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卷中

關燈
相,故不須以小乘,妨于華嚴之大。

     ○六、料簡三菩提 料簡三菩提者,如請觀音雲:修三種清淨三菩提心。

    此即緣三乘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攝。

    若緣真如實理發菩提心者,或緣如來智慧說法發菩提心者,或緣如來神通變化發菩提心者,亦非今所用。

    文殊問般若雲:無發是發菩提心。

    又若一發一切發,是發菩提心。

    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發菩提心。

    如此菩提,即一而三,并今所用。

    于一而論三,于三而論一爾(雲雲)。

     請觀音經三乘發心,乃是方便菩提心攝。

    準前料簡,三種大乘,三種并為得乘所攝,其義可知。

    若緣真如,或緣智慧,或緣神變,既皆言或,即是各各不融之相,是故亦非今之所用。

    雖非今用,準前文意,亦可并為方便菩提之所攝也。

    文殊問般若雲:無發是發菩提心者,即畢竟空也。

    又若一發一切發是發菩提心者,即空不定空,空必具于不思議假也。

    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發菩提心者,即空假不二,名為妙中雙遮雙照也。

    是故結雲即一而三,并今所用也。

    于一論三既爾,于三論一亦然。

    注雲雲者,良由于此。

    孤山雲:文殊問者,問字誤也,應作說字。

    有文殊問菩提經,有文殊說般若經,今引文殊說般若經耳。

    然止觀中引文殊問經雲:破一切發,名發菩提心。

    常随菩提相,而發菩提心。

    又無發而發,無随而随。

    又過一切破,過一切随,雙照破随,名發菩提心。

    如此三種,不一不異,如理如事,非事非理。

    輔行雲:此有三經,同為一卷。

    初卷題為文殊問,次卷題雲伽邪山頂,後卷題雲象頭山。

    今文所引,多是伽邪山頂經,三經并是文殊發問,義味大同。

    故今引雲:文殊問經,随即是假,破即是空,雙非雙照,即是中道。

    此約法界無緣大慈而發心也,故與今文圓妙發心,無二無别。

     ○七料簡三般若 料簡三般若者,問:般若至忘至寂,雲何分别諸法耶?若一切智觀慧眼見,見法皆非法;道種智觀法眼見,見非法皆是法;一切種智觀佛眼見,見法非法非非法,雙照法非法。

    若三智三眼,一時圓觀一切法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

    汝所問者,乃是眇眼所見,偏觀所觀,與則是曲見,奪則堕尼犍也。

     問:般若至忘至寂,雲何分别諸法者,此約但空般若為問也。

    但空般若,如頗梨珠,不能雨寶,亦如得銅,不能照面。

    若不但空,甚深般若,如如意珠,雨寶無盡,亦如明鏡,萬像具彰。

    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不許心具,妙理徒施,故不可以但空般若,而難甚深妙空般若具于妙有也。

    答中言一切智觀慧眼見,見法皆非法者,從假入空也。

    道種智觀法眼見,見非法皆是法者,從空入假也。

    一切種智觀佛眼見,法非法非非法,雙照法非法者,因前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遮雙照也。

