

    名薄伽梵。

    又八十雲雲怛然安坐妙菩提座。

    任運摧滅一切魔軍。

    大勢力故薄伽梵)依佛地論。

    薄伽梵名。

    含有二義。

    一具六德。

    二能破四魔。

    具六德者。

    薄伽梵聲。

    依六義轉。

    一自在義。

    永不系為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炎熱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

    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

    四名稱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

    鹹稱贊故。

    六尊貴義。

    具一切德。

    常起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無懈廢故。

    如有頌言。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種義差别  應知總名為薄伽 破四魔者。

    一煩惱魔。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随煩惱。

    名頌惱魔。

    有漏五蘊。

    名為蘊魔。

    有漏五蘊諸無常相。

    名為死魔。

    第六他化自在天子。

    名為天魔。

    如是四種。

    能損諸善。

    故名為魔。

    離四魔故。

    名薄伽梵。

    破四魔義。

    後當分别。

    今詳西方諸三藏意。

    昙無谶等。

    依真實論。

    但置佛名。

    真谛三藏。

    依真實論及四句義。

    雙标兩号。

    大唐三藏及菩提流支。

    各依一論。

    置薄伽梵。

    雖有諸說。

    且依薄伽梵有論說。

    故地婆诃羅三藏說雲。

    西方諸本。

    皆雲薄伽梵。

    而不相違。

    大唐三藏諸本中。

    有婆伽婆等者。

    具七轉聲。

    故有種種。

    依第八轉。

    此亦未可。

    即是地婆诃羅三藏。

    神都翻者。

    皆安薄伽梵。

    西京所翻。

    皆雲佛也。

     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釋曰。

    五中第四說經處所。

    于中有二。

    初明如來住處莊嚴。

    後釋世尊總别功德。

    就住處中。

    有其二義。

    初明住處同異。

    後正釋經住處差别。

    言同異者。

    依解節經。

    化身如來在穢土說。

    故彼經雲。

    如是我聞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若依深密經。

    即受用身。

    在淨土說。

    同解深密。

    解雲。

    真谛翻解節經。

    意欲礭明勝義谛相。

    故十八品内。

    但翻中間四品。

    略而不翻餘十四品。

    為成此經具足三分故。

    不二品内安通序文。

    一味品末。

    安後流通。

    故真谛記第一卷雲。

    經初不說通序文者。

    譯家略故。

    解雲。

    不安品目。

    故說為略。

    非無序文名之為略。

    然真谛記。

    與經相違。

    經王舍城耆阇崛。

    真谛記第一雲。

    毗舍離國鬼王法堂。

    為真尚菩薩。

    說解節經等。

    又智度論第三卷雲。

    王舍城在摩揭陀國。

    不雲山在毗耶離國。

    故如違經也。

    依佛地論。

    釋佛地經。

    自有三說。

    故第一雲。

    佛住如是大宮殿中。

    說此契經。

    受用變化二佛土中。

    今此淨土。

    何土所攝。

    說此經佛。

    為是何身。

    有義。

    此土變化土攝。

    說此經佛。

    是變化身。

    聲聞等衆。

    住此土中。

    現對如來。

    聞說此經。

    歡喜信受而奉行故。

    佛心所現。

    故出三界。

    淨識為相。

    為說勝法。

    化此地前諸有情類。

    令其欣樂修行彼因。

    故暫化作清淨佛土殊勝化身。

    神力加衆。

    令暫得見。

    若爾者。

    聲聞等衆。

    應俱不見。

    有義。

    此土受用土攝。

    說此經佛。

    是受用身。

    此淨土量無邊際故。

    路乘門等是實德故。

    受用如是清淨佛土。

    一向淨妙。

    一向安樂。

    一向無罪。

    一向自在。

    餘處說故。

    解深密說。

    三地已上乃得生故。

    (解雲。

    此經無此文也。

    應是廣本。

    或可譯家錯也。

    此文即是瑜伽第七十九說)此經佛具後所說二十一種實功德故。

    說餘經時。

    不列如是佛功德故。

    若暫化作如是淨土如是妙身。

    加衆令見。

    應如餘經分明顯說。

    然不說故。

    是受用土及受用身。

    聲聞等衆。

    是佛化作。

    或諸菩薩。

    現作此身。

    莊嚴佛土說法會故。

    若爾。

    此是地上菩薩所應見聞。

    何故于此化佛土中。

    結集流布。

    傳法菩薩。

    為欲示現一切智者及所居處超過一切世間法故。

    如是示現。

    欲令所化生欣樂故。

    為令發願當生如是清淨佛土。

    見如是佛。

    聞如是法。

    修彼因故。

    為生廣大勝解有有情及諸菩薩歡喜故。

    欲令增上意樂勝解界堅牢故。

    結集流布。

    又是法勝。

    于此宜聞。

    然處非勝。

    化身相粗。

    不可宣說。

    故受用身。

    居受用土。

