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下

關燈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述 大梵天王。

    此天為三界主,居色界初禅第三位,十八梵天之一也。

    楞嚴雲:身心妙圓,威儀不阙,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為大梵王。

    法華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

    大梵疏釋雲:經标梵王,複舉屍棄,似如兩人。

    今依釋論,正以屍棄為王。

    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

    住初禅中間,内有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

    俱舍雲:梵王無别處所,但于梵輔天中高樓閣者,名大梵王。

    身白銀色,長一逾繕那半。

    宮殿衣服,悉是黃金。

    壽一劫半。

    阿含雲:諸梵來下,并同人形。

    經律異相雲:梵王顔如童子。

    求法高僧傳雲:佛下忉利,梵王在佛右邊,手執白拂。

    佛成道已,以宮殿奉佛,請轉法輪。

    華嚴謂梵王是八地菩薩。

    示權霆師諸天傳曰:梵王,諸佛會中列為首者,有五意:一是三界号令之主,二是從佛下生之者,三是請轉法輪之首,四是諸佛護持之先,五以國清百錄标請在初。

     釋提桓因帝釋有千名,此其一也。

    大論雲:具雲釋迦提婆那因。

    釋迦翻能,提婆翻天,那因翻主,即能天主也。

    蓋此天為六欲天主,故或翻能天帝。

    俱舍稱釋迦提婆因達羅,今華梵略舉,但言帝釋耳。

    璎珞經明天帝釋名拘翼。

    準此,釋提桓因等,皆位号也。

    雜阿含中,比丘白佛:何名釋提桓因?佛答曰:本為人時,行于頓施,堪作主故。

    何名富蘭陀羅?本為人時,數數行施故。

    何名摩伽婆?本為人時名故。

    何名憍屍迦?本為人時姓故。

    何名舍脂缽低?舍脂是婦,缽低是夫故。

    何名千眼天?本為人時聰明,一時思千義故。

    淨名疏雲:昔迦葉佛滅度之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有三十二人助成,今則同生忉利。

    梵語忉利,此翻三十三。

    此天住須彌山頂,頂有四峰,一峰八天,成三十二。

    中間善法堂,帝釋所居為主。

    俱舍明帝釋身長一裡,具三十二相,壽則人間一百年,為彼天一日一夜,如是三萬六千年為一歲,如是滿千歲。

    正法念經雲:憍屍迦有九十九那由佗天女以為眷屬,恭敬圍繞,供養帝釋,如一女人供給丈夫。

    西域記雲:佛下忉利,帝釋作七寶金階,在佛左邊,執七寶蓋,侍佛而下。

    十地經雲:第三地菩薩,多作忉利天王。

    法華句雲:帝釋得首楞嚴三昧,過賢劫作佛,号曰無著。

     大辯天神最勝經雲:大辯才天女,依高山頂住,葺茆為室,結草為衣。

    又偈雲:或居山岩深險處或在坎窟及河道或在大樹諸叢林現為閻羅之長姊身着青色野蠶衣在處常翹于一足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刀槊斧長杵鐵輪并罥索帝釋諸天常供養皆共贊歎盡歸依師子虎狼恒圍繞牛羊雞等亦相依振大鈴铎出音聲頻陀山衆皆聞響于一切時常護世亦護一切衆生者。

    疏中釋此天示四種辯,謂小辯、無量辯、雙辯、大辯。

    此天随說一辯,若二、三、四,故名大辯。

    又有樂說辯、詞辯、義辯、法辯。

    四明記雲:四種辯拟于四教,圓談十界,法法皆中,故名大辯。

    經稱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大辯天,此圓乘法無礙辯之稱也。

    此天專以智慧辯才流通聖教,故經雲是說法者,我當益其樂說辯才是也。

     功德天神,梵語室利摩诃提毗耶最勝經,譯為吉祥天女。

    此經翻名功德天,全稱美号,則曰第一威德(言其體德也),成就衆事(示其力用也)。

    大功德天,論其住處,則曰:于此北方毗沙門天王,有城名阿尼曼陀,其城有園,名功德華光,于中有最勝園,名曰金幢,七寶極妙,即我住處。

    最勝經雲:城名有财。

    新記謂二經是華梵互出。

    陀羅尼雜集雲:作功德天像,長一肘一尺三寸五分,當用薰陸沉水香和彩色,不得用皮膠。

    其身端正,顔色赤白,璎珞環钏,天衣寶冠,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無畏,坐寶台上。

