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三

關燈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肇公曰。

    道力之所制。

    豈魔兵之所能敵。

    自此下至禮法海。

    歎初成如來功德也。

     什公曰。

    梵本雲寂滅甘露。

    即實相法也。

     肇公曰。

    大覺之道寂滅無相。

    至味和神。

    谕若甘露。

    于菩提樹先降外魔。

    然後成甘露寂滅大覺之道。

    結習内魔。

    于茲永盡矣。

    已無心意無受行者。

    心者何也。

    染有以生。

    受者何也。

    苦樂是行。

    至人冥真體寂。

    空虛其懷。

    雖複萬物并照。

    而心未嘗有。

    苦樂是迳而不為受。

    物我永寂。

    豈心受之可得。

    無心于伏物。

    而物無不伏。

     燈曰。

    凡佛示生人間。

    當具八相成道。

    一降兜率。

    二托胎。

    三出胎。

    四出家。

    五降魔。

    六成道。

    七轉法輪。

    八入涅槃。

    此小乘八相也。

    若大乘八相。

    加住胎。

    無降魔。

    了魔即佛故也。

    今在小始。

    故有降魔。

    仍略去諸相。

    但出成道降魔轉法輪。

    加摧伏外道。

    正贊如來初成道體以施道用。

    能降魔怨而轉法輪也。

    始在佛樹。

    此言三藏果頭佛。

    在木菩提樹下。

    降見思煩惱等四魔。

    得有餘涅槃。

    成一切智菩提種覺。

    見思二惑心意而無受行。

    摧伏界内一切諸外道也。

     觀解者。

    三觀圓修。

    而初伏見思。

    真谛理顯。

    即始在佛樹力降魔等也。

     ○二贊法寶。

     三轉法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肇公曰。

    始于鹿苑。

    為拘鄰等。

    三轉四谛法輪于大千世界也。

    法輪常淨猶虛空也。

    雖複古今不同時移俗易。

    聖聖相傳。

    道不改矣。

     燈曰。

    佛為大事出世。

    華嚴且稱本懷。

    為收機不盡。

    乃脫珍着弊。

    遊行鹿苑。

    于佛一乘。

    分别說三。

    則今所轉法輪為第一聲聞乘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屬苦谛境。

    又屬五分煩惱。

    即集谛境。

    而此苦集生死即是涅槃。

    煩惱即是菩提。

    即示相作證勸修。

    則一念心中皆具足也。

     ○三贊僧寶。

     天人得道此為證。

     肇公曰。

    初轉法輪。

    拘鄰等五人。

    八萬諸天得道。

    此常清淨之明證也。

     ○二結成。

     三寶于是現世間。

     肇公曰。

    覺道既成。

    佛寶也。

    法輪既轉。

    法寶也。

    五人出家得道。

    僧寶也。

    于是。

    言其始也。

     燈曰。

    三寶之義有四。

    一相從三寶。

    二别相三寶。

    三住持三寶。

    四一體三寶。

    今是相從。

    所謂從佛有法。

    從法有僧是也。

     觀解者。

    即觀一體三寶。

    能觀覺智為佛寶。

    所觀谛理為法寶。

    谛智和合為僧寶。

     ○三贊美。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肇公曰。

    九十六種外道。

    上者亦能斷結生無色天。

    但其道不真。

    要還堕三途。

    佛以四谛妙法。

    濟三乘衆生。

    無有既受還堕生死者。

    故曰一受不退。

    永畢無為。

    故常寂然。

    生老病死。

    患之重者。

    濟以法藥。

    故為醫王長也。

    法輪淵廣難測。

    法海流潤無涯。

    故德無邊矣。

     燈曰。

    此贊美偈。

    雖曰贊法。

    實兼美佛僧。

    蓋以斯及大醫王。

    即當美佛。

    度老病死。

    即當美僧。

    言簡而意周矣。

     觀解者。

    觀心妙性清淨常住。

    即度老病死也。

    此之法海。

    孰有邊涯。

     ○三贊漸中說法功德四。

    初贊佛心平等。

     毀譽不動如須彌。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肇公曰。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之風。

