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末。
不必去而自去所欣樂之末。
不必求而自得矣。
○二釋二。
初示所生之果。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肇公曰。
經雲。
法身者虛空身也。
無生而無不生。
無形而無不形。
超三界之表。
絕有心之境。
陰入所不能攝。
稱贊所不能及。
寒暑不能為其患。
生死無以化其體。
故其為物也。
微妙無象。
不可為有。
備應萬形。
不可為無。
彌綸八極。
不可為小。
細入無間。
不可為大。
故能入生出死。
通洞乎無窮之化。
變現殊方。
應無端之求。
此二乘之所不識。
補處之所不睹。
況凡夫無目。
敢措思于其間哉。
聊依經誠言。
粗标其玄極耳。
然則法身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豈可近舍丈六而遠求法身乎。
燈曰。
佛有三身。
曰法報應。
法身為本有。
此生佛之所公共者也。
報身為修成。
即今文從無量功德生是也。
應身為現起。
所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是也。
然而法身雖曰公共。
其中須分隐顯。
衆生因煩惱生死所覆。
是故隐而不顯。
惟諸佛修無量功德以生。
是故顯而不覆。
豈非報智為能顯。
法身為所顯。
故今文示法身。
乃指所顯而言之也。
下文示無量功德。
指能顯而言之也。
而肇公所注。
法身為虛空身。
約所顯言之可也。
然而終不能與下章會合。
使修者無所适從。
又約應身而言之。
應萬物不可為無。
又曰在天而天在人而人。
此又混融之旨。
非所以寓标本勸修之意也。
觀解者。
所觀一境三谛名為法身。
能觀三觀一心名為報身。
境觀契合能起大用名為應身。
○二示能生之因三。
初總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法華經雲。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今言無量功德。
标其定與福也。
無量智慧。
标其慧也。
能嚴雖複無量。
一言定慧與福。
無斯而不備矣。
○二别明十二。
初從五分功德生。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
釋簽雲。
佛具五分法身。
一無作戒為戒身。
二無漏淨禅為定身。
三無漏智慧為慧身。
四三種解脫為解脫身。
五無生為解脫知見身。
觀解者。
觀心之時。
邪非不入。
即戒身。
妄想息滅。
即定身。
了了分明。
即慧身。
三惑圓伏。
即解脫身。
本自不生。
亦複不滅。
即解脫知見身。
○二從四無量心生。
從慈悲喜舍生。
四無量心。
具如初門。
一慈無量心。
能與佗樂之心。
名之為慈。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衆生令得樂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慈定。
是慈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
能拔佗苦之心。
名之為悲。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受苦衆生令得解脫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悲定。
是悲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悲無量心也。
三喜無量心。
慶佗得樂。
生歡悅心。
名之為喜。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衆生令離苦得樂歡喜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喜定。
是喜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
若緣于佗無憎無愛之心。
名之為舍。
行者于禅定中。
念憎愛衆生令得舍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舍定。
是舍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舍無量心也。
○三從六度生。
從布施。
持戒。
忍辱柔和。
勤行精進。
禅定解脫三昧。
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公曰。
禅四禅。
定四空定。
解脫八解脫。
三昧三三昧。
此皆禅度之别行也。
諸即上六度也。
波羅蜜秦言到彼岸。
彼岸實相岸也。
得無生以後。
