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下

關燈
思治身器,謂十業道各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三、贊美,四、随喜,五、回向,是名五十思。

    後心複起五十思,令其圓滿,名為百福。

     是經甚深初中後善法華句釋經七種善義:初、中、後善者,即是序、正、流通三分,名為時節善也。

    若依小乘中,則以戒、定、慧三學為三善;今大乘中,則以初、中、後心為三善也。

     譬喻為比,若常途解譬喻二字,意則一也。

    若二字分别,如妙樂曰:以類比況謂之譬,開曉令悟謂之喻。

    既兩字雙題,應有小别。

     滿中盛火,應從中過。

    最勝經雲:假使大火聚,滿百逾繕那,為聽此經故,直過無辭苦。

    四明記雲:火中過者,為法亡軀也。

    華嚴中,善财參勝熱婆羅門,投身火聚,即其事也。

    盛字平呼,受也。

     蓮華座上。

    大論雲:諸床皆可坐,何必蓮華耶?答:諸床為世間白衣坐法。

    又蓮華濡淨柔脆,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能莊嚴故。

     或見佛像。

    西域記雲:優阗王因佛上升忉利,為母說法,三月不還,乃請目連以神通力接毗首羯磨,上于天宮,觀佛相好,雕旃檀像,高五尺,下于人間。

    又增一雲:波斯匿王聞優阗王雕像,乃用紫磨金鑄佛像。

    此皆造像之始也。

    垂裕記引大論曰:不于泥木生難思想,安知像性等虛空界,三身宛然,四德無減。

    是則相從之心,即是真佛。

     普賢菩薩悲華經雲:我誓于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寶藏。

    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

    法華句雲:梵語邲輸颰陀,此翻普賢。

    伏道之頂,其因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于極聖曰賢,非十地之賢也。

    又普賢觀經,名為遍吉。

    遍者,普也;吉者,賢也。

     文殊師利,此菩薩号,經典異出,或雲滿濡,或雲敬首、濡首、縛首等。

    舊翻妙德,故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西域記雲: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以此菩薩生時,感十事吉祥故。

    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娩龍豚,七馬産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

    釋簽第八,明文殊昔為妙光菩薩,教化燈明佛八王子,轉次授記,最後名曰然燈。

    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則文殊、妙光,乃成釋迦九代祖師。

    故處胎經中,文殊自言:我本能仁師,今迹為釋迦弟子。

    首楞嚴經說:文殊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

    鴦掘魔羅經謂:文殊是北方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作佛,名曰普見。

    此本迹俱高也。

     彌勒大士維摩疏雲:彌勒是當來大師,次補佛處。

    言彌勒者,有雲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

    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昙摩流支慈育國人,因姓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

    姓阿逸多,此翻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上皆疏文。

    )西域記雲:梵語梅呾麗耶,唐言慈氏,即姓也。

    彌勒下生經雲:修摩梵王,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彼經又明龍華三會比丘,皆姓慈氏。

     勇捍多力莊子曰:勇悍果敢,聚衆率兵,此下德也。

    谥法曰: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人曰勇。

    捍,音汗。

    廣韻:抵,捍也,猛悍也。

    細詳二字俱通,今取捍字為正。

    以下多力之言從手,義強也。

     名聞流布,說文:名者,自命也。

    字從夕從口,夕不相見,以口自名也。

    聞,亡運切。

    廣韻:名達曰聞。

    毛詩:令聞令望。

    内有德,外聞達也。

     閻摩羅王經音義雲:閻摩羅,即鬼官總司也。

    或雲閻羅、??摩、琰摩,皆聲之轉也。

    具雲閻摩羅社,此翻雙王。

    蓋兄及妹皆作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雲雙王,一名包二人也。

    或雲苦樂并受,故曰雙。

    如長阿含雲:閻摩羅宮縱廣六千由旬,王及群臣盡夜三時,有自然銅镬在前,有大獄卒捉王卧熱鐵上,洋銅灌口,咽腹焦爛,受罪既訖,還複娛樂。

    婆沙論謂琰摩羅界在贍部洲下,起世經謂在鐵圍山外,婆沙論、顯揚聖教論皆雲閻羅是鬼趣攝,瑜伽論謂是地獄道收。

    淨土經雲:閻羅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始王共戰,不如因願後世為地獄主,治此諸人。

