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十釋香積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因緣。
其所顯發。
道理至大。
而舍利弗心念欲食。
其事極小。
緣?機以發巨弩。
因小種而成大樹。
佛法因緣。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二釋經文十五。
初乞食香積六。
初身子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
日時欲至。
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什公曰。
舍利弗獨發念者。
其旨有三。
一者結業之體。
未能無資。
二絕意大方。
樂法不深。
三推已有待。
謂衆亦然。
處弟子之上。
宜為衆緻供也。
○二知念呵許二。
初呵。
時維摩诘知其意。
而語言。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肇公曰。
佛說八解脫。
乃是無欲之嘉肴。
養法身之上膳。
仁者親受。
謂無多求。
然方雜食想。
而欲聽法。
豈是無舉來求之情乎。
○二許。
若欲食者。
且待須臾。
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神力示衆八。
初現其國土。
時維摩诘。
即入三昧。
以神通力。
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
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
三昧。
體也。
神通。
用也。
衆香國土。
體用之中所現色象也。
水澄月現。
鏡淨像生。
三者相依。
大用斯顯。
○二顯其香氣。
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
最為第一。
香臭二氣。
皆鼻根所對之境。
所以不同者。
由衆生報境差别也。
娑婆欲界。
惟有穢境。
由穢心惡行所感。
淨土人居。
惟有妙境。
由淨心善行所緻。
香積又淨土中之最淨者。
故香氣最勝。
此亦同居淨土相耳。
○三顯惟菩薩。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
佛為說法。
極樂世界。
無三惡道名。
何況有實。
是則猶有二乘。
香積國土。
無二乘名。
同居淨中極淨土也。
○四土惟香作。
其界一切。
皆以香作樓閣。
經行香地。
苑囿皆香。
娑婆土體。
純以土泥瓦石為之。
比之淨土。
其穢可知。
○五食香周遍。
其食香氣。
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六正共坐食。
時彼佛。
與諸菩薩。
方共坐食。
此間身子念食。
适當日午食時。
彼方坐食。
與此界同。
故知土是同居。
○七供自諸天。
有諸天子。
皆号香嚴。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土精藍。
不自熟食。
而乞自檀那。
彼國清衆。
亦不熟食。
而供自諸天。
土之清淨污穢所以分。
報之自然勉然所以别也。
○八衆皆目見。
此諸大衆。
莫不目見。
淨穢之報既殊。
上下之去又遠。
而此大衆。
莫不目見。
顯淨名之神通自在。
借大衆之見量難思也。
○四問誰緻食四。
初維摩發問。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言。
諸仁者。
誰能緻彼佛飯。
○二文殊威置。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鹹皆默然。
衆會菩薩。
具神通者多。
苟曰我能。
則維摩之功德不顯。
此經之功德無歸。
故文殊以神力令衆會默然。
○三維摩呵恥。
維摩诘言。
仁此大衆。
無乃可恥。
○四文殊騰誡。
文殊師利曰。
如佛所言。
勿輕未學。
始維摩不即緻飯者。
亦示所以謙光也。
文殊與衆默然者。
亦示所以推讓也。
彼此佯為不然。
欲共匠成法器耳。
○五直徑顯化四。
初化作菩薩。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
居衆會前。
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
威德殊勝。
蔽于衆會。
○二告敕當往。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界分。
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
方共坐食。
○三示其緻辭。
汝往到彼。
如我辭曰。
維摩诘。
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香積淨土。
大衆無病。
矧佛身乎。
今以此為問者。
不過且用娑婆問佛之法。
以為修敬之辭耳。
○四當述所願。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乞其香飯。
施作佛事。
有此兩意。
一化小令大。
二顯佛名聲。
○六菩薩承命三。
初菩薩去儀。
時化菩薩。
即于會前。
升于上方。
舉衆皆見其去。
到衆香界。
禮彼佛足。
○二述所緻辭。
又聞其言。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三述其所願。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欲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使此樂小法者。
