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二遣文殊師利菩薩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準上可知。
○二釋經文三。
初如來敕遣。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公曰。
文殊師利。
秦言妙德。
經雲。
曾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
○二菩薩謙辭二。
初謙難酬對。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
難為酬對。
肇公曰。
文殊将适群心。
而奉使命。
故先歎淨名之德。
以生衆會難遭之想。
故歎其人道尊難為酬對。
燈曰。
淨名法會廣大難思。
當賓主之盤桓。
必砧椎以相對。
匠成法器。
豈小緣哉。
故微維摩。
無足以為主。
微文殊。
無足以為賓。
先衆人之無堪。
後妙德之難酬。
固當奉命緻辭。
以成一時之嘉會也。
○二歎其功德。
深達實相。
善說法要。
辯才無滞。
智慧無礙。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降伏衆魔。
遊戲神通。
其慧方便。
皆已得度。
深達實相。
所證之體深也。
善說法要等。
所起之用大也。
一切菩薩法式盡知行因。
出假之智熟也。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所帶之果滿也。
降魔神通。
智慧方便。
此之三者。
莫不到于彼岸。
若斯人者。
豈易酬對哉。
○三菩薩承命二。
初正叙承命。
雖然。
當承佛聖旨。
詣彼問疾。
在己雖難酬對。
奉旨或可一往。
蓋奉旨問疾。
則佛之威神。
必當加被。
庶乎有濟耳。
○二叙其威儀五。
初大衆念往。
于是衆中。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
鹹作是念。
今二大士。
文殊師利維摩诘共談。
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
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
皆欲随從。
庵羅園衆。
聲聞共有八千。
佛常随衆。
亦有千二百五十人。
餘不同往者。
當有二義。
一以五百機熟。
宜獲此會生酥之益。
故皆同往。
餘未有益。
故不往也。
二以佛座說法。
不可盡空。
餘衆不往。
留以侍佛耳。
○二菩薩來儀。
于是文殊師利。
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
恭敬圍繞。
入毗耶離大城。
○三大士預式。
爾時長者維摩诘心念。
今文殊師利。
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
空其室内。
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唯置一床。
以疾而卧。
生公曰。
念以空室。
示有虛納之懷。
有去故空。
密在用标宗緻。
肇公曰。
現疾之興。
事在今也。
空室去侍。
以生言端。
惟置一床。
借座之所由也。
燈曰。
室空。
表本寂光土也。
空室。
表應用迹也。
物有去留。
空無來往。
釋故迹以來新應。
室容廣座。
乃塵中而現刹。
不思議用有本者。
如是也。
○四菩薩入見。
文殊師利。
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
無諸所有。
獨寝一床。
○五賓主款酬二。
初大士美其來儀。
時維摩诘言。
善來文殊師利。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此善文殊從體起用。
依本垂迹。
二相為用之妙也。
法身之本。
曷有往來。
可見之相。
不妨從法垂應。
依體起用。
是則以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也。
○二菩薩以款叙對。
文殊師利言。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來已更不來者。
無有來相也。
去已更不去者。
無有去相也。
見相亦然。
蓋聖人垂迹。
如水之波。
波有千差。
水性恒一。
不以千差令水性異。
從法起應。
全體即法。
法無去來。
應豈不同。
故文殊答之若此也。
○初正問其疾二。
初先騰己辭。
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甯可忍不。
療治有損。
不至增乎。
此以疾同世人。
如尋常問疾之言。
故且泛然問起也。
○二方緻佛問。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緻問無量。
言佛之問疾于居士者。
其問極長也。
儒書明病因五行生克。
