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則得深心。
○三深心意調伏。
随其深心。
則意調伏。
○四随意調伏如說行。
随其調伏則如說行。
若照映前文生起次第。
應雲。
随其直心則得深心。
随其深心則得大乘心。
随大乘心則能發行。
今則略去大乘心而不言。
且發行又越其倫次而上。
或譯人之訛脫。
亦未可知。
若強為之解。
則大乘自無其體。
以直心深心而為之相。
今雖不言大乘。
已列二心。
則大乘在其中矣。
又先發行後得深心者。
正以深心是其理性。
須先發行而後得之。
理之固然。
得深心則意調伏者。
必入深理。
而心意方得調伏。
理亦固然也。
随意調伏則如說行。
此如說行。
正是前三心之後。
以修六度之行也。
○五随說行能回向。
随如說行則能回向。
○六随回向則有方便。
随其回向則有方便。
○七随方便則成衆生。
随其方便則成就衆生。
前文六度行後。
更有四無量心。
四攝法。
三十七品。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十善六科。
今生起結成。
皆略去之。
而方便又在前列。
或是譯人失次訛脫。
若以意解。
則此之六科皆是重出。
如如說行。
六度行中悉備之矣。
惟方便回向。
正是行門善巧。
故菩薩依三心修六度行時。
能如是方便回向。
則能成就衆生也。
○八成衆生則佛土淨。
随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此一科經。
正當結歸最初總答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
是則菩薩欲得果上佛國淨土。
應修淨土之因。
如此之因。
又在衆生之類。
欲衆生之類。
又在自行及以化他。
修乎三心九行。
心行若成。
方能成就衆生。
能成就衆生。
方得佛土清淨也。
○九土淨則說法淨。
随佛土淨則說法淨。
○十法淨則智慧淨。
随說法淨則智慧淨。
○十一智淨則其心淨。
随智慧淨則其心淨。
○十二心淨則功德淨。
随其心淨則功德淨。
前第八科。
已自結成佛國淨土因之與果。
九至十二。
皆說已成淨土後之事。
蓋言若佛土不得清淨。
則佛所說法。
亦不得清淨。
如吾世尊五時說法。
有剛強濁惡之言。
不淨苦空之教。
正以所化衆生不能純淨。
故所取國土不得清淨。
土不淨。
故說法亦不得清淨。
夫智慧為能說。
教法為所說。
由說法不清淨。
故顯智慧亦不清淨。
智慧為所生。
心為能生。
所生智慧不清淨。
故顯能生之心亦不清淨。
心為其主。
功德是其所成。
由能成之心不清淨。
故顯所成功德亦不清淨。
功言其力。
德言其用。
此有二義。
一則如上三心九行。
皆以心為功德之主。
二則總之心不清淨。
故四十九年。
教化衆生之力用。
不得清淨。
略如八相成道。
有托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入涅槃之相。
皆為堪忍衆生之所示現。
極樂彌陀。
則異乎是。
是以釋迦說法。
及以功德。
皆不得清淨也。
此以迹求之也。
若以本求之。
則又有因疑現土之文在也。
○二以心淨土淨則佛土淨總結。
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淨土之行。
雖複種種。
要以心淨而為之主。
故上展轉結歸末雲。
随智慧淨則其心淨。
是則心淨為之本。
土淨為之末。
心淨為之因。
土淨為之果。
蓋性具國土。
本然清淨。
衆生不得其淨者。
三惑修染以為之污。
衆行修惡以為之害也。
故如來說淨土行。
始于三心。
後以九行。
三心修則修染無。
九行行則修惡去。
修染無。
然後其心淨。
修惡去。
然後其功德成。
淨土之行。
究竟指歸。
其在是欤。
或問教門所說惟心淨土。
與此文心淨土淨。
同異雲何。
答曰。
不同。
蓋惟心淨土。
言性不言修。
心淨土淨。
言修不言性。
第性本因修而說。
修須藉性而修。
今經佛國因果之宗。
既是圓人。
禀茲圓教。
先悟惟心淨土之旨。
後為心淨土淨之修。
然後可證真性解脫之果也。
觀解者。
天台淨名疏雲。
觀心性本淨猶如虛空。
即是性淨之境。
境即國也。
觀智覺悟此心。
名之為佛。
初觀名因。
觀成名果。
若論自行。
即是心王無染。
若論化他。
即是心數解脫。
智慧數為大臣。
能排諸數上惑。
以還心原清淨土也。
故雲。
心淨即佛土淨也。
又随四教所明四心。
此四種心淨。
即四種佛國悉淨。
此四種心。
隻是一自性清淨心。
此心若淨。
一切佛土皆悉淨也。
○四因疑現土顯淨二。
初承佛興疑。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
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
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肇公曰。
土之淨穢。
固非二乘所能及也。
