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三

關燈
召體。

    無實無以當名。

    是則萬法雖多。

    假實而已。

    假實雖二。

    依正備焉。

    故仁王經并大論明假名五陰國土三種之法。

    而天台複充而擴之。

    每法各具一千。

    合華嚴十界法華十如。

    謂之百界千如三千性相。

    而此三法。

    莫不舉一以全收。

    雖三而即一。

    是以如來說諸法不外此三。

    或但說假名而收實法。

    或但說五陰而收國土。

    或但說國土而收五陰。

    随機宜樂。

    而法無定在。

    若此經。

    五百長者之所啟請。

    則以國土而收五陰與夫假名也。

    但國土之類而有四差。

    一六凡國土。

    天台判為凡聖同居土。

    二二乘國土。

    天台判為方便有餘土。

    三菩薩國土。

    天台判為實報莊嚴土。

    四諸佛國土。

    天台判為常寂光土。

    今經品題。

    首稱佛國。

    緣名求實。

    宜是寂光。

    第經文所談。

    多是應土。

    約義定判。

    合是同居。

    或恐勝能攝劣。

    而劣不能兼勝。

    故舉佛國以兼下三。

    況是佛之應土。

    即應土謂之佛國。

    義亦無妨。

    第五百長者既是圓機。

    而佛國之行。

    必全性以起修。

    全修而在性。

    是則四種國土。

    該乎性相。

    後之學者。

    不可不知。

    今試為言之。

    曰有理具四土。

    有事造四土。

    于理具中。

    又有真如不變體中之四土。

    有随緣染淨一念中之四土。

    初義者。

    即含生本有心性。

    自無始際。

    本然清淨。

    法爾具足十種法界。

    每界各有假名五陰國土。

    六凡國土。

    即凡聖同居土。

    二乘國土。

    即方便有餘土。

    菩薩國土。

    即實報莊嚴土。

    諸佛國土。

    即常寂光土。

    楞嚴所謂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十界七大。

    莫不如是。

    随緣染淨一念中四土者。

    正以上之所明真如不變之體。

    而能不變随緣。

    造心法界。

    即衆生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或聖或凡或染或淨。

    悉皆具足性相三千。

    莫不全真如不變之體而随緣。

    即一念當處。

    即真如而不變。

    故楞嚴雲。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具造十法界。

    又複應知。

    真如不變體中所具四土。

    與随緣一念。

    以至一色一香所具四土。

    無二無别。

    蓋真如不變之體。

    随染緣具造九界時。

    既不變以随緣。

    是以即随緣而不變。

    故真如性中之性具。

    無法不備。

    而随緣一念亦性具。

    無法而不備。

    真如性中之性體。

    清淨本然。

    不加造作。

    而随緣一念。

    亦清淨本然。

    不加造作。

    真如性中之性量周遍法界。

    豎窮橫亘。

    而随緣一念。

    亦性量周遍法界。

    豎窮橫亘。

    故教中言。

    惟心淨土。

    本性彌陀。

    蓋本乎此也。

    今五百長者。

    乃請說佛國因果。

    既是圓機。

    宜修圓道。

    如三心九行。

    皆全性以起修。

    則全修而在性。

    全性以起修。

    則以性中惟心淨土。

    而修事中惟心淨土。

    全修而在性。

    則以修中惟心淨土。

    而在性中惟心淨土。

    豈不理惟心而事亦惟心。

    性惟心而修亦惟心。

    故得因惟心而果亦惟心。

    以故五百長者。

    聞佛所說淨國因果三心九行。

    即思即修。

    即于言下。

    霍然大悟。

    皆得無生法忍。

    以證驗修。

    圓頓可知。

    然而無生法忍。

    位在初住。

    其所證土。

    在分真實報。

    亦名分真寂光。

    實報為能證報身之智。

    寂光為所證法身之性。

    大師雲。

    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

    經文乃雲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等。

    豈非依法報之土。

    而為衆生示現乎應土耶。

    四土名相。

    具出天台觀經疏。

    須者往檢。

     二正釋經文二。

    初經家叙起。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

    白佛言世尊。

     ○二機應扣發二。

    初長者啟請二。

    初述先已發心。

     是五百長者子。

    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肇公曰。

    阿耨多羅。

    秦言無上。

    三藐三菩提。

    秦言正遍知。

    道莫之上。

    無上也。

    其道真正。

    無法不知。

    正遍知也。

     ○二請依願修行二。

    初願聞佛果。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二願說佛因。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諸長者子先已發心。

