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關燈
知見。

    功德具足者。

    所食之餘。

    終不可盡。

     世間福德諸天。

    所受之食。

    尚不可思議。

    何況究竟五分法身。

    功德具足者。

    可思議哉。

     ○十二衆食不儩。

     于是缽飯。

    悉飽衆曾。

    猶故不儩。

     ○十三受食獲益二。

    初食已安樂。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

    身安快樂。

    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極樂國土。

    若至食時。

    七寶妙缽。

    各至其前。

    滿中香飯随意而食。

    而有四益。

    一者适可其意。

    消除饑渴。

    二者四大調和。

    無有違反。

    三者食已即消。

    無有遺滓。

    四者不生味着。

    增人道意。

     ○二毛孔出香。

     又諸毛孔。

    皆出妙香。

    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十四彼此問法六。

    初此菩薩問法二。

    初維摩問。

     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

    香積如來。

    以何說法。

     ○二菩薩答。

     彼菩薩曰。

    我土如來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

    聞斯妙香。

    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得是三昧者。

    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諸佛國土。

    所作佛事。

    因倒因起。

    以六塵為之主。

    六根六識為之從。

    又以七大總和融之。

    楞嚴以二十五方便。

    為所入圓通法門者以此。

    第衆生于此諸法。

    根有利鈍。

    必選利者。

    可以長修學。

    可以淺深同說法。

    以被當機。

    如佛敕文殊獨選耳門。

    香積國土所作佛事亦然。

    非無餘門可以入道。

    但彼衆生。

    鼻根最利。

    故惟以衆香。

    而作佛事。

    言即入律行者。

    此指三學之初門也。

    始入道者。

    才一聞香。

    即能止惡防非故也。

    次雲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此又言聞香即得定之與慧也。

    此之三昧。

    乃圓中大定。

    所謂圓中圓滿非但中。

    此中本具一切法。

    既稱一切功德之藏。

    則菩薩一切功德。

    有何一法。

    而不具足。

    此如華嚴破無明惑。

    登初發心住。

    發一切境界。

    此正因理心發也。

    發一切智慧。

    此了因智心發也。

    發一切功德。

    此緣因行心發也。

    三心俱發。

    故謂之一切德藏三昧。

     ○二彼菩薩問法二。

    初菩薩問。

     彼諸菩薩問維摩诘。

    今世尊釋迦牟尼。

    以何說法。

     ○二維摩答三。

    初總指今佛說法。

     維摩诘言。

    此土衆生。

    剛強難化。

    故佛為說剛強之語。

    以調伏之。

     ○二别示今佛說法。

     言是地獄。

    是畜生。

    是餓鬼。

    是諸難處。

    是愚人生處。

    是身邪行。

    是身邪行報。

    是口邪行。

    是口邪行報。

    是意邪行。

    是意邪行報。

    是殺生。

    是殺生報。

    是不與取。

    是不與取報。

    是邪淫。

    是邪淫報。

    是妄語。

    是妄語報。

    是兩舌。

    是兩舌報。

    是惡口。

    是惡口報。

    是無義語。

    是無義語報。

    是貪嫉。

    是貪嫉報。

    是瞋惱。

    是瞋惱報。

    是邪見。

    是邪見報。

    是悭吝。

    是悭吝報。

    是毀戒。

    是毀戒報。

    是瞋恚。

    是瞋恚報。

    是懈怠。

    是懈怠報。

    是亂意。

    是亂意報。

    是愚癡。

    是愚癡報。

    是結戒。

    是持戒。

    是犯戒。

    是應作。

    是不應作。

    是障礙。

    是不障礙。

    是得罪。

    是離罪。

    是淨。

    是垢。

    是有漏。

    是無漏。

    是邪道。

    是正道。

    是有為。

    是無為。

    是世間。

    是涅槃。

     佛所說法常依四種悉檀。

    一世界悉檀。

    令人獲歡喜益。

    二為人悉檀。

    令人獲生善益。

    三對治悉檀。

    令人獲破惡益。

    四第一義悉檀。

    令人獲入理益。

    然于其中。

    又随國土淨穢不同。

    而所用有增減多少。

    若世界為人二種悉檀。

    則淨穢俱用。

    如衆香國。

    以香為佛事。

    即世界悉檀。

    歡喜義也。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即為人生善義也。

    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功德。

    即入理義也。

    蓋淨土根利。

    不必用剛強之語以說對治之法。

    故不全用之。

    若我娑婆。

    佛所說法。

    而四悉俱用。

    獨于對治一悉。

    偏用居多。

    是以維摩居士曆曆言之。

    甚言此土衆生剛強濁惡。

    對治說法。

    有如此也。

     ○三總結三。

    初法。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

    故以若幹種法。

    制禦其心。

    乃可調伏。

     ○二喻。

     譬如象馬??悷不調。

    加諸楚毒。

    乃至徹骨。

    然後調伏。

     什公曰。

    馬有五種。

    第一見鞭影。

    即時調伏。

    第二得鞭乃伏。

    第三以利錐刺皮乃伏。

    第四穿肌乃伏。

    第五徹骨乃伏。

    衆生利鈍。

    亦有五品。

    第一但見他無常。

    其心便悟。

    第二見知識無常。

    其心乃悟。

    第三見兄弟親戚無常。

    其心乃悟。

    第四見父母無常。

    其心乃悟。

    第五自身無常。

    極受苦惱。

    複加以苦言。

    然後乃悟也。

     ○三結。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

    故以一切苦切之言。

    乃可入律。

     ○三彼菩薩贊美二。

    初贊如來。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

    皆曰未曾有也。

