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上(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身分,乃能驚動也。
論又明三種施:飲食、粗物,名下施;衣服、寶物,名中施;頭目、血肉、國城、妻子,名上施。
四天王品起世經四王品雲:須彌留山,東面半腹,去地四萬二千逾阇那。
由乾陀山頂,有提頭賴吒天王城郭,縱廣六百逾阇那。
七重垣牆,欄楯行樹,樓觀園林,七寶莊嚴等。
其須彌南西北方三天王所居城垣等,并如前說。
增一雲:須彌山半,有四天王。
初生乃自然化生,在天膝上。
又有自然寶器,百味飲食。
食已長大,身長半裡,衣重半兩。
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成年。
以人間一萬八千年為一歲,如是壽五百歲。
楞嚴雲: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
命終之後,生四天王。
婆沙論謂四王即帝釋下将。
毗沙門天王四明記雲:西土以北為上方,由彼所居多面東,以北為左,是故此品先列北天。
大論雲:北方天王護北郁單越,亦兼餘洲,居須彌北水精山埵,領二鬼,一名夜叉,一名羅刹。
經音義雲:毗沙門,或雲毗伊,本名具乞羅。
曾于一時,佛正說法,王乃披袈裟而入,衆鹹怪訝,而相謂言:伊是沙門!伊是沙門!自此遂呼為毗沙門也。
法華句雲:毗沙門,此翻種種聞,亦雲多聞,謂此王福德,多處聞名故。
陀羅尼雜集雲:作北方天像,着種種天衣,左手伸臂,執槊拄地,右手屈肘,擎于佛塔,槊長一丈八尺。
唐立像儀雲:此王全身被金甲,而足踏女人之肩,下作雲以擁之,或雲乃其母也。
于其左右,羅列八部風水雷電諸鬼,其子祇那利沙與九十一子,前後随從。
提頭賴吒天王。
吒,陟駕切。
法華句雲:提頭賴吒,此翻持國,亦曰安民,從所護國土得名也。
大論雲:東方天王,護東弗于逮,亦兼餘洲,居須彌北黃金山埵,領二鬼,一名幹沓婆,此翻尋香行,即天帝釋樂神也;一名富單那,此翻臭鬼,或雲主熱病鬼。
陀羅尼雜集雲:持國左手伸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掌擎一寶珠,珠上出光明,以彰賞善罰惡之神用也。
酉陽雜俎雲:長安有持國寺,門前植槐木數株,一日斫一以解用,每片木紋,有一天王尊像成就。
毗留勒叉天王法華句雲:毗留勒叉,此翻增長,謂此王護持國土,令佗善根得增長也。
大論雲:毗樓勒叉王,護持南贍部洲,亦兼餘洲,住須彌南琉璃埵,領二鬼。
一名鸠槃茶,此翻甕形,亦曰形似冬瓜,魇魅鬼也。
一名薜荔多,此翻祖父,乃餓鬼中劣者。
陀羅尼雜集雲:增長天王,左手伸臂,垂下把刀,右手持槊,槊根着地,現是威勇,折伏邪惡,令善根增長,故以為名。
靈感傳:南山律師,一日有天神至房,似人行動。
師問:誰耶?答曰:弟子是南方天王第十五子張津也。
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護邦都。
師言:何不現身?天曰:弟子光色别異,驚動衆心,共師談論足矣(雲雲)。
毗留博叉天王霆師諸天傳雲:毗留博叉,亦雲尾噜叉,此翻雜語,以能作種種語故。
又翻惡眼,又翻廣目,以此王怒目張威,令邪惡潰散,保護人民,遂得尊号故。
此經雲:以淨天眼過于人眼,常觀擁護是也。
大論雲:毗留博叉王,護西瞿耶尼洲,亦兼餘洲,住須彌西。
白銀埵領二鬼一名毗舍阇,此翻啖精氣鬼,一名毒龍。
孔雀經雲:廣目天王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
陀羅尼雜集雲:西方天王,左手執槊,右手把赤索。
俱從座起。
曲禮曰: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注曰:尊師重道,故若今之摳衣前請也。
業謂篇卷也,益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也。
然此進問威儀,此土西域皆同也。
偏袒有肩。
觀音義疏雲:外國以袒為敬。
露右者,示執奉,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
此方以袒為慢。
然古有須賈肉袒,謝于張祿露兩??,亦不一向是慢也。
(須賈張祿事,出史記四明,觀音義疏記委引。
)舍利弗問:經雲:于何時偏袒?佛言:随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
作福田時應須偏袒,現示福田相故。
随供養時,即見佛禮佛時也。
作福田時,即赴齋禅誦之時也。
西域記明西竺服飾雲:男則繞腰橫巾左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總覆。
歸敬儀雲:今諸沙門通着褊襦,少袒三衣,遂割破襦子以為兩片,為褊袒。
此則名義俱失。
胡跪率觀跪儀,諸文所出,凡有四名不同。
一曰胡跪。
歸敬儀雲:胡人敬相,存其本緣,故雲胡跪。
二曰互跪。
珠林雲:??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也。
三曰翹跪。
廣韻曰:翹,舉也,危也。
翹舉一足,身則危也。
四曰長跪。
西域記明天竺九禮第六名?跪。
方言曰:東齊北燕之間,謂跪曰?。
準此,字應作?。
然此四名,若言胡跪則非,下更辨之。
且論胡跪之相,即是互跪、翹跪。
故輔行雲:互跪之儀,三處翹聳。
珠林雲:胡跪、??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
若?跪者,歸敬儀雲:僧是丈夫剛幹,故制互跪。
尼女體弱,翹則易勞,故令?跪。
又毗奈耶雲:尼女互跪要倒,佛聽?跪。
寄歸傳雲:?跪者,以兩膝據地,豎兩足以支身也。
然則?跪,既是尼女之跪,何故此品四王,亦言?跛耶?答:佛制?跪,雖局尼女,局而複通,通乎四衆也。
合掌:觀音義疏雲: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誔,專志一心也。
珠林雲:律中當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斂容呈恭,制心不散,故令合掌而一心也。
今人多指合而掌不合,或掌合而指開,良由心不專,故甯可開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開掌也。
[榩-文+直]庵法師頌曰:合十指爪表恭敬,恰如叉手見尊官。
近來釋子垂儀式,合三合四掌心寬。
佗方怨賊,廣韻:怨,于袁切,又通于願切,仇也,恨也。
爾雅曰:食禾節蟲曰賊。
觀音義疏雲:賊本求财,怨本奪命。
今怨為賊,必财命兩圖。
若過去流血為怨,現在奪命名賊。
此下經文又稱怨敵。
廣韻:敵者,匹也,輩也。
舍身品稱怨仇。
廣韻:仇,市流切,匹也,仇也。
頂山記雲:以怨除怨,怨終不釋;唯有解怨,怨乃自息。
菩薩為心,蓋當如此。
心進勇銳廣韻:勇,猛也。
銳,以芮切;利也。
說文:銳者,芒也;言利如芒也。
以法治世。
發轸鈔雲:治字元直知切,因唐高宗諱治,遂借直史切。
今則二音并用,例如正月,正本去聲,為避秦始皇諱,改作平呼。
遮諸惡鬼啖精氣者,請觀音經雲:有五夜叉,名訖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鈎牙上出,吸人精氣。
别行義疏雲:人心有七滴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滴,令人頭痛,三滴悶絕,七滴即死。
又西方廣目天王下有二鬼,一名啖精氣鬼,啖人精氣及五谷之精氣也。
國邑郡縣河圖曰:昆侖東南北方五千裡,号曰神州,亦曰赤縣。
鄒子曰:中國名赤縣,内有九州。
