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七釋觀衆生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第七 二乘觀境。
多涉于空。
菩薩觀境。
多涉于有。
涉空既招自了之譏。
涉有又堕為人之失。
惟佛行道。
空有從容。
如曰。
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方便豈非涉有。
慧豈非涉空。
則已備之前章也。
文殊複慮滞言之賓未得歸一之旨。
是故複有是問。
維摩所答。
則空有而兼到。
中道而恒居。
蓋有生可度。
豈忘情于涉有。
衆喻以觀。
豈撥智以觀空。
矧運真實之慈。
廣破三十之弊。
如是則生緣法緣而雙濟。
無緣中道而獨翔。
菩薩度生之道。
過此不知所裁也。
○二釋經文二。
初正明觀生四。
初明所觀衆生二。
初文殊以雲何觀衆生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觀于衆生。
夫所度衆生。
境也。
菩薩觀之。
觀也。
不知菩薩雲何觀之以行度脫。
故有是問。
○二維摩以二十九喻答。
維摩诘言。
譬如幻師見所幻人。
菩薩觀衆生。
為若此。
肇公曰。
幻師觀幻。
知其非真。
大士觀衆生。
有若此也。
如智者見水中月。
如鏡中見其面像。
如熱時??。
如呼聲響。
如空中雲。
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
如芭蕉堅。
如電久住。
如第五大。
如第六陰。
如第七情。
如十三入。
如十九界。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如無色界色。
如焦谷芽。
如須陀洹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
肇公曰。
阿那含雖有暫退。
必不經生也。
如阿羅漢三毒。
阿羅漢人。
雖有界外三毒。
今所雲者。
已無界内三毒也。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無生忍位菩薩。
已破根本無明。
心結永沉。
況毀禁粗事乎。
如佛煩惱習。
肇公曰。
唯有如來。
結習都盡。
如盲者見色。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肇公曰。
心馳動于内。
息出入于外。
心想既滅。
故息無出入也。
如空中鳥迹。
如石女兒。
如化人煩惱。
如夢所見已寤。
如滅度者受身。
肇公曰。
未有入涅槃而複受身者。
如無煙之火。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所度衆生。
有也。
觀之本空如衆喻。
空也。
方即有而空。
方即空而有。
駕雙輪而直運。
翥兩翅以高飛。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可謂居其本也。
○二明能被四心四。
初慈無量心二。
初文殊以雲何行慈問。
文殊師利言。
若菩薩作是觀者。
雲何行慈。
問意謂作如是觀。
乃涉于空。
行慈與樂。
乃涉于有。
此以法緣異于生緣為難。
以啟維摩不二之宗。
○二維摩以為生說斯法答二。
初正明二。
初總舉真實之慈。
維摩诘言。
菩薩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即真實慈也。
肇公曰。
衆生本空。
不能自覺。
故為說斯法。
令其自悟耳。
豈有我彼哉。
若能觀衆生空。
則心行亦空。
以此空心。
而于空中行慈者。
乃名無相真實慈也。
燈曰。
夫慈名與樂。
悲名拔苦。
然與樂時。
已自拔苦。
拔苦時已自與樂。
蓋苦樂二法。
體如冰炭。
不相為類。
衆生之苦。
過由著有。
菩薩觀空。
已度彼岸。
菩薩度生亦觀此境。
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衆生說斯空法。
以度有苦。
而無為之樂自臻。
以己所欲。
轉以施人。
故名真實慈也。
○二别開三十慈。
行寂滅慈。
無所生故。
無明之惑。
品數雖多。
大都言之。
不外乎四。
謂生住異滅。
楞嚴雲。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是也。
約惑生起之相。
則生相居首。
滅相居末。
約滅除之相。
則生相居首。
滅相居末。
故五忍以無生忍。
居初住首。
以寂滅忍。
居妙覺末。
今一往約末位言之。
故言寂滅慈。
一往非盡理故。
又曰無所生故。
然寂之為功。
既能寂滅。
豈不能寂生。
故得雲無所生故。
此慈屬無緣。
以順中道空有俱空。
而為體也。
行不熱慈。
無煩惱故。
世上奇男子。
胸中抱負不平之氣。
能為人排難解紛。
一飯之惠必酬。
睚眦之怨必報。
謂之熱腸。
以其有貪嗔癡煩惱故也。
今菩薩之慈。
視怨親于平等。
施與拔于法空。
雖似排難解紛。
然而衆生與之有緣而非熱。
即與之無緣亦非冷。
以其無貪嗔癡煩惱故也。
此慈屬法緣。
以順冤親。
俱空為體也。
行等之慈。
等三世故。
菩薩之慈。
體順四弘。
