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上(并序)

關燈
有滅,故名有。

    又堕苦集谛中,是有義。

    然此三有,若約開說,則成二十五有。

    輔行結成頌曰: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五那含。

     根力覺道法界次第雲:信、進、念、定、慧,能生善法名根,能排五障名力,名同義别也。

    覺謂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二、精進支,三、喜支,四、除支,五、舍支,六、定支,七、念支。

    通名覺分者,有到果覺知之支分也。

    道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名、正精進、正念、正定。

    通名正道者,謂俱離偏邪,至涅槃正道故。

     諸陀羅尼大論明陀羅尼名慧性,翻為總持,集種種善法,持令不散失故,譬如完器盛水不漏也。

    又翻遮持,遮惡不起,持善不失也。

    妙樂記雲:陀羅尼是如來難思秘密真言種子。

     能除衆生一切怖畏。

    華嚴明,離怖畏有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貪火不燒、瞋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

     遠離十惡,修行十善。

    四十二章經雲:衆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謂身三惡,殺、盜、淫也;口四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意三惡,嫉、妒、恚也。

    此十不順聖道,名惡。

    若悔之而歸至理,十善行耳。

    大經雲:如十惡法,有上、中、下。

    上受地獄,中受畜生,下受餓鬼。

    十善之業,定在人天。

    有四種:下生北洲,中生西洲,上生東洲,上上生南洲。

     安止十住璎珞經明十住菩薩,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此十通名住者,别教住但中,圓教住不思議中。