    為初地上諸菩薩說。

    令傳法者結集流通。

    若爾。

    何故。

    不但說彼所說法耶。

    若不說處。

    及能說者。

    不知此法何處誰說。

    一切生疑。

    故須具說。

    如實義者。

    釋迦牟尼。

    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

    見變化身。

    居此穢土。

    為其說法。

    地上大衆。

    見受用身。

    居佛淨土。

    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

    所見各别。

    雖俱歡喜信受奉行。

    解有淺深。

    所行各異。

    而傳法者。

    為令衆生聞勝悕願。

    勤修彼因。

    當生淨土。

    證佛功德。

    故就勝者所見結集。

    言薄伽梵住最勝等。

    乃至廣說如來功德。

    今釋此經。

    同如實義。

    義亦無失。

    諸本同異。

    已如上釋。

    今正釋住處之義。

    依智度論第三。

    三義釋住。

    一住威儀。

    二住聖住。

    三住佛住。

    故名為住。

    故彼論雲。

    問曰。

    何不直說般若波羅蜜。

    而說住處耶。

    答曰。

    說時方人。

    令人生信故。

    (時謂說經時。

    方謂說法處。

    人謂聽衆。

    聲聞菩薩等)雲何住。

    四種身儀。

    坐卧行住。

    故名為住。

    複有三住。

    一者天住。

    謂六欲天住法。

    二者梵住。

    謂色無色天住法。

    三者聖住。

    謂佛獨覺及阿羅漢住法。

    于三住中。

    佛住聖住。

    複次施戒善心三事。

    名為天住。

    四無量心。

    名為梵住。

    空無相無作三三昧。

    名為聖住。

    于三住中。

    佛住聖住。

    複有四住。

    一天。

    二梵。

    三聖。

    四佛。

    三住如前。

    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一切智等。

    種種諸慧。

    及八萬四千法藏。

    度人法門。

    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

    是佛所住處。

    佛于中住。

    故名佛住。

    法華論雲。

    顯法勝故。

    佛住勝處。

    勝思惟論。

    同法華論。

    寶積論雲。

    問曰。

    何故初明住處。

    答。

    佛住此處者。

    欲令敬重彼處故。

    重福衆生敬此處故。

    增長善根。

    是故先明住處。

    功德施菩薩波若論中。

    同寶積論。

    真谛三藏。

    八義釋住。

    一境界住。

    (謂一切十六大國四事供養之處。

    是佛所遊履。

    故雲境界住)二依止住。

    (是一切僧伽藍。

    耆阇崛山迦蘭陀竹林等。

    是所依止)三威儀住。

    (謂行住坐卧四威儀)四未舍壽命住。

    (謂現在未般涅槃。

    住戒定等五分法身中也)五者梵住。

    (謂四無量心。

    佛在大悲心中。

    故名梵住也)六者天住。

    (謂四禅。

    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第四禅最勝。

    佛住此中)七者聖住。

    (謂是解脫。

    解脫有四。

    一入無心定暫滅苦。

    二入空定滅諸見。

    三入無願定滅貪愛。

    四入無相定滅四謗。

    佛住無相定中心惑都盡也)八佛住。

    (佛住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中。

    而具足在此八處。

    故名佛住。

    三身而辨。

    前三住即是化身住。

    次三是應身。

    後二是法身。

    前二身是能住。

    後法身是所住也。

    經中多舉八住。

    前兩境界化白衣。

    依止化出家人。

    即舉總别二處)就釋此經住處之中。

    有十九句。

    顯彼淨土十八圓滿。

    十八圓滿。

    即十八段。

    言十八者。

    如佛地論第一卷雲。

    論曰。

    此顯如來住處圓滿。

    謂佛淨土。

    如是。

    淨土複由十八圓滿事故。

    說名圓滿。

    謂顯色圓滿。

    形色圓滿。

    分量圓滿。

    方所圓滿。

    因圓滿。

    果圓滿。

    主圓滿。

    輔翼圓滿。

    眷屬圓滿。

    住持圓滿。

    事業圓滿。

    攝益圓滿。

    無畏圓滿。

    住處圓滿。

    路圓滿。

    乘圓滿。

    門圓滿。

    依持圓滿。

    由十九句。

    如其次第。

    顯示如是十八圓滿。

    即此圓滿所嚴宮殿。

    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

    說此契經。

    然諸論中。

    世親無性攝大乘釋第十。

    梁朝攝論第十五。

    佛地論等。

    (等耶大業論等)皆釋經中十八圓滿。

    至文對釋。

    初圓滿中有二句。

    經初明顯色七寶莊嚴。

    後辨放光照無邊界。

    此中句者。

    顯義滿足之為句。

    非要數字方名句也。

    餘十八句。

    準此應知。

    然初經句。

    親光兩釋。

    故佛地論雲。

    謂大宮殿。

    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此釋光曜屬于七寶也)或大宮殿七寶莊嚴故。

    最勝光曜(此釋光曜屬于宮殿)無性釋論。

    亦同佛地。

