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十二釋見阿閦佛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據經文所說。
而有四義。
先明觀佛方法。
次明無沒無生。
三明沒彼生此。
第四方明見阿閦佛。
将是譯人。
欲令讀者取先義而見阿閦。
則見阿閦時。
不可以無三十八科法身觀門。
亦須了如來居無沒無生。
不妨示現娑婆國土有沒有生。
亦欲令讀者以後言義而見我釋尊。
以法身以無沒生示有沒生。
既略三文。
而獨标見阿閦佛。
必有是意。
而密隐其中也。
○二釋經文五。
初明觀佛方法二。
初如來問以何等而觀。
爾時世尊。
問維摩诘。
汝欲見如來。
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肇公曰。
向命文殊共來見佛。
雖複舉目順俗。
而緻觀不同。
如來逆睹其情。
将顯其來觀之旨。
以明佛事不可思議。
故知而問也。
○二維摩答以觀佛之法二。
初總豎大義。
維摩诘言。
如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肇公曰。
佛者何也。
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其道虛玄。
固已妙絕常境。
心不可以智知。
形不可以像測。
同萬物之為。
而居不為之域。
處言數之内。
而止無言之鄉。
非有而不可為無。
非無而不可為有。
寂寞虛曠。
物莫能測。
不知所以名。
故強為之覺。
其為至也亦以極矣。
何則。
夫同于得者。
得亦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失之。
是以則真者同真。
法僞者同僞。
如來靈照冥諧。
一彼實相。
實相之相。
即如來相。
故經曰。
見實相法。
為見佛也。
淨名自觀身實相。
以為觀如來相。
至義存于是。
燈曰。
如自觀身實相者。
先觀自清淨法身也。
觀自既然。
觀佛之身。
豈不然乎。
故曰亦然。
第一切究竟諸佛。
與夫分真菩薩。
莫不具足三種身。
一法身。
二報身。
三應身。
天台大師雲。
法身者。
師軌法性。
還以法身為身。
此身非色質。
亦非心智。
非陰入界之所攝持。
強指法性為身耳。
法性壽者。
非報得命根。
亦無連持。
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
此壽非長量。
亦非短量。
無延無促。
強指法界同虛空量。
此即非身之身。
無壽之壽。
不量之量也。
報身者。
修行所感。
法華雲。
久修業所得。
涅槃雲。
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如如智照如如境。
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
相應者。
如函蓋相應。
相冥者。
如水乳相冥。
法身。
非身非不身。
智既應冥。
亦非身非不身。
強名此智為報身。
法壽。
非壽非不壽。
智既應冥。
亦非壽非不壽。
強名非壽為壽。
法量。
非量非無量。
智既應冥。
亦非量非無量。
強名無量為量也。
應身者。
應同萬物為身也。
應同連持為壽也。
應同長短為量也。
智與體冥。
能起大用。
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
能為身非身。
能為常壽。
為無常壽。
能為無量。
能為有量。
今經雖曰但觀法身。
乃是即應身。
非應身以為法身。
何也。
蓋如來現住庵摩羅園。
雖曰猶如須彌山王處于衆寶師子之座。
乃即劣現勝。
而八相之迹宛然。
如曰非三際五陰。
實即應身。
有前際入胎而來。
後際入滅而去。
中際八十而住。
相好之色炳如。
智慧心智灼爾。
故大士即此而觀。
一一非之。
即是法身。
其若離應别觀。
又何異緣理斷九偏觀真常淨識之教哉。
○二别明觀法三。
初正明觀法四十。
初以非三際觀。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釋迦如來應同衆生。
有去來今。
是以前際從兜率來降神母胎。
後際從霜林入滅而去。
今則八十一歲。
中間正住毗耶庵園。
但此應迹随機。
所見不同。
大機所見。
八相難思。
若應小乘。
八種皆劣。
大示出沒。
如水之波。
全法界身。
八皆勝妙。
小乘生滅。
體是無常。
如火燒薪。
終歸灰斷。
今維摩居士。
所見所觀。
乃大乘圓頓之機。
即應身前際來。
而不見其來。
後際去。
而不見其去。
今現在住。
而不見其住。
故小般若雲。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二以非五陰觀。
