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十

關燈
九界。

    故能觀此。

    順于滅相也。

    教屬圓頓可知。

     觀解者。

    觀根塵相對。

    起念心時。

    于九界中。

    必屬一界。

    此即煩惱心。

    生死色。

    名之為垢。

    了此修染即是性染。

    為見垢實性。

    垢之實性。

    本自清淨。

    是則即染是淨。

    豈離垢性而别有淨相可得。

    作如此觀。

    是順真如。

    能随染淨緣。

    寂滅相。

    是為觀心入不二法門。

     ○五約是動是念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

    是動是念為二。

    不動則無念。

    無念即無分别。

    通達此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動即有念。

    有念即有動。

    是則動念。

    本是一法。

    今雲二者。

    特始終粗細為異耳。

    若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

    遠離微細念故。

    尚何動念之有。

    惟圓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忘。

    始成乎念。

    照即動也。

    照性既忘。

    厥念着矣。

    是故動則有念。

    始成乎二。

    不念則無念。

    無念即無分别。

    則不二矣。

    故曰是為入不二法門。

     約教判者。

    動之與念。

    三教皆得言之。

    若以界内見思為動為念。

    惟以空觀。

    澄其動念。

    此在通教可知。

    若以界外無明。

    為動為念。

    論品數多少。

    以分别圓。

    至于澄動。

    約三觀次與不次。

    以分别圓。

    此亦可知。

     觀解者。

    觀一念心。

    若寂寂久。

    生昏睡。

    惺惺多。

    生妄想。

    是動之與念為二也。

    若寂寂時。

    常自惺惺。

    惺惺時。

    常自寂寂。

    是為不動則無念。

    無念即無分别。

    是為觀心入不二法門。

     ○六約相無相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普眼菩薩曰。

    一相無相為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亦不取無相。

    入于平等。

    是為入不二法門。

     始則會萬法之衆相。

    歸心之一相。

    然雖相歸乎一。

    猶有一之相在。

    未忘緣也。

    必須并一而無之。

    始絕乎相緣。

    雖雲無之。

    非是離一之外而别有其無。

    即一心相。

    體本無相。

    故曰若知一相。

    即是無相。

    既一相即無相。

    則一相亦不舍。

    無相亦不取。

    不舍不取。

    入于平等。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約教判者。

    若以空平等觀。

    空其取舍。

    通别圓皆得言之。

    其若用中道妙觀。

    不舍一相之有。

    不取無相之無。

    分但不但。

    以為别圓。

    其義可知。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三千。

    皆歸于一念之一相。

    其念本空。

    元無有相。

    然則即一念而無念。

    即無念而一念。

    豈非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是則于一念。

    而亦無所舍。

    于無念。

    而亦無所取。

    以平等觀。

    觀平等理。

    是為觀心一相無相入不二法門。

     ○七約聲聞菩薩二法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

    聲聞心為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

    無菩薩心。

    無聲聞心。

    是為入不二法門。

     菩薩六度心。

    在于利人。

    聲聞四谛心。

    在于自利。

    此二心相。

    其體皆空。

    如幻如化。

    俱不可得。

    可得則二。

    惟不可得。

    故為不二法門也。

     判教者。

    若以真空。

    空去二心入者。

    通教體法。

    入不二法門也。

    若以中道。

    空去空有入者。

    别圓中道之觀。

    分但不但。

    入不二法門也。

     觀解者。

    觀一念具六度行。

    菩薩心也。

    具四谛行。

    聲聞心也。

    觀二心相。

    空如幻化。

    求聲聞心菩薩心。

    俱不可得。

    是為觀心無此二相入不二法門也。

     ○八約善不善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

    若不起善不善。

    入無相際。

    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公曰。

    一切有漏善心。

    及善身口業。

    無漏乃至涅槃。

    名為善。

    一切煩惱所作身口業。

    名不善也。

     燈曰。

    若起不善念。

    則為三界六道輪回生死因。

    若起善念。

    則為出三界二乘菩提涅槃果。

    求佛道者。

    不惟不起不善念。

    即善念亦不起。

    方與大道相應。

    六祖雲。

    不思善。

    不思惡。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亦知言也。

     約教判者。

    若以真空。

    為無相際。

    雙非善不善念。

    則屬通教菩薩不二法門。

    若以但中圓中。

    為無相際。

    雙非善不善。

    空有二邊。

    則屬别圓入不二法門。

     觀解者。

    觀一念心。

    雖具九法界性惡。

    佛法界性善。

    然而性惡與性善。

    體本融通。

    無善惡可論。

    是為觀心入無相際不二法門也。

     ○九約罪垢三法說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

    罪福為二。

    若達罪性。

    則與福無異。

    以金剛慧。

    決了此相。

    無縛無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法界。

    傳傳可論罪福。

    惟菩薩界為罪之漸。

    佛法界為福之至。

    是為二也。

    經雲。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又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此正以九界為性惡。

