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八釋佛道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佛道者。
諸佛果位。
所證菩提究竟大道。
三惑淨盡二死永忘之妙覺也。
文殊下問。
雲何通達佛道。
正問此道之因雲何修之可以通達也。
○二釋經文三。
初明雲何通達佛道二。
初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肇公曰。
如上所雲諸佛之道。
以無得為得。
此道虛玄。
非常行之所通。
通之必有以。
是故問之。
○二維摩答二。
初總答。
維摩诘言。
若菩薩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有非道。
有佛道。
非道者。
九法界之道也。
若以十惡道。
而通達三途之道。
以十善道。
而通達三善之道。
以四谛十二因緣。
而通達二乘之道。
以六度萬行。
而通達菩薩之道。
此皆以非道而通達非道者也。
若如此經三心九行等。
法華定慧力莊嚴。
華嚴一心法界如虛空。
楞嚴正修行處。
圓覺有大陀羅尼等。
此以佛道而通達佛道者也。
此之二種。
皆為經常之道。
圓頓初心。
背乎非而修乎是。
順乎經而行乎常。
乃十方三世不易之道也。
若今之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言雖反而理實正。
迹雖逆而本恒順。
如曰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尚何道而非佛乎。
然亦不得已而故為是道也。
苟得其已。
則一向于是道。
而通達佛道。
何必定反經而逆常乎。
前不雲乎。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豈凡下厮劣之可希冀哉。
若夫初心有行非道通達佛道。
則又有維摩問章。
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此為觀于非道通達佛道。
礦沙精金。
又不可以不辨也。
○二别答二。
初問行于非道。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二答行于非道十六。
初約三惡之果報示三。
初地獄道。
答曰。
若菩薩行五無間。
而無惱恚。
至于地獄。
無諸罪垢。
肇公曰。
五逆罪。
必由惱恚生。
此罪舍身。
必入地獄受苦無間也。
菩薩示行五逆。
而無惱恚。
是由不以逆為逆。
故能同逆耳。
若以逆為逆者孰敢同。
又曰罪垢地獄因也。
示受其報。
實無其因。
○二畜生道。
至于畜生。
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公曰。
癡慢偏重。
多堕畜生。
○三餓鬼道。
至于餓鬼。
而具足功德。
肇公曰。
悭貪無福。
多堕餓鬼。
燈曰。
行五無間。
至于地獄。
至于餓鬼畜生。
行于非道也。
無恚惱罪垢。
無有無明憍慢。
而具寶手功德。
佛道也。
此并以十不善道。
而通達佛道者也。
○二約色無色界示。
行色無色界道。
不以為勝。
凡夫不了。
生色無色界。
恃果報極勝。
今雖示生。
為化同天。
初不以之為勝。
此以行十善世禅非道。
而通達佛道者也。
○三約三惡之因示。
示行貪欲。
離諸染着。
示行瞋恚。
于諸衆生無有恚礙。
示行愚癡。
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前約示行三途果報以明。
如調達之示行五逆。
生身堕獄。
佛遣親弟慶喜。
至獄問安。
兄今苦否。
答曰吾在地獄。
如受三禅之樂。
此正行五無間而無惱恚也。
今行三途之因。
文勢略同。
義不為重。
○四約六蔽示。
示行悭貪。
而舍内外所有。
不惜身命。
示行毀禁。
而安住淨戒。
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
示行瞋恚。
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
而勤修功德。
示行亂意。
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
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六蔽。
行于非道也。
而不乖六度。
通達佛道也。
○五約谄憍示。
示行谄僞。
而善方便。
随諸經義。
谄僞。
邪道也。
經義。
正道也。
雖示行邪。
而心随正。
正故能通達佛道也。
○六約憍慢示。
示行憍慢。
而于衆生。
猶如橋梁。
示行憍慢。
而形迹雖若高山。
度生謙光。
則又卑如橋梁。
謂菩薩和光同塵。
濟人利物。
有若此也。
○七約諸煩惱示。
示行諸煩惱。
而心常清淨。
煩惱污染。
非道也。
心常清淨。
故能通達佛道矣。
○八約魔道示。
示入于魔。
而順佛智慧。
不随他教。
魔道愚癡。
因随他教。
與佛智慧順理反。
今言菩薩雖示入于魔之非道。
其實順佛智。
而通達佛道也。
○九約二乘示。
示入聲聞。
而為衆生說未聞法。
聲聞人。
但能從佛聞說四谛聲。
而自了。
不能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今菩薩。
迹同本異。
故能于此。
而通達也。
○十約辟支佛示。
示入辟支佛。
而成就大悲。
教化衆生。
聲聞如獐獨跳。
不顧後群。
辟支如鹿於邑。
悲亦奚為。
是則于聲聞雖曰有悲。
于菩薩未為悲也。
今菩薩雖示行辟支之小悲。
實成就菩薩之大悲。
故能通達佛道也。
○十一約貧窮下賤示。
