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照解卷上(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三種:一、在地上;二者、居空;三者、在天,為天給使。
以惡毒故,受夜叉報;往修乘故,見佛聞法;曾施象馬,故能飛行。
闡義鈔雲:新雲藥叉,此翻勇健,能飛騰空中;舊翻捷疾。
佛初成道,及轉法輪,傳聲梵天,即此鬼也。
今法會召請,傳迸符牒,以奏上帝,乃是此神,正其名實,須當以捷疾靈使呼之。
尼連河神西域記雲:于摩竭提國戒賢論師伽籃西南行四五裡,渡尼連河,至伽耶城。
此河又名熙連?提,此雲不樂着,河神主此河也。
八部所敬: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為八部也。
所謂人非人者,或言緊那羅頭有一角,即人非人。
觀音義疏雲: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乃總結八部耳。
舍利弗問經,謂八部皆名人非人。
或謂人即人衆,非人即非人衆,如華嚴列八部竟,乃雲人衆非人衆也。
楞嚴集解雲:六道之中,唯除人道,餘五道悉号非人。
又四天王下,各領二鬼,名為八部(雲雲)。
維摩疏謂八部之義,多所關涉,蓋如上所出不同故。
部即部伍,周禮謂五人為伍。
又部是黨義,釋名謂五百家為黨。
又部是曲義,如漢書謂行無部曲,注雲:将軍皆有部曲。
亦為十方。
竹庵草錄雲:諸經盛談十方,唯首楞嚴經以十方謂之十虛。
蓋虛空無礙,遍攝十方,故謂之十虛也。
歡喜悅豫,悅亦喜也,經典互訓耳。
廣韻:豫,羊庶切,安也,逸也。
桂苑珠叢曰:心安和悅謂之豫。
人身人道孔氏傳曰:天地所生,唯人為貴。
禮記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氣也。
莊子曰: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梵語布路沙,此翻人。
婆沙雲:人道名止息,意謂六道中能止息忍耐故。
爾時。
爾與爾同。
或作爾,非也。
說文作??。
别行義疏雲:爾時者,爾言即也,謂即說此品之時也。
妙樂記雲:凡言爾時者,皆指前事之末,後事之始也。
有菩薩摩诃薩,法華句雲: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譯師嫌繁,略去餘字。
菩提言道,薩埵言心,摩诃言大,薩埵言衆生,即大道心衆生也。
大論雲:菩薩初發心,誓度于一切,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佛地論雲:有三大事,名摩诃薩:一、數大,以無量故;二、德大,謂住大乘故;三、業大,謂能息衆生諸煩惱故。
或經翻為開士,開發衆生信心故;古翻高士,升出凡夫、小乘故;藏疏翻為覺有情,亦曰大勇心。
維摩疏雲:菩薩之名既爾,翻譯不定,應留梵語也。
名曰信相,最勝經名為妙幢。
護國記雲:妙幢從喻立,信相約法稱。
疏雲: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
下文見有一人,似婆羅門,似位機興,知非真擊。
又真似之位,如普賢位鄰尊極,信相稱似,未敢定判。
壽命短促。
疏雲:壽者,命也。
謂報得命根,連持不斷,名之曰壽。
經音義雲:壽亦命也,不分而分。
壽取一期之名,命取人之生分,蓋異名耳。
方八十年。
玉篇:方者,正也,始也。
疏雲:世壽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下方少夭,上方太老,中方不少不老。
佛八十唱滅,表住中也。
信相不作此解,是故生疑。
然則若準周書異記,佛生周昭王甲寅歲,滅於穆王壬申歲,其壽止七十九。
凡經論言佛壽八十者,且約大數言之也。
一者不殺,疏雲:夫命者,衆生之所共惜,奪而害之,居然大苦,宥而放之,則為快樂,華嚴雲: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三惡道,後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梁周颙與何胤書曰:變之大者,莫過死生,生之所重,莫過性命,性命之于彼極切,滋味之于我可賒,讀斯文者,宜動心焉。
二者、施食。
流水品雲:我今已能與此魚食,未來之世,當施法食。
疏雲:夫食者依報,得之則命存,失之則壽殒。
百味甘漿,依報食也;身肉骨髓,正報食也。
此皆事施。
經言:法食者,世間法味,出世間法味,出世間上上法味也。
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佗阿僧祇劫,華嚴明十大數,謂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梵語俱胝,此翻億;那由佗,此翻京;阿僧祇,此翻無數。
算經雲:黃帝造算法,總十四重,謂一至十(一)、百(二)、千(三)、萬(四)、億(五)、兆(六)、京(七)、垓(八)、??(九)、壤(十)、溝(十一)、澗(十二)、正(十三)、載(十四)。
從萬數已上,有三等倍法:下等十,十變之;中等百,百變之;上等倍,倍變之。
佛教明數之廣,如俱舍論明五十二數,謂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那由佗也,乃至)十大?羅攙為阿僧祇(阿僧祗當最末五十二數)。
又佛本行集經:悉達太子與頞誰那大算師比挍算數,太子乃言:一百為千(乃至),百千萬壤名十溝。
若入如是算法,雖須彌山斤兩铢,皆悉能知。
委在彼文,須者撿之。
梵語劫波,秦言分别時分。
珠林雲:劫是天竺紀時之名,猶此方年号也。
乃至己身,骨髓肉血,充足飽滿,饑餓衆生。
疏雲:骨髓肉血,此彼相望為己,智慧推之非己。
如王子飼虎,屍毗貿鴿,皆父母遺體,非己身也。
己身者,法性是也。
如大論雲持戒為皮,乃至微妙善心為髓等。
天绀琉璃。
桂苑珠叢曰:深青而佯赤色者,謂之绀。
佯字,餘常切,弱也。
世間五彩,不顯此色,天之绀青,獨見佛經也。
猶如如來所居淨土。
攝大乘論雲:所居之土,無五濁衆生,名清淨土。
珠林雲:世界皎潔,目之曰淨。
即淨所居,名之為土。
純以天衣而為敷具。
諸天以六铢為衣,言其輕細耳。
八铢為锱,二十四铢為兩。
章服儀以坐具為敷具。
十誦律以敷具同氈席之形。
師子座上。
西域記雲:天竺君王朝座,彌複高廣,珠玑間錯,謂之師子座,如此方王者之龍床也。
佛是法王,故坐此座。
大論雲:師子座為佛化作,為實有耶?為金作耶?答:非實有也。
佛為人中師子所坐之座,故以名之。
蓋師子是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也。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西域大雪山頂,有阿耨達池,而有四河流出。
東自銀象口派,出殑伽河,亦曰恒河,此翻天當來。
以其從高山頂而下,狀若天來也。
池之南派,曰信度河,此翻驗河。
池之西派,曰徙多河,此翻泠河。
池之北派,曰縛刍河,此翻青河。
流及此土,名黃河也。
經音義雲:恒河之沙,白色,至細如面,與水同流。
以手掬之,急把,則沙随水出。