    佛界為性善。

    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故曰若達罪性與福無異。

    能照了此者。

    乃以金剛慧。

    決了此相。

    無九界之縛佛界之脫差别。

    是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者。

    達罪性與福無異。

    非圓頓教。

    莫消此語。

     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十界。

    其體融通。

    罪福無異。

    準常說可知。

     ○十約漏無漏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

    有漏無漏為二。

    若得諸法等。

    則不起漏不漏想。

    不著于相。

    亦不住無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漏者。

    世間有相法也。

    無漏者。

    出世間無相法也。

    若生分别漏與無漏。

    則不見諸法平等之性。

    今此菩薩。

    了法平等。

    不分别漏與無漏。

    如是則不住于相。

    亦不住于無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準第八可知。

     觀解者。

    觀心中道。

    雙非二邊漏與無漏相與無相。

    是為觀心入不二法門也。

     ○十一約為無為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

    有為無為為二。

    若離一切數。

    則心如虛空。

    以清淨慧無所礙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心。

    有為也。

    聖人心。

    無為也。

    對有為而說無為。

    則二數法也。

    有為心無為心。

    此二數法。

    悉俱遠離。

    則爾時心如虛空。

    得清淨慧。

    為與無為。

    無所礙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判教者。

    若以真空心。

    離為與無為。

    此屬通教。

    若以中道心。

    雙非為與無為。

    分但不但。

    判入别圓。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屬六凡法界。

    即有為心。

    屬二乘法界。

    即無為心。

    觀佛菩薩界。

    以中道清淨智慧。

    離此二邊無所礙者。

    是為觀心入不二法門。

     ○十二約世出世間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

    世間出世間為二。

    世間性空。

    即是出世間。

    于其中不入不出。

    不溢不散。

    是為入不二法門。

     世間性空者。

    世間煩惱生死。

    即是菩提涅槃。

    故其性本空。

    惟其本空。

    故即是出世間菩提涅槃。

    是以于其中間。

    無菩提涅槃可入。

    亦無生死煩惱可出。

    于世間亦不溢。

    于出世間亦不散。

    是為入不二法門也。

     判教者。

    世間性。

    即出世間。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三教皆得言之。

    不約修惡即性惡言。

    即通别也。

    了達乎此。

    圓教也。

     觀解者。

    一心具足十界。

    六界世間也。

    四界出世間也。

    十界本居一念。

    是則世間性空。

    即出世間。

    無六凡之可出。

    亦無四聖之可入。

    不溢不散。

    是為觀心世出世間入不二法門也。

     ○十三約生死涅槃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

    生死涅槃為二。

    若見生死性。

    則無生死。

    無縛無解。

    不然不滅。

    如是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彌勒問疾章曰。

    一切諸法。

    即寂滅相。

    不可複滅。

    寂滅相。

    即生死性也。

    既曰不可複滅。

    則無生死。

    既無生死。

    則何生死之可縛。

    何涅槃之可解乎。

     判教者。

    見生死性。

    則無生死。

    作色即是空解。

    則屬通教。

    若以但中為空。

    屬别教。

    以圓中為空。

    即屬圓教。

     觀解者。

    觀一念生死色。

    即寂滅相。

    不可複滅。

    則無生死。

    無生死。

    則無縛。

    即生死心。

    是則無解。

    是為觀心入不二法門。

     ○十四約盡不盡二法說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法。

    若究竟盡。

    若不盡。

    皆是無盡相。

    無盡相即是空。

    空則無有盡不盡相。

    如是入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破煩惱生死盡。

    為究竟盡。

    若破未盡。

    名為不盡。

    有盡不盡。

    是為二法。

    非入不二法門也。

    惟其了達生死煩惱。

    不問盡與不盡。

    皆是無盡空相。

    既即是空。

    何有盡不盡二法差别之可得。

    是為入不二法門。

     判教者。

    盡不盡相。

    皆歸于空。

    三教皆得言之。

    須以空中定其偏圓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