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疾同無相也。
○二答。
維摩诘言。
我病無形。
不可見。
此不必言大悲無疾故無形不可見。
當直就衆生之病。
亦本無有形。
同大士之病無形之不可見。
若單指大士。
即無意味矣。
○二問此病何合二。
初問。
又問此病。
身合耶。
心合耶。
文殊三問。
本宜相連。
既問所疾何相。
必與身心相合。
若與身心相合。
則四大之中。
定屬何大。
即維摩之三答。
亦應相連。
今間隔問答。
則隻須我病無形不可見。
一答俱消。
下無置喙之地矣。
是以問答間隔言之。
○二答。
答曰。
非身合。
身相離故。
亦非心合。
心如幻故。
肇公曰。
身相離。
則非身。
心如幻。
則非心。
身心既無。
病與誰合。
無合故無病。
無病故不可見也。
○三問何大之病二。
初問。
又問地大。
水大。
火大。
風大。
于此四大。
何大之病。
什公曰。
此将明病所由起。
病所由起。
不以一事。
必由四大假會而生。
假會而生。
則病無自性。
無自性。
則同上不可見也。
此雖明病所因起。
乃明所以無病也。
○二答二。
初明即大離大。
答曰。
是病非地大。
亦不離地大。
水火。
風大。
亦複如是。
肇公曰。
四大本性。
自無患也。
衆緣既會。
增損相克。
患以之生耳。
欲言有病。
本性自無。
欲言無病。
相假而有。
故病非地。
亦不離地。
餘大類爾也。
○二明衆病我病。
而衆生病。
從四大起。
以其有病。
是故我病。
衆生四大之病。
本無而有。
我大悲病。
故亦因之。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根塵相對而有。
此因緣生法。
我說即空。
即是病非四大也。
亦名為假名。
即亦不離四大也。
亦名中道。
雙照空有。
即以其衆生有病。
是故我病也。
○四問雲何慰喻三。
初問。
爾時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言。
菩薩應雲何慰谕有疾菩薩。
涅槃經明五行。
一聖行。
二梵行。
三天行。
此三乃菩薩自行之法也。
四病行。
五嬰兒行。
此二乃菩薩利生之法也。
今大士示疾。
即病行也。
然有初後因果之不同。
既已示同衆生之有病。
則不病者。
應慰喻有病之人。
如如來之遣弟子問疾于維摩。
亦慰喻之一方耳。
此或是以果人慰果人。
或是以果人慰因人。
今文殊所問。
乃後心慰初心之事。
以示處疾之法也。
○二答六。
初不偏四印示慰喻。
維摩诘言。
說身無常。
不說厭離于身。
說身有苦。
不說樂于涅槃。
說身無我。
而說教導衆生。
說身空寂。
不說畢竟寂滅。
肇公曰。
慰喻之法。
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着。
不應為說厭離令取證也。
不觀無常不厭離者。
凡夫也。
觀無常而厭離者。
二乘也。
觀無常不厭離者。
菩薩也。
是以應慰喻初學。
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此大士慰喻之法也。
什公曰。
随其利鈍。
故說有廣略。
譬如大樹非一斧所傾。
根由既深。
非一法能除。
或有雖聞無常謂言不苦。
則為說苦。
既聞苦。
便謂有苦樂之主。
故說無我及空也。
肇公曰。
雖見身苦。
而不樂涅槃之樂。
雖知無我。
不以衆生空故阙于教導。
雖見身空。
不取涅槃畢竟之道。
故能安住生死。
與衆生同疾。
是以慰喻之家。
宜說其所應行。
所不應行不宜說也。
○二不入三世示慰喻。
說悔先罪。
而不說入于過去。
什公曰。
今日之事。
必由先罪。
故教令悔先罪也。
既言有先罪。
則似罪有常性入于過去。
故為說不入過去。
去其常想也。
肇公曰。
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
往罪雖系人。
不言罪有常性。
從未來至現在。
從現在入過去也。
○三念己愍彼示慰喻。
以己之疾。
愍于彼疾。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什公曰。
令其推己而悲物也。
當念言。
我今微疾。
苦痛尚爾。
況惡趣衆生受無量苦也。
無盡劫來。
受苦無量。
未曾為道。
為道受苦。
必獲大利。
既以此自喻。
又當念饒益衆生令得利也。
肇公曰。
當尋宿世受苦無量。
今苦須臾。
何足緻憂。
但當力疾救彼苦耳。
○四修福淨命示慰喻。
憶所修福。
念于淨命。
什公曰。
外國法。
從生至終。
所作福業。
一一書記。
若命終時。
傍人為說。
令其恃福心不憂畏也。
淨命。
即正念也。
自念從生至今。
常行正命。
必之善趣。
吾将何畏也。
肇公曰。
勿為救身疾起邪命也。
邪命。
謂為命谄飾要利存生也。
○五弗憂精進示慰喻。
勿生憂惱。
常起精進。
什公曰。
雖身逝命終。
而意不舍也。
○六當作醫王示慰喻。
當作醫王。
療治衆病。
什公曰。
令其因病發弘誓。
如是諸病。
