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側。
舉手唱聲。
各請所須。
王問大臣。
此是何人。
何所陳說。
答言。
乞人也。
王智慧利根。
即解其意。
語大臣曰。
彼等我大師。
非乞人也。
汝不解其言耳。
彼所須者。
為我說法。
非為乞也。
彼言。
我等前世亦作國王。
不修布施。
故受斯報。
王今不施。
後亦當爾。
以此故當知是我大師。
舍諸所有。
具一切智想。
什公曰。
舍諸所有。
謂身命及國城妻子。
悉能棄舍給施衆生。
給衆生時。
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
明見因果。
施而無悔也。
○六明填初願行。
見毀戒人。
起救護想。
肇公曰。
戒為人護。
毀戒則無護。
菩薩自己有護。
故欲護無護者也。
○七明填三願行。
諸波羅蜜。
為父母想。
什公曰。
取其能生法身也。
亦雲子有所須。
則咨之父母。
菩薩所須。
則求之六度。
取其饒益。
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
為眷屬想。
生公曰。
助成我者。
三十七道品。
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八明填四願行。
發行善根。
無有齊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
成己佛土。
什公曰。
取彼淨國相。
然後修行稱之。
故緻淨國。
與彼無異。
是名以彼成己也。
行無限施。
具足相好。
肇公曰。
開四門恣求者所取。
無礙大施法也。
此施相好之所因。
○九明填二願行。
除一切惡。
淨身口意。
○十明填初願行。
生死無數劫。
意而有勇。
肇公曰。
生死長久。
苦毒無量。
自非智勇。
孰能處生死之際焉。
○十一明填四願行。
聞佛無量德。
志而不倦。
○十二明填二願行。
以智慧劍。
破煩惱賊。
出陰界入。
○十三明填初願行。
荷負衆生。
永使解脫。
○十四明填二願行。
以大精進。
摧伏魔軍。
○十五明填三願行。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什公曰。
無相取念也。
凡夫行有念智慧。
則高慢益甚。
是故菩薩求無念智也。
行少欲知足。
而不舍世法。
不壞威儀。
而能随俗。
肇公曰。
同俗俯仰。
不失道儀。
天下皆謂我同己。
而我獨異人。
○十六明填初願行。
起神通慧。
引導衆生。
得念總持。
所聞不忘。
善别諸根。
斷衆生疑。
以樂說辯。
演說無礙。
淨十善道。
受人天福。
修四無量。
開梵天道。
什公曰。
欲使作梵天請轉法輪。
處尊引物也。
亦菩薩自行。
自生梵天也。
○十七明填三願行。
勸請說法。
随喜諸善。
天台大師曰。
圓頓行人始于五品。
終于等覺。
常當修行五悔。
一忏悔三障。
二請轉法輪。
三請佛住世。
四随喜善根。
五回向發願。
今文且言三悔。
合前後諸文。
有回向發願。
悉須具足五悔。
故普賢行願。
具四十大願王。
無非菩薩之願行也。
○十八明填四願行。
得佛音聲。
身口意善。
得佛威儀。
肇公曰。
經雲有八種音。
亦雲有六十種音。
密迹經雲。
佛不思議音應物無量也。
○十九明填三願行。
深修善法。
所行轉勝。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心無放逸。
不失衆善。
○三結。
行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二釋不住無為三。
初徴。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二釋十。
初不住空無相無作無起。
謂修學空。
不以空為證。
肇公曰。
自此下。
皆無為觀行也。
觀無為。
必睹恬怕之樂。
而能不證涅槃。
永處生死。
名不住無為也。
空無相無作。
三乘共行。
而造觀不同。
二乘空觀。
唯在無我。
大乘空觀。
無法不在。
以無法不在故。
空法亦空。
空法既空。
故能不證空。
修學無相無作。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肇公曰。
二乘無相。
唯在盡谛。
大乘無相。
在一切法。
二乘無作。
不造生死。
大乘無作。
萬法不造也。
修學無起。
不以無起為證。
肇公曰。
諸法緣會而有。
緣散而無。
何法先有。
待緣而起乎。
此空觀之别門也。
○二不住無常苦無我寂滅。
觀于無常。
而不厭善本。
什公曰。
無常則無法不滅。
滅而不斷。
故修善不厭。
亦觀無常。
是泥洹道。
泥洹道。
則皆善本。
今不住無為。
故不厭有也。
觀世間苦。
而不惡生死。
觀于無我。
而誨人不倦。
觀于寂滅。
而不永寂滅。
肇公曰。
二乘以無常為無常。
故厭有為善法。
以苦為苦。
故惡生死苦。
以無我為無我。
故怠于誨人。
以寂為寂。
故欲永寂。
菩薩不以無常為無常。
故能不厭善本。
不以苦為苦。
故不惡生死。
不以無我為無我。
故誨人不倦。
不以寂為寂。
故不永寂也。
○三不住遠離。
觀于遠離。
而身心修善。
什公曰。
遠離有三。
一離人間五欲。
二離煩惱。
三諸法性空遠離。
今觀性空遠離。
而不離善也。