    世親不釋。

    易可知故。

    言七寶者。

    如稱贊淨土經雲。

    一金。

    二銀。

    三吠琉璃。

    四頗胝迦。

    五赤真珠。

    六阿濕摩揭拉婆。

    七牟婆洛揭拉婆。

    依智度論。

    亦同彼經。

    故第十雲。

    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

    解雲。

    金銀二寶。

    此土有故。

    翻為此名。

    真谛釋雲。

    弗師羅伽。

    此雲黃色寶。

    即是金也。

    旃陀羅幹多。

    此雲白色寶。

    即是銀也。

    吠琉璃者。

    是正梵音。

    毗琉璃者。

    梵音訛也。

    或雲琉璃者。

    略吠音也。

    或可。

    此土無真琉璃。

    有似琉璃。

    故亦翻也。

    真谛梁論記雲。

    琉璃是青色寶。

    燒不可壞。

    唯有鬼神有神力者。

    能破為器。

    或可。

    是其金翹鳥卵。

    頗胝迦者。

    此雲黃綠色寶。

    佛地論雲。

    羯雞怛諾迦寶。

    智度論雲。

    過千歲冰。

    化為頗梨珠。

    赤真珠者。

    佛地論雲。

    赤蟲所出。

    名赤真珠。

    或珠體赤。

    名赤真珠。

    真谛釋雲。

    即無價寶珠也。

    阿濕摩揭拉婆者。

    舊雲馬瑙。

    真谛釋雲。

    是赤色寶。

    無性攝論雲。

    是帝青大青等寶。

    解雲。

    帝青是帝釋青色寶。

    大青是帝釋勝青色寶。

    牟婆洛揭拉婆者。

    舊雲車??。

    真谛釋雲。

    是绀色寶。

    又智度論雲。

    寶有三種。

    謂人寶。

    天寶。

    菩薩寶。

    人寶力少。

    唯有清淨光色。

    除毒。

    除鬼。

    除闇。

    亦除饑渴寒熱等苦。

    天寶亦大亦勝。

    常随逐天身。

    可使令共語。

    輕而不重。

    菩薩寶勝于天寶。

    能兼有人天寶事。

    又能令衆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

    又複能出種種法音。

    乃至廣說。

    又彼複雲。

    問曰。

    是諸珍寶。

    從何處出。

    答曰。

    金出山石沙赤銅中。

    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

    龍珠出龍腦中。

    珊瑚出海中石樹生。

    貝生蟲甲。

    銀生燒石。

    餘琉璃頗梨等。

    皆出山窟中。

    如意珠出自佛舍利。

    若法沒盡時。

    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

    譬如過千歲冰化為頗梨珠。

    如是等諸寶。

    是人中常寶。

    所莊嚴一切國土。

    是最殊勝。

    諸天所不能得。

    何以故。

    從大功德所生故。

    大業論雲。

    七寶皆是石所攝也。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釋曰。

    明第二句放光普照。

    親光釋雲。

    他受用土。

    體雖不遍。

    以光普照。

    自受用土。

    以體遍故。

    光亦普照。

    世親釋雲。

    謂前七寶于光普照。

    無性釋論。

    具上二釋。

     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釋曰。

    此顯第二形色圓滿。

    言方所者。

    如绮井等。

    言妙飾者。

    如華文等。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

    妙飾間列。

    無量方所。

    (此釋無量屬于方所)或大宮殿無量妙飾方所問列。

    (此釋無量屬于妙飾)言無量者。

    或數無量。

    或處無量。

    解雲。

    此中數無量者。

    重釋前雲無量妙飾。

    處無量者。

    重釋前雲無量方所。

    世親無性亦同親光。

    上來已釋顯形二色。

    然此二色。

    有差别者。

    依俱舍等。

    二門分别。

    一約二十色分别顯形。

    二顯形相對四句分别。

    二十色辨顯形者。

    如俱舍論初卷頌雲。

    色二或二十。

    長行釋雲。

    言色二者。

    一顯。

    二形。

    顯色有四。

    青黃赤白。

    餘顯是此四色差别。

    (解雲。

    餘者光影明闇煙雲塵霧。

    皆是青等之差别也。

    日光名光。

    餘光名明。

    有雲。

    光者。

    黃色。

    所攝。

    有雲赤色。

    有雲黃赤。

    今解不爾。

    光明二種。

    皆通四色。

    影闇是青。

    煙雲塵霧。

    皆通四色。

    或可霧是青白所攝)形色有八。

    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複說二十者。

    謂青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有餘師說。

    空一顯色。

    第二十一。

    釋諸色相。

    具說如彼。

    言四句者。

    如彼論說。

    或有色處。

    有顯無形。

    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

    或有色處。

    有形無顯。

    謂長等一分身表業性。

    或有色處。

    有顯有形。

    謂所餘色。

    然此四句。

    諸說不同。

    一真谛三藏雲。