    不動如來。

    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者。

    截手不戚。

    捧手不欣。

    善惡自彼。

    慈覆不二。

    夫有心則有封。

    有封則不普。

    以聖心無心。

    故平等虛空也。

    人寶敬承者。

    在天為天寶。

    在人為人寶。

    寶于天人者。

    豈天人之所能。

    故物莫不敬承也。

     燈曰。

    至人惟道是珍。

    毀譽善不善自于人。

    于己無預。

    故其心不動。

    猶如須彌。

    然而若獨守乎此。

    猶小乘也。

    如來于善不善。

    則又等之以慈。

    故其平等之懷。

    又猶若虛空焉。

    且将同與之樂。

    何嗔喜之足萦其懷哉。

     觀解者。

    一心三谛。

    湛然不動。

    生佛平等。

    聞若虛空。

    于九界不善。

    觀之則拔其苦。

    于佛界善。

    照之則與其樂也。

     ○二贊神力難思。

     今奉世尊此微蓋。

    于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肇公曰。

    自欣所獻小而睹變大也。

    所奉至微。

    所見至廣。

    此是如來哀愍之所現也。

    十力是如來之别稱耳。

    十力備故。

    即以為名。

     燈曰。

    此正贊漸中方等将說法時。

    先現以不思議之神變也。

    寶蓋示現。

    其所表示雖具四雙。

    然而至要又在後三。

    即慈果體用。

    向之所贊成道等慈。

    即慈果法體也。

    神變現蓋。

    即從體起用中感應神通。

    下去四偈。

    即現身說法眷屬利益也。

     ○三贊應身普遍。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

    法身圓應。

    猶一月升天。

    影現百水也。

     燈曰。

    此正大師演華嚴日譬照于平地。

    示現一身。

    巨細各異也。

    論佛之垂應。

    遍于十界。

    今既曰各見世尊。

    則但言佛應。

    此應對機分乎四種。

    一對藏教機。

    應丈六佛。

    對通教機。

    應合身佛。

    對别教機。

    應報身佛。

    對圓教機。

    應法身佛。

    或一身對多機。

    或多身對多機。

    此不必定。

    但此經說在方等。

    合具四教佛。

    如現土既分勝劣。

    應身豈得無之。

    然如來但是一身。

    豈有差别。

    惟随所見不同耳。

     觀解者。

    觀一心即空。

    見應身佛。

    即假。

    見報身佛。

    即中。

    見法身佛。

     ○四贊說法微妙三。

    初一音各得解。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

    密口一音。

    殊類異解。

     ○二一音随所解。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

    佛以一音說一法。

    衆生各随所好而受解。

    好施者聞施。

    好戒者聞戒。

    各各異受異行。

    獲其異利。

    上一音異适。

    此一法異受也。

     ○三一音獲四益。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難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

