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二釋經文二。
初明法之供養二。
初天帝發起四。
初贊所說經。
爾時釋提桓因。
于大衆中白佛言。
世尊。
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
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肇公曰。
說經将訖。
舍利弗已慶美于上。
帝釋複欣其所遇。
而緻歎也。
此經言雖簡約。
而義包群典。
坐不逾日。
而備睹通變。
大乘微遠之言。
神通感應之力。
一時所遇。
理無不盡。
又以會我為妙。
故歎未曾有也。
○二聞者必得。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
若有衆生聞此經法。
信解受持。
讀誦之者。
必得是法不疑。
○三況出修行。
何況如說修行。
斯人則為閉衆惡趣。
開諸善門。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降伏外學。
摧滅魔怨。
修治菩提。
安處道場。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四供養護持。
世尊。
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
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
有是經處。
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
共到其所。
其未信者。
當令生信。
其已信者。
當為作護。
○二如來宣說五。
初助喜天帝。
佛言。
善哉善哉。
天帝。
如汝所說吾助爾喜。
○二明經力用。
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受持福勝。
是故天帝。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
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肇公曰。
善其護持之意也。
三世菩提不思議道。
皆陳在此經。
若受持護養。
則為供養三世諸佛。
故助汝喜。
○四校量功德四。
初舉所校福。
天帝。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
如來滿中。
譬如甘蔗竹葦稻麻藂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以一劫。
或減一劫。
恭敬尊重。
贊歎供養。
奉諸所安。
至諸佛滅後。
以一一全身舍利。
起七寶塔。
縱廣一四天下。
高至梵天。
表刹莊嚴。
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
若一劫。
若減一劫。
而供養之。
○二問其多不。
天帝。
于意雲何。
其人植福。
甯為多不。
○三天答其多。
釋提桓因言。
多矣世尊。
彼之福德。
若以百千億劫。
說不能盡。
○四受持功多。
佛告天帝。
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
信解受持。
讀誦修行。
福多于彼。
所以者何。
諸佛菩提。
皆從此生。
菩提之相。
不可限量。
以是因緣。
福不可量。
○五引古證成四。
初所植福田。
佛告天帝。
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時世有佛。
号曰樂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世尊。
世界名大莊嚴。
佛壽二十小劫。
其聲聞僧。
三十六億那由他。
菩薩僧有十二億。
○二能植之人。
天帝。
是時有轉輪聖王。
名曰寶蓋。
七寶具足。
王四天下。
王有千子。
端正勇健。
能伏怨敵。
○三财法供養二。
初明财供二。
初輪王供養。
爾時寶蓋。
與其眷屬。
供養藥王如來。
施諸所安。
至滿五劫。
○二千子供養。
過五劫已。
告其千子。
汝等。
亦當如我。
以深心供養于佛。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
供養藥王如來。
複滿五劫。
一切施安。
肇公曰。
上以财供養。
校受持即法供養也。
如來将成法供養義。
故引成事。
以為證焉。
○二明法供養二。
初月蓋思惟供養殊勝。
其一王子。
名曰月蓋。
獨坐思惟。
甯有供養殊過此者。
什公曰。
冀或有大德諸天殊特供養。
若有過此。
慕欲及之。
雲雖己所珍。
不能上悅聖心。
冀所珍之外。
有以暢其誠心。
故發斯念。
更推勝供也。
○二空聲告以法供養最勝五。
初天聲告與。
以佛神力。
空中有天曰。
善男子。
法之供養。
勝諸供養。
什公曰。
若财供養。
則于佛無用。
于衆生無益。
故非所欣也。
如來積劫累功。
本為衆生。
若奉順經典。
如說修行。
則稱悅聖心。
乃真供養也。
○二反問法供。
即問。
何謂法之供養。
○三命往問佛。
天曰。
汝可往問藥王如來。
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四行詣白佛。
即時月蓋王子。
行詣藥王如來。
稽首佛足。
