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着
○四列衆名三十四。
初列從觀得名三菩薩。
其名曰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什公曰。
等觀。
四等衆生也。
不等。
智慧分别諸法也。
等不等者。
兼此二也。
燈曰。
等觀者。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也。
不等觀者。
雖有佛性。
不妨十界差别也。
等不等觀者。
兼舍而兼用也。
又等觀者。
空也。
不等者。
假也。
等不等者。
中也。
又空者。
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等。
故三菩薩雖分三人。
而共一體。
各有三用。
觀解可知。
○次列從自在得名二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若相從而說。
由初等觀。
次入不等。
由次等與不等。
而入俱等。
由此三觀。
而得自在王定。
複由此定。
得法自在。
蓋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自在王定者。
即二十五有王三昧也。
菩薩觀二十五有。
一一等觀。
一一不等觀。
一一等不等觀。
于一切法而得三昧。
故自在稱王。
即觀地獄得離垢三昧。
畜生得不退三昧。
具在法數。
是以菩薩名從實得。
稱定自在王也。
觀此法自已得定。
則于此一一法中。
莫不自在稱王。
故稱法自在王菩薩也。
故法華雲。
破有法王。
蓋如來先破其有。
而後于有自在。
今菩薩亦分得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十界。
成界内界外二種二十五有。
以三觀等觀。
不等觀。
等不等觀。
即修惡而是性惡。
于十法界自在稱王。
得定得法。
是為二大菩薩也。
○三列從相得名二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法相則以諸法而為相。
諸法有真相俗相中相。
此之三相。
以無相為相。
是名實相。
悟此實相。
以入圓位。
鄰于如來。
究竟實相。
故名法相菩薩。
于此實相。
生權實智光。
是故複名光相菩薩。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諸法。
而此諸法。
即空假中。
約所觀即法相。
約能觀即光相也。
○四列從嚴得名二菩薩。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光嚴者。
以三智光明。
以嚴三德法性也。
大嚴者。
以大多勝三智。
以嚴三谛理體也。
觀解可知。
○五列二菩薩從積得名。
寶積菩薩辨積菩薩。
寶積者。
以三法寶。
積之于内。
以待群生之所須也。
辨積者。
三法寶有之于内。
而施之于外。
以益群生也。
蓋菩薩自行。
必兼化他。
化他必兼自利。
但各彰一德。
以互受其名耳。
觀解者。
觀三如來藏。
具足一切諸法。
名為寶積。
以三止觀。
破其能覆之惑。
以大辨才開諸寶藏以施人。
○六列四菩薩從手得名。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夫手有提拔之用。
所以提拔人。
出于火坑。
出于淤泥。
出于陷阱。
複有授受之用。
所以授受人衣食。
授受人珍寶。
授受人經書。
均一手也。
而有二用。
菩薩之寶手。
印手。
舉手。
下手。
莫非其事。
是以或說空法。
所以拔衆生。
出見愛之火坑也。
或說假法。
所以拔衆生。
出于空着之淤泥也。
或說中道圓融之法。
所以拔衆生。
出無明之陷阱也。
既以大悲而拔其苦。
複以大慈而與其樂。
故既拔其見愛矣。
而必與其涅槃之樂。
既拔其空着矣。
而必與妙用無方之樂。
既拔其無明。
而必與秘藏之樂。
觀解者。
圓觀真空。
是拔其三惑之苦。
圓觀妙假。
是與其三德之樂。
圓觀中道。
是即拔而即與。
即與而即拔也。
○七列三菩薩從心得名。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常慘者。
從菩薩大悲心。
