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

關燈
亦何得是壽也。

    又請觀音經雲。

    風性無礙。

    今以四句觀風。

    若言有性有生四句可得者。

    即是礙相。

    不得入道。

    若四句觀風。

    風不可得。

    即是無礙。

    無礙故。

    即是入如實之際。

    觀身三事。

    息非壽。

    命如風。

    故說是身無壽為如風。

    經雲。

    是身無人為如水。

    此約水種破人。

    亦作破外人内觀解。

    初明破外人者。

    外人計有神即是人。

    雲何知耶。

    若身中無神。

    何能慈恩潤下。

    曲随物情也。

    内人破曰。

    我見水能下潤。

    随器方圓。

    水無神無人者。

    而汝能恩潤順物。

    亦無神無人也。

    今明内觀解者。

    水為三微所成。

    無有定性。

    無性即無水。

    三事成身。

    無有定性。

    無性即無身。

    無身即無人。

    故說是身無人為如水也。

    又解如小兒水中見影。

    謂言水裡有人。

    入水求人。

    終不可得。

    凡夫三事中生身見。

    謂身是人。

    深觀三事不見身相。

    即無人也。

    又如請觀音經雲。

    水性不住。

    以其住者。

    池沼方圓。

    礙之即住。

    非水有住性也。

    今檢人亦如是。

    随諸法。

    得人名。

    無定性。

    若四句檢水。

    有性有着。

    即是住義。

    若檢水四句無性無著。

    即是無住。

    無住故入如實際。

    經雲。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此是總約四大破我說無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計雲。

    若身中無實有神我者。

    今現見六情依身而住。

    故知實有神我也。

    内人破曰。

    現見六情依四大住。

    無别我神之所依也。

    若約内觀解者。

    身名是一。

    一身不應在四我住。

    若一大我住。

    三大應無假名身。

    若各有者。

    即有四身。

    若即若離四句。

    約四大中檢身不得。

    故知身無有實。

    若不得身實。

    即身見破。

    身見破。

    即我見十六知見皆破也。

    經雲。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

    此是第二約空種破說無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計有我所。

    若無神我。

    何得有所居國土人物是實所。

    若見實。

    當知我亦是實。

    内人破曰。

    若爾所是空。

    我亦應空。

    如身中空種。

    空種及一切外空是所。

    所空故。

    我亦空也。

    若約内觀解者。

    即是正約空種破身見也。

    四大造色。

    圍虛空故。

    假名為身。

    離空即無身。

    若外内空不名身。

    今約空種檢身不可得。

    即身見破。

    身見破。

    即離我我所也。

    經雲。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者。

    此是第三檢識種破我。

    是知說無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計雲。

    若身中無神。

    那得知四時氣序等事也。

    内人破曰。

    如草木瓦礫。

    亦由陰陽氣候。

    逐時轉變。

    似有所知。

    而非神知者。

    今身雖有知。

    如草木瓦礫無神知也。

    又外人計身内有神。

    神使知知之。

    内人破曰。

    若神使知知。

    複誰使神。

    知遂無使。

    神何須使。

    若無神使即無知者。

    無知者即如草木瓦礫也。

    若約内觀。

    的觀識種。

    所以者何。

    三事成身。

    命暖無知。

    知隻是識。

    若謂識能知者。

    過去識已滅。

    滅故不能知。

    現在識刹那不住。

    無暫停時。

    亦不得知。

    未來識未有。

    未有之識。

    豈得有知。

    三世求識知不可得。

    離三世無别有知。

    故說此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

    經雲。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次約風動助成破識有作說無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計身内有神我。