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
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雲何名為法之供養。
○五佛明告之二。
初示甚深經義十二。
初示佛說深經。
佛言。
善男子。
法供養者。
諸佛所說深經。
什公曰。
三藏及雜藏菩薩藏。
五藏經也。
上四藏。
取中深義說寶相等。
故得為深經也。
從此至下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盡是廣歎佛所說深經。
未明受持修行法供養義也。
○二贊微妙難見。
一切世間。
難信難受。
微妙難見。
清淨無染。
肇公曰。
深經。
謂方等第一義經也。
其旨深玄。
非有心之所得。
微妙無像。
非明者之所睹。
超絕塵境。
無染若空。
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見者。
不亦難乎。
自此下美深經之旨。
諸佛所說深經。
即佛法身也。
夫财養養四體。
法養養法身。
若能護持斯經。
令法身增廣者。
此供養之上也。
○三奪思惟分别。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肇公曰。
第一義經。
微遠無相。
自非明哲。
孰能分别。
業之差别。
雖由分别。
然非分别之所能得。
得之者。
其唯無分别乎。
○四為法持攝印。
菩薩法藏所攝。
陀羅尼印印之。
肇公曰。
菩薩法藏之所攝。
固非小乘之理。
總持印之所印。
固非域中之道。
總持所印。
所印必真。
法藏所攝。
所攝必實。
既藏以法藏。
印以總持。
豈是常人所能開發。
以明法寶深固難可窺??也。
生公曰。
陀羅尼者。
持也。
若持實相不失。
于諸天人魔梵之中。
不複畏有不通之義。
譬若以王印為信。
關津諸禁莫能呵留。
果是印持所印之經。
則無有礙。
○五明深法力用。
至不退轉。
成就六度。
○六顯功德廣大。
善分别義。
順菩提法。
衆經之上。
肇公曰。
三藏十二部。
方等為第一。
○七顯生善滅之心。
入大慈悲。
離衆魔事及諸邪見。
肇公曰。
魔。
四魔。
見。
六十二見。
○八顯順緣無相。
順因緣法。
無我無人。
無衆生無壽命。
空無相為作無起。
什公曰。
若法定有。
則不生滅。
若法全無。
亦不生滅。
不生不滅。
則與因緣相違。
深經所說。
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
故順因緣法也。
肇公曰。
法從因緣生。
緣生則無自性。
無自性則無主。
無主則無我人壽命。
惟空無相無作無起。
此深經之所順也。
生公曰。
此則因緣法矣。
○九顯有大功能四。
初能令坐于道場。
能令衆生坐于道場而轉法輪。
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
○二能令入佛法藏。
能令衆生入佛法藏。
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說衆菩薩所行之道。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
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肇公曰。
不依實相辨四非常者。
非平等教也。
依實相。
乃曰明也。
○三能拔毀禁衆生。
能救一切毀禁衆生。
什公曰。
小乘法中。
五逆罪及犯四重禁。
則皆棄而不救。
大乘深法。
則無不救也。
○四能怖畏魔外。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
能使怖畏。
肇公曰。
毀四禁。
犯五逆。
小乘法所不能救。
衆魔外道。
貪着豪恣。
小乘法所不能滅。
能救能滅者。
其唯大乘方等深經乎。
○十顯聖賢共歎。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
○十一顯背苦示樂。
背生死苦。
示涅槃樂。
○十二顯諸佛所說。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若聞如是等經。
信解受持讀誦。
以方便力。
為諸衆生分别解說。
顯示分明。
守護法故。
是名法之供養。
肇公曰。
如是等經。
盡諸佛法身也。
若聞斯經。
能信解護持宣示分别。
令大法增廣者。
名法之供養。
成法身也。
○二如說修行二。
初總示。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什公曰。
上章明奉順經典真法供養也。
如說修行。
通舉六度也。
十二因緣以下。
明得無生忍以實智慧随順實法也。
燈曰。
既曰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則知十方三世諸佛。
所示修行法門。
莫不本于諸大乘經也。
今之末世。
大成可笑。
講者既不覽教照心。
惟逞風力狂慧。
及其老也病也倦也。
一念無常。
操修無本。
臨岐倉皇而覓路。
東西馳走以無門。
方事參禅。
精力已弊。
方事念佛。
妄想紛馳。
厭契經為無用之物。
束之高閣。
排講肄為童蒙之堂。
恣其喧嘩。
良由生來學問無頭衆源失本。
甘心老死。
悔亦奚為。
至于争趨教外别傳。
心粗氣大。
尚輕諸佛。
況複衆經。
參話頭而經年不悟。
力量不充。
棄死力而曉夜勞神。
嘔心咯血。