悲愍衆生。
有九界煩惱生死之苦。
欲提拔之。
無時而不在。
未嘗有一念舍離。
故名常慘。
喜根。
喜王。
從菩薩大慈心。
慈愛衆生。
具佛果智斷之樂。
而欲與之。
喜其得樂。
久已成根。
而深固難拔。
故名喜根。
苟常慘常喜不得其正。
則成乎愛見。
此則雖慘雖喜。
而以定持之。
自在稱王。
故名喜王。
然此三人之名。
雖受稱有異。
而菩薩之體。
義必相兼。
蓋常慘以悲心而拔苦。
必與其樂。
喜根以慈心而與樂。
必拔其苦。
皆等覺至人。
與性樂而拔性苦。
金剛雲。
我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是則雖慘不慘。
雖喜不喜。
是故于此慈悲。
無不稱王。
而得自在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十界。
九界為苦。
常慘欲拔之。
佛界為樂。
常喜欲與之。
性之苦樂。
何須與拔。
即拔無拔。
即與無與。
故常與常拔。
常拔常與。
一心三觀。
自在稱王。
○八列一菩薩從辨得名。
辨音菩薩。
菩薩度脫衆生。
常以八音四辨。
随衆生具四教機。
而為說頓漸偏圓之法。
其諸功德。
無不具足。
惟此菩薩。
志在辨才音聲。
以作佛事。
故偏受此名。
○九列一菩薩從藏得名。
虛空藏菩薩。
此菩薩之名。
既與楞嚴經同。
應約彼經菩薩自陳圓通得名之所自釋之。
經雲。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我于如來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
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
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不相妨礙已上之文。
叙所證之體也。
身能善入下四句。
叙所起之用也。
其大體大用如此。
非等覺至人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安能臻此。
觀解者。
觀心十界具三世間五陰國土。
所有四大。
全體照明。
即四大寶珠等。
一心十界。
彼彼互融。
即又于自心現大圓鏡等。
其間依正二報。
重重無盡。
即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等。
一一會而觀之可知。
○十列三菩薩從寶得名。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炬能照明。
所以破自他無明之幽暗也。
勇以自利兼人。
精進勇猛而無懈怠也。
見以自見佛性。
亦以之見人之性。
俾自他皆離苦而得樂也。
皆名寶者。
莫不妙證一體三寶。
世出世間。
為無有上也。
觀解者。
一心三止觀。
明如寶炬。
能破自他無明之暗也。
照明三惑即三佛性。
直往而無懈也。
三種止觀。
見自心性即佛性也。
○十一列二菩薩從網得名。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帝網者。
天帝釋因陀羅網也。
網以如意摩尼寶珠為之。
表光明普照重重無盡。
梵網雲。
佛教門亦複如是。
今明菩薩所悟所證心地法門。
性之所具三千之法。
一一照明。
如因陀網。
彼彼互遍。
重重無盡也。
明網菩薩。
亦複如是。
觀解準義可知。
○十二列一菩薩從無緣得名。
無緣觀菩薩。
無緣觀者。
中道妙觀。
觀己界佛界皆具中實法性。
絕待對。
非有無。
即以之而發無緣四弘。
即以之而修無緣三觀。
即以之而化度衆生。
皆歸之無緣而已。
觀解準義可知。
○十三列一菩薩從慧得名。
慧積菩薩。
慧積。
猶法華之智積也。
積。
聚也。
三智三慧恒積恒聚。
而能照明三德。
照破三惑。
照聚三身。
正以三身皆有積聚之義故也。
觀解者。
以三觀而觀三谛。
照明三種惑結。
故名慧積。
○十四列一菩薩從勝得名。
寶勝菩薩。
以出世法寶。
勝一切世間使其先獲世寶。
而後獲出世間大寶。
即大寶法王也。
觀解者。
所觀理境。
如如意珠。
無能勝者。
複能勝一切世出世間。
能如是觀。
即成佛道。
○十五列一菩薩從天得名。
天王菩薩。
天已為尊。
天中之王。
尊之更尊。
