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下

關燈
物類志曰:象身具十二少肉,其膽則随月遷改。

    正月建寅,膽則在虎肉内,餘肉藏膽,終而複始。

    其牙縠紋,因雷而緻。

    故古詩雲: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華入牙。

     即敕大臣。

    文心雕龍曰:漢初定制有四品,謂策書、制書、诏書、戒敕、敕戒州群、诏诰百官、制施赦令、策封侯王。

    要言曰:敕者,正也,謂王言發下正,群臣無敢違者。

    唐高宗诏曰:诏敕比用白紙,多有蟲蠹,今後須用黃紙。

    臣者,伏也,男子賤稱。

    春秋說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

     至象廄中。

    廄,居祐切,俗作廄,馬舍也。

    釋名曰:廄,聚也,生馬之所聚也。

    周禮曰:馬二百六十疋為廄。

    詩曰:乘馬在廄。

    然則安象處本名坊,蓋譯師借用其名也。

     從治城人最勝經雲:又于酒家多借皮囊。

    此雲治城者,不知何謂。

    今以三義測之:一恐天自在光王所治城内之人;二恐修治城雉之人;三恐是城之名,如雲鳳城、鄞城也。

     彷徉而行。

    彷,步光切。

    徉,興章切,亦曰[彳*褱]徉。

    廣雅曰:彷徉,徙倚也,亦徘徊也。

    楚辭曰:聊彷徉以逍遙。

     解說甚深十二因緣法界次第雲: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名緣;因緣相續,生死往來之名也。

    妙玄雲:十二因緣,經中或稱十二牽連,以更相拘帶故,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林。

    四明記雲:十二因緣,經稱甚深,驗三歸十号,皆是圓說。

    谶本雖無三歸,最勝經則有授法之儀,缺之不可。

    此十二支,或約三世論,或約二世論,或約一念論,雖三不同,皆以十二而對三道。

    無明、愛、取屬煩惱道,行、有屬業道,餘六屬苦道。

     有二種人:一者、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毀呰不生信樂。

    呰,将此切,亦作訾訿,口毀也。

    說文:苛也。

    詩曰:翕翕呰呰。

    妙宗鈔雲:其心安住中道,不為二邊所動,故名深信。

    然佛所說法,徒衆必有信、毀兩端,此事今古皆然。

    故法華句雲:五千起去,非是當機,是結緣人。

    昔大通時,亦有無量衆生心生疑惑;說大經時,萬五千億人不生信心;金光明中,時閻浮提有二種人。

    亦是其例。

     所謂無明緣行等。

    四明記雲:無明,謂不了六受,即空假中。

    行,謂依不了心,動作業行。

    識,謂業牽中陰,托于母胎。

    名色,謂赤白二滴為色,心但有名。

    六入,謂名色增長,成六入根。

    觸,謂六根對外,為塵所觸。

    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

    愛,謂于三受染着。

    取,謂愛染纏綿,四方求索。

    有,謂由取造業,須有來報。

    生,謂有業既熟,未來陰興。

    老死等,謂生死變滅,悲惱萦纏。

     醉酒而卧。

    大論十三雲:酒有三種:一、谷米酒;二、果酒,謂蒲萄、阿梨咤果等合酒也;三、藥草酒,謂種種藥草合和米曲等。

    略說若幹若濕,若清若濁,能令人心動放逸者,并名為酒。

    問: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故佛戒所制?答:益少損多,譬如美食中有毒也。

    (論文下列三十六失。

    )戰國策曰:帝女狄儀造酒。

    淵明酒詩序曰:狄儀造酒,杜康潤色之。

     時十千魚同日命終。

    四明記雲:十千魚由戒緩故,受鱗介身;由乘急故,得遇大乘知識。

    受食得命,即表真常;依寶勝佛,獲天報财(雲雲)。

     生忉利天華嚴音義雲:忉利之名,訛略具足,應雲怛唎耶。

    怛唎奢,此翻三十三,謂須彌山頂有四峰,一峰八天,成三十二谛,釋居中央,成三十三也。

    其三十二天名,諸經不言,唯正法念經二十五卷,謂住善法堂天(即帝釋天)、住峰天、住山頂天、善見城天、缽私陀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樹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婆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衆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顔天、威德炎輪天、清淨天、廣明天,身壽量住處,具在彼經。