所修衆行。
盡與實相合。
無複分别也。
○四從方便生。
從方便生。
如上所解。
○五從六通生。
從六通生。
肇公曰。
七住以上。
則具六通。
自非六通運其無方之化。
無以成無極之體。
○六從三明生。
從三明生。
肇公曰。
天眼。
宿命智。
漏盡通。
為三明也。
○七從道品生。
從三十七道品生。
○八從止觀生。
從止觀生。
止定。
觀慧。
此釋由來舊矣。
獨不知有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
其包括者大。
籠罩者遠。
自非老成宿學。
而莫能通。
學者宜盡心焉。
○九從十力等生。
從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生。
○十從斷惡生善生。
從斷一切不善法。
集一切善法生。
○十一從真實生。
從真實生。
○十二從不放逸生。
從不放逸生。
○三總結。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
生如來身。
○三總結歸宗病本。
諸仁者。
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聞法獲益。
如是長者維摩诘。
為諸問疾者。
如應說法。
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夫萬法雖多。
性相而已。
性相分岐。
由乎悟迷。
自其法身一性而觀。
則生佛莫不同。
自其迷悟染淨而觀。
則生佛莫不異。
得不以其法身之性本同。
而染淨迷悟之相有異哉。
故自其法身而言之。
謂之衆生即佛可也。
佛即衆生亦可也。
自其染淨迷悟而言之。
則生佛升沉之相隔。
不啻乎霄壤之懸。
是則崇事于斯道者。
豈可不翻迷以為悟。
滌染以為淨哉。
然而雖則翻迷為悟。
非離迷而有悟。
乃即迷以成悟。
滌染為淨。
亦非異染而有淨。
乃即染以為淨也。
如衆生苦果之身。
既從無量系縛愚癡之所生。
而諸佛法身。
則即系縛愚癡。
而為功德智慧矣。
衆生苦報之身。
從貪欲散亂愚癡系縛無記之所生。
諸佛法身。
則即貪欲以為清淨等矣。
衆生苦報之身。
從悭吝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之所生。
諸佛法身。
則即悭吝以為布施等之所生矣。
方其迷而為衆生。
居六弊此岸也。
則以悭吝毀禁等為世間之一大樂境。
将謂微此則不足以成世間事。
不知樂是苦因。
迷為染本。
沉生死海。
莫此為甚。
及其悟。
而翻向之迷。
而染者以為之淨。
則蕭然于萬累之表。
解脫于三空之域。
又不勝其樂之無央也。
故維摩雲。
淫怒癡即是解脫。
無離淫怒癡以求解脫。
又曰。
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眼耳鼻舌身意皆為淨土。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凡此經文。
皆即迷而悟。
即染而淨之明證也。
讀是經者。
可不務諸。
○三釋弟子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取義題顯。
具足應雲弟子問疾品。
準例下菩薩品。
亦應加問疾二字。
文無者。
譯人之略也。
論此中問疾。
如來應即遣文殊。
庶賓主兼美。
砧椎相扣。
今先遣弟子菩薩者。
不惟顯維摩才辯殊勝。
亦欲彰文殊方堪酬對。
若密意者。
正以此經說在方等。
适當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故叙如來先遣弟子及以菩薩。
俾其自叙被呵之辭。
彰其辭辯難思。
故将叙事與說法。
雜糅其間。
乃結集經者之巧思也。
○二釋經文二。
初長者心念。
爾時長者維摩诘。
自念寝疾于床。
世尊大慈。
甯不垂愍。
○二如來遣問三。
初遣諸弟子十。
初遣舍利弗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知其意。
即告舍利弗。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長者示疾毗耶。
則即寂而照。
如來高座庵園。
則即照而寂。
又長者心念。
則照而常寂。
如來知意。
則寂而常照。
寂照之用。
雖遞廢而遞興。
法身體性。
則一如無二如。
所謂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雖不念而将欲。
矧念而扣。
扣而應乎。
是故念而即遣。
疾如桴鼓也。
○二尊者固辭二。
初總辭不堪。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什公曰。
聲聞法中。
諸羅漢無漏智慧。
勝菩薩世俗智慧。
大乘法中。
菩薩二事俱勝。
今用聲聞法。
明大小。
故先命弟子。