論語曰:道千乘之國。
鄭玄注曰:小者曰邦,大者曰國。
禮記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裡。
州建百裡之國三十,七十裡之國六十,五裡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
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郡,無日邑。
國語曰:齊制,三十家為邑。
周禮謂四井為邑。
釋名曰:人所群聚曰郡。
縣者,懸也,懸于郡也。
輿地志曰:秦始皇天下置三十六郡,郡各領縣。
縣萬戶已上為令,減萬屍為長。
此則郡大而縣小。
說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裡為百縣,縣有四郡。
左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此則縣大而郡小。
比丘比丘尼維摩疏雲:比丘,或言有翻,或言無翻。
有翻,翻為除馑。
故康僧會注法鏡經雲:凡夫貪着六塵,猶餓夫貪食,不知厭足。
今比丘斷貪愛,除六情,故曰除馑也。
言無翻者,以名含三義。
故大論雲: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
能破見思之惡,故言破惡。
魔畏出界,化我眷屬,故言怖魔。
遠離四邪,淨命自居,内則乞法以治性,外則丐食以資身,故言乞士。
比丘尼此翻除馑女,義同上釋。
法華句雲:尼字,天竺女人之通稱也。
優婆塞優婆夷唐譯經論,稱邬波索迦、邬波斯迦。
維摩疏,翻為清信士、清信女,亦曰善宿男、善宿女。
以在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雲善宿。
此未可定用。
荊溪釋雲:依餘經文,但雲近佛得善宿名,則不可定雲男女不同宿也。
涅槃疏,謂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曰善宿。
或翻近事男、近事女,以受歸戒,堪近事、出家二衆故。
大哀經,翻為勳士、勳女。
毗昙論,翻為離欲男、離欲女。
雖有多翻,通名在家二衆。
若别說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随如來,此是離欲二衆。
若曾婚娶,今持五戒,永斷俗法,名功勳二衆。
若俗法不虧,而持五戒八齋,名善宿二衆。
又優婆塞戒經,明四種優婆塞:一、無分,謂但受三歸,不受五戒者;二、少分,謂受一戒者;三、多分,謂受二戒至四戒者;四、滿分,謂具受五戒者。
若有四衆。
儒宗以三人為衆,故漢書?功臣表雲:三人為衆。
仲尼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蓋擇之于衆也。
佛教以四人為衆。
維摩疏雲:梵語僧伽,此翻為衆。
直一比丘,不名為衆。
衆多共集,名為衆也。
谷響鈔雲:佛教以四人為衆,故大論以四樹成林為喻。
僧史略雲:凡四人已上名僧。
今一人亦稱僧者,蓋從衆之名也。
亦如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一人亦稱軍也。
法華句雲:舊雲出家、在家各二為四衆,此則名局意不周。
今約一衆開四,謂發起、當機、影響、結緣也,四四成十六衆。
慈恩不允天台所立,但言四衆,未免名局意不周矣。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善生經雲:若人以四天下寶供養于佛,又以重心贊歎如來,此二福德等無差别。
大論雲:謙遜畏難曰恭,推其至德曰敬,美其功德曰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曰歎。
法華句雲:通論三業皆是供養,别論則卑謹?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其依報名供養。
歸敬儀雲:于一切衆生中,德無過上曰尊,畏敬之心過于父母師長君主曰重。
欽尚羨慕廣韻:羨,似面切;貪慕也。
慕,莫故切;思慕也。
善哉!善哉!寄歸傳雲:梵語娑度,此翻善哉。
金剛纂要雲:善哉重言者,贊美之極也。
刊定記雲:若不重言,安表善極?如顔回死,夫子歎雲:天喪予!天喪予!注雲:再言者,傷痛之甚也。
吉兇雖異,殷勤頗同。
與阿修羅共戰鬥時,汝等諸天,常得勝利。
諸天與修羅戰鬥,經論多出起世因。
本經中有修羅戰鬥品,文廣不錄。
觀佛三昧經雲:毗摩質多阿修羅,有女名悅意,容貌無比,帝釋娶之為婦。
一日,帝釋與衆采女遊戲,悅意生嫉,即往白父。
質多發怒,便興兵往伐。
帝釋驚怖,即集諸夫誦般若,空中便雨刀輪,修羅傷中,竄入藕絲孔中等。
然天帝承般若力,獲勝修羅,與夫此經法性之力得勝,何以異焉? 以天律治世。
風俗通雲:臯陶、虞舜造律。
律者,诠也,法也。
尚書大傳曰:丕天之大律。
注曰:奉天之大法。
法即律也。
當知律法起于舜世。
四明記雲:師古治民,則天行化,罰必當罪,賞必當功,故名天律。
當具四兵。
大經雲:譬如幻師,幻作四兵,所謂車兵、馬兵、象兵、步兵。
太白陰經曰: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蚩尤铄金為兵,割革為甲,始制五兵。
呂氏春秋謂: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與黃帝戰于涿鹿之野。
壞彼國土。
纂韻曰:壞,古瞆切,毀也。
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論語同也。
若作胡怪切,物之自敗也。
此中壞字,當取古瞆切,上下例此。
起諸怖懅廣韻:怖,謂惶懼也。
懅,強魚切;法也。
廣雅:懅,畏懼也。
閻浮提内,此南洲之号,諸經或言贍部、剡浮,皆梵音奢切。
祖文解釋,或雲無翻,無對翻也;或雲有翻,有義翻也。
俱舍雲:剡浮,洲名,從樹而稱。
以夫熱池側有剡部林,此方無,故不翻。
釋迦方志雲:閻浮提,此翻輪王居,或翻穢樹,或翻上勝金洲。
起世經雲:此樹下有閻浮提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出此樹下,故以為名。
長阿含雲:閻浮提樹,圍七由旬,高二十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華嚴經音雲:閻浮樹,上闊下狹,南洲人面似之,故以為名。
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八萬四千諸人王等。
十二遊經雲: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
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西北有月支國天子,土地多馬。
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有五十六萬億丘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千種雜香。
國城相去六千五萬裡,從此已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
善見律雲:有市名聚落,無者名村,有城者曰國。
吳越春秋曰:堯聽鲧治水,鲧乃築城造郭以為國。
固本紀曰:黃帝築城邑,造五城。
博物志曰: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
韋昭注漢書曰:小鄉曰聚,人所聚居也。
史記謂舜所居,一年成聚居是也。
左傳曰:聚,衆也。
廣雅曰:落,居也。
娛樂,快樂。
娛,牛俱切。