     露卧眠睡卧謂屍卧,即仰卧也。

    字從臣人,取其伏義。

    釋名曰:目絕瞻視曰眠。

    止觀雲:心神昏昏為睡。

    六識闇塞,四肢倚放曰眠。

     卿可往至彌陀。

    指歸雲:古之相謂為卿,後世制斷君王命,臣下之稱。

     善言誘喻誘,音酉;人多誤作去聲。

    廣韻:誘者,導也、引也、教也;喻,曉也。

     積聚成??。

    廣韻:??,子智切;草之積聚也。

     今羅睺羅是。

    有經或稱羅雲。

    法華謂羅睺羅是佛之子,又是十世界微塵數諸佛之子。

    法華句雲:羅睺羅,此翻覆障。

    由昔塞一鼠穴,今報在母胎六年故。

    又佛本行集經,謂生時正值羅睺修羅,以手障月,母即立名覆障。

    未曾有經,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故。

     今阿難是。

    法華句雲:阿難,此翻歡喜,或雲慶喜。

    以淨飯王悉達太子棄國出家,王憂愁殆絕。

    魔來告雲:太子已死。

    王即哀泣。

    複有天來報曰:汝子已成佛。

    王猶未信。

    須臾報曰:昨夜太子成佛。

    王大歡喜。

    忽白飯王奏雲:生子舉國忻忻,父母作字,名曰歡喜。

    中阿含雲:四衆若聞阿難所說,無不歡喜。

    觀彼四儀,亦皆歡喜。

     舍身品疏雲:薩埵太子舍身,有财、有位、有壽、有命,獨言舍身者,受者須身故。

    大論雲:菩薩行檀,見餓虎以身布施,父母失子,虎得殺羅,但滿菩薩檀波羅蜜,自得福報也。

     即現神足。

    法蘊足論雲:妙用難測故名神,能為彼依故名足。

    法華句雲:神謂神通,足即是定。

    故對法論雲:由已成滿三摩地力,發起種種神通事故。

     六種震動華嚴經明六種,謂動、起、湧、震、吼、覺也。

    一中各有三相,謂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世界動為等遍動,餘五亦皆三相,合十八相也。