如來将明佛土常淨美惡生彼。
故以威神發其疑念。
以生言端。
故言承也。
○二佛知釋疑四。
初如來正告二。
初喻說二。
初如來問。
佛知其念。
即告之言。
于意雲何。
日月豈不淨耶。
而盲者不見。
○二身子答。
對曰。
不也。
世尊。
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二法說二。
初過歸衆生。
舍利弗。
衆生罪故。
不見如來佛國嚴淨。
非如來咎。
○二責歸身子。
舍利弗。
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
○二梵王助顯三。
初梵王見淨。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勿作是念。
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什公曰。
佛土清淨。
階降不同。
或如四王天。
乃至如六欲天。
或如梵天。
乃至如淨居。
或有過淨居天。
過淨居天者。
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
稱适衆心。
故現國不同。
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
複是見其所應見耳。
而未盡其淨也。
下言譬如寶莊嚴佛國。
始是釋迦真報應淨國。
淨國即在此世界。
如法華經壽量品中雲。
此淨穢同處而不相雜。
猶如下一器中有二種食應二種衆生。
燈曰。
什公謂淨穢同處而不相雜。
此誠然也。
但言寶莊嚴土是釋迦真報淨土。
未必盡然。
謂之應土可爾。
至于或如四天王等。
此亦應土衆生所見不同爾。
○二身子見穢。
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
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眼有五用不同。
肉眼礙非通。
天眼通非礙。
慧眼見于空。
法眼見于俗。
佛眼無所見無所而不見。
是則舍利弗已證四果。
具足慧眼。
應見于空。
今見山林土地沙者。
仍以未盡果縛肉眼而見之也。
○三淨歸佛智。
螺髻梵王言。
仁者。
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
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
深心清淨。
依佛智慧則能見此土清淨。
佛智平等不二。
故能淨穢一緻。
衆生肉眼差别。
故使淨穢差殊。
是則淨穢由人。
非關于土。
○三神力現淨五。
初按指現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
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一切大衆。
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足指按地。
按者寂也。
表寂然不動也。
與楞嚴按指義同。
一按手指。
一按足指。
經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豈非二經皆顯其寂然不動而大用現前耶。
其中旨歸。
大要有四。
一則示其常情可回。
二則顯其土體常淨。
三則示其心淨土淨之要。
四則破其執情定謂淨穢有無。
此亦佛國因果之大旨。
是不可不講也。
○二敕令試觀。
佛告舍利弗。
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三身子領旨。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
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
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本所不見不聞者。
阿含十二年中。
唯聞小法。
唯見小通。
今所示說。
異乎昔時。
誠所謂希有難信之法也。
○四明了開示三。
初法說。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
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土之淨穢。
獨謂之衆生業力善惡所感。
既不可。
獨謂之佛力示現淨穢。
亦不可。
乃自力他力之所共成。
如世之狴牢。
然非罪惡而不入。
非王法而不加之楚也。
○二喻顯。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
飯色有異。
○三合法。
如是舍利弗。
若人心淨。
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肇公曰。