示入貧窮。
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形殘。
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
而生佛種性中。
具諸功德。
示入羸劣醜陋。
而得那羅延身。
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示入老病。
而永斷病根。
超越死畏。
貧窮形殘下賤等。
非道也。
而有寶手功德等。
佛道也。
迹行非道。
而本通佛道。
菩薩功德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十二約資生眷屬示。
示有資生。
而恒觀無常。
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彩女。
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
○十三約讷鈍示。
現于讷鈍。
而成就辯才。
總持無失。
什公曰。
如太子慕魄比之也。
○十四約邪濟示。
示入邪濟。
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肇公曰。
津河可度處。
名正濟。
險難诳處。
名邪濟。
佛道名正濟。
外道名邪濟也。
○十五約遍入諸道示。
現遍入諸道。
而斷其因緣。
衆生輪回六道。
以有十二因緣。
為之牽連故也。
菩薩先已斷此因緣。
示現入之。
是以能通達佛道也。
○十六約般涅槃示。
現于涅槃。
而不斷生死。
衆生背涅槃而順生死。
二乘背生死而順涅槃。
菩薩于是不偏不倚。
會于中道。
不斷生死。
所以能入六道。
随形化度。
現于涅槃。
所以如蓮華出水。
離于淤泥。
○三總結。
文殊師利。
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約教者。
此皆别圓地住菩薩。
乃能行之。
不入藏通菩薩之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具足十界。
本具佛界。
圓滿清淨。
即是佛道。
若九界心現起之時。
皆名非道。
行人不撥非道。
而别觀佛道。
了九界心。
無非修惡。
而此修惡乃全法界之水。
以為九法之波。
能觀修惡。
即是性惡。
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如全波即水。
水外無波。
是為觀心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也。
○二明雲何為如來種二。
初維摩問。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或問。
上問佛道。
與今問如來種。
同異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佛道者。
諸佛果位。
所證菩提究竟大道。
三惑淨盡二死永忘之妙覺也。
文殊下問。
雲何通達佛道。
正問此道之因雲何修之可以通達也。
○二釋經文三。
初明雲何通達佛道二。
初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肇公曰。
如上所雲諸佛之道。
以無得為得。
此道虛玄。
非常行之所通。
通之必有以。
是故問之。
○二維摩答二。
初總答。
維摩诘言。
若菩薩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有非道。
有佛道。
非道者。
九法界之道也。
若以十惡道。
而通達三途之道。
以十善道。
而通達三善之道。
以四谛十二因緣。
而通達二乘之道。
以六度萬行。
而通達菩薩之道。
此皆以非道而通達非道者也。
若如此經三心九行等。
法華定慧力莊嚴。
華嚴一心法界如虛空。
楞嚴正修行處。
圓覺有大陀羅尼等。
此以佛道而通達佛道者也。
此之二種。
皆為經常之道。
圓頓初心。
背乎非而修乎是。
順乎經而行乎常。
乃十方三世不易之道也。
若今之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言雖反而理實正。
迹雖逆而本恒順。
如曰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尚何道而非佛乎。
然亦不得已而故為是道也。
苟得其已。
則一向于是道。
而通達佛道。
何必定反經而逆常乎。
前不雲乎。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豈凡下厮劣之可希冀哉。
若夫初心有行非道通達佛道。
則又有維摩問章。
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此為觀于非道通達佛道。
礦沙精金。
又不可以不辨也。
○二别答二。
初問行于非道。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二答行于非道十六。
初約三惡之果報示三。
初地獄道。
答曰。
若菩薩行五無間。
而無惱恚。
至于地獄。
無諸罪垢。
肇公曰。
五逆罪。
必由惱恚生。
此罪舍身。
必入地獄受苦無間也。
菩薩示行五逆。
而無惱恚。
是由不以逆為逆。
故能同逆耳。
若以逆為逆者孰敢同。
又曰罪垢地獄因也。
示受其報。
實無其因。
○二畜生道。
至于畜生。
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公曰。
癡慢偏重。
多堕畜生。
○三餓鬼道。
