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

關燈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九釋入不二法門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不二者。

    無生法忍也。

    是以法自在菩薩。

    首章建言。

    即雲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末章叙益。

    乃雲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此為定論。

    不可移易者也。

    二者。

    世出世間五陰國土。

    二種實法上。

    假名之數法也。

    夫無生妙法。

    雖具三千。

    一性融通。

    本非頭數。

    衆生自澄圓覺海。

    照性初亡。

    棄海認漚。

    能所斯立。

    于實法而妄生稱謂。

    緣稱謂而虛建數法。

    一者數之始。

    十者數之終。

    既從茲而創立。

    十生百。

    百生千。

    又緣此而乘除。

    自此以往。

    不可勝紀矣。

    乃今窮源觀始。

    既迷真而逐妄。

    而循流溯源。

    必返妄以歸真。

    返妄歸真。

    要從末始。

    是以歸元之賓。

    首用觀法以不之。

    蓋不者。

    空也。

    無也。

    遣也。

    蕩也。

    二者實法中之頭數也。

    實法頭數破。

    則假名稱謂忘。

    假名稱謂忘。

    則實法情僞破。

    實法情僞破。

    則生死煩惱空。

    菩提涅槃無生之理證矣。

    然有教焉。

    行焉。

    理焉。

    蓋必先禀不二法之教。

    方修不二法之行。

    而後證不二法之理。

    不二之教。

    則空無遣蕩四義俱诠。

    不二之行。

    則惟遣蕩為功。

    不二之理。

    則惟有空無之證。

    門取能通之義。

    門随法立。

    是故亦有教門行門理門焉。

    或曰。

    教行二法。

    能通于理。

    稱門可也。

    理為所通。

    曷亦稱門。

    答曰。

    理雖所通。

    其性無礙。

    遍通萬法。

    複可稱門。

    故以理為門也。

    或難雲。

    二雖不矣。

    一将奈何。

    解曰。

    既曰不二。

    一與俱忘。

    子雲存一。

    惑亦甚矣。

    又難雲。

    二雖不矣。

    三将奈何。

    十百千萬。

    又将奈何。

    解曰。

    一者數之始。

    根本既無。

    末将安附。

    矧不二者。

    乃寄頭數名謂。

    以為遣實法。

    妙觀之先容。

    正意在實法。

    而不在假名也。

    故諸菩薩。

    有約二法而為言端者。

    如法自在菩薩言。

    諸仁者。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以三業為言端者。

    有以三寶為言端者。

    如是指數。

    不一而足。

    何當定以二乎。

    或曰。

    此與荊溪法華本迹十不二門。

    同異何如。

    答曰。

    此雖具教行理三。

    而正意在行。

    彼但明理。

    一不同也。

    此言不二。

    乃遣蕩之法。

    纖情而不留。

    彼言不二。

    乃融通之理。

    混同于法界。

    如曰色心不二。

    則色即是心。

    心即是色。

    則色心諸法。

    無非實相。

    二不同也。

    況彼經部屬醍醐。

    此經部屬生酥。

    純雜自爾差殊。

    不可雷同一轍。

     ○二釋經文四。

    初諸菩薩說入不二法門二。

    初維摩居士問。

     爾時維摩诘。

    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

    入不二法門。

    各随所樂說之。

     什公曰。

    有無疊用。

    佛法之常。

    前品說有。

    故次說空門。

    複次從始會以來。

    唯二人相對。

    餘皆默然。

    今欲各顯其德。

    故問令盡說。

    亦雲情或不同。

    發悟有因。

    令各說悟廣釋衆迷。

    夫勝會明宗。

    必以令終為美。

    今法座将散。

    欲究其深緻。

    廣說不二。

    乃盡其妙也。

     肇公曰。

    自經始以來。

    所明雖殊。

    然皆大乘無相之道。

    無相之道。

    即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即第一義無二法門。

    此淨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

    凡聖道成。

    莫不由之。

    故事為篇端。

    談為言首。

    究其所歸。

    一而已矣。

    然學者。

    開心有地。

    受習不同。

    或觀生滅以反本。

    或推有無以體真。

    或尋罪福以得一。

    或察身口以冥寂。

    其塗雖殊。

    其會不異。

    不異故取衆人之所同。

    以證此經之大旨也。

     ○二三十一菩薩答三十一。

    初約生滅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會中有菩薩。

    名法自在。

    說言。

    諸仁者。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略說有三種生滅。

    一依報。

    則春秋代謝。

    二正報。

    則死死生生。

    三妄心。

    則刹那不住。

    前之二種。

    不過枝條。

    惟妄心一種。

    是其根本。

    破其根本。

    則枝條自枯。

    夫生滅者。

    相待所成之法也。

    法既本來不生。

    何處待生有滅。

    不生不滅。

    無生法忍。

    不二法門入矣。

    不觀諸空華乎。

    空本無華。

    有因翳眚。

    翳眚元無。

    華亦何有。

    求華生處。

    尚不可得。

    況有滅乎。

    是則生死涅槃。

    皆空中華。

    能知翳華皆空。

    則無生法忍。

    本成現事也。

    作如是說。

