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四

關燈
竹林。

    同載而去。

    文殊施利。

    于中道變身為白衣。

    身着寶衣。

    衣甚嚴好。

    女人見之。

    貪心内發。

    文殊言。

    欲得衣者。

    當發菩提心。

    女曰何等為菩提心。

    答曰。

    汝身是也。

    問曰。

    雲何是。

    答曰菩提性空。

    汝身亦空。

    以此故是。

    此女曾于迦葉佛所。

    宿植善本。

    廣修智慧。

    聞是說。

    即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法忍已。

    将欲示欲之過。

    還與長者子入竹林。

    入竹林已。

    自現身死。

    膀脹身爛。

    長者子見已。

    甚大怖畏。

    往詣佛所。

    佛為說法。

    亦得法忍。

    示欲之過。

    有如是利益也。

     燈曰。

    菩薩化道。

    不外本迹。

    然有本中之本。

    本中之迹。

    迹中之本。

    迹中之迹。

    曾為金粟如來。

    本中之本也。

    示得法忍。

    本中之迹也。

    即此本中之迹。

    而是迹中之本。

    今又示現為維摩居士。

    豈非從迹中之本以示其迹哉。

    然而既為白衣矣。

    又乃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等。

    以至在長者為長者中尊。

    豈非姑現攝受衆生乎。

    若迹中之迹。

    在維摩已深入圓位。

    又何藉此以為助行哉。

     ○四以尊貴攝十一。

    初長者中尊。

     若在長者。

    長者中尊。

    為說勝法。

     肇公曰。

    凡人易以威順。

    難以理從。

    故大士每處其尊。

    以弘風靡之化。

    長者豪族望重。

    多以世教自居。

    不弘出世間勝法。

    今為說勝法。

    是以能攝之也。

     ○二居士中尊。

     若在居士。

    居士中尊。

    斷其貪着。

     居家守志。

    白圭無玷。

    乃可名為居士。

    又如什公雲。

    外國白衣。

    多财富樂者。

    名為居士。

    所以大士為居士中尊。

    斷其貪着也。

     ○三刹利中尊。

     若在刹利。

    刹利中尊。

    教以忍辱。

     什公曰。

    梵音中含二義。

    一言忍辱。

    二言瞋恚。

    言此人有力勢。

    能大瞋恚。

    忍受苦痛。

    剛強難伏。

    因以為姓也。

     肇公曰。

    刹利。

    王種也。

    秦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

    轉食自然粳米。

    後人情漸僞。

    各有封殖。

    遂立有德者處平分田。

    此王者之始也。

    故相承為名焉。

    其尊貴自在。

    多強暴怒意。

    不能忍和也。

    故大士居之而教以忍辱。

     ○四淨行中尊。

     若在婆羅門。

    婆羅門中尊。

    除其我慢。

     什公曰。

    廣學問。

    求邪道。

    自恃智慧。

    驕慢自在。

    名婆羅門。

     肇公曰。

    婆羅門。

    秦言外意。

    其種别有經書。

    世世相承。

    以道學為業。

    或在家。

    或出家。

    苦行。

    多恃己道術。

    自我慢人。

     ○五大臣中尊。

     若在大臣。

    大臣中尊。

    教以正法。

     大臣。

    即今之宰輔也。

    若在西天。

    則宰執輔王以戒善。

    此方則宰執輔王以綱常。

    皆人中之正法也。

    今大士之為大臣。

    則又于人間正法外。

    更教以出世間之正法也。

     ○六王子中尊。

     若在王子。

    王子中尊。

    教以忠孝。

     帝王之子。

    上有君父。

    是故大士為之複教同類。

    以忠君孝親。

    不失為人子之道。

     ○七内官中尊。

     若在内官。

    内官中尊。

    化正宮女。

     什公曰。

    非如今内官也。

    外國法。

    取曆世忠良耆長有德者。

    用為内官。

    化正宮女也。

     燈曰。

    既化正宮女。

    則如此方漢班彪之女。

    曹大家之類。

    以為宮女之内官也。

     ○八庶民中尊。

     若在庶氏。

    庶民中尊。

    令興福力。

     什公曰。

    昔有一賤人來入城邑。

    見一人服飾嚴淨。

    乘大馬。

    執寶蓋。

    唱言不好。

    乃至再三。

    彼人怪而問曰。

    我嚴淨如是。

    汝何言不好耶。

    賤人曰。

    君宿植德本。

    獲此果報。

    威德被服。