至于餓鬼。
而具足功德。
肇公曰。
悭貪無福。
多堕餓鬼。
燈曰。
行五無間。
至于地獄。
至于餓鬼畜生。
行于非道也。
無恚惱罪垢。
無有無明憍慢。
而具寶手功德。
佛道也。
此并以十不善道。
而通達佛道者也。
○二約色無色界示。
行色無色界道。
不以為勝。
凡夫不了。
生色無色界。
恃果報極勝。
今雖示生。
為化同天。
初不以之為勝。
此以行十善世禅非道。
而通達佛道者也。
○三約三惡之因示。
示行貪欲。
離諸染着。
示行瞋恚。
于諸衆生無有恚礙。
示行愚癡。
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前約示行三途果報以明。
如調達之示行五逆。
生身堕獄。
佛遣親弟慶喜。
至獄問安。
兄今苦否。
答曰吾在地獄。
如受三禅之樂。
此正行五無間而無惱恚也。
今行三途之因。
文勢略同。
義不為重。
○四約六蔽示。
示行悭貪。
而舍内外所有。
不惜身命。
示行毀禁。
而安住淨戒。
乃至小罪。
猶懷大懼。
示行瞋恚。
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
而勤修功德。
示行亂意。
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
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六蔽。
行于非道也。
而不乖六度。
通達佛道也。
○五約谄憍示。
示行谄僞。
而善方便。
随諸經義。
谄僞。
邪道也。
經義。
正道也。
雖示行邪。
而心随正。
正故能通達佛道也。
○六約憍慢示。
示行憍慢。
而于衆生。
猶如橋梁。
示行憍慢。
而形迹雖若高山。
度生謙光。
則又卑如橋梁。
謂菩薩和光同塵。
濟人利物。
有若此也。
○七約諸煩惱示。
示行諸煩惱。
而心常清淨。
煩惱污染。
非道也。
心常清淨。
故能通達佛道矣。
○八約魔道示。
示入于魔。
而順佛智慧。
不随他教。
魔道愚癡。
因随他教。
與佛智慧順理反。
今言菩薩雖示入于魔之非道。
其實順佛智。
而通達佛道也。
○九約二乘示。
示入聲聞。
而為衆生說未聞法。
聲聞人。
但能從佛聞說四谛聲。
而自了。
不能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今菩薩。
迹同本異。
故能于此。
而通達也。
○十約辟支佛示。
示入辟支佛。
而成就大悲。
教化衆生。
聲聞如獐獨跳。
不顧後群。
辟支如鹿於邑。
悲亦奚為。
是則于聲聞雖曰有悲。
于菩薩未為悲也。
今菩薩雖示行辟支之小悲。
實成就菩薩之大悲。
故能通達佛道也。
○十一約貧窮下賤示。
示入貧窮。
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形殘。
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
而生佛種性中。
具諸功德。
示入羸劣醜陋。
而得那羅延身。
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示入老病。
而永斷病根。
超越死畏。
貧窮形殘下賤等。
非道也。
而有寶手功德等。
佛道也。
迹行非道。
而本通佛道。
菩薩功德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十二約資生眷屬示。
示有資生。
而恒觀無常。
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彩女。
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
○十三約讷鈍示。
現于讷鈍。
而成就辯才。
總持無失。
什公曰。
如太子慕魄比之也。
○十四約邪濟示。
示入邪濟。
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肇公曰。
津河可度處。
名正濟。
險難诳處。
名邪濟。
佛道名正濟。
外道名邪濟也。
○十五約遍入諸道示。
現遍入諸道。
而斷其因緣。
衆生輪回六道。
以有十二因緣。
為之牽連故也。
菩薩先已斷此因緣。
示現入之。
是以能通達佛道也。
○十六約般涅槃示。
現于涅槃。
而不斷生死。
衆生背涅槃而順生死。
二乘背生死而順涅槃。
菩薩于是不偏不倚。
會于中道。
不斷生死。
所以能入六道。
随形化度。
現于涅槃。
所以如蓮華出水。
離于淤泥。
○三總結。
文殊師利。
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約教者。
此皆别圓地住菩薩。
乃能行之。
不入藏通菩薩之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具足十界。
本具佛界。
圓滿清淨。
即是佛道。
若九界心現起之時。
皆名非道。
行人不撥非道。
而别觀佛道。
了九界心。
無非修惡。
而此修惡乃全法界之水。
以為九法之波。
能觀修惡。
即是性惡。
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如全波即水。
水外無波。
是為觀心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也。
○二明雲何為如來種二。
初維摩問。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或問。
上問佛道。
與今問如來種。
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