    左邊畫梵摩天,手執寶鏡,右邊畫帝釋天女,散華供養。

    天女背後作七寶山,于上出五色雲,雲上有六牙白象,鼻卷碼瑙瓶,瓶中傾出種種寶物。

    又于後畫百寶華,華上列千葉寶蓋,蓋上有自然天樂,散華供養。

    底下右邊畫一咒師,手執香爐,胡跪供養。

    作此像當用正月、三月、七月,依此則尊天歡喜。

    大論雲:昔有一人,事奉此天,經十三年,感天賜與德瓶,瓶中湧諸珍寶,此人忽生憍慢,以足蹈瓶,其瓶即破,寶物皆失。

    四明記曰:若為自己受五欲樂,悕望财寶,即輪回業,衆聖所呵,尊天甯護?今為己佗成菩提道,其所克獲,非生死因。

     堅牢地神。

    疏雲:上來諸天,或住善權方便道,為衆生之法父。

    此天住善實智度道,為衆生之法母。

    如陰陽覆載卉木,智度養育,出生衆善,亦然也。

    智度無改變,故義曰堅牢。

    能荷能生名地,德力自在曰神。

    諸天傳雲:地神乃是總号,安住不動,故名曰地。

    堅牢乃是别名,揀非佗故。

    諸經要集引嘉祥師雲:堅牢者,理體不可毀壞,猶如金剛,無能破者。

    地是依持出生為義,智用造化不測,名之曰神。

    此天乃天女之相,華卉林木,一時競秀。

    地天合掌歡喜,諸仙采持華果,供養此天,專主地味資益。

    說聽此經之人,在經可見。

     散脂鬼神最勝經号僧慎爾耶,藥叉大将經中譯為正了知。

    此經題曰散脂大将,經中具釋其義,乃雲我知一切法,了一切法等。

    摩耶經雲:散脂修摩羅神,是北方毗沙門天王下輔臣。

    陀羅尼雜集雲:鬼子母有三子,長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小名摩尼。

    ?陀疏雲:應言散脂修摩,此翻為密,謂名密、行密、智密、理密。

    此四密義,具見經中,非深位大權,安稱斯号?此神乃北方天王下将,東方神名樂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名善現。

    此四大将,各有五百眷屬,管領二十八部,護持流通正教也。

     二十八部。

    不空所譯孔雀經雲:複有二十八藥叉大将,能于十方世界覆護一切衆生,為除衰患之事。

    疏雲:孔雀經說:一方有四部,六方則二十四部,四維各一部,合二十八也。

    又有說雲:一方有五部,謂地、水、火、風、空。

    四方則二十部,足四王所領八部為二十八。

    巡遊世間,賞善罰惡,皆為散脂所管也。

     摩醯首羅華嚴音義雲:摩醯濕筏羅,此翻大自在,灌頂經翻為威靈帝,華嚴号色究竟天,法華曰阿迦尼吒。

    此天是十地菩薩大權垂迹,見華嚴經。

    大論立三種天主,首羅為三界尊極之主。

    妙樂雲: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劫,身長一萬六千逾繕那。

    輔行雲:大自在天,居色界之頂,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能傾覆世界,舉世尊以為化本。