字林曰:娛,亦樂也。
謂樂可樂,故雲娛樂。
白虎通曰:虞樂,言天下之民皆樂也。
無楚撻。
心經音義雲:楚,一名荊,可以為杖,古人負荊請罪者是也。
漢陸賈曰:楚字是秦莊王諱,後改為荊,遂行于世。
廣雅曰:撻,擊也。
大地沃壤。
沃,烏酷切。
廣雅曰:溉灌曰沃。
壤,而兩切,柔土也。
無塊曰壤。
逸士傳曰:帝堯時,天下太平,有老人擊壤而歌。
風土記曰:擊壤者,以木作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四,其形如履。
臘節,僮少以為戲也。
陰陽調和大元經曰: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幽無形,深不測,謂之陰。
爾雅曰:四氣和謂之玉燭,四時和謂之通正,此天地四時之祥也。
日月山海經謂:羲和女生日。
郭璞注曰:羲和,蓋天地始生日月者。
說文曰:日,實也。
太陽之精為日,中有金烏,下有大龍輔之。
字從一口,象形也。
淮南子曰:日出晹谷,入于鹹池。
積陰之寒氣,久則為水,水氣之精為月。
長曆曰:日月徑千裡,周圍三千裡,下于天七千裡。
十二遊經雲:成劫之初,人食香稻,黑暗便生。
西方阿彌陀佛令寶應聲、吉祥二菩薩造立日月,開人眼目。
法華經以日月是寶光、普香二天子。
俱舍雲:日五十一喻繕那,月五十喻繕那。
樓炭經雲:劫初無三光,亂風吹火精黃金為日。
日天城郭七重,東西二千裡,南北高下亦然,周圍八千裡。
又亂風吹琉璃白銀為月。
月天子城郭七重,東西一千九百六十裡,南北高下亦然,周圍七千八百四十裡。
起世經雲:日天宮殿,四方如宅,遙看似圓。
此與儒家論衡說日月不圓,視若圓者,去人遠故同也。
阿含雲:日月繞須彌山半,依五風住,自然運動。
起世經雲:日月天子壽五百年,子孫相承,皆于彼治。
今更括諸文,明月之虧盈,總有四義:一者,黑衣侍臣上下。
長阿含雲:從十六日去,黑衣侍臣漸至,故月漸虧;一日已去,諸臣漸下,故月漸滿。
起世經謂之青身諸天,隐顯同也。
二者,日光侵月。
長阿含雲:日天子放六十種光,奪月輪,故漸虧;若月天子處正殿後,光對日天,是故盛滿。
俱舍謂之近日自影覆,是故月輪阙。
施設足論謂之月行近日,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輪,皆同也。
三者,出面不同。
長阿含雲:從一日去,漸出白銀面;從十六去,漸出琉璃面。
起世經謂之從十六去,背方面出;從一日去,正方面出,同也。
四者,角、正行異。
涅槃疏雲:角行故減,正行故增。
指歸記雲:角行者,斜行也。
大經所謂因須彌山而有增減。
是則正行即遠山,角行即近山,故曰因山也。
以上四義,不可偏取,若虧若盈,義必兼之也。
星宿音秀,亦入聲。
經音義雲:星宿者,謂止宿安住也。
說文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紀原集類曰:地皇氏始定星辰,黃帝又名之帝喾而序之。
漢書曰: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
凡萬物之類,上為列星。
後漢天文志注曰:黃帝分星次中外,常明者一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三十,微星一萬一千五百二十。
俱舍雲:星大者一十六裡,小則一俱。
盧舍妙玄雲:星宿略說,乃有三十六億。
涅槃疏雲:劫初亂,風吹水精作星。
天子所居,皆風所持,猶如浮雲,右旋而行。
然則據上所明,星是宮殿,依空而住。
若準儒宗,乃雲是石。
如春秋時,殒石千宮。
象圖經則雲:是天河之石。
若雲是石,雲何有光?石質堅重,雲何居空?星若是石,日月同類,亦應石耶?以此質問,彼自冰泮矣。
不失常度三光度數,所出不一,今略錄之。
甄正論雲:璇玑幹運,金晖應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十二交會,晝夜百刻,周旋潛轉,靡有少停。
二分二至,縱有盈縮,大數不虧,薄食失度。
史必書之,以表天事。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速,何耶?君舒臣勞也。
立世毗昙雲:日恒逐月,一日相近四萬八千八十由旬,日日相離亦然。
依上度數,名不失度也。
風雨随時通記曰:風者,天地之使也。
白虎通曰:風之為言萌也,養物成功,陰合陽以生之。
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四十五日昌盍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皆言四十五日者,取八節論之也。
周易正義曰:陽之上升,陰能畜止,兩氣相薄為雨。
爾雅曰:甘雨時降,萬物以嘉。
京房易候曰: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徴時若之應也。
亦無嫉妒。
楚辭曰:故興心嫉妒。
王逸注曰:害賢曰嫉,害色曰妒。
妒,忌也。
及後妃采女白虎通曰:天子之配曰後。
後者,君也。
夏禹已前,後妃之制,其文則略,大率皆稱妃也。
周則天子立後,秦漢因之。
禮曰: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周禮曰:天子一後、六宮、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風俗通曰:六宮采女凡數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于鄉中閱視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長壯有法相者,因載入官,故謂采女。
采者,取也,字通作婇。
宮殿屋宅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爾雅曰:宮謂之室。
注曰:古者貴賤同目曰宮,至秦漢來,唯王者所居稱之。
蒼颉篇曰:殿者,大堂也。
商周以前,其名不載。
案史記:秦始皇始作前殿,可坐萬人,可立五丈旗。
漢書則有甘泉、明光諸殿。
決疑要注曰:殿則有階陛,堂則有階無陛。
釋名曰:屋者,奧也;宅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
說文曰:宅者,托也,人所投托也。
持用灑地。
灑,所買切。
通俗文曰:以水撿塵曰灑。
幢幡漢書曰:紀信乘王車,黃屋左纛。
注曰:以黃缯為蓋裹。
纛,毛羽幢也,在乘輿車衡左方上。
蔡邕曰:牦牛尾為之,如鬥,或在騑頭,或在衡。
以纛是毛羽幢,為天子儀仗。
寶蓋崔豹古今注曰: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上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世人因而作華蓋。
維摩經:寶積長者與五百長者子,持七寶蓋奉佛,佛以神力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又西域記說:佛從忉利下還人間,梵王執白拂而左侍,帝釋持寶蓋而右侍。
璎珞自嚴。
以玉石而為璎珞,字須從玉。
或作纓絡,非也。
玉篇謂璎珞者,頸飾也。
普門品謂即解頸衆寶珠璎珞。
西域記曰:西國人物,首冠華鬘,身佩璎珞。
楊妃外傳曰:上令宮女佩七寶璎珞,舞霓裳羽衣曲。
兩土璎珞,服飾同也。
坐小卑座。
阿含經雲:床陛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
若過此量,即為破戒。
此乃八關齋戒中不坐高廣床戒也。
謙下自卑。
尚書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所以唯卑唯謙,益高益遠。