    若三智三眼一時圓觀等者,以此驗知三眼智,約次第義,即是别教,非今所用,故此所明三智三眼一時圓觀一切法等,乃是今文所用之譬也。

    一切法寂滅相等者,此文存略,止觀具雲: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

    此智觀三谛者,若言一相寂滅相,即是觀于中道,若言種種行類相貌皆知,即是雙照二谛也。

    三智既圓,五眼必具,三谛若融,能所乃妙,谛觀無别,方成圓頓。

    如汝所問,至忘至寂,斯乃小乘眇目偏觀,但空斷無之般若耳。

    故與而言之,乃是偏小曲見,奪而言之,乃是外道尼犍斷見,非是圓頓行大,直道空中之理,本具妙假之意也。

    言眇目者,說文雲:一目小也。

    故法華雲:眇目矬陋。

    言尼犍者,此雲不系也,出家外道之通稱也。

    然偏空無物,妙理本具,一家諸部,文義雖顯,學者猶迷,故不獲已,更略言之。

    法華文句雲:體即實相,無有分别,用則立法,差降不同。

    無住無相,即無差别,立一切法,即有差别。

    差别如卉木,無差如一地,地雖無差,而能生于桃李卉木差别等異,桃李卉木雖差,而同是一堅相。

    若知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别,即是差别。

    若知桃李堅相,即識權中有實,解差别,即是無差别。

    由是明之,大師正以地具桃李,喻于空中實相,本具三千妙假之諸法耳。

    故金錍雲:若不許心具圓頓之理,徒施一家所立不思議境。

    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所變處,無非三千。

    故至止觀,正明觀法,并以三千而為指南,良由于此。

    以無三千妙假本具,而實相空中,乃成偏空但中故也。

    圓理徒施,蓋由此也。

    四、明不曉空中實相,本具妙假三千諸法,便謂實相,相相宛然,遂立空中之理,自有三千之相,此與一家諸文不合。

    何者?輔行雲:一家觀門,永異諸說,該攝一切十方佛法,良由觀具,具即是假。

    又雲:别教已還,尚不識具,況識空中?又雲:故知具一切法,即是于假。

    如此等文,皆明性具三千,是不思議假。

    與法華文句雲,若知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不亦同邪。

    是故當知,實相故,則三千亡絕矣。

    若謂不然,輔行那雲,假即空中,乃達理具即中。

    釋簽那雲,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況釋簽雲,若以心性,觀彼界如,界如皆空。

    豈非三千即空,亡泯無相乎。

    又雲,常具諸法。

    豈非三千即假,雖亡而存乎。

    又雲,非空非具。

    豈非三千即中,雙遮二邊,心性不動乎。

    又雲,而空而具。

    豈非三千即中,雙照空假乎。

    又雲,非遮非照。

    豈非三千三谛三觀,俱不可得乎。

    得斯意已,方見今文三種般若圓妙之旨。

    何者,約事理而說,則是觀照實相般若之理,本無諸相,而具方便般若之事,諸相宛然。

    如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也。

    若約中邊而說,乃是實相般若,本非寂照,而具寂照兩種般若二邊之相也。

    地具桃李,喻意可識。

    若即邊而中,即事而理,乃是桃李堅相,權中有實,差即無差耳。

    何有諸法相相宛然邪。

    四明不曉,聞說空中亡泯寂絕,辄便破雲,與而言之,幻有即空,奪而為語,外道斷見。

    若爾,法華文句雲,非但光宅不知實智無若幹,梁代諸師,皆不知實智無若幹。

    文句記雲,四教實智,皆無若幹。

    豈圓實智,更有若幹。

    又雲,實智尚無阿鼻等。

    豈是幻有即空,外道斷見邪。

    具如金錍不二門記,廣辨其謬(雲雲)。

     ○八、料簡三佛性 料簡三佛性者,真谛師雲:正性在道前,了性在道中,緣性在道後。

    此一往别說,推理不然。

    華嚴雲:一中具無量。

    大品雲:一心具萬行。

    淨名雲:舉足下足,具于佛法矣。

    法華雲: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涅槃雲:金剛寶藏,具足無缺。

    但有淺深明昧之殊爾。

     破真谛雲一往别說者,例如妙玄引攝大乘,明别教三乘是界外一途之法門耳。

    引華嚴雲一中具無量等者,通途證于道前、道中、道後,一一圓具三佛性耳。

    但有深淺明昧之殊者,以道前、道中、道後,不出六即之位故。

    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由淺深故,乃論明昧。

    應約六即,疊分淺深明昧之相(雲雲)。

    故妙玄雲:若知三軌即三佛性,是名理佛性。

    五品觀行見佛性,六根相似見佛性,乃至等覺分真見佛性,妙覺究竟見佛性,是稱妙也。

    又妙玄中十種三法,皆約六即。

    若爾,今文淺深明昧,亦可例通餘九三法。

    然淨名疏引大品雲:諸法雖空,而能一心具足萬行。

    又止觀中明假觀雲:但觀空智,能令不空。

    于一心中,點示萬行。

    即發法眼,遍知法藥。

    故名假觀也。

    華嚴雲:一中具無量,無量中一等,一多相即。

    而輔行雲: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明具一切心。

    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等。