    故能執作施為作一切事。

    内人破曰。

    此非神作。

    身有所作。

    皆風力轉也。

    若約内觀心解。

    妄念心動。

    身内依風。

    得有種種所作。

    故大集雲。

    有風能上。

    有風能下。

    心若念上。

    風随心牽起。

    心若念下。

    風随心牽下。

    運轉所作。

    皆是風随心轉。

    作一切事。

    若風道不通。

    手足不遂。

    心雖有念。

    即舉動無從。

    譬如人牽關捩。

    即影技種種所作。

    捩繩若斷。

    手無所牽。

    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也。

    今觀此依風。

    不自生。

    亦不他生。

    若無生即是空。

    尚不能自有。

    令三事成身不可得。

    誰是作也。

    釋曰。

    夫外計内執我者。

    皆于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中。

    及身内識暖息三事等起執。

    今觀六大三事内。

    唯是識之一大。

    世多堅。

    執以為實。

    我今隻用于内外三世中推。

    自然無我無識。

    内外推者。

    隻如執識實在身内者。

    且何者是識。

    若言身分皮肉筋骨等是識者。

    此是地大。

    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識者。

    此是水大。

    若言身中暖觸是識者。

    此是火大。

    若言折旋俯仰言談抵對是識者。

    此是風大。

    除四大外。

    唯是空大。

    何者是識。

    各各既無和合。

    豈有一砂壓無油。

    合衆砂而豈有。

    似一狗非獅子。

    聚群狗而亦無。

    此四大種。

    現推無體。

    即是内空。

    死後各複外四大。

    一一歸空。

    即是外空。

    内外俱空。

    識性無寄。

    又内推既無。

    識應在外者。

    外屬他身。

    自無主宰。

    及同虛空。

    有何分别。

    内外既空。

    中間奚有。

    以因内外立中間故。

    但破内外。

    中間自虛。

    若識内外空者。

    應在三世。

    何者。

    因三世以辯識。

    因識以立三世。

    若無有識。

    誰分三世。

    若無三世。

    何以明識。

    以此三識。

    若不過去。

    即想未來。

    過未不緣。

    即住現在。

    離三際外。

    更無有識。

    故祖師雲。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今則念念成三世。

    念念識不住。

    念念唯是風。

    念念無主宰。

    故金剛經雲。

    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不可得。

    以現在立過去。

    因過去立未來。

    現在既不住。

    過未亦無生。

    互檢互無。

    徹底空寂。

    但有微毫起處。

    皆從識生。

    今推既無。

    分别自滅。

    分别既滅。

    境界無依。

    如依水生波。

    依鏡現像。

    無水則波不起。

    無鏡則像不生。

    故知非關法有法無。

    但是識生識滅。

    如金剛三昧經偈雲。

    法從分别生。

    還從分别滅。

    滅是諸分别。

    是法非生滅。

    如是洞達。

    根境豁然。

    自覺既明。

    又能利他普照。

    故經偈雲。

    究竟離虛妄。

    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是以世間粗浮。

    不于自身仔細明察。

    妙觀不習。

    智眼全盲。

    執妄迷真。

    以空作有。

    若能善觀。

    即齊諸聖。

     ○三以六義示身過患六。

    初示身不淨。

     是身不淨。

    穢惡充滿。

     人身摩頂至踵。

    惟有三十六物。

    謂外相十二。

    發毛爪齒。

    眵淚涎唾。

    屎尿垢汗。

    内相十二。

    皮膚血肉。

    筋脈骨髓。

    肪膏腦膜。

    内含相十二。

    肝膽腸胃。

    脾腎心肺。

    生髒熟髒。

    赤白痰癊。

    大論明五種不淨。

    一生處不淨。

    偈雲。

    是身為臭穢。

    不從蓮華生。

    二種子不淨。

    偈雲。

    是身種不淨。

    父母邪想生。

    三自性不淨。

    偈雲。

    四大不淨聚。

    海水洗不潔。

    四自相不淨。

    偈雲。

    常流出不淨。

    如囊盛穢物。

    五究竟不淨。

    偈雲。

    谛觀于此身。

    終必歸死處。

     ○二示身虛僞。

     是身為虛僞。

    雖假以澡浴衣食。

    必歸磨滅。

     人身虛僞。

    毫無真實。

    苟不假以飲食衣服。

    澡浴塗拭。

    與諸已死。

    無有異也。

    獨不知。

    飲食徒以增其穢。