大論雲:佛及法身菩薩,能知恒河沙數。
論又雲:閻浮提諸大河,亦有過恒河者。
何故佛常以恒沙為喻耶?答: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又恒河是佛坐處,遊行處,弟子常見,故以為喻。
又諸經書,皆以為福德吉河。
若入中浴,罪垢皆除。
以人敬事此河,故以為喻。
雨諸天華續僧傳雲:大隋仁壽中,莘州奉敕建舍利塔,感天華遍空而下,人得半合,因以進奉。
時有梵僧阇提斯那在京,帝即宣問:天華何似?那答曰:天華似薄雲母,若飛則不委地,縱委地則光明奇勝。
帝乃潛以好雲母及天華混為一箱,召群臣以觀之,衆無别者。
再召那以問,那識天華而退雲母。
帝深服之。
作天伎樂。
華嚴雲:自在天中,有一采女,名曰善口。
此女口中,常出音聲,則與百千種樂相應。
垂裕記雲:女樂曰妓。
蒼埤雲:妓,美女也。
以美女為樂,因謂之妓樂。
準此,伎須從女為正,伎、技俱非也。
所有衆生,衆字本去呼,今語便作平聲,衆言其多也。
梵語仆呼善那,此翻衆生。
大乘同性經謂衆生是情想和合義,四大界入等會對而生。
故阿含經謂劫初光音天下生,男女尊卑共生,故雲衆生。
此約最初說也。
若攬衆陰而有衆生,此據受報說也。
若言處處受生,此約流轉說也。
至大唐奘法師所譯經論,皆稱有情,蓋欲簡異無情也。
然則雖有簡異之言,若望上三義,則俱失矣。
以佛神力。
首楞嚴經雲: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
法華疏雲:神名不測,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釋迦如來,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翻牟尼為寂默。
能仁,姓也;寂默,字也。
姓從利物,字從契理。
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契理故,不住生死。
然燈記号,懸合化事。
吾佛降生,故托釋種。
或翻釋迦為能文字,翻儒即能儒也。
或翻直林,以佛始祖懿摩王擯斥四子于雪山直林,後歸德如市,郁為強國,從此遂以直林為姓。
又華嚴名号品翻為渡沃焦。
郭璞注江賦曰:沃焦在東海外,海水瀉源處。
魔衆。
大論雲:梵語魔羅,秦言奪命,或翻殺者,即波旬天也。
此人依佛法得善利,後反加于毀壞也。
樓炭經雲:磨宮縱廣六千由旬,在欲色中間住。
本行集經紀:佛成道時,一切諸魔波旬來到佛所,皆悉被降。
廣在彼經。
輔行雲:古譯經論,魔字從石。
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須從鬼。
故字訓家謂魔字出釋典。
今則通存二義:若雲奪命,即從鬼義;若從磨訛,是從石義。
故樓炭經言其磨壞嫉妒,如石磨磨壞功德也。
然則若雲梁武方改魔字,且諸經多是梁前所譯,何并從鬼耶?曰:後人從改以書也。
梵衆,即十八梵天衆也。
梵語梵摩,此翻清淨。
蓋此類天不為欲塵所染,故甄正論雲:梵字此土元無,出自佛經,乃古譯經師造,用诠天竺之音。
至梨葛洪方收此字于字苑,訓以為淨。
後大隋陸法言寫入切韻,始為此土之書也。
沙門,或雲桑門。
範晔後漢郊祀志曰:沙門,漢言息心。
剔發去家,絕情洗欲,而歸于無為之人也。
瑞應經雲: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或雲沙門那,此翻乏道。
大經雲: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修八正道之人也。
僧史略引南山雲:沙門者,凡聖同稱之号也。
西天異道,亦号沙門,故須釋字以别之。
二種合稱,猶此方稱爵裡及姓氏也。
婆羅門天竺姓氏有四,婆羅門其一也。
本行集經:佛說偈言:清淨無有谄曲心,内外正定常安住,如是修行諸梵行,是名婆羅門種姓。
維摩疏雲:婆羅門,此翻外意,世世相承,外學高良之士也。
又翻淨行,是梵天之遠裔,其類自雲從梵天口生。
諸龍述異記雲: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化為角龍,又五百年化為應龍。
廣雅雲: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蚪龍,無角曰螭龍。
方言雲:未能升天曰蟠龍。
元命包曰:龍,陰中之陽,故舉而雲興。
括地圖曰:龍池之山,四方高,中有池,方七百裡,群龍居之。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抱樸子曰:有自然之龍,有蛇蠋化成之龍。
佛教者,梵語那伽,此翻曰龍。
準須彌藏經,龍有五種,謂象龍、蛇龍、馬龍、魚龍、蝦蟆龍。
諸經要集雲:蛇龍乃其本類,餘皆旁類,故知蛇龍為五龍之長也。
觀音義疏雲: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龍,二興雲緻雨龍,三決江開渎龍,四守輪王寶藏龍。
僧祇律雲:龍有五事苦,謂生時、眠時、淫時、瞋時、死時。
一日之中三過,皮肉落地,熱沙蔟身。
難陀經雲:龍有三苦:一者雖食百味,最後一口化為蝦蟆;二者端正,采女為夫婦,即變為二蛇相交;三者背道布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連心。
起世經說:龍通胎、卵、濕、化四生。
龍王經雲:龍昔在人中,作大福田,受大福德,不持齋戒,受惡苦報,而不免金翅鳥難。
維摩疏雲:龍是畜生,道收正報,似蛇依報,七寶宮殿與諸天等,亦能變形為端正人,戒緩乘急,聞法悟道。
鬼神屍子曰: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易系辭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禮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廣弘明集雲:鬼者,歸也,死之所入;神者,靈也,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惡道;神勝于色,普該情趣。
心有靈智,稱之曰神。
長阿含雲:一切舍宅、街巷、丘冢,皆有鬼神,并以所依為名。
輔行雲:昔有孫瞻,執無鬼論。
忽有客至,言及世之鬼神。
客乃理屈,作色言曰:鬼神者,古今賢聖共許,君何言無?即仆是鬼也。
忽變形不見。
乾闼婆法華句雲:梵語乾闼婆,此翻嗅香,蓋此神以香為食故;亦翻香陰,以其身出香氣故。
觀音義疏雲:乾闼婆是帝釋俗樂神,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帝釋欲作樂,其心則動也。
阿修羅,正法華稱阿須倫,或名阿素洛、阿蘇羅,皆梵音輕重也。
婆沙論翻為非天,謂此一類,雖天道攝,而多谄詐,無天威德,如人行惡,名為非人也。
華嚴音義雲:阿修羅,此翻形似天,舊翻不酒,謬也。
蓋梵語窣利,此翻酒,而與素羅聲近,是故成訛。
今謂諸文明修羅既制酒戒,不妨義翻。
當知修羅不酒有二義:一、昔持不酒戒;二、見諸天飲甘露酒,即采四天下華,置大海中釀酒。
以魚龍業力,酒味不成,因此斷酒。
又翻無端正,故長阿含雲:修羅生女極端正,生男即醜陋是也。
楞嚴經說胎、卵、濕、化四種修羅。