    王有十八大臣等衆,皆悉同願。

    毗沙王者,今閻羅是;十八大臣等衆,今諸小王及牛頭、阿旁等是。

    搢紳脞說曰:唐嚴安之為京兆尹,以強明稱,民吏畏之。

    一日,見一神人,鞬櫜緻禮甚恭,曰:五道将軍拜谒,今奉天符迎公為閻羅王,替韓王也。

    安之是夜果卒。

    冥報記雲:閻王如人間天子,太山府君如尚書令等,或立九殿王等,乃唐道明和尚入冥見之,以立未見聖教 風水諸神。

    火神等神。

    長阿含雲:有四大神,名曰地、水、火、風。

    地神雲:地中無水、火、風。

    佛言:汝勿作此念,皆應有也。

    但地大多,故名地耳。

    神聞佛說,得法眼淨。

    風神亦雲:我今以神力遊戲。

    作是念時,風波即起。

     韋馱天神此天姓韋名琨,乃南方增長天王下八将之一耳。

    四王下合三十二将,韋馱為首。

    此天生知聰慧,早離欲塵,修童真業,受佛付囑,護出家人。

    比丘雖多犯戒,人間臭氣,上沖空界,四十萬裡,無不厭之。

    恐違佛制,是故須來。

    又佛所制毗尼,并曾聽受。

    昔南山律師,戒律精嚴,感尊天侍衛,于是一一叙問。

    教律中事,具載感通、靈感二傳,此不具述。

    昔天竺、四明,各制光明忏,并不列韋天。

    熙甯中,明智師遊學永嘉忠公之室,一日告歸,忠曰:子歸,必紹延慶法席。

    餘嘗夢摩利韋天,欲為位于道場。

    殆歸,果屍是刹,二天預位。

    從是忏法加召,天下像設亦取則。

    事見明智塔記。

    然此經諸天,名目俱顯,獨不言摩利支天。

    今因而載之,庶崇奉者得其實也。

     摩利支天,此翻陽??。

    由此天不可見,不可拟,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猶如陽??。

    故藏中舊有摩利支經一卷。

    至大宋太宗朝,又新譯大摩裡支經七卷,雲:有菩薩名摩裡支,恒行日月之前,日月不能見,不能捉,水火不能漂燒,離諸怖畏,無敢輕慢。

    若人誦持神咒,則能隐身路上,水火王難,盜賊軍陣,皆不得便。

    行人當想尊天,坐金色豬,身著白衣,頂載寶塔,左手執無憂樹枝,外有群豬圍繞。

    陀羅尼雜集雲:若人供養摩利支天,應用金、銀、赤銅、檀香,作天女形。

    左手屈臂,向左乳前,把天扇,扇作天竺卍字曲,内作四日形,扇上作??光形。

    右手伸臂,五指垂下,身長一二寸,乃至一肘,左右作侍人,亦天女相。

    舊經後有記曰:相州有人,夜夢一鬼牽車,群豬繞之,車中盡是文書。

    人問其故,鬼答曰:此合殺兵戈之籍也。

    看之,皆是人名。

    鬼曰:欲得免殺,當持摩利支經。

    其人因請斯經,至誠受持。

    不數月間,果有兵戈,獨得免脫。

     及毗紐天。

    紐,女九切,疏中翻為遍勝。

    阿含謂是色界天,俱舍謂是三禅頂天。

    大論雲:毗紐天,臍中生千葉蓮華。

    觀音義疏雲:韋紐天,此翻遍聞,身有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是諸天将。

     及自在天摩醯首羅。

    疏中謂此摩醯首羅翻為大自在威靈帝等,此乃天台指首羅為天主大自在天也。

    而霆師諸天傳則不本此說,乃曰:經中别有摩醯首羅,乃藥叉神,此非天主。

    如孔雀經雲:摩醯首羅藥叉,止羅多國,住光明。

    鬼神品内先言自在天,此即天主首羅也。

    次雲大力鬼王那羅延等,摩醯首羅即藥叉神也。

    如本行經說:佛為悉達太子時,合禮天廟。

    以摩醯首羅其神惡而有靈,太子至其所,擡身下階,先禮太子。

    既雲神惡,必非天主矣。

    所以古來畫像,猶豫不決,一作菩薩相。

    三目八臂,合掌執拂等。

    一作藥叉之相。

    頭發髼起,三目八臂,手執弓箭等。

    然霆師此說,後賢更審之。

     五百徒黨。

    釋名曰:五百家為黨。

    黨,長也,一聚所尊長也。

    又輩也。

    論語有夫子鄉黨篇。

     富那?陀大經曰:菩薩初生之時,富那?陀鬼神大将執持,震動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金色晃耀,彌滿虛空。

    疏:翻富那?陀為集至成。

     及金毗羅摩耶經曰:金毗羅神,統領一切鬼神,是東方天王下輔臣。

    金色發神,是北方天王下輔臣。

     那羅延,此翻鈎鎖力士。

    賓頭盧伽,此翻立不動車。

    缽羅婆,此翻忍得脫。

    昙摩?羅,此翻學帝王。

    摩竭羅婆,此翻除曲心。

    繡利密多,此翻有功勳。

    勒那翅奢,此翻調和平劍。

    摩舍帝,此翻伏衆根。

    奢羅蜜帝,此翻獨處快。

    醯摩?陀,此翻應舍主。

    薩多琦梨,此翻大力天。

    波诃梨子,此翻威武盛。

    鸠羅檀提,此翻戰無敵。

    以上略翻名,并見疏文。

     禅那英鬼阿羅婆帝黃頭大神質多斯那那羅羅阇祈那娑婆摩尼乾陀及尼楗(渠偃切)陀摩诃伽吒半祈鬼神婆那利神針發鬼神摩诃婆那及軍陀遮及以茂脂及以楗陀旃陀旃陀利大鬼神女等鸠羅以上一十九鬼神名,疏記不翻,古今譯梵亦不載。