    一顯而非形。

    如須彌山四方空中青等顯色。

    二形而非顯。

    謂身表色。

    三亦顯亦形。

    如譬等中青黃等色。

    四非顯非形。

    如無表色。

    二形而非顯謂身表色。

    二大唐三藏。

    約生智義。

    以辨四句。

    如一迂白染青色時。

    而形不改。

    唯生顯智。

    形智不生。

    如是名為顯而非形。

    若其截割而不染者。

    但有形智。

    顯智不生。

    如是名為形而非顯。

    若其染截。

    形顯智生。

    如正理說。

    遙見黑幡。

    作如是言。

    是烏非幡。

    幡非烏等。

    如是名為亦顯亦形。

    非顯非形者。

    如空界色等。

    然第四句。

    諸說不同。

    依毗婆沙。

    自有兩說。

    一雲空界色。

    為第四句。

    一雲非顯非形者無也。

    若依正理。

    聲香味觸。

    及無表色。

    為第四句。

    識身足論。

    五根四塵。

    及無表色。

    為第四句。

    又俱舍雲。

    有餘師說。

    唯光明色。

    有顯無形。

    現見世間青等色處。

    有長等故。

    (此是薩婆多第二師說)問。

    薩婆多顯形别體。

    如何說雲亦顯亦形。

    解雲。

    俱舍有此問答。

    故彼論雲。

    如何一事。

    具有顯形。

    (經部師等問薩婆多宗)由于此中俱可知故。

    此中有者。

    是有智藏。

    非有境義。

    薩婆多師答。

    于一處所。

    約新生智故。

    名為形顯。

    非于一體有二境義。

    大唐三藏。

    依此而說。

    今依大乘。

    種數多少。

    諸論不同。

    若依瑜伽。

    二十四色。

    故第一雲。

    略說有三。

    謂顯色。

    形色表色。

    顯色者。

    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

    及空一顯色。

    形色者。

    謂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

    表色者。

    謂取舍屈申行住坐卧。

    如是等色。

    解雲。

    雖二十四色。

    四句分别。

    唯有三句。

    一顯而非形。

    有十三。

    二形而非顯。

    有十種。

    三非顯非形。

    謂表色。

    依顯揚論。

    亦二十四。

    故初卷雲。

    若顯色。

    若形色。

    若表色。

    雲何青黃赤白如是等顯。

    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及不正。

    煙雲塵霧光影明闇。

    若空一顯色。

    若影像之色。

    解雲。

    顯揚言雖有異。

    意同瑜伽。

    故彼所說如是等言。

    等取後說雲煙等句。

    影像之色。

    即是表色。

    依雜集論。

    二十五色。

    更加回色。

    餘同瑜伽。

    而不分别四句差别。

    同瑜伽論。

    于理無違。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釋曰。

    此顯第三分量圓滿。

    親光菩薩。

    先以三義釋其難測。

    後約二土分别難測。

    言三義者。

    一雲其量周圓無際難測。

    一雲其量無際周圓難測。

    第三一義。

    約十方等以釋難測。

    故佛地雲。

    謂大宮殿其量周圓無際難測。

    或大宮殿其量無際周圓離測。

    又東方等分齊無故。

    長短等相難可測故。

    後約二土釋難測者。

    有三師釋。

    故佛地雲。

    有義。

    如來受用身土。

    随所化生所宜而現。

    或大或小。

    其量無定。

    顯現廣大。

    亦有邊際。

    然就地前菩薩智等。

    說言無際其量難測。

    有義。

    如來受用身土。

    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

    周遍法界。

    地上菩薩。

    及諸如來。

    亦不能測其量邊際。

    以無邊故。

    如無始時。

    如實義者。

    受用身土。

    略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

    周遍法界。

    為自受用大法樂故。

    從初得佛。

    盡未來際。

    相續無變。

    如諸功德。

    諸大菩薩亦不能見。

    但可得聞。

    如是淨土以無量故。

    諸佛雖見。

    亦不能測其量邊際。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衆受大法樂。

    進修勝行。

    随宜而現。

    或勝或劣。

    或大或小。

    改轉不定。

    如變化土。

    如是淨土以有邊故。

    地上菩薩。

    及諸如來。

    皆測其量。

    但就地前。

    言不能測。

    由是二種差别故。

    言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無性即同佛地。

    三中初二複次。

    世親不釋。

    義可知故。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釋曰。

    此明第四方所圓滿。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處所方域。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非如三界自地諸愛執為己有。

