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珠專得真珠之名。
佛地論雲:赤珠者,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真珠。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
郭儀恭廣志曰:有珠名夜光,其至圓者,置地終日不停。
魏略雲: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白珠。
後魏書雲:河釣羌國出金珠。
華陽國志曰:博南縣有光珠穴,出光珠。
神異經雲:西北荒中有金阙,有明月珠,徑二尺,光照二千裡。
漢書雲:珠是蚌之陰精,遇夜則美麗,故婦人以為飾,能禦火災,故世以為寶。
孟嘗君為合浦太守,先時二千石貪污,珠悉逃去。
及孟嘗君至,為守廉潔,一年之内,珠悉還浦。
自虎通曰:德至深淵,則海出明珠。
琉璃,霅川彌陀疏雲:琉,字書無出,正體作琉。
經音義雲: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
遠山即須彌山也。
蓋此山南邊是青琉璃寶,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煙焰所能镕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之。
又言金翅鳥卵殼即琉璃,鬼神得之,出賣與人。
孤山彌陀疏雲:琉璃,此言不遠山,以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國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
然則二疏指山不同,未知孰是。
珊瑚珊,思安切。
洽聞記曰:??蘇國海,去都城二千裡,有飛橋,度海而西至且蘭國。
且蘭積石南有大海,海中生珊瑚于水底,大船載鐵網沈海中。
初生時似菌,經一年挺出網目間,變作黃色,枝格交錯,小者三尺,大者丈餘,三年色青。
以鐵鈔發其根,舶人絞車舉網而出之,故名其所為珊瑚洲。
若久而不采,即蠹朽矣。
述異記雲:郁林郡有珊瑚市,海賈市珊瑚處也。
珊瑚碧色,生海底,一株數十枝,枝間無葉。
漢元封二年,郡獻珊瑚婦人,帝命植于殿前,謂之女珊瑚。
忽柯葉茂盛,至靈帝時樹死,鹹以為漢室将哀之兆也。
西都雜記曰:漢宮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号為烽火樹。
至夜,光彩常欲然。
晉書曰:石崇與王恺奢靡相尚,武帝每助恺,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
恺以示崇,崇以鐵如意擊碎之。
恺惋惜,崇曰:不足多恨。
乃命左右取六七株三四尺者至,恺恍然自失矣。
琥珀,梵語阿濕摩揭婆,此翻琥珀。
漢書謂罽賓國有琥珀。
山海經曰:黃帝殺蚩尤,棄其桎梏,變為楓木脂,入地千年,化為琥珀。
博物志曰:松脂入地一千年,化為伏苓,伏苓一千年,化為琥珀,一名紅珠。
廣志曰:琥珀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中是琥珀,有汁,初如桃膠凝堅,及成,其方人用以為密。
若據名義,則曰:出琥珀處無松,今南海古邏國為珍也。
此說未詳。
唐李峤詩曰:曾為老伏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觌。
餘頃見琥珀中有蚊蚋數枚,凝結在内,信峤詩不誣也。
見湘山野錄。
璧玉爾雅曰:璧大六寸謂之宣。
注曰:漢書所雲瑄玉是也。
肉倍好謂之璧。
注曰:肉邊好孔,王者祭天以用之。
周禮謂:蒼璧,禮天也。
說文曰:玉字與王字同義,别字本無點,後人加之。
京兆記曰:藍田出美玉如藍,故曰藍玉。
禮記: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寶玉而賤碈,何也?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稱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珂貝貝,博蓋切,珂之異名也。
說文曰:貝,海介蟲也。
嶺表錄異曰:紫具,即是砑螺儋振夷藜,海畔采以為貨。
爾雅曰:居陸名??,在水名蜬,象形。
古者貨貝而寶龜。
玉篇曰:大貝如砗磲,肉如科鬥,但有頭尾。
爾時當說如是章句。
說文曰:樂歌竟為一章。
故字從音從十,謂從一至十聲,數之終也。
今經言章句者,章謂章段,句謂句逗。
凡諸神咒,語是秘密,不容诠辨。
譯師立定程式,注以句數,乃防後世傳寫遺失之患也。
世人繕寫經卷,至于咒詞,或單寫者,非也。
咒,音佉,丘加切。
祢,奴禮切。
哆,丁可切。
?,呼豆切。
隸,即計切。
簸,必個切。
醯,呼雞切。
簁,所倚切。
悕,香衣切,阿字入聲。
[口*佗],透河切。
?,奴構切。
等行衆生及中善根,四明記雲:等行,謂具行諸行;及中善根,謂行一行也。
準此所解,行字當平聲呼之。
受持八戒。
案八關齋戒經,于五戒上,加不着華香衣,不觀聽妓樂,不坐高廣床,此八是戒,不過中食是齋。
妙宗解雲:初開香衣,及不上高廣床,以為八戒,則齋在八外。
次合香衣及床為七,不過中食為八,則齋在八内。
法無增減,數有開合。
阿含雲:床陛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
若過此量,名為破戒。
或問:既不着華香衣,着何服耶?答:婆沙雲:着常所用衣。
處胎經雲:八關齋戒者,關禁衆生八罪也。
四明記雲:八齋戒,即在家人一日一夜戒也。
韓康伯注周易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阿蘭若處,或雲阿練若、練居、練兒,皆梵音奢切,不同也。
中阿含翻為寂靜處,或翻無诤,或翻閑靜處。
經音義雲:阿言無也。
練若有二義:一言聲,謂無人聲,及無鼓噪等聲也;二言斫,謂無斫伐喧??聲也。
大論雲:蘭若遠離之處,最近二裡,能遠益善。
律謂去村五百弓,即二裡也。
十二頭陀經雲: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
婆沙論雲:阿蘭若比丘,具足五十法,力堪止住。
不然,且須尋師訪道,何縱倨傲? 若僧坊字林曰:僧坊者,僧之别屋也。
韻林曰:坊,區也,謂區院也。
蘇鹗演義曰:坊,方也,方以類聚,居者必求其類,今僧類以居之也。
若錢。
四分律雲:西域之錢,有銅錢、鉛、錫、金、銀等錢,其形亦不同,方圓長短亦異,字亦随時随處。
十誦律雲:盜五錢者得重罪。
管子曰: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湯以莊山、禹以曆山之金并鑄錢,以救人困。
至周太公立九府圓法,始名以錢。
錢圓函方,輕重以铢,起于禹、湯。
後魏高謙之以為堯遭大水鑄錢。
前漢食貨志曰:太公為周立九府圓法。
注曰:周掌财之宦有九府,第五名泉府,利于刀。
注曰:名錢為刀,以其利于民也。
流于泉。
注曰:流行如泉也。
布于布。
注曰:布于民間也。
周語曰:周景王時患錢輕,更鑄大錢。
注曰: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寶貨,以勸農贍不足也。
通典曰:王莽改革漢錢,百姓皆不便之。
華陽國志曰:公孫述廢銅錢,置鐵錢,百姓貨賣不行。
錢神論曰:黃金為父,白銀為母,鉛為長男,錫為适婦。
天性剛堅,須火始終,體圓應天,孔方效地。