天已自在。
天中之王。
複更自在。
菩薩悟第一義天。
已為諸法之尊。
今為法王之子。
可謂世間尊。
于一切諸法。
大得自在者也。
觀解者。
觀三谛一心具足。
已悟第一義谛中天。
然而又能觀性具二十五有之衆。
一一稱性微妙。
了無惑染生死之相。
可謂于法得自在者也。
○十六列一菩薩從壞得名。
壞魔菩薩。
菩薩壞魔而有四義。
有壞有不壞。
有不壞而壞。
壞而不壞。
壞如釋迦成道。
降壞魔怨。
不壞如首楞三昧經。
知魔界如佛界如。
若魔界如即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則佛界無所取。
魔界無所舍。
此觀魔即佛。
不必壞魔也。
不壞而壞者。
亦如首楞三昧。
如來說此法時。
天魔皆被五縛是也。
壞而不壞。
如此經所說。
持世菩薩為天魔所惑。
維摩降之為乞天女。
為其說以法樂自娛。
複以無盡燈化之。
後悉皆受化。
竟還其女。
使之自便。
此即壞而不壞也。
今稱壞魔。
是亦壞而不壞也。
觀解者。
觀一念九法界即空假中。
則壞也。
修惡即是性惡。
不壞也。
無修惡可論。
不壞而壞也。
壞而不壞。
亦在其中。
○十七列一菩薩從電得名。
電得菩薩。
金剛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電喻諸法無所得。
明矣。
又雲。
得者。
蓋此菩薩。
已證入無所得法中。
于無可得中。
吾故得之。
故名電得菩薩也。
金剛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也。
觀解者。
觀一念諸法。
四性推之。
了無所得。
雖無所得。
本有佛界之樂。
吾欲得之。
本有九界之苦。
吾欲拔之。
是為觀心電得也。
○十八列一菩薩從王得名。
自在王菩薩。
義。
觀。
俱準法自在王菩薩說。
○十九列一菩薩從功用得名。
德相嚴菩薩。
圓教初住菩薩。
已分證清淨法身。
第是素法身。
未有莊嚴。
故須修種種而莊嚴相好以成報身。
報智契法。
而後可以垂應。
此菩薩勤于功德嚴身。
故偏受其稱也。
準佛果莊嚴。
皆有相因相業。
法華雲。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是也。
蓋功言其力。
德言其用。
謂菩薩功德。
皆有破惡生善之力用故也。
觀解者。
所觀之境。
即法身德。
能觀之觀。
即般若德。
觀成破惑。
即解脫德。
勤修觀智。
即功德相嚴也。
○二十列一菩薩從說法無畏得名。
師子吼菩薩。
義。
觀。
俱準歎德演法無畏猶師子吼中說。
○二十一列二菩薩從音得名。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雷音者。
菩薩說法音聲。
如娑竭龍王之将降大雨。
必先震雷音于大千世界。
俾一切衆生預知嚴戒。
然後降以大雨。
俾三草二木百谷苗稼有所增長。
菩薩亦然。
将欲降大法雨。
必先震以法音。
俾三草二木之機。
百谷苗稼之衆。
各遂生長也。
山相擊音者。
夫山體常靜。
靜則不擊。
不擊則無音。
故經雲。
毀譽不動如須彌。
論語雲。
仁者樂山。
又曰仁者靜。
山之不動不擊明矣。
然而有三因緣。
故使山能動。
曷為三。
一者劫壞之時。
有毗岚風。
能擊須彌。
令如微塵。
二者大樹緊那羅王奏樂之時。
大海波濤洶湧。
須彌七金。
為之坪壒。
動則必擊。
擊則有音。
三者成道之人。
并佛神力。
能令大千地皆震動。
而有六種。
則須彌亦為湧沒。
菩薩破惑說法。
亦複如是。
初喻破見思。
說真谛法。
二喻破塵沙惑。
說俗谛法。
三喻破無明惑。
說中道法。
觀解者。
修三種觀。
于一心中破三種惑。
顯三谛理。
即山相擊音也。
又前雷音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十法界。
惑破界顯。
即雷音霈雨。
三草二木等。
各得增長也。
○二十二列二菩薩從象得名。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涅槃明三獸渡河。
謂象馬兔。
兔浮水面。
馬得其中。
象直到底。
喻三乘人證法而有淺深。
惟菩薩證窮源徹底。
于諸象中而香象為勝。
若白香象。
又其勝也。
喻菩薩中此為最大。
而白香象。
又菩薩中之摩诃薩也。
觀解者。
圓人觀三谛理。