    華嚴合論雲:摩醯首羅,一念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

    諸天傳雲:今古畫像,作菩薩相,三目八臂,執拂,持鈴杵并尺,結印合掌。

    更有摩醯首羅藥叉,下文簡之。

     金剛密迹金剛刊定記雲:梵語?折羅,新雲縛左羅,此翻金剛寶。

    此力士手執此寶,以立嘉名。

    故觀音義疏釋執金剛神雲:金剛非八部數,手執此寶,護持佛法。

    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神也。

    寶積經中,密迹力士廣說如來三密不思議法門,故名為密。

    經音義雲:案梵本都無迹義,當以示迹為神,故雲迹也。

    亦是知佛三密之迹,故雲密迹。

    諸天記雲:金剛露袒其身,怒目開口,遍體赤色,頭上有髻,手中執杵,雙足跣立,威楞勇健,難可比況。

    太平廣記曰:婺州開元寺有二金剛神異,鳥雀不敢污,疾病者祈禱即差。

    開元中,洲判司于寺樓上宴會,衆人谏之。

    司曰:金剛,土木耳。

    遂以酒肉納其口。

    須臾,雲昏雷電,酒肉飛飏,衆皆驚走。

    其判司曳出樓外數十丈,一震而死。

    江西公安有二聖院,蓋佛殿塑二金剛,最為靈迹,故院名因以顯稱。

    院無寸土,雲水要沖,皆是二聖打供。

    建炎中,金人犯其院,人傳其靈,乃以鐵索拽之。

    力士忽發聲大吼,兵衆驚倒而散。

    院像至今猶存,蜀僧往返,皆經過焉。

    事見諸天傳。

     摩尼?陀。

    此神乃鬼子母第三子,見上散脂大将下注。

    大經雲:菩薩初生之時,摩尼?陀鬼神大将執持幡蓋,震動無量世界。

    經又雲:爾時毗沙門天告大将摩尼?陀言:如來今欲詣彼冢間,卿可速往,平治掃灑,安師子座,妙華莊嚴等。

    疏雲:摩尼?陀,此翻威伏行。

    謂此神依佛威神,行于世間,匡護佛法也。

     鬼子母及五百鬼子毗奈那雜事雲:昔王舍城有二藥叉,一曰婆多,一曰半遮羅。

    婆多生女曰歡喜,遮羅生男曰半支迦。

    二人父母先曾指腹為親,支迦即娶歡喜為妻。

    始過三日,歡喜言:我欲食王城男女。

    夫止之不從。

    續生五百子,最小曰愛兒,五百成立,母恃之,遂竊食人子。

    衆不知所因,蔔師雲:是藥叉所作,雖祭之亦不免。

    時有一神示夢雲:是歡喜藥叉作祟,當往告佛。

    衆言:彼是惡賊,何名歡喜?因此遂呼為诃梨帝喃。

    衆往白佛,佛乞食次,但見愛兒,即以缽覆之。

    母歸失子,颠狂遍界,尋覓不見。

    多聞天言:汝若歸佛,即得見也。

    遂往白佛,佛言:汝有幾子?答:有五百。

    佛言:五百失一,如是苦惱,況佗一子乎?母曰:乞誨于我。

    佛即為受三歸五戒。

    母又白言:我等今何食耶?佛言:我敕諸弟子,每日食次,施衆生食,并于行末設食一盤,呼汝名供之。

    佛又付囑應護僧尼等。

    大藏又有鬼子母經一卷雲:母有千子,皆為鬼王,統領萬鬼。

    五百在天,娆于諸天;五百在世,娆于人民,或稱山林地神等。

    母從佛受戒,得須陀洹果,自言:天上人間無子息者,我當與之。

    诃利帝母真言法:畫鬼母形,當作天女,身真金色,着天衣,頭冠璎珞,坐寶台上,垂雙足,于足兩邊畫二子傍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子,懷中又抱一子,右手執吉祥果, 阿耨達龍王,須彌藏經雲:阿耨達為一切馬龍王。

    法華句雲:阿那婆達多,此翻無熱池,此龍從池彰名也。

    長阿含雲:雪山頂有池,名阿耨達,中有五柱堂,龍處其中。

    閻浮諸龍,皆有三患:一、熱風,熱砂着身,燒皮徹髓為苦;二、惡風,吹壞宮殿,失寶飾衣物為苦;三、諸龍娛樂時,金翅入宮,抟食龍子。

    此池無此三患。

    若鳥起心欲往,即便命終,故名無熱惱池。

    準華嚴合論,又翻為清涼池。

     娑竭羅龍王,或雲娑伽羅娑揭多,此翻鹹海,乃須彌山外第八重海也。

    法華句雲:娑伽羅龍,從所居海受名。

    舊雲因國得名,本住智度大海,迹處滄溟也。

    諸經要集雲:婆伽羅是蛇龍王,乃其本類,餘皆傍類也。

    然此龍宮,乃藏過去七佛所說經書。

    昔龍樹于佛法起慢,此龍憫之,接入龍宮,開七寶函,示以方等深經。

    龍樹受讀,經九十日,猶不盡簽題。

    自言所讀,已十倍過閻浮提。

    其華嚴經,即爾時大士鼻端嗅出,傳于世事。

    見龍樹傳在大藏晝字函。

     受持、讀誦、講說之者,法華句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

    無著菩薩金剛論雲:受者,受文字;持者,持義理。

    大論明六種法師: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為讀,不忘為誦,宣傳為說。

    聖人經書難解,須解釋之。

    受持是意業,讀誦講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

    法是軌則,師乃訓匠。

    法不自弘,通之在人。

    五種通經,皆稱師也。

     多諸疾疫。

    說文曰:疫,民皆疾也。

    又,疫,役也。

    鬼行病氣,役役不住也。

    呂氏春秋注,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疠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傩。