○四不住無所歸。
觀無所歸。
而歸趣善法。
肇公曰。
諸法始無所來。
終無所歸。
雖知無歸。
而常歸善法也。
○五不住無生。
觀于無生。
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肇公曰。
雖見無生。
而處生荷彼也。
○六不住無漏。
觀于無漏。
而不斷諸漏。
肇公曰。
凡諸無漏。
與有為同。
體自無相。
皆無為行也。
雖見無漏。
而與彼同漏。
同漏有二。
有為入生死實未斷漏者。
有已盡漏而現不斷者。
○七不住無所行。
觀無所行。
而以行法教化衆生。
肇公曰。
法性無業。
何所修行。
雖知無行。
而教必以行者也。
○八不住空無。
觀于空無。
而不舍大悲。
肇公曰。
諸法之相。
唯空唯無。
然不以空無舍于大悲也。
○九不住正法位。
觀正法位。
而不随小乘。
肇公曰。
正法位者。
觀無為取證之地也。
什公曰。
謂無生滅取證法也。
○十不住觀諸法虛妄無牢等。
觀諸法虛妄。
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本願未滿。
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
○三結。
修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文所說盡不盡解脫法門。
謂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之義。
亦不異文殊師利菩薩問疾品中維摩所說。
慰喻新學菩薩中。
有慧方便。
有方便慧。
即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以至雲雖行于空而殖種德本等。
但異其辭。
而變其文耳。
是則了彼則知此。
知此則了彼。
更不俟繁釋也。
○二約二法合釋四。
初約福德智慧一雙釋。
又具福德故。
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
夫大士之行。
行各有以。
妙期有在。
故複對而明之。
夫德之積也。
必涉有津。
若住無為。
則功德不具也。
什公曰。
上一門現一義。
今明一門中兼具二義。
若不住無。
則不盡有。
不盡有。
則不住無也。
○二約大慈本願一雙釋。
大慈悲故。
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
不盡有為。
○三約集藥授藥一雙釋。
集法藥故。
不住無為。
随授藥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采良藥必在山險。
非華堂之所出。
集法藥必在險有。
非無為法之所出也。
又曰。
若舍有為。
則與群生隔絕。
何能随而授藥。
○四約知病滅病一雙釋。
知衆生病故。
不住無為。
滅衆生病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習知衆病。
必知病所。
豈住無為之所能乎。
又曰。
滅衆生病。
必造有治。
豈盡有為之所能乎。
○三總結。
諸正士。
菩薩以修此法。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三興供贊歎二。
初供贊。
爾時彼諸菩薩。
聞說是法。
皆大歡喜。
以衆妙華若幹種色若幹種香。
散遍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于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
稽首佛足。
歎未曾有言。
釋迦牟尼佛。
乃能于此善行方便。
○二還國。
言已。
忽然不現。
還到彼國。
香積菩薩。
往來威儀。
顯隐不同。
皆菩薩不思議神通之力。
原其化迹。
各有其故。
來時将有自利兼助興道法之功。
是以顯來。
俾衆會而鹹睹。
歸國既斂迹以還元。
是以忽然不現。
俾衆會而寂默也。
判教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衍同三教。
皆得言之。
如通人至已辦地。
證無為之體。
即便出假修菩薩行。
留習潤生。
廣度衆生。
豈非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乎。
别人至七住。
破見思已。
即修出假之觀。
登十行十回向。
皆菩薩利生邊事。
豈非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乎。
然分界内界外行布不融不能。
及圓頓教人。
觀行位中。
已有說法兼行正行兩種六度。
矧八信出假。
登住圓證。
雙照空有。
有為無為二邊皆不盡。
雙遮空有。
則有為無為俱遣。
方為行菩薩究竟之法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
即空。
即假。
即中。
即俗故。
觀有為。
行菩薩行也。
即空故。
觀無為。
修涅槃道也。
即中故。
雙遮雙照二邊法。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也。