如香象之窮源到底。
而又觀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乃觀中大之又大者也。
○二十三列二菩薩從勇于二利得名。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菩薩勇于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常勤精進而無休息。
至于雖成佛道。
猶帶果以行因。
衆生不成佛。
誓不取泥洹。
此二大菩薩之填無作四弘誓願海之無盡也。
觀解者。
圓觀性具。
觀本有佛界有樂之可與。
上求佛道也。
本有九界苦之可拔。
下化衆生也。
念念進趣而不雜不退。
無有已時。
即常精進不休息也。
○二十四列一菩薩從生得名。
妙生菩薩。
六道于生而有生。
則不得其妙也。
二乘于生而不生。
亦不得其妙也。
惟菩薩于六道之生而無生。
于二乘不生而有生。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化兩冥。
是故稱為妙生焉。
觀解者。
空觀伏破見思。
于生而無生也。
假觀伏破塵沙。
于不生而熾然生也。
中觀伏破無明。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化兩冥也。
○二十五列一菩薩從嚴得名。
華嚴菩薩。
菩薩以萬行因華。
莊嚴報身。
以合法身。
然後從法報之本而垂應迹。
是則華嚴者。
一切等覺菩薩之要事。
今此菩薩獨得受稱。
可謂得其綱領者也。
觀解。
萬行因華者。
入假觀也。
報智者。
空觀也。
二觀合而莊嚴中觀。
即華嚴菩薩也。
○二十六列一菩薩從觀音得名。
觀世音菩薩。
天台大師觀音玄義。
釋觀世音菩薩名雲。
觀者。
能觀之觀也。
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
故稱觀也。
世音者。
所觀境也。
境萬像流動。
隔絕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
一時普救。
皆能解脫。
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
能所合标也。
觀解。
應引楞嚴經菩薩自陳圓通。
初于聞中。
入流忘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即觀世音也。
○二十七列一菩薩從得大勢得
初列從觀得名三菩薩。
其名曰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什公曰。
等觀。
四等衆生也。
不等。
智慧分别諸法也。
等不等者。
兼此二也。
燈曰。
等觀者。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也。
不等觀者。
雖有佛性。
不妨十界差别也。
等不等觀者。
兼舍而兼用也。
又等觀者。
空也。
不等者。
假也。
等不等者。
中也。
又空者。
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等。
故三菩薩雖分三人。
而共一體。
各有三用。
觀解可知。
○次列從自在得名二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若相從而說。
由初等觀。
次入不等。
由次等與不等。
而入俱等。
由此三觀。
而得自在王定。
複由此定。
得法自在。
蓋梵語三昧。
此雲正定。
自在王定者。
即二十五有王三昧也。
菩薩觀二十五有。
一一等觀。
一一不等觀。
一一等不等觀。
于一切法而得三昧。
故自在稱王。
即觀地獄得離垢三昧。
畜生得不退三昧。
具在法數。
是以菩薩名從實得。
稱定自在王也。
觀此法自已得定。
則于此一一法中。
莫不自在稱王。
故稱法自在王菩薩也。
故法華雲。
破有法王。
蓋如來先破其有。
而後于有自在。
今菩薩亦分得之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十界。
成界内界外二種二十五有。
以三觀等觀。
不等觀。
等不等觀。
即修惡而是性惡。
于十法界自在稱王。
