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

關燈
心廓然。

    于一彈指頃。

    經百千萬年可也。

    八萬四千劫可也。

    在定則身以心資。

    血脈因之以調。

    須發因之以長。

    出定則心不與身合。

    必現十八神變。

    自以三昧火而茶毗之。

    畢歸于空無。

    以入無餘界。

    然後獲法性身焉。

    大乘菩薩。

    與諸如來。

    悟心為身本。

    而身為心迹。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

    惟不思議一。

    故從不起滅定之體。

    而繁興威儀之用。

    夫不起滅定。

    寂也。

    現諸威儀。

    從體以起用。

    則不妨即寂而恒動。

    會用以歸體。

    不妨即動而恒寂。

    如是則體用一源。

    寂動不二。

    而滅定與威儀未嘗異也。

     ○三示非舍而舍。

     不舍道法。

    而現凡夫事。

    是為宴坐。

     肇公曰。

    小乘障隔生死。

    故不能和光。

    大士美惡齊旨。

    道俗一觀。

    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

    淨名之有居家。

    即其事也。

     ○四示非住而住。

     心不住内。

    亦不在外。

    是為宴坐。

     夫真心周遍。

    内外不居。

    凡夫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而六用馳騁。

    必攀緣于六塵之外。

    所謂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是也。

    為煩惱。

    為生死。

    皆職此之故。

    二乘破煩惱。

    出生死。

    必關閉六情。

    攝外以之内。

    謂之返妄歸真。

    然而菩薩豈不亦返妄以歸真。

    由能體達非内非外。

    而内外皆真。

    故方其冥心法界。

    而内外不居。

    乃以虛空為繩床。

    如是安心。

    是為真宴坐也。

     ○五示不動而修。

     于諸見不動。

    而修行三十七道品。

    是為宴坐。

     夫六十二見者。

    外道迷正道以行邪道者也。

    三十七道品者。

    如來以正道而破邪道者也。

    然而道随解進。

    四機不同。

    修析空道品。

    而動破界内諸見得入涅槃者。

    三藏小乘之解行也。

    修即空道品。

    而不動不破界内諸見得入涅槃者。

    通教三乘共教之解行也。

    修先空次假後中道品。

    破而後即。

    即而後融。

    得入大涅槃者。

    别教次第顯中之解行也。

    修即空即假即中道品。

    達六十二見。

    全性惡以起修惡。

    即修惡而是性惡。

    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不動不破。

    得入無上涅槃者。

    圓頓教之最勝解行也。

    今是以圓呵藏。

    或可以即呵析。

    方等時教。

    随機進否。

    不可以一律而拘。

     ○六示不斷而斷。

     不斷煩惱。

    而入涅槃。

    是為宴坐。

     煩惱為菩提之障。

    生死為涅槃之縛。

    此所由來舊矣。

    是故必斷煩惱而證菩提。

    必超生死而證涅槃。

    亦所由來舊矣。

    今維摩所說。

    則道異常流。

    乃曰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若曰煩惱性空。

    而涅槃之性亦空。

    空不礙空。

    故不須斷煩惱之空。

    而入涅槃之空。

    此可以語體空之道也。

    若曰中道涅槃。

    如雲外月。

    生死不能障涅槃。

    菩提不能破生死。

    菩提涅槃。

    遠在果位。

    次第修證。

    曆别顯中。

    此可以語行布之道也。

    今曰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當是真如不變。

    能随染緣而為修惡煩惱。

    悟修即性。

    則随緣煩惱即不變之體。

    指此不變。

    名曰涅槃。

    乃性惡之異名。

    如是則即煩惱而是涅槃。

    不必外煩惱而别求涅槃。

    是為真宴坐也。

     ○三總結。

     若能如是坐者。

    佛所印可。

     佛有五印。

    四印印小乘。

    生死與涅槃異。

    一印印大乘。

    即一實相。

    今言佛能以諸法實相之印。

    印諸大乘。

    即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也。

     ○三結成不堪。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

    默然而止。

    不能加報。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觀解者。

    觀心即空。

    纖情不立。

    即不于三界現身意也。

    雖然即空。

    不妨即假。

    不失四儀軌則。

    即不起滅定而現威儀也。

    雖然即假。

    行諸道法。

    溯流歸元。

    不妨即假。

    現凡夫事。

    此心即空。

    内外中間求不可得。

    即心不住内亦不在外也。

    此心即中。

    雙遮二邊。

    即于諸見不動也。

    雙照二邊。

    即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

    了達一念心。

    即修惡而是性惡。

    即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也。

     ○二遣目犍連尊者二。

    初如來來遣。

     佛告大目犍連。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公曰。

    目連婆羅門姓也。

    名拘律陀。

    拘律陀樹神名也。

    以求神得故。

    因以為名。

    生便有大智慧。

    故名大犍連。

    神足第一者也。

     ○二尊者固辭三。

    初總辭不堪。

     目連白佛言。

    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釋其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

