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三

關燈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二贊歎二。

    初經家叙起。

     長者子寶積。

    即于佛前以偈贊曰。

     什公曰。

    上以身供養。

    今以心口供養。

    上以财養。

    今以法養。

    複次衆雖見其變。

    未知變之所由。

    欲令推宗有在。

    信樂彌深。

    故以偈贊也。

     ○二長者說偈二。

    初總贊三。

    初贊色心俱勝四。

    初贊色勝。

     目淨修廣如青蓮。

     肇公曰。

    五情百骸。

    目最為長。

    瞻顔而作。

    故先贊目也。

    天竺有青蓮華。

    其葉修而廣。

    青白分明。

    有大人目相。

    故以喻也。

     燈曰。

    人相十分。

    面居其七。

    面相十分。

    目居其七。

    則佛有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種微妙好。

    而于青蓮華眼。

    相好居多。

    故寶積揭其勝而贊之。

    攝餘可知。

    若具足而言。

    應如金光之贊佛面猶如淨滿月等諸偈。

    此言中之意也。

    若言外意者。

    正以長者獻蓋。

    意表于慈。

    而佛之慈悲。

    主寓于眼。

    所謂若心中正。

    則眸子了焉。

    故贊眼全在贊慈。

    普門雲。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是也。

    然有劣應青蓮之眼。

    以至法身青蓮之眼。

    今雖贊一眼。

    而四眼五眼。

    意皆周足。

     觀解者。

    觀一心十界。

    有三谛之樂可與。

    常欲與之。

    是為觀心目淨修廣如青蓮也。

     ○二贊心勝。

     心淨已度諸禅定。

     肇公曰。

    形長者目。

    德主者心。

    故作者标二為頌首也。

    禅定之海。

    深廣無際。

    自非如來清淨真心。

    無能度者。

     燈曰。

    染心此岸。

    惟禅度之。

    若味著于禅。

    禅複為染。

    故禅定此岸。

    複須度之。

    蓋世間禅。

    出世間禅。

    以至出世間上上禅。

    傳傳可以論散論定。

    故世間根本禅。

    于欲界散地。

    雖稱為定。

    于出世四聖。

    已複為散。

    況如來上上禅乎。

    故下文雲。

    何謂為縛。

    貪着禅味是菩薩縛。

    金剛雲。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是則禅定味海。

    惟佛聖人乃能度之。

     ○三贊業勝。

     久積淨業稱無量。

     肇公曰。

    于無數劫積三淨業。

    故名稱無量。

     燈曰。

    不淨之業有三。

    曰貪嗔癡。

    此意業之不淨也。

    曰殺盜淫。

    此身業之不淨也。

    曰妄言绮語惡口兩舌。

    此口業之不淨也。

    若夫淨業。

    則有止行二善。

    于前三不淨業。

    皆不而去之。

    所謂不貪不嗔不癡等是也。

    此淨其業也。

    非淨業也。

    夫淨業者。

    非獨不貪嗔癡。

    兼能廉節仁慈智慧。

    非獨不殺盜淫。

    兼能放生惠施。

    淨法與人。

    非獨不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兼能誠信實言。

    善和鬥訟。

    令美人德。

    此之為淨業也。

    今贊如來之意業清淨。

    則三惑究淨。

    而三智圓證。

    身業清淨。

    則二死永亡。

    而三德圓滿。

    口業清淨。

    則五語如弦。

    八音宏暢。

    有稱名之德者。

    而後有名稱普聞于無量之實。

    信矣。

     觀解者。

    觀一念心本來空寂。

    意業淨也。

    心尚叵得。

    何有十界。

    身業淨也。

    稱實宣敡而贊美之。

    口業淨也。

     ○四贊慈勝。

     導衆以寂故稽首。

     燈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色寂也。

    心淨已度諸禅定。

    心寂也。

    久積淨業稱無量。

    業寂也。

    三而不寂者凡夫。

    自寂而不寂人者二乘。

    己他兼寂尚居因位者。

    菩薩。

    自他俱寂皆到彼岸者。

    如來。

    寶積長者謂人之不易下人者首。

    下之敬仰而不即可者稽。

    夫以财勝人者。

    富而已矣。

    以位勝人者貴而已矣。

    不以富不以貴而勝人者。

    道而已矣。

    以道勝人。

    而又勝之者。

    導人以道而已矣。

    故以富貴下人者。

    貌服也。

    以道下人者。

    心服也。

    導人以道者。

    此又服之又服者也。

    今曰導衆以寂故稽首。

    夫如來既以道而勝已矣。

    複能導人以道。