若牛羊酉陽雜俎曰:唐奘三藏至西域,大雪,山嶺下見村人養羊,大如驢。
異物志曰:月氏國有大羊,稍以供賓。
古者三牲,謂牛、羊、豕。
祭禮曰: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羊曰柔毛。
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髯須主簿。
其名曰:寶勝如來等。
此下經文,列一十七佛菩薩号,疏記不釋。
準玄義,判為法性,當體受稱。
故彼文曰:法性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
法性寂而常照,名光。
大悲能多利益,名明。
菩薩入此三字法門,從法為名,即有金光明菩薩等。
佛究竟此法門,即有金??光明如來等。
若山澤空處。
廣韻:澤,陂澤也。
釋名曰:山下有水曰澤。
兖州人以澤為掌,言水停處如掌也。
常作宿衛。
謂止宿衛護也。
王弼注易曰:衛者,護也。
廣韻:衛者,加也。
國朝所立侍衛馬軍、侍衛步軍是也。
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從金剛際至海地上。
樓炭經雲:閻浮提地深二十億萬裡,下有金粟亦二十億萬裡,下有金剛亦二十億萬裡,下有水際八十億萬裡,下有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裡。
護國記雲:從金剛際者,水結成金,地極則有金剛際也。
增長壽、命、色、力、辯、安,此弘經者,感得現在五種勝果也。
一期受報,連持不斷曰壽,顔色鮮白曰色,勇猛精進曰力,樂說無礙曰辯,六根調适曰安。
大經純陀獻佛最後供,獲得五果。
??口經中,由施食故,獲得五果。
并同此五。
應心适意。
應字去呼;如雲應念即得也。
廣韻:适,從也;亦樂也。
老子曰: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
即應心适意之謂。
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
縱,足容切。
韓詩外傳曰:南北曰縱,東西曰橫。
周禮曰:九州之地,廣輪之數。
注曰:輪,縱也。
廣,橫也。
長阿含雲:南州地形,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
人面上廣下狹,像地形也。
俱舍頌雲:于中大洲相,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
解曰:謂東西北各二千由旬,南唯三由旬半也。
以此計數,則有六千三百由旬半也。
此經言七千由旬,約大數而舉也。
樹木林苑篇、韻謂凡木之總名曰樹。
說文曰:平土有叢木者曰林,養禽獸園曰苑;如佛經言鹿苑是也。
河池井泉淮南子曰:伯益作井。
注曰:益佐舜,初作井。
世本曰:黃帝正名,百物始穿井。
釋名曰:井,清也,泉之清潔者。
輔行雲:井字應中心着點,四邊象欄,中點象瓶,像形字也。
一、四句偈乃至一句。
增一集雲:随取經中要偈之四句,如四谛之流是也。
今謂但是诠合實義,至于一句,與一部等。
金剛事苑雲:古德論四句,有文句、義句。
文句,則四句成全偈,如華嚴有若幹偈;兩句成半偈,如涅槃雪山童子求半偈。
義句,則或說一切法空為半偈,更說一切法不空方為全偈,如法華玄義十妙,前五說自行為半如意珠,後五更說化佗方為全如意珠,即其類也。
一句已多,強分全半。
大經雲:如來演說一偈,經無量劫,義亦不盡。
如來爾時都不生念:我說彼聽。
但随世俗說四句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
心常堅固,深信三寶。
常住真心,無能沮壞,故曰堅固。
圓常正信,故曰深信。
三寶有三種:一者住持,刻像圖形,佛也;貝多黃卷,法也;剃發染衣,僧也。
二者别相,佛即法、報、應、化也,法即教、理、智、斷也,僧即三乘階次也。
三者同體,佛是真如覺了,法是全體軌持,僧是事理和合。
故大經雲:佛即是法,法即是衆。
欲界六天,乃至宮殿之中,有七天女。
六欲天者:一、四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樂,六、佗化自在。
六天宮殿之中,各有天女之多。
今且以忉利帝釋示之者,立世毗昙雲:帝釋住處,四邊寶樓,總一百所。
一一樓中,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有七采女。
寶樓之内,有萬七千房。
一一房内,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采女亦七,并是帝釋正妃。
妃及采女,合有三十九億五萬九千二百。
起世經雲:帝釋受欲樂時,根到相觸,但出風氣。
國邑城郭吳越春秋曰:鲧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記以為城郭之始。
管子曰:内謂之城,外謂之郭。
孟子曰:五裡之城,七裡之郭。
風俗通曰:城之為言宬,郭之為言廓,謂寬廓宬受也。
唯然,世尊!唯然二字,義當兩句。
唯,以水切,應聲也。
若論唯與諾,以禮言之,諾則應聲之慢,唯是應聲之恭。
故禮記曰: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注曰:唯,詞也,恭于諾也。
若孔子應陽貨,子貢曰諾。
若與尊上者言,則唯而不諾,如曾子之應孔子是也。
然者,玉篇訓應聲,猶曰是也。
若以禮言之,是應平交之詞,此如孔子應子貢,孟子應曹交是也。
正解正觀疏雲:正解能顯體,體顯名正觀。
四明記曰:觀達根本無明,故雲正觀。
準此,觀字當平聲呼。
南無歸敬儀雲:那谟,正言般淡,唐言我禮,亦雲歸禮,又翻度我。
謂衆生沒溺愛河,念伊拯濟而得出離也。
善見律翻為歸命。
悲華經雲:南無者,決定諸佛世尊名号音聲也。
法華句雲:調達臨終稱南無,未稱佛字,便堕地獄。
佛記其從地獄出,作辟支佛,号曰南無。
正論品疏雲:正名為聖。
聖有二種:一世聖,二出世聖。
論名核實,核事理之實。
此品是先王舊法,世世相傳。
先王傳力尊相王,王傳信相太子,即先王之法言也。
王行此法,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百谷以之豐,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
此之世善本金,光明流出,即先王至德要道也。
文心雕龍曰:論者,倫也。
倫理無爽,使聖意不墜也。
廣雅曰:論,道也。
說文曰:論,義也。
其王有子,名曰信相,不久當受灌頂之位。
華嚴第三十九雲:轉輪聖王所生太子,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法幢,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即能具足行十善道,名轉輪王。
告其太子信相。
韓詩外傳雲:五帝宦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故自唐、虞已上,經傳無太子稱号。
夏、殷之主,雖則傳嗣,其文略矣。
至周始見文王世子之制。
白虎通曰:何以知天子之子稱世子?春秋傳曰王世子會于首止是也。
何以知天子之子稱太子?尚書曰太子發升于舟是也。
或雲諸侯之子稱太子,則春秋傳雲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
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世子亦不定也。