    準經中總結雲一切皆是大菩薩等,即知并是法身大士,權現護教也。

     目真鄰王,法華雲:目真鄰陀山。

    補注翻為石山。

    華嚴經音雲:目真,此翻解脫;鄰陀,此翻處。

    此龍因聞法而得解脫處也。

     伊羅缽王,法華稱優缽羅,添品法華稱漚缽羅。

    法華句雲:漚缽羅,此翻黛色。

    蓮華池,龍依池住,以得佳名。

     難陀龍王?難陀王大經雲:菩薩初降生時,難陀龍王及婆難陀,以神通力浴菩薩身。

    楞嚴經謂:?難陀龍,無耳而聽。

    張無盡注曰:龍耳為聾,神而能聽。

    法華句雲:難陀,此翻歡喜;?,此翻善。

    此兄弟二龍,常護摩竭提國雨澤,國無饑年。

    瓶沙王年作一會以報德,百姓歡喜,從此得名。

    二龍初不信佛,佛升忉利,為母說法,居須彌邊,乃言:雲何秃人從我上過?即放火??。

    目連降之,現十四頭龍,繞須彌十四匝。

    龍繞七匝,又放霹靂。

    目連雲:設我亦爾,閻浮悉皆被害。

    乃化為小蟲鑽齧,龍遂發心出家。

    目連現身于龍睫上行。

    龍曰:何苦相惱?目連曰:汝何雲秃耶?龍曰:願為弟子。

    龍至佛所,佛為說法等。

     波利羅睺,此修羅名也。

    法華句翻為障持,障持日月者也。

    種是畜生,身長八萬四千由旬,日放光明照其眼,舉手障日,世人鹹言日蝕,障月亦爾。

    或作大聲,世人鹹言天獸吼,怖日月。

    時倍大其身,氣呵日月,日月失光,即來告佛。

    佛敕之,彼即支節戰動,遂放日月。

     毗摩質多經音義雲:毗摩,此翻遍空;質多,此翻種種嚴備。

    言此修羅與帝釋戰時,嚴備兵仗,遍空而列也。

    觀佛三昧經雲:光音天生此地,使有欲人入海洗浴不淨,落泥變為卵,八千歲生一女,千頭少一,二十四手。

    此女戲于水,水精入身,八千歲生毗摩質多,二十四頭,千手少一。

    娶乾闼婆女為妻,生舍脂夫人,嫁帝釋天。

    舍脂一日讒其父與釋天交戰,帝釋以般若力不能為害。

    起世經雲:須彌東海下有質多國,縱廣八千由旬。

     睒摩利子:睒,式冉切,疏中翻為英雄德,諸天傳指為摩利支天,是梵音楚夏。

    今詳此說,有三不便:一、梵語未全,不可妄認;二、據天台翻名,不言陽??;三、案下經結文,自雲是等皆是阿修羅王。

     佉羅骞陀,疏中翻為吼如雷。

    法華句雲:佉羅骞馱,此翻廣肩胛,亦雲惡陰,此阿修羅力能湧大海水。

     種植園林。

    植,亦作殖。

    左傳曰: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會通曰:下子曰種,移根曰植。

    植者,立也。

    說文曰:樹果曰園,衆木曰林。

     能令地味悉出地上。

    婆沙論雲:成劫之初,有地味生,猶如稀蜜。

    有人宿習,耽味取食,爾時有情名初受段食,次有地皮、地餅等生焉。

    然此經說地味,非劫初事。

    今引上文,顯地下有地味等耳。

     百草樹木淮南子曰:神農嘗百草之滋味。

    莊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

     無有斜戾。

