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楞嚴雖曰同業别報。
實同業同報居多。
是則淨土者。
非一人之淨土。
乃衆人之淨土。
衆人之所以得。
心淨行善者。
實由菩薩之所教化而成也。
然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是故己心之不直不深不大乘。
而欲不謟具足功德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未之可也。
己行之不施不戒等。
而欲能舍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
亦未之可也。
然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果也。
三心九行自行兼人者。
因也。
佛國因果。
又在是也。
今先明三心三。
初直心二。
初标。
二釋。
寶積。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謟衆生。
來生其國。
○二深心二。
初标。
二釋。
深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具足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三大乘心二。
初标。
二釋。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大乘衆生。
來生其國。
夫因望果成。
果由因克。
猶影響之相符形聲之不忒。
此必然之理。
不可以毫發易也。
若淨土之地。
平如海掌。
無諸坎阜。
豈謟曲心之所感乎。
七寶合成。
了罔寒暑。
豈不具功德心之所緻乎。
坐寶蓮華。
乘諸宮殿。
豈小乘心之所召乎。
事釋尚然。
矧其理也。
夫事非理不成。
理非事不濟。
世儒之直亦制以禮。
子為父隐。
直在其中。
夫禮者理也。
理體乖度。
直雲乎哉。
故今之所謂直者。
三智捷觀竟造。
無諸委曲相也。
深者。
三谛窮源極底。
無功不圓。
無德不備也。
大乘者。
運載荷負。
遊于四方。
直至道場也。
是故三藏菩薩。
三祗伏惑。
制而不斷。
空智未圓。
曲而非直矣。
此智詣理不盡不精。
淺而非深矣。
運載無多。
到空彼岸。
非大乘矣。
通教菩薩。
但破見思。
猶存習氣。
心非直矣。
但證真谛。
詣理未圓。
心非深矣。
運載出塵。
到空彼岸。
非大乘矣。
别教菩薩。
先空次假。
次第修中。
心非直矣。
分證三谛。
未臻彼岸。
心非深矣。
運載荷負。
中道而住。
非大乘矣。
惟今圓教。
三智于一心中修。
直至道場。
于其中間無委曲相。
方名直心。
三谛于一心中造。
理盡淵府。
究暢實際。
方名為深。
理乘得乘。
及以随乘。
一運一切運。
遊于四方。
直至道場。
方名為大乘。
以此三心而為之本。
然後兼修九行。
方得名為心與行而俱善。
因與果而兼美。
是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又三心為之本也。
觀解。
三心者。
三觀于一心中修。
直往無前。
即是直心。
三谛于一境中照。
窮邊到底。
即是深心。
四弘于一心中具。
運載普廣。
即是大乘心。
○二九行九。
初六度。
六度義。
如法界次第初門。
六。
初布施二。
初标。
二釋。
布施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
來生其國。
○二持戒二。
初标。
二釋。
持戒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行十善道滿願衆生。
來生其國。
○三忍辱二。
初标。
二釋。
忍辱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三十二相莊嚴衆生。
來生其國。
○四精進二。
初标。
二釋。
精進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勤修一切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五禅定二。
初标。
二釋。
禅定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攝心不亂衆生。
來生其國。
○六智慧二。
初标。
二釋。
智慧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正定衆生。
來生其國。
六度是菩薩淨土者。
淨土之中。
必居一切能舍衆生。
菩薩自非布施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之中。
必居十善道滿願衆生。
菩薩自非持戒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之中。
必居三十二相莊嚴衆生。
菩薩自非忍辱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勤修一切功行衆生。