佛法明病因四大增損。
言雖似異。
理實攸同。
近西天外道利馬豆。
破佛法雲。
人身不禀地大。
但三大而已。
病亦三大。
此固西天外道之通說。
不知四大皆有總别二義。
總則俱遍。
别則随衆生抟聚。
以為之身。
四大調和。
人則無病。
一大不調。
則百一病生。
四大俱不調。
則四百四病一時俱生。
不調秪是增損耳。
○三自伸其問二。
初凡緻三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當雲何滅。
○二凡緻三答三。
初答病之久近。
維摩诘言。
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
肇公曰。
答久近也。
菩薩何疾。
悲彼而生疾耳。
群生之疾。
癡愛為本。
菩薩之疾。
大悲為源。
夫高由下起。
是因非生。
所以悲疾之興。
出于癡愛。
而癡愛無緒。
莫識其源。
吾疾久近。
與之同根。
此明悲疾之始。
不必就己言也。
○二答病當何滅三。
初法說二。
初标。
以一切衆生病。
是故我病。
若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
則我病滅。
肇公曰。
答滅也。
大士之病。
因彼生耳。
彼病既滅。
吾複何患。
然以群生無邊癡愛無際。
大悲所被。
與之齊量。
故前悲無窮。
以癡愛為際。
後悲無極。
與群生俱滅。
此因悲所及。
以明悲滅之不近也。
○二釋。
所以者何。
菩薩為衆生故入生死。
有生死。
則有病。
若衆生得離病者。
則菩薩無複病。
肇公曰。
夫法身無生。
況複有形。
既無有形。
病何由起。
然為彼受生。
不得無形。
既有形也。
不得無患。
故随其久近。
與之同疾。
若彼離病。
菩薩則無複病也。
○二譬說。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其子得病。
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
父母亦愈。
○三合法。
菩薩如是。
于諸衆生。
愛之若子。
衆生病。
則菩薩病。
衆生病愈。
菩薩亦愈。
○三答病之因起。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
菩薩疾者。
以大悲起。
○三問室空無侍二。
初發二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一問室空。
一問無侍。
○二以二答二。
初答室空問二。
初正答其問。
維摩诘言。
諸佛國土。
亦複皆空。
維摩室空。
本以表寂光妙土。
今言諸佛國土。
即寂光也。
雖是寂光。
亦具下之三土。
如以金粟自居。
即寂光諸菩薩居。
即實報。
二乘人居。
即方便。
長者居士同居。
即凡聖。
今雲國土。
則四土俱該。
空則俱空。
今言寂光。
乃究竟上品。
惟具常樂我淨之德。
了無三惑二死之相。
故言為空。
非如小乘。
三脫初門之空以無一物者為空也下文借座燈王。
乞食香積。
一多無礙。
小大相容。
不思議解脫。
皆本乎此。
大師所謂真淨解脫也。
○二因答反問二。
初三問答明果德之空三。
初一問答以何為空二。
初問。
又問以何為空。
肇公曰。
室中以無物為空。
佛土以何為空。
将辨畢竟空義也。
○二答。
答曰以空空。
上空。
如來能證報智空也。
下空。
如來所證法身空也。
法身之空。
含生本具。
因無報智。
法身不顯。
是故室空之空。
複須維摩報智以空其室空去室有。
意在乎此。
文殊之問。
以何為空。
正問乎智。
維摩玄會。
故以空空答之。
○三問答空何用空二。
初問。
又問空何用空。
文殊問意。
法身之理本空。
何用報智以空之耶。
○二答。
答曰以無分别空故空。
此答存乎兩意。
一以法身本無分别。
若不達空。
則堕于分别。
故以無分别是空。
故宜空之。
一以衆生堕于分别。
不契于空。
故成生死煩惱。
是故欲證此空。
宜以空而契無分别之空理也。
○三一問答空可分别二。
初問。
又問空可分别耶。
○二答。
答曰分别亦空。
夫智者愚之對。
所以愚者。
以無分别故也。
既以無分别為愚。
則智有分别可知矣。
第有緣塵不緣塵之異。
凡夫背于本覺。
堕落緣塵。
故分别成識。
菩薩照于法身。
不落緣塵。
故分别成智。
故凡夫有分别。
與無分别。
二皆成愚。
菩薩有分别。
與無分别。
二皆成智。
蓋菩薩有分别者。
寂而常照也。
無分别者。
照而常寂也。
惟其照而常寂。
故曰分别亦空。
肇公亦雲。
向之言分别者。
分别于無分别耳。
若能無心于分别。
而分别于無分别者。
雖複終日分别。
而未嘗分别也。
故曰分别亦空。
但肇公之言雖美。
指歸之要弗顯。
不能使人有下手處耳。
上諸問答。
要知皆就現事以明。
如丈室中。
室空本虛。
虛則無礙。
物則成礙矣。
喻佛國本空。
衆生情存則礙。
菩薩以智而空其情。
即以空空也。
文殊又問室空本空。
何須更用其空。
答以室空則無分别。
無分别則空。
故宜空之。
正以空則一相而無分别。
無分别故空。
一有物。
則緣塵生。
故曰以無分别空故空。
文殊又問。
室若有物。
即有分别。
豈不空可分别耶。
答曰。