    妙樂記雲:前三是形,後三是聲,而言震動者,形聲中各舉一也。

    湘山野錄雲:真廟嘗禦制法音集,詺學僧二十一人箋注,一僧注六種震動,有三百字。

    時楊大年充注釋院事,覽之,俱抹去自注二句,曰:地體本靜,動必有變。

    其簡當若此。

     于大講堂增一阿含:明自在天子為雞頭梵志造大講堂,佛為化成,世所希有。

    普賢觀謂重閣講堂。

    說文曰:講,和解也。

    論語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蘇鹗演義曰:堂者,當也,當正陽之屋也。

     有七寶塔。

    發轸鈔雲:說文謂塔字元無,乃徐铉新加西域之浮圖也。

    葛洪字苑曰:塔,佛堂也。

    此解甚疏。

    分陀利經謂七寶浮圖,此以塔為浮圖。

    若廣弘明集則雲:浮圖者,聖瑞靈圖浮海而來,故雲浮圖。

    吳中石佛泛海倏來,即其事也。

    經音義雲:或言塔婆薮鬥波等,皆訛略也。

    或雲方墳,或雲聚相,正雲窣堵波,此翻廟。

    廟者,貌也,佛之形貌也。

    雜心論謂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

     爾時,世尊禮拜是塔。

    輔行雲:金光明中,佛起禮骨塔,為報法恩故。

    故知雖得佛果,敬禀教身,是故禮之。

    昔人寓意,作天人禮枯骨頌,亦其餘意也。

    頌曰: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

    寶衣随念至,玉食自還來。

    謝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

    散華頻頂禮,人世莫驚猜。

     我身舍利,經音義雲:正雲設利羅,訛為舍利。

    珠林雲:舍利,此翻靈骨,恐濫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音。

    應知舍利有二不同:一全身,二碎身。

    碎身有三種: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三發舍利,黑色。

    唯佛舍利,具足五色,有大神變,不能毀壞。

    西域記雲:佛所遺骨分,通名舍利。

    世人既爇,唯尋碎粟,而棄遺骨,一何謬哉!應知粟體,聖凡俱有,但熏修有優劣,堅壞不同殊,不可專以碎粟為奇也。

    金剛事苑雲:此方人火浴之後,骨分之中,或有珠顆雜色舍利,出自方寸,一時顯驗。

    佛之堅固,不可同日而語。

    昔康僧會為吳帝孫權所請而得者是。

    事見梁弘明集。

     六、波羅蜜。

    禅門雲:波羅蜜有三翻:一、翻到彼岸。

    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

    菩薩以智定舟航,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二、大論翻為事究竟。

    謂菩薩之人,為衆生故,遍修一切,事行滿足也。

    三、瑞應經翻為度無極。

    通論事理,悉有幽遠之義。

    合而言之,故曰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皆須智慧照了,方名波羅蜜。

    不然,則但是有漏有為之業,則不能升出三界也。

     是戒定慧。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名三無漏學。

    歸敬儀雲:元立三學,同傾一惑。

    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

    明喻即目,何用深思。

    明喻乃三,約賊唯一。

    如佛立戒,無境不修,戒名警?,是為戒學。

    安心此學,非定不行,名定學也。

    深思此學,為滅倒情,縱而不學,還順生死,力勵徴責,名慧學也。

     最上福田華嚴雲:譬如大地一,随種各生芽,于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又妙善長者言:如來出世是大福田,我欲于中而下種子。