得定得法。
是為二大菩薩也。
○三列從相得名二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法相則以諸法而為相。
諸法有真相俗相中相。
此之三相。
以無相為相。
是名實相。
悟此實相。
以入圓位。
鄰于如來。
究竟實相。
故名法相菩薩。
于此實相。
生權實智光。
是故複名光相菩薩。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足諸法。
而此諸法。
即空假中。
約所觀即法相。
約能觀即光相也。
○四列從嚴得名二菩薩。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光嚴者。
以三智光明。
以嚴三德法性也。
大嚴者。
以大多勝三智。
以嚴三谛理體也。
觀解可知。
○五列二菩薩從積得名。
寶積菩薩辨積菩薩。
寶積者。
以三法寶。
積之于内。
以待群生之所須也。
辨積者。
三法寶有之于内。
而施之于外。
以益群生也。
蓋菩薩自行。
必兼化他。
化他必兼自利。
但各彰一德。
以互受其名耳。
觀解者。
觀三如來藏。
具足一切諸法。
名為寶積。
以三止觀。
破其能覆之惑。
以大辨才開諸寶藏以施人。
○六列四菩薩從手得名。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夫手有提拔之用。
所以提拔人。
出于火坑。
出于淤泥。
出于陷阱。
複有授受之用。
所以授受人衣食。
授受人珍寶。
授受人經書。
均一手也。
而有二用。
菩薩之寶手。
印手。
舉手。
下手。
莫非其事。
是以或說空法。
所以拔衆生。
出見愛之火坑也。
或說假法。
所以拔衆生。
出于空着之淤泥也。
或說中道圓融之法。
所以拔衆生。
出無明之陷阱也。
既以大悲而拔其苦。
複以大慈而與其樂。
故既拔其見愛矣。
而必與其涅槃之樂。
既拔其空着矣。
而必與妙用無方之樂。
既拔其無明。
而必與秘藏之樂。
觀解者。
圓觀真空。
是拔其三惑之苦。
圓觀妙假。
是與其三德之樂。
圓觀中道。
是即拔而即與。
即與而即拔也。
○七列三菩薩從心得名。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常慘者。
從菩薩大悲心。
悲愍衆生。
有九界煩惱生死之苦。
欲提拔之。
無時而不在。
未嘗有一念舍離。
故名常慘。
喜根。
喜王。
從菩薩大慈心。
慈愛衆生。
具佛果智斷之樂。
而欲與之。
喜其得樂。
久已成根。
而深固難拔。
故名喜根。
苟常慘常喜不得其正。
則成乎愛見。
此則雖慘雖喜。
而以定持之。
自在稱王。
故名喜王。
然此三人之名。
雖受稱有異。
而菩薩之體。
義必相兼。
蓋常慘以悲心而拔苦。
必與其樂。
喜根以慈心而與樂。
必拔其苦。
皆等覺至人。
與性樂而拔性苦。
金剛雲。
我滅度一切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是則雖慘不慘。
雖喜不喜。
是故于此慈悲。
無不稱王。
而得自在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十界。
九界為苦。
常慘欲拔之。
佛界為樂。
常喜欲與之。
性之苦樂。
何須與拔。
即拔無拔。
即與無與。
故常與常拔。
常拔常與。
一心三觀。
自在稱王。
○八列一菩薩從辨得名。
辨音菩薩。
菩薩度脫衆生。
常以八音四辨。
随衆生具四教機。
而為說頓漸偏圓之法。
其諸功德。
無不具足。
惟此菩薩。
志在辨才音聲。
以作佛事。
故偏受此名。
○九列一菩薩從藏得名。
虛空藏菩薩。
此菩薩之名。
既與楞嚴經同。
應約彼經菩薩自陳圓通得名之所自釋之。
經雲。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我于如來定光佛所。
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
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妄想生滅。
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不相妨礙已上之文。
叙所證之體也。