分别亦空。
意謂此屬衆情。
則有物有分别。
以理觀之。
則非但有物皆空。
即分别者亦空。
故曰分别亦空。
此章本寄事以明理。
故重辨之。
○二三問答明因人之空三。
初一問答空當何求二。
初問。
又問空當于何求。
上明果德之空。
乃約法報以明境智。
不了之徒。
将謂室空在于維摩。
而初心絕分。
邪正迥隔。
故文殊問起。
冀維摩有以決之。
○二答。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六十二見。
外道心行理外所執之邪解也。
二使中屬刀面利使。
利屬分别。
功勝刀背鈍使。
約修言之。
屬于修染。
溯流尋源。
屬于性染。
性染與性淨同體。
迷而為修。
雖染淨成異。
悟之即性。
則染淨不二。
故知性染。
乃佛性之異名也。
蓋真如之體。
性具十界。
其體不變。
而能随乎染淨之緣。
随淨緣。
則能為佛為淨為善為正。
随染緣。
則能為九為染為惡為邪。
故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今言當于六十二見中以求佛果法報境智。
即是令觀修染即性染。
性染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淨也。
○二一問答見當何求二。
初問。
又問六十二見。
當于何求。
○二答。
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肇公曰。
舍邪見名解脫。
背解脫名邪見。
然則邪解相靡。
孰為其源。
為其源者。
一而已矣。
故求諸解脫。
當本之邪見也。
燈曰。
解脫。
真如性中之淨分也。
邪見。
真如性中之染分也。
既皆真如。
則邪正靡殊。
若随染緣。
順流而出。
即成乎邪。
今雲邪見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是令溯流歸源。
舍其異。
而求夫同也。
○三一問答解脫何求二。
初問。
又問諸佛解脫。
當于何求。
○二答。
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夫邪見迷也。
解脫悟也。
皆修也。
非性也。
末也。
非本也。
循其流。
則千差競起。
不能不以之異。
溯其源。
則一道平等。
不能不以之同。
故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正以衆生心行。
一念體具十界性相。
無不周足。
可以為邪。
可以為正。
可以為生。
可以為佛。
故諸佛解脫令于衆生心行中求也。
是則邪見解脫。
皆本于心行。
外道逆性求之不善。
故成邪見。
諸佛順性以善求之。
故成解脫。
解脫者何。
即前所示國土皆空。
以空空。
無分别空。
皆其事也。
一經所明。
大體大宗。
與夫解脫大用。
莫不本諸于此。
維摩卧疾。
其有由矣。
觀解者。
觀一念介爾之心。
即方丈室也。
以中觀之智。
觀此一念。
即靜而動。
即明而昏。
即維摩示現有疾也。
了達全空。
即去室中所有。
佛國亦空也。
如是以能空觀智。
空其所觀之境。
即空空也。
了無能所可得。
即以無分别空故空。
分别亦空也。
觀此一心性具五陰。
一一皆為法界。
如帝網珠。
重重無盡。
互為賓主。
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等雲雲。
即空空等。
當于六十二見中求也。
如此之見。
與佛法界等。
即六十二見當于諸佛解脫中求也。
無邊刹海。
不隔毫端。
即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也。
○二答無侍問二。
初正答。
又仁所問。
何無侍者。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
皆吾侍也。
夫恭己順命。
給侍所需。
謂之侍。
反是。
則非也。
苟以是為是。
以反為非。
則境有所揀。
理存乎僞。
是非雜糅于神襟。
邪正紏紛于觀道。
非惟逆者以為逆。
即順者亦反為逆矣。
今大士則了魔如佛如。
求解脫于諸見之中。
乃無邪而不正。
無逆而非順。
矧欲界皆魔界。
欲境皆魔境。
了之諸法實相。
則一切皆佛。
随之緣塵分别。
則一切皆邪。
故善達道者。
泾渭雖分而不分。
薰莸雖辨而不辨可也。
○二徴釋。
所以者何。
衆魔者樂生死。
菩薩于生死而不舍。
外道者樂諸見。
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肇公曰。
魔樂着五欲。
不求出世。
故系之以生死。
異學雖求出世。
而執着己道。
故系之以邪見。
大士觀生死同涅槃。
故能不舍。
觀邪見同正見。
故能不動。
不動不舍。
故能即之為侍也。
觀解者。
破去見思生死。
乃以聲聞僧而為侍者也。
即煩惱生死。
觀之為菩提涅槃。
乃以衆魔外道而為侍者也。
○三問此疾相因三。
初問所疾何相二。
初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所疾。
為何等相。
問疾何相者。