不觀色。
不觀色如。
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
不觀識性。
此即應身色心。
而觀法身也。
蓋應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色。
與夫轉八識成四智之心。
開之則為五陰。
若凡夫肉眼。
與菩薩法眼。
則觀色為色。
心為心。
名為觀色。
二乘慧眼。
則觀色如心如。
分真菩薩佛眼。
則觀色性識性。
今居士。
乃以究竟佛眼。
觀如來應身色心。
非色。
非色如。
非色性。
即見法身。
○三以非四大觀。
非四大起。
同于虛空。
應身之色。
既應同凡夫。
亦必抟父精母血四大而有身。
今以居士佛眼所觀。
即四大非四大。
色相無相。
同于虛空。
○四以非六入觀。
六入無積。
眼耳鼻舌身心已過。
應身雖有六入。
以即法身。
故思六情不積。
已過者。
言超之也。
○五以非三界觀。
不在三界。
三垢已離。
應身雖在三界。
已不同衆生而有見思之垢。
況即是法身。
豈為三垢所染。
而必在三界哉。
○六以三脫觀。
順三脫門。
具足三明。
與無明等。
此雖應同二乘。
順三脫。
具三明。
然能證入。
無明實性即佛性。
以其無明即是法身故也。
○七以一異觀。
不一相。
不異相。
應同衆生。
玄通一切。
萬法一心謂之一。
一心萬法謂之異。
即萬而一。
則不一。
即一而萬。
則不異。
應色尚然。
即應而法。
豈有一異相哉。
○八以自他觀。
不自相。
不他相。
應同衆生。
宛爾自他。
應即法身。
自他圓泯。
○九以無相取相觀。
非無相。
非取相。
應同二乘。
則無有相。
應同衆生。
則有取相。
觀應即法。
故雙非二邊。
○十以此岸彼岸觀。
不此岸。
不彼岸。
不中流。
而化衆生。
應同衆生。
則在此岸也。
已成佛道。
則在彼岸也。
謂在此。
而又已登彼岸。
謂在彼。
而又應同衆生。
是則不在此。
不在彼。
而居中流。
是三皆應迹也。
今觀即應即法。
故不此不彼亦不中流也。
○十一以寂不觀。
觀于寂滅。
亦不永滅。
觀于寂滅。
全應即法也。
亦不永滅全。
法起應也。
所謂。
直法身。
非法身。
法身必即應身是也。
○十二以此彼觀。
不此不彼。
不以此。
不以彼。
應同衆生。
故自不此也。
全應即法。
故自不彼也。
然則方此方彼。
實不以此而為此。
以彼而為彼也。
○十三以智識觀。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苟可以智知。
則應随涅槃。
苟可以識識。
則應随生死。
其實應同涅槃。
而不随涅槃。
應同生死。
而不随生死。
今觀即應即法。
即法即應。
豈可以智知。
以識識哉。
○十四以晦明觀。
無晦無明。
應同生死長夜。
謂之晦。
應同涅槃慧日。
謂之明。
今觀應即法身。
尚何晦明之有哉。
○十五以名相觀。
無名無相。
應同娑婆。
厥字釋迦。
名也。
名能召體。
相好光明。
相也。
即應而法。
名即無名。
即法而應。
相即無相。
○十六以強弱觀。
無強無弱。
應同丈夫。
雄猛蓋世。
謂之強。
應同善逝。
慈柔愛物。
謂之弱。
然則即應而法。
而強弱敦居。
○十七以淨穢觀。
非淨非穢。
應同極樂。
在淨而淨也。
應同娑婆。
在穢而穢也。
然則即應而法。
則淨穢俱非。
○十八以在方離方觀。
不在方。
不離方。
應同娑婆。
則在方也。
應必異人。
則離方也。
然則即應而法。
法身無在而無不在。
無在。
故不在方。
無不在。
故不離方。
○十九以有為無為觀。
非有為。
非無為。
應同生死。
有為也。
應同涅槃。
無為也。
然則即應而法。
有無誰名。
○二十以說示觀。
無示無說。
應同世間。
降生毗藍。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東西各行七步示也。
作師子吼。
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說也。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示說。
餘可類知也。
○二十一以蔽度觀。
不施不悭。
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
不進不怠。
不定不亂。
不智不愚。
不誠不欺。
應同衆生。
而有七蔽。
以七度門而破之。
國城妻子。
猶如涕唾。
逾城出家。
落绀衣皮。
生忍法忍。
耐饑耐寒。
精進六年。
形枯骨立。
一心在定遊戲諸禅。
以智慧力。
裂愚癡網。
不辜己靈。
不欺衆生。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有悭。
