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

關燈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三釋方便品二。

    初釋品題。

     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法華文句。

    釋方便品題。

    其義有三。

    初約字訓釋。

    方者法也。

    便者用也。

    法有方圓。

    用有差會。

    三權是矩是方。

    一實是規是圓。

    若智詣于矩。

    則善用偏法。

    逗會衆生。

    若智詣于規。

    則善用圓法。

    逗會衆生。

    譬如偏舉指以目偏處。

    是舉偏法以目智。

    宜用法以釋方。

    将用以釋便。

    若總舉指以目圓處。

    宜用秘以釋方。

    妙以釋便也。

    舉偏法釋方便。

    蓋随衆生欲。

    非佛本懷。

    如經令離諸着。

    出三界苦。

    是故如來。

    殷勤稱歎方便。

    此義可釋他經。

    非法華意。

    又方便者門也。

    門名能通。

    通于所通。

    方便權略。

    皆是弄引。

    為真實作門。

    真實得顯。

    功由方便。

    從能顯得名。

    故以門釋方便。

    如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此義可釋他經。

    非法華意。

    又方者秘也。

    便者妙也。

    妙達于方。

    即是真秘。

    點内衣裡無價之珠。

    與王頂上唯有一珠。

    無二無别。

    指客作賤人。

    是長者子。

    亦無二無别。

    如斯之言。

    是秘是妙。

    如經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故以秘釋方。

    以妙釋便。

    正是法華之意。

    故言方便品也。

    料簡雲。

    初番釋者。

    是體外方便。

    化物之權。

    随他意語。

    次釋。

    亦是體外方便。

    自行化他三權。

    亦是随自他意語。

    後釋。

    是同體方便。

    即是自行權。

    随自意語。

    (文)今用此三義。

    以釋此品方便。

    非前第一種化他之權随他意語。

    正是第二種自行化他之權。

    亦是随自他意語。

    亦兼第三種自行之權。

    随自意語。

    如下經雲。

    善于智度通達方便。

    又雲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非以方便權略。

    而為弄引。

    為真實作門乎。

    又如下文。

    對衆說法。

    指淫怒癡即是解脫。

    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

    非妙達于方。

    即是真秘乎。

    但與法華不同者。

    此點内衣無價之珠。

    與王頂上惟有一珠。

    無二無别。

    是正因佛性之珠。

    在淫怒癡衣裡。

    與佛輪王頂上之珠是同。

    不與大通智勝佛所。

    系法華了因之珠同。

    亦非指二乘客作賤人。

    是長者子。

    無二無别。

    是以此經但雲。

    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

    焦芽敗種。

    不成法器。

    此之所以與法華異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性具十界。

    佛界為實。

    九界為權。

    佛界即九界。

    實即是權。

    九界即佛界。

    權即是實。

    是為同體權實。

    能如此觀。

    是為妙達于方。

    即是真秘。

    是真方便也。

     ○二釋經文二。

    初序人名。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

    有長者。

    名維摩诘。

     法華文句明世間長者。

    而有十德。

    一貴姓。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

    佛為出世間長者亦然。

    姓則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

    位乃功成道着。

    十号無極。

    富而法财萬德。

    悉皆具滿。

    威則十力雄猛。

    降魔制外。

    智即一心三智。

    無不通達。

    年而果成正覺。

    久遠若斯。

    行乃三業随智。

    運動無失。

    禮則具佛威儀。

    心大如海。

    上為十方種覺。

    所共稱譽。

    下則七種方便。

    悉來歸依。

    今維摩居士。

    既為毗耶離城之大長者。

    世間十德。

    悉皆圓備。

    又為金粟如來之所示現。

    而出世十德。