既無愛養心識之善資。
複乏策發神解之妙術。
病魔一入。
湯藥不暇。
救死孜孜。
誰言出死。
以由末世學佛者雜濫。
無正師承。
不本契經故也。
○二别明六。
初随緣離邪得果。
随順十二因緣。
離諸邪見。
得無生忍。
決定無我。
無有衆生。
肇公曰。
不悟緣起。
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
若如說行。
則得明慧。
明見十二因緣根源所由。
故能斷諸邪見。
得無生忍。
無複吾我衆生之想也。
見緣如緣。
謂之随順。
明白有無。
謂之決定。
皆智用之别稱也。
○二因緣果報無違。
而于因緣果報。
無違無诤。
離諸我所。
肇公曰。
無違無诤。
即随順義也。
五受陰身。
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
即我所也。
若能明見因緣果報之性。
順而無違。
則離諸我所也。
上直觀因緣。
知無造所。
故離我見。
今觀因緣果報。
知無屬者。
故離我所見也。
○三常能無違四依四。
初依義。
依于義。
不依語。
肇公曰。
至義非言宣。
尋言則失至。
且妙理常一。
語應無方。
而欲以無方之語。
定常一之理者。
不亦謬哉。
是以依義不依語者。
見之明也。
○二依智。
依于智。
不依識。
肇公曰。
六識。
識六塵而已。
不能分别是非。
分别是非。
其惟正智乎。
是以行者。
依智不依識也。
○三依了義。
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肇公曰。
佛所說經。
自有義旨分明。
盡然易了者。
應依。
亦有應時之經。
詭言合道。
聖意難知。
自未了者。
不可依也。
○四依法。
依于法。
不依人。
什公曰。
佛言。
我泥洹後。
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
所謂四依法也。
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
依于法不依人者。
法謂經教也。
當依經法。
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
法有二種。
一文字語言。
二義法。
莫依語也。
義亦有二種。
一識所知義。
二智所知義。
識則唯求虛妄五欲。
不求實利。
智能求實利。
棄五欲。
故依智所知義。
不依識所知義。
為求智所知義。
故依智也。
智所知義。
亦有二種。
一了義經。
二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
如佛說殺父母無罪。
未分别。
是不了義也。
若言無明是父。
愛是母。
生死根本。
故名父母。
初明法之供養二。
初天帝發起四。
初贊所說經。
爾時釋提桓因。
于大衆中白佛言。
世尊。
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
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肇公曰。
說經将訖。
舍利弗已慶美于上。
帝釋複欣其所遇。
而緻歎也。
此經言雖簡約。
而義包群典。
坐不逾日。
而備睹通變。
大乘微遠之言。
神通感應之力。
一時所遇。
理無不盡。
又以會我為妙。
故歎未曾有也。
○二聞者必得。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
若有衆生聞此經法。
信解受持。
讀誦之者。
必得是法不疑。
○三況出修行。
何況如說修行。
斯人則為閉衆惡趣。
開諸善門。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降伏外學。
摧滅魔怨。
修治菩提。
安處道場。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四供養護持。
世尊。
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
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
有是經處。
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
共到其所。
其未信者。
當令生信。
其已信者。
當為作護。
○二如來宣說五。
初助喜天帝。
佛言。
善哉善哉。
天帝。
如汝所說吾助爾喜。
○二明經力用。
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受持福勝。
是故天帝。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
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肇公曰。
善其護持之意也。
三世菩提不思議道。
皆陳在此經。
若受持護養。
則為供養三世諸佛。
故助汝喜。
○四校量功德四。
初舉所校福。
天帝。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
如來滿中。
譬如甘蔗竹葦稻麻藂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以一劫。
或減一劫。
恭敬尊重。
贊歎供養。
奉諸所安。
至諸佛滅後。