菩薩自非精進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攝心不亂衆生。
菩薩自非禅定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正定衆生。
菩薩自非智慧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是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又六度為之本也觀心六度者。
觀心清淨。
三惑頓舍。
即是布施。
關止非惡。
一切不入。
即是持戒。
五住二死侵辱無嗔。
即是忍辱。
不雜餘行。
止觀不退。
即是精進。
三止伏惑。
心波恬靜。
即是禅定。
三觀破惡。
慧日朗照。
即是智慧。
○二四無量心二。
初标。
二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成就慈悲喜舍衆生。
來生其國。
教乘法數雲。
大慈無量心能與樂。
大悲無量心能拔苦。
大喜無量心慶彼樂。
大舍無量心冤親等。
亦名四等。
觀心四無量心者。
九界之性。
即是佛性。
而與此樂。
即慈無量心。
為三惑染。
受九界苦。
而誓拔此苦。
即悲無量心。
與樂拔苦。
心生歡喜。
即喜無量心。
雖生歡喜。
非關法愛。
即舍無量心。
○三四攝法二。
初标。
二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解脫所攝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以四等法攝衆生。
為四攝也。
一者惠施。
财法二施。
随彼所須。
二者愛語。
以愛心故。
和言随彼所适。
三者利行。
随彼所利。
方便利之。
四者同事。
遇惡同惡而斷其惡。
遇善同善而進其善。
故名同事也。
觀心四攝法者。
由觀心十界。
便五陰國土得顯。
此之财施。
即是法施。
即以二施攝也。
觀此十界即我心性。
佛語心為宗。
即愛語攝也。
觀心浮沉。
以止觀伏之起之。
即方便利行攝也。
遇昏動之惡。
同其惡而破其惡。
遇明靜之善。
同其善而複其善。
即同事攝也。
○四方便二。
初标。
二釋。
方便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方便者。
巧便慧也。
積小德而獲大功。
功雖就而不證。
處有不乖寂。
居無不失化。
無為而無所不為。
方便無礙也。
觀心方便者。
性中具修。
修中具性。
止中有觀。
觀中有止。
藥中有病。
病中有藥。
達全性以起修。
全修而在性。
回止而作觀。
回觀而作止。
當觀病中而即藥。
弗使藥中而生病。
即方便無礙也。
○五三十七品二。
初标。
二釋。
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念處。
四念處。
正勤。
四正勤。
神足。
四神足。
根五根。
力五力。
覺七覺意。
道八正道。
合三十七。
義在他經。
觀心三十七道品者。
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現前可觀。
即為色陰。
觀此色陰塵污真心。
觀色即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色故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平平受。
有受即有苦。
即觀受是苦。
身心法皆是苦。
受故而有想。
想故而有行。
觀此想行之心。
悉皆無常。
以無常故。
色受法亦皆無常。
想故而有識。
識之為法。
本無有我。
而凡夫計著有我。
四性推之。
我何所在。
如是遍觀色受想行。
亦無有我。
是為觀心四枯念處也。
為彼凡夫堕于四倒。
故觀四枯。
須知一念之心。
性本真實。
具足四德。
是故觀心四處。
即常樂我淨。
是為觀心四榮念處也。
又複觀心中道雙遮雙照。
非枯非榮。
雙照榮枯。
即于娑羅雙樹而般泥洹。
是為于一心中觀四念處也。
果能如是觀心。
則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增長。
是為觀心四正勤也。
如是念念樂欲專念不忘。
則此觀心有進無退。
智慧開朗。
是為觀心四如意足也。
能如此觀四種念處。
既生正勤。
又生四如意足。
則真信精進深念禅定智慧悉已成根。
能排癡怠等五障。
是為觀心五根五力也。
根力既成。
苟于念處觀中。
忽生昏沉。
則以念為主。
而擇法精進喜三種覺支。
善能起之。
忽生浮動。
則以念為主。
輕安定舍三覺支。
善能安之。
是為觀心七覺支也。
能具如上道品。
則于觀門之中。
若見若語。
若思惟。
若業。
若命。
若精進。
若念。
若定。
無不一一皆歸于正。
是為觀心八正道也。
○六回向二。
初标。
二釋。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得一切具足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回向心有四。
一回事向理。
如前所修六度等行。
苟不回此以向實理。
則行成有作。
事屬緣修。
成凡夫淺行三藏事度。
故須回向了達。
雖彈指散華低頭合掌。