大論明修羅啖食百味,最後一口,變作青泥。
婆沙謂修羅居須彌空缺處,或鹹海中。
輔行雲:修羅曲心所覆,嫉賢忌行。
迦樓羅,此翻金翅鳥。
靈感傳雲:翅鳥居鐵圍山,舒翼之時,三十三萬裡;毬身之時,六千由旬;鼓翼一飛,即數千裡。
從一鐵圍山巡一大海,日食數百龍,又食一龍王,騰身霄漢數萬由旬,下觀壽盡之龍,攢身入海,海水未合,取龍而出。
觀佛三昧經雲:翅鳥壽八千歲,将死之時,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從金剛山透海穿地,不能過,風輪從孔湧出,還金剛山,如是七反命終,火起沖心,成如意珠,龍得此珠,即為王矣。
華嚴音義雲:或雲揭路茶,此翻大嗉項鳥,或翻食吐悲苦聲,以此鳥凡取龍食,先納嗉中,然後吐食,其龍猶活楚痛,出悲苦之聲也。
緊那羅華嚴音義雲:緊那羅,此翻疑神。
謂此神貌似于人,頭生一角,見者生疑雲:此神人耶?非人耶?故稱疑神。
或翻猶豫丈夫,以其形如人而口似牛,使見者猶豫,故舊翻歌樂神,從技翻也。
居十寶山中。
摩睺羅伽維摩疏雲:摩睺羅伽,此翻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即世間廟神。
受人血食祭祀,悉入蟒腹者,戒緩故,堕鬼神中;多瞋故,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以昔少行布施,謙敬故,得人供養;以乘急故,值佛聞法得道也。
一切諸水可知幾滴首楞嚴經雲:如來發明世間出世間法,知其本因,随所緣出,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諸須彌山,可知斤兩。
長阿含雲:四洲地心,即須彌山。
須彌或言須迷盧,此翻妙高。
四寶所成故言妙,出七金山故曰高。
俱舍雲: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
言此須彌高八萬由旬,入水亦爾也。
大論雲:有法可量,但力劣不能量耳。
譬如須彌海水,斤兩滴數,佛菩薩能知,諸天世人所不能知耳。
漢書律曆志雲:權者,铢、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
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兩之為兩,二十四铢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說文曰:八铢為锱,二十四铢為兩。
量字平聲呼,謂籌量也。
一切大地,可知塵數。
大論雲:佛及法身菩薩,能知閻浮提中微塵之數,何況恒河。
沙論又雲:微塵有大、有中、有小。
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聖人天眼所見。
慧眼觀之,則無所有,以實性無故。
婆沙論雲: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
本行集經十三卷:悉達太子與頞誰那大算師捔試算法,乃言一由旬微塵數多少,乃至閻浮提縱廣七千由旬,如是四洲縱廣由旬,有若幹微塵,乃至大千所有之數,皆悉知之。
文廣不錄,須者撿之。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音義雲:阿,此翻無;耨多羅,此翻上;三藐,此翻正;三,此翻等;菩提,此翻覺,總雲無上正等覺也。
耨字,此方經史元奴構切,按梵音應作入聲,故廣韻家耨字出釋典是也。
藐字,篇、韻元是橫角切,而佛經乃借為彌略切,此字呼者多訛也。
準高僧傳,立五種不翻,第四順古不翻,即阿耨菩提是。
此言實可翻之,但自摩騰來,即存梵音,是故後譯效之,竟不改也。
肇論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
忏悔品。
梵語忏摩,此翻悔過。
四明記曰:經文華梵并列,天台以首釋忏,以伏釋悔等,斯是善巧說法之相,不可以華梵訓诂為責也。
按疏解釋,此經之忏,乃有三種:七日七夜,朝暮淨心,即作法忏也;于其座處,得見文殊、普賢,即取相忏也;五陰舍宅,觀悉空寂,即無生忏也。
三意宛然,故能滅諸惡,蕩三障,顯經力用也。
夢見金鼓。
疏雲:夢見金鼓者,入如夢三昧也。
又入觀如夢,出觀如覺。
新記雲:如夢三昧,觀一切法空,如夢無實,唯佛無夢,因位則有。
孤山謂寓言表法,非是實夢。
助宣記雲:四果支佛猶有夢,唯佛不夢,以無習氣故。
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夢。
此語似同。
然則信相夢金鼓,進不與佛無夢同,退不與卧見惡夢同,乃與下文善集輪王夢寶冥比丘,法華又夢作國王,方等經求十二夢王是同。
覽者悉之。
其狀姝大。
姝,尺朱切。
毛詩曰:靜女其姝。
傳曰:姝,美色也。
方言曰:趙、魏、燕時,以好為姝。
疏謂姝者,勝義深,大義 眷屬圍繞說文:眷者,顧也。
廣韻:屬者,類也。
自顧本類,名為眷屬。
妙玄明五種眷屬:一、理性眷屬,即一切衆生,理性相關,任運父子也;二、業生眷屬,謂曾下種結緣者;三、願生眷屬,謂忘願所牽者;四、神通眷屬,謂以神通輔佛行化者;五、應生眷屬,謂破無明,得法性身,應生同居者。
釋簽雲:佛說法,必被緣受道,如父母遺體,攬此成身,得為天性。
性親愛,故名曰眷;更相臣順,故名曰屬。
法華句雲:圍繞者,行旋威儀也,表四門機動。
闡義鈔雲:周回曰圍,坐遍曰繞。
以枹擊鼓。
枹,縛尤切。
說文曰:枹,擊鼓柄,或作桴。
爾雅曰:枹,遒木,魁瘣。
郭璞注曰:謂樹木叢生,根枝節目,盤結磈磊。
世本曰:夷作鼓,以桴擊之。
大經雲:鼓則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聲。
從夢寤已。
廣韻:寤,五故切。
睡夢覺也。
經本或作窹。
廣雅謂竈名,非也。
頂禮佛足。
大論:問雲:應言禮,何言頭面禮足?答:人身貴者,頭也,五情所著,而最在上。
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于下。
以貴禮賤,重供養故。
論又雲:禮有三種:下禮揖,中禮跪,上禮稽首。
稽首者,頭面禮足也。
是以佛毗尼中,下座兩手捉上座兩足,以頭面禮。
歸敬儀雲:此土設敬,遠拜為重;天竺設敬,近形為至。
故陳如久不見佛,來禮佛足,以面掩于佛足也。
右繞三匝。
匝者,遍周之義,字通作币,經論多訛作匝。
大論雲:如法供養,必應右繞。
西域記雲:旋繞或一二三,宿心别請,數則不定。
五戒經雲:三匝表敬三尊,滅三惡,破三毒,出三界也。
法華句雲:佛初出世,淨居天下為化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此旋禮之元始也。
然此右繞之義,先賢乃有兩說。
一雲:自我之右,面東而北轉也。
引例則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等。
一雲:自佛之右,面西而北轉也。
此說南山歸敬儀雲:經律之中,制令右繞,故左繞塔者,為神所呵,令行者順于天時,故面西而北轉。
比見有僧,非于此法,便東回而北轉為右繞。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閱其蹤,并從西北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
