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

關燈
畢。

    無複疲厭也。

    此慈屬法緣。

     行法施慈。

    無遺惜故。

     财施有盡。

    故有遺惜。

    法施無盡。

    故無遺惜。

    此慈生法兩屬。

     行持戒慈。

    化毀禁故。

     菩薩持戒。

    不獨自止毀禁。

    兼欲化他毀禁。

    使人見賢而思齊也。

    以是與樂。

    慈莫大焉。

    此屬生緣慈也。

     行忍辱慈。

    護彼我故。

     什公曰。

    若能行忍。

    則内不自累。

    外不傷物。

    故言護彼我也。

    亦屬生緣慈也。

     行精進慈。

    荷負衆生故。

     人雖有力。

    若複雜退。

    則不能有所荷擔。

    故菩薩荷負衆生。

    宜以精進而為其力。

    此亦屬生緣。

     行禅定慈。

    不受味故。

     小乘之人。

    及以凡夫。

    修得禅定。

    多生耽味。

    菩薩得禅。

    正好依禅行慈。

    行慈則出俗利生。

    不愛禅味。

    此亦屬法緣慈攝。

     行智慧慈。

    無不知時故。

     什公曰。

    行未滿而求果。

    名不知時。

     燈曰。

    不特此也。

    自未度而度人。

    己得度而不度人。

    滅度一切衆生。

    實有衆生得滅度者。

    無住而不生心。

    生心而非無住。

    皆名不知時也。

    此亦法緣慈攝。

     行方便慈。

    一切示現故。

     六度之外。

    有方便度。

    慈亦如是。

    菩薩随機。

    一切示現。

    即謂之方便慈。

    此屬生緣慈攝。

     行無隐慈。

    直心清淨故。

     有三無隐。

    一教無隐。

    心言直故。

    二行無隐。

    無曲迳故。

    三理無隐。

    心契實相故。

    一有所隐。

    即不名為清淨。

    法緣慈攝。

     行深心慈。

    無雜行故。

     凡所造行。

    雜則不深。

    今深心慈。

    深故不雜。

    此亦法緣慈攝。

     行無诳慈。

    不虛假故。

     菩薩于一切時中。

    尚無虛假。

    矧今行慈。

    猶以虛假而诳衆生。

    此亦法緣慈攝。

     行安樂慈。

    令得佛樂故。

     菩薩大慈。

    恒欲與衆生佛智慧樂以證四德。

    故所行慈。

    名安樂也。

    此屬無緣慈攝也。

     ○二結成。

     菩薩之慈。

    為若此也。

     ○二悲無量心二。

    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

    何謂為悲。

     ○二答。

     答曰。

    菩薩所作功德。

    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肇公曰。

    哀彼長苦。

    不自計身。

    所有衆德。

    願與一切。

    先人後己。

    大悲之行也。

     ○三喜無量心二。

    初問。

     何謂為喜。

     ○二答。

     答曰。

    有所饒益。

    歡喜無悔。

     肇公曰。

    自得法利。

    與衆同歡。

    喜于彼己俱得法悅。

    謂之為喜。

     ○四舍無量心二。

    初問。

     何謂為舍。

     ○二答。

     答曰。

    所作福祐。

    無所希望。

     什公曰。

    現世不求恩。

    未來不求報也。

     約教者。

    菩薩觀衆生如幻化。

    而能行慈。

    通别圓三教。

    皆得言之。

    而正意在圓。

    以真實慈中所開三十慈。

    關三種慈悲故也。

     觀解者。

    觀一念具十法界。

    雖在于迷。

    以如幻等二十九喻觀之。

    于不可得中。

    吾故以真實相慈三十慈。

    與性德之樂。

    拔性德之苦。

    是為觀心方便與慧二者并行也。

    慈既如是。

    三亦如是而觀。

     ○三明所依功德六。

    初明生死有畏當何所依。

    二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

    生死有畏。

    菩薩當何所依。

     肇公曰。

    生死為畏。

    畏莫大之。

    悲疾大士。

    何所依恃。

    而能永處生死。

    不以畏為畏乎。

     ○二答。

     維摩诘言。

    菩薩于生死畏中。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悲疾菩薩。

    于苦海而作慈航。

    應依二種佛功德力。

    一依他佛功德力。

    即十方諸佛。

    所修功德之力。

    冥熏加被。

    使無退轉。

    一依自所修佛功德力。

    即下問答中所示之法。

    依而修之。

    有生善滅惡功德。

    若據現文所答。

    惟是自力。

    亦謂之如來功德。

    約義言之。