     摩诃羅陀,疏翻為大無罪,最勝經翻為大車,疏翻摩诃波那羅為大度,注雲未詳。

    又最勝經翻為大渠,新記雲疏謂未詳,蓋莫究所翻之意。

    大度、大渠,乃梵音楚夏耳。

    摩诃提婆,此經下文翻為大天。

     憩駕止息。

    廣韻:憩,去例切;亦作憩。

    說文:憩,息也。

    廣韻:駕,乘也、行也。

    說文謂:駕者,馬在轭中也。

     第一王子心甚怖懅。

    廣韻:懅,強魚切,又通其據切,怯也。

    廣雅:謂懼也。

    第三王子獨無怖懅者,以彼舍身時至,大心宏發,離死怖畏故。

     山中空寂,神仙所贊。

    此經不廣譯神仙事,準投身餓虎經。

    時有五百神仙在岩窟中修行,太子入山見之,諸仙為說大法,心大歡喜,自此厭世舍身。

    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

    仙者,遷也,遷入山也,故制字從人從山。

    參同契曰:懷玄抱真,體服九鼎,累積久長,變形而仙。

    抱樸子曰:求仙當以忠孝仁信為本,若但務方術,終不得也。

     見有一虎。

    說文曰:虎,山獸之君也,或名白額侯。

    方言謂陳魏宋楚之間以虎為李父,江淮南楚以虎為李耳,亦曰於菟。

    見左傳準玄奘三藏傳。

    西域虎稱烏擇(音徙)。

    遁齋閑覽雲:虎食一人,則耳生一缺。

    汀州西山有虎,為獵所殺,兩耳如鋸焉。

    虎性甚靈,不妄食人,蓋命所值,或宿冤也。

    酉陽雜俎曰:虎害人,能令死屍自起,解衣方食。

    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在脅兩旁皮内,取得佩之,臨官則能威衆。

    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

    獵人射之,光墜入地成白石,主小兒驚。

    茆亭客話曰:凡虎傷之死魂曰伥(敕良切,狂也)鬼。

    月暈虎必交,虎食狗必醉。

    狗,虎之酒也。

    虎不傷醉人,事見朝野簽議。

     虎産七日,不得求食,投身餓虎。

    經雲:崖下一虎,新生七子,時天降雪,不得求食,懼凍,其子守餓不去。

     我從昔來,多棄是身。

    餓虎經雲:太子當舍身時,自言:吾昔誓願舍一千身,已舍九百九十九,今此悉當滿足。

    然則千身猶存數量。

    法華則曰:我觀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地,非是菩薩舍身命處。

     然複不免無常敗壞。

    大經明九想觀:一者脹想,乃至第九燒想。

    智人觀此,庶不為幻身所瞞也。

    唐楊衡九想圖詩曰:一世枯榮無異同,百年哀樂盡歸空。

    野幹鳥鵲争喧處,林下何人在定中。

     可惡如賊,猶若行廁。

    惡,烏故切,憎也。

    說文曰:廁者,圊也。

    釋名曰:廁者,雜也,言人雜廁其上也。

     于生死海中作大橋梁。

    六度經雲:為道者當施立法橋,令一切得入。

    說文曰:楚人謂橋為圯。

    凡橋有木梁、石梁、舟梁,舟梁即浮橋也。

    毛詩所謂造(七到切)舟為梁,謂從舟至舟相編為橋也。

     則舍無量癰疽瘭疾,廣韻,癰,于容切,疖也,腫也,亦作癰。

    疽,七餘切。

    瘭,必遙切。

    說文曰:瘭疽,久癰也。

    廣雅曰:癰成為瘭。

    瘭,起也。

     是身不堅,如水上沫。

    維摩經曰: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疏曰:水流衡擊成沫,一往似有,撮之即無。

    智者觀身,非實亦爾。

     是身不淨,多諸蟲戶。

    大經曰:身有三百六十骨節,髓有九十九重。

    于此骨間,複有諸蟲,四頭四口,九十九尾,五髒葉葉相覆,猶如蓮華。

    有八萬戶蟲,于中止住,互相使役,音聲語言,去來動息。

     無常變異。

    首楞嚴經雲:變化密移,寒暑遷流,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殒,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無諸塵累,經音義雲:累,盈僞切。

    鄭玄謂:累者,系也。

    六境污心,如塵坌人,即此系縛,不得出離,故言塵累。

     日無精光,如羅睺羅捉持障蔽。

    大經雲:譬如日月,為煙塵雲霧及羅睺羅之所覆蔽,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諸佛所贊,常樂住處,常樂我淨,佛之四德。

    此中不言我淨,人不曉者,往往樂字作去聲呼,非也。

    餓虎經雲:太子上山崖上,發願舍身,救衆生命,願成菩提,得金剛身,常樂我淨,無為法身。

     涕泣悲歎。

    涕音體。

    毛詩曰:泣涕漣漣。

    傳曰: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崔皓注漢紀曰:淚下無聲曰泣。

     被服衣裳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世本曰:胡曹作衣裳。

    衣,依也,形軀依之也。

    白虎通曰:衣,隐也;裳,障也,隐形障蔽也。

    輔行曰:在上者為衣,在下者為裳。

     布散狼藉:說文曰:狼似犬,銳頭白額,高前廣後。

    音義指歸曰:狼性犷暴,凡食物即藉地,以故鄉人呼食處為狼藉也。

     流血,處處遍污其地。

    奘三藏傳雲:北印度東南二百裡,至大石門,是薩埵舍身飼烏擇處。

    其地及草木,先為王子身血所染,今猶绛赤。

     見已悶絕。

    悶,莫困切。

    易曰:遁世無悶。

    說文曰:悶,懑也。

     不自勝持。

    勝,音升,謂舉也。

     号天而哭。

    号,胡刀切。

    爾雅曰:号,大呼也。

    釋名曰:号者,以其善惡呼名之也。

    易曰:先号跳而後哭。

    莊子曰:老聃死,泰矢吊之,三号而出。

     我弟幼稚。

    廣雅曰:稚,直利切,小也,晚也。

    字從禾,禾之幼者為稚。

    世稱稚子,即其義也。

     才能過人。

    過字平呼,謂越也。

    玉篇:能,謂多技藝也。

    廣韻曰:能,獸名也,熊之屬,足似鹿。

    漢書:漢高帝初起沛,衆欲立沛公。

    高帝曰:吾能薄。

    注曰:能,獸之雄猛者。

    述異記曰:水居者曰能,陸居者曰罴。

     我甯在此,并命一處。

    說文曰:甯,願詞也。

    論語曰:禮,與其奢也甯儉。

    尚書雲:甯失不經。

    并訓不如也。

    或作奴定切,呼之非也。

     朋友知識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白虎通曰:朋,黨也;友,有也。

    詩序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朋友以成者也。

    唐明皇雜錄雲:劉晏以十歲神童為正字,上問曰:汝為正字,正得幾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