    願聞佛國因果者。

    此如華嚴善财童子參諸知識。

    皆雲我已先發道心。

    不知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之義同。

    蓋凡修行。

    先須發心。

    其若不然。

    則因無所依。

    而果無所歸。

    然而發心。

    又先須見道。

    所謂見道而後發心。

    發心而後修道。

    修道而後證果是也。

    故天台止觀明十乘觀法。

    第一觀不思議。

    即見道也。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

    即發心也。

    第三善巧安心止觀。

    即修道也。

    後之七乘。

    皆修因證果中事。

    今五百長者。

    既睹寶蓋不思議變。

    即見道也。

    已發道心。

    即發心也。

    願聞佛國因果。

    正為修行請也。

    發無上道心。

    即四弘誓願。

    大師謂發此道心。

    厥位有三。

    一名字位發。

    肇公所謂發僧那于始心是也。

    二相似位發。

    仁王所謂十善菩薩發大心是也。

    三分真位發。

    華嚴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也。

    今長者子。

    或在名字。

    或在相似。

    不可定判。

    以示迹同人。

    聞品獲益。

    方入無生法忍故也。

    第所發之心。

    與所請之行。

    悟境而起。

    略有兩種不同。

    有睹正報微妙。

    竟取佛道而發心者。

    有睹依報微妙。

    竟取淨土而發心者。

    今長者子。

    因睹神變蓋中現土。

    生欣樂心。

    是故啟請佛國因果。

    然此又有正傍兩意。

    正意為自行。

    兼攝衆生。

    傍意為化聲聞芽焦種敗。

    于淨佛國土。

    不生好樂之心。

    俾其恥小慕大耳。

     ○二如來許答三。

    初贊善許說。

     佛言。

    善哉。

    乃能為諸菩薩。

    問于如來淨土之行。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

     ○二受教祇聽。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三正為宣說四。

    初總标淨土之因三。

    初全标。

     佛言寶積。

    衆生之類。

    是菩薩佛土。

     佛大醫王。

    對病發藥。

    今對大乘發轸。

    便與小乘異。

    蓋小乘之果。

    無身而亦無土。

    為己而不為人。

    如寶積長者之所啟請。

    而曰願聞佛國土清淨。

    則已知佛果身土之不無矣。

    而如來又适逗其宜。

    而曰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迹此而觀。

    菩薩何嘗為一己而修佛國之因哉。

    正以菩薩成佛時。

    法報殊勝。

    而妙應無方。

    夫法報殊勝。

    既謂之自受用身。

    惟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即謂之一已。

    亦複何妨。

    惟妙應無方。

    則身大土大。

    未嘗有夫主而無伴者。

    亦未嘗有夫伴而無衆與所化衆生者。

    是以菩薩獨請于淨佛國土。

    而如來方告之。

    以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非職此之故欤。

    雖然。

    此其中間。

    又當辨以純雜之不同。

    來淨穢之殊緻。

    若吾釋迦之應于娑婆衆生也。

    言其心。

    則分乎染淨。

    言其行。

    則别乎善惡。

    故于其土。

    則謂之堪忍。

    謂之五濁。

    謂之凡聖同居穢。

    即其身子梵王二人所見。

    已自不同。

    矧其諸乎。

    若吾彌陀之應于清泰衆生也。

    言其心。

    則淨而非穢。

    言其行。

    則善而非惡。

    故于其土。

    則謂之極樂。

    謂之清泰。

    謂之凡聖同居淨。

    雖品位有不同。

    入道有差降。

    然而登阿鞞?緻。

    其則一也。

    是以如來下文釋以随所化調伏衆生等。

    及三心九行。

    皆為攝受衆生設也。

     ○二正釋二。

    初徴。

    二釋四。

    初橫約所化衆生多少取土廣狹釋。

     所以者何。

    菩薩随所化衆生。

    而取佛土。

     ○二豎約所調衆生染淨不同取土勝劣釋。

     随所調伏衆生。

    而取佛土。

     ○三橫豎約何國入佛智慧取土勝劣釋。

     随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

    而取佛土。

     ○四橫豎約何國起菩薩根取土勝劣釋。

     随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

    而取佛土。

     釋此四文。

    科為橫約豎約者。

    經義包含。

    如來于自受用法報土。