    論語疏曰:傩,逐疫鬼也。

    為陰陽之氣不節,疫鬼随而作禍,故天子使方相士黃金為目,熊皮為帽,口作傩傩之聲,以驅疫鬼,一年三遍為之。

    禮緯日:高陽有三子,生而兇,去為疫鬼。

    二居江水中為虐,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

    于是以正月、十二月,命祀官時傩,以索室中而驅疫鬼也。

    傩,諾何切。

     彗星現怪漢書天文志曰:槍欃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為旱兇饑暴疾。

    漢書音義雲:妖星曰孛星、彗星、長星,亦曰欃槍。

    爾雅曰:彗星欃槍。

    郭璞注曰:亦謂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掃彗也。

    名義雲:又類散麻,故名麻彗。

    大經雲:譬如黑月,彗星夜現,暫出還沒,衆生見已,生不祥想。

    正法念經雲:彗星是百丈修羅夜叉部衆,欲害衆生,口中吐氣現光。

     流星崩落星說曰:絕迹而去曰奔星,光迹相連曰流星。

    又自上而降曰流星,自下而升曰飛星。

    爾雅曰:奔星為彴約。

    郭璞注曰:流星也。

    譯梵要略謂沸星即流星也。

    唐開元五月二十九夜,有大流星如甕,亦如盆,大者貫北鬥而落,小者随之無數,天星盡搖,至曉乃止。

    于是襄王崩。

    至十月,吐番入隴右,掠殺無數。

     五星諸宿仁王經示金星、火星、水星、風星等,謂之五鎮大星,各各變現,此為國中第二災厄。

    七曜圖曰:東方木精歲星,南方火精熒惑星,西方金精太白星,北方水精辰星,中央土精鎮星。

    北辰一名天關,一名北極,即紫微天座也。

    孟康注漢書天文志曰:五星之精,散為六十四變,志記不盡。

     兩日并現仁王經列七種可畏之災。

    第一災雲:日月失度,時節反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蝕無光,或日輪一重,二三四五重輪現等。