     今者我天為何所在?蓋王子所将侍從,依怙王子,如同父母,父天母地,故雲我天為何所在也。

     得三鴿雛,一為鷹食。

    爾雅曰:生哺,鷇。

    注曰:鳥子須母食之也。

    生噣,雛。

    注曰:能自食者也。

    易通卦驗曰:鷹者,鸷殺之鳥。

    此中鷹能奪鴿,王妃夢中事爾。

    若論實事,如昔佛為屍毗王割肉,濟鷹留鴿是也。

     目睫瞤動,睫,子葉切。

    說文曰:目毛也。

    瞤,如倫切。

    說文曰:目睫動也。

    然則目睫瞤動,此中緻兇之兆。

    故修真秘訣曰:若目瞤耳鳴,心動面熱,必有災患。

    若言緻吉之兆,如西京雜記,陸賈曰:目瞤得酒食,燈結華得錢财。

    蓋吉兇雖異,動必有變也。

     時有青衣。

    最勝經雲:時有侍女,蓋青衣女童也。

     傳聞外人傳字,經、史、通三音,今取知戀切,為此中文意故。

    釋名曰:傳,傳也,人所止息,去後複來,轉轉相傳,無常人也。

     悲哽苦惱,抆淚而言。

    經音義雲,哽古文作鲠,??鲠皆同,古幸切,噎也。

    輔行雲,鲠謂魚骨鲠喉,如是傷痛之甚也。

    抆,武粉切,拭也。

     我念宿命,六通中宿命通也。

    法界次第雲:于深禅定中發宿命智,能知過去百千萬劫事。

    今是果佛,知無量劫中舍身飼虎事也。

     是王有子,能大布施。

    此經不譯薩埵布施事。

    準餓虎經曰:過去有乾陀屍利王,王有太子,名栴檀摩提。

    太子見貧窮老病,從父乞求寶藏布施。

    父王不許,即便潛往裴提舍國,賣身于婆羅門家,得直千金布施。

    奴因入山斫樵,乃得牛頭栴檀。

    爾時國王癞病,欲要此香。

    敕言:有者當與半國。

    奴即奉香。

    王得病愈,召奴與分半國,問其所來。

    奴言:我本乾陀王太子,以好施故,來此賣身。

    王聞敬重,即與半國。

    太子不願,但求王庫藏布施。

    滿五十日,王許之。

    施已還國,父母歡喜。

    次便入山,見虎饑餓,遂乃舍身。

    是時諸天空中贊言:摩诃薩埵不久當坐道場等。

    然彼經太子本名栴檀摩提,後因天贊,方稱摩诃薩埵。

    蓋摩诃薩埵,此翻大心,此經專從德立名也。

    佛地論雲:薩埵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

     自躄于地。

    自塗坌身。

    廣韻:躄,旁益切,倒也。

    坌,蒲悶切,??土曰坌也。

     亦生悲恸。

    恸,音洞。

    論語曰:顔淵死,子哭之恸焉。

    注曰:恸,哀過也。

     王妃是時,兩乳汁出。

    博物志曰:嬰兒号而母乳出,蠶弭絲而商弦絕。

    宋書載,朱循之守滑台,為虜所圍,母聞之悲惱。

    忽一旦乳出,母言:此必我兒沒矣!及得報,果此日城陷。

    此皆母子天性相關如是也。

     煩惋心亂,靡知所在。

    惋,烏貫切,字略,謂驚歎也。

    靡,母彼切,謂無也。

     氣力惙然。

    廣韻曰:惙,陟劣切,疲也,憂也。

    聲類謂惙者,氣短之貌也。

     無常大鬼奄便吞食根本毗奈耶雲:佛在羯蘭铎迦竹園,敕諸苾刍于寺門壁,當畫五趣生死輪,輪中畫五趣十二支(雲雲)。

    其頂上畫無常大鬼,髼發張口,長舒兩手,抱其輪辋,于鬼兩畔書二偈:一曰:汝當求出離,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

