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六

關燈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二遣諸菩薩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菩薩之名。

    并品題阙略。

    已如弟子品中說。

     ○二釋經文二。

    初廣叙四大菩薩四。

    初遣彌勒菩薩二。

    初如來敕遣。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彌勒既紹尊位。

    又當于此土而成佛。

    衆情所宗。

    故先命之。

    彌勒維摩。

    大小之量未可定也。

    或雲。

    維摩雖大。

    或有以而不成佛。

    或雲。

    彌勒雖大。

    将有為而故辭行。

    或此是分身彌勒。

    非其正體。

    以此三緣。

    故有屈緻之迹也。

     燈曰。

    二人之緣。

    應以契經本迹定之。

    蓋約本言之。

    則維摩曾為金粟如來。

    彌勒方居等覺一生補處之位。

    本之高下可知也。

    約迹言之。

    則維摩位居圓教初住法身之位。

    彌勒方補釋迦生身之處。

    按婆沙論。

    在藏教中忍位。

    見思二惑。

    伏而未斷。

    迹之高下又可知也。

    又按本文。

    約無生以破生滅。

    以下下位。

    受上上人折。

    宜矣。

     ○二菩薩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彌勒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

    及其眷屬。

    說不退轉地之行。

     什公曰。

    是人中說法也。

    此天以彌勒将上為天師。

    豫懷宗敬。

    故常來聽法也。

     什公曰。

    不退轉地。

    即無生法忍也。

     燈曰。

    無生忍位。

    約圓教。

    始于初住。

    終于等覺後心。

    約别教。

    始于初地。

    終于後心。

    約通教。

    始于見地。

    終于後心。

    約藏教。

    始于下忍。

    終于世第一三十四心。

    蓋藏教等覺菩薩。

    已經三阿僧祗劫。

    修六度行。

    更住百劫。

    種相好因。

    方入中忍。

    而為補處之尊。

    為不退轉地。

     ○二叙其折辭二。

    初破其分别之心三。

    初先問其事。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彌勒。

    世尊授仁者記。

    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生公曰。

    阿耨多羅。

    無上也。

    三藐三者。

    正遍也。

    三菩提者。

    彼語有之。

    此無名也。

    實則體極居終智慧也。

     燈曰。

    菩提有四品。

    聲聞修之。

    得下智菩提。

    緣覺修之。

    得中智菩提。

    菩薩修之。

    得上智菩提。

    佛修之。

    得上上智菩提。

    今雲當得。

    是佛菩提。

    然有四教。

    今乃示迹。

    且言藏教佛菩提爾。

     生公曰。

    一生者。

    無複無量生餘一生也。

    餘一生者。

    但有妙覺一生在也。

     二正事破斥三。

    初約生破三。

    初牒定三位。

     為用何生得受記乎。

    過去耶。

    未來耶。

    現在耶。

     若曰無生。

    則無有生。

    既曰一生。

    生必有世。

    故立三世以為破本。

    蓋生滅四谛。

    為三藏教人之所守。

    且寄道滅二谛言之。

    道則對治易奪。

    滅則滅有還無。

    則三世生滅宛然。

    此則有生。

    安得謂之無生耶。

     ○二約位而破。

     若過去生。

    過去生已滅。

    若未來生。

    未來生未至。

    若現在生。

    現在生無住。

     三藏教拙。

    有三世之定謂。

    故禀斯教者。

    一以生滅為所宗。

    不知即三世而無三世。

    豈不即生滅而本無生滅。

    此大士所以即藏教之生滅者。

    而破其本無生滅。

    謂之以通教無生之理以示之可也。

    以别圓無量無作之理以示之亦可也。

     ○三引佛說證。

     如佛所說。

    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楞伽雲。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蓋刹那九世。

