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五

關燈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三遣大迦葉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大迦葉。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尊者固辭四。

    初總辭不堪。

     迦葉白佛言。

    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于貧裡而行乞。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折不等。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大迦葉。

    有慈悲心。

    而不能普。

    舍豪富從貧乞。

     肇公曰。

    迦葉以。

    貧人昔不植福。

    故生貧裡。

    若今不積善。

    後複彌甚。

    愍其長苦。

    多就乞食。

    淨名以其舍富從貧。

    故譏其不普也。

     燈曰。

    更有因緣。

    以迦葉行頭陀苦行。

    惟慕粗粝。

    以禦饑寒。

    故偏從貧裡乞也。

    若今之所呵。

    則以前釋為正。

     ○二别明平等四。

    初示以乞方四。

    初示等心行乞。

     迦葉。

    住平等法。

    應次行乞食。

     肇公曰。

    生死輪轉。

    貴賤無常。

    或今貧後富。

    或今富後貧。

    大而觀之。

    苦樂不異。

    是以凡住平等之為法。

    應次第行乞。

    不宜去富而就貧也。

     燈曰。

    住平等法者。

    即下示以不受而受。

    心行中道。

    皆所以住平等法也。

     ○二示以不受而受。

     為不食故。

    應行乞食。

    為壞和合相故。

    應取揣食。

    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

     夫法性之身。

    量等虛空。

    固不須食。

    色身有待。

    故須行乞。

    觀身實相。

    即有待而本無有待。

    以無待視有待。

    雖乞食猶不食也。

    夫以無待視有待。

    則雖急若緩。

    雖存若亡。

    不以貪等為宗矣。

     什公曰。

    和合相。

    即揣食。

    即四種食之一。

     燈曰。

    揣食固以四大和合而為之相矣。

    身待此食。

    乃以外四大之和合。

    而資内四大之和合也。

    若觀身實相。

    則本無和合。

    本無和合。

    是壞和合義。

    如是取食。

    乃以不受以為之受。

    亦不以貪等為宗也。

    如是乞食。

    乃為不受故。

    而行乞食。

    不受之受。

    是為正受。

    于無可受中。

    吾故受之。

    故曰應受彼食。

     ○三示不受之方二。

    初示總相。

     以空聚想。

    入于聚落。

     聚落。

    即鄉村也。

    說文雲。

    落。

    居也。

    人所聚居。

    故謂村落屯落院落聚落。

    然又有内聚落。

    六根是也。

    外聚落。

    六塵是也。

    金光明空品雲。

    是身虛僞。

    猶如空聚。

    六入村落。

    結賊所止。

    一切自住。

    各不相知。

    今雲以空聚想。

    令觀内六入猶如空聚也。

    入于聚落。

    令觀外六塵猶如空聚也。

    此示不受而受之總相。

    若下文見色與盲等。

    方是别示。

    一一句中。

    皆兼二義。

     ○二示别相。

     所見色與盲等。

    所聞聲與響等。

    所嗅香與風等。

    所食味不分别。

    受諸觸如智證。

    知諸法如幻相。

    無自性。

    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此别示以空聚相入于聚落也。

    所見色。

    即聚落之一塵。

    與盲等。

    即空聚相之一根。

    下去仿此。

    既見色盲等。

    聞聲響等。

    嗅香風等。

    食味不分别。

    受觸智證。

    知法幻相。

    則令于六塵諸法。

    以不受而受。

    皆歸于正受也。

    何則。

    蓋入聚落乞食之時。

    必六根遍曆于六塵。

    苟不體達以空聚入于聚落。

    必起緣塵分别之心。

    乃以受而為受。

    皆歸于邪受。

    何足以稱真乞士哉。

    故令當入聚時。

    要須見色與盲等。

    夫有目之徒。

    固于色而起分别矣。

    盲不見色。

    何分别哉。

    然而非曰杜視聽。

    絕見聞。

    謂之見色與盲等。

    要當即見聞。

    而了達乎體虛。

    了達乎體虛。

    則眼不入色。

    而色亦不入乎眼。

    又能如楞嚴。

    所謂了達眼為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色為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一一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尚何緣塵分别之有。