皆全性起修。
體侔法界。
故菩薩所修。
福不唐捐。
一禮一忏。
而罪消塵劫。
一施一戒。
而功等虛空。
二回小向大。
三回自向他。
四回因向果。
回此事理相即之行。
向于衆生大乘及與佛果。
所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衆生。
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也。
觀心回向者。
一念識心。
始既達真如不變以随緣。
今乃了随緣而不變。
回此随緣不變者。
以向不變以随緣。
則回小向大。
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己向他。
皆在是矣。
○七說除八難二。
初标。
二釋。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肇公曰。
說除八難之法。
故土無八難也。
觀心說除八難者。
觀九界修惡即是性惡。
性惡融通。
即是性善。
無修惡可論。
即說除八難也。
○八自守戒行二。
初标。
二釋。
自守戒行。
不譏彼阙。
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不譏彼阙者。
自守戒行。
固為美矣。
若譏人之阙。
此獨行庸夫。
無兼人之德也。
菩薩志在自行。
及以兼人。
故自守戒行而不譏彼阙。
自守戒行。
所以自護也。
不譏彼阙。
所以護人也。
自護則不恃乎己長。
護人則不攻乎彼短。
如是則菩薩攝物之化道行。
自行之功德備矣。
上言衆生來生其國者。
明土淨故來淨衆。
今回向下二心。
正明土淨。
有依有正。
初言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言依報淨。
凡淨土中一切功德。
無不足具也。
二三無有三惡八難。
無有犯禁之名。
言正報淨。
苟一有此。
又不得名淨土矣。
觀心自守戒行不譏彼阙者。
觀現在一心。
即空假中。
自守戒行。
防非止惡矣。
不譏過去之阙。
未來亦然。
○九十善二。
初标。
二釋。
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命不中夭。
大富梵行。
所言誠谛。
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善和诤訟。
言必饒益。
不嫉。
不恚。
正見衆生。
來生其國。
○十善之報。
一一主對可知。
觀心十善者。
行者修入住出三昧。
調身不低不帛即身三不惡。
調息不澀不滑。
即語三不惡。
調心不沉不浮。
即意三不惡。
○三總結因行生起二。
初約十二行展轉生起十二。
初直心能發行。
如是寶積。
菩無随其直心。
則能發行。
○二發行得深心。
随其發行。
實同業同報居多。
是則淨土者。
非一人之淨土。
乃衆人之淨土。
衆人之所以得。
心淨行善者。
實由菩薩之所教化而成也。
然而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是故己心之不直不深不大乘。
而欲不謟具足功德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未之可也。
己行之不施不戒等。
而欲能舍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
亦未之可也。
然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果也。
三心九行自行兼人者。
因也。
佛國因果。
又在是也。
今先明三心三。
初直心二。
初标。
二釋。
寶積。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謟衆生。
來生其國。
○二深心二。
初标。
二釋。
深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具足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三大乘心二。
初标。
二釋。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大乘衆生。
來生其國。
夫因望果成。
果由因克。
猶影響之相符形聲之不忒。
此必然之理。
不可以毫發易也。
若淨土之地。
平如海掌。
無諸坎阜。
豈謟曲心之所感乎。
七寶合成。
了罔寒暑。
豈不具功德心之所緻乎。
坐寶蓮華。
乘諸宮殿。
豈小乘心之所召乎。
事釋尚然。
矧其理也。
夫事非理不成。
理非事不濟。
世儒之直亦制以禮。
子為父隐。
直在其中。
夫禮者理也。
理體乖度。
直雲乎哉。
故今之所謂直者。
三智捷觀竟造。
無諸委曲相也。
深者。
三谛窮源極底。
無功不圓。
無德不備也。
大乘者。
運載荷負。
遊于四方。
直至道場也。
是故三藏菩薩。
三祗伏惑。
制而不斷。
空智未圓。
曲而非直矣。
此智詣理不盡不精。
淺而非深矣。
運載無多。
到空彼岸。
非大乘矣。
通教菩薩。
但破見思。
猶存習氣。
心非直矣。
但證真谛。
詣理未圓。
心非深矣。
運載出塵。
到空彼岸。
非大乘矣。
别教菩薩。
先空次假。
次第修中。