    人所宗仰。

    我昔不種福。

    鄙陋如是。

    以我比君。

    猶如禽獸。

    故自言不好耳。

    非毀君也。

    賤人因是感厲。

    廣修福業。

    形尊悟物。

    所益已弘。

    況以道法化人哉。

     ○九梵天中尊。

     若在梵天。

    梵天中尊。

    誨以勝慧。

     梵王居色界初禅天。

    得世間根本定。

    又得四無量心。

    有定無慧。

    不能出界。

    故大士示生梵天。

    教以出世勝慧。

    以上上慧。

    均下下定也。

     ○十帝釋中尊。

     若在帝釋。

    帝釋中尊。

    示現無常。

     什公曰。

    梵垢薄而着淺。

    故為現勝慧。

    釋愛重而着深。

    故為現無常。

     ○十一護世中尊。

     若在護世。

    護世中尊。

    護諸衆生。

     什公曰。

    護世。

    四天王也。

    諸惡鬼神。

    殘食衆生。

    四王護之。

    不使令害。

     ○三總結來意。

     長者維摩诘。

    以如是等無量方便。

    饒益衆生。

     肇公曰。

    法身圓應。

    其迹無端。

    故稱無量。

    上略言之耳。

     燈曰。

    前釋品題。

    用文句三意。

    已上經文。

    是初意。

    即方者法也。

    便者用也。

    法有偏圓。

    用有差會之義。

    具在品下。

    讀者須會通之。

     觀解者。

    觀性具十界。

    俾界界現前。

    以觀法觀之攝之。

    即是以世相世道。

    攝得法門。

    亦是以尊貴攝也。

     ○二廣大善權三。

    初示身有疾。

     其以方便。

    現身有疾。

     什公曰。

    上諸方便。

    以施戒攝人。

    施戒攝人。

    則人感其惠。

    聞其有疾。

    則問疾者衆。

    問疾者衆。

    則功化弘矣。

    是以廣現方便。

    然後處疾也。

     燈曰。

    涅槃經明五行。

    一聖行。

    戒定慧為自行因。

    二梵行。

    慈悲喜舍為因中化他。

    三天行。

    初地已上。

    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理。

    由理成行。

    四病行。

    示同九道之身。

    現為三障之相。

    五嬰兒行。

    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又曰。

    猶有一行。

    是如來行。

    雖是一行。

    而具五行。

    今大士五行皆備。

    一行複成。

    今示有疾。

    即病行中報障病行也。

     ○二因疾緻問。

     以其疾故。

    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

    及諸王子。

    并餘官屬。

    無數千人。

    皆往問疾。

     肇公曰。

    雖複變應殊方妙迹不一。

    然此經之起。

    本于現疾。

    故經家别序其事。

     ○三因問說法二。

    初總标。

     其往者。

    維摩诘因以身疾。

    廣為說法。

     什公曰。

    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

    況無德而可保耶。

     肇公曰。

    同我者易信。

    異我者難順。

    故因其身疾。

    廣明有身之患。

     ○二别明四。

    初說當厭此身二。

    初總示身之過患。

     諸仁者。

    是身無常。

    無強。

    無力。

    無堅。

    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

     世人執有四相。

    而壽者相居多。

    莫不皆信是身為常。

    為強。

    為力。

    為堅。

    不知此身四大假合而非堅。

    非堅則無力。

    無力則無強。

    無強則不常。

    以是觀之。

    則向之所執。

    乃速朽之法。

    則壽者之相。

    殊不可信也。

     ○二别示身之過患二。

    初示身為苦本。

     為苦為惱。

    衆病所集。

    諸仁者。

    如此身。

    明智者所不怙。

     苦事無央。

    大數有八。

    謂生老病死。

    此之四相。

    三界之中。

    人無能免。

    于其中間。

    更有愛别離。

    怨憎會。

    求不得。

    五陰熾盛。

    如此八苦常來惱人。

    則知此身為衆病之所聚集。

    豈有明智而當怙此。

    是以如來說法。

    以苦谛居先。

    老莊立言。

    亦以大患為首。

     ○二示身之虛僞三。

    初約十喻求身不可得。