欲顯衆生之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準上可知。
○二釋經文三。
初如來敕遣。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公曰。
文殊師利。
秦言妙德。
經雲。
曾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
○二菩薩謙辭二。
初謙難酬對。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
難為酬對。
肇公曰。
文殊将适群心。
而奉使命。
故先歎淨名之德。
以生衆會難遭之想。
故歎其人道尊難為酬對。
燈曰。
淨名法會廣大難思。
當賓主之盤桓。
必砧椎以相對。
匠成法器。
豈小緣哉。
故微維摩。
無足以為主。
微文殊。
無足以為賓。
先衆人之無堪。
後妙德之難酬。
固當奉命緻辭。
以成一時之嘉會也。
○二歎其功德。
深達實相。
善說法要。
辯才無滞。
智慧無礙。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降伏衆魔。
遊戲神通。
其慧方便。
皆已得度。
深達實相。
所證之體深也。
善說法要等。
所起之用大也。
一切菩薩法式盡知行因。
出假之智熟也。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所帶之果滿也。
降魔神通。
智慧方便。
此之三者。
莫不到于彼岸。
若斯人者。
豈易酬對哉。
○三菩薩承命二。
初正叙承命。
雖然。
當承佛聖旨。
詣彼問疾。
在己雖難酬對。
奉旨或可一往。
蓋奉旨問疾。
則佛之威神。
必當加被。
庶乎有濟耳。
○二叙其威儀五。
初大衆念往。
于是衆中。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
鹹作是念。
今二大士。
文殊師利維摩诘共談。
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
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
皆欲随從。
庵羅園衆。
聲聞共有八千。
佛常随衆。
亦有千二百五十人。
餘不同往者。
當有二義。
一以五百機熟。
宜獲此會生酥之益。
故皆同往。
餘未有益。
故不往也。
二以佛座說法。
不可盡空。
餘衆不往。
留以侍佛耳。
○二菩薩來儀。
于是文殊師利。
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
恭敬圍繞。
入毗耶離大城。
○三大士預式。
爾時長者維摩诘心念。
今文殊師利。
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
空其室内。
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唯置一床。
以疾而卧。
生公曰。
念以空室。
示有虛納之懷。
有去故空。
密在用标宗緻。
肇公曰。
現疾之興。
事在今也。
空室去侍。
以生言端。
惟置一床。
借座之所由也。
燈曰。
室空。
表本寂光土也。
空室。
表應用迹也。
物有去留。
空無來往。
釋故迹以來新應。
室容廣座。
乃塵中而現刹。
不思議用有本者。
如是也。
○四菩薩入見。
文殊師利。
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
無諸所有。
獨寝一床。
○五賓主款酬二。
初大士美其來儀。
時維摩诘言。
善來文殊師利。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此善文殊從體起用。
依本垂迹。
二相為用之妙也。
法身之本。
曷有往來。
可見之相。
不妨從法垂應。
依體起用。
是則以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也。
○二菩薩以款叙對。
文殊師利言。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來已更不來者。
無有來相也。
去已更不去者。
無有去相也。
見相亦然。
蓋聖人垂迹。
如水之波。
波有千差。
水性恒一。
不以千差令水性異。
從法起應。
全體即法。
法無去來。
應豈不同。
故文殊答之若此也。
○初正問其疾二。
初先騰己辭。
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甯可忍不。
療治有損。
不至增乎。
此以疾同世人。
如尋常問疾之言。
故且泛然問起也。
○二方緻佛問。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緻問無量。
言佛之問疾于居士者。
其問極長也。
儒書明病因五行生克。
佛法明病因四大增損。
言雖似異。
理實攸同。
近西天外道利馬豆。
破佛法雲。
人身不禀地大。
但三大而已。