何必行施。
本無有欺。
何必以誠。
○二十二以來去出入觀。
不來不去。
不出不入。
應示同居。
有來有去。
應不同凡。
出禅入禅。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來去。
出入之迹。
可得而求。
○二十三以言語道斷觀。
一切言語道斷。
即應而法。
即言說無言說。
故言語道斷。
○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觀。
非福田。
非不福田。
始應同凡。
故不福田。
修成佛道。
故成福田。
然則即應而法。
二者俱離。
故非福田。
非不福田也。
○二十五以應供不應供觀。
非應供養。
非不應供養。
始未福田。
不應供也。
後成福田。
是應供也。
然則即應而法。
法身。
則非應供。
非不應供也。
○二十六以取舍觀。
非取非舍。
應同衆生。
故舍生死煩惱。
取菩提涅槃。
即應而法。
則非取非舍。
○二十七以有相無相觀。
非有相。
非無相。
應同輪王。
故有相也。
體若虛空。
故無相也。
即應而法。
又非有相非無相矣。
○二十八以同真際等法性觀。
同真際。
等法性。
不可稱。
不可量。
過諸數量。
此文則直以應身。
同法身真際。
不可稱量。
過諸數量而觀也。
○二十九以大小觀。
非大非小。
應同衆生。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
丈六八尺。
今觀即應而法。
本非其大。
亦非其小也。
○三十以見聞觀。
非見非聞。
應同衆生。
有相好光明之可見。
有八音四辨之可聞。
今觀即應而法。
五眼之不能見。
五耳之不能聞也。
○三十一以覺知觀。
非覺非知。
應同衆生。
覺知無異。
即應觀法。
大覺正知。
○三十二以衆結縛觀。
離衆結縛。
應同衆生。
具諸結縛。
即應觀法。
結縛原離。
○三十三以諸智衆生觀。
等諸智。
同衆生。
即應之法。
雖非三乘等智一切衆生所及。
然而不等而等。
不同而同。
亦其惟法身乎。
○三十四以諸法分别觀。
于諸法。
無分别。
應同衆生。
随機說法。
故有分别也。
今觀即應而法。
故于諸法。
而無分别也。
○三十五以得失觀。
一切無得無失。
應同衆生。
得亦得之。
失亦失之。
即應觀法。
得而不得。
失而不失也。
○三十六以濁惱觀。
無濁無惱。
應來娑婆。
于五濁惡世。
得無上菩提示有濁惱也。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據經文所說。
而有四義。
先明觀佛方法。
次明無沒無生。
三明沒彼生此。
第四方明見阿閦佛。
将是譯人。
欲令讀者取先義而見阿閦。
則見阿閦時。
不可以無三十八科法身觀門。
亦須了如來居無沒無生。
不妨示現娑婆國土有沒有生。
亦欲令讀者以後言義而見我釋尊。
以法身以無沒生示有沒生。
既略三文。
而獨标見阿閦佛。
必有是意。
而密隐其中也。
○二釋經文五。
初明觀佛方法二。
初如來問以何等而觀。
爾時世尊。
問維摩诘。
汝欲見如來。
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肇公曰。
向命文殊共來見佛。
雖複舉目順俗。
而緻觀不同。
如來逆睹其情。
将顯其來觀之旨。
以明佛事不可思議。
故知而問也。
○二維摩答以觀佛之法二。
初總豎大義。
維摩诘言。
如自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肇公曰。
佛者何也。
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其道虛玄。
固已妙絕常境。
心不可以智知。
形不可以像測。
同萬物之為。
而居不為之域。
處言數之内。
而止無言之鄉。
非有而不可為無。
非無而不可為有。
寂寞虛曠。
物莫能測。
不知所以名。
故強為之覺。
其為至也亦以極矣。
何則。
夫同于得者。
得亦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失之。
是以則真者同真。
法僞者同僞。
如來靈照冥諧。
一彼實相。
實相之相。
即如來相。
故經曰。
見實相法。
為見佛也。
淨名自觀身實相。
以為觀如來相。
至義存于是。
燈曰。
如自觀身實相者。
先觀自清淨法身也。
觀自既然。
觀佛之身。
豈不然乎。
故曰亦然。
第一切究竟諸佛。
與夫分真菩薩。
莫不具足三種身。
一法身。
二報身。
三應身。
天台大師雲。
法身者。
師軌法性。
還以法身為身。
此身非色質。
亦非心智。
非陰入界之所攝持。
強指法性為身耳。
法性壽者。
非報得命根。
亦無連持。