    戾,力計切。

    字林曰:字從犬出戶而身曲戾,蓋象形字也。

     優缽羅華。

    波頭摩華。

    拘物頭華經音義雲:優缽羅,正雲尼羅烏缽羅。

    尼羅,此翻青;烏缽羅,此翻蓮華。

    十六觀經:勢至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

    正雲缽特摩,亦曰波頭摩,此翻赤蓮華。

    拘物頭,此翻黃蓮華。

    唐太宗實錄雲:罽賓國進拘物頭華,香聞數裡。

     分陀利華妙玄七雲:睿師曰:未敷名屈摩羅,将落名迦摩羅,處中盛名分陀利。

    遠師雲:分陀利加,是蓮華開喻。

    體逐時遷,名随色變,故有三名。

    大經曰:人中蓮華、分陀利華,既二名并列,應有通别。

    今取蓮華是通名,分陀利是别号。

    朗師曰:或翻鮮白色,或翻赤色,或翻最香,皆是開盛之義。

    舉分陀利,則兼之也。

     除諸雲霧。

    元命包曰:陰陽聚而為雲。

    說文曰:雲,山川氣也,從雨,雲象回轉形也。

    春秋說題曰:雲之為言,運動陰路,觸石而起。

    公羊傳曰:觸石而起,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者,唯泰山雲乎?元命包曰:霧,陰陽之氣,陰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

    爾雅曰:天氣下,地不應,曰雺。

    注曰:蒙昧也。

    地氣發,天不應,曰霧。

    霧謂之晦。

    注曰:言晦冥也。

    世紀曰:凡重霧三日必大雨,雨未降,其霧不可冒行也。

    博物志曰:王肅、張衡、馬均俱冒重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

    問其故,無恙者雲:我飲酒,病者飽食,死者空腹。

    望氣經曰:十月癸巳,霧赤為兵,青為殃。

    抱樸子曰:白霧四面圍城,不出百日,大兵至城下。

    西京記曰:太平之代,霧不塞望,侵淫被泊而已。

     日王赫??,放千光明。

    閻浮檀金,以為宮殿。

    起世經雲:日天子宮殿,以閻浮檀金為妙辇輿,高十六由旬,莊嚴殊勝。

    天子眷屬,在彼辇中,受大快樂。

    日天子身,及辇宮殿,有千光明,五百傍照,五百下照。

    月天子宮殿,水精辇輿,亦千光明,五百傍照,五百正照。

    又阿含經明:日天子寶座,方二十裡。

    其日天子,身有光明,照曜宮殿。

    宮殿光明,照曜城郭。

    城郭光明,顯于下土。

     開敷種種諸池蓮華。

    大經雲:譬如蓮華,為日所照,無不開敷。

    釋簽雲:白蓮、青蓮,并因日而開。

    有人雲:白蓮因日開,故諸天用華開合以表晝夜,以龍眠、龍起以表春秋。

    輔行雲:青蓮因月開,赤因日開。

     正法、像法。

    然諸佛出世,皆有正、像、末三時。

    今且以釋迦出世三時,以示其相者。

    摭華鈔雲:釋迦滅後,有三種時: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正者,聖也,具有教、行、理、證。

