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關燈
悲。

    威儀所行。

    及其壽命。

    說法教化。

    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

    具諸佛法。

    悉皆同等。

     ○三明因實建名三。

    初正遍知。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

     什公曰。

    三藐三菩提。

    秦言正遍知。

    今言三藐三佛陀。

    言正遍覺也。

    見法無差。

    故言正。

    智無不周。

    故言遍也。

    出生死夢。

    故言覺也。

     ○二如來。

     名為多陀阿伽度。

     肇公曰。

    秦言如來。

    亦雲如去。

    如法而來。

    如法而去。

    古今不改。

    千聖同轍。

     什公曰。

    如法知。

    如法說。

    故名如也。

    諸佛以安隐來。

    此佛亦如是來。

    彼佛以安隐去。

    此佛亦如是去也。

     ○三覺。

     名為佛陀。

     什公曰。

    佛陀。

    秦言覺也。

    凡得道名為覺。

    覺有二種。

    一于四谛中覺。

    二于一切法中覺。

    覺而不盡。

    則非真覺。

    故無覺名也。

    如佛問舍利弗。

    三問不答。

    天女問。

    默然無言。

    此未免于睡也。

    言遍言如言覺。

    此三名則是體極之稱。

    足以明諸佛同等。

    異于二乘也。

     ○四明名稱難思。

     阿難。

    若我廣說此三句義。

    汝以劫壽。

    不能盡受。

     ○五明多聞難持。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

    皆如阿難多聞第一。

    得念總持。

    此諸人等。

    以劫之壽。

    亦不能受。

     ○六顯辯才難思。

     如是阿難。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限量。

    智慧辯才。

    不可思議。

     ○七慶喜自退多聞。

     阿難白佛言。

    我從今已往。

    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八如來誡弗退意。

     佛告阿難。

    勿起退意。

    所以者何。

    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

    非謂菩薩。

     經明諸佛說法不可思議。

    而特舉三号者。

    蓋言圓極之果。

    所有名字。

    一一不虛。

    究竟成就。

    蓋其所召。

    悉皆真實。

    故第一名正遍知。

    所知法相。

    既無不正。

    又無不遍。

    則所談法相。

    無不真實也。

    第二名為如來。

    亦名如去。

    既如法而來。

    如法而去。

    古今不改。

    千聖同轍。

    則所談法相。

    無不明了也。

    第三名之為覺。

    于四谛一切法。

    覺無不盡。

    則所談法相。

    無不審谛也。

    于此菩提既無限極。

    是故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二明菩薩神通不可思議二。

    初誡弗限菩薩。

     且止阿難。

    其有智者。

    不應限度諸菩薩也。

    一切海淵。

    尚可測量。

    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

    一切功德。

    不可量也。

     ○二顯維摩神通。

     阿難。

    汝等舍置菩薩所行。

    是維摩诘一時所現。

    神通之力。

    一切聲聞辟支佛。

    于百千劫。

    盡力變化。

    所不能作。

     判教圓頓可知。

     觀解者。

    觀一念心中。

    具足五陰國土。

    五陰中。

    色陰攝得六根。

    四陰攝得六識。

    國土攝得六塵。

    于此實法。

    了達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于一切諸法而作佛事。

    于其中間。

    或以說以默。

    或觀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諸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即是觀心以文字語言而作佛事。

