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關燈
益。

    有發道心者。

    有入無生者。

    此其證也。

    然有須此禅悅為食者。

    舍利弗等是也。

    有但聞法歡喜即獲充滿者。

    諸菩薩與香積俱來之衆。

    聞居士菩薩彼此問法。

    而獲利益是也。

    是則但能于一心中修三種止觀。

    伏斷三惑上昏動之病。

    即是飽?香積。

    頓獲禅悅法喜也。

     ○十一釋菩薩行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菩薩行。

    即香積菩薩請問法要。

    如來為說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

    第将啟斯要。

    其發有漸。

    始必俱歸佛所。

    次則如法問慰。

    乃至說佛事廣多。

    然後菩薩請法還土。

    是以未說法要。

    先曆事故也如此。

     ○二釋經文三。

    初先曆事故六。

    初俱歸佛所四。

    初庵園現相三。

    初園地莊嚴。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

    其地忽然廣博嚴事。

    一切衆會。

    皆作金色。

     肇公曰。

    至人無常所。

    理會是鄰。

    如來淨名。

    雖服殊處異。

    然妙存有在。

    所以來往興化。

    共弘不思議道也。

    因遣問疾。

    所明若上。

    今将詣如來封印茲典。

    故先現斯瑞。

    以啟群心者也。

     ○二慶喜問故。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以何因緣。

    有此瑞應。

    是處忽然廣博嚴事。

    一切衆會皆作金色也。

     ○三佛答所以。

     佛告阿難。

    是維摩诘文殊師利。

    與諸大衆。

    恭敬圍繞。

    發意欲來。

    故先為此瑞應。

     ○二丈室來儀二。

    初維摩偕文殊見佛。

     于是維摩诘語文殊師利。

    可共見佛。

    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二文殊答維摩往矣。

     文殊師利言。

    善哉行矣。

    今正是時。

     ○三神力擎衆。

     維摩诘即以神力。

    持諸大衆并師子座。

    置于右掌。

     ○四廣衆俱往三。

    初維摩威儀。

     往詣佛所。

    到已着地。

    稽首佛足。

    右繞七匝。

    一心合掌。

    在一面立。

     ○二菩薩威儀。

     其諸菩薩。

    即皆避座。

    稽首佛足。

    亦繞七匝。

    于一面立。

     ○三道俗威儀。

     諸大弟子。

    釋梵四天王等。

    亦皆避座。

    稽首佛足。

    在一面立。

     ○二世尊慰問。

     于是世尊。

    如法慰問諸菩薩已。

    各令複座。

    即皆受教。

    衆坐已定。

     ○三佛顯難思四。

    初問身子見不。

     佛語舍利弗。

    汝見菩薩大士。

    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二答唯然已見。

     唯然已見。

     ○三問于意雲何。

     于汝意雲何。

     ○四答不可思議。

     世尊。

    我睹其為。

    不可思議。

    非意所圖。

    非度所測。

     肇公曰。

    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

    因借寶座。

    睹其神力。

    兼食香飯。

    乘掌而還。

    莫測其變。

    故自絕于圖度。

    此經大旨所明。

    不思議道。

    故往往多顯不思議迹也。

     ○四園衆聞香五。

    初慶喜問佛。

     爾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

    今所聞香。

    自昔未有。

    是為何香。

     ○二佛答毛孔。

     佛告阿難。

    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三身子複語。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