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二彼衆問佛。
彼諸大士。
見化菩薩。
歎未曾有。
今此上人。
從何所來。
娑婆世界。
為在何許。
雲何名為樂小法者。
即以問佛。
聞其言異尋常。
見其迹現不測。
故歎未曾有。
而其問辭有三。
一問人從何來。
二問土在何許。
三問何名小法。
皆香積未有之事也。
○三彼佛答衆三。
初答第二問。
佛告之曰。
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
○二答第三問。
佛号釋迦牟尼。
今現在于五濁惡世。
為樂小法衆生。
敷演道教。
○三答第一問三。
初彼佛正答。
彼有菩薩名維摩诘。
住不可思議解脫。
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
并贊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二彼衆更問。
彼菩薩言。
其人何如。
乃作是化。
德力無畏。
神足若斯。
○三佛為答之。
佛言甚大。
一切十方。
皆遣化往施作佛事。
饒益衆生。
○四彼佛與飯。
于是香積如來。
以衆香缽。
盛滿香飯。
與化菩薩。
○五菩薩偕來四。
初菩薩欲往。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
我欲詣娑婆世界。
供養釋迦牟尼佛。
并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二許可誡飾三。
初誡攝身香。
佛言可往。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
起惑着心。
○二誡舍本形。
又當舍汝本形。
勿使彼國求菩薩者。
而自鄙恥。
淨土佛身高大。
菩薩亦然。
如法華經淨華宿王智佛。
告妙音菩薩。
汝身四萬二千由旬。
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
此之可知。
○三誡弗輕礙。
又汝于彼。
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衆生報土。
雖因自感。
亦由佛現。
如來隐淨現穢。
化道宜然。
無以淨而賤穢可也。
○三同至丈室。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
俱承佛威神。
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間。
至維摩诘舍。
○四化座與坐。
時維摩诘。
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
嚴好如前。
諸菩薩皆坐其上。
合前共有九百三萬二千。
舉高八萬四千由旬師子座。
居丈室中也。
○六菩薩授食。
時化菩薩。
以滿缽香飯。
與維摩诘。
○七飯香遠聞。
飯香普薰毗耶離城。
及三千大千世界。
○八聞香俱來二。
初毗耶衆集二。
初月蓋偕衆。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
聞是香氣。
身意快然。
歎未曾有。
于是長者主月蓋。
從八萬四千人。
來入維摩诘舍。
○二喜勝敬禮。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
諸師子座。
高廣嚴好。
皆大歡喜。
禮衆菩薩及大弟子。
卻住一面。
○二天神皆來。
諸地神虛空神。
及欲色界諸天。
聞此香氣。
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九維摩命食二。
初命食。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仁者。
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獨命聲聞。
而不命菩薩者。
菩薩可以食。
可以無食。
可以無食故不念食。
故不命之。
可以食。
是以又同食也。
聲聞可以食。
不可以無食。
可以食。
是故念食。
故特命之。
且将誡飾無以限意。
菩薩非誡飾類故不在其命。
如來甘露味飯者。
一以味之甘美。
喻若甘露。
一以獲食此食者。
必證甘露之果。
夫世之五欲。
悉能令人生貪着。
造惡業。
召生死。
惟味之為欲。
又其甚之。
以其能生人須欲之心故也。
今也香積之飯。
從大悲所薰。
五分法身所生。
不生欲而又能令人離欲。
将食此飯者。
必反嘗其嘗。
還嘗循元。
内合涅槃。
故名甘露味飯。
今之行人雖?分段。
若能反嘗其嘗。
還嘗循元。
即謂之甘露味飯可也。
寄語食者。
無事泛嘗。
○二誡飾。
大悲所熏。
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公曰。
熏義有三。
一大悲果報。
二悲心所念。
三以慈眼視之。
食此飯。
應發大心建大業。
是名報恩。
報恩名為消也。
○十聲聞念少。
有異聲聞。
念是飯少。
而此大衆。
人人當食。
○十一誡其小智二。
初正誡。
化菩薩曰。
勿以聲聞小德小智。
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四海有竭。
此飯無盡。
使一切人食。
抟若須彌。
乃至一劫。
猶不能盡。
○二徴釋。
所以者何。
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因緣。