    而不歸于正受者哉。

     肇公曰。

    得漏盡智無生智。

    自證成道。

    舉身柔軟快樂。

    而不生着。

    身受諸觸。

    宜若此也。

     什公曰。

    指會成拳。

    故無自性。

    指亦如是。

    故無他性。

     生公曰。

    從他生故。

    無自性也。

    既無自性。

    豈有他性哉。

    然則本自不然。

    有何滅乎。

    故如幻。

     燈曰。

    亦應雲無共性無無因性。

    文無者略。

     ○四示以受之之方三。

    初示即邪而正。

     迦葉。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二示以邪相入正。

     以邪相入正法。

     ○三示以回為敬由。

     以一食施一切。

    供養諸佛及衆賢聖。

    然後可食。

     法智尊者雲。

    佛之與魔。

    相去幾何。

    邪之與正。

    有何欠剩。

    正以法無邪正。

    邪正由心。

    心邪則諸法皆邪。

    心正則諸法皆正。

    故曰以真智觀衆生。

    衆生皆妙。

    以妄想觀諸佛。

    佛亦成邪。

    蓋邪正之法。

    有性焉相焉。

    苟緣相以求法。

    則邪正不能不以之而分塗。

    苟略相以觀性。

    則邪正不能不以之而合轍。

    今令不舍八邪以入解脫。

    即邪相以入正法者。

    本為飲光先事邪教後入正道。

    是乃棄邪以歸正。

    猶撥波以求水。

    非所謂圓頓之至道也。

    故居士谕之。

    俾其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以邪相入正相。

    既能以是而入道。

    複能觀食皆法界。

    了食唯心。

    則七食皆法界。

    粒粟納須彌。

    以茲法界之食。

    施于一切饑餓衆生。

    亦以之供養諸佛及諸賢聖。

    此則自利利他。

    行願無盡。

    果能具如是行。

    然後可以食人之食。

    不空受乎施也。

     肇公曰。

    無閡施者。

    凡得食。

    要先作意施一切衆生。

    然後自食。

    若得法身。

    則能實充足一切。

    如後一缽飯也。

    若未得法身。

    但作意等施。

    即是無閡法施。

    此亦先賢之格言。

    初學之贻謀也。

     ○二結成功德四。

    初約所破結成中道功德。

     如是食者。

    非有煩惱。

    非離煩惱。

     肇公曰。

    有煩惱食。

    凡夫也。

    離煩惱食。

    二乘也。

    若能如上平等而食。

    則是法身之食。

    非有煩惱而食。

    非離煩惱而食也。

     燈曰。

    能觀食為法界。

    性是中道。

    故非即煩惱之有邊。

    非離煩惱之空邊。

     ○二約所修結成中道功德。

     非入定意。

    非起定意。

     肇公曰。

    小乘入定則不食。

    食則不入定。

    法身大士終日食。

    而終日定。

    故無出入之名也。

     燈曰。

    法身雖然。

    而初心豈不然。

    應亦觀食法界。

    心心中道。

    能如是觀。

    則雖終日食。

    終日不食。

    雖不食而不妨乎食。

     ○三約所住結成中道功德。

     非住世間。

    非住涅槃。

     肇公曰。

    欲言住世間。

    法身絕常俗。

    欲言住涅槃。

    現食同人欲。

     ○四約福田結成中道功德。

     其有施者。

    無大福。

    無小福。

    不為益。

    不為損。

     以尋常有相言之。

    則所施之田。

    而有大小。

    能受施人。

    而有損益。

    今所乞食。

    乃以中道無相為宗。

    雙非乎二邊。

    正行乎中道。

    能施之者。

    苟了乎此。

    則雖施三寶。

    福不為大。

    雖施六道。

    福不為小。

    能受之者。

    有德不為益。

    無德不為損。

    以其皆能超之故也。

     ○三結成佛果。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佛果以中道為因。

    既具此因。

    則正入佛道。

    聲聞法中。

    不能有此。

    故曰不依。

     ○四結成不空。

     迦葉。

    若如是食。

    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夫乞食之法。

    為益而不為損。

    是故不觀食空。

    益于有。

    非益于涅槃。

    不觀食假。

    益于涅槃。

    不益于菩薩道。

    不觀食中。

    益于二邊。

    不益于佛道。

    益于有。

    則沉淪乎生死。

    益于空假。

    則耽湎乎偏乘。

    惟行中道。

    則非益非損。

    不益之益。

    是為大益。

    故曰不空食人施。

     ○三結成已益。

     時我世尊。

    聞說是語。

    得未曾有。

    即于一切菩薩。

    深起敬心。

    複作是念。

    斯有家名。

    辯才智慧乃能如是。

    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從是來。

    不複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此正結飲光尊者。

    聞此大法。

    獲恥小慕大。

    得生酥益也。