理周法界。
衆生雖無邊。
而誓願度之。
已曆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而其心不休。
當經未來恒河沙劫。
而其心不息。
正住十方無量恒河沙界。
而其心無有厭倦。
名為行等之慈。
順常住理。
等三世故。
此慈屬無緣。
以順平等為體也。
行無诤慈。
無所起故。
人心于法有所诤競者。
為于緣塵心有所起故也。
菩薩生心度生。
已安止于無住。
今之行慈。
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謂之無诤慈。
又複釋之曰。
無所起故。
此慈屬法緣。
以順無诤無起故也。
行不二慈。
内外不合故。
觀生行慈。
已分内外。
若緣之以生分别。
則根塵相合。
生死無窮。
了之如幻如化。
則人己不二。
物我皆空。
此慈兩屬。
不二屬無緣。
不合屬法緣。
行不壞慈。
畢竟盡故。
生死煩惱。
一有未盡。
則法有可壞。
惟其畢竟盡故。
是以其慈體不可壞。
此慈屬法緣。
以順盡相故也。
行堅固慈。
心無毀故。
中道無緣。
堅若金剛。
利能摧惑。
故心無毀。
行清淨慈。
諸法性淨故。
肇公曰。
真慈無相。
與法性同淨也。
此慈屬無緣也。
行無邊慈。
如虛空故。
中道無緣。
體若虛空。
本無邊際。
行阿羅漢慈。
破結賊故。
梵雲阿羅漢。
此雲破賊。
此慈屬法緣。
所謂無心攀緣衆生。
自然現益。
行菩薩慈。
安衆生故。
菩薩無心。
以安衆生為心。
此慈屬生緣。
是故雲也。
行如來慈。
得如相故。
三慈對人分之。
生緣屬菩薩。
法緣屬阿羅漢。
今無緣應屬如來。
體順中道。
故曰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
覺衆生故。
梵雲佛陀。
此言覺者。
然有三覺。
一自覺。
屬法緣。
二覺他。
屬生緣。
三覺滿。
屬無緣。
今雲覺衆生故。
分屬生緣也。
行自然慈。
無因得故。
肇公曰。
大乘之道。
無師而成。
謂之自然。
菩薩真慈。
亦無因而就。
故名自然。
此慈屬無緣也。
行菩提慈。
等一味故。
肇公曰。
平等一味無相之道。
謂之菩提。
無相真慈亦平等一味。
可名菩提也。
此慈屬乎無緣。
行無等慈。
斷諸愛故。
慈近乎愛。
愛則與衆生等。
菩薩修乎法緣。
已斷諸愛。
雖終日等。
而不與之等也。
此慈屬法緣。
行大悲慈。
導以大乘故。
不先拔苦。
所與之樂。
終非究竟。
是故慈悲。
一義異名。
導以大乘之樂。
以釋二死之苦。
名大悲慈也。
此慈屬無緣。
以導大乘故也。
行無厭慈。
觀空無我故。
肇公曰。
疲厭之情。
出于存我。
以空無我心而為慈者。
與生死相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第七 二乘觀境。
多涉于空。
菩薩觀境。
多涉于有。
涉空既招自了之譏。
涉有又堕為人之失。
惟佛行道。
空有從容。
如曰。
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方便豈非涉有。
慧豈非涉空。
則已備之前章也。
文殊複慮滞言之賓未得歸一之旨。
是故複有是問。
維摩所答。
則空有而兼到。
中道而恒居。
蓋有生可度。
豈忘情于涉有。
衆喻以觀。
豈撥智以觀空。
矧運真實之慈。
廣破三十之弊。
如是則生緣法緣而雙濟。
無緣中道而獨翔。
菩薩度生之道。
過此不知所裁也。
○二釋經文二。
初正明觀生四。
初明所觀衆生二。
初文殊以雲何觀衆生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觀于衆生。
夫所度衆生。
境也。
菩薩觀之。
觀也。
不知菩薩雲何觀之以行度脫。
故有是問。
○二維摩以二十九喻答。
維摩诘言。
譬如幻師見所幻人。
菩薩觀衆生。
為若此。
肇公曰。
幻師觀幻。
知其非真。
大士觀衆生。
有若此也。
如智者見水中月。
如鏡中見其面像。
如熱時??。
如呼聲響。
如空中雲。
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
如芭蕉堅。
如電久住。
如第五大。
如第六陰。
如第七情。
如十三入。
如十九界。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如無色界色。
如焦谷芽。
如須陀洹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
肇公曰。
阿那含雖有暫退。
必不經生也。
如阿羅漢三毒。
阿羅漢人。
雖有界外三毒。
今所雲者。
已無界内三毒也。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無生忍位菩薩。
已破根本無明。
心結永沉。
況毀禁粗事乎。
如佛煩惱習。
肇公曰。
唯有如來。
結習都盡。
如盲者見色。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肇公曰。
心馳動于内。
息出入于外。
心想既滅。
故息無出入也。
如空中鳥迹。
如石女兒。
如化人煩惱。
如夢所見已寤。
如滅度者受身。
肇公曰。
未有入涅槃而複受身者。