病亦三大。
此固西天外道之通說。
不知四大皆有總别二義。
總則俱遍。
别則随衆生抟聚。
以為之身。
四大調和。
人則無病。
一大不調。
則百一病生。
四大俱不調。
則四百四病一時俱生。
不調秪是增損耳。
○三自伸其問二。
初凡緻三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當雲何滅。
○二凡緻三答三。
初答病之久近。
維摩诘言。
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
肇公曰。
答久近也。
菩薩何疾。
悲彼而生疾耳。
群生之疾。
癡愛為本。
菩薩之疾。
大悲為源。
夫高由下起。
是因非生。
所以悲疾之興。
出于癡愛。
而癡愛無緒。
莫識其源。
吾疾久近。
與之同根。
此明悲疾之始。
不必就己言也。
○二答病當何滅三。
初法說二。
初标。
以一切衆生病。
是故我病。
若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
則我病滅。
肇公曰。
答滅也。
大士之病。
因彼生耳。
彼病既滅。
吾複何患。
然以群生無邊癡愛無際。
大悲所被。
與之齊量。
故前悲無窮。
以癡愛為際。
後悲無極。
與群生俱滅。
此因悲所及。
以明悲滅之不近也。
○二釋。
所以者何。
菩薩為衆生故入生死。
有生死。
則有病。
若衆生得離病者。
則菩薩無複病。
肇公曰。
夫法身無生。
況複有形。
既無有形。
病何由起。
然為彼受生。
不得無形。
既有形也。
不得無患。
故随其久近。
與之同疾。
若彼離病。
菩薩則無複病也。
○二譬說。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其子得病。
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
父母亦愈。
○三合法。
菩薩如是。
于諸衆生。
愛之若子。
衆生病。
則菩薩病。
衆生病愈。
菩薩亦愈。
○三答病之因起。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
菩薩疾者。
以大悲起。
○三問室空無侍二。
初發二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一問室空。
一問無侍。
○二以二答二。
初答室空問二。
初正答其問。
維摩诘言。
諸佛國土。
亦複皆空。
維摩室空。
本以表寂光妙土。
今言諸佛國土。
即寂光也。
雖是寂光。
亦具下之三土。
如以金粟自居。
即寂光諸菩薩居。
即實報。
二乘人居。
即方便。
長者居士同居。
即凡聖。
今雲國土。
則四土俱該。
空則俱空。
今言寂光。
乃究竟上品。
惟具常樂我淨之德。
了無三惑二死之相。
故言為空。
非如小乘。
三脫初門之空以無一物者為空也下文借座燈王。
乞食香積。
一多無礙。
小大相容。
不思議解脫。
皆本乎此。
大師所謂真淨解脫也。
○二因答反問二。
初三問答明果德之空三。
初一問答以何為空二。
初問。
又問以何為空。
肇公曰。
室中以無物為空。
佛土以何為空。
将辨畢竟空義也。
○二答。
答曰以空空。
上空。
如來能證報智空也。
下空。
如來所證法身空也。
法身之空。
含生本具。
因無報智。
法身不顯。
是故室空之空。
複須維摩報智以空其室空去室有。
意在乎此。
文殊之問。
以何為空。
正問乎智。
維摩玄會。
故以空空答之。
○三問答空何用空二。
初問。
又問空何用空。
文殊問意。
法身之理本空。
何用報智以空之耶。
○二答。
答曰以無分别空故空。
此答存乎兩意。
一以法身本無分别。
若不達空。
則堕于分别。
故以無分别是空。
故宜空之。
一以衆生堕于分别。
不契于空。
故成生死煩惱。
是故欲證此空。
宜以空而契無分别之空理也。
○三一問答空可分别二。
初問。
又問空可分别耶。
○二答。
答曰分别亦空。
夫智者愚之對。
所以愚者。
以無分别故也。
既以無分别為愚。
則智有分别可知矣。
第有緣塵不緣塵之異。
凡夫背于本覺。
堕落緣塵。
故分别成識。
菩薩照于法身。
不落緣塵。
故分别成智。
故凡夫有分别。
與無分别。
二皆成愚。
菩薩有分别。
與無分别。
二皆成智。
蓋菩薩有分别者。
寂而常照也。
無分别者。
照而常寂也。
惟其照而常寂。
故曰分别亦空。
肇公亦雲。
向之言分别者。
分别于無分别耳。
若能無心于分别。
而分别于無分别者。
雖複終日分别。
而未嘗分别也。
故曰分别亦空。
但肇公之言雖美。
指歸之要弗顯。
不能使人有下手處耳。
上諸問答。
要知皆就現事以明。
如丈室中。
室空本虛。
虛則無礙。
物則成礙矣。
喻佛國本空。
衆生情存則礙。
菩薩以智而空其情。
即以空空也。
文殊又問室空本空。
何須更用其空。
答以室空則無分别。
無分别則空。
故宜空之。
正以空則一相而無分别。
無分别故空。
一有物。
則緣塵生。
故曰以無分别空故空。
文殊又問。
室若有物。
即有分别。
豈不空可分别耶。
答曰。
分别亦空。
意謂此屬衆情。
則有物有分别。
以理觀之。
則非但有物皆空。
即分别者亦空。
故曰分别亦空。