    亦複具足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

    即諸法實相。

    即是姓貴。

    此之理性。

    與諸佛等。

    即是位高。

    此心具足百界千如。

    即是大富。

    此妙心性。

    具足十力。

    即是威猛。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智深。

    此心常住。

    亘古亘今。

    即是年耆。

    此心清淨。

    了無污染。

    即是行淨。

    此心寂滅。

    安如大海。

    即是禮備。

    此心圓妙。

    諸佛所贊。

    即是上歎。

    心即佛性。

    九界所宗。

    即是下歸。

    是為觀心長者十德也。

     ○二序功德二。

    初序内證十德四。

    初序道體三。

    初供佛多。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二植善深。

     深植善本。

     ○三證位高。

     得無生忍。

     此三句經文。

    經家先序維摩居士所證之道體也。

    前品題方便。

    乃長者之無方大用。

    用微體而不立。

    體微用而不彰。

    體用俱深。

    是妙方便。

    故欲彰其用。

    先叙其體。

    其體者何。

    入圓初住位。

    圓證三德也。

    正以圓家初住。

    名為發心。

    破一品無明時。

    能發三種心。

    謂發一切境界心。

    發一切智慧心。

    發一切功德心。

    境界心即法身。

    智慧心即般若。

    功德心即解脫。

    此三發時。

    不前不後。

    亦不一時。

    故華嚴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慧即般若。

    法即法身。

    應一切即解脫。

    長者證位既高。

    自非深植善本。

    而莫能緻。

    善根既深。

    自非供養多佛。

    而莫能植。

    故叙經者。

    約三事相從。

    以明長者之道體。

    有如此之大也。

    供佛多者。

    一以興供足福。

    一以聞法足慧。

    此猶外資也。

    若夫内證。

    則深植善本。

    以足定足慧。

    故法華雲。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上二句正明道體。

    下一句正明道用。

    此亦圓宗大旨。

    不合而符也。

    今人則曰。

    吾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已。

    夥言位地。

    亦奚以為。

    又曰吾學祖師禅而已。

    定之與慧。

    亦奚以為。

    又曰。

    吾求心宗而已。

    供佛聞法。

    亦奚以為。

    不知回視此老。

    為何如品也。

     觀解者。

    能觀心性。

    名為上定。

    上定即佛也。

    如此觀一念心。

    即一佛出世。

    如是時觀。

    百千念心皆契心性。

    即千百佛出世。

    即供佛多也。

    植此善根。

    諸善根最。

    即深植善根也。

    一念照了。

    名觀行即佛。

    與分真即佛同。

    即證位高也。

     ○二序道用四。

    初道用器度。

     辯才無礙。

    遊戲神通。

    逮諸總持。

    獲無所畏。

    降魔勞怨。

    深入法門。

     ○二道用方便。

     善于智度。

    通達方便。

     ○三道用志遂。

     大願成就。

     ○四道用正旨。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諸根利鈍。

     辨才無礙下六句。

    明道用之器度也。

    蓋菩薩道用。

    正在說法。

    故微辨才而不可。

    辨才無礙。

    又微神通總持而不就。

    能如此具足。

    然後可以獲無所畏。

    降伏勞怨也。

    然而雖器度逮立。

    苟微智度之母方便之父。

    不能廣施大用度脫衆生。

    道體道用。

    二皆成辨。

    則發僧那于始心時。

    衆生無邊誓願度者。

    今終大悲于赴難。

    可以度矣。

    煩惱無邊誓願斷者。

    今已斷矣。

    法門無量誓願學者。

    今已學矣。

    佛道無上誓願成者。

    今已成矣。

    又能明了衆生心之所趣。

    分别諸根利鈍。

    可以為大醫王。

    知病識藥。

    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也。

     ○三叙道量。

     久于佛道。

    心已純淑。

    決定大乘。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住佛威儀。

    心大如海。

     維摩居士之于佛道。

    有本也迹也。

    以本言之。

    則道成極果。

    已為金粟如來。

    以迹言之。

    則現所叙得無生忍。