    是故稽首而頂禮焉。

     觀解者。

    觀一念心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者。

    寂也。

    複以此法。

    轉教餘心者。

    導衆以寂也。

     ○二贊神變難思。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于是一切悉見聞。

     肇公曰。

    既見合蓋之神變。

    已不可測。

    于中現十方國。

    及諸佛演法。

    于是忍界一切衆會悉遙見聞。

    更為希有也。

     燈曰。

    上以一偈贊佛功德。

    略已周足。

    贊之所不能盡者。

    秪獻蓋一緣。

    己之寓乎意者深。

    佛之昭格乎己者遠。

    蓋所獻五百寶蓋。

    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大千。

    普現十方國土。

    并諸佛說法。

    一切大衆悉獲見聞。

    則一期化道。

    四雙八隻功德。

    舉在其中。

    是故長者先以此偈而總贊之。

    下去種種偈贊。

    莫非敷演其事。

    觀者得之言表。

    則一部經旨。

    思過半矣。

     觀解同上可知。

     ○三贊法财普施。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肇公曰。

    俗王以俗力勝民。

    故能澤及一國。

    法王以法力超衆。

    故能道濟無疆。

    諸法殊相。

    能善分别。

    自此下至業不亡。

    盡歎法施也。

     ○二别贊三。

    初贊頓初說法功德二。

    初贊内證殊勝。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公曰。

    第一義。

    謂諸法一相義也。

    雖分别諸法殊相。

    而不乖一相。

    此美法王莫易之道也。

    夫世王自在于民。

    法王自在于法。

    法無定相。

    随應而辨。

    為好異者。

    辨異而不乖同。

    為好同者。

    辨同而不乖異。

    同異殊辨。

    而俱适法相。

    故得自在。

     燈曰。

    寶積意言。

    群生以财為力。

    故于财自在。

    能以财惠施一切。

    法王以法為力。

    故于法自在。

    能以法财普施一切。

    曷為财。

    即各以寶蓋供養如來是也。

    曷為法。

    即佛之威神。

    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衆會。

    皆于蓋中。

    普見生佛依正等相是也。

    然而又非離乎财施别有施法。

    秪了于财施通達法施。

    于财等者諸法亦等。

    是故法王法力超過群生。

    常以法财普施一切也。

    然此猶相也。

    若夫以相表法。

    則如向之所說。

    寓悲敬惑理因果體用。

    皆不思議。

    關一經之大旨。

    說法之本懷。

    真所謂于法自在越諸群生。

    常以法财普施一切也。

    善能分别諸法相。

    涉于有也。

    于第一義而不動。

    住于空也。

    秪分别而不動。

    秪不動而分别。

    是則恒涉有而常空。

    恒常空而涉有。

    如寶蓋之顯現一切。

    何嘗有無而殊緻乎。

    總而歸之。

    兩言而盡。

    曰已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如來所以稱為法王者。

    正以于諸法而得自在故也。

    此贊内證殊勝也。

     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十界即空。

    即法王法力超群生也。

    觀之即假。

    即常以法财施一切也。

    觀之即中。

    雙遮二邊。

    即分别不動也。

    雙照二邊。

    即已于諸法得自在也。

     ○二贊說法微妙。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肇公曰。

    欲言其有。

    有不自生。

    欲言其無。

    緣會即形。

    會形非謂無。

    非無非謂有。

    且有有故有無。

    無有何所無。

    有無故有有。

    無無何所有。

    然則自有則不有。

    自無則不無。

    此法王之正說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者。

    有亦不由緣。

    無亦不由緣。

    以法非有無。

    故由因緣生。

    論曰。

    法從緣故不有。

    緣起故不無。

    無我無造無受者。

    諸法皆從緣生。

    無别有真主宰之者。

    故無我也。

    夫以有我。

    故能造善惡。

    受禍福。

    法既無我。

    故無造無受者也。

    又雲。

    善惡之業亦不亡者。

    若無造無受者。

    且不應有為善獲福為惡緻殃也。

    然衆生心識相傳。

    美惡由起。

    報應之道。

    連環相襲。

    其猶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此自然之理。