此章本寄事以明理。
故重辨之。
○二三問答明因人之空三。
初一問答空當何求二。
初問。
又問空當于何求。
上明果德之空。
乃約法報以明境智。
不了之徒。
将謂室空在于維摩。
而初心絕分。
邪正迥隔。
故文殊問起。
冀維摩有以決之。
○二答。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六十二見。
外道心行理外所執之邪解也。
二使中屬刀面利使。
利屬分别。
功勝刀背鈍使。
約修言之。
屬于修染。
溯流尋源。
屬于性染。
性染與性淨同體。
迷而為修。
雖染淨成異。
悟之即性。
則染淨不二。
故知性染。
乃佛性之異名也。
蓋真如之體。
性具十界。
其體不變。
而能随乎染淨之緣。
随淨緣。
則能為佛為淨為善為正。
随染緣。
則能為九為染為惡為邪。
故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今言當于六十二見中以求佛果法報境智。
即是令觀修染即性染。
性染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淨也。
○二一問答見當何求二。
初問。
又問六十二見。
當于何求。
○二答。
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肇公曰。
舍邪見名解脫。
背解脫名邪見。
然則邪解相靡。
孰為其源。
為其源者。
一而已矣。
故求諸解脫。
當本之邪見也。
燈曰。
解脫。
真如性中之淨分也。
邪見。
真如性中之染分也。
既皆真如。
則邪正靡殊。
若随染緣。
順流而出。
即成乎邪。
今雲邪見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是令溯流歸源。
舍其異。
而求夫同也。
○三一問答解脫何求二。
初問。
又問諸佛解脫。
當于何求。
○二答。
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夫邪見迷也。
解脫悟也。
皆修也。
非性也。
末也。
非本也。
循其流。
則千差競起。
不能不以之異。
溯其源。
則一道平等。
不能不以之同。
故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正以衆生心行。
一念體具十界性相。
無不周足。
可以為邪。
可以為正。
可以為生。
可以為佛。
故諸佛解脫令于衆生心行中求也。
是則邪見解脫。
皆本于心行。
外道逆性求之不善。
故成邪見。
諸佛順性以善求之。
故成解脫。
解脫者何。
即前所示國土皆空。
以空空。
無分别空。
皆其事也。
一經所明。
大體大宗。
與夫解脫大用。
莫不本諸于此。
維摩卧疾。
其有由矣。
觀解者。
觀一念介爾之心。
即方丈室也。
以中觀之智。
觀此一念。
即靜而動。
即明而昏。
即維摩示現有疾也。
了達全空。
即去室中所有。
佛國亦空也。
如是以能空觀智。
空其所觀之境。
即空空也。
了無能所可得。
即以無分别空故空。
分别亦空也。
觀此一心性具五陰。
一一皆為法界。
如帝網珠。
重重無盡。
互為賓主。
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等雲雲。
即空空等。
當于六十二見中求也。
如此之見。
與佛法界等。
即六十二見當于諸佛解脫中求也。
無邊刹海。
不隔毫端。
即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也。
○二答無侍問二。
初正答。
又仁所問。
何無侍者。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
皆吾侍也。
夫恭己順命。
給侍所需。
謂之侍。
反是。
則非也。
苟以是為是。
以反為非。
則境有所揀。
理存乎僞。
是非雜糅于神襟。
邪正紏紛于觀道。
非惟逆者以為逆。
即順者亦反為逆矣。
今大士則了魔如佛如。
求解脫于諸見之中。
乃無邪而不正。
無逆而非順。
矧欲界皆魔界。
欲境皆魔境。
了之諸法實相。
則一切皆佛。
随之緣塵分别。
則一切皆邪。
故善達道者。
泾渭雖分而不分。
薰莸雖辨而不辨可也。
○二徴釋。
所以者何。
衆魔者樂生死。
菩薩于生死而不舍。
外道者樂諸見。
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肇公曰。
魔樂着五欲。
不求出世。
故系之以生死。
異學雖求出世。
而執着己道。
故系之以邪見。
大士觀生死同涅槃。
故能不舍。
觀邪見同正見。
故能不動。
不動不舍。
故能即之為侍也。
觀解者。
破去見思生死。
乃以聲聞僧而為侍者也。
即煩惱生死。
觀之為菩提涅槃。
乃以衆魔外道而為侍者也。
○三問此疾相因三。
初問所疾何相二。
初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所疾。
為何等相。
問疾何相者。
欲顯衆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