漢制,天子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世子。
未曾一念以非法行,行字平呼,謂未曾一念之間行于非法也。
如孝經曰: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諸王和合,集金剛山。
準長阿含,明四大神洲地心,即須彌山。
山外有八山,九海圍繞。
其八山,除鐵圍山是鐵所成,餘七體是金成,總謂之七金山。
故俱舍頌雲前七金所成是也。
七山者:一、持雙山,二、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此雲集金剛山者,通指前七山也。
普門品謂堕落金剛山,亦是此耳。
當為我斷,斷字去聲,篇、韻謂決斷也。
若作上聲,絕也,非經意。
王領國土,故稱人。
王,上王。
子,去聲。
謂霸王也。
韓康伯注易曰:王,盛也,盛德之至天下也。
谥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
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字,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畫者,天、地、人也。
連其中,通其道也。
取其三才而參通之。
以天護故,複稱天子。
索隐記曰:佛經釋天子名,此文最顯,而不出三義:一、處胎天護,二、生已天護,三、天與己德。
在經可見。
易緯曰: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号也。
援神契曰:天覆地載,故曰天子。
說文曰:古者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
孔子作春秋,則以天子而稱天王,所謂天王狩于河陽是也。
楞嚴疏雲:昔周室衰微,吳、楚之君皆僭王号,仲尼正名,稱周天子曰天王以别之。
各以己德分與是人,故稱天子。
最勝經雲: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
護國記雲:分字平聲呼。
半名人王,亦名執樂。
半對亦說,半名人王,半名執樂也。
樂,逆覺切。
疏曰:王執禮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誰不歸德?故執樂名王。
漢書禮樂志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
治邦者斯須亡禮,則暴嫚入;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及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氣有喜怒哀樂之情,聖人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也。
孝經曰:導之以禮樂,民用和穆。
羅殺魁脍,能遮諸惡。
大經雲:羅刹婦女,随所生子而啖之。
啖子既盡,次啖其夫。
别行義疏雲:羅刹是食人鬼,人死若臭,能以咒養之令鮮,即毗沙門天所領之鬼也。
疏雲:魁脍名典軍,遮制惡鬼之人也。
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新記雲:魁,帥也,首也。
脍者,細切肉也。
王有勢力,猶如羅刹魁帥之首,細切肉人,令一切人不敢為非。
然此二句經文,乃是以劣況勝,文隐難見,應以上亦名二字,貫于羅刹之上,義則顯著矣。
亦名父母,教誨修善。
薩遮尼乾子經雲:王者,民之父母。
看民如赤子,回幹就濕,不待其言。
疏雲:王既制禮作樂,誰不歸德?故父母名之為王。
詩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注曰:言君之有和樂簡易之德,則其下尊子如父,親之如母也。
左傳曰:視民如子。
錢财珍寶,共相劫奪。
說文曰: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
索隐記雲:多金寶處,必有盜賊。
孟子曰: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譬如狂象蹋蓮華池。
大經雲:譬如醉象,狂逸暴惡多殺,有調象師以大鐵鈎鈎擉其頂,即時調順。
一切衆生亦爾,三毒醉故造惡,諸菩薩等以聞法鈎擉之,即時調伏。
擉,敕角切,刺也。
屢降惡雨。
屢,良遇切。
尚書曰:屢省乃成。
孔注曰:屢,數也。
前漢書曰:成帝建始三年,三輔霖雨三十餘日,郡國十九,凡殺四千餘人,壞官寺民舍八萬四千餘所。
漢書天文志曰:迅雷風妖,怪雲變氣。
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
是以明君睹之,飾身政事,思其咎,謝其愆,則禍除而福至矣。
五谷果實下鬼神品雲:百谷果實,今并出之。
周易曰:日月麗于天,百谷草木麗于土。
高氏小史曰:炎帝種五谷,故謂之神農。
周書曰:凡禾麥居東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
周官曰: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谷。
鄭注曰: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
凡王之膳食,用六谷。
鄭注曰:稻、黍、稷、梁、麥、豆也。
楊泉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
養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
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
三谷各二十種,為六十。
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凡為百谷。
詩曰:播厥百谷者,谷種、衆種之大名也。
範子計然曰: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湘山野錄曰:真宗皇帝聞占城國稻耐旱,遣使以珍寶求其種,在處播之,始植于後苑。
今世訛呼為今成,非也。
由王暴虐。
虐,魚約切。
尚書曰: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
沉湎冒色,敢行暴虐。
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注曰:沉湎嗜酒,冒亂女色,敢行酷暴虐殺。
論語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爾雅曰:獵,虐也。
注曰:淩獵暴虐。
兄弟姊妹,孤迸流離。
爾雅曰: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
迸,北诤切。
字書謂迸,散也。
孟子曰: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所重大臣,舍離薨亡。
白虎通曰:薨,奄也,謂奄然亡也。
曲禮曰: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爾雅曰:崩、薨、無祿、卒、殂落、殪,死也。