此謙下自卑之謂也。
倍複自勵。
勵,力制切。
小雅曰:将,率。
勵,勸也。
廣韻曰:勵,勸勉也。
常得封受轉輪王位,常得最勝極妙七寶。
起世經有轉輪王品,廣說輪王出世之事,其略曰:若輪王出世,于十五日,取四海水,灌太子頂,為刹帝利,然後嚴飾璎珞,上高樓上,群臣圍繞,自然而有天金輪寶,千輻毂輪,乘空而來,王即乘之,按行四洲,十善化世。
複有白象寶,绀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兵将寶,并自然顯現,王悉受之。
乃至輪王命終,上生三十三天,諸天皆來迎接,人民即以七寶而為輪王起塔,高一由旬,所有七寶,皆悉隐沒,一切人民,次第減少。
西域記雲:輪王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名。
金輪王則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洲,銅輪王則除北西二洲,鐵輪王則唯王南洲。
遇善知識法華句雲:聞名為知,見形為識。
又見形為知,見心為識。
肇法師雲:大士處世,如日月升天,有目之徒,誰不識知?付法藏傳:阿難白佛言:善知識者,是得道半因緣。
佛言:弗也。
當知善知識者,是得道全因緣。
若一由旬,西域記雲:舊曰由旬、由延等,皆訛略也。
正雲逾繕那。
自古聖王,一日軍行,猶此方館驿也。
舊傳四十裡(大論及雜寶藏經中說)。
印度國俗,乃三十裡。
聖教所裁,唯十六裡。
毗昙雲: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二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
一弓長八尺,五百弓長四百丈,為一拘盧舍。
一裡有三百六十步,一步有六尺,合有二百一十六丈。
二裡計有四百三十二丈,總前五百弓有四百丈,為一拘盧舍。
猶欠三十二丈,不滿二裡。
計一拘盧舍減二裡,計八拘盧舍減十六裡,為一由旬。
此同西域記說也。
業疏鈔雲:西域由旬不一,由彼方中邊不同,緻裡數亦異也。
怨賊棘刺。
四明記雲:棘,兵器也,與戟字同。
廣韻曰:棘,越戟名也。
釋名曰:戟,格也,謂旁有兩枝格也。
周禮曰:戟長六尺。
易注曰:刺謂之矢,矢即箭也。
四明記謂:刺者,殺也。
不能侵??廣韻謂:??,俗字也;力膺切,欺也。
正應作陵,犯也、侮也、侵也。
于一念頃。
舍身品雲:須臾之頃。
今并出之。
仁王經雲: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毗昙明一刹那為一念,百二十刹那為一怛刹那,此名一瞬,六十瞬為一息,一息名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摩睺羅,摩睺羅此翻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晝夜計有六百三十八萬刹那。
佛言:刹那,猶二壯士斷一發毛頃。
俱舍雲:百二十刹那為怛刹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羅預,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
解曰:刹那,此翻一念。
臘縛,此翻短時。
羅預,此翻須臾。
謂一百二十念為一怛念,六十怛念為一短時,三十短時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
異口同聲。
周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莊子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坐于道場古譯華嚴,謂寂滅道場。
合論雲:道場在摩竭陀國尼連河側,漚樓頻螺聚落中,去人間五裡。
此是閻浮中心,一切諸佛總在其中,示成正覺。
華嚴經曰:菩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于道場。
菩提樹下西域記雲:菩提樹,即畢缽羅樹也,在摩竭陀國尼連河西南十裡。
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
至佛入滅,葉皆凋落,須臾還複。
後有無優王信邪,毀佛遺迹,興兵翦伐,令婆羅門燒以祀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枝。
次日,王妃又遣重伐,王祈請又生。
續有賞迦王再伐其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柢。
後無優王末孫,聞而哀感,以牛乳溉之,經一夜樹生,高一丈餘,周以石垣,高二丈四尺。
故今此樹隐于石上,猶出二丈餘。
大唐玄奘師經遊彼國,見菩提樹枯悴,唯東向一枝茂發,色甚青翠,以表大教東傳之效也。
外道邪論。
薩婆多論雲:外道六師,各十五弟子,并本師六,即九十六道也。
輔行雲:準九十六道經兩卷,一一釋出所計相貌。
于諸道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
故大論雲:九十六道中,實者佛也。
于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謂修多羅、阿毗昙。
餘九十三,名體俱邪。
尋經識之,甚補正智。
問:華嚴雲九十六道悉邪,此意雲何?答:華嚴斥小,故皆雲邪。
如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是也。
摧伏諸魔首楞嚴經說:二百魔女作佛,同号淨王。
魔聞諸女作佛,來白佛言:我今于自眷屬,不得自在。
時魔女言:汝莫愁惱,我等不出汝界。
以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異,魔界即佛界。
故大論雲:新學之人,道力尚弱,雲何魔不得便?答:是人善修空故,魔無如之何。
行者通達如上經論,則是摧伏諸魔之相也。
金剛座處。
西域記雲:昔賢劫初成此座,與大地俱起,據大千之中,下極金輪,上侵于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
奘三藏傳雲:言金剛座者,金剛取其堅固難壞,能沮萬物。
若不依本際,則地不能停;若不以金剛為座,則無地堪發金剛之定。
大論雲:土在金輪之上,金輪在金剛之上。
從金剛際出蓮華台,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故道場名金剛座。
正理論雲:四洲之中,唯南洲有金剛座,以佛佛皆生南洲故。
晉武帝起居注曰:武帝朝,炖煌有人來獻金剛寶。
此寶生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荞麥粒。
唐書曰:金剛寶,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如泥。
若着山石,陷至水際,見同類方止。
十二種行甚深法輪法華句雲:十二行者:一、約四谛教,二、約十二行。
教十二者,即示、勸、證也;行十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
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
或約三人,或約一人。
今就見、谛、道三人,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轉此法度入佗心,令彼得悟,故名轉法輪。