無能救者。
當作法醫療治衆病也。
○二結。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性具十界。
雖觀六凡。
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即六凡。
而四聖四德宛然。
即不偏四印。
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即常住真心。
即不入三世。
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中。
罪性本空。
即忏悔以示慰喻也。
初觀一心。
三惑浩然。
愍後一心。
三惑亦爾。
念己苦故。
以愍他苦。
即念己愍彼以示慰喻也。
觀心即佛。
其福至大。
依此正命。
安而住之。
即修福淨命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性常樂我淨。
精觀不退。
即弗憂精進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即佛心。
中道遮照。
能治昏動之病。
即當作醫王以示慰喻也。
○六問雲何調伏二。
初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有疾菩薩。
雲何調伏其心。
肇公曰。
上問慰喻之宜。
今問調心之法。
外有善喻。
内有善調。
則能彌曆生死。
與群生同疾。
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
此即淨名居疾之所由也。
将示初學處疾之道。
故生斯問。
○二答調伏問中。
文有三段。
義同纓絡經三觀。
一從假入空觀。
亦名二谛觀。
二從空入假觀。
亦名平等觀。
二空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天台大師。
釋其意雲。
初從假入空觀者。
假是虛妄。
俗谛也。
空是審實。
真谛也。
令欲去俗歸真。
故言從假入空觀。
假是入空之诠。
先須觀假知假虛妄而得會真。
故言二谛觀。
此觀若成。
即證一切智也。
與此經先空人假。
次空法假。
調伏其心同。
今先約從假入空明調伏二。
初破人假入空三。
初檢誰受病者。
維摩诘言。
有疾菩薩。
應作是念。
今我此病。
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
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
肇公曰。
處疾之法。
要先知其病本。
病之生也。
皆由前世妄想颠倒。
妄想颠倒。
故煩惱以生。
煩惱既生。
不得無身。
既有身也。
不得無患。
逆尋其本。
虛妄不實。
本既不實。
誰受病者。
此明始行者初習無我觀也。
○二釋身亦無主。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
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
身亦無我。
肇公曰。
釋無我義也。
四大和合。
假名為身耳。
四大既無主。
身我何由生。
譬一沙無油。
聚沙亦然也。
主我一物異名爾。
○三示不應生着。
又此病起。
皆由着我。
是故于我不應生着。
什公曰。
病起有二事。
一者由過去着我。
廣生結業。
結業果熟。
則受于苦。
二者由現在着我心惱。
着我心惱。
故病增也。
生公曰。
複源此病本空。
而有病者。
皆由着我起也。
若能于我不着。
病何有哉。
○二破法假入空二。
初令當起法想二。
初結前生後。
既知病本。
即除我想及衆生想。
當起法想。
肇公曰。
我想。
患之重者。
故除我想。
而起法想。
法想。
于空為病。
于我為藥。
卑隆相靡。
故假之以治也。
○二正明法想二。
初明因法起滅。
應作是念。
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肇公曰。
釋法想也。
五陰諸法。
假會成身。
起唯諸法共起。
滅唯諸法共滅。
無别有真宰主其起滅者也。
既除我想。
唯見緣起諸法。
故名法想。
○二明各不相知。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肇公曰。
萬物紛纭。
聚散誰為。
緣合則起。
緣散則離。
聚散無先期。
故法法不相知也。
○二當滅法想二。
初颠倒應離。
彼有疾菩薩。
為滅法想。
當作是念。
此法想者。
亦是颠倒。
颠倒者。
即是大患。
我應離之。
肇公曰。
法想雖除我。
于真猶為倒。
未免于患。
故應離之。
什公曰。
向以法遣我。
自此以下。
以空遣法也。
○二正明滅法五。
初明離法。
雲何為離。
離我我所。
肇公曰。
我為萬物主。
萬物為我所。
若離我我所。
則無法不離。
○二明離我我所。
雲何離我我所。
謂離二法。