    如是災變,應講般若以禳之。

    淮南子雲:帝堯之時,十日并出,焦谷稼,殺草木,民無所食。

    堯乃使羿射之,九日俱下,萬民皆喜,置堯為天子。

    樝庵或對曰:晉慜帝建興二年,日輪墜地,又見三日相承,自西而東行。

    河洛記曰:隋時李密作亂,夫行婦寡,父出子孤,百川沸騰,十日并出。

     日月薄食,有經本作博字,非也。

    谷響鈔雲:經史皆作食,說文作蝕,今取蝕字為正。

    釋名曰:日月虧曰蝕,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

    前漢天文志曰:日月薄食。

    張注曰:日月無光曰薄。

    韋昭曰:氣往迫之曰薄,虧缺曰食。

    京房易傳曰:日月赤黃為薄。

    或曰:不交而食曰薄。

    博物志曰:麒麟??而日月蝕,鲸魚死而彗星出。

    楞嚴雲:惡業衆生,同分妄見,遂見日月薄蝕。

    涅槃疏雲:世有六月一蝕者。

    書雲:正由運行相過,六月一周,陰陽相禦,故有此蝕。

    經雲:修羅所為。

    又陰陽推步雲:羅睺計都,犯于日月,故有蝕之。

    三德指歸釋雲:故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七月朔,日有蝕之。

    公問于梓槙曰:禍福何為?對曰:二至二公。

    (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日有蝕之,不為災。

    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佗則為災。

    今雲陰陽相禦,則是二分同道也。

    又杜預準曆家之說,謂日光以望時遙奪月光,故月蝕。

    日月同會,月奄日,故日蝕。

    蝕有上下,行有高下,日光輪存而中蝕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正相當而相奄間疏也。

    案白虎通:日蝕,當鳴鼓于社攻之,以陽責陰也。

    或曰:月蝕何如?曰:當鳴鐘可也。

     白黑惡虹,數數出現。

    元命包曰:陰陽交為虹霓。

    虹霓者,陰陽之精,雄曰虹,雌曰霓。

    通占曰:陰陽之氣,和則為雨,怒則為風雷,妖氣擊作,散為虹霓。

    爾雅曰:螮蝀謂之雩。

    螮蝀,虹也。

    霓為挈貳。

    注曰:霓,雌虹也,見離騷。

    挈貳,其别名也,見屍子。

    爾雅音義曰:雙出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昧者為雌,雌曰霓。

    霓亦作霓。

    月令曰:陰陽不和,婚姻失序,即生此氣。

    演孔圖曰:霓者,鬥之精,鬥失度則投霓,此以星散為虹霓也。

    李林甫雲:清明之後十日,虹始現,此七十二候中一候也。

    孟子曰:若大旱之望雲霓。

    趙注曰:雨則霓現,故大旱而思見之。

    春秋潛潭巴雲:五色疊至,照于宮殿,主有兵革之事。

    雜兵書雲:日暈,有白虹貫内出外者,從所止處戰勝。

    搜神記曰:廬陵巴丘陳濟作州吏,其妻秦氏獨在家,常有一人着绛袍,彩色炫耀,相期于山澗間,不覺相感。

    秦後有娠,生子如人而多肉。

    濟還家,秦懼之,納兒盆中,濟止之。

    時辄風雨,鄰人見虹下其庭,把兒而去。

    太平廣記曰:後魏明帝六月居首陽山,忽見晚虹下飲溪水,良久化為一女子。

    帝見其少貌異常,問之,答言:我天女也。

    帝欲迫幸之,其色甚難,教令左右擁抱之出,聲如鐘磬,忽化為虹而上天。

     大地震動發大音聲周禮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則有地震。

    佛泥洹經雲:有三因緣則地動:一為地倚水上,水倚于風,風倚于空,大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二為得道沙門及神妙天現感應故;三我作佛時,前後已動。

    華嚴合論明地動有四事:一大衆得道,二智人出現,三世間災變,四得道歡喜。

    太平廣記曰:後漢有張衡造地震儀,以銅鑄之,圓徑八尺,蓋合隆起,形如酒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八龍頭,各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機隐在樽内,如東方地震,則東龍丸落,佗皆仿此。

    一日一龍發機,而地不動,人鹹怪其無驗。

    經數日而隴西奏地震,與機發丸落時同,人始服其所作之妙。

     暴風惡雨,無日不有。

    爾雅曰:焚輪謂之頹。

    注曰:暴風從上下。

    扶搖謂之猋。

    注曰:?,風從下上。

    日出而風為?。

    注曰:詩雲:終風且?。

    ?雨謂之涷。

    注曰:今江東呼夏月?雨為凍雨。

    離騷雲: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是也。

     谷米勇貴,饑馑凍餓。

    爾雅曰:谷不熟為饑。

    注曰:五谷不成也。

    蔬不熟為馑。

    注曰:凡草菜可食者,通名為蔬。

    果不熟為荒。

    注曰:果,木子也。

    仍饑為薦。

    注曰:連歲不熟也。

    左傳曰:今又薦饑是也。

    谷梁傳曰: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饑,三谷不升曰馑,四谷不升曰康,五谷不升曰荒。