    所緣相應二縛随增。

    是彼異熟及增上果。

    如是淨土。

    非三界受所執愛故。

    離二縛故。

    非彼異熟增上果故。

    如涅槃等。

    超過三界異熟果地。

    約十八界。

    問答分别具不具等。

    廣如佛地及淨土章(勘淨土章及三身章。

    約十八界問答分别有不)。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釋雲。

    此明第五因圓滿也。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

    用出世間無分别智後所得智善根為因。

    而得生起。

    非是無因。

    非大自在天等為因。

    雲何淨土超過三界。

    而用出世無分别智後所得世間淨法。

    為異熟因。

    不說與彼為異熟因。

    然為餘因彼得生起。

    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為因。

    此用本來無分别智後得無漏善根種子。

    三無數劫。

    修令增廣。

    為此淨土變現生因。

    無分别智。

    名出世間。

    後得過前說名為勝。

    用勝出世無漏善根為此生因。

    或諸聲聞獨覺聖道。

    名出世間。

    如來善根。

    過彼名勝。

    此佛淨土。

    如來識中無漏善根為因而生。

    有義。

    但是增上緣生。

    以外法故。

    有義。

    亦是因緣而生。

    親能生故。

    若不爾者。

    應無因緣。

    外法相望。

    非因緣故。

    一切外法。

    皆用内法熏習為因。

    若爾。

    外法既是共有。

    雲何有情各别種子。

    共為因緣。

    合生一果。

    勿以小心測測量大法。

    外物豈是極微合成。

    實有體性。

    多因共感。

    但是有情異識各變。

    同處相似。

    不相障礙。

    如衆燈明。

    如多所夢。

    因類是同。

    果相相似。

    處所無别。

    假名為共。

    實各有異。

    諸佛淨土。

    亦複如是。

    各别識變。

    皆遍法界。

    同處相似。

    說名為共。

     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釋曰。

    此顯第六果圓滿也。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最極自在。

    佛無漏心。

    以為體相。

    唯有識故。

    非離識外别有寶等。

    即佛淨心。

    如是變現。

    似衆寶等。

    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

    由昔所修。

    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

    于一切時。

    遍一切處。

    不待作意。

    任運變現衆寶莊嚴受用佛土。

    與自受用身。

    作所作依止處。

    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

    為地上菩薩。

    随宜變現淨土。

    或小或大。

    或劣或勝。

    為他受用身。

    作所作止處。

    謂随初地菩薩所宜。

    現小現劣。

    如是展轉。

    乃至十地。

    最大最勝。

    于地地中。

    初中後等。

    亦複如是。

    世親無性。

    更無别釋。

     如來所都。

     釋曰。

    此明第七主圓滿也。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

    諸佛世尊為主非餘。

    以殊勝故。

    唯屬世尊。

    或唯世尊住持攝受。

    非餘不能。

    自受用土雖遍法界。

    一一自變各自為主。

    不相障礙。

    他受用土雖諸佛變。

    然一合相。

    亦一相身攝。

    受用為主。

    不相障礙。

    世親無性。

    無别異釋。

     諸大菩薩衆所雲集。

     釋曰。

    此辨第八輔翼圓滿。

    親光釋雲。

    謂大宮殿。

    常有無量大菩薩僧。

    共所雲集。

    諸來朝者。

    名為輔翼。

    既有無數大菩薩僧。

    常來輔翼。

    故無怨敵能為違害。

    諸聲聞等。

    無如是事。

    謂初地上諸菩薩衆。

    雖不能集諸佛自利受用淨土。

    而能集會諸佛利他受用淨土。

    諸佛慈悲。

    于自識上。

    随菩薩宜。

    現粗妙土。

    菩薩随自善根願力。

    于自識上。

    似佛所生淨土相現。

    雖是自心各别變現。

    而同一處現相相似。

    謂為一土。

    共集其中。

    如是地上菩薩淨土。

    為是有漏。

    為是無漏。

    如是等義。

    具如章說。

    世親無性。

    更無異釋。

     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摩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釋曰。