注曰:古者死亡,尊卑同稱,故尚書堯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也。
象馬車。
乘車,齒牙切。
說文曰:車,輿輪之總名。
釋名曰:車,古音居,言行所以居人也。
若言車舍也,言行者所處如舍也。
乘,食證切。
周禮曰:四馬為乘。
乘,載也。
古史曰:黃帝作車,引重緻遠。
自黃帝作車,至于少昊駕牛,禹時奚仲駕馬,及陶唐氏制為彤車,乘白馬。
有虞氏因彤車制鸾車,夏後氏因鸾車制鈎車。
奚仲駕牛建旐,以别其君臣之制。
商曰鈎車,而制大辂。
至今國朝郊禮,猶陳五辂。
故天降雹。
說文曰:雹,雨冰也。
字從雨,包聲。
左傳曰: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
注曰:愆陽,冬溫也;伏陰,夏寒也。
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
洪範五行傳曰:陰陽相脅而雹霰盛陰,雨雪凝滞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
霰者,陽脅陰也;雹者,陰脅陽也。
漢書:武帝元封三年十二月,雨雹如馬頭。
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千人,蜚鳥皆死。
唐五行志:乾符六年五月,雨雹如鳥卵。
人君信讒,殺戮無罪,則雹毀瓦破車,殺牛殺馬。
神異記曰:唐廣明二年夏四月朔,大風拔木,雨雹如杯棬,鳥獸盡死。
自後黃巾賊入東都,陷西京,天子入蜀,諸夏騷蕩。
沈存中筆談曰:熙甯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雞卵,小如蓮芡,悉如人頭,耳目口鼻皆具。
次年,王師平河州,番戎授首者衆。
懶惰懈怠怠音待。
爾雅曰:懈者,怠也;怠者,懶也。
釋名曰:懈者,解也,言骨節解緩也。
本行經雲:夫懈怠者,衆行之累。
在家懈怠,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
世出世間,皆由精進而興。
如法教诏诏,諸曜切。
元命包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
教之為言效也。
白虎通曰:教者,效也。
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
字林:诏,告也。
爾雅:诏,導也。
釋名:诏,照也。
人暗不見事理,即有所犯,以此示之,使照然也。
好名善譽。
譽,餘恕切。
廣韻,稱美曰譽。
毛詩傳曰:美揚謂之譽。
古詩曰:美譽騰群聽,佳名駭衆觀。
善集品最勝經稱善生王,疏雲:此輪王善集六度,以如意珠舍四大地,即集檀度;聽寶冥說法,即集智度,從行為名也。
輪王乃有四種,此當金輪王也,以言舍四天下滿中珍寶故。
地持經雲:初地菩薩作金輪王,以十善化世,在于劫初。
般涅槃後,涅槃玄義雲:五天竺國,五處語言不同,東北中三方奢切少殊,西北二方大異。
如言摩诃摩醯泥曰泥洹,此則三方言。
如言洹隸槃那般涅槃那,此則二方言。
如此間楚夏耳。
具依梵本,應雲摩诃般涅槃那,此翻大滅度。
大即法身,故此經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
滅即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也。
度即般若,大論雲:信為能入,度為能度。
此三字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問諸大德,毗柰耶雲:小下苾刍,應于長宿處呼為大德。
增輝記雲:行滿德高,稱為大德。
事始曰:晉朝草堂寺有講經廟,臣大德千餘人,此土稱大德之始也。
因話錄雲:唐元和以來,僧道多号大德,偶得補署,遂為頭銜,各因所業以冠之,至有名文章大德者。
頗有比丘經音義雲:頗字本普歌切,今借為普我切。
廣雅曰:頗,少也,不也。
神智補注曰:頗有,猶言還有也。
在一窟中。
法華謂經行及禅窟。
光明玄義,回神龍于兔窟。
爾雅曰:兔所息處謂之窟。
馬援曰:狡兔三窟。
廣雅:窟,穴也。
懸缯幡蓋。
缯,疾陵切。
說文曰:缯者,帛也。
爾雅曰:通五色皆名曰缯。
三蒼曰:雜五色帛謂之缯。
雨曼陀羅、大曼陀羅、摩诃曼殊、衆寶妙華。
諸經皆言天雨四華,此文但少曼殊沙華句,而有衆寶妙華句,通收諸華也。
正法華雲:意華、大意華、浦向華、大補向華。
大般若雲:适意華、大适意華、柔軟華、大柔軟華。
法華句雲:天雨四華。
舊雲:小白華、大白華、小赤華、大赤華。
妙樂記雲:諸經雖立名不同,文多列四。
大論雲:天華妙者,名曼陀羅華。
阿育王經雲:曼陀羅華開時,四十裡聞香。
結加趺坐。
加應作跏,出自釋典。
儀禮雲:棋結于趺。
趺,足上也。
字書以趺坐謂之大坐,蓋此方未曉加趺之相,但雲大坐也。
輔行雲:結加者,先左後右,與兩膝齊。
新婆沙雲:以兩足趺加緻兩?,如龍蟠結。
當知此坐,江東呼為甲坐,江南呼為跘跨。
大婆沙雲:佛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作此威儀,魔軍退故,異外道故,順修定故。
大論雲:有多坐法,何故但令跏趺?答:此坐最安隐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不同俗坐及外道翹足等故,佛教加趺直身,心易正故。
念誦經雲:全加是佛所坐,半加是菩薩所坐。
其心悲悼。
篇、韻謂:悼者,傷也,懼也。
古秦、晉之時,以傷為悼。
傷者,損也。
心意熙怡。
說文曰:熙怡,和悅之貌。
方言曰:怡,喜也。
潭、湘之間,以歡喜為紛熙,或雲熙怡。
華嚴、涅槃皆雲:如來熙怡微笑。
爾時即提如意珠玉,(乃至)悉雨無量種種珍寶。
大論雲:如意珠,即古佛舍利,法滅之後,變為如意珠。
輪王得之,能随人意,雨種種寶。
或謂金翅鳥,心留鐵圍山間,帝釋得之,名如意珠。
止觀明不思議境,以一念心,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似芥粟,有大功能,稱意豐儉,降雨穰穰,不添不盡。
色法尚爾,況心神靈妙,不具一切法耶?别行玄義雲:如意珠,非但雨寶,亦能除病。
如大施太子,入海得珠,治父母眼,即其事也。
然太子入海求珠,經曆苦難,不可勝言。
具見大論。
瑰琦七寶玉篇:瑰,古回切,玉也。
琦,渠羁切。
埤蒼謂瑰玮,珍琦也。
天冠珥珰。
廣韻曰:冠者,首飾也。
說文曰: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
以用布施。
布施有二義:一、檀攝六度,二、檀攝衆生。
故天親金剛論雲: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
大論雲:一切佛法,檀為初門,為能攝衆生故。
又五度不得般若,則沒在世界有盡法中。
若達三事皆空,四句叵得,則布施一度,方趣菩提也。
三事者:一、物,二、施者,三、受者。
百福莊嚴大論:問曰:幾許為一福耶?答:有雲:轉輪王于四天下自在為一福。
有雲:帝釋于三十三天自在為一福。
有雲:餘除補處,餘一切人有所為為一福。
有雲:大千衆生共得一福。
有雲: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
有雲:大千人死俱救得活為一福。
有雲:無可比況。
良由菩薩入第三僧祇心思大行種相因緣,其福無量,唯佛能知。
況複菩薩修于十善,各有五心,所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百福,百福則成一相也。