    理則真如之體,凡聖所依。

    從此流出十二分教,皆所诠之行。

    依教修行,必獲果證。

    像者,似也,似于正故。

    但有教、行、理,少有果、證。

    後一萬年,名為末法。

    去聖逾遠,人根漸鈍,獨有教典,不肯修行。

    但有教、理,全無行、證。

    法已微末,故名末法。

     次補佛處。

    觀音義記雲:補處,猶儲君之義。

    說文曰:儲,偫也。

    偫,待也。

    蔡邕勸學曰:儲君者,副君也。

    發真鈔雲:補處者,補前佛之生處也。

    妙宗鈔雲: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别圓補處,彰佛無量。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名等增益。

    菩提樹神是通名,等增益是别号,以别簡通,顯道場之神多也。

    故華嚴合論雲:道場在摩竭陀國,彼處有一萬道場神守護是也。

    準西域記,菩提樹即畢缽羅樹,一切諸佛盡在樹下成菩提道,因名菩提樹。

    此神守護其處,以立喜名。

    此經對告此神,凡該四品,最後又能以偈贊佛,觀其所證不淺。

    故諸天傳曰:菩提樹者,依實相理地出生一切種智而為根本,道品三十七種以為枝葉,開萬行之因華,結四十二位之妙果,常以四攝覆護衆生,故現神身而佐法會也。

     砗磲,梵語牟婆落揭拉婆,此翻青白間色寶。

    文選江賦曰:洪蚶專車,紫魧文貝。

    爾雅曰:具居陸贆,在水者蜬。

    注曰:水陸異名也。

    貝中肉如科鬥,但有頭尾耳。

    大者魧,注曰:書大傳言大貝如車渠,車渠謂車辋,即魧屬。

    小者鰿,注曰:今細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

    虞衡志曰:砗磲似大蚌,?海人磨治其殼,因其形而為荷葉杯,膚理瑩潔如珂玉。

    其尤大者,琢其根柢為杯碗,有厚三寸者,脫落碎瑣,猶為環佩校具。

    按佛書以此為至寶,今乃海錯耳,不知是古砗磲否?然古字本單作,後人加二石,故玉篇曰:砗磲,石次玉也。

     碼瑙經音義雲:梵語谟薩羅揭婆,此翻杵藏,或翻胎藏。

    此取堅實為名,即碼瑙也。

    舊雲摩婆羅伽隸,此翻碼瑙。

    蓋此寶色如馬之腦,因以為名。

    其色赤白,硺成器皿,有紋如纏絲故。

    但諸字書傍加二石,謂之石次王也。

    王子年拾遺曰:帝颛顼時,丹丘之國獻馬腦甕,以盛甘露。

    馬腦,石類,南方者為上。

    其善别者,馬死則扣其腦而視之,其色如血者,則日行萬裡;腦色黃者,日行千裡;腦色青者,嘶聞數百裡;腦色黑者,日行五百裡;腦色白者,多力而驽。

    今為器皿多用赤色者,其國人聽馬嘶,則别其寶色也。

     奴婢仆使風俗通曰:古制本無奴婢,即犯事者或原之。

    臧者,被臧沒入為官奴婢;獲者,逃亡獲得為奴婢也。

    方言曰:臧、甬、侮、獲,奴婢賤稱也。

    荊淮海岱并齊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

    周禮曰:奚三百人。

    鄭玄注曰: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曰奴婢,其少才智者以為奚,今時侍史官婢是也。

     孝養父母禮記: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乎四海,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禮又曰:孝體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有一長者,經音義雲:天竺國俗,多以商賈為業,遊雲涉險,不憚艱辛,彌積年歲,必獲珍異。

    上者奉王,餘皆入己,财盈一億,德行崇高,稱曰長者。

    法華句明長者須具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名曰持水,善知醫方。

    說文曰:巫彭初作醫。

    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

    物理論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遠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