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
故先命之。
知其不堪而命之者。
欲令其顯維摩诘才辯殊勝。
發起衆會也。
複命餘人者。
欲令各稱其美明兼應辯慧無方也。
○二别釋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于林中。
宴坐樹下。
肇公曰。
夫法身之宴坐。
形神俱滅。
道絕常境。
視聽之所不及。
豈複現身于三界。
修意而為定哉。
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
及世報意根。
故以人間為煩擾。
而宴坐樹下。
未能神形無迹。
故緻斯呵。
凡呵之興。
意在多益。
豈存彼我以是非為心乎。
○二叙其折辭三。
初總折。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舍利弗。
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夫舍利弗之所宴坐者。
實于三界現身意也。
何則。
蓋三界者。
此身所居之處。
此心所緣之境也。
衆生因六塵以起煩惱。
因煩惱以召生死。
其所由來舊矣。
是以欲遏其流。
而杜其源者。
必先調身不低不昂。
調息不澀不滑。
調意不浮不沉。
入則先粗而後細。
出則先細而後粗。
此入定之初門。
然而圓頓定門。
雖藉乎此。
不必定乎此。
而于三界現身意也。
正以圓頓行人。
先能悟法身本有一性。
苟能守此。
則無适而非法身。
即宴坐可也。
不宴坐亦可也。
于三界現身意可也。
不于三界現身意亦可也。
如維摩之所雲。
雲不現而現。
不舍而現。
又無适而無非宴坐。
而舍利弗徒以此身而為累。
釋此而為非累。
是以受大士之所折也。
○二别釋六。
初示以不現。
夫宴坐者。
不于三界現身意。
是為宴坐。
夫法身之宴坐。
以寂光為繩床。
當爾之時。
豎窮乎三際。
橫遍乎十方。
身即心也。
心即身也。
身即座也。
座即身也。
寂生滅之迹。
絕去來之蹤。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是為真宴坐。
舍利弗未悟乎此。
徒以形骸為累。
心識為煩。
必于三界現身意。
斯為宴坐。
非真宴坐矣。
○二示非現而現。
不起滅定。
而現諸威儀。
是為宴坐。
夫入滅定者。
心也。
現諸威儀者。
身也。
凡夫身心渾而為一。
是以身為心役。
而心為身疲。
身心之于三界。
不亦勞乎。
二乘身心泯之歸無。
是以心固可同乎死灰。
形固可同乎稿木。
入定同虛空。
泯而無用。
古人之入此定者。
身
不必去而自去所欣樂之末。
不必求而自得矣。
○二釋二。
初示所生之果。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肇公曰。
經雲。
法身者虛空身也。
無生而無不生。
無形而無不形。
超三界之表。
絕有心之境。
陰入所不能攝。
稱贊所不能及。
寒暑不能為其患。
生死無以化其體。
故其為物也。
微妙無象。
不可為有。
備應萬形。
不可為無。
彌綸八極。
不可為小。
細入無間。
不可為大。
故能入生出死。
通洞乎無窮之化。
變現殊方。
應無端之求。
此二乘之所不識。
補處之所不睹。
況凡夫無目。
敢措思于其間哉。
聊依經誠言。
粗标其玄極耳。
然則法身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豈可近舍丈六而遠求法身乎。
燈曰。
佛有三身。
曰法報應。
法身為本有。
此生佛之所公共者也。
報身為修成。
即今文從無量功德生是也。
應身為現起。
所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是也。
然而法身雖曰公共。
其中須分隐顯。
衆生因煩惱生死所覆。
是故隐而不顯。
惟諸佛修無量功德以生。
是故顯而不覆。
豈非報智為能顯。
法身為所顯。
故今文示法身。
乃指所顯而言之也。
下文示無量功德。
指能顯而言之也。
而肇公所注。
法身為虛空身。
約所顯言之可也。
然而終不能與下章會合。
使修者無所适從。
又約應身而言之。
應萬物不可為無。
又曰在天而天在人而人。
此又混融之旨。
非所以寓标本勸修之意也。
觀解者。
所觀一境三谛名為法身。
能觀三觀一心名為報身。
境觀契合能起大用名為應身。
○二示能生之因三。
初總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法華經雲。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今言無量功德。
标其定與福也。
無量智慧。
标其慧也。
能嚴雖複無量。
一言定慧與福。
無斯而不備矣。
○二别明十二。
初從五分功德生。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