    此即第九眷屬圓滿。

    依智度論第五卷說。

    天有三種。

    一假号天。

    謂輪王等。

    (等即等取諸小王也)二者生天。

    謂從四天王天。

    乃至有頂天。

    三者淨天。

    謂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智度論第七大同此說。

    又第二十二。

    天有四種。

    一者名天。

    如今國王名為天子。

    二者生天。

    從四天王。

    乃至非非想天。

    三者淨天。

    謂人中生諸聖人是。

    四者生淨天。

    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是。

    解雲。

    三種四種天中。

    名生二天名為天也。

    故法華雲。

    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滿。

    本業經雲。

    無色諸天來入會故。

    亦名天衆。

    依舍利弗問經。

    護天諸神名為天也。

    龍有四種。

    一者天龍。

    持天宮殿令不堕落。

    二者人龍。

    興雲緻雨。

    三者地龍。

    持地及海。

    四者王龍。

    守王寶藏。

    言藥叉者。

    舊雲夜叉。

    真谛翻為輕捷鬼也。

    大唐三藏。

    翻為暴惡。

    亦名勇健。

    亦名可畏。

    其類有三。

    一者在地。

    二者在空。

    三者在天。

    為天給使。

    健達縛者。

    舊雲乾闼婆。

    此翻名尋香行。

    西方人呼發樂戲兒。

    名健達縛。

    不事生業。

    尋食香氣作樂乞求。

    名尋香行。

    今此神鬼。

    常能作樂。

    食諸香氣。

    名健達縛。

    智度論第十雲。

    是天妓神。

    常随諸天。

    其心柔軟。

    福少諸天。

    居十寶山間。

    阿素洛者。

    舊雲阿修羅。

    此雲非天。

    行多谄詐。

    無天實行。

    名曰非天。

    如人惡行名曰非人。

    故瑜伽論第四卷雲。

    又諸非天。

    當知天趣所攝。

    然由意志多懷詐幻。

    谄诳多故。

    不如諸天為淨法器。

    由此因緣。

    有時。

    經中說為别趣。

    實是天類。

    由不受行諸天法故。

    說為非天。

    或雲疑神。

    故智度論第三十雲。

    阿修羅神。

    是天受樂。

    小減諸天。

    威德變化随意所作。

    是故人疑言。

    是修羅非修羅。

    或雲身大。

    智度論雲。

    修羅秦言大也。

    大海中立。

    不沒于??。

    向下觀忉利天。

    又雲不端正。

    唯女舍脂端正。

    父兄眷屬皆醜。

    又雲男醜女端正故。

    雲不端正。

    又雲無酒。

    采四天下華。

    于海釀酒不成。

    故言無酒。

    依瑜伽智度。

    修羅天攝。

    毗昙論說。

    修羅鬼攝。

    依正法念經。

    有鬼有畜。

    依伽他經。

    有天鬼畜三種所攝。

    然阿修羅。

    有五地别。

    如地經說。

    一在地上衆相山中勢力最下。

    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

    有修羅王。

    名曰羅睺。

    三羅睺下。

    過二萬一千由旬。

    有修羅王。

    名曰勇健。

    于勇健下。

    複過二萬一千由旬。

    有修羅王。

    名曰華鬘。

    于華鬘下。

    複過二萬一千由旬。

    有修羅王。

    名毗摩質多。

    毗摩之母。

    本從天生。

    故名天。

    劫初成時。

    有諸天女。

    來海中洗浴。

    水觸其身。

    遂失精氣。

    流在水中。

    成一肉卵。

    迳八千歲乃生一女。

    有九百九十九頭。

    頭有千眼。

    有九百九十九口。

    口有四牙。

    牙上出火。

    猶如礔礰。

    二十四手。

    九百九十九腳。

    此女後時在海浮戲。

    水精入身。

    生一肉卵。

    迳八千歲。

    生毗摩質多。

    有九頭。

    頭有千眼。

    口中出火。

    有九百九十手。

    腳唯有八。

    其形四倍大于須彌。

    純食淤泥及與禍根。