    續仙傳曰:三川饑餓,有青衣童子曰:世人厭棄五谷,地司收其神矣。

    可相率祈謝谷父蠶母,當緻豐穰。

    述異記曰:漢宣帝時,江淮饑馑,天雨谷三日。

    秦魏之地,失谷二千頃。

    請觀音疏雲:遠聖不聞道為饑,近則為飽。

    無正慧為饑,無助道為馑。

     怨賊侵掠索隐記案:史記掠字力尚切,謂奪取也。

    又字書曰抄掠,音略。

    今準玉篇,亦通二音。

    掠謂劫略,強取财物也。

     如諸梵天說出欲論,此下明三種論,即天竺國外典也。

    出欲論者,四韋陀論也。

    摩蹬伽經雲:初人名梵天,造一韋陀;次白淨仙,變一為四,謂贊誦、祭祀、歌詠、禳災也;次弗沙、鹦鹉、善導等,漸漸增至千二百六種韋陀。

    皆明梵事,出離欲染,故雲梵天說出欲論也。

     釋提桓因種種善論,即天竺毗伽羅論也,亦曰記論,婆尼尼造。

    明種種經書,世間文字之本,典籍之聲,莫不宣通。

    四辨诃責世法,贊歎出家,雖是外論,而無邪法也。

     五通之人神仙之論,佛有六通,謂天眼、天耳、佗心、宿命、如意、漏盡也。

    今天竺神仙缺于漏盡,故雲五通。

    以彼所修暫得長壽,報盡還漏落三界故也。

    其論即是僧佉、衛世師、勒沙婆三論也。

    僧佉此翻數論,說諸法從數起故,乃劫初黃頭仙所造也。

    衛世師此翻勝論,謂諸論中勝故,其鸺鴉外道所造。

    勒沙婆此雲苦行論,以未知出世時節,但以名詺所造論也。

     令心恬靜。

    莊子曰:右之治道者,以恬養知(音智)。

    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

    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疏曰:恬由于知,所以能靜;知資于靜,所以獲真。

    知與恬交相養也,則自然之理出,和天性 齒白無垢,如蓮華根。

    爾雅曰:荷,芙渠。

    注:别名芙蓉,江東呼荷。

    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注:莖下白蒻在泥中者。

    其華菡萏,其實蓮,注:蓮謂房也。

    其根藕,其中的,注:蓮中子也。

    的中薏,注:中心苦也。

     智淵無邊,法水具足。

    大經雲:其智淵深,猶如大海。

    管子曰:水出而不流曰淵。

    文選曰:深乎重淵。

    注曰:重淵者,海也。

     足下平滿,千輻相現。

    分别功德論雲:佛身金剛,無有諸漏。

    行時,其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現之于地。

    足下諸蟲,七日安穩。

    若其命終,皆得生天。

    西域記雲:摩竭陀國波吒厘城精舍中,有一大石,上有釋迦所履雙迹,長一尺八寸,廣六寸,俱有千輻輪辋,十指華紋,卍字魚瓶寶劍之狀。

    昔如來北趣拘屍那城入滅,回顧摩竭陀國,蹈此石上,曰:吾留此迹,示末世衆生,令見者生信滅罪。

    後過百年,有無優王,匡護三寶,遷都廣邑,睹此遺迹,遂造宮城,恒親供養。

    後諸國競欲舉歸,衆莫能動。

    又有外道鑿破,經宿還合。

    續有設迦賞王,毀壞佛法,鑿已,紋彩如故,即移棄殑伽河中,尋複本處。

    前後八遭毀滅,竟莫能除。

    至大唐玄奘三藏,親往天竺,睹此靈迹,圖之歸奏。

    太宗皇帝,奉敕镌行。

    今四明延慶,猶重刊存焉。

     足指網缦,猶如鵝王。

    玉篇:缦,莫旦切,大文也。

    大論雲:如來手足指缦網,相如鵝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

    有人言:佛相不定,随衆生所好有,不貴纖長。

    網缦為水鳥相,造事不便,如着手衣。

    如罽賓國彌隸力利菩薩,手指網缦,其父謂怪,以刀割之。

    如是不好,佛則不現。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大經明八大自在,我第八如來遍一切處,猶如虛空。

    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

    妙玄雲:别圓感應,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衆水,諸佛不來,衆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