    故知法華一切智願,及大經雲金剛寶藏具足無缺等,皆是真空,不礙妙有。

    理必具事,意彰三谛不出一心耳。

    人不見之,誠堪愍矣。

     ○九料簡三識 料簡三識,若分别說者,則屬三人。

    此乃别教意,非今所用。

    若依攝論,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圓意。

    土即阿陀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羅,此即圓說也。

    問:如經雲:依智不依識。

    既雲三識,此那可依?答:經言不依識者,是生死識。

    今則不爾。

    今言依識者,是智之異名,名清淨識。

    又道前通名識,道後轉依,即是智慧。

    (未詳) 言若分别說,則屬三人,是别教意者,如前文中,别以三識分對二乘、菩薩及佛,各别不融,乃是别意。

    若約三人,一一具三,方成圓意。

    是故前文于别對後,即便融通。

    三識一一皆具四德,常、樂、我、淨,與夫三德,無二無别也。

    若依攝論,如土染金等者,以土染金,三不相離,可喻圓教三識一念也。

    然妙玄中引攝論雲:如金、土染、淨。

    染譬六識,金譬淨識,土譬梨邪識。

    此與今文以譬對法,有同有異。

    金譬淨識,金同今文。

    金譬庵羅,染譬六識,土譬梨邪,與今全異者,以妙玄中取事中染污,故譬六識;今取根本染污,故對梨耶耳。

    然妙玄中既以染譬六識,應合六、七共為緣因,故知六、七皆喻于染。

    而妙玄以土譬梨邪者,此取土有含藏種子之義,如梨邪中有生死種子、智慧種子也。

    今文以十譬陀那者,此取第七識所持諸法,以助藏識執持諸法故也。

    是則妙玄及以今文,各随義便,所以法、譬、對當不同耳。

    然攝論雲: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故,說此三分于依他性中?(三無性論雲:一切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實性。

    分别性者,諸名言所顯諸法自性。

    依他性者,謂待因緣顯法自性。

    真實性者,謂法如如雲雲。

    )分别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

    依如此義,故說三分。

    于此義中,說何為譬?以金藏土為譬。

    譬如于金藏土中,見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

    于地界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

    此土若以火燒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

    此地界土顯現時,由虛妄相顯現。

    金顯現時,由真實相顯現。

    是故地界有二分。

    如此本識,未為無分别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虛妄分别性顯現,不由真實性顯現。

    若為無分别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不由虛妄分别性顯現。

    是故虛妄分别性識,即依他性,有二分。

    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雲雲)。

    然今文雲:如土染金,及妙玄雲:如金土染淨者,此恐大師引彼攝論法喻之文,随義轉用,以譬三識耳。

    以論地界不出于土,故且置之。

    但取金土兩種之喻,及以法中染淨之說,共成三識之譬故也。

    亦如妙玄引地論雲:金藏說佛甚微智,空有不二,不異不盡。

    然彼論偈但雲:自體本來空(句),有不二不盡(句)。

    是則彼論但說三句,而無第三不異句也。

    今家引之,乃是準義增加句法耳。

    具如大部補注中示(雲雲)。

    經雲:依智不依識者,即涅槃等經也。

    法界次第雲:照了之心,名之為智。

    妄想之心,名之為識。

    故今文雲:識是生死也。

    識是智之異名。

    名清淨識者,三識即是一心,三智皆具四德也。

    智識籌量,無所染着,故名清淨。

    故妙玄雲:庵摩羅識,名無分别智光。

    若無分别即分别者,當知七八皆名智光。

    又道前通名為識者,道前猶屬凡位,是故通名為識,此生死也。

    道後轉依,即是智慧者,道後即果證之後,此顯識是智慧也。

    言轉依者,妙玄雲:若梨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增長,即成分别識。

    若梨邪中有智慧種子,聞熏習增長,即轉依成道後真如,名為淨識。

    釋簽雲:轉于染依,而依于淨。

    是故在染則種子依梨耶,在淨則轉于能依,以成第九。

    注雲未詳者,四明雲:潛斥之意耳。

    唯識論轉于八識,以成四智,乃是教道一途之說。

    既是菩薩所造之論,不欲顯言其非,故但注雲未詳。

    如諸文中破古,多雲此語難解,故知未詳不異難解也。

    今謂不然。

    何者?今文兩解,并是今家所立正義,況複道後轉依之義,亦與玄簽所明三識即一論三,即三論一,大旨是同,故非潛斥。

    唯識論意,若雲菩薩造論,不欲顯言其非,但潛斥之者,妙玄那忽彈龍樹雲: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莫以中論相比等。