佛本行集雲:佛初度五人,轉大法輪,乃言:我念過去諸佛,依四聖谛,三轉十二種無上法輪,而世間中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無能轉者。
金光明經照解卷上
論又明三種施:飲食、粗物,名下施;衣服、寶物,名中施;頭目、血肉、國城、妻子,名上施。
四天王品起世經四王品雲:須彌留山,東面半腹,去地四萬二千逾阇那。
由乾陀山頂,有提頭賴吒天王城郭,縱廣六百逾阇那。
七重垣牆,欄楯行樹,樓觀園林,七寶莊嚴等。
其須彌南西北方三天王所居城垣等,并如前說。
增一雲:須彌山半,有四天王。
初生乃自然化生,在天膝上。
又有自然寶器,百味飲食。
食已長大,身長半裡,衣重半兩。
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成年。
以人間一萬八千年為一歲,如是壽五百歲。
楞嚴雲: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
命終之後,生四天王。
婆沙論謂四王即帝釋下将。
毗沙門天王四明記雲:西土以北為上方,由彼所居多面東,以北為左,是故此品先列北天。
大論雲:北方天王護北郁單越,亦兼餘洲,居須彌北水精山埵,領二鬼,一名夜叉,一名羅刹。
經音義雲:毗沙門,或雲毗伊,本名具乞羅。
曾于一時,佛正說法,王乃披袈裟而入,衆鹹怪訝,而相謂言:伊是沙門!伊是沙門!自此遂呼為毗沙門也。
法華句雲:毗沙門,此翻種種聞,亦雲多聞,謂此王福德,多處聞名故。
陀羅尼雜集雲:作北方天像,着種種天衣,左手伸臂,執槊拄地,右手屈肘,擎于佛塔,槊長一丈八尺。
唐立像儀雲:此王全身被金甲,而足踏女人之肩,下作雲以擁之,或雲乃其母也。
于其左右,羅列八部風水雷電諸鬼,其子祇那利沙與九十一子,前後随從。
提頭賴吒天王。
吒,陟駕切。
法華句雲:提頭賴吒,此翻持國,亦曰安民,從所護國土得名也。
大論雲:東方天王,護東弗于逮,亦兼餘洲,居須彌北黃金山埵,領二鬼,一名幹沓婆,此翻尋香行,即天帝釋樂神也;一名富單那,此翻臭鬼,或雲主熱病鬼。
陀羅尼雜集雲:持國左手伸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掌擎一寶珠,珠上出光明,以彰賞善罰惡之神用也。
酉陽雜俎雲:長安有持國寺,門前植槐木數株,一日斫一以解用,每片木紋,有一天王尊像成就。
毗留勒叉天王法華句雲:毗留勒叉,此翻增長,謂此王護持國土,令佗善根得增長也。
大論雲:毗樓勒叉王,護持南贍部洲,亦兼餘洲,住須彌南琉璃埵,領二鬼。
一名鸠槃茶,此翻甕形,亦曰形似冬瓜,魇魅鬼也。
一名薜荔多,此翻祖父,乃餓鬼中劣者。
陀羅尼雜集雲:增長天王,左手伸臂,垂下把刀,右手持槊,槊根着地,現是威勇,折伏邪惡,令善根增長,故以為名。
靈感傳:南山律師,一日有天神至房,似人行動。
師問:誰耶?答曰:弟子是南方天王第十五子張津也。
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護邦都。
師言:何不現身?天曰:弟子光色别異,驚動衆心,共師談論足矣(雲雲)。
毗留博叉天王霆師諸天傳雲:毗留博叉,亦雲尾噜叉,此翻雜語,以能作種種語故。
又翻惡眼,又翻廣目,以此王怒目張威,令邪惡潰散,保護人民,遂得尊号故。
此經雲:以淨天眼過于人眼,常觀擁護是也。
大論雲:毗留博叉王,護西瞿耶尼洲,亦兼餘洲,住須彌西。
白銀埵領二鬼一名毗舍阇,此翻啖精氣鬼,一名毒龍。
孔雀經雲:廣目天王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
陀羅尼雜集雲:西方天王,左手執槊,右手把赤索。
俱從座起。
曲禮曰: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注曰:尊師重道,故若今之摳衣前請也。
業謂篇卷也,益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也。
然此進問威儀,此土西域皆同也。
偏袒有肩。
觀音義疏雲:外國以袒為敬。
露右者,示執奉,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故以袒為恭。
此方以袒為慢。
然古有須賈肉袒,謝于張祿露兩??,亦不一向是慢也。
(須賈張祿事,出史記四明,觀音義疏記委引。
)舍利弗問:經雲:于何時偏袒?佛言:随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
作福田時應須偏袒,現示福田相故。
随供養時,即見佛禮佛時也。
作福田時,即赴齋禅誦之時也。
西域記明西竺服飾雲:男則繞腰橫巾左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總覆。
歸敬儀雲:今諸沙門通着褊襦,少袒三衣,遂割破襦子以為兩片,為褊袒。
此則名義俱失。
胡跪率觀跪儀,諸文所出,凡有四名不同。
一曰胡跪。
歸敬儀雲:胡人敬相,存其本緣,故雲胡跪。
二曰互跪。
珠林雲:??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也。
三曰翹跪。
廣韻曰:翹,舉也,危也。
翹舉一足,身則危也。
四曰長跪。
西域記明天竺九禮第六名?跪。
方言曰:東齊北燕之間,謂跪曰?。
準此,字應作?。
然此四名,若言胡跪則非,下更辨之。
且論胡跪之相,即是互跪、翹跪。
故輔行雲:互跪之儀,三處翹聳。
珠林雲:胡跪、??跪,即是左右兩膝,交互跪地。
若?跪者,歸敬儀雲:僧是丈夫剛幹,故制互跪。
尼女體弱,翹則易勞,故令?跪。
又毗奈耶雲:尼女互跪要倒,佛聽?跪。
寄歸傳雲:?跪者,以兩膝據地,豎兩足以支身也。
然則?跪,既是尼女之跪,何故此品四王,亦言?跛耶?答:佛制?跪,雖局尼女,局而複通,通乎四衆也。
合掌:觀音義疏雲: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誔,專志一心也。
珠林雲:律中當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斂容呈恭,制心不散,故令合掌而一心也。
今人多指合而掌不合,或掌合而指開,良由心不專,故甯可開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開掌也。
[榩-文+直]庵法師頌曰:合十指爪表恭敬,恰如叉手見尊官。
近來釋子垂儀式,合三合四掌心寬。
佗方怨賊,廣韻:怨,于袁切,又通于願切,仇也,恨也。
爾雅曰:食禾節蟲曰賊。
觀音義疏雲:賊本求财,怨本奪命。
今怨為賊,必财命兩圖。
若過去流血為怨,現在奪命名賊。
此下經文又稱怨敵。
廣韻:敵者,匹也,輩也。
舍身品稱怨仇。
廣韻:仇,市流切,匹也,仇也。
頂山記雲:以怨除怨,怨終不釋;唯有解怨,怨乃自息。
菩薩為心,蓋當如此。
心進勇銳廣韻:勇,猛也。
銳,以芮切;利也。
說文:銳者,芒也;言利如芒也。
以法治世。
發轸鈔雲:治字元直知切,因唐高宗諱治,遂借直史切。
今則二音并用,例如正月,正本去聲,為避秦始皇諱,改作平呼。
遮諸惡鬼啖精氣者,請觀音經雲:有五夜叉,名訖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鈎牙上出,吸人精氣。
别行義疏雲:人心有七滴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滴,令人頭痛,三滴悶絕,七滴即死。
又西方廣目天王下有二鬼,一名啖精氣鬼,啖人精氣及五谷之精氣也。
國邑郡縣河圖曰:昆侖東南北方五千裡,号曰神州,亦曰赤縣。
鄒子曰:中國名赤縣,内有九州。
論語曰:道千乘之國。
鄭玄注曰:小者曰邦,大者曰國。
禮記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裡。