其所顯發。
道理至大。
而舍利弗心念欲食。
其事極小。
緣?機以發巨弩。
因小種而成大樹。
佛法因緣。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二釋經文十五。
初乞食香積六。
初身子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
日時欲至。
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什公曰。
舍利弗獨發念者。
其旨有三。
一者結業之體。
未能無資。
二絕意大方。
樂法不深。
三推已有待。
謂衆亦然。
處弟子之上。
宜為衆緻供也。
○二知念呵許二。
初呵。
時維摩诘知其意。
而語言。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肇公曰。
佛說八解脫。
乃是無欲之嘉肴。
養法身之上膳。
仁者親受。
謂無多求。
然方雜食想。
而欲聽法。
豈是無舉來求之情乎。
○二許。
若欲食者。
且待須臾。
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神力示衆八。
初現其國土。
時維摩诘。
即入三昧。
以神通力。
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
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
三昧。
體也。
神通。
用也。
衆香國土。
體用之中所現色象也。
水澄月現。
鏡淨像生。
三者相依。
大用斯顯。
○二顯其香氣。
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
最為第一。
香臭二氣。
皆鼻根所對之境。
所以不同者。
由衆生報境差别也。
娑婆欲界。
惟有穢境。
由穢心惡行所感。
淨土人居。
惟有妙境。
由淨心善行所緻。
香積又淨土中之最淨者。
故香氣最勝。
此亦同居淨土相耳。
○三顯惟菩薩。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
佛為說法。
極樂世界。
無三惡道名。
何況有實。
是則猶有二乘。
香積國土。
無二乘名。
同居淨中極淨土也。
○四土惟香作。
其界一切。
皆以香作樓閣。
經行香地。
苑囿皆香。
娑婆土體。
純以土泥瓦石為之。
比之淨土。
其穢可知。
○五食香周遍。
其食香氣。
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六正共坐食。
時彼佛。
與諸菩薩。
方共坐食。
此間身子念食。
适當日午食時。
彼方坐食。
與此界同。
故知土是同居。
○七供自諸天。
有諸天子。
皆号香嚴。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土精藍。
不自熟食。
而乞自檀那。
彼國清衆。
亦不熟食。
而供自諸天。
土之清淨污穢所以分。
報之自然勉然所以别也。
○八衆皆目見。
此諸大衆。
莫不目見。
淨穢之報既殊。
上下之去又遠。
而此大衆。
莫不目見。
顯淨名之神通自在。
借大衆之見量難思也。
○四問誰緻食四。
初維摩發問。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言。
諸仁者。
誰能緻彼佛飯。
○二文殊威置。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鹹皆默然。
衆會菩薩。
具神通者多。
苟曰我能。
則維摩之功德不顯。
此經之功德無歸。
故文殊以神力令衆會默然。
○三維摩呵恥。
維摩诘言。
仁此大衆。
無乃可恥。
○四文殊騰誡。
文殊師利曰。
如佛所言。
勿輕未學。
始維摩不即緻飯者。
亦示所以謙光也。
文殊與衆默然者。
亦示所以推讓也。
彼此佯為不然。
欲共匠成法器耳。
○五直徑顯化四。
初化作菩薩。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
居衆會前。
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
威德殊勝。
蔽于衆會。
○二告敕當往。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界分。
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
方共坐食。
○三示其緻辭。
汝往到彼。
如我辭曰。
維摩诘。
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香積淨土。
大衆無病。
矧佛身乎。
今以此為問者。
不過且用娑婆問佛之法。
以為修敬之辭耳。
○四當述所願。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乞其香飯。
施作佛事。
有此兩意。
一化小令大。
二顯佛名聲。
○六菩薩承命三。
初菩薩去儀。
時化菩薩。
即于會前。
升于上方。
舉衆皆見其去。
到衆香界。
禮彼佛足。
○二述所緻辭。
又聞其言。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
問訊起居。
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
○三述其所願。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欲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
