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六

關燈
以法遮情。

    則無分别智以之而成。

    斯煩惱菩提而一照。

    涅槃生死而等觀。

    ?焉虛籁。

    鏡水澄清。

    然則即身心之法。

    而離身心之計。

    智斷惑縛。

    斯可以言即也。

     ○二示無分别之行二十五。

    初寂滅行。

     寂滅是菩提。

    滅諸相故。

     菩提無相。

    必寂滅諸相分别。

    乃能得也。

     ○二不觀行。

     不觀是菩提。

    離諸緣故。

     菩提離諸塵緣。

    必絕對待。

    乃能得也。

     ○三不行行。

     不行是菩提。

    無憶念故。

     菩提離心緣。

    必其心識不行。

    乃能得也。

     ○四斷行。

     斷是菩提。

    舍諸見故。

     菩提永無六十二見邪執。

    必斷諸見。

    乃能得也。

     ○五離行。

     離是菩提。

    離諸妄想故。

     菩提不與妄想和合。

    必遠離妄想。

    乃能得也。

     ○六障行。

     障是菩提。

    障諸願故。

     菩提本然。

    不可以願欲而求。

    必遮止願欲。

    乃能得也。

     ○七不入行。

     不入是菩提。

    無貪着故。

     菩提無貪着。

    于六根入無所入。

    乃能得也。

     ○八順行。

     順是菩提。

    順于如故。

     菩提與真如相順。

    必于如理不逆。

    乃能得也。

     ○九住行。

     住是菩提。

    住法性故。

     菩提即是法性。

    必常住法性。

    乃能得也。

     ○十至行。

     至是菩提。

    至實際故。

     菩提即真實理際。

    其心必時時至于實際。

    乃能得也。

     ○十一不二行。

     不二是菩提。

    離意法故。

     菩提無能所。

    必離意根法塵二法。

    乃能得也。

     ○十二等行。

     等是菩提。

    等虛空故。

     菩提平等。

    猶若虛空。

    心必平等。

    乃能得也。

     ○十三無為行。

     無為是菩提。

    無生住滅故。

     菩提常住。

    體非四相。

    心必無為。

    乃能得也。

     ○十四知行。

     知是菩提。

    了衆生心行故。

     菩提體如明鏡。

    照諸衆生心行。

    無不了了。

    必正遍知。

    乃能得也。

     ○十五不會行。

     不會是菩提。

    諸入不會故。

     肇公曰。

    諸入内外六入也。

    内外俱空。

    故諸入不會。

    心必不會。

    乃能得也。

     ○十六不合行。

     不合是菩提。

    離煩惱習故。

     煩惱即菩提。

    與煩惱習氣本相離故。

    不與之合。

    乃能得也。

     ○十七無處行。

     無處是菩提。

    無形色故。

     六處本空。

    何有形色。

    必照六空。

    乃能得也。

     ○十八假名行。

     假名是菩提。

    名字空故。

     菩提之稱。

    原是假名。

    必了名空。

    乃能得也。

     ○十九如化行。

     如化是菩提。

    無取舍故。

     菩提如化無心。

    必不作取舍。

    乃能得也。

     ○二十無亂意行。

     無亂是菩提。

    常自靜故。

     菩提常自寂靜。

    不以亂意。

    乃能得也。

     ○二十一善寂行。

     善寂是菩提。

    性清淨故。

     菩提性本清淨。

    必善寂其心。

    乃能得也。

     ○二十二無取行。

     無取是菩提。

    離攀緣故。

     一有攀緣。

    即與菩提反。

    必不生取着。

    乃能得也。

     ○二十三無異行。

     無異是菩提。

    諸法等故。

     菩提與諸法性。

    等無有異。

    相必無異。

    乃能得也。

     ○二十四無比行。

     無比是菩提。

    無可谕故。

     菩提最上。

    無有倫匹。

    心無有上。

    乃能得也。

     ○二十五微妙行。

     微妙是菩提。

    諸法難知故。

     一切諸法。

    皆是實相。

    非佛妙智。

    難可測知。

    必不思議微妙之智。

    乃可得也。

     菩提之義三。

    今文說為二十五。

    若合之。

    則真性菩提十有一。

    一寂滅。

    二順。

    三住。

    四至。

    五等。

    六無為。

    七無亂。

    八善寂。

    九無異。

    十無比。

    十一微妙。

    實智菩提十有三。

    一不觀。

    二不行。

    三斷。

    四離。

    五障。

    六不入。

    七不二。

    八不會。

    九不合。

    十無處。

    十一假名。

    十二如化。

    十三無取。

    方便菩提一。

    即知是菩提也。

    此二十五行。

    以無分别智為宗。

    故中空之智居多。

    以真性用中道為體。

    實智用空為體故也。

    方便假智。

    才得其一。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

    乃約用邊說故也。

    夫菩提之道。

    離分别者如此。

    而彌勒安得以有分别之心而誘之耶。

    約教之義。

    已如前釋。

     觀解者。

    秪觀一念所發道心是因緣生法即空假中。

    即此章觀心之意。

    何者。

    如行者發菩提心。

    起四弘誓願時。

    以能發之心為因。

    以四谛境為緣。

    發起道心為所生法。

    若以三藏生滅觀之。

    即彌勒為諸天人所說不退轉地之行也。

    約三世。

    推此心畢竟不可得。

    則即生滅而非生滅也。

    又約體空體假體中而觀之。

    即二十五菩提行也。

     ○三聞法獲益。

     世尊。

    維摩诘說是法時。

    二百天子。

    得無生法忍。

     ○三結成不堪。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二遣光嚴童子二。

    初如來敕遣。

     佛告光嚴童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二菩薩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光嚴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說其所以三。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