又新婆沙雲:百福即百思,謂菩薩增長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
佛地論雲:赤珠者,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真珠。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
郭儀恭廣志曰:有珠名夜光,其至圓者,置地終日不停。
魏略雲: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白珠。
後魏書雲:河釣羌國出金珠。
華陽國志曰:博南縣有光珠穴,出光珠。
神異經雲:西北荒中有金阙,有明月珠,徑二尺,光照二千裡。
漢書雲:珠是蚌之陰精,遇夜則美麗,故婦人以為飾,能禦火災,故世以為寶。
孟嘗君為合浦太守,先時二千石貪污,珠悉逃去。
及孟嘗君至,為守廉潔,一年之内,珠悉還浦。
自虎通曰:德至深淵,則海出明珠。
琉璃,霅川彌陀疏雲:琉,字書無出,正體作琉。
經音義雲: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
遠山即須彌山也。
蓋此山南邊是青琉璃寶,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煙焰所能镕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之。
又言金翅鳥卵殼即琉璃,鬼神得之,出賣與人。
孤山彌陀疏雲:琉璃,此言不遠山,以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國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
然則二疏指山不同,未知孰是。
珊瑚珊,思安切。
洽聞記曰:??蘇國海,去都城二千裡,有飛橋,度海而西至且蘭國。
且蘭積石南有大海,海中生珊瑚于水底,大船載鐵網沈海中。
初生時似菌,經一年挺出網目間,變作黃色,枝格交錯,小者三尺,大者丈餘,三年色青。
以鐵鈔發其根,舶人絞車舉網而出之,故名其所為珊瑚洲。
若久而不采,即蠹朽矣。
述異記雲:郁林郡有珊瑚市,海賈市珊瑚處也。
珊瑚碧色,生海底,一株數十枝,枝間無葉。
漢元封二年,郡獻珊瑚婦人,帝命植于殿前,謂之女珊瑚。
忽柯葉茂盛,至靈帝時樹死,鹹以為漢室将哀之兆也。
西都雜記曰:漢宮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号為烽火樹。
至夜,光彩常欲然。
晉書曰:石崇與王恺奢靡相尚,武帝每助恺,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
恺以示崇,崇以鐵如意擊碎之。
恺惋惜,崇曰:不足多恨。
乃命左右取六七株三四尺者至,恺恍然自失矣。
琥珀,梵語阿濕摩揭婆,此翻琥珀。
漢書謂罽賓國有琥珀。
山海經曰:黃帝殺蚩尤,棄其桎梏,變為楓木脂,入地千年,化為琥珀。
博物志曰:松脂入地一千年,化為伏苓,伏苓一千年,化為琥珀,一名紅珠。
廣志曰:琥珀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中是琥珀,有汁,初如桃膠凝堅,及成,其方人用以為密。
若據名義,則曰:出琥珀處無松,今南海古邏國為珍也。
此說未詳。
唐李峤詩曰:曾為老伏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觌。
餘頃見琥珀中有蚊蚋數枚,凝結在内,信峤詩不誣也。
見湘山野錄。
璧玉爾雅曰:璧大六寸謂之宣。
注曰:漢書所雲瑄玉是也。
肉倍好謂之璧。
注曰:肉邊好孔,王者祭天以用之。
周禮謂:蒼璧,禮天也。
說文曰:玉字與王字同義,别字本無點,後人加之。
京兆記曰:藍田出美玉如藍,故曰藍玉。
禮記: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寶玉而賤碈,何也?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稱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珂貝貝,博蓋切,珂之異名也。
說文曰:貝,海介蟲也。
嶺表錄異曰:紫具,即是砑螺儋振夷藜,海畔采以為貨。
爾雅曰:居陸名??,在水名蜬,象形。
古者貨貝而寶龜。
玉篇曰:大貝如砗磲,肉如科鬥,但有頭尾。
爾時當說如是章句。
說文曰:樂歌竟為一章。
故字從音從十,謂從一至十聲,數之終也。
今經言章句者,章謂章段,句謂句逗。
凡諸神咒,語是秘密,不容诠辨。
譯師立定程式,注以句數,乃防後世傳寫遺失之患也。
世人繕寫經卷,至于咒詞,或單寫者,非也。
咒,音佉,丘加切。
祢,奴禮切。
哆,丁可切。
?,呼豆切。
隸,即計切。
簸,必個切。
醯,呼雞切。
簁,所倚切。
悕,香衣切,阿字入聲。
[口*佗],透河切。
?,奴構切。
等行衆生及中善根,四明記雲:等行,謂具行諸行;及中善根,謂行一行也。
準此所解,行字當平聲呼之。
受持八戒。
案八關齋戒經,于五戒上,加不着華香衣,不觀聽妓樂,不坐高廣床,此八是戒,不過中食是齋。
妙宗解雲:初開香衣,及不上高廣床,以為八戒,則齋在八外。
次合香衣及床為七,不過中食為八,則齋在八内。
法無增減,數有開合。
阿含雲:床陛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
若過此量,名為破戒。
或問:既不着華香衣,着何服耶?答:婆沙雲:着常所用衣。
處胎經雲:八關齋戒者,關禁衆生八罪也。
四明記雲:八齋戒,即在家人一日一夜戒也。
韓康伯注周易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阿蘭若處,或雲阿練若、練居、練兒,皆梵音奢切,不同也。
中阿含翻為寂靜處,或翻無诤,或翻閑靜處。
經音義雲:阿言無也。
練若有二義:一言聲,謂無人聲,及無鼓噪等聲也;二言斫,謂無斫伐喧??聲也。
大論雲:蘭若遠離之處,最近二裡,能遠益善。
律謂去村五百弓,即二裡也。
十二頭陀經雲: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
婆沙論雲:阿蘭若比丘,具足五十法,力堪止住。
不然,且須尋師訪道,何縱倨傲? 若僧坊字林曰:僧坊者,僧之别屋也。
韻林曰:坊,區也,謂區院也。
蘇鹗演義曰:坊,方也,方以類聚,居者必求其類,今僧類以居之也。
若錢。
四分律雲:西域之錢,有銅錢、鉛、錫、金、銀等錢,其形亦不同,方圓長短亦異,字亦随時随處。
十誦律雲:盜五錢者得重罪。
管子曰: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湯以莊山、禹以曆山之金并鑄錢,以救人困。
至周太公立九府圓法,始名以錢。
錢圓函方,輕重以铢,起于禹、湯。
後魏高謙之以為堯遭大水鑄錢。
前漢食貨志曰:太公為周立九府圓法。
注曰:周掌财之宦有九府,第五名泉府,利于刀。
注曰:名錢為刀,以其利于民也。
流于泉。
注曰:流行如泉也。
布于布。
注曰:布于民間也。
周語曰:周景王時患錢輕,更鑄大錢。
注曰: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寶貨,以勸農贍不足也。
通典曰:王莽改革漢錢,百姓皆不便之。
華陽國志曰:公孫述廢銅錢,置鐵錢,百姓貨賣不行。
錢神論曰:黃金為父,白銀為母,鉛為長男,錫為适婦。
天性剛堅,須火始終,體圓應天,孔方效地。
若牛羊酉陽雜俎曰:唐奘三藏至西域,大雪,山嶺下見村人養羊,大如驢。