身能善入下四句。
叙所起之用也。
其大體大用如此。
非等覺至人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安能臻此。
觀解者。
觀心十界具三世間五陰國土。
所有四大。
全體照明。
即四大寶珠等。
一心十界。
彼彼互融。
即又于自心現大圓鏡等。
其間依正二報。
重重無盡。
即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等。
一一會而觀之可知。
○十列三菩薩從寶得名。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炬能照明。
所以破自他無明之幽暗也。
勇以自利兼人。
精進勇猛而無懈怠也。
見以自見佛性。
亦以之見人之性。
俾自他皆離苦而得樂也。
皆名寶者。
莫不妙證一體三寶。
世出世間。
為無有上也。
觀解者。
一心三止觀。
明如寶炬。
能破自他無明之暗也。
照明三惑即三佛性。
直往而無懈也。
三種止觀。
見自心性即佛性也。
○十一列二菩薩從網得名。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帝網者。
天帝釋因陀羅網也。
網以如意摩尼寶珠為之。
表光明普照重重無盡。
梵網雲。
佛教門亦複如是。
今明菩薩所悟所證心地法門。
性之所具三千之法。
一一照明。
如因陀網。
彼彼互遍。
重重無盡也。
明網菩薩。
亦複如是。
觀解準義可知。
○十二列一菩薩從無緣得名。
無緣觀菩薩。
無緣觀者。
中道妙觀。
觀己界佛界皆具中實法性。
絕待對。
非有無。
即以之而發無緣四弘。
即以之而修無緣三觀。
即以之而化度衆生。
皆歸之無緣而已。
觀解準義可知。
○十三列一菩薩從慧得名。
慧積菩薩。
慧積。
猶法華之智積也。
積。
聚也。
三智三慧恒積恒聚。
而能照明三德。
照破三惑。
照聚三身。
正以三身皆有積聚之義故也。
觀解者。
以三觀而觀三谛。
照明三種惑結。
故名慧積。
○十四列一菩薩從勝得名。
寶勝菩薩。
以出世法寶。
勝一切世間使其先獲世寶。
而後獲出世間大寶。
即大寶法王也。
觀解者。
所觀理境。
如如意珠。
無能勝者。
複能勝一切世出世間。
能如是觀。
即成佛道。
○十五列一菩薩從天得名。
天王菩薩。
天已為尊。
天中之王。
尊之更尊。
天已自在。
天中之王。
複更自在。
菩薩悟第一義天。
已為諸法之尊。
今為法王之子。
可謂世間尊。
于一切諸法。
大得自在者也。
觀解者。
觀三谛一心具足。
已悟第一義谛中天。
然而又能觀性具二十五有之衆。
一一稱性微妙。
了無惑染生死之相。
可謂于法得自在者也。
○十六列一菩薩從壞得名。
壞魔菩薩。
菩薩壞魔而有四義。
有壞有不壞。
有不壞而壞。
壞而不壞。
壞如釋迦成道。
降壞魔怨。
不壞如首楞三昧經。
知魔界如佛界如。
若魔界如即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則佛界無所取。
魔界無所舍。
此觀魔即佛。
不必壞魔也。
不壞而壞者。
亦如首楞三昧。
如來說此法時。
天魔皆被五縛是也。
壞而不壞。
如此經所說。
持世菩薩為天魔所惑。
維摩降之為乞天女。
為其說以法樂自娛。
複以無盡燈化之。
後悉皆受化。
竟還其女。
使之自便。
此即壞而不壞也。
今稱壞魔。
是亦壞而不壞也。
觀解者。
觀一念九法界即空假中。
則壞也。
修惡即是性惡。
不壞也。
無修惡可論。
不壞而壞也。
壞而不壞。
亦在其中。
○十七列一菩薩從電得名。
電得菩薩。
金剛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電喻諸法無所得。
明矣。
又雲。
得者。
蓋此菩薩。
已證入無所得法中。
于無可得中。
吾故得之。
故名電得菩薩也。
金剛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也。
觀解者。
觀一念諸法。
四性推之。
了無所得。
雖無所得。
本有佛界之樂。
吾欲得之。
本有九界之苦。
吾欲拔之。
是為觀心電得也。
○十八列一菩薩從王得名。
自在王菩薩。
義。
觀。
俱準法自在王菩薩說。
○十九列一菩薩從功用得名。
德相嚴菩薩。
圓教初住菩薩。
已分證清淨法身。
第是素法身。
未有莊嚴。