如無煙之火。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所度衆生。
有也。
觀之本空如衆喻。
空也。
方即有而空。
方即空而有。
駕雙輪而直運。
翥兩翅以高飛。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可謂居其本也。
○二明能被四心四。
初慈無量心二。
初文殊以雲何行慈問。
文殊師利言。
若菩薩作是觀者。
雲何行慈。
問意謂作如是觀。
乃涉于空。
行慈與樂。
乃涉于有。
此以法緣異于生緣為難。
以啟維摩不二之宗。
○二維摩以為生說斯法答二。
初正明二。
初總舉真實之慈。
維摩诘言。
菩薩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衆生說如斯法。
是即真實慈也。
肇公曰。
衆生本空。
不能自覺。
故為說斯法。
令其自悟耳。
豈有我彼哉。
若能觀衆生空。
則心行亦空。
以此空心。
而于空中行慈者。
乃名無相真實慈也。
燈曰。
夫慈名與樂。
悲名拔苦。
然與樂時。
已自拔苦。
拔苦時已自與樂。
蓋苦樂二法。
體如冰炭。
不相為類。
衆生之苦。
過由著有。
菩薩觀空。
已度彼岸。
菩薩度生亦觀此境。
作是觀已。
自念我當為衆生說斯空法。
以度有苦。
而無為之樂自臻。
以己所欲。
轉以施人。
故名真實慈也。
○二别開三十慈。
行寂滅慈。
無所生故。
無明之惑。
品數雖多。
大都言之。
不外乎四。
謂生住異滅。
楞嚴雲。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是也。
約惑生起之相。
則生相居首。
滅相居末。
約滅除之相。
則生相居首。
滅相居末。
故五忍以無生忍。
居初住首。
以寂滅忍。
居妙覺末。
今一往約末位言之。
故言寂滅慈。
一往非盡理故。
又曰無所生故。
然寂之為功。
既能寂滅。
豈不能寂生。
故得雲無所生故。
此慈屬無緣。
以順中道空有俱空。
而為體也。
行不熱慈。
無煩惱故。
世上奇男子。
胸中抱負不平之氣。
能為人排難解紛。
一飯之惠必酬。
睚眦之怨必報。
謂之熱腸。
以其有貪嗔癡煩惱故也。
今菩薩之慈。
視怨親于平等。
施與拔于法空。
雖似排難解紛。
然而衆生與之有緣而非熱。
即與之無緣亦非冷。
以其無貪嗔癡煩惱故也。
此慈屬法緣。
以順冤親。
俱空為體也。
行等之慈。
等三世故。
菩薩之慈。
體順四弘。
理周法界。
衆生雖無邊。
而誓願度之。
已曆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而其心不休。
當經未來恒河沙劫。
而其心不息。
正住十方無量恒河沙界。
而其心無有厭倦。
名為行等之慈。
順常住理。
等三世故。
此慈屬無緣。
以順平等為體也。
行無诤慈。
無所起故。
人心于法有所诤競者。
為于緣塵心有所起故也。
菩薩生心度生。
已安止于無住。
今之行慈。
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謂之無诤慈。
又複釋之曰。
無所起故。
此慈屬法緣。
以順無诤無起故也。
行不二慈。
内外不合故。
觀生行慈。
已分内外。
若緣之以生分别。
則根塵相合。
生死無窮。
了之如幻如化。
則人己不二。
物我皆空。
此慈兩屬。
不二屬無緣。
不合屬法緣。
行不壞慈。
畢竟盡故。
生死煩惱。
一有未盡。
則法有可壞。
惟其畢竟盡故。
是以其慈體不可壞。
此慈屬法緣。
以順盡相故也。
行堅固慈。
心無毀故。
中道無緣。
堅若金剛。
利能摧惑。
故心無毀。
行清淨慈。
諸法性淨故。
肇公曰。
真慈無相。
與法性同淨也。
此慈屬無緣也。
行無邊慈。
如虛空故。
中道無緣。
體若虛空。
本無邊際。
行阿羅漢慈。
破結賊故。
梵雲阿羅漢。
此雲破賊。
此慈屬法緣。
所謂無心攀緣衆生。
自然現益。
行菩薩慈。
安衆生故。
菩薩無心。
以安衆生為心。
此慈屬生緣。
是故雲也。
行如來慈。
得如相故。
三慈對人分之。
生緣屬菩薩。
法緣屬阿羅漢。
今無緣應屬如來。
體順中道。
故曰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
覺衆生故。
梵雲佛陀。
此言覺者。
然有三覺。
一自覺。
屬法緣。
二覺他。
屬生緣。
三覺滿。
屬無緣。
今雲覺衆生故。
分屬生緣也。
行自然慈。
無因得故。
肇公曰。
大乘之道。
無師而成。
謂之自然。
菩薩真慈。
亦無因而就。
故名自然。
此慈屬無緣也。
行菩提慈。
等一味故。
肇公曰。
平等一味無相之道。
謂之菩提。
無相真慈亦平等一味。
可名菩提也。
此慈屬乎無緣。
行無等慈。
斷諸愛故。
慈近乎愛。
愛則與衆生等。
菩薩修乎法緣。
已斷諸愛。
雖終日等。
而不與之等也。
此慈屬法緣。
行大悲慈。
導以大乘故。
不先拔苦。
所與之樂。
終非究竟。
是故慈悲。
一義異名。
導以大乘之樂。
以釋二死之苦。
名大悲慈也。
此慈屬無緣。
以導大乘故也。
行無厭慈。
觀空無我故。
肇公曰。
疲厭之情。
出于存我。
以空無我心而為慈者。
與生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