    多與天诤。

    如正法念經說。

    揭路荼者。

    舊雲迦樓羅。

    名為金翅鳥。

    今雲妙翅鳥。

    鳥翅種種寶色莊嚴。

    不唯金故。

    華嚴經雲。

    法身金翅鳥。

    四如意為足。

    慈悲明淨眼。

    住一切智樹。

    菩薩金翅鳥。

    生死大海中。

    持撮天龍。

    安置涅槃岸。

    此是不退三昧金翅之法門。

    準此應知淨土八部皆是化也。

    海龍王經。

    翻為大身鳳凰。

    (勘)又經雲。

    兩翅相去。

    三百三十六萬裡。

    閻浮提止容一足。

    頸下有如意珠。

    故名如意。

    又雲。

    是其鳥神。

    于中有其金翅之鳥。

    純食諸龍有四生别。

    其化生者。

    食四生龍。

    其胎生者。

    食三生龍。

    除其化生。

    其卵生者。

    食二生龍。

    除化除胎。

    其濕生者。

    唯食其濕。

    此四天下。

    有一化生迦樓羅王。

    名曰正音。

    壽八千歲。

    日别新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

    繞四天下。

    周而複始。

    次第食之。

    命欲終時。

    諸龍吐毒。

    不複能食。

    饑火所燒。

    聳翅直下。

    至風輪際。

    為風所吹。

    而複上來。

    往返七回。

    無處停足。

    遂至金剛輪山頂上命終。

    以食諸龍身肉。

    毒氣遂發猛火。

    其難陀龍王。

    及?難陀。

    恐燒寶山。

    遂降大雨。

    渧如車輪。

    以滅其火。

    身肉消散。

    唯有心在。

    大如人?。

    純清琉璃。

    輪王得之。

    用為珠寶。

    帝釋得之。

    為髻中珠。

    緊捺洛者。

    此雲歌神。

    能唱歌詠。

    乾闼婆同事諸天。

    天須之時。

    更互來去。

    又雲疑神。

    體是畜生。

    形狀似人。

    面貌端正。

    頂有一角。

    人見生疑。

    不知為人為鬼畜耶。

    故名疑神。

    此是天之樂神。

    莫呼洛伽者。

    莫呼此雲大。

    洛名為腹。

    伽名為行。

    此是蟒神。

    亦雲地龍。

    無足腹行神。

    即世間厝神。

    受人酒害。

    悉入蟒腹。

    又龍蛇難辨。

    以濫于龍。

    故偏指也。

    世親攝論雲。

    前已舉龍。

    今複舉莫呼洛伽。

    為攝大蟒。

    人非人等者。

    有八部鬼神。

    悉非人作人形。

    來聽法故。

    曰人非人。

    故舍利弗問經雲。

    非八部鬼神。

    皆曰人非人也。

    又雲。

    人者總攝一切人。

    非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

    又雲。

    人非人者。

    疑雲為是人為非人也。

    依舍利弗問經。

    說八部因。

    彼雲。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八部鬼神。

    以何因緣。

    生于惡道。

    常聞正法。

    佛言。

    以二種業。

    一以惡業。

    生于惡道。

    二以善業。

    多受快樂。

    此八部皆曰人非人者。

    先身以車輿等。

    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

    猶懷悭儉诳嫉。

    故受此身。

    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龍者先世修建德本。

    廣行布施。

    不依正念。

    急性好瞋。

    故受此身。

    如摩尼光龍王等。

    夜叉神者。

    先世好大布施。

    或先損害。

    然後饒益。

    随功勝負。

    故受此身。

    乾闼婆者。

    先生亦少有瞋恚。

    常好布施。

    以青蓮華自嚴。

    作衆妓樂。

    今為此神。

    常為諸天。

    奏諸妓樂。

    因名樂神。

    阿修羅者。

    志強不随善友所作淨福。

    好逐幻僞之人。

    作諸邪福。

    依傍邪師。

    甚好布施。

    又樂觀他鬥訟。

    故受此身。

    迦樓羅神者。