    時維摩诘方入城。

    我即為作禮。

    而問言。

    居士。

    從何所來。

    答我言。

    吾從道場來。

     什公曰。

    以光嚴心樂道場。

    故言從道場來。

    以發悟其心也。

    光嚴雖欲得道場。

    而未知所以得。

    得必有因。

    故為廣說萬行。

    萬行是道場因。

    而言道場者。

    是因中說果也。

    複次佛所坐處。

    于中成道。

    故名道場。

    善心道場亦複如是。

    廣積衆善。

    故佛道得成。

    是以萬善為一切智地。

    乃真道場也。

     ○二叙其折辭二。

    初以處所問。

     我問。

    道場者何所是。

     大士初總答。

    吾從道場來者。

    正示理行以為道場也。

    光嚴未解。

    謂必有處。

    故問何所。

    此以事為場。

    非真道場也。

     ○二以理行答二。

    初正答十八。

    初以發覺四心示。

     答曰。

    直心是道場。

    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

    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

    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

    無錯謬故。

     此之四心。

    與起信論三心義合。

    彼雲。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故。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今第一直心。

    與論第一名義俱同。

    第三深心。

    與論第二名義亦同。

    第四菩提心。

    與論第三名異義同。

    蓋拔苦。

    即發四弘誓大菩提中。

    第一衆生誓度也。

    況後之三願。

    皆為前願而設。

    故正當之。

    第二發行。

    即論第二深心中。

    樂集一切諸善行中開出。

    故經四心。

    但是論之三心。

    因得約論文三義釋而明之。

    第一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者。

    苟不正念真如。

    安令其心無有虛假。

    此即圓頓行人。

    創心發覺。

    以真如理行為首。

    與天台十乘觀法第一觀不思議境同。

    苟非觀萬法皆即真如。

    安令契不思議旨。

    第二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第三深心是道場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此之二心。

    當十乘中第三善巧安心止觀并後之諸乘。

    蓋非止觀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徹真如底。

    窮法性邊。

    無足以稱深心。

    增益功德。

    亦無足能辦大事也。

    第四菩提心是道場無錯亂故。

    即十乘中第二真正發菩提心。

    苟非依四谛境發四弘誓願。

    安令菩提之心無有錯亂。

    是以道場之行。

    雖列一十八種。

    其發覺初心。

    必以理行為之先容。

    次以四弘為之要制。

    正修止觀為之調禦。

    一切萬行為之進趣。

    然後道場可詣菩提可證也。

     ○二以彼岸六行示。

     布施是道場。

    不望報故。

     施苟責報。

    為有相檀。

    是人天因。

    無足以為道場行也。

     持戒是道場。

    得願具故。

     大乘之戒。

    戒相雖多。

    大而為語。

    不外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得此三戒。

    則無願而不具也。

     忍辱是道場。

    于諸衆生。

    心無礙故。

     衆生辱我。

    我能忍之。

    則于諸衆生心無有礙。

    又了人法二空。

    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故節節支解時。

    心無有礙。

     精進是道場。

    不懈退故。

     行諸五度。

    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

    故無退也。

     禅定是道場。

    心調柔故。

     心在散亂。

    則觸事粗犷。

    苟得禅定。

    一切調柔。

     智慧是道場。

    現見諸法故。

     諸法有性相本末究竟平等。

    必具權實二智。

    乃能見之。

     ○三以四無量心示。

     慈是道場。

    等衆生故。

     慈能與十法界衆生性德之樂。

    故稱等也。

     悲是道場。

    忍疲苦故。

     悲能拔十法界衆生性德之苦。

    衆生沉湎三途。

    輪回六道。

    必随類化度。

    忍于疲苦。

     喜是道場。

    悅樂法故。

     菩薩見衆生離苦得樂。

    則歡喜悅樂。

     舍是道場。

    憎愛斷故。

     小乘則七周九周行慈以斷憎。

    大乘則等觀衆生。

    住一子地。

    則憎愛等舍。

    是故雖得法喜悅樂。

    即此心亦複舍之。

     ○四以己利二法示。

     神通是道場。

    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

    能背舍故。

     自有六種神通。

    身手有力。

    方能拔衆生出于淤泥。

    自證八種解脫。

    越諸塵累。

    方能解衆生離于系縛。

    然後可為道場之行也。

     ○五以利人二法示。

     方便是道場。

    教化衆生故。

     教化衆生。

    有三種方便。

    如方便品釋。

    一一具足。

    乃能度人登于道場。

     四攝是道場。

    攝衆生故。

     什公曰。

    一惠施。

    惠施有二種施。

    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