長阿含雲:日天宮殿,再從東出,右繞須彌,當于西沒。
珠林亦同此說。
更有諸文,不能盡載(雲雲)。
明逾于日。
逾與逾同。
廣韻,容朱切。
毛詩曰:無逾我裡。
字林,逾者,越也。
說如是偈。
贻謀鈔雲:凡言偈頌,西域乃有四種:一、阿耨窣睹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滿三十二字,即為一偈;二、伽陀,此翻諷誦,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舊雲孤起偈也;三、祇夜,此翻重頌;四、蘊?南,此翻集施頌,謂以少言攝于多義,施人誦持者。
地獄釋名曰:獄者,确也,言确人情僞也。
輔行謂地獄在地之下,故楞嚴雲: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純情即入阿鼻地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惡,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宗鏡雲:地獄既是非情,雲何動作?答:是有情業力所感,令受罪者自見其事,如成劫風,雖是無情,亦能成劫。
楊文公談苑雲:人疑佛教地獄受苦太長,餘曰:律文有流三千裡,地甚遠;徙三年,期甚長。
造罪之初,止一念耳。
餓鬼大論雲:餓鬼饑渴,若趣江河,護水神以鐵杖逆打。
設無神護,水自然竭。
或時天雨,則化為火。
楞嚴雲: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于火際,身為餓鬼,經百千劫。
妙玄雲:餓鬼有三種:重者,饑火節??,漿水絕名;中者,伺人蕩滌膿血糞穢;輕者,時得一飽,加以驅迫,填河塞海。
又正理論明餓鬼有九類,即施食、禮文、召請者。
畜生。
輔行雲:畜字通諸究、許六、向究三切。
若作褚六,即六畜:牛、馬、雞、豕、犬、羊也。
準此,則攝趣不盡。
新婆沙雲:形旁、行旁,故名旁生。
形旁則身多橫住,行旁則心意不正也。
楞嚴雲: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甘露味論雲:畜生壽有一彈指頃,半日、一日,乃至一歲、一劫等不同。
正法念經雲:畜生不同,有四十億。
大論之中,以三類攝盡,謂晝行、夜行、晝夜行,又有水、陸、空、居之異。
貪瞋癡等。
疏雲:貪心如海納流,無有滿時;瞋心如火益薪,展轉彌熾;癡心如膠黏結,如冰足水。
法界次第雲: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若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妄起諸邪,即是癡毒。
止觀雲:三毒惑心,一念心起,身邊利鈍,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
處,在地獄。
處,充與切。
毛詩曰:莫我皇處。
傳曰:處者,安也。
猛火炎熾。
炎,千詹切,熱也,焚也。
說文曰:炎,火光上也。
熾,尺示切,盛也。
流轉諸難廣韻:轉,知戀切,流轉也。
乃次第漩澓之義也。
現在世雄大經雲:如來十力雄猛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令知六師非師子吼。
法華雲:大雄猛世尊。
新記雲:草木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群特者為雄。
如來亦爾,力能降魔制外,故曰世雄。
兩足之尊。
福足、慧足,名兩足尊。
新記雲:佛于二足、四足、多足一切中尊,而言兩足尊者,以諸類中兩足為貴,即人天也。
故大經釋天人師雲: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三乘果故。
及父母恩最勝經雲:人從父母禀身,十月懷抱,三年鞠養,撫念惟惟,始能升頭載發,那忽違恩背義。
天雖大,不覆此人;地雖厚,不載此人。
此人命終,直入地獄。
如是逆罪,應須忏悔。
凡夫愚行廣韻:凡者,非一也。
大經雲:有取著名為凡夫,謂取著于色等生貪心者。
大威德陀羅尼經雲:于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
佛性經雲:凡夫以身見為性。
無知闇覆覆字,篇、韻通三音:一方福切,審也;一扶富切,伏兵也;一敷救切,蓋也。
此雲闇覆,當用蓋義,敷救切呼之。
凡諸經覆字,人多誤呼,請以上三義正之。
親近惡友,近字宜作去聲呼。
廣韻:訓附也。
若作上聲,則訓迫也,固非經意。
下文親近非聖、近惡友難、常當親近、愛樂親近,并同去呼。
煩惱亂心。
止觀雲: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
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即見思利鈍也。
高僧傳:德山師雲:煩惱之法,道俗同弊。
政煩則國亂,心煩則意亂,水清則魚石可見,神清則想倒可識。
學清簡者,尚自諠煩,況在亂使,焉可得道? 因生悭嫉。
悭,吝财也。
嫉,妒财也。
玉篇謂争色曰妒。
垂裕記雲:有财不能惠曰悭,惱佗心生熱惱曰嫉。
奸谄作惡奸,古顔切。
切韻:謂私也,詐也。
谄,醜琰切,谀也,曲媚也。
三蒼曰:佞言曰谄,乃巧言令色,曲取人意也。
遺教經疏雲: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
其言谄者,其心必曲。
及以女色呵色欲。
經雲:女色者,世人之枷鎖,如蛾赴水,自取焦爛,雖鋒镝交至,甘心受之。
譬如停淵澄濤,蛟龍居之;金山寶窟,師子處之。
室家不和,毀宗敗族,實是陰賊。
若能棄之,則是破枷脫鎖也。
孤山四十二章經注雲:色欲能吞噬善根,禍害身命,其猶虎口也。
夫夏以末嬉滅,商以妲己喪,周以褒姒衰,晉以麗姬亂,吳以西施敗。
且天下國邦而緻傾覆,罔不由其女色,況一家一身乎? 诽謗正法。
廣韻:诽,音非,又通方味切。
若作上聲,則謬矣。
法華雲:若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此顯謗法之罪,重于謗佛也。
驕慢放逸廣韻:憍,恣也。
本亦作驕。
俱舍論雲:慢對佗心舉,憍由染自法。
輔行雲:自矜曰憍,陵佗曰慢。
大經雲:菩薩因于受樂生大驕慢,或因說法而生驕慢,或因精進而生驕慢,乃至或因豪貴而生驕慢。
住于十地華嚴璎珞廣明菩薩十地,所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通名地者,中道為地,持衆善法也。
十種珍寶以為腳足,疏有二釋:一、以十地為腳足。
珍寶者,十地因可貴,諸地即是珍寶也。
十地是果家之本,故言腳足。
二、以十度是十地之腳足,乃以檀為初地之足。
檀足若滿,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滿,得入第十地也。
十度者,于六度外,加方便、願、力、智也。
度三有海婆沙論雲:世有三有: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