    一念三千。

    敵體相破。

    生即無生。

    如石火電光空虛熠熠。

    幻翳若消。

    狂華自滅。

    何有其生。

    而曰受一生記耶。

    新新生滅。

    交臂已謝。

    豈待白首然後為變。

    亦肇公之知言也。

     ○二約無生破二。

    初牒定其位。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

     ○二約義而破。

     無生即是正位。

    于正位中。

    亦無受記。

    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未得道。

    生則無量。

    将當得道。

    則猶有一生。

    既得道矣。

    則無有生。

    向者大士即以生而破其一生。

    既無一生。

    則亦無無量生。

    既無一生及無量生。

    則無生之道得矣。

    生雖無記。

    無生豈無記乎。

    不知生尚無記。

    無生豈有記耶。

    蓋記與不記。

    皆情謂爾。

    無生無情謂。

    安有記耶。

    故菩薩之無生正位者。

    彼我情喪。

    生滅謂忘。

    當爾之時。

    吾亦不知孰為生耶。

    孰為佛耶。

    孰為得道耶。

    不得道耶。

    又孰為記耶。

    孰為不記耶。

    故曰于正位中亦無受記雲雲也。

     ○三約真如破二。

    初結前生後。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耶。

     此一句。

    可以結前。

    謂生既無記。

    無生又無有記。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耶。

    若生後者。

    此句正當問起。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耶。

    為從如得受記等耶。

     ○二正約如破二。

    初約真如生滅破二。

    先徴。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

    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前破生滅。

    已入無生。

    無生即如也。

    今更徴破者。

    前無生。

    乃破生以入無生之無生。

    今明如。

    乃理體本然之無生。

    體雖不二。

    宗途有殊。

    然而又約生滅以為之徴者。

    歸宗有本。

    以未忘乎一生也。

    蓋既曰受一生記。

    生必對滅。

    此亦形待必然。

    故先寄以言之。

     ○二破。

     如以如生得受記者。

    如無有生。

    若以如滅得受記者。

    如無有滅。

     蓋曰有記。

    則有生滅。

    如無生滅。

    安有記耶。

    故凡言有記者。

    非如也。

     ○二約真如理性破二。

    初示一切皆如。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一切衆生。

    約九法界正報以言之也。

    一切法。

    約十法界依報以言之也。

    衆聖賢。

    約三乘聖賢諸位以言之也。

    蓋曰既稱真如。

    則一切皆如。

    苟有一焉不如。

    則不得稱為真如矣。

     ○二示皆應得記二。

    初立。

     若彌勒得受記者。

    一切衆生亦應受記。

    所以者何。

    夫如者不二不異。

     蓋曰若彌勒如一切不如者。

    則彌勒應受記。

    一切不受記。

    既是一切皆如。

    則彌勒得記。

    而一切亦當得記。

    何以故。

    衆生即是佛。

    不必更返本還元故。

    瓦礫即是佛。

    不必分情與無情故。

    聖賢即是佛。

    不必開權顯實故。

    斯理灼然世間常住。

    雲何彌勒獨稱受記耶。

    正以不二不異。

    方得名如。

    故以之結示也。

     ○二釋二。

    初約煩惱即菩提釋。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凡成佛道。

    有二種德。

    一智德。

    即菩提。

    約能斷煩惱而言也。

    二斷德。

    即涅槃。

    約能斷生死而言也。

    此從以修奪性。

    是故言斷。

    若以性奪修。

    則煩惱即是菩提。

    以九界煩惱修染即是性染。

    性染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淨。

    如全水為波。

    波還即水。

    性水澄清。

    波恬浪靜。

    斷而不斷。

    妙在其中。

    經雲一切衆生。

    乃約煩惱修染邊說也。

     ○二約生死即涅槃釋。

     若彌勒得滅度者。

    一切衆生亦當滅度。

    所以者何。

    諸佛知一切衆生。

    畢竟寂滅。

    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

    漢音大滅度。

    大即法身。

    滅即般若。

    度即解脫。

    是三點伊。

    不縱不橫。

    秘密之藏。

    經雲。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者。

    正以生死即是涅槃。

    以九界生死修惡即是性惡。

    性惡融通。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如全空為華。

    華還即空。

    翳眼若除。

    狂華自滅。

    斷而不斷。

    妙在其中。

    經雲一切衆生。

    乃約生死修惡邊說也。

    天台大師。

    用是二義。

    明圓頓教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旨。

    其論甚博。

    具淨名玄義洎諸大部并指要鈔。

    廣明即義。

    須者往檢。

     ○三結斥弗誘。

     是故彌勒。

    無以此法誘諸天子。

    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亦無退者。

     肇公曰。

    平等之道。

    實無發心。

    亦無退者。

    而以不退之行。

    誘其發心。

    示其受記者何耶。

     ○二示無分别之道二。

    初結前生後。

     彌勒。

    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見。

     肇公曰。

    菩提以寂滅為相。

    生死同相。

    而諸天卑生死。

    尊菩提。

    雖曰勝求。

    更生塵累。

    宜開以正路令舍分别。

    曷為示以道記。

    增其見乎。

     燈曰。

    夫如來所說。

    有有分别之教。

    小乘三藏是也。

    有無分别之教。

    大乘通門是也。

    此約界内分之若此。

    又有有分别之教。

    大乘終别是也。

    有無分别之教。

    大乘至圓頓是也。

    此約界外分之若此。

    今大士所示。

    或是以通斥藏。

    或是以圓呵别。

    衍門破斥。

    理數然也。

     ○二示無分别二。

    初示無分别之本。

     所以者何。

    菩提者。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肇公曰。

    自此下大明菩提義也。

    道之極者。

    稱曰菩提。

    秦無言以譯之。

    菩提者。

    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其道虛玄。

    妙絕常境。

    聰者無以容其聽。

    智者無以運其知。

    辯者無以措其言。

    像者無以狀其儀。

    故其為道也。

    微妙無相。

    不可為有。

    用之彌勤。

    不可為無。

    故能幽鑒萬物而不耀。

    玄軌超駕而弗夷。

    大包天地而罔寄。

    曲濟群惑而無私。

    至能道達殊方。

    開物成務。

    玄機必察。

    無思無慮。

    然則無知而無不知。

    無為而無不為者。

    其唯菩提大覺之道乎。

    此無名之法。

    固非名所能名也。

    不知所以言。

    故強名曰菩提。

    斯無為之道。

    豈可以身心而得乎。

     燈曰。

    身者生死身也。

    心者煩惱心也。

    夫既曰生死即涅槃。

    則可以身得。

    煩惱即菩提。

    則可以心得。

    今曰不可以身心得。

    豈不異旨乖宗成撥波求水之見乎。

    曰。

    非乖也。

    将以成圓頓觀也。

    何也。

    蓋其間有情焉法焉。

    苟以情為法。

    則有分别心以之而生。

    反以菩提為煩惱。

    涅槃為生死。

    境風競起。

    千波累生。

    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