心非直矣。
分證三谛。
未臻彼岸。
心非深矣。
運載荷負。
中道而住。
非大乘矣。
惟今圓教。
三智于一心中修。
直至道場。
于其中間無委曲相。
方名直心。
三谛于一心中造。
理盡淵府。
究暢實際。
方名為深。
理乘得乘。
及以随乘。
一運一切運。
遊于四方。
直至道場。
方名為大乘。
以此三心而為之本。
然後兼修九行。
方得名為心與行而俱善。
因與果而兼美。
是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又三心為之本也。
觀解。
三心者。
三觀于一心中修。
直往無前。
即是直心。
三谛于一境中照。
窮邊到底。
即是深心。
四弘于一心中具。
運載普廣。
即是大乘心。
○二九行九。
初六度。
六度義。
如法界次第初門。
六。
初布施二。
初标。
二釋。
布施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
來生其國。
○二持戒二。
初标。
二釋。
持戒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行十善道滿願衆生。
來生其國。
○三忍辱二。
初标。
二釋。
忍辱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三十二相莊嚴衆生。
來生其國。
○四精進二。
初标。
二釋。
精進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勤修一切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五禅定二。
初标。
二釋。
禅定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攝心不亂衆生。
來生其國。
○六智慧二。
初标。
二釋。
智慧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正定衆生。
來生其國。
六度是菩薩淨土者。
淨土之中。
必居一切能舍衆生。
菩薩自非布施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之中。
必居十善道滿願衆生。
菩薩自非持戒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之中。
必居三十二相莊嚴衆生。
菩薩自非忍辱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勤修一切功行衆生。
菩薩自非精進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攝心不亂衆生。
菩薩自非禅定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淨土必居正定衆生。
菩薩自非智慧以取淨土。
則不能攝之矣。
是則衆生是菩薩淨土者。
又六度為之本也觀心六度者。
觀心清淨。
三惑頓舍。
即是布施。
關止非惡。
一切不入。
即是持戒。
五住二死侵辱無嗔。
即是忍辱。
不雜餘行。
止觀不退。
即是精進。
三止伏惑。
心波恬靜。
即是禅定。
三觀破惡。
慧日朗照。
即是智慧。
○二四無量心二。
初标。
二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成就慈悲喜舍衆生。
來生其國。
教乘法數雲。
大慈無量心能與樂。
大悲無量心能拔苦。
大喜無量心慶彼樂。
大舍無量心冤親等。
亦名四等。
觀心四無量心者。
九界之性。
即是佛性。
而與此樂。
即慈無量心。
為三惑染。
受九界苦。
而誓拔此苦。
即悲無量心。
與樂拔苦。
心生歡喜。
即喜無量心。
雖生歡喜。
非關法愛。
即舍無量心。
○三四攝法二。
初标。
二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解脫所攝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以四等法攝衆生。
為四攝也。
一者惠施。
财法二施。
随彼所須。
二者愛語。
以愛心故。
和言随彼所适。
三者利行。
随彼所利。
方便利之。
四者同事。
遇惡同惡而斷其惡。
遇善同善而進其善。
故名同事也。
觀心四攝法者。
由觀心十界。
便五陰國土得顯。
此之财施。
即是法施。
即以二施攝也。
觀此十界即我心性。
佛語心為宗。
即愛語攝也。
觀心浮沉。
以止觀伏之起之。
即方便利行攝也。
遇昏動之惡。
同其惡而破其惡。
遇明靜之善。
同其善而複其善。
即同事攝也。
○四方便二。
初标。
二釋。
方便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方便者。
巧便慧也。
積小德而獲大功。
功雖就而不證。
處有不乖寂。
居無不失化。
無為而無所不為。
方便無礙也。
觀心方便者。
性中具修。
修中具性。
止中有觀。
觀中有止。
藥中有病。
病中有藥。
達全性以起修。
全修而在性。
回止而作觀。
回觀而作止。
當觀病中而即藥。
弗使藥中而生病。
即方便無礙也。
○五三十七品二。
初标。
二釋。