    必須二種。

     ○二明如來功德當依何住二。

    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于何住。

     ○二答。

     答曰。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

    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如來功德之力無他。

    一惟以度脫衆生為事。

    菩薩能住度脫衆生。

    則契合佛心。

    佛必以功德力而加被之。

    此一舉而兩得之矣。

     ○三明欲度衆生當何所除二。

    初問。

     又問。

    欲度衆生。

    當何所除。

     ○二答。

     答曰。

    欲度衆生。

    除其煩惱。

     未除己之煩惱。

    而遽焉度人。

    自他俱溺。

    其理必然。

     ○四明欲除煩惱當何所行二。

    初問。

     又問。

    欲除煩惱。

    當何所行。

     ○二答。

     答曰。

    當行正念。

     煩惱者。

    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

    皆從不正念生。

    是故欲除煩惱。

    當行正念。

     ○五問雲何行于正念二。

    初問。

     又問。

    雲何行于正念。

     ○二答。

     答曰。

    當行不生不滅。

     ○六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二。

    初問。

     又問。

    何法不生。

    何法不滅。

     ○二答。

     答曰。

    不善不生。

    善法不滅。

     上五問答。

    展轉釋成。

    至此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為行菩薩行之要道。

    蓋必不善不生。

    斯可以自利。

    善法不滅。

    斯可以利生。

    是則舉不善。

    則一切蔽病。

    在其中矣。

    舉善法。

    則六度萬行。

    在其中矣。

    下去六問。

    一以此答而為根本。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

    初答明六。

    初一問答善不善孰為本。

     又問。

    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

    身為本。

     什公曰。

    身謂五陰也。

     ○二一問答身孰為本。

     又問。

    身孰為本。

    答曰。

    欲貪為本。

     什公曰。

    由欲着情深。

    故廣生結業。

    亦以愛潤。

    所以受生。

    是以于諸結中。

    偏舉欲貪也。

     ○三一問答貪孰為本。

     又問。

    次貪孰為本。

    答曰。

    虛妄分别為本。

     貪欲起于緣塵分别。

    分别美惡。

    貪欲是生。

     ○四一問答虛妄分别孰為本。

     又問。

    虛妄分别孰為本。

    答曰。

    颠倒想為本。

     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而衆生虛妄分别。

    故謂之為有。

    空華世界。

    本無美惡。

    而衆生虛妄分别。

    謂為美惡。

    皆名颠倒。

    譬如狂醉。

    首尾相換。

    故謂首為尾。

    豈非颠倒。

     ○五一問答颠倒想孰為本。

     又問。

    颠倒想孰為本。

    答曰。

    無住為本。

     ○六一問答無住孰為本。

     又問。

    無住孰為本。

    答曰。

    無住則無本。

     ○二結成。

     文殊師利。

    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肇公曰。

    心猶水也。

    靜則有照。

    動則無鑒。

    癡愛所濁。

    邪風所扇。

    湧溢波蕩。

    未始暫住。

    以此觀法。

    何往不倒。

    譬如臨面湧泉。

    而責以本狀者。

    未之有也。

    倒想之興。

    本乎不住。

    義存于此乎。

    一切法。

    從衆緣會而成體。

    緣未會。

    則法無寄。

    無寄則無住。

    無住則無法。

    以無法為本。

    故能立一切法也。

    若以心動為本。

    則有有相生。

    理極初動。

    更無本也。

    若以無法為本。

    則有因無生。

    無不因無。

    故更無本也。

    無住故想倒。

    想倒故分别。

    分别故貪欲。

    貪欲故有身。

    既有身也。

    則善惡并陳。

    善惡既陳。

    則萬法斯起。

    自茲以往。

    言數不能盡也。

    若善得其本。

    則衆未可除矣。

     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