雲何離二法。
謂不念内外諸法。
行于平等。
肇公曰。
有我我所。
則二法自生。
二法既生。
則内外以形。
内外既形。
則諸法異名。
諸法異名。
則是非相傾。
是非相傾。
則衆患以成。
若能不念内外諸法。
行心平等者。
則入空行。
無法想之患内外法者情塵也。
○三二空平等二。
初标。
雲何平等。
謂我等涅槃等。
肇公曰。
極上窮下。
齊以一觀。
乃應平等也。
○二釋。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肇公曰。
即事無不異。
即理無不一。
○四此二皆空。
以何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
無決定性。
肇公曰。
因背涅槃。
故名吾我。
以舍吾我。
故名涅槃。
二法相假。
故有名字而生。
本其自性。
性無決定。
故二俱空也。
○五當除空病。
得是平等。
無有餘病。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什公曰。
上明無我無法。
而未遣空。
未遣空。
則空為累。
累則是病。
故明空病亦空也。
肇公曰。
群生封累深厚。
不可頓舍。
故階級漸遣。
以至無遣也。
上以法除我。
以空除法。
今以畢竟空。
空于空者。
乃無患之極耳。
○二約從空入假示調伏者。
天台大師釋纓絡第二假觀雲。
從空入假觀者。
若住于空。
與二乘何異。
不成佛法。
不益衆生。
是故觀空不住于空。
而入于假。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令得服行。
故名從空入假觀。
而言平等者。
望前稱平等。
前破假用空。
今破空用假。
破用既均。
故言平等觀。
此觀成時。
證道種智也。
與今設身有苦。
念惡趣衆生。
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衆生同。
今約此釋經為九。
初令無受而受。
是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
什公曰。
受謂苦樂舍三受也。
若能解受無受。
則能為物受生。
而忍受三受也。
○二令不滅取證。
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肇公曰。
善自調伏者。
處有不染有。
在空不染空。
此無受之至也。
以心無受。
故無所不受。
無所不受。
故能永與群生。
同受諸受。
諸受。
謂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也。
佛法未具。
衆生未度。
不獨滅三受而取證也。
○三令念苦生悲。
設身有苦。
念惡趣衆生。
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衆生。
什公曰。
我功德智慧之身。
尚苦痛如是。
況惡趣衆生。
受苦無量耶。
即起悲心。
志拔群苦。
要與群生。
同其苦樂。
○四令除病不除法。
但除其病。
而不除法。
什公曰。
謂妄見者。
所見常樂淨等法也。
所以說言無者。
不以有樂淨法而以無除之。
直為除妄想病耳。
無法可除。
故能處之。
不除其法也。
○五令斷本教導二。
初标起。
為斷病本。
而教導之。
肇公曰。
諸法緣生。
聚散非己。
會而有形。
散而無像。
法自然耳。
于我何患。
患之生者。
由我妄想。
于法自為患耳。
法豈使我生妄想乎。
然則妄想為病本。
法非我患也。
故教導之興。
但除病本。
不除法也。
○二轉釋四。
初轉釋病本。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
什公曰。
上說菩薩自尋病本。
以理處心。
故能處病不亂。
今明為斷衆生病故推其病源。
然後應其所宜耳。
機神微動。
動則心有所屬。
心有所屬。
名為攀緣。
攀緣取相。
是妄動之始。
病之根也。
○二轉釋攀緣。
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
肇公曰。
明攀緣之境也。
三界外法。
無漏無為。
其法無相。
非是妄想所能攀緣。
所能攀緣者。
三界而已耳。
○三轉釋斷攀緣。
雲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
若無所得。
則無攀緣。
肇公曰。
所以攀緣。
意存有取。
所以有取。
意存有得。
若能知法虛诳。
無取無得者。
則攀緣自息矣。
○四轉釋無所得。
何謂無所得。
謂離二見。
何謂二見。
謂内見外見。
是無所得。
肇公曰。
内有妄想。
外有諸法。
此二虛假。
終已無得。
○六發明功過三。
初法二。
初結成功德。
文殊師利。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為斷老病死苦。
是菩薩菩提。
○二否無慧利。
若不如是。
己所修治。