州建百裡之國三十,七十裡之國六十,五裡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
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郡,無日邑。
國語曰:齊制,三十家為邑。
周禮謂四井為邑。
釋名曰:人所群聚曰郡。
縣者,懸也,懸于郡也。
輿地志曰:秦始皇天下置三十六郡,郡各領縣。
縣萬戶已上為令,減萬屍為長。
此則郡大而縣小。
說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裡為百縣,縣有四郡。
左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此則縣大而郡小。
比丘比丘尼維摩疏雲:比丘,或言有翻,或言無翻。
有翻,翻為除馑。
故康僧會注法鏡經雲:凡夫貪着六塵,猶餓夫貪食,不知厭足。
今比丘斷貪愛,除六情,故曰除馑也。
言無翻者,以名含三義。
故大論雲: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
能破見思之惡,故言破惡。
魔畏出界,化我眷屬,故言怖魔。
遠離四邪,淨命自居,内則乞法以治性,外則丐食以資身,故言乞士。
比丘尼此翻除馑女,義同上釋。
法華句雲:尼字,天竺女人之通稱也。
優婆塞優婆夷唐譯經論,稱邬波索迦、邬波斯迦。
維摩疏,翻為清信士、清信女,亦曰善宿男、善宿女。
以在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雲善宿。
此未可定用。
荊溪釋雲:依餘經文,但雲近佛得善宿名,則不可定雲男女不同宿也。
涅槃疏,謂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曰善宿。
或翻近事男、近事女,以受歸戒,堪近事、出家二衆故。
大哀經,翻為勳士、勳女。
毗昙論,翻為離欲男、離欲女。
雖有多翻,通名在家二衆。
若别說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随如來,此是離欲二衆。
若曾婚娶,今持五戒,永斷俗法,名功勳二衆。
若俗法不虧,而持五戒八齋,名善宿二衆。
又優婆塞戒經,明四種優婆塞:一、無分,謂但受三歸,不受五戒者;二、少分,謂受一戒者;三、多分,謂受二戒至四戒者;四、滿分,謂具受五戒者。
若有四衆。
儒宗以三人為衆,故漢書?功臣表雲:三人為衆。
仲尼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蓋擇之于衆也。
佛教以四人為衆。
維摩疏雲:梵語僧伽,此翻為衆。
直一比丘,不名為衆。
衆多共集,名為衆也。
谷響鈔雲:佛教以四人為衆,故大論以四樹成林為喻。
僧史略雲:凡四人已上名僧。
今一人亦稱僧者,蓋從衆之名也。
亦如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一人亦稱軍也。
法華句雲:舊雲出家、在家各二為四衆,此則名局意不周。
今約一衆開四,謂發起、當機、影響、結緣也,四四成十六衆。
慈恩不允天台所立,但言四衆,未免名局意不周矣。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善生經雲:若人以四天下寶供養于佛,又以重心贊歎如來,此二福德等無差别。
大論雲:謙遜畏難曰恭,推其至德曰敬,美其功德曰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曰歎。
法華句雲:通論三業皆是供養,别論則卑謹?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其依報名供養。
歸敬儀雲:于一切衆生中,德無過上曰尊,畏敬之心過于父母師長君主曰重。
欽尚羨慕廣韻:羨,似面切;貪慕也。
慕,莫故切;思慕也。
善哉!善哉!寄歸傳雲:梵語娑度,此翻善哉。
金剛纂要雲:善哉重言者,贊美之極也。
刊定記雲:若不重言,安表善極?如顔回死,夫子歎雲:天喪予!天喪予!注雲:再言者,傷痛之甚也。
吉兇雖異,殷勤頗同。
與阿修羅共戰鬥時,汝等諸天,常得勝利。
諸天與修羅戰鬥,經論多出起世因。
本經中有修羅戰鬥品,文廣不錄。
觀佛三昧經雲:毗摩質多阿修羅,有女名悅意,容貌無比,帝釋娶之為婦。
一日,帝釋與衆采女遊戲,悅意生嫉,即往白父。
質多發怒,便興兵往伐。
帝釋驚怖,即集諸夫誦般若,空中便雨刀輪,修羅傷中,竄入藕絲孔中等。
然天帝承般若力,獲勝修羅,與夫此經法性之力得勝,何以異焉? 以天律治世。
風俗通雲:臯陶、虞舜造律。
律者,诠也,法也。
尚書大傳曰:丕天之大律。
注曰:奉天之大法。
法即律也。
當知律法起于舜世。
四明記雲:師古治民,則天行化,罰必當罪,賞必當功,故名天律。
當具四兵。
大經雲:譬如幻師,幻作四兵,所謂車兵、馬兵、象兵、步兵。
太白陰經曰: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蚩尤铄金為兵,割革為甲,始制五兵。
呂氏春秋謂: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與黃帝戰于涿鹿之野。
壞彼國土。
纂韻曰:壞,古瞆切,毀也。
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論語同也。
若作胡怪切,物之自敗也。
此中壞字,當取古瞆切,上下例此。
起諸怖懅廣韻:怖,謂惶懼也。
懅,強魚切;法也。
廣雅:懅,畏懼也。
閻浮提内,此南洲之号,諸經或言贍部、剡浮,皆梵音奢切。
祖文解釋,或雲無翻,無對翻也;或雲有翻,有義翻也。
俱舍雲:剡浮,洲名,從樹而稱。
以夫熱池側有剡部林,此方無,故不翻。
釋迦方志雲:閻浮提,此翻輪王居,或翻穢樹,或翻上勝金洲。
起世經雲:此樹下有閻浮提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出此樹下,故以為名。
長阿含雲:閻浮提樹,圍七由旬,高二十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華嚴經音雲:閻浮樹,上闊下狹,南洲人面似之,故以為名。
此閻浮提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八萬四千諸人王等。
十二遊經雲: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
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西北有月支國天子,土地多馬。
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有五十六萬億丘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千種雜香。
國城相去六千五萬裡,從此已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
善見律雲:有市名聚落,無者名村,有城者曰國。
吳越春秋曰:堯聽鲧治水,鲧乃築城造郭以為國。
固本紀曰:黃帝築城邑,造五城。
博物志曰: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
韋昭注漢書曰:小鄉曰聚,人所聚居也。
史記謂舜所居,一年成聚居是也。
左傳曰:聚,衆也。
廣雅曰:落,居也。
娛樂,快樂。
娛,牛俱切。
字林曰:娛,亦樂也。
謂樂可樂,故雲娛樂。
白虎通曰:虞樂,言天下之民皆樂也。
無楚撻。