異物志曰:月氏國有大羊,稍以供賓。
古者三牲,謂牛、羊、豕。
祭禮曰: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羊曰柔毛。
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髯須主簿。
其名曰:寶勝如來等。
此下經文,列一十七佛菩薩号,疏記不釋。
準玄義,判為法性,當體受稱。
故彼文曰:法性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
法性寂而常照,名光。
大悲能多利益,名明。
菩薩入此三字法門,從法為名,即有金光明菩薩等。
佛究竟此法門,即有金??光明如來等。
若山澤空處。
廣韻:澤,陂澤也。
釋名曰:山下有水曰澤。
兖州人以澤為掌,言水停處如掌也。
常作宿衛。
謂止宿衛護也。
王弼注易曰:衛者,護也。
廣韻:衛者,加也。
國朝所立侍衛馬軍、侍衛步軍是也。
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從金剛際至海地上。
樓炭經雲:閻浮提地深二十億萬裡,下有金粟亦二十億萬裡,下有金剛亦二十億萬裡,下有水際八十億萬裡,下有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裡。
護國記雲:從金剛際者,水結成金,地極則有金剛際也。
增長壽、命、色、力、辯、安,此弘經者,感得現在五種勝果也。
一期受報,連持不斷曰壽,顔色鮮白曰色,勇猛精進曰力,樂說無礙曰辯,六根調适曰安。
大經純陀獻佛最後供,獲得五果。
??口經中,由施食故,獲得五果。
并同此五。
應心适意。
應字去呼;如雲應念即得也。
廣韻:适,從也;亦樂也。
老子曰: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
即應心适意之謂。
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
縱,足容切。
韓詩外傳曰:南北曰縱,東西曰橫。
周禮曰:九州之地,廣輪之數。
注曰:輪,縱也。
廣,橫也。
長阿含雲:南州地形,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
人面上廣下狹,像地形也。
俱舍頌雲:于中大洲相,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
解曰:謂東西北各二千由旬,南唯三由旬半也。
以此計數,則有六千三百由旬半也。
此經言七千由旬,約大數而舉也。
樹木林苑篇、韻謂凡木之總名曰樹。
說文曰:平土有叢木者曰林,養禽獸園曰苑;如佛經言鹿苑是也。
河池井泉淮南子曰:伯益作井。
注曰:益佐舜,初作井。
世本曰:黃帝正名,百物始穿井。
釋名曰:井,清也,泉之清潔者。
輔行雲:井字應中心着點,四邊象欄,中點象瓶,像形字也。
一、四句偈乃至一句。
增一集雲:随取經中要偈之四句,如四谛之流是也。
今謂但是诠合實義,至于一句,與一部等。
金剛事苑雲:古德論四句,有文句、義句。
文句,則四句成全偈,如華嚴有若幹偈;兩句成半偈,如涅槃雪山童子求半偈。
義句,則或說一切法空為半偈,更說一切法不空方為全偈,如法華玄義十妙,前五說自行為半如意珠,後五更說化佗方為全如意珠,即其類也。
一句已多,強分全半。
大經雲:如來演說一偈,經無量劫,義亦不盡。
如來爾時都不生念:我說彼聽。
但随世俗說四句偈,一切法性亦無有說,以自在故,如來演說。
心常堅固,深信三寶。
常住真心,無能沮壞,故曰堅固。
圓常正信,故曰深信。
三寶有三種:一者住持,刻像圖形,佛也;貝多黃卷,法也;剃發染衣,僧也。
二者别相,佛即法、報、應、化也,法即教、理、智、斷也,僧即三乘階次也。
三者同體,佛是真如覺了,法是全體軌持,僧是事理和合。
故大經雲:佛即是法,法即是衆。
欲界六天,乃至宮殿之中,有七天女。
六欲天者:一、四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樂,六、佗化自在。
六天宮殿之中,各有天女之多。
今且以忉利帝釋示之者,立世毗昙雲:帝釋住處,四邊寶樓,總一百所。
一一樓中,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有七采女。
寶樓之内,有萬七千房。
一一房内,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采女亦七,并是帝釋正妃。
妃及采女,合有三十九億五萬九千二百。
起世經雲:帝釋受欲樂時,根到相觸,但出風氣。
國邑城郭吳越春秋曰:鲧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記以為城郭之始。
管子曰:内謂之城,外謂之郭。
孟子曰:五裡之城,七裡之郭。
風俗通曰:城之為言宬,郭之為言廓,謂寬廓宬受也。
唯然,世尊!唯然二字,義當兩句。
唯,以水切,應聲也。
若論唯與諾,以禮言之,諾則應聲之慢,唯是應聲之恭。
故禮記曰: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注曰:唯,詞也,恭于諾也。
若孔子應陽貨,子貢曰諾。
若與尊上者言,則唯而不諾,如曾子之應孔子是也。
然者,玉篇訓應聲,猶曰是也。
若以禮言之,是應平交之詞,此如孔子應子貢,孟子應曹交是也。
正解正觀疏雲:正解能顯體,體顯名正觀。
四明記曰:觀達根本無明,故雲正觀。
準此,觀字當平聲呼。
南無歸敬儀雲:那谟,正言般淡,唐言我禮,亦雲歸禮,又翻度我。
謂衆生沒溺愛河,念伊拯濟而得出離也。
善見律翻為歸命。
悲華經雲:南無者,決定諸佛世尊名号音聲也。
法華句雲:調達臨終稱南無,未稱佛字,便堕地獄。
佛記其從地獄出,作辟支佛,号曰南無。
正論品疏雲:正名為聖。
聖有二種:一世聖,二出世聖。
論名核實,核事理之實。
此品是先王舊法,世世相傳。
先王傳力尊相王,王傳信相太子,即先王之法言也。
王行此法,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百谷以之豐,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
此之世善本金,光明流出,即先王至德要道也。
文心雕龍曰:論者,倫也。
倫理無爽,使聖意不墜也。
廣雅曰:論,道也。
說文曰:論,義也。
其王有子,名曰信相,不久當受灌頂之位。
華嚴第三十九雲:轉輪聖王所生太子,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法幢,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即能具足行十善道,名轉輪王。
告其太子信相。
韓詩外傳雲:五帝宦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
故自唐、虞已上,經傳無太子稱号。
夏、殷之主,雖則傳嗣,其文略矣。
至周始見文王世子之制。
白虎通曰:何以知天子之子稱世子?春秋傳曰王世子會于首止是也。
何以知天子之子稱太子?尚書曰太子發升于舟是也。
或雲諸侯之子稱太子,則春秋傳雲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
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世子亦不定也。
漢制,天子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世子。