為無慧利。
肇公曰。
若能善調其心。
不懷異想。
而永處生死。
斷彼苦者。
是菩薩菩提
○二答。
維摩诘言。
我病無形。
不可見。
此不必言大悲無疾故無形不可見。
當直就衆生之病。
亦本無有形。
同大士之病無形之不可見。
若單指大士。
即無意味矣。
○二問此病何合二。
初問。
又問此病。
身合耶。
心合耶。
文殊三問。
本宜相連。
既問所疾何相。
必與身心相合。
若與身心相合。
則四大之中。
定屬何大。
即維摩之三答。
亦應相連。
今間隔問答。
則隻須我病無形不可見。
一答俱消。
下無置喙之地矣。
是以問答間隔言之。
○二答。
答曰。
非身合。
身相離故。
亦非心合。
心如幻故。
肇公曰。
身相離。
則非身。
心如幻。
則非心。
身心既無。
病與誰合。
無合故無病。
無病故不可見也。
○三問何大之病二。
初問。
又問地大。
水大。
火大。
風大。
于此四大。
何大之病。
什公曰。
此将明病所由起。
病所由起。
不以一事。
必由四大假會而生。
假會而生。
則病無自性。
無自性。
則同上不可見也。
此雖明病所因起。
乃明所以無病也。
○二答二。
初明即大離大。
答曰。
是病非地大。
亦不離地大。
水火。
風大。
亦複如是。
肇公曰。
四大本性。
自無患也。
衆緣既會。
增損相克。
患以之生耳。
欲言有病。
本性自無。
欲言無病。
相假而有。
故病非地。
亦不離地。
餘大類爾也。
○二明衆病我病。
而衆生病。
從四大起。
以其有病。
是故我病。
衆生四大之病。
本無而有。
我大悲病。
故亦因之。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根塵相對而有。
此因緣生法。
我說即空。
即是病非四大也。
亦名為假名。
即亦不離四大也。
亦名中道。
雙照空有。
即以其衆生有病。
是故我病也。
○四問雲何慰喻三。
初問。
爾時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言。
菩薩應雲何慰谕有疾菩薩。
涅槃經明五行。
一聖行。
二梵行。
三天行。
此三乃菩薩自行之法也。
四病行。
五嬰兒行。
此二乃菩薩利生之法也。
今大士示疾。
即病行也。
然有初後因果之不同。
既已示同衆生之有病。
則不病者。
應慰喻有病之人。
如如來之遣弟子問疾于維摩。
亦慰喻之一方耳。
此或是以果人慰果人。
或是以果人慰因人。
今文殊所問。
乃後心慰初心之事。
以示處疾之法也。
○二答六。
初不偏四印示慰喻。
維摩诘言。
說身無常。
不說厭離于身。
說身有苦。
不說樂于涅槃。
說身無我。
而說教導衆生。
說身空寂。
不說畢竟寂滅。
肇公曰。
慰喻之法。
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着。
不應為說厭離令取證也。
不觀無常不厭離者。
凡夫也。
觀無常而厭離者。
二乘也。
觀無常不厭離者。
菩薩也。
是以應慰喻初學。
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此大士慰喻之法也。
什公曰。
随其利鈍。
故說有廣略。
譬如大樹非一斧所傾。
根由既深。
非一法能除。
或有雖聞無常謂言不苦。
則為說苦。
既聞苦。
便謂有苦樂之主。
故說無我及空也。
肇公曰。
雖見身苦。
而不樂涅槃之樂。
雖知無我。
不以衆生空故阙于教導。
雖見身空。
不取涅槃畢竟之道。
故能安住生死。
與衆生同疾。
是以慰喻之家。
宜說其所應行。
所不應行不宜說也。
○二不入三世示慰喻。
說悔先罪。
而不說入于過去。
什公曰。
今日之事。
必由先罪。
故教令悔先罪也。
既言有先罪。
則似罪有常性入于過去。
故為說不入過去。
去其常想也。
肇公曰。
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
往罪雖系人。
不言罪有常性。
從未來至現在。
從現在入過去也。
○三念己愍彼示慰喻。
以己之疾。
愍于彼疾。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什公曰。
令其推己而悲物也。
當念言。
我今微疾。
苦痛尚爾。
況惡趣衆生受無量苦也。
無盡劫來。
受苦無量。
未曾為道。
為道受苦。
必獲大利。
既以此自喻。
又當念饒益衆生令得利也。
肇公曰。
當尋宿世受苦無量。
今苦須臾。
何足緻憂。
但當力疾救彼苦耳。
○四修福淨命示慰喻。
憶所修福。
念于淨命。
什公曰。
外國法。
從生至終。
所作福業。
一一書記。
若命終時。
傍人為說。
令其恃福心不憂畏也。
淨命。
即正念也。
自念從生至今。
常行正命。
必之善趣。
吾将何畏也。
肇公曰。
勿為救身疾起邪命也。
邪命。
謂為命谄飾要利存生也。
○五弗憂精進示慰喻。
勿生憂惱。
常起精進。
什公曰。
雖身逝命終。
而意不舍也。
○六當作醫王示慰喻。
當作醫王。
療治衆病。
什公曰。
令其因病發弘誓。
如是諸病。
無能救者。
當作法醫療治衆病也。