始生天者。
欲共試知功德多少。
要共一寶器中食天馔。
至白無白可喻。
其福多者。
舉之向口。
飯色不異。
若福少者。
舉之向口。
飯色變異。
在器色一。
在手不同。
飯豈有異。
異自天耳。
佛土不同。
方可知也。
○五衆會獲益。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
寶積所将五百長者子。
皆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生法忍。
圓教往判。
位在初住。
别教往判。
位在初地。
此經發起正因五百長者子。
而佛國因果之所起請。
又複因之。
以故經家序當機聞品獲益。
乃雲皆得無生法忍。
天台判經頓漸偏圓。
全以當機得益以為品定。
以此而言。
則此經判歸圓頓宜矣。
八萬四千人發無上道心者。
既讓當機得證無生法忍位在前。
則後之得益。
宜退一位。
同仁王十善菩薩發大心。
位在圓家七信也。
○四佛攝神力二。
初正明。
佛攝神足。
于是世界還複如故。
肇公曰。
非分不可以久處。
故還彼所應見也。
○二獲益二。
初遠塵離垢。
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肇公曰。
國土穢而可淨。
淨而複穢。
因悟無常。
故得法眼淨。
法眼淨。
須陀洹道也。
始見道迹。
故得法眼名。
塵垢。
八十八結也。
○二漏盡意解。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
肇公曰。
無著之道。
于法無受無染。
漏盡。
九十八結漏既盡。
故意得解脫。
成阿羅漢也。
燈曰。
夫土體本淨。
有所見不同者。
見道不見道殊。
修道不修道異。
證果不證果别也。
是故諸長者子。
聞佛國因果圓頓之道。
随見道而修。
即于神通變土之間。
而變其凡情以證聖果。
序經者繼此以明獲益。
而曰得證無生法忍。
若夫聲聞之機。
豈不同聞同見。
然而終是小根小行。
即不蒙益。
必待佛攝神足世界如故。
然後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方證初果四果。
行随解進。
果逐行成。
圓不圓所以分。
淨不淨所以隔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國土一千。
本然清淨。
見不清淨者。
三惑為之染也。
故以三種止觀。
觀此國土即空假中。
即以足指按地。
寶莊嚴現。
得圓解者。
于此即悟無生。
迷性具者。
于茲且見無常。
(卷第三終)
○三深心意調伏。
随其深心。
則意調伏。
○四随意調伏如說行。
随其調伏則如說行。
若照映前文生起次第。
應雲。
随其直心則得深心。
随其深心則得大乘心。
随大乘心則能發行。
今則略去大乘心而不言。
且發行又越其倫次而上。
或譯人之訛脫。
亦未可知。
若強為之解。
則大乘自無其體。
以直心深心而為之相。
今雖不言大乘。
已列二心。
則大乘在其中矣。
又先發行後得深心者。
正以深心是其理性。
須先發行而後得之。
理之固然。
得深心則意調伏者。
必入深理。
而心意方得調伏。
理亦固然也。
随意調伏則如說行。
此如說行。
正是前三心之後。
以修六度之行也。
○五随說行能回向。
随如說行則能回向。
○六随回向則有方便。
随其回向則有方便。
○七随方便則成衆生。
随其方便則成就衆生。
前文六度行後。
更有四無量心。
四攝法。
三十七品。
說除八難。
自守戒行。
十善六科。
今生起結成。
皆略去之。
而方便又在前列。
或是譯人失次訛脫。
若以意解。
則此之六科皆是重出。
如如說行。
六度行中悉備之矣。
惟方便回向。
正是行門善巧。
故菩薩依三心修六度行時。
能如是方便回向。
則能成就衆生也。
○八成衆生則佛土淨。
随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此一科經。
正當結歸最初總答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
是則菩薩欲得果上佛國淨土。
應修淨土之因。
如此之因。
又在衆生之類。
欲衆生之類。
又在自行及以化他。
修乎三心九行。
心行若成。
方能成就衆生。
能成就衆生。
方得佛土清淨也。
○九土淨則說法淨。
随佛土淨則說法淨。
○十法淨則智慧淨。
随說法淨則智慧淨。
○十一智淨則其心淨。
随智慧淨則其心淨。
○十二心淨則功德淨。
随其心淨則功德淨。
前第八科。
已自結成佛國淨土因之與果。
九至十二。
皆說已成淨土後之事。
蓋言若佛土不得清淨。
則佛所說法。
亦不得清淨。
如吾世尊五時說法。
有剛強濁惡之言。
不淨苦空之教。
正以所化衆生不能純淨。
故所取國土不得清淨。
土不淨。
故說法亦不得清淨。
夫智慧為能說。
教法為所說。
由說法不清淨。
故顯智慧亦不清淨。
智慧為所生。
心為能生。
所生智慧不清淨。
故顯能生之心亦不清淨。
心為其主。
功德是其所成。
由能成之心不清淨。