    先世修大舍施。

    常有高心。

    以陵于物。

    故受此身。

    緊那羅者。

    昔好勸人發菩提心。

    未正其志。

    逐諸邪師。

    故受此身。

    摩睺羅神者。

    亦布施護法。

    性好瞋恚。

    故受此身。

    又佛地論雲。

    雲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而有天等。

    以為眷屬。

    天等皆是三界攝故。

    淨識如是攝受變現。

    為嚴淨土。

    故不相違。

    或為成熟所化有情。

    示現如是變化種類。

    如為調伏劫比拏王。

    現化無量轉輪王衆眷屬圍繞。

    或諸菩薩。

    化作無量天龍等身。

    住淨土中。

    以供養佛。

    或自化身。

    為天龍等。

    翼從如來。

    故無有過。

    梁攝論雲。

    (第十五)于淨土中。

    實無如此天龍等衆。

    欲令不空。

    故佛化作如此雜類。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釋曰。

    此明第十住持圓滿。

    親光釋雲。

    謂于此中。

    大乘法味喜樂所持食能令住。

    是任持義。

    (此上親光釋義)已說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雲何有食。

    有無漏法。

    不應名食。

    食能長養三有衆生。

    此斷有故。

    應不名食。

    (此外人問。

    有其三意。

    一問超過三界雲何有食。

    二無漏法不應名食三斷三有故應不名食)是任持因。

    故亦名食。

    (論主略答。

    雖是無漏而任持故亦名為食)如汝宗中。

    生色界等。

    入無漏定。

    亦應名食。

    此反經部。

    汝宗生色界等。

    入無漏定。

    雖是無漏。

    亦應名食。

    非過去食應名為食。

    過去無故。

    (此破薩婆多用過去食為食此抑破小乘合許無漏食。

    此亦應爾。

    是任持因故說為食。

    此即論主立自宗義)如有漏法。

    雖鄣無漏。

    然持有漏。

    得名為食。

    無漏亦爾。

    雖斷有漏。

    然持無漏。

    雲何非食。

    (論主成立食義)此淨土中。

    諸佛菩薩後得無漏。

    能說能受大乘法味。

    生大歡樂。

    又正體智真如味生大喜樂。

    能任持身。

    令不斷壞。

    長養善法。

    故名為食。

    (此中大乘正義)世親無性。

    更無别釋。

    又法華雲。

    其國衆生。

    常以二食。

    一者法喜食。

    二者禅悅食。

    即彼偈雲。

    法喜禅悅食。

    更無餘食想。

     現作衆生一切義利。

     釋曰。

    此第十一事業圓滿。

    親光釋雲。

    謂于此中。

    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

    現益名義。

    當益名利。

    世間名義。

    出世名利。

    離惡名義。

    攝善名利。

    福德名義。

    智慧名利。

    如是等别。

    雖在寂定。

    由先所修加行願行。

    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世親無性。

    更無異釋。

     蠲除一切煩惱纏垢。

     釋曰。

    此第十二攝益圓滿。

    依佛地論。

    煩惱纏垢二種差别。

    三複次釋。

    故彼論雲。

    即諸煩惱。

    名為纏垢。

    (解雲。

    煩惱纏垢差别異名。

    如瑜伽第八卷雲。

    煩惱差别者。

    謂纏垢等數起現行。

    故名為纏。

    自性染污。

    故名為垢)又煩惱者。

    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欲界四谛各有十。

    色無色界四谛除瞋各九。

    合有一百一十二。

    欲界修道有六使。

    謂貪瞋慢無明身見邊見。

    色無色界修道各五。

    除瞋。

    合有一百二十八。

    如顯揚第一說)纏者。

    即是無慚愧等。

    (等者。

    于八纏中。

    等取惛沉掉舉惡作嫉妒悭吝。

    如瑜伽第八雜集第七)垢者。

    即是谄诳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