以一一全身舍利。
起七寶塔。
縱廣一四天下。
高至梵天。
表刹莊嚴。
以一切華香璎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
若一劫。
若減一劫。
而供養之。
○二問其多不。
天帝。
于意雲何。
其人植福。
甯為多不。
○三天答其多。
釋提桓因言。
多矣世尊。
彼之福德。
若以百千億劫。
說不能盡。
○四受持功多。
佛告天帝。
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
信解受持。
讀誦修行。
福多于彼。
所以者何。
諸佛菩提。
皆從此生。
菩提之相。
不可限量。
以是因緣。
福不可量。
○五引古證成四。
初所植福田。
佛告天帝。
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時世有佛。
号曰樂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世尊。
世界名大莊嚴。
佛壽二十小劫。
其聲聞僧。
三十六億那由他。
菩薩僧有十二億。
○二能植之人。
天帝。
是時有轉輪聖王。
名曰寶蓋。
七寶具足。
王四天下。
王有千子。
端正勇健。
能伏怨敵。
○三财法供養二。
初明财供二。
初輪王供養。
爾時寶蓋。
與其眷屬。
供養藥王如來。
施諸所安。
至滿五劫。
○二千子供養。
過五劫已。
告其千子。
汝等。
亦當如我。
以深心供養于佛。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
供養藥王如來。
複滿五劫。
一切施安。
肇公曰。
上以财供養。
校受持即法供養也。
如來将成法供養義。
故引成事。
以為證焉。
○二明法供養二。
初月蓋思惟供養殊勝。
其一王子。
名曰月蓋。
獨坐思惟。
甯有供養殊過此者。
什公曰。
冀或有大德諸天殊特供養。
若有過此。
慕欲及之。
雲雖己所珍。
不能上悅聖心。
冀所珍之外。
有以暢其誠心。
故發斯念。
更推勝供也。
○二空聲告以法供養最勝五。
初天聲告與。
以佛神力。
空中有天曰。
善男子。
法之供養。
勝諸供養。
什公曰。
若财供養。
則于佛無用。
于衆生無益。
故非所欣也。
如來積劫累功。
本為衆生。
若奉順經典。
如說修行。
則稱悅聖心。
乃真供養也。
○二反問法供。
即問。
何謂法之供養。
○三命往問佛。
天曰。
汝可往問藥王如來。
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四行詣白佛。
即時月蓋王子。
行詣藥王如來。
稽首佛足。
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
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雲何名為法之供養。
○五佛明告之二。
初示甚深經義十二。
初示佛說深經。
佛言。
善男子。
法供養者。
諸佛所說深經。
什公曰。
三藏及雜藏菩薩藏。
五藏經也。
上四藏。
取中深義說寶相等。
故得為深經也。
從此至下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盡是廣歎佛所說深經。
未明受持修行法供養義也。
○二贊微妙難見。
一切世間。
難信難受。
微妙難見。
清淨無染。
肇公曰。
深經。
謂方等第一義經也。
其旨深玄。
非有心之所得。
微妙無像。
非明者之所睹。
超絕塵境。
無染若空。
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見者。
不亦難乎。
自此下美深經之旨。
諸佛所說深經。
即佛法身也。
夫财養養四體。
法養養法身。
若能護持斯經。
令法身增廣者。
此供養之上也。
○三奪思惟分别。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肇公曰。
第一義經。
微遠無相。
自非明哲。
孰能分别。
業之差别。
雖由分别。
然非分别之所能得。
得之者。
其唯無分别乎。
○四為法持攝印。
菩薩法藏所攝。
陀羅尼印印之。
肇公曰。
菩薩法藏之所攝。
固非小乘之理。
總持印之所印。
固非域中之道。
總持所印。
所印必真。
法藏所攝。
所攝必實。
既藏以法藏。
印以總持。
豈是常人所能開發。
以明法寶深固難可窺??也。
生公曰。
陀羅尼者。
持也。
若持實相不失。
于諸天人魔梵之中。
不複畏有不通之義。
譬若以王印為信。
關津諸禁莫能呵留。
果是印持所印之經。
則無有礙。
○五明深法力用。
至不退轉。
成就六度。
○六顯功德廣大。
善分别義。
順菩提法。
衆經之上。
肇公曰。
三藏十二部。
方等為第一。
○七顯生善滅之心。
入大慈悲。
離衆魔事及諸邪見。
肇公曰。
魔。
四魔。
見。
六十二見。
○八顯順緣無相。
順因緣法。
無我無人。
無衆生無壽命。
空無相為作無起。
什公曰。
若法定有。
則不生滅。
若法全無。
亦不生滅。
不生不滅。
則與因緣相違。
深經所說。
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
故順因緣法也。
肇公曰。
法從因緣生。
緣生則無自性。
無自性則無主。
無主則無我人壽命。
惟空無相無作無起。
此深經之所順也。
生公曰。
此則因緣法矣。
○九顯有大功能四。
初能令坐于道場。
能令衆生坐于道場而轉法輪。