○二結。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性具十界。
雖觀六凡。
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即六凡。
而四聖四德宛然。
即不偏四印。
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即常住真心。
即不入三世。
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中。
罪性本空。
即忏悔以示慰喻也。
初觀一心。
三惑浩然。
愍後一心。
三惑亦爾。
念己苦故。
以愍他苦。
即念己愍彼以示慰喻也。
觀心即佛。
其福至大。
依此正命。
安而住之。
即修福淨命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性常樂我淨。
精觀不退。
即弗憂精進以示慰喻也。
觀此心即佛心。
中道遮照。
能治昏動之病。
即當作醫王以示慰喻也。
○六問雲何調伏二。
初問。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有疾菩薩。
雲何調伏其心。
肇公曰。
上問慰喻之宜。
今問調心之法。
外有善喻。
内有善調。
則能彌曆生死。
與群生同疾。
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
此即淨名居疾之所由也。
将示初學處疾之道。
故生斯問。
○二答調伏問中。
文有三段。
義同纓絡經三觀。
一從假入空觀。
亦名二谛觀。
二從空入假觀。
亦名平等觀。
二空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天台大師。
釋其意雲。
初從假入空觀者。
假是虛妄。
俗谛也。
空是審實。
真谛也。
令欲去俗歸真。
故言從假入空觀。
假是入空之诠。
先須觀假知假虛妄而得會真。
故言二谛觀。
此觀若成。
即證一切智也。
與此經先空人假。
次空法假。
調伏其心同。
今先約從假入空明調伏二。
初破人假入空三。
初檢誰受病者。
維摩诘言。
有疾菩薩。
應作是念。
今我此病。
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
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
肇公曰。
處疾之法。
要先知其病本。
病之生也。
皆由前世妄想颠倒。
妄想颠倒。
故煩惱以生。
煩惱既生。
不得無身。
既有身也。
不得無患。
逆尋其本。
虛妄不實。
本既不實。
誰受病者。
此明始行者初習無我觀也。
○二釋身亦無主。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
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
身亦無我。
肇公曰。
釋無我義也。
四大和合。
假名為身耳。
四大既無主。
身我何由生。
譬一沙無油。
聚沙亦然也。
主我一物異名爾。
○三示不應生着。
又此病起。
皆由着我。
是故于我不應生着。
什公曰。
病起有二事。
一者由過去着我。
廣生結業。
結業果熟。
則受于苦。
二者由現在着我心惱。
着我心惱。
故病增也。
生公曰。
複源此病本空。
而有病者。
皆由着我起也。
若能于我不着。
病何有哉。
○二破法假入空二。
初令當起法想二。
初結前生後。
既知病本。
即除我想及衆生想。
當起法想。
肇公曰。
我想。
患之重者。
故除我想。
而起法想。
法想。
于空為病。
于我為藥。
卑隆相靡。
故假之以治也。
○二正明法想二。
初明因法起滅。
應作是念。
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肇公曰。
釋法想也。
五陰諸法。
假會成身。
起唯諸法共起。
滅唯諸法共滅。
無别有真宰主其起滅者也。
既除我想。
唯見緣起諸法。
故名法想。
○二明各不相知。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肇公曰。
萬物紛纭。
聚散誰為。
緣合則起。
緣散則離。
聚散無先期。
故法法不相知也。
○二當滅法想二。
初颠倒應離。
彼有疾菩薩。
為滅法想。
當作是念。
此法想者。
亦是颠倒。
颠倒者。
即是大患。
我應離之。
肇公曰。
法想雖除我。
于真猶為倒。
未免于患。
故應離之。
什公曰。
向以法遣我。
自此以下。
以空遣法也。
○二正明滅法五。
初明離法。
雲何為離。
離我我所。
肇公曰。
我為萬物主。
萬物為我所。
若離我我所。
則無法不離。
○二明離我我所。
雲何離我我所。
謂離二法。
雲何離二法。
謂不念内外諸法。
行于平等。
肇公曰。
有我我所。
則二法自生。
二法既生。
則内外以形。