    我等毛孔。

    亦出是香。

     ○四問所從來。

     阿難言。

    此所從來。

     ○五答其所緻。

     曰。

    是長者維摩诘。

    從衆香國。

    取佛餘飯。

    于舍食者。

    一切毛孔。

    皆香若此。

     ○五明香住久如四。

    初慶喜啟問。

     阿難問維摩诘。

    是香氣住當久如。

     ○二維摩答之。

     維摩诘言。

    至此飯消。

     ○三慶喜複問。

     曰。

    此飯久如當消。

     ○四維摩複答二。

    初明分段勢力。

     曰。

    此飯勢力。

    至于七日。

    然後乃消。

     什公曰。

    七日乃消。

    有二因緣。

    或有食香飯。

    飯不時消。

    心必厭舍。

    故不令久也。

    亦雲應得道者。

    飯氣時薰。

    不過七日。

    必成聖道。

    如道迹七生七步蛇齧等。

    勢不過七步。

    事不須久。

    故不令過七日也。

     燈曰。

    七日者。

    欲界分段之大數也。

    生善滅惡之數。

    亦不過七。

    如初果道迹。

    必獲滅善生惡數。

    亦不過七。

    如人死之亡七。

    毒蛇齧人之七步。

    至于佛設道場。

    期亦必七。

    密部咒願亦必至七。

    以至人無食七日必死。

    眼無食七日必盲。

    皆是數也。

    香飯雖淨國而來。

    猶屬分段。

    故功勳勢力。

    亦必七日乃消也。

     ○二明入道勢力三。

    初法二。

    初小乘入道。

     又阿難。

    若聲聞人。

    未入正位。

    食此飯者。

    得入正位然後乃消。

    已入正位。

    食此飯者。

    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什公曰。

    正位者。

    見谛十六心也。

    問曰。

    食香飯雲何得道。

    答曰。

    體安心靜。

    發未曾有意。

    飯尚如此。

    何況道耶。

    有此妙果。

    必有妙因。

    極大信樂。

    深信因果。

    達因果即解緣起。

    解緣起即見實法。

     ○二大乘入道。

     若未發大乘意。

    食此飯者。

    至發意乃消。

    已發意食此飯者。

    得無生忍然後乃消。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

    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以此而觀。

    香飯勳力極大。

    凡夫聖人。

    小乘大乘。

    淺位深位。

    随其體量。

    奏績不同。

    惟一生補處。

    欲至佛位。

    未嘗言之。

    可以見方等法力之不可思議也。

     ○二譬。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

    其有服者。

    身諸毒滅。

    然後乃消。

     ○三合。

     此飯如是。

    滅除一切諸煩惱毒。

    然後乃消。

     ○六明佛事廣多二。

    初慶喜略以香飯而為生起。

     阿難白佛言。

    未曾有也。

    世尊。

    如此香飯。

    能作佛事。

     ○二如來廣說諸法而作佛事二。

    初明諸佛說法不可思議七。

    初先為印可。

     佛言如是如是。

     ○二廣為宣說三。

    初明有諸指示而作佛事二。

    初明諸法而作佛事二。

    初正明。

     阿難。

    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

    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虛空而作佛事。

     ○二結成。

     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二明以諸譬喻而作佛事。

     有以夢幻影響。

    鏡中像。

    水中月。

    熱時??。

    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二明有諸言說而作佛事。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三明無諸說示而作佛事。

     或有清淨佛土。

    寂寞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三無非佛事。

     如是阿難。

    諸佛威儀進止。

    諸所施為。

    無非佛事。

     ○四明其所以。

     阿難。

    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而諸衆生。

    為之疲勞。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五結成法門。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據此結成法門之先。

    而言無非佛事。

    明其所以雲有四魔八萬四千煩惱。

    而諸衆生為之疲勞。

    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則知諸佛所設度門。

    不啻如上所說。

    乃有八萬四千之多。

    然有諸多八萬。

    若曰八萬煩惱。

    此屬集谛境攝。

    若曰八萬塵勞。

    此屬苦谛境攝。

    若曰八萬波羅蜜門。

    此屬滅谛境攝。

    若曰八萬陀羅尼門。

    此屬道谛境攝。

    又複應知。

    八萬雖多。

    不外三毒等分四分煩惱。

    而此煩惱。

    又不外六根。

    故楞嚴雲。

    生死煩惱。

    菩提涅槃。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是則上文所說。

    其言雖約。

    義實該博。

    以其無非六根六塵。

    如佛光明。

    諸菩薩化人。

    菩提樹佛相好及身。

    此以眼所對色塵。

    而作佛事者也。

    飯食。

    此以舌根所對味塵。

    而作佛事者也。

    衆香。

    此以鼻根所對香塵。

    而作佛事者也。

    園林台觀天衣。

    此以身根所對觸塵。

    而作佛事者也。

    音聲語言。

    此以耳根所對聲塵。

    而作佛事者也。

    文字亦眼色類。

    寂莫無言無說。

    此以意根所對法塵。

    而作佛事者也。

    至于無示無識無作無為。

    此則六根俱拂。

    而六塵盡掃。

    而作佛事者也。

    雖不關根塵。

    而是亦教體。

    故神寶記雲。

    但有一法當情及無當情者。

    無非教體。

    自非深見此理。

    難可以筆舌既也。

    又于其中。

    有正傍不同。

    如娑婆世界。

    則正以聲音而為佛事。

    故曰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又有香嚴童子旋鼻香而入道等者。

    準望諸土。

    亦不可以一例推也。

     ○六誡其喜憂。

     菩薩入此門者。

    若見一切淨好佛土。

    不以為喜。

    不貪不高。

    若見一切不淨佛土。

    不以為憂。

    不礙不沒。

    但于諸佛。

    生清淨心。

    歡喜恭敬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

    為教化衆生故。

    而現佛土不同。

     肇公曰。

    佛無定所。

    應物而現。

    在淨而淨。

    在穢而穢。

    美惡自彼。

    于佛無二。

    曷為自生憂喜于其間哉。

    是以豫入此門者。

    見淨不貪。

    己分不高。

    睹穢不礙。

    乖情不沒。

    故能生真淨心。

    知佛平等。

    而應迹不同。

    此窺??之徒。

    非平等信也。

    自不入佛事門者。

    孰能不以淨穢為心哉。

     ○七顯慧平等八。

    初明慧無若幹二。

    初譬喻。

     阿難。

    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幹。

    而虛空無若幹也。

     ○二合法。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幹耳。

    其無礙慧無若幹也。

     諸佛色身。

    猶如國土。

    無礙智慧。

    譬若虛空。

    身雖多。

    而慧不應多。

    土雖諸。

    而空不應異也。

     ○二明法皆同等。

     阿難。

    諸佛色身威相種性。

    戒定智慧解脫。

    解脫知見。

    力無所畏。

    不共之法。

    大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