    唐書方技傳許胤宗曰: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脈候幽而難明,吾意能解。

    古之上醫視脈,唯用一藥攻之而愈。

    今人度病多其藥,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獲之也。

    輔行雲:醫術,此方如華陀、岐伯、扁鵲、神農,西方如耆婆、持水等。

     受性聰敏。

    史記雲:聰明敏捷,人之美材也。

    劉劭人物志曰: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于知人。

    左傳注曰:敏,達也。

     種種技藝周禮保氏雲:掌養國子,教之六藝:一五禮,二六樂,三五射,四五馭,五六書,六九數。

    注曰:五禮謂吉、兇、軍、賓、嘉;六樂謂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漢、大武;五射謂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五馭謂鳴和鸾、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謂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九數謂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華嚴說難勝地中菩薩為利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算數、圖印、地水火風、方藥、文書、贊詠等,鹹悉開悟,令住佛法。

     書疏算計天竺之書,即毗伽羅論。

    此論明文字之本,典藉之聲。

    思益經說:天竺外道經書,有十八種類。

    此土之書,即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經、史、子、集也。

    疏謂疏通,決擇為義,疏通上之典籍,決擇一切事理也。

    昔晉律曆志曰:黃帝使隸首作算數。

    後漢鄭康傳曰:九章算術,周公所作。

    即前周禮中九數也。

    四分律雲:有年少比丘,不解時事,聽用算子記數。

     年已衰邁,說文曰:衰,減也,損也。

    禮記曰:年五十始衰。

    毛詩曰:日月其邁。

    傳曰:邁,行也。

    廣雅曰:邁者,歸往也,謂壯力已往也。

     老耄枯悴耄,彌告切。

    禮記曰:二十曰弱冠;三十曰莊,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艾,老也;六十曰耆,指使;謂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老,而傳;謂傳家任子孫也;八十、九十曰耄,謂老耄惛忘也;七年曰悼,謂憐愛也。

    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謂愛幼而尊老也。

     羸瘦顫掉。

    羸,力為切。

    顫,之膳切。

    通俗文曰:四肢寒動謂之顫??。

    蒼颉篇曰:頭不正謂之顫掉。

    掉,徒吊切,振也,搖也。

     要因幾杖。

    幾亦作機。

    四明記曰:坐則憑機,行則執杖也。

    漢李尤幾銘曰:軒轅恐事有阙,作輿幾之法。

    幾始于黃帝也。

    禮記曰:大夫七十而緻事,則賜之幾杖。

    前漢哀帝賜孔光靈壽杖。

     咨問治病。

    左傳曰:訪問于善為咨,咨親為詢。

    注曰:問善道也。

     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醫方經雲:四大不調者,一曰寠魯,謂地增,令身沉重也;二曰變跛,謂水大積,涕唾乖常也;三曰畢哆,謂火大盛,頭胸壯熱也;四曰婆哆,謂風大動,氣息沖擊也。