有者,一切有漏法是。
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義。
又有生
以惡毒故,受夜叉報;往修乘故,見佛聞法;曾施象馬,故能飛行。
闡義鈔雲:新雲藥叉,此翻勇健,能飛騰空中;舊翻捷疾。
佛初成道,及轉法輪,傳聲梵天,即此鬼也。
今法會召請,傳迸符牒,以奏上帝,乃是此神,正其名實,須當以捷疾靈使呼之。
尼連河神西域記雲:于摩竭提國戒賢論師伽籃西南行四五裡,渡尼連河,至伽耶城。
此河又名熙連?提,此雲不樂着,河神主此河也。
八部所敬: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為八部也。
所謂人非人者,或言緊那羅頭有一角,即人非人。
觀音義疏雲: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乃總結八部耳。
舍利弗問經,謂八部皆名人非人。
或謂人即人衆,非人即非人衆,如華嚴列八部竟,乃雲人衆非人衆也。
楞嚴集解雲:六道之中,唯除人道,餘五道悉号非人。
又四天王下,各領二鬼,名為八部(雲雲)。
維摩疏謂八部之義,多所關涉,蓋如上所出不同故。
部即部伍,周禮謂五人為伍。
又部是黨義,釋名謂五百家為黨。
又部是曲義,如漢書謂行無部曲,注雲:将軍皆有部曲。
亦為十方。
竹庵草錄雲:諸經盛談十方,唯首楞嚴經以十方謂之十虛。
蓋虛空無礙,遍攝十方,故謂之十虛也。
歡喜悅豫,悅亦喜也,經典互訓耳。
廣韻:豫,羊庶切,安也,逸也。
桂苑珠叢曰:心安和悅謂之豫。
人身人道孔氏傳曰:天地所生,唯人為貴。
禮記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氣也。
莊子曰: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梵語布路沙,此翻人。
婆沙雲:人道名止息,意謂六道中能止息忍耐故。
爾時。
爾與爾同。
或作爾,非也。
說文作??。
别行義疏雲:爾時者,爾言即也,謂即說此品之時也。
妙樂記雲:凡言爾時者,皆指前事之末,後事之始也。
有菩薩摩诃薩,法華句雲:具足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譯師嫌繁,略去餘字。
菩提言道,薩埵言心,摩诃言大,薩埵言衆生,即大道心衆生也。
大論雲:菩薩初發心,誓度于一切,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佛地論雲:有三大事,名摩诃薩:一、數大,以無量故;二、德大,謂住大乘故;三、業大,謂能息衆生諸煩惱故。
或經翻為開士,開發衆生信心故;古翻高士,升出凡夫、小乘故;藏疏翻為覺有情,亦曰大勇心。
維摩疏雲:菩薩之名既爾,翻譯不定,應留梵語也。
名曰信相,最勝經名為妙幢。
護國記雲:妙幢從喻立,信相約法稱。
疏雲: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
下文見有一人,似婆羅門,似位機興,知非真擊。
又真似之位,如普賢位鄰尊極,信相稱似,未敢定判。
壽命短促。
疏雲:壽者,命也。
謂報得命根,連持不斷,名之曰壽。
經音義雲:壽亦命也,不分而分。
壽取一期之名,命取人之生分,蓋異名耳。
方八十年。
玉篇:方者,正也,始也。
疏雲:世壽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下方少夭,上方太老,中方不少不老。
佛八十唱滅,表住中也。
信相不作此解,是故生疑。
然則若準周書異記,佛生周昭王甲寅歲,滅於穆王壬申歲,其壽止七十九。
凡經論言佛壽八十者,且約大數言之也。
一者不殺,疏雲:夫命者,衆生之所共惜,奪而害之,居然大苦,宥而放之,則為快樂,華嚴雲: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三惡道,後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
梁周颙與何胤書曰:變之大者,莫過死生,生之所重,莫過性命,性命之于彼極切,滋味之于我可賒,讀斯文者,宜動心焉。
二者、施食。
流水品雲:我今已能與此魚食,未來之世,當施法食。
疏雲:夫食者依報,得之則命存,失之則壽殒。
百味甘漿,依報食也;身肉骨髓,正報食也。
此皆事施。
經言:法食者,世間法味,出世間法味,出世間上上法味也。
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佗阿僧祇劫,華嚴明十大數,謂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梵語俱胝,此翻億;那由佗,此翻京;阿僧祇,此翻無數。
算經雲:黃帝造算法,總十四重,謂一至十(一)、百(二)、千(三)、萬(四)、億(五)、兆(六)、京(七)、垓(八)、??(九)、壤(十)、溝(十一)、澗(十二)、正(十三)、載(十四)。
從萬數已上,有三等倍法:下等十,十變之;中等百,百變之;上等倍,倍變之。
佛教明數之廣,如俱舍論明五十二數,謂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那由佗也,乃至)十大?羅攙為阿僧祇(阿僧祗當最末五十二數)。
又佛本行集經:悉達太子與頞誰那大算師比挍算數,太子乃言:一百為千(乃至),百千萬壤名十溝。
若入如是算法,雖須彌山斤兩铢,皆悉能知。
委在彼文,須者撿之。
梵語劫波,秦言分别時分。
珠林雲:劫是天竺紀時之名,猶此方年号也。
乃至己身,骨髓肉血,充足飽滿,饑餓衆生。
疏雲:骨髓肉血,此彼相望為己,智慧推之非己。
如王子飼虎,屍毗貿鴿,皆父母遺體,非己身也。
己身者,法性是也。
如大論雲持戒為皮,乃至微妙善心為髓等。
天绀琉璃。
桂苑珠叢曰:深青而佯赤色者,謂之绀。
佯字,餘常切,弱也。
世間五彩,不顯此色,天之绀青,獨見佛經也。
猶如如來所居淨土。
攝大乘論雲:所居之土,無五濁衆生,名清淨土。
珠林雲:世界皎潔,目之曰淨。
即淨所居,名之為土。
純以天衣而為敷具。
諸天以六铢為衣,言其輕細耳。
八铢為锱,二十四铢為兩。
章服儀以坐具為敷具。
十誦律以敷具同氈席之形。
師子座上。
西域記雲:天竺君王朝座,彌複高廣,珠玑間錯,謂之師子座,如此方王者之龍床也。
佛是法王,故坐此座。
大論雲:師子座為佛化作,為實有耶?為金作耶?答:非實有也。
佛為人中師子所坐之座,故以名之。
蓋師子是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也。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西域大雪山頂,有阿耨達池,而有四河流出。
東自銀象口派,出殑伽河,亦曰恒河,此翻天當來。
以其從高山頂而下,狀若天來也。
池之南派,曰信度河,此翻驗河。
池之西派,曰徙多河,此翻泠河。
池之北派,曰縛刍河,此翻青河。
流及此土,名黃河也。
經音義雲:恒河之沙,白色,至細如面,與水同流。
以手掬之,急把,則沙随水出。
大論雲:佛及法身菩薩,能知恒河沙數。
論又雲:閻浮提諸大河,亦有過恒河者。