    于裡巷中。

    為諸居士說法。

     凡轉法輪。

    而有二義。

    一以己所證法。

    轉入他心。

    二随機宜樂。

    方便示人。

    論目連所證。

    已破見思。

    已出分段。

    具一切智。

    已證真空。

    若以此證轉入他心。

    雖不能得大乘之空。

    豈不以自證小空。

    轉入人心。

    如法而說。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之法乎。

    當是随機宜樂。

    方便示人。

    即以居士所宜行法。

    若人乘五戒。

    若生天十善。

    若破悭之施。

    離欲之戒。

    根本之禅。

    不知此皆有我人衆生壽者等諸相之不忘。

    不惟不能導以大乘。

    即世間生死。

    猶未能脫。

    烏足以為稱機說法乎。

     ○二叙其折辭二。

    初總折。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大目連。

    為白衣居士說法。

    不當如仁者所說。

     ○二别釋二。

    初指所說法體。

     夫說法者。

    當如法說。

     如法者。

    指所诠之法體也。

    法體清淨。

    湛若虛空。

    離諸過。

    不可說。

    必欲說之。

    當如法說。

    所謂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

    斯言得矣。

     ○二明法離諸過四。

    初正明諸過二。

    初約所離明離。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

    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

    前後際斷故。

     衆生我壽命人。

    謂之四相。

    此為外道六十二見之本。

    能無四相。

    則諸見皆離。

    夫衆生。

    以五妄想之垢而成。

    法既離垢。

    則衆生之相本無。

    我以妄想主宰得名。

    法既離乎我垢。

    則我之妄相本無。

    壽命以一生一死中間住持得名。

    法既離乎生死。

    則壽命之相本無。

    人以前後兩際相續得名。

    法既前後際斷。

    則法之人相本無。

    此約所離以明離也。

     ○二約能離明離四。

    初明法無諸相。

     法常寂然。

    滅諸相故。

    法離于相。

    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

    言語斷故。

    法無有說。

    離覺觀故。

    法無形相。

    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

    畢竟空故。

    法無我所。

    離我所故。

    法無分别。

    離諸識故。

    法無有比。

    無相待故。

    法不屬因。

    不在緣故。

     法體本自寂湛妙明。

    如大火??聚。

    一切諸相所不能到。

    無能無所。

    絕諸緣塵。

    一切名字所不能召。

    斷諸種種語言覺觀。

    虛妄本無。

    故言說之本玄離。

    法性本空。

    故體如虛空。

    法畢竟空。

    故無戲論。

    法性絕待。

    故無能所。

    法性非識。

    故無分别。

    法性之王。

    故無比待。

    妙性天然。

    故非因緣。

    此約能離以明離也。

     ○二明法體真實。

     法同法性。

    入諸法故。

    法随于如。

    無所随故。

    法住實際。

    諸邊不動故。

     法同法性。

    猶言法即法性也。

    入諸法者。

    入者遍也。

    猶觀經法界身入諸衆生心想中之入。

    此言法性即諸法。

    諸法即法性也。

    法随于如無所随故。

    此言真如法性。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以不變而随緣。

    即随緣而不變。

    故法常随于如而不變。

    不随染淨緣之所變也。

    實際者。

    中道真常實際也。

    實際理地。

    即邊而中。

    本無二邊。

    故不為諸邊所動。

     ○三複明無相。

     法無動搖。

    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

    常不住故。

     此明法性常住也。

    夫有動搖。

    則有生滅。

    有生滅動搖者。

    為緣塵而有分别故也。

    既不依于六塵。

    則何動搖之有。

    去來者。

    為有所住故。

    法本不住。

    則何去來之有。

     ○四直言無相。

     法順空。

    随無相。

    應無作。

    法離好醜。

    法無增損。

    法無生滅。

    法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

    法離一切觀行。

     一切好醜增損等諸相。

    皆從虛妄相想中生。

    法性真實。

    何有一切虛妄相哉。

     ○二明法不可說。

     唯大目犍連。

    法相如是。

    豈可說乎。

     諸法真實。

    離諸妄相。

    無名無字。

    言語道斷。

    無言無說。

    離諸覺觀。

    即欲說之。

    無從置喙也。

     ○三明無說而說二。

    初法。

     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

     大經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既不可說。

    亦不可思。

    此以四教所诠之理皆不可說也。

    又雲。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法華所謂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雖不可說。

    要當如法而說。

    法本無說無示。

    說者亦宜以無說無示以為說示。

    法本無聞無得。

    聞者亦宜以無聞無得以為聞得。

    如是則終日說示。

    而本無說示。

    終日聞得。

    而本無聞得。

    所謂說時默默時說。

    大施門中無壅塞是也。

     ○二喻。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

    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幻士喻能說人本無說示。

    幻人喻能聽人本無聞得。

    能建是意。

    以為說示聞得。

    則如此說經。

    莫不契合法性。

    是為如法說也。

     ○四示說法之要二。

    初鑒機運悲。

     當了衆生根有利鈍。

    善于知見。

    無所挂礙。

    以大悲心贊于大乘。

     夫機有利鈍。

    說有進否。

    大不宜小說。

    小不宜大說。

    廣不宜略說。

    略不宜廣說。

    先善于知見之不謬。

    後運以大悲而不倦。

    知時知機。

    或偏或圓。

    方便善巧畢歸大乘。

    此如來菩薩說法之大機會處也。

     ○二念報佛恩。

     念報佛恩。

    不斷三寶。

    然後說法。

     佛恩難報。

    惟說法利生。

    俾三寶紹隆世間。

    衆生正信不斷。

    可以報之。

     ○三聞法獲益。

     維摩诘說是法時。

    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結成不堪。

     我無此辯。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論居士所說之法。

    對病而設。

    即以目連内證小空。

    而破其所說人天小教。

    亦無所不可。

    或進而之于通。

    之于别。

    之于圓。

    亦無所而不可。

    今約八百居士聞法獲益。

    既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

    判歸圓頓宜矣。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同三谛法性。

    随于真如。

    不變不遷。

    住此真常實際。

    不為二邊所動。

    寂然不動。

    離四句。

    絕百非。

    如是如法而觀。

    即如法而說。

    是為念報佛恩。

    紹隆一體三寶也。

     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