    此四乃當神洲沉重,痰痾熱重發之異名耳。

    維摩疏雲:一大不調,百一病動;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因身而發。

     若食食已,論語曰: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注曰:食音寺,衣去呼。

    垂裕記解澡浴衣食雲:若未受用,可作平入呼;若正受用,應并去呼。

    若衣食字平入呼,則澡浴字應雲湯水,以未受用故。

    準孤山此說,此文上食字是未受用,可作入聲;下食字是正受用,宜作去聲。

     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

    若據最勝經,則春夏秋冬次第而舉,此經則夏為首。

    疏中釋曰:而初言夏者,或可趣作此言,或問答之時,正是于夏,是故在初。

     是十二月三三而說。

    疏雲:一時有三月,謂孟、仲、季也。

    佛法則不言于秋時則有四,何言三三說耶?此意須帶下文三三本攝以明之。

     若二二說,足滿六時。

    疏雲:俗法四時,時本二月,隻是陰陽。

    正、二是木王,四、五是火王,七、八是金王,十、十一是水王。

    土寄四季,各十八日。

    臘月、三月是陽土寄王,六、九是陰土寄王。

    論本月亦二二說,論寄王亦二二說,故言六時。

    佛法三時,時有四月。

    從臘月十六至二月十五,是春初分;從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是春後分。

    夏、冬各四亦然,故言六時。

    西域用十六日為月朔,故以十六日起初。

     三、三本攝。

    疏雲:俗論正月是春本,攝後兩月;四月為夏本,七月為秋本,十月為冬本,并各攝二月,故雲三、三本攝。

    佛法無秋,即以秋之三月,各攝入三時,時則四月,論本則三,論攝則一也。

     三月将養調和六。

    大疏曰:犯觸生病,乃有六種,謂多坐、多睡、多行、多倚、多語、多淫。

    于食得病有六,謂過量食、少食、過饑食、逆時食、未饑強食、有妨食、不曾食而食。

    醫經鈔雲:生病有十事,謂久坐不卧、食無貸、憂愁、疲極、淫佚、瞋恚、忍大小便、制上下風。

     熱病下藥服。

    诃梨勒本草曰:诃梨勒,出西域及交廣地,主風虛熱氣。

    形似柰,黃色,核圓,有六七楞。

    經音義雲:梵語诃梨勒,此翻天王持來。

    事物記原曰:南海諸番出诃梨勒,後趙時避石勒諱,改曰诃子。

    寄歸傳雲:诃梨勒,若能每日咽一顆,則終身無病。

    嶺南異物志曰:廣洲法性寺殿前,有呵子樹五十餘株,子極小,味不澀,有六楞。

    每歲熟,進貢。

    凡熟時客至,則僧摘以煎湯延之。

    其法用呵子五枚,甘草一寸,俱碎,汲井水煎之,色若新茶。

    其樹至今猶存六七株。

     悉令除愈。

    愈,正作愈,以主切,差也,勝也。

    說文曰:病瘳曰愈。

    孟子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時長者子即以妙藥授之令服,服已除差。

    大經雲:譬如有人身遇重病,到良醫所,随病說藥。

    是人善受醫教,合藥服之。

    服已病愈,身得安樂。

    病人喻諸菩薩,醫者喻善知識,良醫所說喻方等經,善受醫教喻善思惟,随教合藥喻修行道品,服已病愈喻滅諸煩惱,身得安樂喻得涅槃。

     狐犬說文曰:狐,妖獸也,鬼所乘。

    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守丘。

    狐死守丘,蓋不忘本也。

    靈鬼志曰:千年之狐,能以車入冢,冢口無損,車亦不壞。

    玄中記曰:狐五十歲能變為婦人,百歲能變為美女神巫,或為文夫。

    與女人交,能知千裡外事,善蠱魅人。

    廣韻曰:狗有懸蹄者曰犬。

    準此,則無蹄者為狗矣。

     是諸禽獸。

    爾雅曰: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見有一池,多有諸魚。

    事始曰:孫子有金城湯池之說,後人因此開地為池,以養魚鼈,記為池沼之始。

    孫子,吳王阖闾之臣,春秋末人也。

     随名定實。

    莊子曰:吾将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

    白虎通曰:人必有名,所以吐情自紀也。

    人生三月,目煦能笑,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為有幾所?幾者,幾何也。

    所,猶數也。

    文選所謂多曆年所是也。

     将入死門,魚以水為命,水竭魚死,死門難向,何類不然。

    釋名曰:死者,澌也,消澌也。

    論衡曰:人死猶火之滅,人病且死,與火之滅何異,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

     心生恃賴。

    毛詩曰: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注曰:怙,賴也。

    恃,依也,亦賴也。

     為捕此魚。

    說文曰:漁,捕魚也,捉魚于水也。

    屍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漁捕。

    文子曰:堯使人水處者漁,舜漁于雷澤之中。

     沒棄其水。

    廣韻,沒,古穴切,俗作決,流行也,斷也,破也。

    廣雅曰:決,穿也。

    北史曰:旱則決溝為雨。

     借二十大象爾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

    象南州異物志曰:象之為獸,形體特詭。

    身倍數牛,目不喻豕。

    鼻為口役,望頭若尾。

    馴良承教,聽言則跪。

    素牙王潔,載籍所美。

    服重緻遠,行如丘徙。

    俗傳象牙歲脫,猶愛惜之,掘地以藏。

    人欲取,當作假牙。

    潛往易之,覺則不藏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