使此樂小法者。
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二彼衆問佛。
彼諸大士。
見化菩薩。
歎未曾有。
今此上人。
從何所來。
娑婆世界。
為在何許。
雲何名為樂小法者。
即以問佛。
聞其言異尋常。
見其迹現不測。
故歎未曾有。
而其問辭有三。
一問人從何來。
二問土在何許。
三問何名小法。
皆香積未有之事也。
○三彼佛答衆三。
初答第二問。
佛告之曰。
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
○二答第三問。
佛号釋迦牟尼。
今現在于五濁惡世。
為樂小法衆生。
敷演道教。
○三答第一問三。
初彼佛正答。
彼有菩薩名維摩诘。
住不可思議解脫。
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
并贊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二彼衆更問。
彼菩薩言。
其人何如。
乃作是化。
德力無畏。
神足若斯。
○三佛為答之。
佛言甚大。
一切十方。
皆遣化往施作佛事。
饒益衆生。
○四彼佛與飯。
于是香積如來。
以衆香缽。
盛滿香飯。
與化菩薩。
○五菩薩偕來四。
初菩薩欲往。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
我欲詣娑婆世界。
供養釋迦牟尼佛。
并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二許可誡飾三。
初誡攝身香。
佛言可往。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
起惑着心。
○二誡舍本形。
又當舍汝本形。
勿使彼國求菩薩者。
而自鄙恥。
淨土佛身高大。
菩薩亦然。
如法華經淨華宿王智佛。
告妙音菩薩。
汝身四萬二千由旬。
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
此之可知。
○三誡弗輕礙。
又汝于彼。
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衆生報土。
雖因自感。
亦由佛現。
如來隐淨現穢。
化道宜然。
無以淨而賤穢可也。
○三同至丈室。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
俱承佛威神。
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間。
至維摩诘舍。
○四化座與坐。
時維摩诘。
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
嚴好如前。
諸菩薩皆坐其上。
合前共有九百三萬二千。
舉高八萬四千由旬師子座。
居丈室中也。
○六菩薩授食。
時化菩薩。
以滿缽香飯。
與維摩诘。
○七飯香遠聞。
飯香普薰毗耶離城。
及三千大千世界。
○八聞香俱來二。
初毗耶衆集二。
初月蓋偕衆。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
聞是香氣。
身意快然。
歎未曾有。
于是長者主月蓋。
從八萬四千人。
來入維摩诘舍。
○二喜勝敬禮。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
諸師子座。
高廣嚴好。
皆大歡喜。
禮衆菩薩及大弟子。
卻住一面。
○二天神皆來。
諸地神虛空神。
及欲色界諸天。
聞此香氣。
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九維摩命食二。
初命食。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仁者。
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獨命聲聞。
而不命菩薩者。
菩薩可以食。
可以無食。
可以無食故不念食。
故不命之。
可以食。
是以又同食也。
聲聞可以食。
不可以無食。
可以食。
是故念食。
故特命之。
且将誡飾無以限意。
菩薩非誡飾類故不在其命。
如來甘露味飯者。
一以味之甘美。
喻若甘露。
一以獲食此食者。
必證甘露之果。
夫世之五欲。
悉能令人生貪着。
造惡業。
召生死。
惟味之為欲。
又其甚之。
以其能生人須欲之心故也。
今也香積之飯。
從大悲所薰。
五分法身所生。
不生欲而又能令人離欲。
将食此飯者。
必反嘗其嘗。
還嘗循元。
内合涅槃。
故名甘露味飯。
今之行人雖?分段。
若能反嘗其嘗。
還嘗循元。
即謂之甘露味飯可也。
寄語食者。
無事泛嘗。
○二誡飾。
大悲所熏。
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公曰。
熏義有三。
一大悲果報。
二悲心所念。
三以慈眼視之。
食此飯。
應發大心建大業。
是名報恩。
報恩名為消也。
○十聲聞念少。
有異聲聞。
念是飯少。
而此大衆。
人人當食。
○十一誡其小智二。
初正誡。
化菩薩曰。
勿以聲聞小德小智。
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四海有竭。
此飯無盡。
使一切人食。
抟若須彌。
乃至一劫。
猶不能盡。
○二徴釋。
所以者何。
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