     逮十力尊爾雅曰:逮,及也。

    方言曰:自關之東西謂及曰逮。

    佛具十種力,見華嚴經,謂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

    通名力者,謂得如實智用,無能勝壞故。

     所有善法,悉以回向括諸經論。

    凡言回向,不出三種,所謂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衆生。

    義見天台大四教義。

     六趣險難。

    毗昙論雲:趣者名到,亦名為道。

    謂彼善惡業,因道能運到生處故。

    亦是依所造業,趣彼生處故。

    又趣是歸向之義,所造之業,歸向于天等也。

    從六趣險難下,至如是諸難,其中總有一十四個難字。

    疏曰:若作難易之難,此是惡來遮善,使善難成也。

    若作障難之難,則善自是難。

    下總結。

    既雲如是諸難,乃障難之難也。

    若爾,則一十四難字,并須去聲呼。

     近惡友難付法藏傳雲:華氏國有一白象,國有罪人,唯令象踏殺。

    後時象廄遺火,移近精舍。

    比丘誦法句偈雲:為善生天,為惡入淵。

    象聞心慈,後付罪人,更不損害。

    王問智臣,答曰:此象聞法故爾,今可移近屠坊。

    彼睹殺害,惡心當盛。

    王敕移之,果殘害彌甚。

    此乃近善惡友,如朱赤墨黑也。

    史記有孟母三徙之事,意亦同此。

     遇無難難,二難字并去,呼無難而成難也。

    疏雲:如二乘住空,自謂無惡,不複進求菩提,即其人也。

     值好時難。

    疏雲:如劫初人,北洲人一向受樂,并今時人身居富貴者,都不修道,此并值好時成難也。

     修功德難大論雲: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修道。

    一人持戒禅誦,一人廣求修福。

    一報為白象,一仍舊出家。

    一日入城乞食不遂,見王白象豐足,告言:我與汝俱有罪過。

    象即不食。

    守象人怖問之,答言:此象是我先弟,我不布施,今雖得道,乞食不得。

    彼但修福,故報豐足。

    象聞我言,故不食也。

    昔賢首宗有通師頌曰:福不得不作,慧不得不學。

    有慧無福德,羅漢應供薄。

    有福無智慧,象身七寶絡。

    福德長善芽,智慧翻邪惡。

    福慧二莊嚴,具足成正覺。

     值佛亦難興起行經:有多舌童女,儛杅起腹,至佛前曰:汝先通我,使我有娠,今當臨月,汝不知我苦。

    時天帝見有枉抑,即化為鼠,入衣齧杅堕落,大地震動,童女即陷阿鼻。

    此值佛成難也。

     金色晃曜,猶如須彌。

    俱舍論明須彌山有四峰,四寶所成:東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玻璃。

    随寶威德,色顯于空。

    又大論雲:外書有說須彌山純是黃金,衆生投于中,其色無二。

     名稱顯著經音義雲:稱,昌孕切,惬可也。

    爾雅:稱,好也。

    郭注曰:物稱人意皆好也。

    着,??慮切,明也。

    佛德内行深廣,緻令外名顯著。

     三十二相。

    法華句雲:足平如奁,足趺隆如龜,千輻輪,足跟長,手指長,圓直,身處滿,肩頸臂腳,手足合缦,手足柔軟,足跟直(一十),踝不現毛,左右旋,鹿膞腸,皮膚不受塵,黃金相,馬陰藏,梵身圓等,手摩膝,眉圓,項光(二十),師子臆,胸萬字,绀眼,牛王??,頂髻,青發,一孔一毛,白毫,四十齒,齒白齊密(三十),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牙相(四此文多列二相)。

    新婆沙雲:三十二相,何故不增不減耶?脅尊者雲:若更增減,亦生疑惑。

    有三十二,是吉祥義。

    若減則阙少,若增則雜亂也。

     八十種好法界次第雲:相是總,好是别,相若無好,則不圓滿。

    通雲:好者,可愛樂也。

    所謂無見頂,鼻高孔不現,眉如初月,绀琉璃色,耳輪輻相捶成,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鈎鎖,身回如象王,行時足離地四寸,而印文現,爪如赤銅,薄而細澤,膝骨堅圓好(一十),身清淨,身柔軟,身不曲,指長纖圓,指文藏覆,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持不透,陀身滿足(二十),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無能動,威振一切,一切樂觀,面不長大,正容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色,言音深遠(三十),臍深圓好,毛右旋,手足滿,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惡人見和悅,面廣姝好,面滿如月(四十),随衆生意,和悅與語,毛孔出香氣,口出無上香,儀容如師子,進止如象王,手足缦網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聲分具足四十,牙白利,舌色赤(五十);舌薄,毛紅色,毛軟淨廣長,眼孔門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華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六十);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光各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衆生,不輕衆生,随衆生聲不增不減,說法不着(七十);随衆生語言說法,發音報衆音,次第有因緣說法,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觀無厭足,發長好,發不亂,旋發好,發色青珠,手足有德相(八十)。

    大經中說:菩薩修八十種好者,以世間信伏宗敬事八十神故。

    八十神者,所謂十二大天、五大星、二十八宿、風水火天、功德大梵、四王、首羅鬼、子母等。

     功德巍巍大論中說:尊特身佛,巍巍堂堂,猶如須彌,映臨大海。

    觀音義疏雲: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詞。

    論語:仲尼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頗梨,古譯經文,并用上字。

    若準篇、韻,應作玻璃,力提切。

    以此寶似玉,故須從玉。

    經音義雲:梵語塞頗胝迦,此翻水玉,或雲白珠。

    俱舍纂雲:率玻緻迦,其狀少似此方水精,亦有赤、白、紅者。

    大論雲:此寶出山石窟中,過千年冰化。

    無頗梨,此或有也。

    案西國極饒此物,彼乃無冰,以何化之?但石之類耳。

    王氏随手雜錄雲:錢王時,有外國所貢頗脂迦寶,其方尺餘,狀如水精,雲可壓十裡火殃,于是置之餘杭龍興寺佛髻中。

    後餘杭數遭回祿,而寺竟不燒。

    後有盜焚其殿柱悉盡,而火竟不熾。

     白銀爾雅曰: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廣韻曰:鐘山之寶有銀燭,謂銀有精光如燭也。

    後巍書雲:骊山有銀礦,二石得銀七兩;白登山有銀礦,八百得銀七兩。

     潦水波蕩,惱亂我心。

    潦,魯晧切。

    說文曰:潦,天雨也。

    謂天雨而積水也。

    莊子曰:禹之時,十年九潦。

    觀音義疏雲:煩惱大河,能漂香象。

    潦水波蕩,惱亂我心。

    暴風巨浪,沒溺衆生。

    涅槃彼岸,何由可登? 能令枯涸。

    涸,下各切。

    史記曰:郊竭澤涸。

    廣雅,涸者,盡也。

     彌滿三界廣韻:彌與??同。

    或作彌,非字也。

    有三訓,謂益也、久也、長也。

    漢書集注謂:彌者,滿也。

     稽首敬禮白虎通曰:稽,至也。

    首,頭也。

    言下拜頭至于地也。

    周禮有九拜:一稽首拜,謂臣拜君也;二頓首拜;三空首拜;四振動拜;五吉拜;六兇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肅拜。