未曾一念以非法行,行字平呼,謂未曾一念之間行于非法也。
如孝經曰: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諸王和合,集金剛山。
準長阿含,明四大神洲地心,即須彌山。
山外有八山,九海圍繞。
其八山,除鐵圍山是鐵所成,餘七體是金成,總謂之七金山。
故俱舍頌雲前七金所成是也。
七山者:一、持雙山,二、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此雲集金剛山者,通指前七山也。
普門品謂堕落金剛山,亦是此耳。
當為我斷,斷字去聲,篇、韻謂決斷也。
若作上聲,絕也,非經意。
王領國土,故稱人。
王,上王。
子,去聲。
謂霸王也。
韓康伯注易曰:王,盛也,盛德之至天下也。
谥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
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字,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畫者,天、地、人也。
連其中,通其道也。
取其三才而參通之。
以天護故,複稱天子。
索隐記曰:佛經釋天子名,此文最顯,而不出三義:一、處胎天護,二、生已天護,三、天與己德。
在經可見。
易緯曰: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政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人,至尊之号也。
援神契曰:天覆地載,故曰天子。
說文曰:古者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
孔子作春秋,則以天子而稱天王,所謂天王狩于河陽是也。
楞嚴疏雲:昔周室衰微,吳、楚之君皆僭王号,仲尼正名,稱周天子曰天王以别之。
各以己德分與是人,故稱天子。
最勝經雲: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
護國記雲:分字平聲呼。
半名人王,亦名執樂。
半對亦說,半名人王,半名執樂也。
樂,逆覺切。
疏曰:王執禮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誰不歸德?故執樂名王。
漢書禮樂志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
治邦者斯須亡禮,則暴嫚入;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及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氣有喜怒哀樂之情,聖人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也。
孝經曰:導之以禮樂,民用和穆。
羅殺魁脍,能遮諸惡。
大經雲:羅刹婦女,随所生子而啖之。
啖子既盡,次啖其夫。
别行義疏雲:羅刹是食人鬼,人死若臭,能以咒養之令鮮,即毗沙門天所領之鬼也。
疏雲:魁脍名典軍,遮制惡鬼之人也。
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新記雲:魁,帥也,首也。
脍者,細切肉也。
王有勢力,猶如羅刹魁帥之首,細切肉人,令一切人不敢為非。
然此二句經文,乃是以劣況勝,文隐難見,應以上亦名二字,貫于羅刹之上,義則顯著矣。
亦名父母,教誨修善。
薩遮尼乾子經雲:王者,民之父母。
看民如赤子,回幹就濕,不待其言。
疏雲:王既制禮作樂,誰不歸德?故父母名之為王。
詩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注曰:言君之有和樂簡易之德,則其下尊子如父,親之如母也。
左傳曰:視民如子。
錢财珍寶,共相劫奪。
說文曰: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
索隐記雲:多金寶處,必有盜賊。
孟子曰: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譬如狂象蹋蓮華池。
大經雲:譬如醉象,狂逸暴惡多殺,有調象師以大鐵鈎鈎擉其頂,即時調順。
一切衆生亦爾,三毒醉故造惡,諸菩薩等以聞法鈎擉之,即時調伏。
擉,敕角切,刺也。
屢降惡雨。
屢,良遇切。
尚書曰:屢省乃成。
孔注曰:屢,數也。
前漢書曰:成帝建始三年,三輔霖雨三十餘日,郡國十九,凡殺四千餘人,壞官寺民舍八萬四千餘所。
漢書天文志曰:迅雷風妖,怪雲變氣。
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
是以明君睹之,飾身政事,思其咎,謝其愆,則禍除而福至矣。
五谷果實下鬼神品雲:百谷果實,今并出之。
周易曰:日月麗于天,百谷草木麗于土。
高氏小史曰:炎帝種五谷,故謂之神農。
周書曰:凡禾麥居東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
周官曰: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谷。
鄭注曰: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
凡王之膳食,用六谷。
鄭注曰:稻、黍、稷、梁、麥、豆也。
楊泉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
養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
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
三谷各二十種,為六十。
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凡為百谷。
詩曰:播厥百谷者,谷種、衆種之大名也。
範子計然曰: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湘山野錄曰:真宗皇帝聞占城國稻耐旱,遣使以珍寶求其種,在處播之,始植于後苑。
今世訛呼為今成,非也。
由王暴虐。
虐,魚約切。
尚書曰: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
沉湎冒色,敢行暴虐。
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注曰:沉湎嗜酒,冒亂女色,敢行酷暴虐殺。
論語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爾雅曰:獵,虐也。
注曰:淩獵暴虐。
兄弟姊妹,孤迸流離。
爾雅曰: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
迸,北诤切。
字書謂迸,散也。
孟子曰: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所重大臣,舍離薨亡。
白虎通曰:薨,奄也,謂奄然亡也。
曲禮曰: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爾雅曰:崩、薨、無祿、卒、殂落、殪,死也。