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
此壽非長量。
亦非短量。
無延無促。
強指法界同虛空量。
此即非身之身。
無壽之壽。
不量之量也。
報身者。
修行所感。
法華雲。
久修業所得。
涅槃雲。
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如如智照如如境。
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
相應者。
如函蓋相應。
相冥者。
如水乳相冥。
法身。
非身非不身。
智既應冥。
亦非身非不身。
強名此智為報身。
法壽。
非壽非不壽。
智既應冥。
亦非壽非不壽。
強名非壽為壽。
法量。
非量非無量。
智既應冥。
亦非量非無量。
強名無量為量也。
應身者。
應同萬物為身也。
應同連持為壽也。
應同長短為量也。
智與體冥。
能起大用。
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
能為身非身。
能為常壽。
為無常壽。
能為無量。
能為有量。
今經雖曰但觀法身。
乃是即應身。
非應身以為法身。
何也。
蓋如來現住庵摩羅園。
雖曰猶如須彌山王處于衆寶師子之座。
乃即劣現勝。
而八相之迹宛然。
如曰非三際五陰。
實即應身。
有前際入胎而來。
後際入滅而去。
中際八十而住。
相好之色炳如。
智慧心智灼爾。
故大士即此而觀。
一一非之。
即是法身。
其若離應别觀。
又何異緣理斷九偏觀真常淨識之教哉。
○二别明觀法三。
初正明觀法四十。
初以非三際觀。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釋迦如來應同衆生。
有去來今。
是以前際從兜率來降神母胎。
後際從霜林入滅而去。
今則八十一歲。
中間正住毗耶庵園。
但此應迹随機。
所見不同。
大機所見。
八相難思。
若應小乘。
八種皆劣。
大示出沒。
如水之波。
全法界身。
八皆勝妙。
小乘生滅。
體是無常。
如火燒薪。
終歸灰斷。
今維摩居士。
所見所觀。
乃大乘圓頓之機。
即應身前際來。
而不見其來。
後際去。
而不見其去。
今現在住。
而不見其住。
故小般若雲。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二以非五陰觀。
不觀色。
不觀色如。
不觀色性。
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
不觀識性。
此即應身色心。
而觀法身也。
蓋應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色。
與夫轉八識成四智之心。
開之則為五陰。
若凡夫肉眼。
與菩薩法眼。
則觀色為色。
心為心。
名為觀色。
二乘慧眼。
則觀色如心如。
分真菩薩佛眼。
則觀色性識性。
今居士。
乃以究竟佛眼。
觀如來應身色心。
非色。
非色如。
非色性。
即見法身。
○三以非四大觀。
非四大起。
同于虛空。
應身之色。
既應同凡夫。
亦必抟父精母血四大而有身。
今以居士佛眼所觀。
即四大非四大。
色相無相。
同于虛空。
○四以非六入觀。
六入無積。
眼耳鼻舌身心已過。
應身雖有六入。
以即法身。
故思六情不積。
已過者。
言超之也。
○五以非三界觀。
不在三界。
三垢已離。
應身雖在三界。
已不同衆生而有見思之垢。
況即是法身。
豈為三垢所染。
而必在三界哉。
○六以三脫觀。
順三脫門。
具足三明。
與無明等。
此雖應同二乘。
順三脫。
具三明。
然能證入。
無明實性即佛性。
以其無明即是法身故也。
○七以一異觀。
不一相。
不異相。
應同衆生。
玄通一切。
萬法一心謂之一。
一心萬法謂之異。
即萬而一。
則不一。
即一而萬。
則不異。
應色尚然。
即應而法。
豈有一異相哉。
○八以自他觀。
不自相。
不他相。
應同衆生。
宛爾自他。
應即法身。
自他圓泯。
○九以無相取相觀。
非無相。
非取相。
應同二乘。
則無有相。
應同衆生。
則有取相。
觀應即法。
故雙非二邊。
○十以此岸彼岸觀。
不此岸。
不彼岸。
不中流。
而化衆生。
應同衆生。
則在此岸也。
已成佛道。
則在彼岸也。
謂在此。
而又已登彼岸。
謂在彼。
而又應同衆生。
是則不在此。
不在彼。
而居中流。
是三皆應迹也。
今觀即應即法。
故不此不彼亦不中流也。
○十一以寂不觀。
觀于寂滅。
亦不永滅。
觀于寂滅。
全應即法也。
亦不永滅全。
法起應也。
所謂。
直法身。
非法身。
法身必即應身是也。
○十二以此彼觀。
不此不彼。
不以此。
不以彼。
應同衆生。
故自不此也。
全應即法。
故自不彼也。
然則方此方彼。
實不以此而為此。
以彼而為彼也。