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
○二能令入佛法藏。
能令衆生入佛法藏。
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說衆菩薩所行之道。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
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肇公曰。
不依實相辨四非常者。
非平等教也。
依實相。
乃曰明也。
○三能拔毀禁衆生。
能救一切毀禁衆生。
什公曰。
小乘法中。
五逆罪及犯四重禁。
則皆棄而不救。
大乘深法。
則無不救也。
○四能怖畏魔外。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
能使怖畏。
肇公曰。
毀四禁。
犯五逆。
小乘法所不能救。
衆魔外道。
貪着豪恣。
小乘法所不能滅。
能救能滅者。
其唯大乘方等深經乎。
○十顯聖賢共歎。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
○十一顯背苦示樂。
背生死苦。
示涅槃樂。
○十二顯諸佛所說。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若聞如是等經。
信解受持讀誦。
以方便力。
為諸衆生分别解說。
顯示分明。
守護法故。
是名法之供養。
肇公曰。
如是等經。
盡諸佛法身也。
若聞斯經。
能信解護持宣示分别。
令大法增廣者。
名法之供養。
成法身也。
○二如說修行二。
初總示。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什公曰。
上章明奉順經典真法供養也。
如說修行。
通舉六度也。
十二因緣以下。
明得無生忍以實智慧随順實法也。
燈曰。
既曰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則知十方三世諸佛。
所示修行法門。
莫不本于諸大乘經也。
今之末世。
大成可笑。
講者既不覽教照心。
惟逞風力狂慧。
及其老也病也倦也。
一念無常。
操修無本。
臨岐倉皇而覓路。
東西馳走以無門。
方事參禅。
精力已弊。
方事念佛。
妄想紛馳。
厭契經為無用之物。
束之高閣。
排講肄為童蒙之堂。
恣其喧嘩。
良由生來學問無頭衆源失本。
甘心老死。
悔亦奚為。
至于争趨教外别傳。
心粗氣大。
尚輕諸佛。
況複衆經。
參話頭而經年不悟。
力量不充。
棄死力而曉夜勞神。
嘔心咯血。
既無愛養心識之善資。
複乏策發神解之妙術。
病魔一入。
湯藥不暇。
救死孜孜。
誰言出死。
以由末世學佛者雜濫。
無正師承。
不本契經故也。
○二别明六。
初随緣離邪得果。
随順十二因緣。
離諸邪見。
得無生忍。
決定無我。
無有衆生。
肇公曰。
不悟緣起。
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
若如說行。
則得明慧。
明見十二因緣根源所由。
故能斷諸邪見。
得無生忍。
無複吾我衆生之想也。
見緣如緣。
謂之随順。
明白有無。
謂之決定。
皆智用之别稱也。
○二因緣果報無違。
而于因緣果報。
無違無诤。
離諸我所。
肇公曰。
無違無诤。
即随順義也。
五受陰身。
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
即我所也。
若能明見因緣果報之性。
順而無違。
則離諸我所也。
上直觀因緣。
知無造所。
故離我見。
今觀因緣果報。
知無屬者。
故離我所見也。
○三常能無違四依四。
初依義。
依于義。
不依語。
肇公曰。
至義非言宣。
尋言則失至。
且妙理常一。
語應無方。
而欲以無方之語。
定常一之理者。
不亦謬哉。
是以依義不依語者。
見之明也。
○二依智。
依于智。
不依識。
肇公曰。
六識。
識六塵而已。
不能分别是非。
分别是非。
其惟正智乎。
是以行者。
依智不依識也。
○三依了義。
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肇公曰。
佛所說經。
自有義旨分明。
盡然易了者。
應依。
亦有應時之經。
詭言合道。
聖意難知。
自未了者。
不可依也。
○四依法。
依于法。
不依人。
什公曰。
佛言。
我泥洹後。
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
所謂四依法也。
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
依于法不依人者。
法謂經教也。
當依經法。
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
法有二種。
一文字語言。
二義法。
莫依語也。
義亦有二種。
一識所知義。
二智所知義。
識則唯求虛妄五欲。
不求實利。
智能求實利。
棄五欲。
故依智所知義。
不依識所知義。
為求智所知義。
故依智也。
智所知義。
亦有二種。
一了義經。
二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
如佛說殺父母無罪。
未分别。
是不了義也。
若言無明是父。
愛是母。
生死根本。
故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