    二曰:于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

    複于鬼頂上畫一白圓相,以表涅槃圓淨之像。

    奄便者,猶忽然也。

     憂苦逼切,心肝分裂。

    江令公集雲:遠法師幼時善弩射,嘗射殺一鶴雛,其母飛來忽不動,翔觀之已死,破腹看之,心腸寸斷,師從此發心出家。

    物類雖異,挍之喪子,肝腸斷絕事同也。

     輸頭檀是本行集經雲:師子頰王生四子:一名閱頭檀,二名白飯王,三名斛飯王,四名甘露飯王。

    梵語閱頭檀,此翻淨飯。

    妙玄雲:淨飯王非獨為釋迦佛之父,亦為賢劫千佛之父。

     今摩耶是。

    或翻天後,或翻大術。

    瑞應經翻大智母。

    華嚴五十三知識,摩耶居一,得菩薩大願智解脫門,于淨飯王家右脅而生。

    悉達太子成佛,無量諸佛悉為其母,當來賢劫千佛亦為其母。

     今調達是,亦曰提婆達多,此翻天熱。

    乃斛飯王子出家,誦六萬法聚,滿十二韋陀,為利養故,往佛學通,佛不為說。

    阿難是兄,授與通法,語阇王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

    從是阇王殺父弑母,捧三十肘石擲佛,山神手遮小石,迸傷佛足。

    又教阇王放醉象,蹋佛拳,殺華色比丘尼。

    又安毒十爪,去禮佛足,中傷于佛,從此生陷地獄。

    行此五逆,生時天心熱,故名為天熱。

     今瞿夷是。

    據本生經中,悉達太子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是寶女不孕;二名耶輸陀羅,即羅睺羅之母也。

    瞿夷,此翻明女,是太子之正妃也。

    太子外家去城八百裡,姓瞿夷氏。

    舍夷長者名水光,婦名月藏,居近城邊。

    生女之時,日欲将沒,餘光照其家皆明,故字瞿夷。

     今五比丘,法華句雲:悉達太子入山學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一、拘鄰;二、頞鞞;三、?提,亦名摩诃男;四、十力迦葉;五、拘利太子。