○十三以智識觀。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苟可以智知。
則應随涅槃。
苟可以識識。
則應随生死。
其實應同涅槃。
而不随涅槃。
應同生死。
而不随生死。
今觀即應即法。
即法即應。
豈可以智知。
以識識哉。
○十四以晦明觀。
無晦無明。
應同生死長夜。
謂之晦。
應同涅槃慧日。
謂之明。
今觀應即法身。
尚何晦明之有哉。
○十五以名相觀。
無名無相。
應同娑婆。
厥字釋迦。
名也。
名能召體。
相好光明。
相也。
即應而法。
名即無名。
即法而應。
相即無相。
○十六以強弱觀。
無強無弱。
應同丈夫。
雄猛蓋世。
謂之強。
應同善逝。
慈柔愛物。
謂之弱。
然則即應而法。
而強弱敦居。
○十七以淨穢觀。
非淨非穢。
應同極樂。
在淨而淨也。
應同娑婆。
在穢而穢也。
然則即應而法。
則淨穢俱非。
○十八以在方離方觀。
不在方。
不離方。
應同娑婆。
則在方也。
應必異人。
則離方也。
然則即應而法。
法身無在而無不在。
無在。
故不在方。
無不在。
故不離方。
○十九以有為無為觀。
非有為。
非無為。
應同生死。
有為也。
應同涅槃。
無為也。
然則即應而法。
有無誰名。
○二十以說示觀。
無示無說。
應同世間。
降生毗藍。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東西各行七步示也。
作師子吼。
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說也。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示說。
餘可類知也。
○二十一以蔽度觀。
不施不悭。
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
不進不怠。
不定不亂。
不智不愚。
不誠不欺。
應同衆生。
而有七蔽。
以七度門而破之。
國城妻子。
猶如涕唾。
逾城出家。
落绀衣皮。
生忍法忍。
耐饑耐寒。
精進六年。
形枯骨立。
一心在定遊戲諸禅。
以智慧力。
裂愚癡網。
不辜己靈。
不欺衆生。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有悭。
何必行施。
本無有欺。
何必以誠。
○二十二以來去出入觀。
不來不去。
不出不入。
應示同居。
有來有去。
應不同凡。
出禅入禅。
然則即應而法。
本無來去。
出入之迹。
可得而求。
○二十三以言語道斷觀。
一切言語道斷。
即應而法。
即言說無言說。
故言語道斷。
○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觀。
非福田。
非不福田。
始應同凡。
故不福田。
修成佛道。
故成福田。
然則即應而法。
二者俱離。
故非福田。
非不福田也。
○二十五以應供不應供觀。
非應供養。
非不應供養。
始未福田。
不應供也。
後成福田。
是應供也。
然則即應而法。
法身。
則非應供。
非不應供也。
○二十六以取舍觀。
非取非舍。
應同衆生。
故舍生死煩惱。
取菩提涅槃。
即應而法。
則非取非舍。
○二十七以有相無相觀。
非有相。
非無相。
應同輪王。
故有相也。
體若虛空。
故無相也。
即應而法。
又非有相非無相矣。
○二十八以同真際等法性觀。
同真際。
等法性。
不可稱。
不可量。
過諸數量。
此文則直以應身。
同法身真際。
不可稱量。
過諸數量而觀也。
○二十九以大小觀。
非大非小。
應同衆生。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
丈六八尺。
今觀即應而法。
本非其大。
亦非其小也。
○三十以見聞觀。
非見非聞。
應同衆生。
有相好光明之可見。
有八音四辨之可聞。
今觀即應而法。
五眼之不能見。
五耳之不能聞也。
○三十一以覺知觀。
非覺非知。
應同衆生。
覺知無異。
即應觀法。
大覺正知。
○三十二以衆結縛觀。
離衆結縛。
應同衆生。
具諸結縛。
即應觀法。
結縛原離。
○三十三以諸智衆生觀。
等諸智。
同衆生。
即應之法。
雖非三乘等智一切衆生所及。
然而不等而等。
不同而同。
亦其惟法身乎。
○三十四以諸法分别觀。
于諸法。
無分别。
應同衆生。
随機說法。
故有分别也。
今觀即應而法。
故于諸法。
而無分别也。
○三十五以得失觀。
一切無得無失。
應同衆生。
得亦得之。
失亦失之。
即應觀法。
得而不得。
失而不失也。
○三十六以濁惱觀。
無濁無惱。
應來娑婆。
于五濁惡世。
得無上菩提示有濁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