    發真鈔雲:敬者,恭也,肅也。

    禮,理也,君子無理不動。

    又禮,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

     若犯王法,臨當刑戮,漢書曰:自京師有悖逆不順,子孫至陷大辟受刑戮者,繇不習五常之道也。

    白虎通曰:聖人治天下,必有刑罰。

    蓋佐德助治,順天之度也。

    懸爵賞者,示有勸也;設刑罰者,明有所懼也。

    禮記曰:刑者,侀也;侀,成也。

    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若受鞭撻。

    撻,佗達切,笞也。

    廣雅曰:撻者,擊也。

    尚書曰:撻以治之。

     系縛伽鎖。

    鎖或作鎖,俗字。

    觀音義疏雲:在頸名枷,連身曰鎖。

     箜篌釋名曰: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樂,空國之侯所好故。

    風俗通曰:箜篌,一名坎篌。

    漢武帝祠太一後土,令樂人侯調依琴作坎,言其坎坎應節也。

    侯以姓冠章也。

    或曰:箜篌,取其中空。

    大論雲:箜篌,有人鼓之,衆緣和合有聲。

    此聲不在衆緣中,離衆緣亦無聲。

    本行集經:淨飯王欲娛樂悉達太子,宮中置千箜篌、筝、笛、琴、築等。

     筝笛風俗通曰:筝,秦聲也。

    或曰蒙恬所造。

    五弦,築身等,形如瑟。

    傅玄筝賦曰:上圓象天,下平象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拟十二月。

    斯乃仁智之器,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釋名曰:筝,施弦高,筝筝然。

    阮瑀賦曰:筝長六尺,以應律數。

    弦有十二,象四時;柱高三寸,象三才。

    風俗通曰:笛,漢武帝時丘仲所作。

    笛,滌也,滌邪穢,納之雅正也。

    長一尺四寸,七孔。

    笛音一定,弦歌皆從笛之所出。

    有雲夢之竹、衡陽之幹、祠亭之竹。

    或案宋玉有笛賦,玉在漢前,恐丘仲作,非也。

    或準昭華管。

    伏滔長笛賦序:笛,蔡邕所制。

    初,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之館,以竹為篆,仰而盻之曰:良竹也。

    取以為笛,奇聲獨絕,曆代傳之。

     琴瑟,案世本、說文、桓譚新論并雲:神農作琴。

    琴操又曰:伏犧作琴。

    二說不同也。

    禮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白虎通曰: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廣六寸,象六合。

    又上曰池,池者,水也,言其平;下曰濵,濵者,服也。

    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

    五弦象五行,大弦為君,寬和而溫;小弦為臣,清康不亂。

    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禮圖曰:琴第一弦為宮,次弦為商,次為角,次為羽,次為徴,次為少宮,次為少商。

    爾雅曰:大琴謂之離。

    郭璞曰:大者十弦。

    樂錄曰:大琴二十弦。

    今無此器。

    瑟者,庖犧所造。

    爾雅曰:大瑟謂之灑。

    郭注曰:長五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說文曰:瑟弦多至五十。

    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破為二十弦也。

     鼓吹說文曰:鼓,擊也。

    吹,尺瑞切。

    爾雅曰:徒鼓瑟謂之步,徒吹謂之和。

    月令章曰:命樂正習吹。

    崔豹古今注曰:漢有黃門鼓吹。

    樂錄曰:鼓吹有龍頭、大棡,古浪切。

     江河池沼釋名曰: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共公也。

    漢書地理志注:岷江為大江,至九江為中江,至徐陵為北江,蓋一源而三目。

    說文曰:河者,下也,随地下流而通也。

    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穆天子傳曰:河與江、淮、濟為四渎。

    山海經注曰:河源出昆侖之墟,東流潛行地下,至規期山,北流分為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阗。