    修此佛道。

    如園林佳果。

    而有三時。

    曰種時。

    熟時。

    脫時。

    種時喻初植因。

    熟時喻得分真。

    脫時喻獲究竟。

    今叙迹中之本。

    久于佛道心已純熟。

    猶言全熟矣。

    惟其純熟佛道。

    方能決定大乘。

    否則行位雖于大乘不退。

    念未必不退也。

    諸有所作善能思量者。

    思者心思。

    量者度量。

    即鑒機逗根之義。

    非先謀後作之謂。

    夫逐境而思量者。

    凡夫也。

    杜視聽絕分别者。

    小乘也。

    以無分别而分别者。

    諸佛菩薩也。

    不觀之水與鏡乎。

    鏡淨像生。

    雖屢照而不疲。

    水澄月現。

    縱曆覽而不亂。

    下經雲分别亦空。

    永嘉雲分别亦非意。

    皆此謂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當以楞嚴如我按指海印發光釋之。

    以喻菩薩有大體而有大用可也。

    什公比以海有五德。

    法相雖然。

    于經正義贅矣。

     ○四叙敬服。

     諸佛咨嗟。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前釋長者末德。

    上敬下歸。

    義寓乎此。

     觀解者。

    觀一心中具足三谛。

    即是道體。

    三觀能破三惑。

    能起三脫。

    即是道用。

    此之谛觀。

    乃天然性德。

    則豎窮橫遍。

    即是道量。

    十方諸佛之所印可。

    一切衆生之所歸依。

    即上敬下服。

     ○二叙外現善權二。

    初明随緣善權三。

    初示現長者。

     欲度人故。

    以善方便。

    居毗耶離。

     ○二明以道勝人二。

    初正明四。

    初以六度攝。

     資财無量。

    攝諸貧民。

    奉戒清淨。

    攝諸毀禁。

    以忍調行。

    攝諸恚怒。

    以大精進。

    攝諸懈怠。

    一心禅寂。

    攝諸亂意。

    以決定慧。

    攝諸無智。

     人之階位。

    上能攝下。

    勝能攝劣。

    下之不能攝上。

    劣之不能攝勝明矣。

    夫以富貴之高勝攝人者。

    勢服也。

    非心服也。

    今菩薩以六度攝人。

    則貧以财勝。

    毀禁以戒勝。

    恚以忍勝。

    懈以進勝。

    亂以定勝。

    愚以智勝。

    非徒勝人。

    而能攝之。

    要當以财以戒乃至以智而惠施于人乃能攝之也。

    故菩薩見貧窮者。

    則施之以财帛。

    毀禁者。

    則施之以淨法。

    嗔恚者。

    則施之以歡喜。

    懈怠者。

    則施之以精進。

    亂意者。

    則施之以禅定。

    愚癡者。

    則施之以智慧。

    是為以六度攝人也。

    然而世間庸人。

    固能以财施攝人使歸于己矣。

    終不免天刑國刑史刑者。

    無後五度以為之制也。

    所以菩薩以六度攝人。

    俾人雖歸于己。

    如羚羊之寄宿于叢樹間。

    而黠獵師終難以蹤迹求之也。

     觀解。

    準前六度可知。

     ○二以世相攝。

     雖為白衣。

    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

    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

    常樂遠離。

    雖服寶飾。

    而以相好嚴身。

    雖複飲食。

    而以禅悅為味。

    若至博奕戲處。

    辄以度人。

    受諸異道。

    不毀正信。

     文有八段。

    初以白表攝。

    二以居家攝。

    三以妻子攝。

    四以眷屬攝。

    五以寶玩攝。

    六以飲食攝。

    七以博奕攝。

    八以異道攝。

    在文可見。

     ○三以世道攝。

     雖明世典。

    常樂佛法。

    一切見敬。

    為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

    攝諸長幼。

    一切治生諧偶。

    雖獲俗利。

    不以喜悅。

    遊諸四衢。

    饒益衆生。

    入治政法。

    救護一切。

    入講論處。

    導以大乘。

    入諸學堂。

    誘開童蒙。

    入諸淫舍。

    示欲之過。

    入諸酒肆。

    能立其志。

     文有十段。

    一以常樂佛法攝。

    二以一切見敬攝。

    三以執持正法攝。

    四以獲諸俗利攝。

    五以饒益衆生攝。

    六以治政救護攝。

    七以導以大乘攝。

    八以誘開童蒙攝。

    九以示欲之過攝。

    十以能立其志攝。

    亦在文可見。

     什公曰。

    外國有一女人。

    身體金色。

    有長者子。

    名達慕多羅。

    以千兩金。

    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