    下應三土。

    有此橫豎二義也。

    此皆即橫而論豎。

    即豎而論橫。

    一一土中。

    皆有二義。

    如初科橫義。

    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或橫在同居。

    則以因中所化衆生多少。

    以取佛土廣狹。

    同居既然。

    則方便實報亦然。

    此橫中具豎也。

    次科豎義。

    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此則豎約三土論也。

    蓋若以念佛戒善澄濁調伏衆生。

    此則以伏為伏。

    而取同居淨為佛土也。

    若以空觀破見思濁調伏衆生。

    此則以破為伏。

    而取方便淨為佛土也。

    若以假觀及以中觀。

    破塵沙無明調伏衆生。

    亦以破為伏。

    而取實報淨為佛土也。

    此雖豎論。

    亦須約橫。

    皆有随所化衆生多少。

    以取三土之廣狹也。

    三四兩科。

    随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

    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亦各具橫豎二義。

    約橫義言之。

    則或有于娑婆入佛智慧。

    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或有于極樂入佛智慧。

    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約豎義言之。

    或有于同居入空假中佛智慧。

    起四教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或有于方便入假中佛智。

    起别圓兩教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或于實報入中道佛智。

    起圓教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如是種種取土不同。

    皆為攝取衆生也。

     觀解者。

    觀一念性具十界。

    各有三法。

    一假名。

    二五陰。

    三國土。

    本有佛果國土。

    即佛國清淨。

    而此佛國具九界國土。

    即實報方便同居三土。

    觀其即空假中。

    即是俾本有九界各各複本。

    即是淨土之行。

    成佛智慧。

    起菩薩根也。

     ○三重釋三。

    初說法。

     所以者何。

    菩薩取于淨國。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二喻說三。

    初正喻。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

    造立宮室。

    随意無礙。

     ○二反喻。

     若于虛空。

    終不成就。

     ○三雙合。

     菩薩如是為成就衆生故。

    願取佛國。

    願取佛國者。

    非于空也。

     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随意無礙者。

    此顯非惟用空兼用于地。

    用地。

    宮室方有所依。

    用空。

    建立方無有礙也。

    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者。

    雖用于空而無所礙。

    不知宮室離地而無所依矣。

    用于地。

    所以喻為成就乎衆生也。

    用于空。

    所以喻修行乎佛智也。

    般若不雲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

    所以用于空也。

    生其心。

    所以用于地也。

    如是則空假而并行。

    有無而兼暢。

    淨佛國土。

    其在是乎。

    其在是乎。

     觀解者。

    從假入空。

    自淨煩惱。

    依空而無所礙也。

    從空入假。

    化度衆生。

    依地有所建立也。

    方空而即假。

    方假而即空。

    雙遮雙照。

    空地而兼用也。

     ○二别出淨土之行二。

    初三心。

    二九行。

    三心為之正。

    九行謂之助。

    正助合行。

    淨土之因此立。

    夫土之美惡。

    職由心行。

    所謂心分垢淨。

    見兩土之升沉。

    行開善惡。

    睹二方之粗妙。

    然則心行善惡。

    又職由乎衆生。

    前文立譬。

    雖空地而兼用。

    苟無材木。

    徒空之與地。

    而亦奚以為。

    今明三心九行。

    正構宮室之材木。

    三心。

    其猶梁柱也。

    九行。

    其猶衆材也。

    二者合營。

    宮室備矣。

    上可以奉養乎父母尊長。

    中可以周旋乎昆弟朋友。

    下可以贍給乎妻子僮仆。

    無一人而不獲其利。

    然後可以稱世間之大長者也。

    出世長者之修淨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