釋簽雲。
佛具五分法身。
一無作戒為戒身。
二無漏淨禅為定身。
三無漏智慧為慧身。
四三種解脫為解脫身。
五無生為解脫知見身。
觀解者。
觀心之時。
邪非不入。
即戒身。
妄想息滅。
即定身。
了了分明。
即慧身。
三惑圓伏。
即解脫身。
本自不生。
亦複不滅。
即解脫知見身。
○二從四無量心生。
從慈悲喜舍生。
四無量心。
具如初門。
一慈無量心。
能與佗樂之心。
名之為慈。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衆生令得樂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慈定。
是慈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
能拔佗苦之心。
名之為悲。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受苦衆生令得解脫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悲定。
是悲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悲無量心也。
三喜無量心。
慶佗得樂。
生歡悅心。
名之為喜。
若行者于禅定中。
念衆生令離苦得樂歡喜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喜定。
是喜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
若緣于佗無憎無愛之心。
名之為舍。
行者于禅定中。
念憎愛衆生令得舍時。
心數法中生定。
名為舍定。
是舍相應。
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善修得解。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舍無量心也。
○三從六度生。
從布施。
持戒。
忍辱柔和。
勤行精進。
禅定解脫三昧。
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公曰。
禅四禅。
定四空定。
解脫八解脫。
三昧三三昧。
此皆禅度之别行也。
諸即上六度也。
波羅蜜秦言到彼岸。
彼岸實相岸也。
得無生以後。
所修衆行。
盡與實相合。
無複分别也。
○四從方便生。
從方便生。
如上所解。
○五從六通生。
從六通生。
肇公曰。
七住以上。
則具六通。
自非六通運其無方之化。
無以成無極之體。
○六從三明生。
從三明生。
肇公曰。
天眼。
宿命智。
漏盡通。
為三明也。
○七從道品生。
從三十七道品生。
○八從止觀生。
從止觀生。
止定。
觀慧。
此釋由來舊矣。
獨不知有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
其包括者大。
籠罩者遠。
自非老成宿學。
而莫能通。
學者宜盡心焉。
○九從十力等生。
從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生。
○十從斷惡生善生。
從斷一切不善法。
集一切善法生。
○十一從真實生。
從真實生。
○十二從不放逸生。
從不放逸生。
○三總結。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
生如來身。
○三總結歸宗病本。
諸仁者。
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聞法獲益。
如是長者維摩诘。
為諸問疾者。
如應說法。
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夫萬法雖多。
性相而已。
性相分岐。
由乎悟迷。
自其法身一性而觀。
則生佛莫不同。
自其迷悟染淨而觀。
則生佛莫不異。
得不以其法身之性本同。
而染淨迷悟之相有異哉。
故自其法身而言之。
謂之衆生即佛可也。
佛即衆生亦可也。
自其染淨迷悟而言之。
則生佛升沉之相隔。
不啻乎霄壤之懸。
是則崇事于斯道者。
豈可不翻迷以為悟。
滌染以為淨哉。
然而雖則翻迷為悟。
非離迷而有悟。
乃即迷以成悟。
滌染為淨。
亦非異染而有淨。
乃即染以為淨也。
如衆生苦果之身。
既從無量系縛愚癡之所生。
而諸佛法身。
則即系縛愚癡。
而為功德智慧矣。
衆生苦報之身。
從貪欲散亂愚癡系縛無記之所生。
諸佛法身。
則即貪欲以為清淨等矣。
衆生苦報之身。
從悭吝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之所生。
諸佛法身。
則即悭吝以為布施等之所生矣。
方其迷而為衆生。
居六弊此岸也。
則以悭吝毀禁等為世間之一大樂境。
将謂微此則不足以成世間事。