    華嚴雲: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

    黃帝内傳曰:黃帝既殺蚩尤,升為天子,内清池沼。

    池沼蓋始于黃帝也。

     可惡見者。

    惡,烏故切。

    論語曰:惡紫奪朱。

    惡者,憎也。

     常于三時,華嚴經有初中後夜之說,蓋晝夜均分三時也。

    肇法師金剛經注雲:從旦至辰,名日初分;從辰至未,名日中分;從未至戌,名日後分。

    日既如是,夜分亦然。

     三惡八難四解脫經以地獄為火塗,餓鬼為血塗,畜生為刀塗,此三塗為極惡之果報也。

    八難者,維摩疏明此乃有二種,一六道凡夫住事八難,二聲聞緣覺住理八難,偏前三教,并不得無難,唯圓教方得無難,謂三惡道為三難,四北洲定壽千歲難,五長壽天難,六盲聾喑啞難,七世智辯聰難,八佛前佛後難。

     觐睹諸佛。

    廣韻,觐,渠印切,見也。

    桂苑珠叢曰:觐,謂就見尊老也。

     諸王、刹利、婆羅門等,五天竺國凡有四姓。

    故西域記雲:一、婆羅門,淨行之姓也,此翻外意,謂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之人。

    二、刹帝利,帝王之姓也,此翻田主,謂君臨奕世,仁恕為王之人。

    此二貴姓也。

    三、吠奢,商賈之姓也,謂??遷有無,逐于遠近之人。

    四、戌陀羅,田農之姓也,謂隸力疇隴,勤身稼穑之人。

    此二賤姓也。

    然此四姓,清濁殊流,婚娶不通,飛伏異路,就中婆羅門姓最為高良也。

     輔相大臣,即功勳大臣,輔成王業者。

    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天子有問無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可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此四專掌谏争者也。