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
來生其國。
肇公曰。
念處。
四念處。
正勤。
四正勤。
神足。
四神足。
根五根。
力五力。
覺七覺意。
道八正道。
合三十七。
義在他經。
觀心三十七道品者。
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
現前可觀。
即為色陰。
觀此色陰塵污真心。
觀色即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色故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平平受。
有受即有苦。
即觀受是苦。
身心法皆是苦。
受故而有想。
想故而有行。
觀此想行之心。
悉皆無常。
以無常故。
色受法亦皆無常。
想故而有識。
識之為法。
本無有我。
而凡夫計著有我。
四性推之。
我何所在。
如是遍觀色受想行。
亦無有我。
是為觀心四枯念處也。
為彼凡夫堕于四倒。
故觀四枯。
須知一念之心。
性本真實。
具足四德。
是故觀心四處。
即常樂我淨。
是為觀心四榮念處也。
又複觀心中道雙遮雙照。
非枯非榮。
雙照榮枯。
即于娑羅雙樹而般泥洹。
是為于一心中觀四念處也。
果能如是觀心。
則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增長。
是為觀心四正勤也。
如是念念樂欲專念不忘。
則此觀心有進無退。
智慧開朗。
是為觀心四如意足也。
能如此觀四種念處。
既生正勤。
又生四如意足。
則真信精進深念禅定智慧悉已成根。
能排癡怠等五障。
是為觀心五根五力也。
根力既成。
苟于念處觀中。
忽生昏沉。
則以念為主。
而擇法精進喜三種覺支。
善能起之。
忽生浮動。
則以念為主。
輕安定舍三覺支。
善能安之。
是為觀心七覺支也。
能具如上道品。
則于觀門之中。
若見若語。
若思惟。
若業。
若命。
若精進。
若念。
若定。
無不一一皆歸于正。
是為觀心八正道也。
○六回向二。
初标。
二釋。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得一切具足功德衆生。
來生其國。
回向心有四。
一回事向理。
如前所修六度等行。
苟不回此以向實理。
則行成有作。
事屬緣修。
成凡夫淺行三藏事度。
故須回向了達。
雖彈指散華低頭合掌。
皆全性起修。
體侔法界。
故菩薩所修。
福不唐捐。
一禮一忏。
而罪消塵劫。
一施一戒。
而功等虛空。
二回小向大。
三回自向他。
四回因向果。
回此事理相即之行。
向于衆生大乘及與佛果。
所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衆生。
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也。
觀心回向者。
一念識心。
始既達真如不變以随緣。
今乃了随緣而不變。
回此随緣不變者。
以向不變以随緣。
則回小向大。
回事向理。
回因向果。
回己向他。
皆在是矣。
○七說除八難二。
初标。
二釋。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肇公曰。
說除八難之法。
故土無八難也。
觀心說除八難者。
觀九界修惡即是性惡。
性惡融通。
即是性善。
無修惡可論。
即說除八難也。
○八自守戒行二。
初标。
二釋。
自守戒行。
不譏彼阙。
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不譏彼阙者。
自守戒行。
固為美矣。
若譏人之阙。
此獨行庸夫。
無兼人之德也。
菩薩志在自行。
及以兼人。
故自守戒行而不譏彼阙。
自守戒行。
所以自護也。
不譏彼阙。
所以護人也。
自護則不恃乎己長。
護人則不攻乎彼短。
如是則菩薩攝物之化道行。
自行之功德備矣。
上言衆生來生其國者。
明土淨故來淨衆。
今回向下二心。
正明土淨。
有依有正。
初言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言依報淨。
凡淨土中一切功德。
無不足具也。
二三無有三惡八難。
無有犯禁之名。
言正報淨。
苟一有此。
又不得名淨土矣。
觀心自守戒行不譏彼阙者。
觀現在一心。
即空假中。
自守戒行。
防非止惡矣。
不譏過去之阙。
未來亦然。
○九十善二。
初标。
二釋。
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命不中夭。
大富梵行。
所言誠谛。
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善和诤訟。
言必饒益。
不嫉。
不恚。
正見衆生。
來生其國。
○十善之報。
一一主對可知。
觀心十善者。
行者修入住出三昧。
調身不低不帛即身三不惡。
調息不澀不滑。
即語三不惡。
調心不沉不浮。
即意三不惡。
○三總結因行生起二。
初約十二行展轉生起十二。
初直心能發行。
如是寶積。
菩無随其直心。
則能發行。
○二發行得深心。
随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