    衣服徒以掩其醜。

    澡浴徒以洗其垢。

    塗拭徒以飾其容。

    然此特虛僞。

    暫時相依而已。

    要當必歸磨滅。

    所謂養怨入丘冢。

    虛受多辛苦也。

     ○三示身為災。

     是身為災。

    百一病惱。

     此身四大合成。

    一大不調。

    則百一病生。

    若四大俱不調和。

    則四百四病俱時而生。

     ○四示身有老。

     是身如丘井。

    為老所逼。

     什公曰。

    丘井。

    丘墟枯井也。

    昔有人有罪于王。

    其人怖罪逃走。

    王令醉象逐之。

    其人怖急。

    自投枯井。

    半井得一腐草。

    以手執之。

    下有惡龍。

    吐毒向之。

    傍有五毒蛇。

    複欲加害。

    二鼠齧草。

    草複将斷。

    大象臨其上。

    複欲取之。

    其人危苦極大恐怖。

    上有一樹。

    樹上時有蜜滴。

    落其口中。

    以着味故而忘怖畏。

    丘井生死也。

    醉象無常也。

    毒龍惡道也。

    五毒蛇五陰也。

    腐草命根也。

    黑白二鼠。

    白日黑月也。

    蜜滴五欲樂也。

    得蜜滴而忘怖畏者。

    喻衆生得五欲蜜滴。

    不畏苦也。

     ○五示身無定。

     是身無定。

    為要當死。

     昔世尊問諸大比丘。

    汝等悉悟無常。

    皆當各陳所見。

    諸比丘輩。

    有答一年一月一日一時刹那刹那者。

    皆不契佛意。

    末一比丘言。

    出息雖存。

    入息難保。

    佛贊善哉。

    是真悟無常者。

    故曰是身無常為要當死。

     ○六示身怨毒。

     是身如毒蛇。

    如怨賊。

    如空聚。

    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什公曰。

    昔有人得罪于王。

    王欲密殺。

    箧盛四毒蛇。

    使其守護。

    有五怨賊。

    拔刀守之。

    善知識語之令走。

    其人即去。

    入空聚落。

    便于中止。

    知識複言。

    此處是惡賊所止。

    若住此者須臾賊至。

    喪汝身命。

    失汝财寶。

    宜速舍離。

    可得安隐。

    其人從教即便舍去。

    複見大水。

    縛筏而渡。

    渡已安隐。

    無複衆患。

    王喻魔也。

    箧喻身也。

    四蛇四大也。

    五怨賊五陰也。

    空聚落六入也。

    惡賊六塵也。

    河生死也。

    善知識教令走者。

    謂佛菩薩教衆生離惡魔。

    棄四大。

    舍五陰。

    衆生從教。

    雖舍遠三患。

    而未出諸入聚落。

    未免怨賊。

    複教令乘八正筏度生死流。

    度生死流已。

    坦然無為。

    無複衆患也。

     肇公曰。

    六情喻空聚。

    皆有誠證。

    喻在他經。

    是故涅槃經雲。

    觀身如四大毒蛇。

    是身無常。

    常為無量諸蟲之所唼食。

    是身臭穢。

    貪欲獄縛。

    是身可畏。

    猶如死狗。

    是身不淨。

    九孔常流。

    是身如城。

    血肉筋骨皮褁其上。

    手足以為卻敵樓橹。

    目為孔竅。

    頭為殿堂。

    心王處其中。

    如是身城。

    諸佛世尊之所棄舍。

    凡夫愚人常所味着。

    貪淫瞋恚愚癡羅刹。

    止住其中。

    是身不堅。

    猶如蘆葦伊蘭水沫芭蕉之樹。

    是身無常。

    念念不住。

    猶如電光瀑水幻炎。

    亦如畫水随畫随合。

    是身易壞。

    猶如河岸臨峻大樹。

    是身不久。

    虎狼鸱枭雕鹫餓狗之所食啖。

    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甯以牛迹盛大海水。

    不可具說是身無常不淨臭穢。

    甯團大地。

    使如棗等。

    漸漸轉小。

    如亭曆子乃至微塵。

    不能具說是身過患。

    是故當舍如棄涕唾也。

     觀解者。

    能觀身如此。

    即是修觀也。

     ○二說當樂佛身二。

    初标。

     諸仁者。

    此可患厭。

    當樂佛身。

     夫法界創基。

    以去取為先。

    去取二門。

    以欣厭為要。

    苟或罔谙乎此。

    豈不以所當去者而取之。

    所當取者而去之乎。

    然而所當去取者。

    又有本有末。

    故其所欣厭者。

    亦有心有身。

    前示進身種種過患。

    且言其末。

    蓋雖末依本生。

    而本又藉乎末養。

    故觀道之士。

    先能厭其生死色身之末。

    則能解末以斷其本也。

    至于此文。

    示其所當欣樂。

    則本末而兼舉。

    身心而兩陳。

    故建言乃雲當樂佛身。

    非以言其末乎。

    又曰從無量功德生。

    非以言其本乎。

    如是則當合以求之。

    以其所欣樂之本。

    以治夫所厭患之本。

    則其所厭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