心經音義雲:楚,一名荊,可以為杖,古人負荊請罪者是也。
漢陸賈曰:楚字是秦莊王諱,後改為荊,遂行于世。
廣雅曰:撻,擊也。
大地沃壤。
沃,烏酷切。
廣雅曰:溉灌曰沃。
壤,而兩切,柔土也。
無塊曰壤。
逸士傳曰:帝堯時,天下太平,有老人擊壤而歌。
風土記曰:擊壤者,以木作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四,其形如履。
臘節,僮少以為戲也。
陰陽調和大元經曰: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幽無形,深不測,謂之陰。
爾雅曰:四氣和謂之玉燭,四時和謂之通正,此天地四時之祥也。
日月山海經謂:羲和女生日。
郭璞注曰:羲和,蓋天地始生日月者。
說文曰:日,實也。
太陽之精為日,中有金烏,下有大龍輔之。
字從一口,象形也。
淮南子曰:日出晹谷,入于鹹池。
積陰之寒氣,久則為水,水氣之精為月。
長曆曰:日月徑千裡,周圍三千裡,下于天七千裡。
十二遊經雲:成劫之初,人食香稻,黑暗便生。
西方阿彌陀佛令寶應聲、吉祥二菩薩造立日月,開人眼目。
法華經以日月是寶光、普香二天子。
俱舍雲:日五十一喻繕那,月五十喻繕那。
樓炭經雲:劫初無三光,亂風吹火精黃金為日。
日天城郭七重,東西二千裡,南北高下亦然,周圍八千裡。
又亂風吹琉璃白銀為月。
月天子城郭七重,東西一千九百六十裡,南北高下亦然,周圍七千八百四十裡。
起世經雲:日天宮殿,四方如宅,遙看似圓。
此與儒家論衡說日月不圓,視若圓者,去人遠故同也。
阿含雲:日月繞須彌山半,依五風住,自然運動。
起世經雲:日月天子壽五百年,子孫相承,皆于彼治。
今更括諸文,明月之虧盈,總有四義:一者,黑衣侍臣上下。
長阿含雲:從十六日去,黑衣侍臣漸至,故月漸虧;一日已去,諸臣漸下,故月漸滿。
起世經謂之青身諸天,隐顯同也。
二者,日光侵月。
長阿含雲:日天子放六十種光,奪月輪,故漸虧;若月天子處正殿後,光對日天,是故盛滿。
俱舍謂之近日自影覆,是故月輪阙。
施設足論謂之月行近日,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輪,皆同也。
三者,出面不同。
長阿含雲:從一日去,漸出白銀面;從十六去,漸出琉璃面。
起世經謂之從十六去,背方面出;從一日去,正方面出,同也。
四者,角、正行異。
涅槃疏雲:角行故減,正行故增。
指歸記雲:角行者,斜行也。
大經所謂因須彌山而有增減。
是則正行即遠山,角行即近山,故曰因山也。
以上四義,不可偏取,若虧若盈,義必兼之也。
星宿音秀,亦入聲。
經音義雲:星宿者,謂止宿安住也。
說文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紀原集類曰:地皇氏始定星辰,黃帝又名之帝喾而序之。
漢書曰: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
凡萬物之類,上為列星。
後漢天文志注曰:黃帝分星次中外,常明者一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三十,微星一萬一千五百二十。
俱舍雲:星大者一十六裡,小則一俱。
盧舍妙玄雲:星宿略說,乃有三十六億。
涅槃疏雲:劫初亂,風吹水精作星。
天子所居,皆風所持,猶如浮雲,右旋而行。
然則據上所明,星是宮殿,依空而住。
若準儒宗,乃雲是石。
如春秋時,殒石千宮。
象圖經則雲:是天河之石。
若雲是石,雲何有光?石質堅重,雲何居空?星若是石,日月同類,亦應石耶?以此質問,彼自冰泮矣。
不失常度三光度數,所出不一,今略錄之。
甄正論雲:璇玑幹運,金晖應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十二交會,晝夜百刻,周旋潛轉,靡有少停。
二分二至,縱有盈縮,大數不虧,薄食失度。
史必書之,以表天事。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速,何耶?君舒臣勞也。
立世毗昙雲:日恒逐月,一日相近四萬八千八十由旬,日日相離亦然。
依上度數,名不失度也。
風雨随時通記曰:風者,天地之使也。
白虎通曰:風之為言萌也,養物成功,陰合陽以生之。
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四十五日昌盍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皆言四十五日者,取八節論之也。
周易正義曰:陽之上升,陰能畜止,兩氣相薄為雨。
爾雅曰:甘雨時降,萬物以嘉。
京房易候曰: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徴時若之應也。
亦無嫉妒。
楚辭曰:故興心嫉妒。
王逸注曰:害賢曰嫉,害色曰妒。
妒,忌也。
及後妃采女白虎通曰:天子之配曰後。
後者,君也。
夏禹已前,後妃之制,其文則略,大率皆稱妃也。
周則天子立後,秦漢因之。
禮曰: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周禮曰:天子一後、六宮、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風俗通曰:六宮采女凡數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于鄉中閱視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長壯有法相者,因載入官,故謂采女。
采者,取也,字通作婇。
宮殿屋宅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爾雅曰:宮謂之室。
注曰:古者貴賤同目曰宮,至秦漢來,唯王者所居稱之。
蒼颉篇曰:殿者,大堂也。
商周以前,其名不載。
案史記:秦始皇始作前殿,可坐萬人,可立五丈旗。
漢書則有甘泉、明光諸殿。
決疑要注曰:殿則有階陛,堂則有階無陛。
釋名曰:屋者,奧也;宅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
說文曰:宅者,托也,人所投托也。
持用灑地。
灑,所買切。
通俗文曰:以水撿塵曰灑。
幢幡漢書曰:紀信乘王車,黃屋左纛。
注曰:以黃缯為蓋裹。
纛,毛羽幢也,在乘輿車衡左方上。
蔡邕曰:牦牛尾為之,如鬥,或在騑頭,或在衡。
以纛是毛羽幢,為天子儀仗。
寶蓋崔豹古今注曰: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上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世人因而作華蓋。
維摩經:寶積長者與五百長者子,持七寶蓋奉佛,佛以神力合成一蓋,遍覆大千。
又西域記說:佛從忉利下還人間,梵王執白拂而左侍,帝釋持寶蓋而右侍。
璎珞自嚴。
以玉石而為璎珞,字須從玉。
或作纓絡,非也。
玉篇謂璎珞者,頸飾也。
普門品謂即解頸衆寶珠璎珞。
西域記曰:西國人物,首冠華鬘,身佩璎珞。
楊妃外傳曰:上令宮女佩七寶璎珞,舞霓裳羽衣曲。
兩土璎珞,服飾同也。
坐小卑座。
阿含經雲:床陛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
若過此量,即為破戒。
此乃八關齋戒中不坐高廣床戒也。
謙下自卑。
尚書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所以唯卑唯謙,益高益遠。
此謙下自卑之謂也。
倍複自勵。
勵,力制切。
小雅曰:将,率。
勵,勸也。
廣韻曰:勵,勸勉也。
常得封受轉輪王位,常得最勝極妙七寶。