    垂裕記雲:月必依空,空喻法身,月喻報身,影喻應身,水喻四機。

     譬如寶樹,出生珍寶。

    此段經文,設三種譬,以顯妙典,出生一切:一、寶樹,二、清水,三、箧器。

    疏記不釋。

    唯護國師分對三觀,究其所以,亦罔知事實。

    今亦不取。

    所謂寶樹者,賢愚經雲:有一太子,入海采寶,不覺糧盡。

    偶一樹神告言:此樹若祈之,令人即得飲食、衣服、金銀、珍寶等。

    太子祈之,果得飲食、珍寶,而免難焉。

     譬如箧器,悉在于手。

    大悲經雲:若欲種種寶藏者,當求菩薩寶箧手。

    古有贊雲:寶箧還将寶手持,指人伏藏遣人知。

    久埋白玉侵塵點,乍掘清光出地基。

    鹦鹉杯中含玉蕊,珊瑚枝上綴金枝。

    不因菩薩相提援,富貴驕奢未有期。

    古今注雲:箧,藤竹所作。

    因魏武帝以軍中用之藏,衣服輕便,遂作五色箧。

    篇、韻謂箧即箱笥也。

     四王聞已,心生悲喜,涕戾橫流。

    下善集王于寶冥所聞法,亦涕淚橫流。

    梁智者曰: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并灑西風前。

    今疑四王與善集王皆勇猛丈夫,何以聞法而有悲喜涕淚之狀耶?曰:此義文句已釋,蓋聞法感激,喜極故悲,悲昔不聞,喜今得聞,悲佗不聞,喜自得聞,既悲互喜,不覺橫墜也。

    涕,音體。

    橫,交橫也。

     卧具醫藥。

    四分律雲:卧具,謂衾被之類。

    章服儀雲:比丘三衣,亦稱卧具。

    事鈔雲:報命支持,勿過于藥。

    藥名乃通,要有四種:一者,時藥。

    四分雲:有五種蒲阇尼,此雲正食,謂麨、飯、幹飲、魚、肉也;五種佉阇尼,此雲不正食,謂枝、葉、華、果、細末、磨食。

    此局從日至午得食也。

    二者,非時藥。

    僧祇雲:一切豆、谷、麥煮之頭,不卓破之汁,得飲。

    明了論雲:炒米令焦黑,飲藥投中,釀以為漿,亦名非時。

    四分雲:八種漿,謂梨、酸棗、甘蔗、蕤果、蒲萄、舍樓伽等。

    摩德伽論雲:要須漉除滓,澄清如水。

    若有濁汁,與時食雜,若咽咽飲,犯波逸提。

    此通從旦至二更得食也。

    三者,七日藥。

    四分雲:酪、油、生酥、蜜、石蜜等五種,世人所識,當食當藥。

    摩德伽論雲:糖漿亦得七日受。

    四分雲:舍利弗風病,醫教服五種脂:熊、罴、豬、驢、魚等也。

    僧祇雲:此藥清淨,無時食氣,一時受,七日服。

    四者,盡形藥。

    僧祇雲:胡椒、荜茇、呵梨勒等,此藥無時食氣,頓受病,比丘終身服之。

    四分雲:不任為食者,一切鹹、苦、辛、甘等,名盡形藥。

    或曰:齋罷啜茶,屬于何藥?曰:既苦,又無食氣,即盡形藥也。

     如來、應供、正遍如等。

    大經謂應供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華璎珞等而供養之。

    準此,則應字平呼。

    昔慈恩亦音平聲,訓當,謂當受人供養故。

    若如天台所釋,則曰良福田名應供,義當去呼也。

    然此十号,乃十方三世諸佛之通名。

    大經廣釋,分為十一句。

    其世尊是總結前十。

    若大論中,則合無上士、調禦丈夫為一号,并世尊則為十。

    經論不同,各有意義,但随人樂欲讀之,無不可者。

    法華句雲: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衆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佗心名調禦丈夫,為衆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号名世尊。

    此解應身十号也。

    若論法身十号,文在輔行二上。

     金銀妙宗鈔雲:胡言生像,此翻金銀。

    善見律翻為生色似,色似即像也。

    謂金則生為黃色,銀則染似于金,故雲生像。

    然則生像乃此方之言,何謂胡耶?曰:五天之北,胡地言音,有涉漢者,故言生像。

    胡人重譯,又卻入漢,故存胡音。

    大論雲:金出砂中。

    晉書:鄱陽樂安出黃金,鑿土十餘丈,披砂得之,大者如豆,小如粟米。

    本草雲:金生處極多,高麗、扶南亦有之。

    古稱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

    說文曰:金有五德,黃金為長,久埋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于土中。

    爾雅曰: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物類相感志曰:金精在地千年,則晝夜遊行,光彩耀爚,化為黃龍。

     七寶然經論所列七寶,存沒不定,蓋随俗宜樂不同,是故佛說有異。

    佛地論以金、銀、琉璃、水精、砗磲、碼瑙、赤真珠為七寶。

    法華以金、銀、玻璃、砗磲、碼瑙、玫瑰、琉璃珠為七寶。

    觀經疏以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碼瑙、砗磲為七寶。

    輔行以金、銀、琉璃、砗璃、碼瑙、珊瑚、琥珀為七寶。

    此中經文以金、銀、真珠、琉璃、珊瑚、琥珀、璧玉、珂具為七寶。

    或曰:古人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何故佛經頻舉七寶耶?曰:佛順物機,以寶濟世,維摩所謂先以欲釣牽,後令入佛道是也。

    況乎諸經所說七寶莊嚴,而無非一性本具也。

     真珠大論雲:真珠生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今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