    如世尊釋迦牟尼佛。

    隐其無量自在之力。

    乃以貧所樂法。

    度脫衆生。

     什公曰。

    晦迹潛明。

    自同貧乞。

    自同貧乞。

    則與相接。

    接則易鄰。

    故為貧所信樂也。

     ○二贊菩薩。

     斯諸菩薩。

    亦能勞謙。

    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四維摩顯勝二。

    初總說此土菩薩功德多。

     維摩诘言。

    此土菩薩。

    于諸衆生大悲堅固。

    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衆生。

    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什公曰。

    譬如良醫遇疫劫中。

    醫術大行。

    廣施衆藥。

    所療者衆。

    緻供無量。

    菩薩大士。

    處不淨國。

    亦複如是。

    衆惡彌滋。

    兼濟乃弘。

    十事法藥。

    廣濟衆病。

    化廣利深。

    一世超于萬劫。

     ○二别釋此土菩薩十事勝二。

    初标。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

    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

    之所無有。

     ○二釋。

     何等為十。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

    以禅定攝亂意。

    以智慧攝愚癡。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常以四攝成就衆生。

    是為十。

     什公曰。

    癡有二種。

    一者一切法中癡。

    二者于諸佛深法中不能明了。

    不淨國中。

    有二種癡。

    淨國中乃說唯有佛法中不了癡。

     燈曰。

    準例餘度。

    亦有二種。

    略如貧窮二種。

    一者貧于資生。

    二者貧于功德。

    不淨國中。

    有二種貧。

    淨國中。

    唯有功德貧。

    毀禁二種。

    一者四重毀禁貪。

    二者六根侵毀六塵貪。

    不淨國中。

    有二種毀。

    淨國中。

    唯有六塵毀耳。

    嗔恚二種。

    一惡罵捶打嗔。

    二六塵侵犯嗔。

    不淨國中。

    有二種嗔。

    淨國惟有六塵侵犯嗔耳。

    懈怠二種。

    一事上懈怠。

    二理上懈怠。

    不淨國中。

    有二種懈。

    淨國唯有理懈耳。

    亂意二種。

    一世間亂意。

    二出世間亂意。

    不淨國中。

    具足二種。

    淨國唯有出世亂意耳。

    苟不了此。

    則不淨國中。

    須用六度。

    淨國中無有六度。

    又何以為菩薩度門哉。

     ○五彼土菩薩重問。

     彼菩薩曰。

    菩薩成就幾法。

    于此世界行無瘡疣。

    生于淨土。

     什公曰。

    深行菩薩。

    非所疑也。

    今淺行者。

    處不淨國。

    恐其行淺功微。

    未能自拔。

    譬如少湯投之大水。

    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

    未能兼濟。

    則與彼俱淪。

    故問以何為法。

    得生淨國也。

     ○六維摩诘為說二。

    初總示八法。

     維摩诘言。

    菩薩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行無瘡疣。

    生于淨土。

     ○二别示八法。

     何等為八。

    饒益衆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等心衆生謙下無礙。

    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

    不高己利。

    而于其中調伏其心。

    常省己過。

    不訟彼短。

    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是為八法。

     瘡疣者。

    玉之瑕。

    身之疵也。

    菩薩苟有乎此。

    則行未足淨。

    而淨土不得生矣。

    維摩所說。

    則示以八行。

    以去八疵。

    饒益衆生。

    固菩薩之美行也。

    苟或望報。

    則瘡疣矣。

    乃至常省己過。

    不訟彼短。

    固菩薩之美行也。

    苟不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則瘡疣矣。

    修此八行。

    去此八病。

    誠行菩薩行無瑕之美玉。

    得生淨土捷疾之神足也。

    然而永異漁人之八疵。

    近乎分别善惡之八誡。

    一世間誡。

    一出世間菩薩上上誡。

    無足同日而語也。

     ○十五聞品獲益。

     維摩诘文殊師利。

    于大衆中說是法時。

    百千天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發心有三。

    一名字。

    二相似。

    三分真。

    既進讓十千菩薩無生法忍。

    分真之發心。

    退非名字之始發于僧那。

    當同仁王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也。

     判教圓頓可知。

     觀解者。

    食有四種。

    一明相出時。

    諸天諸仙受食時也。

    可表空觀。

    二中食。

    佛菩薩受食時也。

    可表中觀。

    三夜食。

    鬼神受食時也。

    四未明早食。

    畜生受食時也。

    可表假觀。

    今舍利弗心念。

    日時欲至。

    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正中食時。

    蓋聲聞已破見思。

    一切智成。

    不乏空食。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不生好樂。

    不念假食明矣。

    惟受斥小歎大之後。

    實慕回空向中之觀。

    日時欲至。

    當于何食。

    是念中觀之食。

    維摩所乞。

    香積之食。

    适彼諸菩薩。

    方共坐食。

    中道之食明矣。

    此之中觀。

    從本性第一義天流出。

    故曰有諸天子。

    供養彼佛。

    但乞來之食。

    雖是中道。

    圓中非但。

    中必空假。

    故彼菩薩。

    聞斯妙香。

    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正以方丈之室。

    三根普被。

    四教并談。

    有諸凡夫在會須空食者。

    有諸聲聞菩薩在會須假食者。

    有諸菩薩在會須中食者。

    無不禅悅為食法喜充滿。

    如聞品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