内外既形。
則諸法異名。
諸法異名。
則是非相傾。
是非相傾。
則衆患以成。
若能不念内外諸法。
行心平等者。
則入空行。
無法想之患内外法者情塵也。
○三二空平等二。
初标。
雲何平等。
謂我等涅槃等。
肇公曰。
極上窮下。
齊以一觀。
乃應平等也。
○二釋。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肇公曰。
即事無不異。
即理無不一。
○四此二皆空。
以何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
無決定性。
肇公曰。
因背涅槃。
故名吾我。
以舍吾我。
故名涅槃。
二法相假。
故有名字而生。
本其自性。
性無決定。
故二俱空也。
○五當除空病。
得是平等。
無有餘病。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什公曰。
上明無我無法。
而未遣空。
未遣空。
則空為累。
累則是病。
故明空病亦空也。
肇公曰。
群生封累深厚。
不可頓舍。
故階級漸遣。
以至無遣也。
上以法除我。
以空除法。
今以畢竟空。
空于空者。
乃無患之極耳。
○二約從空入假示調伏者。
天台大師釋纓絡第二假觀雲。
從空入假觀者。
若住于空。
與二乘何異。
不成佛法。
不益衆生。
是故觀空不住于空。
而入于假。
知病識藥。
應病授藥。
令得服行。
故名從空入假觀。
而言平等者。
望前稱平等。
前破假用空。
今破空用假。
破用既均。
故言平等觀。
此觀成時。
證道種智也。
與今設身有苦。
念惡趣衆生。
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衆生同。
今約此釋經為九。
初令無受而受。
是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
什公曰。
受謂苦樂舍三受也。
若能解受無受。
則能為物受生。
而忍受三受也。
○二令不滅取證。
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肇公曰。
善自調伏者。
處有不染有。
在空不染空。
此無受之至也。
以心無受。
故無所不受。
無所不受。
故能永與群生。
同受諸受。
諸受。
謂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也。
佛法未具。
衆生未度。
不獨滅三受而取證也。
○三令念苦生悲。
設身有苦。
念惡趣衆生。
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衆生。
什公曰。
我功德智慧之身。
尚苦痛如是。
況惡趣衆生。
受苦無量耶。
即起悲心。
志拔群苦。
要與群生。
同其苦樂。
○四令除病不除法。
但除其病。
而不除法。
什公曰。
謂妄見者。
所見常樂淨等法也。
所以說言無者。
不以有樂淨法而以無除之。
直為除妄想病耳。
無法可除。
故能處之。
不除其法也。
○五令斷本教導二。
初标起。
為斷病本。
而教導之。
肇公曰。
諸法緣生。
聚散非己。
會而有形。
散而無像。
法自然耳。
于我何患。
患之生者。
由我妄想。
于法自為患耳。
法豈使我生妄想乎。
然則妄想為病本。
法非我患也。
故教導之興。
但除病本。
不除法也。
○二轉釋四。
初轉釋病本。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
什公曰。
上說菩薩自尋病本。
以理處心。
故能處病不亂。
今明為斷衆生病故推其病源。
然後應其所宜耳。
機神微動。
動則心有所屬。
心有所屬。
名為攀緣。
攀緣取相。
是妄動之始。
病之根也。
○二轉釋攀緣。
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
肇公曰。
明攀緣之境也。
三界外法。
無漏無為。
其法無相。
非是妄想所能攀緣。
所能攀緣者。
三界而已耳。
○三轉釋斷攀緣。
雲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
若無所得。
則無攀緣。
肇公曰。
所以攀緣。
意存有取。
所以有取。
意存有得。
若能知法虛诳。
無取無得者。
則攀緣自息矣。
○四轉釋無所得。
何謂無所得。
謂離二見。
何謂二見。
謂内見外見。
是無所得。
肇公曰。
内有妄想。
外有諸法。
此二虛假。
終已無得。
○六發明功過三。
初法二。
初結成功德。
文殊師利。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為斷老病死苦。
是菩薩菩提。
○二否無慧利。
若不如是。
己所修治。
為無慧利。
肇公曰。
若能善調其心。
不懷異想。
而永處生死。
斷彼苦者。
是菩薩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