    春秋說曰:正氣無帝,間氣為臣。

    廣韻:臣者,伏也。

     贊歎品。

    疏雲:稱揚顯說,故名贊歎。

    若分别者,述德名贊,褒喻名歎。

    大論雲:美其功德名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名歎。

     佛告地神:堅牢善女天。

    釋名曰:上敕下曰告。

    告,覺也,使覺悟知己意也。

    廣韻:告者,報也。

    疏雲:對告地神者,地神主此大地,菩薩行行皆寄其上。

    此神壽長,見去來今,證義事強也。

    如瑞應經:佛告魔言:我積功累德,今得作佛。

    魔曰:誰為證據?佛即以手指地:知我者,唯地神耳。

    地神湧出而為證之。

    此中對告地神,蓋證龍尊往昔贊佛不虛也。

    索隐記雲:地神召以善女天者,褒美之也。

     名金龍尊。

    此王即信相之前身。

    疏雲:此王昔修金光明法門,故言金;能以智慧贊佛,辯如雲雨,故言龍;為物所仰,故言尊;從行得名也。

     其發绀黑,光螺??起。

    觀佛三昧經雲:如來頂有八萬四千發,四觚分明,毋以尺量,長一丈三尺五寸,放即右旋成蠡。

    今者父王看如來發,即以右手從尼拘陀精舍申至父王宮,如绀琉璃,繞城七匝,大衆皆見,斂發卷光,還成蠡文。

    般若論雲:佛發申之即長,放之即卷,現萬字相。

    婆沙論問雲:佛剃發否?曰:不剃,常如剃後七日也。

     蜂翠孔雀,色不得喻。

    廣西虞衡志曰:孔雀生高山喬木,而下浴海岸也。

    雌者無尾,雄者尾長數尺。

    生三年,尾始長,金碧晃耀,展如錦輪,俗謂之朝。

    其朝則自晨至午也。

    人聚觀,則盡奮不已,若矜炫者。

    其尾歲一脫,夏秋複生。

    詳其形,蓋雉及雞之類。

    謂之雀,殊未審。

     其齒鮮白,猶如珂雪。

    大論雲:如來四十齒相,無粗無細,不出不入,不知者謂為一齒間不容發。

    珂,丘何切。

    玉篇曰:珂,石次玉也,亦是碼瑙,潔白如雪者。

    一雲:珂是螺屬,生海中。

     其目修廣。

    最勝經雲:目淨修廣若青蓮。

    列子曰:有修短乎?博雅曰:修,長也。

    肉之修短,制之在人;物之修短,制之在天。

    若作修字,說文曰:修,飾也,理也,從彡,師鹹切,毛飾附體而為文也。

    準上二字,音訓大異。

    此經除此其目修廣、眉細修揚、修臂下垂外,餘并修飾字。

     舌相廣長佛本行集經:佛為五仙言:我昔曾為人說妄語不?仙言:弗也。

    爾時世尊從口出舌,至二耳,複至二鼻,還複以舌自?于舌,遍覆其面,覆已還縮。

    法華句雲: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須際。

    最勝經雲:舌覆面門,乃至遍大千界。

     眉間毫相,白如珂月。

    觀佛三昧經雲:佛初生時,眉間白毫,牽長尺五。

    苦行時,長一丈四尺。

    得佛時,長一丈五尺。

    其毫中表皆空,如白琉璃筒。

    從初發心,中間種種行相,乃至入般涅槃,皆現毫中。

    其毫在二眉之間,表于中道。

     即于生時,身放大光。

    佛本行集經:佛初生時,身放大光。

    一切諸天魔梵等,皆悉遍照。

    各相謂言:雲何此處,忽有衆生,放大智光,裂破無明黑暗之網?大論雲:雲何常光?答:佛身四邊,各一丈光。

    佛生時,便有此相也。

    問:何故常光一丈?答:諸佛身光無量,但五濁惡世故,佛受一丈光明。

    若衆生利根福德,則佛現無量光明。

     猶如師子。

    說文曰:虓,師子也。

    漢書西域傳曰:烏弋國有師子,似虎,正黃,尾端毛大如鬥。

    爾雅曰: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郭璞注曰:即師子也,出西域。

    漢順帝時,疏勒王來獻師子。

    穆天子傳曰:狻麑,日走五百裡。

    洛陽伽藍志曰:後魏波斯國獻師子。

    莊帝謂侍中李或曰:朕聞虎見師子必伏,可覓試之。

    于是诏近山郡縣捕虎以送。

    時鞏縣、山陽并進二虎,一豹見師子,悉瞑目不敢以視。

     娑羅樹枝善集品又言:以娑羅華奉獻,梵語娑羅,此翻堅固。

    此樹在鸠屍那城力士生地,如來于下入般涅槃。

    其華如芙蕖,果如瓶,其甘如蜜。

    續高僧法施傳曰:荊南記雲:晉永康年,僧房下忽生一樹,随伐随生,衆共異之,置而不剪。

    旬日之間,植柯極棟,僧移房避之。

    夏開白華,人莫能識。

    後有梵僧見而流泣曰:佛處其下涅槃,吾思本事,所以泣耳。

    樹今見在,亦一方之奇迹也。

    唐天寶初,安西進娑羅樹枝,言:臣所管四鎮,有拔污那最近。

    彼有娑羅樹,不比凡草木,下不止惡獸,聳幹無慚于松栝,成陰不愧于桃李。

    近遣使采得樹枝二百莖,如得托根長樂,擢穎建章,豈不盛哉!見太平廣記。

     圓光一尋。

    何承纂要曰:八寸曰咫,三咫曰武,五咫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尋,十尺曰丈,丈六曰常。

    又小雅曰:四尺曰仞,倍仞曰尋,倍尋曰常。

    觀佛三昧經雲:釋迦身長丈六,圓光七尺。

     一切佛刹輔行雲:佛刹具足,應雲刹摩,此翻土田,即一佛所王之國土也。

    釋迦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若法華有所謂長表金刹之語,此乃以刹柱表所居,非所謂土田也。

     臂??纖圓,如象王鼻。

    ??,醜容切,又通容音。

    廣韻:??者,直也,均也。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象身倍數牛,目不逾豕,鼻長六七尺,大如人臂。