    是為教門。

    依此而觀。

    是為行門。

    觀之入理。

    是為理門。

    聞教觀心。

    離指見月。

    不得作前後一異見。

    是為入不二法門。

    餘三十門。

    舉一例諸。

    無繁再說也。

     約教者。

    無生法忍。

    别在初地。

    圓在初住。

    破根本無明。

    皆能證入。

    然亦名通。

    通教菩薩。

    入已辦地。

    亦名證無生法忍。

    所不同者。

    通方破見思惑。

    别圓俱破無明惑。

    故不同也。

    此經說在方等。

    三教之人。

    各随所證。

    判之無妨。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新新不住。

    刹那弗停。

    是為二也。

    一念三千。

    刹那九世。

    初生即有滅。

    滅時即有生。

    生滅二法。

    敵體相破。

    即生滅。

    而本無生滅。

    即法本不生。

    今亦無滅也。

     ○二約我我所說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

    我我所為二。

    因有我故。

    便有我所。

    若無有我。

    則無我所。

    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以主宰為義。

    舉世間人。

    所執妄心。

    能于世間而作主宰者。

    皆物也。

    然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具惟識論中說。

    我所者。

    略如楞嚴七處所徴者是。

    本無有我者。

    略如楞嚴三處破妄心無體。

    金剛三際求心皆不可得。

    中論四句推心皆無所有。

    是則本無我所。

    所因我立。

    我心尚無。

    所将安在。

    我與我所既無。

    則無生之理。

    卓然獨立。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約教判者。

    俱生分别二種之我。

    屬界内思惑。

    但破此我。

    以證無生。

    位在通已辦地可知。

    若破界外我執。

    以證中道無生。

    則位在别圓初地初住也。

    此經說在方等。

    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約此三教。

    判位無咎。

     觀解亦複無他。

    即以三際四句七處三處。

    一一推求。

    則我與我所。

    俱不可得也。

     ○三約受不受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若法不受。

    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

    故無取無舍。

    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公曰。

    不眴有三義。

    一如天。

    二愛敬佛身。

    谛觀不眴。

    三心無塵翳。

    慧眼常開。

     燈曰。

    受義有三。

    從六根相對六塵。

    一苦受。

    緣違境生。

    二樂受。

    緣順境生。

    三平平受。

    緣非違非順境生。

    根塵屬色陰。

    因色而有受。

    受故想。

    想故行。

    行故識。

    故人之煩惱生死。

    莫大于受。

    能無受。

    則得正受。

    三昧名為正受者以此。

    雖然。

    正受乃待妄受而得。

    所謂若法為待成。

    是法還成待。

    故曰受不受為二。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故曰若法不受。

    則不可得。

    有可得。

    則有取有受。

    既不可得。

    則無取無受。

    有取則有舍。

    有不受。

    既無取無受。

    即不取不受亦無有也。

    有受則有想。

    有想則有行之與識。

    既受與不受。

    二者俱無。

    則想行識俱無之矣。

    故曰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約教判者。

    有分段五陰。

    變易五陰。

    分段五陰忘。

    則以真空為不二法。

    無生法忍。

    通已辦地。

    别七住位。

    圓七信位。

    皆能入之。

    若曰忘變易五陰。

    然後入不二法門。

    證無生法忍。

    必别圓初地住人。

    乃能得之也。

     觀解者。

    意根對法塵。

    緣過去五塵逆違境。

    即生苦受。

    緣順境。

    則生樂受。

    緣非違非順境。

    則生平平之受。

    因而生後三陰。

    煩惱浩浩。

    生死無窮。

    皆由之以生。

    若能以空觀。

    照了法塵。

    其體本空。

    即不生乎三受。

    而得正受。

    複了受尚不可得。

    何況不受。

    受與不受。

    是二俱空。

    則無取無作無行。

    是為不二法門。

     ○四約垢淨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

    垢淨為二。

    見垢實性。

    則無淨相。

    順于滅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煩惱生死。

    皆名為垢。

    去此因果。

    證入菩提涅槃。

    方名為淨。

    此偏小權乘之說。

    圓頓教人。

    見垢實性。

    垢之實性。

    了無污染。

    何必去煩惱生死之垢。

    以取菩提涅槃之淨哉。

    能如是觀。

    則順于寂滅真如之相。

    是則垢之與淨。

    性本不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此正圓人。

    觀九界煩惱生死。

    修染即是性染。

    性染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性淨。

    當體即是。

    不必轉移。

    蓋真如能随染緣。

    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