雜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
舉手唱聲。
各請所須。
王問大臣。
此是何人。
何所陳說。
答言。
乞人也。
王智慧利根。
即解其意。
語大臣曰。
彼等我大師。
非乞人也。
汝不解其言耳。
彼所須者。
為我說法。
非為乞也。
彼言。
我等前世亦作國王。
不修布施。
故受斯報。
王今不施。
後亦當爾。
以此故當知是我大師。
舍諸所有。
具一切智想。
什公曰。
舍諸所有。
謂身命及國城妻子。
悉能棄舍給施衆生。
給衆生時。
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
明見因果。
施而無悔也。
○六明填初願行。
見毀戒人。
起救護想。
肇公曰。
戒為人護。
毀戒則無護。
菩薩自己有護。
故欲護無護者也。
○七明填三願行。
諸波羅蜜。
為父母想。
什公曰。
取其能生法身也。
亦雲子有所須。
則咨之父母。
菩薩所須。
則求之六度。
取其饒益。
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
為眷屬想。
生公曰。
助成我者。
三十七道品。
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八明填四願行。
發行善根。
無有齊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
成己佛土。
什公曰。
取彼淨國相。
然後修行稱之。
故緻淨國。
與彼無異。
是名以彼成己也。
行無限施。
具足相好。
肇公曰。
開四門恣求者所取。
無礙大施法也。
此施相好之所因。
○九明填二願行。
除一切惡。
淨身口意。
○十明填初願行。
生死無數劫。
意而有勇。
肇公曰。
生死長久。
苦毒無量。
自非智勇。
孰能處生死之際焉。
○十一明填四願行。
聞佛無量德。
志而不倦。
○十二明填二願行。
以智慧劍。
破煩惱賊。
出陰界入。
○十三明填初願行。
荷負衆生。
永使解脫。
○十四明填二願行。
以大精進。
摧伏魔軍。
○十五明填三願行。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什公曰。
無相取念也。
凡夫行有念智慧。
則高慢益甚。
是故菩薩求無念智也。
行少欲知足。
而不舍世法。
不壞威儀。
而能随俗。
肇公曰。
同俗俯仰。
不失道儀。
天下皆謂我同己。
而我獨異人。
○十六明填初願行。
起神通慧。
引導衆生。
得念總持。
所聞不忘。
善别諸根。
斷衆生疑。
以樂說辯。
演說無礙。
淨十善道。
受人天福。
修四無量。
開梵天道。
什公曰。
欲使作梵天請轉法輪。
處尊引物也。
亦菩薩自行。
自生梵天也。
○十七明填三願行。
勸請說法。
随喜諸善。
天台大師曰。
圓頓行人始于五品。
終于等覺。
常當修行五悔。
一忏悔三障。
二請轉法輪。
三請佛住世。
四随喜善根。
五回向發願。
今文且言三悔。
合前後諸文。
有回向發願。
悉須具足五悔。
故普賢行願。
具四十大願王。
無非菩薩之願行也。
○十八明填四願行。
得佛音聲。
身口意善。
得佛威儀。
肇公曰。
經雲有八種音。
亦雲有六十種音。
密迹經雲。
佛不思議音應物無量也。
○十九明填三願行。
深修善法。
所行轉勝。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心無放逸。
不失衆善。
○三結。
行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二釋不住無為三。
初徴。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二釋十。
初不住空無相無作無起。
謂修學空。
不以空為證。
肇公曰。
自此下。
皆無為觀行也。
觀無為。
必睹恬怕之樂。
而能不證涅槃。
永處生死。
名不住無為也。
空無相無作。
三乘共行。
而造觀不同。
二乘空觀。
唯在無我。
大乘空觀。
無法不在。
以無法不在故。
空法亦空。
空法既空。
故能不證空。
修學無相無作。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肇公曰。
二乘無相。
唯在盡谛。
大乘無相。
在一切法。
二乘無作。
不造生死。
大乘無作。
萬法不造也。
修學無起。
不以無起為證。
肇公曰。
諸法緣會而有。
緣散而無。
何法先有。
待緣而起乎。
此空觀之别門也。
○二不住無常苦無我寂滅。
觀于無常。
而不厭善本。
什公曰。
無常則無法不滅。
滅而不斷。
故修善不厭。
亦觀無常。
是泥洹道。
泥洹道。
則皆善本。
今不住無為。
故不厭有也。
觀世間苦。
而不惡生死。
觀于無我。
而誨人不倦。
觀于寂滅。
而不永寂滅。
肇公曰。
二乘以無常為無常。
故厭有為善法。
以苦為苦。
故惡生死苦。
以無我為無我。
故怠于誨人。
以寂為寂。
故欲永寂。
菩薩不以無常為無常。
故能不厭善本。
不以苦為苦。
故不惡生死。
不以無我為無我。
故誨人不倦。
不以寂為寂。
故不永寂也。
○三不住遠離。
觀于遠離。
而身心修善。
什公曰。
遠離有三。
一離人間五欲。
二離煩惱。
三諸法性空遠離。
今觀性空遠離。
而不離善也。
○四不住無所歸。