故顯所成功德亦不清淨。
功言其力。
德言其用。
此有二義。
一則如上三心九行。
皆以心為功德之主。
二則總之心不清淨。
故四十九年。
教化衆生之力用。
不得清淨。
略如八相成道。
有托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入涅槃之相。
皆為堪忍衆生之所示現。
極樂彌陀。
則異乎是。
是以釋迦說法。
及以功德。
皆不得清淨也。
此以迹求之也。
若以本求之。
則又有因疑現土之文在也。
○二以心淨土淨則佛土淨總結。
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淨土之行。
雖複種種。
要以心淨而為之主。
故上展轉結歸末雲。
随智慧淨則其心淨。
是則心淨為之本。
土淨為之末。
心淨為之因。
土淨為之果。
蓋性具國土。
本然清淨。
衆生不得其淨者。
三惑修染以為之污。
衆行修惡以為之害也。
故如來說淨土行。
始于三心。
後以九行。
三心修則修染無。
九行行則修惡去。
修染無。
然後其心淨。
修惡去。
然後其功德成。
淨土之行。
究竟指歸。
其在是欤。
或問教門所說惟心淨土。
與此文心淨土淨。
同異雲何。
答曰。
不同。
蓋惟心淨土。
言性不言修。
心淨土淨。
言修不言性。
第性本因修而說。
修須藉性而修。
今經佛國因果之宗。
既是圓人。
禀茲圓教。
先悟惟心淨土之旨。
後為心淨土淨之修。
然後可證真性解脫之果也。
觀解者。
天台淨名疏雲。
觀心性本淨猶如虛空。
即是性淨之境。
境即國也。
觀智覺悟此心。
名之為佛。
初觀名因。
觀成名果。
若論自行。
即是心王無染。
若論化他。
即是心數解脫。
智慧數為大臣。
能排諸數上惑。
以還心原清淨土也。
故雲。
心淨即佛土淨也。
又随四教所明四心。
此四種心淨。
即四種佛國悉淨。
此四種心。
隻是一自性清淨心。
此心若淨。
一切佛土皆悉淨也。
○四因疑現土顯淨二。
初承佛興疑。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
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
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肇公曰。
土之淨穢。
固非二乘所能及也。
如來将明佛土常淨美惡生彼。
故以威神發其疑念。
以生言端。
故言承也。
○二佛知釋疑四。
初如來正告二。
初喻說二。
初如來問。
佛知其念。
即告之言。
于意雲何。
日月豈不淨耶。
而盲者不見。
○二身子答。
對曰。
不也。
世尊。
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二法說二。
初過歸衆生。
舍利弗。
衆生罪故。
不見如來佛國嚴淨。
非如來咎。
○二責歸身子。
舍利弗。
我此土淨。
而汝不見。
○二梵王助顯三。
初梵王見淨。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勿作是念。
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什公曰。
佛土清淨。
階降不同。
或如四王天。
乃至如六欲天。
或如梵天。
乃至如淨居。
或有過淨居天。
過淨居天者。
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
稱适衆心。
故現國不同。
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
複是見其所應見耳。
而未盡其淨也。
下言譬如寶莊嚴佛國。
始是釋迦真報應淨國。
淨國即在此世界。
如法華經壽量品中雲。
此淨穢同處而不相雜。
猶如下一器中有二種食應二種衆生。
燈曰。
什公謂淨穢同處而不相雜。
此誠然也。
但言寶莊嚴土是釋迦真報淨土。
未必盡然。
謂之應土可爾。
至于或如四天王等。
此亦應土衆生所見不同爾。
○二身子見穢。
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
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眼有五用不同。
肉眼礙非通。
天眼通非礙。
慧眼見于空。
法眼見于俗。
佛眼無所見無所而不見。
是則舍利弗已證四果。
具足慧眼。
應見于空。
今見山林土地沙者。
仍以未盡果縛肉眼而見之也。
○三淨歸佛智。
螺髻梵王言。
仁者。
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
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
深心清淨。
依佛智慧則能見此土清淨。
佛智平等不二。
故能淨穢一緻。
衆生肉眼差别。
故使淨穢差殊。
是則淨穢由人。
非關于土。
○三神力現淨五。