不知樂是苦因。
迷為染本。
沉生死海。
莫此為甚。
及其悟。
而翻向之迷。
而染者以為之淨。
則蕭然于萬累之表。
解脫于三空之域。
又不勝其樂之無央也。
故維摩雲。
淫怒癡即是解脫。
無離淫怒癡以求解脫。
又曰。
六十二見為如來種。
眼耳鼻舌身意皆為淨土。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凡此經文。
皆即迷而悟。
即染而淨之明證也。
讀是經者。
可不務諸。
○三釋弟子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取義題顯。
具足應雲弟子問疾品。
準例下菩薩品。
亦應加問疾二字。
文無者。
譯人之略也。
論此中問疾。
如來應即遣文殊。
庶賓主兼美。
砧椎相扣。
今先遣弟子菩薩者。
不惟顯維摩才辯殊勝。
亦欲彰文殊方堪酬對。
若密意者。
正以此經說在方等。
适當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故叙如來先遣弟子及以菩薩。
俾其自叙被呵之辭。
彰其辭辯難思。
故将叙事與說法。
雜糅其間。
乃結集經者之巧思也。
○二釋經文二。
初長者心念。
爾時長者維摩诘。
自念寝疾于床。
世尊大慈。
甯不垂愍。
○二如來遣問三。
初遣諸弟子十。
初遣舍利弗尊者二。
初如來敕遣。
佛知其意。
即告舍利弗。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長者示疾毗耶。
則即寂而照。
如來高座庵園。
則即照而寂。
又長者心念。
則照而常寂。
如來知意。
則寂而常照。
寂照之用。
雖遞廢而遞興。
法身體性。
則一如無二如。
所謂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雖不念而将欲。
矧念而扣。
扣而應乎。
是故念而即遣。
疾如桴鼓也。
○二尊者固辭二。
初總辭不堪。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什公曰。
聲聞法中。
諸羅漢無漏智慧。
勝菩薩世俗智慧。
大乘法中。
菩薩二事俱勝。
今用聲聞法。
明大小。
故先命弟子。
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
故先命之。
知其不堪而命之者。
欲令其顯維摩诘才辯殊勝。
發起衆會也。
複命餘人者。
欲令各稱其美明兼應辯慧無方也。
○二别釋所以二。
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曾于林中。
宴坐樹下。
肇公曰。
夫法身之宴坐。
形神俱滅。
道絕常境。
視聽之所不及。
豈複現身于三界。
修意而為定哉。
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
及世報意根。
故以人間為煩擾。
而宴坐樹下。
未能神形無迹。
故緻斯呵。
凡呵之興。
意在多益。
豈存彼我以是非為心乎。
○二叙其折辭三。
初總折。
時維摩诘。
來謂我言。
唯舍利弗。
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夫舍利弗之所宴坐者。
實于三界現身意也。
何則。
蓋三界者。
此身所居之處。
此心所緣之境也。
衆生因六塵以起煩惱。
因煩惱以召生死。
其所由來舊矣。
是以欲遏其流。
而杜其源者。
必先調身不低不昂。
調息不澀不滑。
調意不浮不沉。
入則先粗而後細。
出則先細而後粗。
此入定之初門。
然而圓頓定門。
雖藉乎此。
不必定乎此。
而于三界現身意也。
正以圓頓行人。
先能悟法身本有一性。
苟能守此。
則無适而非法身。
即宴坐可也。
不宴坐亦可也。
于三界現身意可也。
不于三界現身意亦可也。
如維摩之所雲。
雲不現而現。
不舍而現。
又無适而無非宴坐。
而舍利弗徒以此身而為累。
釋此而為非累。
是以受大士之所折也。
○二别釋六。
初示以不現。
夫宴坐者。
不于三界現身意。
是為宴坐。
夫法身之宴坐。
以寂光為繩床。
當爾之時。
豎窮乎三際。
橫遍乎十方。
身即心也。
心即身也。
身即座也。
座即身也。
寂生滅之迹。
絕去來之蹤。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是為真宴坐。
舍利弗未悟乎此。
徒以形骸為累。
心識為煩。
必于三界現身意。
斯為宴坐。
非真宴坐矣。
○二示非現而現。
不起滅定。
而現諸威儀。
是為宴坐。
夫入滅定者。
心也。
現諸威儀者。
身也。
凡夫身心渾而為一。
是以身為心役。
而心為身疲。
身心之于三界。
不亦勞乎。
二乘身心泯之歸無。
是以心固可同乎死灰。
形固可同乎稿木。
入定同虛空。
泯而無用。
古人之入此定者。
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