何故佛常以恒沙為喻耶?答:恒河沙多,餘河不爾。
又恒河是佛坐處,遊行處,弟子常見,故以為喻。
又諸經書,皆以為福德吉河。
若入中浴,罪垢皆除。
以人敬事此河,故以為喻。
雨諸天華續僧傳雲:大隋仁壽中,莘州奉敕建舍利塔,感天華遍空而下,人得半合,因以進奉。
時有梵僧阇提斯那在京,帝即宣問:天華何似?那答曰:天華似薄雲母,若飛則不委地,縱委地則光明奇勝。
帝乃潛以好雲母及天華混為一箱,召群臣以觀之,衆無别者。
再召那以問,那識天華而退雲母。
帝深服之。
作天伎樂。
華嚴雲:自在天中,有一采女,名曰善口。
此女口中,常出音聲,則與百千種樂相應。
垂裕記雲:女樂曰妓。
蒼埤雲:妓,美女也。
以美女為樂,因謂之妓樂。
準此,伎須從女為正,伎、技俱非也。
所有衆生,衆字本去呼,今語便作平聲,衆言其多也。
梵語仆呼善那,此翻衆生。
大乘同性經謂衆生是情想和合義,四大界入等會對而生。
故阿含經謂劫初光音天下生,男女尊卑共生,故雲衆生。
此約最初說也。
若攬衆陰而有衆生,此據受報說也。
若言處處受生,此約流轉說也。
至大唐奘法師所譯經論,皆稱有情,蓋欲簡異無情也。
然則雖有簡異之言,若望上三義,則俱失矣。
以佛神力。
首楞嚴經雲: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
法華疏雲:神名不測,力名幹用。
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釋迦如來,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翻牟尼為寂默。
能仁,姓也;寂默,字也。
姓從利物,字從契理。
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契理故,不住生死。
然燈記号,懸合化事。
吾佛降生,故托釋種。
或翻釋迦為能文字,翻儒即能儒也。
或翻直林,以佛始祖懿摩王擯斥四子于雪山直林,後歸德如市,郁為強國,從此遂以直林為姓。
又華嚴名号品翻為渡沃焦。
郭璞注江賦曰:沃焦在東海外,海水瀉源處。
魔衆。
大論雲:梵語魔羅,秦言奪命,或翻殺者,即波旬天也。
此人依佛法得善利,後反加于毀壞也。
樓炭經雲:磨宮縱廣六千由旬,在欲色中間住。
本行集經紀:佛成道時,一切諸魔波旬來到佛所,皆悉被降。
廣在彼經。
輔行雲:古譯經論,魔字從石。
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須從鬼。
故字訓家謂魔字出釋典。
今則通存二義:若雲奪命,即從鬼義;若從磨訛,是從石義。
故樓炭經言其磨壞嫉妒,如石磨磨壞功德也。
然則若雲梁武方改魔字,且諸經多是梁前所譯,何并從鬼耶?曰:後人從改以書也。
梵衆,即十八梵天衆也。
梵語梵摩,此翻清淨。
蓋此類天不為欲塵所染,故甄正論雲:梵字此土元無,出自佛經,乃古譯經師造,用诠天竺之音。
至梨葛洪方收此字于字苑,訓以為淨。
後大隋陸法言寫入切韻,始為此土之書也。
沙門,或雲桑門。
範晔後漢郊祀志曰:沙門,漢言息心。
剔發去家,絕情洗欲,而歸于無為之人也。
瑞應經雲: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或雲沙門那,此翻乏道。
大經雲: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修八正道之人也。
僧史略引南山雲:沙門者,凡聖同稱之号也。
西天異道,亦号沙門,故須釋字以别之。
二種合稱,猶此方稱爵裡及姓氏也。
婆羅門天竺姓氏有四,婆羅門其一也。
本行集經:佛說偈言:清淨無有谄曲心,内外正定常安住,如是修行諸梵行,是名婆羅門種姓。
維摩疏雲:婆羅門,此翻外意,世世相承,外學高良之士也。
又翻淨行,是梵天之遠裔,其類自雲從梵天口生。
諸龍述異記雲: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化為角龍,又五百年化為應龍。
廣雅雲: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蚪龍,無角曰螭龍。
方言雲:未能升天曰蟠龍。
元命包曰:龍,陰中之陽,故舉而雲興。
括地圖曰:龍池之山,四方高,中有池,方七百裡,群龍居之。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抱樸子曰:有自然之龍,有蛇蠋化成之龍。
佛教者,梵語那伽,此翻曰龍。
準須彌藏經,龍有五種,謂象龍、蛇龍、馬龍、魚龍、蝦蟆龍。
諸經要集雲:蛇龍乃其本類,餘皆旁類,故知蛇龍為五龍之長也。
觀音義疏雲: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龍,二興雲緻雨龍,三決江開渎龍,四守輪王寶藏龍。
僧祇律雲:龍有五事苦,謂生時、眠時、淫時、瞋時、死時。
一日之中三過,皮肉落地,熱沙蔟身。
難陀經雲:龍有三苦:一者雖食百味,最後一口化為蝦蟆;二者端正,采女為夫婦,即變為二蛇相交;三者背道布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連心。
起世經說:龍通胎、卵、濕、化四生。
龍王經雲:龍昔在人中,作大福田,受大福德,不持齋戒,受惡苦報,而不免金翅鳥難。
維摩疏雲:龍是畜生,道收正報,似蛇依報,七寶宮殿與諸天等,亦能變形為端正人,戒緩乘急,聞法悟道。
鬼神屍子曰: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
易系辭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禮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廣弘明集雲:鬼者,歸也,死之所入;神者,靈也,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惡道;神勝于色,普該情趣。
心有靈智,稱之曰神。
長阿含雲:一切舍宅、街巷、丘冢,皆有鬼神,并以所依為名。
輔行雲:昔有孫瞻,執無鬼論。
忽有客至,言及世之鬼神。
客乃理屈,作色言曰:鬼神者,古今賢聖共許,君何言無?即仆是鬼也。
忽變形不見。
乾闼婆法華句雲:梵語乾闼婆,此翻嗅香,蓋此神以香為食故;亦翻香陰,以其身出香氣故。
觀音義疏雲:乾闼婆是帝釋俗樂神,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帝釋欲作樂,其心則動也。
阿修羅,正法華稱阿須倫,或名阿素洛、阿蘇羅,皆梵音輕重也。
婆沙論翻為非天,謂此一類,雖天道攝,而多谄詐,無天威德,如人行惡,名為非人也。
華嚴音義雲:阿修羅,此翻形似天,舊翻不酒,謬也。
蓋梵語窣利,此翻酒,而與素羅聲近,是故成訛。
今謂諸文明修羅既制酒戒,不妨義翻。
當知修羅不酒有二義:一、昔持不酒戒;二、見諸天飲甘露酒,即采四天下華,置大海中釀酒。
以魚龍業力,酒味不成,因此斷酒。
又翻無端正,故長阿含雲:修羅生女極端正,生男即醜陋是也。
楞嚴經說胎、卵、濕、化四種修羅。
大論明修羅啖食百味,最後一口,變作青泥。
婆沙謂修羅居須彌空缺處,或鹹海中。
輔行雲:修羅曲心所覆,嫉賢忌行。
迦樓羅,此翻金翅鳥。