    妙樂雲:頞鞞、摩男、拘利是父親,餘二是母親。

    若準法華句,第五乃列陳,如頞鞞、?提、十力迦葉、摩诃男、拘利太子。

    此文若列?提,應除摩男,以文句前文言是異名故。

    若依五分律本行集,則摩男是斛飯王子,?提是甘露飯王子,既是二人,又成六矣。

    異同若此,未知孰是。

     及舍利弗。

    法華句雲:舍利弗羅,此翻珠。

    其母于女人中聰明第一,聰明之相在于眼珠,珠之所生,故雲珠子。

    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

    以子顯母,故作此号。

    尊者之姓,本拘栗陀,是婆羅門種也。

    華嚴音義雲:應言奢利補怛羅。

    奢利,此翻鹙鹭鳥;補怛羅,此翻子。

    尊者之母,其眼黑白,分明流利,如鹙鹭眼,依母以得其名。

    舊翻身子,訛也。

    雲間譯梵曰:一翻身子,一翻鹙鹭,此雙收二家也。

     目犍連是法華句雲:大目犍連,姓也,此翻贊誦。

    文殊問經翻萊茯根。

    真谛雲:勿伽羅,此翻胡豆。

    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大論:佛告目伽路子度。

    此佛呼目連也。

    垂裕記雲:萊,力何切;茯,蒲北切。

    世人未達,往往作來伏音呼之,可笑也。

    正應作蘆菔,音與上同。

    今時人寫作蘿蔔,俗字也。

    詳釋此名相,具見爾雅。

     收其舍利,即于此處起七寶塔。

    餓虎經雲:太子飼虎已,群臣白王:宜收骸骨出山,平地阇維,收取舍利,起塔供養。

    此乃往昔所起之塔,此品之初從地湧出者是。

    法顯三藏傳雲:西域有國名竺刹利,東行二日至薩埵投身喂虎處。

    此處有塔,衆寶挍飾,王臣供養不絕。

    又餓虎經後記雲:爾時國王聞佛說法,即于此處起菩薩投身餓虎塔。

    今塔現在東面山下,中有精舍,安五千僧。

    以上二師所見之塔,乃今日國王所建者,非昔舍身時塔。

    以昔之塔雖雲從地湧出,而品末自雲即沒不現故。

     五體投地。

    長阿含雲:二肘二膝并頭,謂之五輪。

    輪是圓轉之義也。

    珠林雲:今見西域僧禮拜,乃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

    此五體投地之義也。

    請觀音疏雲:地是一實相地,與薩婆若相應,名為投地。

     如紫金山。

    爾雅曰:黃金謂之蕩,其美者謂之镠。

    注曰:镠即紫磨金也。

    初學記雲:上金為紫磨,其色通明鮮潔,又号揚邁金。

    請觀音經雲:一切佛出世,明照如日月,身出大智光,如燒紫金山。

     六種清淨微妙音聲,法界次第列八種音聲。

    此中言六,不必遠求:一、其音清徹,二、妙如梵聲,三、師子吼聲,四、大雷之聲,五、迦陵頻伽,六、孔雀之聲。

    華嚴謂梵王語音清妙,一切梵衆各謂梵王獨與己合,近遠同等。

    法華句雲:如來梵音遠聽,如在佛邊。

    目連!欲知佛聲過西方恒河沙國土,其聲如本不異。

     迦陵頻伽。

    或雲羯羅頻伽、迦蘭陀,此翻妙聲。

    楞嚴雲: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華嚴音義雲:此鳥本出雪山,其在殼中,即便能鳴。

    其聲和雅,聽者無厭。

    其形如鵲,群集多栖竹林。

    正法念經雲:迦陵頻伽出妙音聲,一切天、人、緊那羅等諸妙音聲,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

     盡思度量,廣韻,盡,即忍切,竭也,終也。

    思,息茲切。

    說文曰:深謀遠慮曰思。

    度,徒各切。

    廣雅曰:度者,揆也,測也。

    量,謂籌量也。

     光明赫奕。

    廣雅曰:赫赫,明也。

    廣韻曰:奕者,大也,盛也。

    有經本奕作奕,非也,蓋博弈字也。

     希有希有。

    護國記曰:希有重言者,稱贊之極也。

    與善哉重言義同也。

     如優昙華,時一現耳。

    妙樂記雲:優昙華,新雲邬昙缽羅,此翻瑞應華,亦曰靈瑞。

    此華三千年一現,現乃金輪王出世。

    泥洹經雲: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昙缽。

    此樹有實無華,若開金華也,乃有佛;佛若不出,即有金輪王王世。

     而複遊入善寂大城。

    大經雲:譬如大城,唯有一門,守者聰明有智,可放則放,可遮則遮。

    城喻涅槃,門喻八正,守者喻于如來。

     推本性相,亦皆空寂。

    妙樂雲:一實理上,性相二空。

    無性性空,即無四性。

    無性亦空,即是相空。

     ??幻響化大經雲:小兒見熱時??,謂之為水。

    有智人見,終不生于實水之想。

    譬如幻師,幻作四兵,乃至山林河井,小兒睹之為實,智人知是幻力惑人。

    譬如山谷,因聲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有,有智之人,解無定實。

    法界次第雲:若諸得神通者,能有變化,化人無生老病死,以是空故。

    谷響鈔雲:佛常以??幻等為喻者,以衆生不曉依正等法是空,故以??幻等易解之空,喻彼難解之空,令達身心,猶如??幻等不實也。

     如水中月,次第雲:月在空中,影現于水。

    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是故如水中月。

    小兒見水中有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

     如夢所見次第雲:夢中無實,覺已自笑。

    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有,得道覺時,乃知無實而便自笑。

     五通神仙。

    楞嚴雲:有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遊于山林,人不及處,壽千萬歲。

    有十種仙,謂地行仙、飛行仙、照行仙等。

    斯亦輪回妄想,流轉報盡,還入諸趣。

     及諸聲聞瑜伽論雲:諸佛言教,聲為最上,或從師友所聞聲教,展轉修證,求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一切緣覺大論雲:辟支迦羅,此翻因緣覺,亦名獨覺。

    出值佛世,聞十二因緣,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道,名為獨覺。

     從三昧起。

    經音義雲:三昧,正言三摩地,此翻等持,謂等持諸功德也。

    或翻正定,謂任緣一切境,常正定也。

    大論雲:一切禅定心,皆名三摩地。

    秦言正心行處,是心無始常曲,入正行處,心則端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則直也。

     ○九、問答釋疑 疑是解之津,解是疑之濟。

    上來雖已通諸事相,而未嘗商挍經中意義關涉處,此故稽古設問于前,然後約文約旨而敷暢之,如是者凡三十六段,得不為是經之津濟乎? 一問:耆阇崛山在王舍城,内耶?外耶?若在外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