    由是言之,非潛斥矣。

    應知未詳,即章安自謂大師所說,道前名識,道後轉依,即是智慧,未暇詳廣委悉明也。

    而妙玄既釋,簽又解,故今不可得而詳之矣。

    例如妙玄及止觀中皆雲:若依普賢觀,則以五品在十信内。

    而章安觀心論疏乃雲:普賢觀明五品,即十信未詳。

    若謂今文未詳兩字是潛斥者,觀心論疏未詳兩字,豈亦然邪?故甯僧錄撰四分鈔音義指歸雲:言未詳者,辭有詳略;言未詳者,即不廣述删古疏也。

    今亦例然。

    故知未詳,即未暇廣明轉依之義耳,非潛斥之辭也。

    然普賢觀以五品在十信内,如大部補注中示(雲雲),故章安有兩處未詳之文。

    今皆詳之,以贻後學。

     ○十料簡三道 料簡三道者。

    問:界内可有十二輪轉,三道迷惑,界外複雲何?答:寶性論雲:生界外有四種障,謂緣、相、生、壞。

    緣即無明,為行作緣,即煩惱道也;相即結業,即業道也;生即名色等,是苦之初;壞即老死,是苦之終,即苦道也。

    有此四障,障于四德:緣障淨,相障我,生障樂,壞障常。

    四障破,四德顯也。

     引寶性論,明界外十二因緣者,妙玄止觀,皆作是說,與今文同。

    但彼又雲:二乘之人,雖有無常、苦、空、無我等對治,于佛法身,猶是颠倒,故有無明等也。

    所以然者,降佛已還,皆有無明,無明潤業,那得無苦?此十二輪,雖不退界堕下,不妨從無明輪至老死輪,從老死輪至無明,障于實理也。

    凡界内之名,通于界外者,名同體異。

    若不爾者,此與二乘所斷何别?應知今文四種之障,障于四德,障德若異,猶是教道,德障融妙,方是今經三字所譬之三道也。

     ○四、附文,釋文為二:初、标。

     第四,經文立名者。

     前雲附文,今雲依經文,依即附也。

    四、明雲前作譬釋,蓋為古師不知三字從法得名,謂是譬喻,大師見他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拟法。

    然而三字是法非譬,茲自立附文當體,今謂不然。

    何者?前既标雲今釋名為五,何謂之以譬拟法,同他用譬,從茲自立附文當體?若謂三字是法非譬,為非以譬拟法之譬,為非即法作譬之譬,任彼答之,矛盾斯現(雲雲)。

    應知古師但是以譬拟法不周,乃為今家之所破耳,非謂今家以譬拟法,橫豎該羅,是同他也。

    若謂今家以譬拟法,是同他人,從茲自立附文當體,舍譬從法者,顯違下文,非今就文而害于譬。

    是故須知以譬拟法,即法非譬,但随利鈍親疏不同,現題隻是金光明耳,非單法也。

    故不可雲從茲自立附文當體,舍譬從法。

    利根親近,尚非舍譬,況鈍根以利根親近,解即法作譬,是即無量甚深法性,作金光明之譬故也。

     ○次上來下,釋文為四:初明來意,文為二:初略示。

     上來舉譬,多是義推,依文立名,顯然可解。

     上來所舉别題三字,橫豎譬法,多是大師用于法性融通之旨,及以經王統攝之義,推究三字所譬法門,橫豎無礙。

    若依經文,以别題三字之名,顯然可解。

    此蓋詳究别題三字所出經文,故結集家依于經文,雲金光明,而立别題之三字耳。

    是則第三以譬拟法,少分可通。

    古來諸師,若乃附文,當體二釋,一向唯是今家發明。

    故知第三、第四、第五三釋,并是今家用于利鈍親疏之義,非謂第三以譬拟法,是同他也。

     ○次何者下,徴釋。

     何者? 何者?兩字即是徴起解釋之辭。

    又公羊傳雲:将設事類之辭也。

     ○次義推下,兩句雙判,譬喻附文。

     義推疏遠,依文親近。

     ○次以已下,乃是雙釋疏遠親近。

     以己情推度,是故言疏;彼義例此,是故言遠;用佛口說,是故言親;即此經文,是故言近。

    豈可棄親近而從疏遠耶? 以己情推,用佛口說,親疏明矣。

    彼義例此,即經文是,遠近彰矣。

    彼義例此者,謂前文中以譬拟法,乃是用于諸大乘經三德等義,例此所譬,法性融通,經王統攝,橫豎等也。

    豈可等者,此意蓋言若苟執于第三譬喻,複害第四依文親近,故雲豈可捐棄第四依文親近,而獨從前義推疏遠邪?下文既雲非今就文而害于譬,四明何得獨執附文、當體二釋,而害前來以譬拟法橫豎該羅?況複執于附文當體,謂是單法,殊乖即法作譬之言。

    又今文雲義推疏遠,乃是大師自以附文望前以譬拟法橫豎比決親疏,非謂斥于古來諸師。

    何者?以斥古師,即前所謂蹙靈鳳于鸠巢,回神龍于兔窟故也。

    而四明雲人師推度,是故言疏,灼然誤矣。

     ○始從序品下,次正釋,文為三:初總示。

     始從序品,終乎贊佛。

    品品之中,若不說金光明名,即說金光明事。

    或一品說名不說事,或一品說事不說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獨說,或一品重說名重說事。

    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

    為此義故,依文立名也。

     始從序品,終乎贊佛者,舉其初、後、中間,可知。

    品品即是十八品也。

    若不說名即說事者,此乃通途明品品中之所說也。

    或一品說名不說事,或一品說事不說名者,此别明于十八品中,或單說于名,或單說于事也。

    如序品雲是金光明,即是一品單說于名。

    如壽量品雲放大光明等,即是一品單說于事。

    兩品既爾,餘十六品尋文可知,不煩委引。

    或一品名、事兼明者,兼謂相兼,即一品中名、事俱說也。

    如空品雲:故此尊經,豈非說名?又雲:金、銀、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