注曰:古者死亡,尊卑同稱,故尚書堯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也。
象馬車。
乘車,齒牙切。
說文曰:車,輿輪之總名。
釋名曰:車,古音居,言行所以居人也。
若言車舍也,言行者所處如舍也。
乘,食證切。
周禮曰:四馬為乘。
乘,載也。
古史曰:黃帝作車,引重緻遠。
自黃帝作車,至于少昊駕牛,禹時奚仲駕馬,及陶唐氏制為彤車,乘白馬。
有虞氏因彤車制鸾車,夏後氏因鸾車制鈎車。
奚仲駕牛建旐,以别其君臣之制。
商曰鈎車,而制大辂。
至今國朝郊禮,猶陳五辂。
故天降雹。
說文曰:雹,雨冰也。
字從雨,包聲。
左傳曰:凡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陰。
注曰:愆陽,冬溫也;伏陰,夏寒也。
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
洪範五行傳曰:陰陽相脅而雹霰盛陰,雨雪凝滞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
霰者,陽脅陰也;雹者,陰脅陽也。
漢書:武帝元封三年十二月,雨雹如馬頭。
宣帝地節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千人,蜚鳥皆死。
唐五行志:乾符六年五月,雨雹如鳥卵。
人君信讒,殺戮無罪,則雹毀瓦破車,殺牛殺馬。
神異記曰:唐廣明二年夏四月朔,大風拔木,雨雹如杯棬,鳥獸盡死。
自後黃巾賊入東都,陷西京,天子入蜀,諸夏騷蕩。
沈存中筆談曰:熙甯中,河州雨雹,大者如雞卵,小如蓮芡,悉如人頭,耳目口鼻皆具。
次年,王師平河州,番戎授首者衆。
懶惰懈怠怠音待。
爾雅曰:懈者,怠也;怠者,懶也。
釋名曰:懈者,解也,言骨節解緩也。
本行經雲:夫懈怠者,衆行之累。
在家懈怠,衣食不供,産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
世出世間,皆由精進而興。
如法教诏诏,諸曜切。
元命包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
教之為言效也。
白虎通曰:教者,效也。
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
字林:诏,告也。
爾雅:诏,導也。
釋名:诏,照也。
人暗不見事理,即有所犯,以此示之,使照然也。
好名善譽。
譽,餘恕切。
廣韻,稱美曰譽。
毛詩傳曰:美揚謂之譽。
古詩曰:美譽騰群聽,佳名駭衆觀。
善集品最勝經稱善生王,疏雲:此輪王善集六度,以如意珠舍四大地,即集檀度;聽寶冥說法,即集智度,從行為名也。
輪王乃有四種,此當金輪王也,以言舍四天下滿中珍寶故。
地持經雲:初地菩薩作金輪王,以十善化世,在于劫初。
般涅槃後,涅槃玄義雲:五天竺國,五處語言不同,東北中三方奢切少殊,西北二方大異。
如言摩诃摩醯泥曰泥洹,此則三方言。
如言洹隸槃那般涅槃那,此則二方言。
如此間楚夏耳。
具依梵本,應雲摩诃般涅槃那,此翻大滅度。
大即法身,故此經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
滅即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也。
度即般若,大論雲:信為能入,度為能度。
此三字即是三德之異名也。
問諸大德,毗柰耶雲:小下苾刍,應于長宿處呼為大德。
增輝記雲:行滿德高,稱為大德。
事始曰:晉朝草堂寺有講經廟,臣大德千餘人,此土稱大德之始也。
因話錄雲:唐元和以來,僧道多号大德,偶得補署,遂為頭銜,各因所業以冠之,至有名文章大德者。
頗有比丘經音義雲:頗字本普歌切,今借為普我切。
廣雅曰:頗,少也,不也。
神智補注曰:頗有,猶言還有也。
在一窟中。
法華謂經行及禅窟。
光明玄義,回神龍于兔窟。
爾雅曰:兔所息處謂之窟。
馬援曰:狡兔三窟。
廣雅:窟,穴也。
懸缯幡蓋。
缯,疾陵切。
說文曰:缯者,帛也。
爾雅曰:通五色皆名曰缯。
三蒼曰:雜五色帛謂之缯。
雨曼陀羅、大曼陀羅、摩诃曼殊、衆寶妙華。
諸經皆言天雨四華,此文但少曼殊沙華句,而有衆寶妙華句,通收諸華也。
正法華雲:意華、大意華、浦向華、大補向華。
大般若雲:适意華、大适意華、柔軟華、大柔軟華。
法華句雲:天雨四華。
舊雲:小白華、大白華、小赤華、大赤華。
妙樂記雲:諸經雖立名不同,文多列四。
大論雲:天華妙者,名曼陀羅華。
阿育王經雲:曼陀羅華開時,四十裡聞香。
結加趺坐。
加應作跏,出自釋典。
儀禮雲:棋結于趺。
趺,足上也。
字書以趺坐謂之大坐,蓋此方未曉加趺之相,但雲大坐也。
輔行雲:結加者,先左後右,與兩膝齊。
新婆沙雲:以兩足趺加緻兩?,如龍蟠結。
當知此坐,江東呼為甲坐,江南呼為跘跨。
大婆沙雲:佛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作此威儀,魔軍退故,異外道故,順修定故。
大論雲:有多坐法,何故但令跏趺?答:此坐最安隐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不同俗坐及外道翹足等故,佛教加趺直身,心易正故。
念誦經雲:全加是佛所坐,半加是菩薩所坐。
其心悲悼。
篇、韻謂:悼者,傷也,懼也。
古秦、晉之時,以傷為悼。
傷者,損也。
心意熙怡。
說文曰:熙怡,和悅之貌。
方言曰:怡,喜也。
潭、湘之間,以歡喜為紛熙,或雲熙怡。
華嚴、涅槃皆雲:如來熙怡微笑。
爾時即提如意珠玉,(乃至)悉雨無量種種珍寶。
大論雲:如意珠,即古佛舍利,法滅之後,變為如意珠。
輪王得之,能随人意,雨種種寶。
或謂金翅鳥,心留鐵圍山間,帝釋得之,名如意珠。
止觀明不思議境,以一念心,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似芥粟,有大功能,稱意豐儉,降雨穰穰,不添不盡。
色法尚爾,況心神靈妙,不具一切法耶?别行玄義雲:如意珠,非但雨寶,亦能除病。
如大施太子,入海得珠,治父母眼,即其事也。
然太子入海求珠,經曆苦難,不可勝言。
具見大論。
瑰琦七寶玉篇:瑰,古回切,玉也。
琦,渠羁切。
埤蒼謂瑰玮,珍琦也。
天冠珥珰。
廣韻曰:冠者,首飾也。
說文曰: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
以用布施。
布施有二義:一、檀攝六度,二、檀攝衆生。
故天親金剛論雲: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
大論雲:一切佛法,檀為初門,為能攝衆生故。
又五度不得般若,則沒在世界有盡法中。
若達三事皆空,四句叵得,則布施一度,方趣菩提也。
三事者:一、物,二、施者,三、受者。
百福莊嚴大論:問曰:幾許為一福耶?答:有雲:轉輪王于四天下自在為一福。
有雲:帝釋于三十三天自在為一福。
有雲:餘除補處,餘一切人有所為為一福。
有雲:大千衆生共得一福。
有雲: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
有雲:大千人死俱救得活為一福。
有雲:無可比況。
良由菩薩入第三僧祇心思大行種相因緣,其福無量,唯佛能知。
況複菩薩修于十善,各有五心,所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百福,百福則成一相也。
又新婆沙雲:百福即百思,謂菩薩增長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