     ○四結成不堪。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約教釋者。

    如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等。

    以通别圓三義消之。

    無所不可。

    如曰受諸觸如智證得漏盡智無生智。

    豈非三教破通惑果位而皆能之。

    若曰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以邪相入正相。

    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自非圓頓。

    卒莫能通。

     觀心解者。

    夫眼以色為食。

    耳以聲為食。

    乃至身以觸為食。

    意以法為食。

    抟食為體。

    則五塵俱該。

    覽入内根。

    則為法塵。

    觀心即空。

    則見色與盲等。

    聞聲與響等。

    觀心即假。

    則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

    然後可食也。

    觀心即中。

    則非有煩惱。

    非離煩惱。

    非入定意。

    非起定意。

    非住世間。

    非住涅槃。

    無大福。

    無小福。

    不為益。

    不為損也。

     ○四遣須菩提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須菩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公曰。

    須菩提。

    秦言善吉。

    諸弟子中。

    解空第一也。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時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

     生公曰。

    維摩迹在居士。

    有吝惜之嫌。

    若未與食而便诘之者。

    物或謂之然也。

    故先盛滿飯。

    而不授之。

    恐須菩根得缽便去。

    不盡言論勢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折示其平等。

     謂我言。

    唯須菩提。

    若能于食等者。

    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

    于食亦等。

    如是行乞。

    乃可取食。

     總示等心觀于法界也。

    蓋世間萬法。

    皆以法界圓融不思議真如以為之體。

    正以真如具不變随緣之能。

    故随緣所造一切諸法。

    一一皆真如不變之體。

    一切依正。

    無非法界。

    故曰。

    刹海法界也。

    一塵亦法界也。

    既皆法界。

    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是則刹海法界不大。

    一塵法界不小。

    今維摩正示以法界之體。

    适當善吉乞食。

    即以食而示其法界。

    令觀食等以等諸法。

    故曰。

    于食等者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如是行法界之乞。

    然後可以受法界之食也。

    此猶總示。

    下文乃示以法等。

    然此亦對善吉舍貧從富。

    心不平等之聖藥。

    譬如還丹九轉。

    以之治榮衛不調之微疴。

    善吉服之。

    宜其不惟可以愈病延年。

    将必因之以成大覺金仙也矣。

     ○二别折示其平等三。

    初正示平等三。

    初約即逆而順示二。

    初約法而示二。

    初約三道即三德示。

     若須菩提。

    不斷淫怒癡。

    亦不與俱。

    不壞于身。

    而随一相。

    不滅癡愛。

    起于明脫。

    以五逆相。

    而得解脫。

    亦不解不縛。

     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示惑道即般若也。

    不壞于身而随一相。

    示苦道即法身也。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

    亦不解不縛。

    示業道即解脫也。

    總示中雲。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之所以然。

    正在乎此。

    前不雲乎。

    法界圓融不思議體。

    作我一念之心。

    亦複舉體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

    既全法界而作。

    有何一法不具諸法。

    雖然須知有性善焉。

    性惡焉。

    修善焉。

    修惡焉。

    性善性惡。

    真如不變之體也。

    修善修惡。

    真如随緣之用也。

    始既不變以随緣。

    終則随緣而不變。

    經雲淫怒癡。

    即修染也。

    身相與夫五逆相。

    修惡也。

    惟其能了修染即性染。

    修惡即性惡。

    性之染惡與彼性淨性善。

    體本融通。

    一而無二。

    但觀修惡即是性惡。

    而修惡之相。

    任運是道。

    此正示圓修行人不必斷九界淫怒癡之修染。

    以求佛界般若之性淨。

    故言之若此。

    而曰亦不與俱者。

    此又以法奪情也。

    蓋曰。

    今雲不斷三毒者。

    俾即染以觀染。

    猶即波以觀水。

    非曰因其淫怒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