     得聞忏悔深奧之聲。

    爾雅曰:西南隅謂之奧。

    郭注曰:室中隐奧之處。

    又深也,内也。

    信相直聞佛說無生理忏,故曰深奧之聲。

     得受記莂。

    莂,并列切。

    宛師華嚴經音謂莂字為正,應師經音義謂别字為正,二說矛盾矣。

    輔行雲受莂者,莂謂派别,亦分别字,字書多作别。

    今準輔行,二體通用。

    故法華句雲授記,亦雲受記、受決、受莂。

    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别。

     猶如大海,珍寶具足。

    樓炭經雲: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

    華嚴經雲:海底有四大寶,性極猛熱,能縮百川之水。

    一曰日藏,二名離潤,三火??光,四盡無餘。

    又有寶珠,名普集衆寶。

    此珠若在,假使劫燒世間,不能令此海水減于一滴。

     空品疏雲:空有四種,謂滅色入空,藏教也;即色是空,通教也;滅邊入空,别教也;即邊是空,圓教也。

    此經通諸教,應具四種空。

    今但标空者,專是即邊而空也(雲雲)。

     心如幻化,馳騁六情。

    妙玄雲:心如幻??,但有名字,名之為心。

    适言其有,不見色質;适言其無,複起慮想。

    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

    疏雲:假令眼耳不對于塵,心亦追念,故言馳騁,如人坐馳天下也。

     六賊所害,愚不知避。

    楞嚴經雲:則汝現前眼、耳、鼻、舌、身、意,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觀經疏雲:能損慧命,傷壞法身,故名為賊。

     業力機關華嚴雲:如機關木人,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

    護國記雲:機謂幾微可發,關謂關節假人而動。

    業為機關,質如木偶。

     地水火風請觀音經雲:汝今當觀,地無堅性,水性不住,風性無礙,火性假因緣生。

    增晖記雲:地、水、火、風,是假四大。

    若真四大,即堅、濕、暖、動性也。

    楞嚴集解雲:四種通名大者,且從事立。

    大論雲: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

     猶如四蛇同處一箧。

    疏雲:此明箧同性異。

    蛇有螫毒,與煩惱為害義同。

    大經:以身為箧,身持四大,如箧貯蛇。

    箧壞則蛇去,身滅則大亡。

    大經雲: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贍養。

    若令一蛇生瞋,我當戮之。

    其人怖走,即遣五旃陀羅拔刀随之。

    後有一人藏刀,詐為親害。

    其人不信,投一聚落,即便坐地。

    時空中有聲告曰:今夜當有六大賊來。

    其人恐怖舍去。

    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為筏,截流而去。

    既達彼岸,安隐無患。

    菩薩亦爾,觀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羅即是五陰,詐親即是貪愛,空聚即六入,六賊即外六塵,河即煩惱海,筏即道品,到彼岸即至涅槃。

     四大蚖蛇,廣韻:蚖,五官切,毒蛇也。

    玉篇:蚖,魚袁切,蝾螈也。

    崔豹古今注雲:蝾螈,一曰醫,大者長三尺,其色玄绀,善魃人,而不言有毒。

    大經雲:四蛇害人,不堕諸惡;四大害人,定堕三塗。

    疏雲:蛇有螫毒,當取五官切。

    為此經之意也。

     二上二下,諸方亦二。

    疏雲:火、風二種,上升是陽;地、水二種,下沉是陰。

    諸方亦二者,乃以四大對于四方,風東、火南、地西、水北,東與南屬陽而上升,西與北屬陰而下沉。

    四明記雲:四大對四方者,顯内四大有四方性,四方升降,驗大相違,良由内外本一,故依正感召也。

     心識二性,躁動不停。

    俱舍雲:集起名心,思量曰意,了别曰識。

    大論雲:心意識三,一法異名,對數名心,能生為意,分别為識。

    又前起為心,次起為意,後了别曰識。

    所言二性者,心識各有善惡二性也。

    躁,了到切。

    周易:震為躁,動也。

    論語曰:言未及言謂之躁。

    注:謂不安靜也。

     善女當觀諸法如是。

    疏雲:善女,即菩提樹神也。

    佛說法必有對揚,寄一以訓衆也。

    如法華雲:如為一人,衆多亦然。

     生死無際,輪轉不息。

    因果經雲:衆生周遍五道,一身死壞,複受一身,生死無量。

    譬如盡天下草木,斫以為籌,數其故身,不能窮盡。

    楞嚴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草庵輪回說雲:三界六道形器,以陰陽為主,二氣旋澓,業乘其間。