    衆生聞苦報則恐畏。

    聞妙果則歡喜。

    聞不淨則厭離。

    聞法相則斷疑。

    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歡畏異生。

    此豈二乘所能共也。

     燈曰。

    三偈皆贊一音說法。

    所不同者。

    一随類各得解。

    一各各随所解。

    一或有恐畏歡喜等故也。

    然則得解在于機。

    所解在于法。

    恐畏則言其得解所解獲益之不同。

    總而歸之于不可思議者。

    在佛則一音異說。

    在機則異聞異思異修異益。

    又總歸之。

    則在于神力不共。

    故知不共之力。

    在應不在機。

    肇公雲。

    不與二乘共。

    此非知言矣。

    天台大師判一代聖教。

    化儀之教四。

    曰頓漸秘密不定。

    化法之教四。

    曰藏通别圓。

    于方等時。

    則八教具有。

    而于此經。

    亦複具之。

    何者。

    于化法。

    則此經四教具談。

    于化儀。

    則頓漸正其所施。

    如随類得解。

    各各随解。

    各各獲益之法。

    則在于化法四教。

    與夫化儀頓漸。

    若夫一音異語神力不共。

    正言秘密不定二教。

    惟其中間。

    或為此人說頓說漸。

    若彼此互相知。

    則判為不定。

    彼此互不相知。

    則判為秘密。

    以此而觀。

    則今文三偈。

    正言如來于此經方等。

    頓漸交織。

    偏圓互陳。

    不思議神力不共之妙。

    有如此也。

     觀解者。

    以本具佛界。

    觀本具九界。

    生佛交參。

    一三相即。

    一音異解可也。

    異音一解可也。

    能解所解。

    各受各益。

    即其相也。

     ○三彙贊四。

    初贊萬行功德。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于不思議。

    稽首住于不共法。

     肇公曰。

    此下稱德而緻敬也。

     燈曰。

    佛有萬行功德。

    具如般若所明。

    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三三昧等法。

    具在法數。

    須者往檢。

     觀解者。

    觀一心具足諸法。

    了無三惑垢染。

    即為具足十力諸功德也。

     ○二贊永斷生死。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已度于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肇公曰。

    彼岸。

    涅槃岸也。

    彼涅槃豈崖岸之有。

    以我異于彼。

    故借謂之耳。

     燈曰。

    諸結縛。

    生死之因也。

    諸世間生死道。

    結縛之果也。

    如是因果。

    皆名此岸。

    若修六度之行。

    則能從此岸。

    到于彼岸也。

     觀解者。

    迷此一心為三惑染。

    即為此岸。

    觀此一心具三德性。

    即為彼岸也。

     ○三贊三智微妙三。

    初假智微妙。

     悉知衆生來去相。

     肇公曰。

    衆生形往來于六趣。

    心馳騁于是非。

    悉知之也。

     燈曰。

    此贊如來具足究竟道種出假智。

    悉知九界衆生死此生彼往來諸相也。

     ○二贊空智微妙。

     善于諸法得解脫。

     肇公曰。

    我染諸法。

    故諸法縛我。

    我心無染。

    則萬縛斯解。

     燈曰。

    此贊如來具足究竟入空智。

    而于諸法得解脫也。

     ○三贊中智微妙二。

    初贊雙遮智。

     不着世間如蓮華。

     燈曰。

    此贊如來究竟具足中道雙遮智。

    如蓮華于污不染。

    于淨不着。

    高出空有。

    赫煥無方也。

     ○二贊雙照智。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肇公曰。

    出入自在。

    而不乖寂。

    故常善入。

    萬法幽深。

    誰識其涘。

    唯佛無礙。

    故獨稱達。

     燈曰。

    此二句贊如來究竟具足中道雙照智。

    照于空。

    故曰常善入于空寂行。

    照于有。

    故曰達諸法相無挂礙。

    秪一如來大圓覺體。

    惑無不盡。

    理無不圓。

    智無不究。

    行無不備。

    如雜色褁摩尼。

    光随色現。

    随假見假。

    随空見空。

    随中見中。

    所謂妙境元無空假中。

    而亦不離空假中。

    衆生理然。

    菩薩名然。

    觀然。

    似然。

    分然。

    惟佛與佛。

    究竟而然。

     ○四贊谛智皆空。

     稽首如空無所依。

     肇公曰。

    聖心無寄。

    猶空無依。

     燈曰。

    有小空。

    有大空。

    有大大空。

    極大空。

    小空則空其有。

    大空則空其空。

    大大空則空有二俱空。

    二俱空則為中。

    極大空則中亦空。

    法華所謂究竟涅槃常歸于空是也。

    今于三智而皆空。

    即極大空。

    蓋不空則有所依。

    惟其俱空。

    故曰稽首如空無所依。

     觀解者。

    觀一心三谛圓融無礙。

    是為一心三智。

    是為蓮華出水。

    是為如空而無所依。

     ○二正宗分十三。

    初佛國品二。

    初補釋品題。

     肇論曰。

    名無召體之功。

    體無當名之實。

    無名無實。

    則名實安在。

    大師雲。

    此真谛意耳。

    佛事門中。

    無名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