起世經有轉輪王品,廣說輪王出世之事,其略曰:若輪王出世,于十五日,取四海水,灌太子頂,為刹帝利,然後嚴飾璎珞,上高樓上,群臣圍繞,自然而有天金輪寶,千輻毂輪,乘空而來,王即乘之,按行四洲,十善化世。
複有白象寶,绀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兵将寶,并自然顯現,王悉受之。
乃至輪王命終,上生三十三天,諸天皆來迎接,人民即以七寶而為輪王起塔,高一由旬,所有七寶,皆悉隐沒,一切人民,次第減少。
西域記雲:輪王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名。
金輪王則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洲,銅輪王則除北西二洲,鐵輪王則唯王南洲。
遇善知識法華句雲:聞名為知,見形為識。
又見形為知,見心為識。
肇法師雲:大士處世,如日月升天,有目之徒,誰不識知?付法藏傳:阿難白佛言:善知識者,是得道半因緣。
佛言:弗也。
當知善知識者,是得道全因緣。
若一由旬,西域記雲:舊曰由旬、由延等,皆訛略也。
正雲逾繕那。
自古聖王,一日軍行,猶此方館驿也。
舊傳四十裡(大論及雜寶藏經中說)。
印度國俗,乃三十裡。
聖教所裁,唯十六裡。
毗昙雲: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二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
一弓長八尺,五百弓長四百丈,為一拘盧舍。
一裡有三百六十步,一步有六尺,合有二百一十六丈。
二裡計有四百三十二丈,總前五百弓有四百丈,為一拘盧舍。
猶欠三十二丈,不滿二裡。
計一拘盧舍減二裡,計八拘盧舍減十六裡,為一由旬。
此同西域記說也。
業疏鈔雲:西域由旬不一,由彼方中邊不同,緻裡數亦異也。
怨賊棘刺。
四明記雲:棘,兵器也,與戟字同。
廣韻曰:棘,越戟名也。
釋名曰:戟,格也,謂旁有兩枝格也。
周禮曰:戟長六尺。
易注曰:刺謂之矢,矢即箭也。
四明記謂:刺者,殺也。
不能侵??廣韻謂:??,俗字也;力膺切,欺也。
正應作陵,犯也、侮也、侵也。
于一念頃。
舍身品雲:須臾之頃。
今并出之。
仁王經雲: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毗昙明一刹那為一念,百二十刹那為一怛刹那,此名一瞬,六十瞬為一息,一息名一羅婆,三十羅婆為一摩睺羅,摩睺羅此翻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晝夜計有六百三十八萬刹那。
佛言:刹那,猶二壯士斷一發毛頃。
俱舍雲:百二十刹那為怛刹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羅預,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
解曰:刹那,此翻一念。
臘縛,此翻短時。
羅預,此翻須臾。
謂一百二十念為一怛念,六十怛念為一短時,三十短時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
異口同聲。
周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莊子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坐于道場古譯華嚴,謂寂滅道場。
合論雲:道場在摩竭陀國尼連河側,漚樓頻螺聚落中,去人間五裡。
此是閻浮中心,一切諸佛總在其中,示成正覺。
華嚴經曰:菩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于道場。
菩提樹下西域記雲:菩提樹,即畢缽羅樹也,在摩竭陀國尼連河西南十裡。
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
至佛入滅,葉皆凋落,須臾還複。
後有無優王信邪,毀佛遺迹,興兵翦伐,令婆羅門燒以祀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枝。
次日,王妃又遣重伐,王祈請又生。
續有賞迦王再伐其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柢。
後無優王末孫,聞而哀感,以牛乳溉之,經一夜樹生,高一丈餘,周以石垣,高二丈四尺。
故今此樹隐于石上,猶出二丈餘。
大唐玄奘師經遊彼國,見菩提樹枯悴,唯東向一枝茂發,色甚青翠,以表大教東傳之效也。
外道邪論。
薩婆多論雲:外道六師,各十五弟子,并本師六,即九十六道也。
輔行雲:準九十六道經兩卷,一一釋出所計相貌。
于諸道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
故大論雲:九十六道中,實者佛也。
于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謂修多羅、阿毗昙。
餘九十三,名體俱邪。
尋經識之,甚補正智。
問:華嚴雲九十六道悉邪,此意雲何?答:華嚴斥小,故皆雲邪。
如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是也。
摧伏諸魔首楞嚴經說:二百魔女作佛,同号淨王。
魔聞諸女作佛,來白佛言:我今于自眷屬,不得自在。
時魔女言:汝莫愁惱,我等不出汝界。
以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異,魔界即佛界。
故大論雲:新學之人,道力尚弱,雲何魔不得便?答:是人善修空故,魔無如之何。
行者通達如上經論,則是摧伏諸魔之相也。
金剛座處。
西域記雲:昔賢劫初成此座,與大地俱起,據大千之中,下極金輪,上侵于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
奘三藏傳雲:言金剛座者,金剛取其堅固難壞,能沮萬物。
若不依本際,則地不能停;若不以金剛為座,則無地堪發金剛之定。
大論雲:土在金輪之上,金輪在金剛之上。
從金剛際出蓮華台,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故道場名金剛座。
正理論雲:四洲之中,唯南洲有金剛座,以佛佛皆生南洲故。
晉武帝起居注曰:武帝朝,炖煌有人來獻金剛寶。
此寶生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荞麥粒。
唐書曰:金剛寶,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如泥。
若着山石,陷至水際,見同類方止。
十二種行甚深法輪法華句雲:十二行者:一、約四谛教,二、約十二行。
教十二者,即示、勸、證也;行十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
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
或約三人,或約一人。
今就見、谛、道三人,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轉此法度入佗心,令彼得悟,故名轉法輪。
佛本行集雲:佛初度五人,轉大法輪,乃言:我念過去諸佛,依四聖谛,三轉十二種無上法輪,而世間中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無能轉者。
金光明經照解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