    夫衆生造善造惡,與二氣為類也。

    清者升而上輪之,則成三善道;濁者沈而下輪之,則成三惡道矣。

     五陰舍宅,觀悉空寂。

    法華句雲:王即心王,舍即五陰。

    舍心王,造此舍。

    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複受、想、行、識,即是涅槃畢竟空。

    舍五陰者,析玄雲:色以質礙為義,受以領納為義,想以想像安立為義,行以遷流造作為義,識以了别為義。

     開甘露門,示甘露器。

    此經凡二十餘處言甘露,莫不指之為法性至極之道,斯吾佛順俗談真,假事顯理,故有是言。

    今先事相解,次約法義釋。

    事相者,東方朔神異經雲: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裡,壽八千歲,日飲天酒五鬥。

    張華注曰:天酒,甘露也。

    瑞應圖曰:露色濃,甘露,王者施德慧,則甘露降其草木。

    晉中興書曰:甘露降,耆老得敬,則松柏受之;尊賢容衆,則竹葦受之。

    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

    甘露一名天酒。

    拾遺記曰:昆侖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則皎然如霜雪,寶器盛之如饴,人君聖德則下。

    後漢書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又桓帝永康元年秋,魏郡嘉木生,甘露降。

    盧山記雲:梁太清中,有襲法師講光明經于林間,甘露浃林木三日,因于林間作戒壇,号甘露壇。

    法義者,疏雲: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以喻法佛斷德,常樂我淨也。

    此以甘露四義,譬佛四德釋也。

    釋簽雲:甘露門者,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

    此約即理為門以釋也。

    妙樂記雲:實相為甘露,諸教為門。

    此約教為能通實相,甘露為所通釋也。

    然則甘露但一,而随文用,與或能或所,乃至城器室味,種種不同,佛祖自在用之,其為方便有多門之謂乎? 吹大法螺天竺凡佛法會,多以吹螺為警衆,如大經中吹貝知時是也。

    又佛命文殊吹螺,比丘即出定。

    見感通傳。

    說文曰:貝,海介蟲也。

    神智補注曰:海貝,即大螺也,可容升鬥,吹之以節樂,出南蠻。

    今則蜀中水陸法會猶用之。

    大悲菩薩有寶螺手,古德贊雲:席上長吹大法螺,一聲雄猛遍娑婆。

     擊大法鼓。

    鼓與鼓同。

    若鼓字,擊也,義與上别。

    世本曰:夷作鼓,以桴擊之。

    周易曰:鼓之以雷霆,則其所象也。

    周禮曰: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

    史記曰:昔黃帝與蚩尤戰,謀于岐伯。

    伯曰:蚩尤,海精也,唯懼鑼鼓聲。

    當以鼓進兵,以鑼止兵,方可。

    于是黃帝用其謀,獲勝。

    故今軍法猶用之。

    疏雲:擊鼓肅衆前驅,譬佛說法,督進深行。

     雨勝法雨。

    疏雲:時澤一降,華果敷榮,譬佛說法,增道成熟。

    大經雲: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闡義鈔雲:上雨字去聲,雨猶降也。

    毛詩曰:雨雪其雱。

    傳雲:自上而下曰雨。

    此下經文,雨諸天華,雨細末香,能雨無上,即雨天上,雨曼陀羅,悉雨無量,尋雨七寶,處處皆雨天妙蓮華,複雨天華,雨四十千真珠璎珞,又雨雜華,雨諸香華,哀泣雨淚。

    此十三雨字,并作去聲呼,餘皆上聲。

     微妙法幢疏雲:法幢三昧,高出衆行,如兵望麾也。

    說文曰:旌旗,所以指麾也。

    本行集經雲:悉達太子成道,降伏一切魔怨,建立勝幢。

     舍諸所重胑節、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

    大論雲:菩薩以外物施,意猶不足;以身布施,爾乃滿足。

    如法華、藥王然,身是也。

    以人得外物,不以為恩;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