初按指現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
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一切大衆。
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足指按地。
按者寂也。
表寂然不動也。
與楞嚴按指義同。
一按手指。
一按足指。
經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豈非二經皆顯其寂然不動而大用現前耶。
其中旨歸。
大要有四。
一則示其常情可回。
二則顯其土體常淨。
三則示其心淨土淨之要。
四則破其執情定謂淨穢有無。
此亦佛國因果之大旨。
是不可不講也。
○二敕令試觀。
佛告舍利弗。
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三身子領旨。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
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
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本所不見不聞者。
阿含十二年中。
唯聞小法。
唯見小通。
今所示說。
異乎昔時。
誠所謂希有難信之法也。
○四明了開示三。
初法說。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
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土之淨穢。
獨謂之衆生業力善惡所感。
既不可。
獨謂之佛力示現淨穢。
亦不可。
乃自力他力之所共成。
如世之狴牢。
然非罪惡而不入。
非王法而不加之楚也。
○二喻顯。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
飯色有異。
○三合法。
如是舍利弗。
若人心淨。
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肇公曰。
始生天者。
欲共試知功德多少。
要共一寶器中食天馔。
至白無白可喻。
其福多者。
舉之向口。
飯色不異。
若福少者。
舉之向口。
飯色變異。
在器色一。
在手不同。
飯豈有異。
異自天耳。
佛土不同。
方可知也。
○五衆會獲益。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
寶積所将五百長者子。
皆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生法忍。
圓教往判。
位在初住。
别教往判。
位在初地。
此經發起正因五百長者子。
而佛國因果之所起請。
又複因之。
以故經家序當機聞品獲益。
乃雲皆得無生法忍。
天台判經頓漸偏圓。
全以當機得益以為品定。
以此而言。
則此經判歸圓頓宜矣。
八萬四千人發無上道心者。
既讓當機得證無生法忍位在前。
則後之得益。
宜退一位。
同仁王十善菩薩發大心。
位在圓家七信也。
○四佛攝神力二。
初正明。
佛攝神足。
于是世界還複如故。
肇公曰。
非分不可以久處。
故還彼所應見也。
○二獲益二。
初遠塵離垢。
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肇公曰。
國土穢而可淨。
淨而複穢。
因悟無常。
故得法眼淨。
法眼淨。
須陀洹道也。
始見道迹。
故得法眼名。
塵垢。
八十八結也。
○二漏盡意解。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
肇公曰。
無著之道。
于法無受無染。
漏盡。
九十八結漏既盡。
故意得解脫。
成阿羅漢也。
燈曰。
夫土體本淨。
有所見不同者。
見道不見道殊。
修道不修道異。
證果不證果别也。
是故諸長者子。
聞佛國因果圓頓之道。
随見道而修。
即于神通變土之間。
而變其凡情以證聖果。
序經者繼此以明獲益。
而曰得證無生法忍。
若夫聲聞之機。
豈不同聞同見。
然而終是小根小行。
即不蒙益。
必待佛攝神足世界如故。
然後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方證初果四果。
行随解進。
果逐行成。
圓不圓所以分。
淨不淨所以隔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國土一千。
本然清淨。
見不清淨者。
三惑為之染也。
故以三種止觀。
觀此國土即空假中。
即以足指按地。
寶莊嚴現。
得圓解者。
于此即悟無生。
迷性具者。
于茲且見無常。
(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