    乃至寂無言說等雲雲。

     ○二正說行門二。

    初菩薩贊請二。

    初悔責贊善。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我等初見此土。

    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

    舍離是心。

    所以者何。

    諸佛方便不可思議。

    為度衆生故。

    随其所應現佛國異。

     ○二請法還土。

     唯然世尊。

    願賜少法。

    還于彼土。

    當念如來。

     什公曰。

    彼亦不必專以香為佛事。

    故請言教法也。

    亦将欲遍至十方化不淨國。

    故請雜法也。

    亦以遠遊異刹。

    不宜虛反。

    又以彼諸菩薩必問其上要。

    故禀異聞也。

    亦欲令彼菩薩知恩故請。

    雲何令知恩。

    彼諸菩薩。

    處清淨國。

    但食香飯。

    自入律行。

    常樂則忘其樂。

    忘其樂則忘其所由。

    所由者佛。

    而彼昧之。

    是不知恩也。

    若聞下二門。

    若而後得。

    乃悟自然得者。

    因妙而功深也。

     ○二如來說法三。

    初總告。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什公曰。

    盡有二種。

    一無為盡。

    二有為盡。

    有為盡。

    無常遷滅盡也。

    無為盡。

    智慧斷令滅盡。

    也今言盡門。

    是有為無常盡也。

     ○二别釋二。

    初釋名二。

    初釋盡不盡名。

     何謂為盡。

    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

    謂無為法。

     ○二以為無為釋成。

     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肇公曰。

    有為雖僞。

    舍之則大業不成。

    無為雖實。

    住之則慧心不明。

    是以菩薩不盡有為。

    故德無不就。

    不住無為。

    故道無不覆。

    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

    在淨而淨。

    不以為欣。

    處穢而穢。

    不以為戚。

    應彼而動。

    于我無為。

    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夫不思議道。

    必出于盡不盡門。

    彼菩薩聞佛事平等不可思議。

    所以請法。

    故佛開此二門。

    示其不思議無礙之道也。

    言無礙。

    于二事不礙也。

    不盡有為。

    無凡夫礙也。

    不住無為。

    無二乘礙也。

     ○二釋義二。

    初約二法開釋二。

    初釋不盡有為三。

    初标。

     何謂不盡有為。

     ○二釋三。

    初建立根本。

     謂不離大慈。

    不舍大悲。

     菩薩以大慈與衆生之樂。

    大悲拔衆生之苦。

    以為根本。

    故建言有之。

     ○二發弘誓願。

     深發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

     前言慈悲。

    徒有心耳。

    苟不發以四弘誓願要制慈悲。

    則與樂無所至。

    拔苦無所因。

    故須依大悲心順苦集二谛境而發二種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拔衆生之苦果。

    煩惱無數誓願斷。

    拔煩惱之苦因。

    依大慈。

    順道滅二谛境。

    而發二種誓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

    與成佛之樂因。

    佛道無上誓願成。

    與成佛之樂果。

    總謂之發一切智心。

    故法華為二乘發迹雲。

    曾于大通智勝佛所。

    令汝發一切智心。

    而尋廢忘。

    謂之深者。

    當依圓教無作四谛而發也。

    然須堅固不可忽忘。

    如其忽忘。

    則能令人堕于二乘及流浪生死。

    當如慶喜雲。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可也。

    然香積菩薩。

    雖求大道。

    四弘誓願。

    未必全具。

    以其雖行大道求成佛道。

    終不能如娑婆衆生之無邊煩惱之無數。

    是以如來首勉發之。

     ○三以行填願十九。

    初明填初願行。

     教化衆生。

    終不厭倦。

     ○二明填三願行。

     于四攝法。

    常念順行。

    護持正法。

    不惜軀命。

    種諸善根。

    無有疲厭。

     肇公曰。

    以慈悲為根。

    發心為心。

    然後順四攝化衆生。

    護正法種善根。

    以此衆德。

    茂其枝條。

    道樹日滋。

    不盡有為也。

    下諸行願。

    枝葉之流。

    取其日滋日茂。

    以成不盡義耳。

    廢舍慈悲。

    道樹不建。

    衆德損耗。

    自隐涅槃。

    謂盡有為法也。

     什公曰。

    謂堅固善心深不可動。

    乃名根也。

    如有一人。

    到舍利弗處求出家。

    舍利弗觀其宿命。

    八萬大劫不種善根。

    棄而不度。

    往五百弟子所。

    盡皆不受。

    于是到祗桓門下。

    悲泣懊惱。

    佛從外還。

    見而問之。

    其人具以事答。

    佛即種種責舍利弗。

    汝智慧不深。

    不見人根。

    妄輕賤人耶。

    佛即受其人。

    贊言善來比丘。

    須??自落。

    法衣着身。

    便成沙門。

    佛為說法。

    即得阿羅漢。

    舍利弗問佛。

    此人何時種泥洹善根。

    佛言。

    乃往昔過去無央數劫有佛。

    名人可。

    時有一人。

    入林取薪。

    虎從林出。

    欲食其人。

    其人上樹。

    虎在樹下。

    其人極大恐怖。

    時佛從空中飛過。

    其人見已稱南無佛。

    心生信樂。

    極厭生死深心誓願。

    願離此苦。

    因此善根。

    今得解脫。

    時舍利弗。

    向佛悔過。

    舉身投地。

    深自悲歎。

    佛言。

    譬如石中有金。

    愚人不知。

    棄而不取。

    金師見之。

    知其中有金。

    即以兩囊鼓而出之。

    衆生無明石中。

    有智慧金。

    今汝智慧不深。

    棄而弗度。

    如來深見根本。

    以禅定智慧囊。

    鼓而出之也。

     志常安住。

    方便回向。

     什公曰。

    萬善無常。

    随意所成。

    故須方便回向佛道。

    如瓶沙王被系在獄。

    獄孔中遙見佛于山上往來。

    心大歡喜。

    應生兜率天。

    在中聞毗沙門天王食香。

    以餓死故。

    心甚樂着。

    我今當往生彼食處。

    即時于毗沙門樓上化生。

    小既回向。

    大亦宜然。

     燈曰。

    譬如小聲回入角呗。

    其聲則大。

    菩薩所修一切善根。

    若能以方便慧。

    回向佛道。

    功德則大也。

     求法不懈。

    說法無吝。

    勤供諸佛。

     ○三明填初願行。

     故入生死。

    而無所畏。

     ○四明填二願行。

     于諸榮辱。

    心無憂喜。

    不輕未學。

    敬學如佛。

    堕煩惱者。

    令發正念。

    于遠離樂。

    不以為貴。

     什公曰。

    出家離欲。

    及禅定智慧。

    離諸妄想。

    悉名遠離樂。

    假以求道。

    非所貴也。

     不着己樂。

    慶于彼樂。

     什公曰。

    凡夫見他樂則生嫉。

    見他苦則心安。

    自樂則生着。

    自苦則心動。

    菩薩則不然。

    見他樂不嫉。

    其心随喜。

    他苦心動。

    欲令解脫。

    自樂不着。

    自苦心安。

     ○五明填三願行。

     在諸禅定。

    如地獄想。

     什公曰。

    禅定有三種。

    一大乘。

    二小乘。

    三凡夫。

    凡夫禅生高慢我心。

    小乘禅獨善求證。

    能燒衆善。

    壞無上道根。

    于菩薩則為惡趣。

    故視之如地獄也。

     于生死中。

    如園觀想。

     肇公曰。

    生死雖苦。

    大道之所由。

    菩薩好遊。

    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

    為善師想。

     什公曰。

    本無施意。

    因彼來求。

    發我施心。

    則于我為師。

    故起師想。

    如月氏王出行遊觀。

    有數千乞人。

    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