    無差毫分。

    複何假常我而生之哉。

     燈曰。

    此追贊頓初華嚴時所說之法要也。

    此偈與中論四句同。

    論曰。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第一同第四。

    第二同第一。

    第三同第二。

    第四同第三。

    中論從末向本。

    故先說緣生。

    後說中道。

    此偈從本向末。

    故先說中道。

    後說緣生。

    會而歸之。

    不同而同也。

    今明此偈。

    凡為四釋。

    一約不變随緣釋。

    二約理體三谛釋。

    三約修門三觀釋。

    四約随機四教釋。

    一約不變随緣釋者。

    說法不有亦不無。

    真如不變之體也。

    真如之體。

    性是中道。

    設言其有。

    四性玄無。

    設言其無。

    具足衆法。

    此理亘十方而無外。

    曆萬古而恒如。

    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

    故如來于華嚴頓初等諸經。

    而常宣說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者。

    真如随緣之用也。

    良由真如不變之體。

    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

    故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蓋真如之體。

    雖不變而能随緣。

    謂能随三觀淨緣。

    具造佛法界。

    能随三惑染緣。

    具造九法界。

    故曰。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正以真如不變之體。

    雖曰随緣具造諸法。

    乃即随緣而其體不變。

    惟其不變。

    故即随緣之用。

    其體本空。

    了無能造主宰。

    亦無所造之業。

    及無受報之者。

    故曰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報亦不亡者。

    真如之體。

    雖然随緣不變。

    性體本空。

    而無我無造無有受者。

    然而不妨乎差别随緣之用。

    故随淨緣。

    不亡乎善業之報。

    而成佛道。

    随染緣。

    不亡乎惡業之報。

    而成九界也。

    二約理體三谛釋者。

    此中及下文。

    皆須回華嚴以同中論次第說。

    因緣所生法。

    十界緣起之事境也。

    我說即是空。

    十界緣起當體即空。

    無我無造無受者。

    真谛境也。

    亦名為假名。

    十界緣起。

    全體即假。

    善惡之報亦不亡。

    俗谛境也。

    亦名中道義。

    十界緣起。

    當處全中。

    說法不有亦不無。

    中谛境也。

    秪因緣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舉一而即三。

    言三而即一也。

    三約修門三觀說者。

    說法不有亦不無。

    中道妙觀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

    三觀所觀之事境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空觀也。

    亦名為假名。

    假觀也。

    即因緣生法。

    而即空即假即中。

    亦舉一而即三。

    言三而即一也。

    蓋此三法。

    在所觀言之。

    謂之三谛。

    在能觀言之。

    謂之三觀。

    隻是一法。

    約修性分。

    故為谛為觀爾。

    故荊溪大師雲。

    三谛三觀三非三。

    三一一三無所寄。

    谛觀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

    四約随機四教釋者。

    因緣所生法者。

    小乘三藏教也。

    佛說三藏。

    在于小始。

    為外道執諸法從自然生。

    故說因緣生法破之。

    即以因緣故諸法生也。

    夫因緣生法。

    本為破邪而說。

    苟不破其因緣。

    則仍纏縛生死。

    故立我說即是空之教。

    以破因緣。

    則通教得起也。

    即無我無造無受者也。

    夫空宗本為出于生死。

    苟執此空以為究竟。

    則為焦芽敗種。

    不成法器。

    故如來以楔出楔。

    說從空入假之觀。

    以修淨佛國土遊戲神通菩薩之行。

    即為别教。

    故曰亦名為假名。

    即所受之報亦不亡也。

    夫初教為破有入空。

    次教為破空出假。

    但行二邊。

    未會中道。

    故說圓教中道以融之通之。

    使不偏不倚。

    故曰亦名中道義。

    即說法不有亦不無也。

    觀解。

    準三觀解說可知。

     ○二贊漸初說法功德三。

    初贊三寶三。

    初贊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