靈感傳雲:翅鳥居鐵圍山,舒翼之時,三十三萬裡;毬身之時,六千由旬;鼓翼一飛,即數千裡。
從一鐵圍山巡一大海,日食數百龍,又食一龍王,騰身霄漢數萬由旬,下觀壽盡之龍,攢身入海,海水未合,取龍而出。
觀佛三昧經雲:翅鳥壽八千歲,将死之時,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從金剛山透海穿地,不能過,風輪從孔湧出,還金剛山,如是七反命終,火起沖心,成如意珠,龍得此珠,即為王矣。
華嚴音義雲:或雲揭路茶,此翻大嗉項鳥,或翻食吐悲苦聲,以此鳥凡取龍食,先納嗉中,然後吐食,其龍猶活楚痛,出悲苦之聲也。
緊那羅華嚴音義雲:緊那羅,此翻疑神。
謂此神貌似于人,頭生一角,見者生疑雲:此神人耶?非人耶?故稱疑神。
或翻猶豫丈夫,以其形如人而口似牛,使見者猶豫,故舊翻歌樂神,從技翻也。
居十寶山中。
摩睺羅伽維摩疏雲:摩睺羅伽,此翻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即世間廟神。
受人血食祭祀,悉入蟒腹者,戒緩故,堕鬼神中;多瞋故,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以昔少行布施,謙敬故,得人供養;以乘急故,值佛聞法得道也。
一切諸水可知幾滴首楞嚴經雲:如來發明世間出世間法,知其本因,随所緣出,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諸須彌山,可知斤兩。
長阿含雲:四洲地心,即須彌山。
須彌或言須迷盧,此翻妙高。
四寶所成故言妙,出七金山故曰高。
俱舍雲: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
言此須彌高八萬由旬,入水亦爾也。
大論雲:有法可量,但力劣不能量耳。
譬如須彌海水,斤兩滴數,佛菩薩能知,諸天世人所不能知耳。
漢書律曆志雲:權者,铢、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
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兩之為兩,二十四铢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說文曰:八铢為锱,二十四铢為兩。
量字平聲呼,謂籌量也。
一切大地,可知塵數。
大論雲:佛及法身菩薩,能知閻浮提中微塵之數,何況恒河。
沙論又雲:微塵有大、有中、有小。
大者遊塵可見,中者諸天所見,小者聖人天眼所見。
慧眼觀之,則無所有,以實性無故。
婆沙論雲: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
本行集經十三卷:悉達太子與頞誰那大算師捔試算法,乃言一由旬微塵數多少,乃至閻浮提縱廣七千由旬,如是四洲縱廣由旬,有若幹微塵,乃至大千所有之數,皆悉知之。
文廣不錄,須者撿之。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音義雲:阿,此翻無;耨多羅,此翻上;三藐,此翻正;三,此翻等;菩提,此翻覺,總雲無上正等覺也。
耨字,此方經史元奴構切,按梵音應作入聲,故廣韻家耨字出釋典是也。
藐字,篇、韻元是橫角切,而佛經乃借為彌略切,此字呼者多訛也。
準高僧傳,立五種不翻,第四順古不翻,即阿耨菩提是。
此言實可翻之,但自摩騰來,即存梵音,是故後譯效之,竟不改也。
肇論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
忏悔品。
梵語忏摩,此翻悔過。
四明記曰:經文華梵并列,天台以首釋忏,以伏釋悔等,斯是善巧說法之相,不可以華梵訓诂為責也。
按疏解釋,此經之忏,乃有三種:七日七夜,朝暮淨心,即作法忏也;于其座處,得見文殊、普賢,即取相忏也;五陰舍宅,觀悉空寂,即無生忏也。
三意宛然,故能滅諸惡,蕩三障,顯經力用也。
夢見金鼓。
疏雲:夢見金鼓者,入如夢三昧也。
又入觀如夢,出觀如覺。
新記雲:如夢三昧,觀一切法空,如夢無實,唯佛無夢,因位則有。
孤山謂寓言表法,非是實夢。
助宣記雲:四果支佛猶有夢,唯佛不夢,以無習氣故。
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夢。
此語似同。
然則信相夢金鼓,進不與佛無夢同,退不與卧見惡夢同,乃與下文善集輪王夢寶冥比丘,法華又夢作國王,方等經求十二夢王是同。
覽者悉之。
其狀姝大。
姝,尺朱切。
毛詩曰:靜女其姝。
傳曰:姝,美色也。
方言曰:趙、魏、燕時,以好為姝。
疏謂姝者,勝義深,大義 眷屬圍繞說文:眷者,顧也。
廣韻:屬者,類也。
自顧本類,名為眷屬。
妙玄明五種眷屬:一、理性眷屬,即一切衆生,理性相關,任運父子也;二、業生眷屬,謂曾下種結緣者;三、願生眷屬,謂忘願所牽者;四、神通眷屬,謂以神通輔佛行化者;五、應生眷屬,謂破無明,得法性身,應生同居者。
釋簽雲:佛說法,必被緣受道,如父母遺體,攬此成身,得為天性。
性親愛,故名曰眷;更相臣順,故名曰屬。
法華句雲:圍繞者,行旋威儀也,表四門機動。
闡義鈔雲:周回曰圍,坐遍曰繞。
以枹擊鼓。
枹,縛尤切。
說文曰:枹,擊鼓柄,或作桴。
爾雅曰:枹,遒木,魁瘣。
郭璞注曰:謂樹木叢生,根枝節目,盤結磈磊。
世本曰:夷作鼓,以桴擊之。
大經雲:鼓則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聲。
從夢寤已。
廣韻:寤,五故切。
睡夢覺也。
經本或作窹。
廣雅謂竈名,非也。
頂禮佛足。
大論:問雲:應言禮,何言頭面禮足?答:人身貴者,頭也,五情所著,而最在上。
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于下。
以貴禮賤,重供養故。
論又雲:禮有三種:下禮揖,中禮跪,上禮稽首。
稽首者,頭面禮足也。
是以佛毗尼中,下座兩手捉上座兩足,以頭面禮。
歸敬儀雲:此土設敬,遠拜為重;天竺設敬,近形為至。
故陳如久不見佛,來禮佛足,以面掩于佛足也。
右繞三匝。
匝者,遍周之義,字通作币,經論多訛作匝。
大論雲:如法供養,必應右繞。
西域記雲:旋繞或一二三,宿心别請,數則不定。
五戒經雲:三匝表敬三尊,滅三惡,破三毒,出三界也。
法華句雲:佛初出世,淨居天下為化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此旋禮之元始也。
然此右繞之義,先賢乃有兩說。
一雲:自我之右,面東而北轉也。
引例則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等。
一雲:自佛之右,面西而北轉也。
此說南山歸敬儀雲:經律之中,制令右繞,故左繞塔者,為神所呵,令行者順于天時,故面西而北轉。
比見有僧,非于此法,便東回而北轉為右繞。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閱其蹤,并從西北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
長阿含雲:日天宮殿,再從東出,右繞須彌,當于西沒。
珠林亦同此說。
更有諸文,不能盡載(雲雲)。