     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

    是身如炎。

    從渴愛生。

    是身如芭蕉。

    中無有堅。

    是身如幻。

    從颠倒起。

    是身如夢。

    為虛妄見。

    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

    是身如響。

    屬諸因緣。

    是身如浮雲。

    須臾變滅。

    是身如電。

    念念不住。

     法相有四。

    謂生住異滅。

    人多于生住而執着為有。

    異滅二相。

    生着處疏。

    是以經約十喻。

    以明身空。

    皆約生住而說。

    如聚沫等七喻。

    約住相不可得以明空也。

    如炎如幻如影三喻。

    約生相不可得以明空也。

     ○二廣釋四大性無有我。

     是身無主。

    為如地。

    是身無我。

    為如火。

    是身無壽。

    為如風。

    是身無人。

    為如水。

    是身不實。

    四大為家。

    是身為空。

    離我我所。

    是身無知。

    如草木瓦礫。

    是身無作。

    風力所轉。

     天台大師淨名疏雲。

    是身無我為如地。

    此正約地種明無我也。

    今例作兩釋。

    一作破外人解。

    二約内觀明義。

    一破外人者。

    外人計雲。

    若言身無神我。

    那得能擔輕負重。

    内人破言。

    地亦能荷負山嶽。

    可有神我耶。

    次約内觀解者。

    若毗昙明。

    衆生是假名。

    地大是實法。

    成論明。

    地大亦是假名。

    四微是實法。

    今明。

    雖複假實之殊。

    同是苦谛下無我行觀門所攝。

    如地是四微所成。

    若一微是主。

    三亦是主。

    若一非主。

    三亦非主。

    當知無主。

    若内地四微所成無主者。

    外地四微所成。

    亦無有主也。

    若内外地無主者。

    此三事所成。

    何得有主。

    若無主。

    即是無我。

    故雲此身無主為如地也。

    又請觀音經雲。

    地大。

    地無堅性。

    地若是有者。

    為自性有。

    他性有。

    共性有。

    無因性有。

    四種中随計一性。

    即是有見。

    若謂是事實餘妄語。

    實即是剛義。

    是性是主義也。

    若檢四性不得。

    此為見地是無。

    是事實餘妄語。

    實即是剛是性是主。

    若見地亦有亦無。

    是事實餘妄語。

    實即是剛是性是主。

    若見地是非有非無。

    是事實餘妄語。

    實即是性是主。

    若于此四句有所計執者。

    即是性實是剛是主。

    金剛般若經雲。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則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

    亦着我人衆生壽者也。

    若不取四句。

    則是觀地無剛性。

    若無剛實。

    則無主無我。

    故說是身無主猶如地也。

    經雲。

    是身無我為如火。

    亦作兩釋。

    一作破外人解者。

    外人計有神我。

    雲何知耶。

    見身能東西馳走。

    及出音聲。

    故知有神我也。

    内人破曰。

    約火一法。

    破其兩計。

    所以者何。

    火燒野草。

    亦能東西自在。

    亦是我也。

    又燒着竹木。

    出諸音聲。

    亦是有神我也。

    次約内觀釋者。

    火為三微所成。

    無有定性。

    無性即是無火也。

    今身為名色所成。

    身無定性。

    若身無定性。

    即無我也。

    複次此身中諸暖。

    即是火。

    若外火無我。

    内火亦無我也。

    又請觀音經雲。

    火大。

    火性從因緣生。

    若從緣生。

    即無自性。

    無實即無我。

    破性及四句。

    類地可知。

    經雲。

    是身無壽為如風。

    亦作破内外觀釋。

    破外人者。

    外人計有壽者。

    雲何知耶。

    若無受者。

    何得有出入息相續不斷。

    内人破曰。

    出入息者但風相。

    外風無壽者。

    内風豈是壽者也。

    次内觀解者。

    風相觸擊。

    故輕虛自在。

    遊中無礙。

    有何壽命。

    大集雲。

    出入息者。

    名為壽命。

    若觀此出入息。

    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

    來無經遊。

    去無履涉。

    如空中風。

    求不可得。

    風既非壽。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