觀無所歸。
而歸趣善法。
肇公曰。
諸法始無所來。
終無所歸。
雖知無歸。
而常歸善法也。
○五不住無生。
觀于無生。
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肇公曰。
雖見無生。
而處生荷彼也。
○六不住無漏。
觀于無漏。
而不斷諸漏。
肇公曰。
凡諸無漏。
與有為同。
體自無相。
皆無為行也。
雖見無漏。
而與彼同漏。
同漏有二。
有為入生死實未斷漏者。
有已盡漏而現不斷者。
○七不住無所行。
觀無所行。
而以行法教化衆生。
肇公曰。
法性無業。
何所修行。
雖知無行。
而教必以行者也。
○八不住空無。
觀于空無。
而不舍大悲。
肇公曰。
諸法之相。
唯空唯無。
然不以空無舍于大悲也。
○九不住正法位。
觀正法位。
而不随小乘。
肇公曰。
正法位者。
觀無為取證之地也。
什公曰。
謂無生滅取證法也。
○十不住觀諸法虛妄無牢等。
觀諸法虛妄。
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本願未滿。
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
○三結。
修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文所說盡不盡解脫法門。
謂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之義。
亦不異文殊師利菩薩問疾品中維摩所說。
慰喻新學菩薩中。
有慧方便。
有方便慧。
即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以至雲雖行于空而殖種德本等。
但異其辭。
而變其文耳。
是則了彼則知此。
知此則了彼。
更不俟繁釋也。
○二約二法合釋四。
初約福德智慧一雙釋。
又具福德故。
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
夫大士之行。
行各有以。
妙期有在。
故複對而明之。
夫德之積也。
必涉有津。
若住無為。
則功德不具也。
什公曰。
上一門現一義。
今明一門中兼具二義。
若不住無。
則不盡有。
不盡有。
則不住無也。
○二約大慈本願一雙釋。
大慈悲故。
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
不盡有為。
○三約集藥授藥一雙釋。
集法藥故。
不住無為。
随授藥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采良藥必在山險。
非華堂之所出。
集法藥必在險有。
非無為法之所出也。
又曰。
若舍有為。
則與群生隔絕。
何能随而授藥。
○四約知病滅病一雙釋。
知衆生病故。
不住無為。
滅衆生病故。
不盡有為。
肇公曰。
習知衆病。
必知病所。
豈住無為之所能乎。
又曰。
滅衆生病。
必造有治。
豈盡有為之所能乎。
○三總結。
諸正士。
菩薩以修此法。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三興供贊歎二。
初供贊。
爾時彼諸菩薩。
聞說是法。
皆大歡喜。
以衆妙華若幹種色若幹種香。
散遍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于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
稽首佛足。
歎未曾有言。
釋迦牟尼佛。
乃能于此善行方便。
○二還國。
言已。
忽然不現。
還到彼國。
香積菩薩。
往來威儀。
顯隐不同。
皆菩薩不思議神通之力。
原其化迹。
各有其故。
來時将有自利兼助興道法之功。
是以顯來。
俾衆會而鹹睹。
歸國既斂迹以還元。
是以忽然不現。
俾衆會而寂默也。
判教者。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衍同三教。
皆得言之。
如通人至已辦地。
證無為之體。
即便出假修菩薩行。
留習潤生。
廣度衆生。
豈非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乎。
别人至七住。
破見思已。
即修出假之觀。
登十行十回向。
皆菩薩利生邊事。
豈非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乎。
然分界内界外行布不融不能。
及圓頓教人。
觀行位中。
已有說法兼行正行兩種六度。
矧八信出假。
登住圓證。
雙照空有。
有為無為二邊皆不盡。
雙遮空有。
則有為無為俱遣。
方為行菩薩究竟之法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
即空。
即假。
即中。
即俗故。
觀有為。
行菩薩行也。
即空故。
觀無為。
修涅槃道也。
即中故。
雙遮雙照二邊法。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也。
雜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