明逾于日。
逾與逾同。
廣韻,容朱切。
毛詩曰:無逾我裡。
字林,逾者,越也。
說如是偈。
贻謀鈔雲:凡言偈頌,西域乃有四種:一、阿耨窣睹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滿三十二字,即為一偈;二、伽陀,此翻諷誦,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舊雲孤起偈也;三、祇夜,此翻重頌;四、蘊?南,此翻集施頌,謂以少言攝于多義,施人誦持者。
地獄釋名曰:獄者,确也,言确人情僞也。
輔行謂地獄在地之下,故楞嚴雲: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純情即入阿鼻地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惡,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宗鏡雲:地獄既是非情,雲何動作?答:是有情業力所感,令受罪者自見其事,如成劫風,雖是無情,亦能成劫。
楊文公談苑雲:人疑佛教地獄受苦太長,餘曰:律文有流三千裡,地甚遠;徙三年,期甚長。
造罪之初,止一念耳。
餓鬼大論雲:餓鬼饑渴,若趣江河,護水神以鐵杖逆打。
設無神護,水自然竭。
或時天雨,則化為火。
楞嚴雲: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于火際,身為餓鬼,經百千劫。
妙玄雲:餓鬼有三種:重者,饑火節??,漿水絕名;中者,伺人蕩滌膿血糞穢;輕者,時得一飽,加以驅迫,填河塞海。
又正理論明餓鬼有九類,即施食、禮文、召請者。
畜生。
輔行雲:畜字通諸究、許六、向究三切。
若作褚六,即六畜:牛、馬、雞、豕、犬、羊也。
準此,則攝趣不盡。
新婆沙雲:形旁、行旁,故名旁生。
形旁則身多橫住,行旁則心意不正也。
楞嚴雲: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甘露味論雲:畜生壽有一彈指頃,半日、一日,乃至一歲、一劫等不同。
正法念經雲:畜生不同,有四十億。
大論之中,以三類攝盡,謂晝行、夜行、晝夜行,又有水、陸、空、居之異。
貪瞋癡等。
疏雲:貪心如海納流,無有滿時;瞋心如火益薪,展轉彌熾;癡心如膠黏結,如冰足水。
法界次第雲: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若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妄起諸邪,即是癡毒。
止觀雲:三毒惑心,一念心起,身邊利鈍,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
處,在地獄。
處,充與切。
毛詩曰:莫我皇處。
傳曰:處者,安也。
猛火炎熾。
炎,千詹切,熱也,焚也。
說文曰:炎,火光上也。
熾,尺示切,盛也。
流轉諸難廣韻:轉,知戀切,流轉也。
乃次第漩澓之義也。
現在世雄大經雲:如來十力雄猛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令知六師非師子吼。
法華雲:大雄猛世尊。
新記雲:草木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群特者為雄。
如來亦爾,力能降魔制外,故曰世雄。
兩足之尊。
福足、慧足,名兩足尊。
新記雲:佛于二足、四足、多足一切中尊,而言兩足尊者,以諸類中兩足為貴,即人天也。
故大經釋天人師雲: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得三乘果故。
及父母恩最勝經雲:人從父母禀身,十月懷抱,三年鞠養,撫念惟惟,始能升頭載發,那忽違恩背義。
天雖大,不覆此人;地雖厚,不載此人。
此人命終,直入地獄。
如是逆罪,應須忏悔。
凡夫愚行廣韻:凡者,非一也。
大經雲:有取著名為凡夫,謂取著于色等生貪心者。
大威德陀羅尼經雲:于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
佛性經雲:凡夫以身見為性。
無知闇覆覆字,篇、韻通三音:一方福切,審也;一扶富切,伏兵也;一敷救切,蓋也。
此雲闇覆,當用蓋義,敷救切呼之。
凡諸經覆字,人多誤呼,請以上三義正之。
親近惡友,近字宜作去聲呼。
廣韻:訓附也。
若作上聲,則訓迫也,固非經意。
下文親近非聖、近惡友難、常當親近、愛樂親近,并同去呼。
煩惱亂心。
止觀雲: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
又與心作煩,令心得惱,即見思利鈍也。
高僧傳:德山師雲:煩惱之法,道俗同弊。
政煩則國亂,心煩則意亂,水清則魚石可見,神清則想倒可識。
學清簡者,尚自諠煩,況在亂使,焉可得道? 因生悭嫉。
悭,吝财也。
嫉,妒财也。
玉篇謂争色曰妒。
垂裕記雲:有财不能惠曰悭,惱佗心生熱惱曰嫉。
奸谄作惡奸,古顔切。
切韻:謂私也,詐也。
谄,醜琰切,谀也,曲媚也。
三蒼曰:佞言曰谄,乃巧言令色,曲取人意也。
遺教經疏雲: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
其言谄者,其心必曲。
及以女色呵色欲。
經雲:女色者,世人之枷鎖,如蛾赴水,自取焦爛,雖鋒镝交至,甘心受之。
譬如停淵澄濤,蛟龍居之;金山寶窟,師子處之。
室家不和,毀宗敗族,實是陰賊。
若能棄之,則是破枷脫鎖也。
孤山四十二章經注雲:色欲能吞噬善根,禍害身命,其猶虎口也。
夫夏以末嬉滅,商以妲己喪,周以褒姒衰,晉以麗姬亂,吳以西施敗。
且天下國邦而緻傾覆,罔不由其女色,況一家一身乎? 诽謗正法。
廣韻:诽,音非,又通方味切。
若作上聲,則謬矣。
法華雲:若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此顯謗法之罪,重于謗佛也。
驕慢放逸廣韻:憍,恣也。
本亦作驕。
俱舍論雲:慢對佗心舉,憍由染自法。
輔行雲:自矜曰憍,陵佗曰慢。
大經雲:菩薩因于受樂生大驕慢,或因說法而生驕慢,或因精進而生驕慢,乃至或因豪貴而生驕慢。
住于十地華嚴璎珞廣明菩薩十地,所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通名地者,中道為地,持衆善法也。
十種珍寶以為腳足,疏有二釋:一、以十地為腳足。
珍寶者,十地因可貴,諸地即是珍寶也。
十地是果家之本,故言腳足。
二、以十度是十地之腳足,乃以檀為初地之足。
檀足若滿,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滿,得入第十地也。
十度者,于六度外,加方便、願、力、智也。
度三有海婆沙論雲:世有三有: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
有者,一切有漏法是。
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義。
又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