故須修種種而莊嚴相好以成報身。
報智契法。
而後可以垂應。
此菩薩勤于功德嚴身。
故偏受其稱也。
準佛果莊嚴。
皆有相因相業。
法華雲。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是也。
蓋功言其力。
德言其用。
謂菩薩功德。
皆有破惡生善之力用故也。
觀解者。
所觀之境。
即法身德。
能觀之觀。
即般若德。
觀成破惑。
即解脫德。
勤修觀智。
即功德相嚴也。
○二十列一菩薩從說法無畏得名。
師子吼菩薩。
義。
觀。
俱準歎德演法無畏猶師子吼中說。
○二十一列二菩薩從音得名。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雷音者。
菩薩說法音聲。
如娑竭龍王之将降大雨。
必先震雷音于大千世界。
俾一切衆生預知嚴戒。
然後降以大雨。
俾三草二木百谷苗稼有所增長。
菩薩亦然。
将欲降大法雨。
必先震以法音。
俾三草二木之機。
百谷苗稼之衆。
各遂生長也。
山相擊音者。
夫山體常靜。
靜則不擊。
不擊則無音。
故經雲。
毀譽不動如須彌。
論語雲。
仁者樂山。
又曰仁者靜。
山之不動不擊明矣。
然而有三因緣。
故使山能動。
曷為三。
一者劫壞之時。
有毗岚風。
能擊須彌。
令如微塵。
二者大樹緊那羅王奏樂之時。
大海波濤洶湧。
須彌七金。
為之坪壒。
動則必擊。
擊則有音。
三者成道之人。
并佛神力。
能令大千地皆震動。
而有六種。
則須彌亦為湧沒。
菩薩破惑說法。
亦複如是。
初喻破見思。
說真谛法。
二喻破塵沙惑。
說俗谛法。
三喻破無明惑。
說中道法。
觀解者。
修三種觀。
于一心中破三種惑。
顯三谛理。
即山相擊音也。
又前雷音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十法界。
惑破界顯。
即雷音霈雨。
三草二木等。
各得增長也。
○二十二列二菩薩從象得名。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涅槃明三獸渡河。
謂象馬兔。
兔浮水面。
馬得其中。
象直到底。
喻三乘人證法而有淺深。
惟菩薩證窮源徹底。
于諸象中而香象為勝。
若白香象。
又其勝也。
喻菩薩中此為最大。
而白香象。
又菩薩中之摩诃薩也。
觀解者。
圓人觀三谛理。
如香象之窮源到底。
而又觀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乃觀中大之又大者也。
○二十三列二菩薩從勇于二利得名。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菩薩勇于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常勤精進而無休息。
至于雖成佛道。
猶帶果以行因。
衆生不成佛。
誓不取泥洹。
此二大菩薩之填無作四弘誓願海之無盡也。
觀解者。
圓觀性具。
觀本有佛界有樂之可與。
上求佛道也。
本有九界苦之可拔。
下化衆生也。
念念進趣而不雜不退。
無有已時。
即常精進不休息也。
○二十四列一菩薩從生得名。
妙生菩薩。
六道于生而有生。
則不得其妙也。
二乘于生而不生。
亦不得其妙也。
惟菩薩于六道之生而無生。
于二乘不生而有生。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化兩冥。
是故稱為妙生焉。
觀解者。
空觀伏破見思。
于生而無生也。
假觀伏破塵沙。
于不生而熾然生也。
中觀伏破無明。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化兩冥也。
○二十五列一菩薩從嚴得名。
華嚴菩薩。
菩薩以萬行因華。
莊嚴報身。
以合法身。
然後從法報之本而垂應迹。
是則華嚴者。
一切等覺菩薩之要事。
今此菩薩獨得受稱。
可謂得其綱領者也。
觀解。
萬行因華者。
入假觀也。
報智者。
空觀也。
二觀合而莊嚴中觀。
即華嚴菩薩也。
○二十六列一菩薩從觀音得名。
觀世音菩薩。
天台大師觀音玄義。
釋觀世音菩薩名雲。
觀者。
能觀之觀也。
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
故稱觀也。
世音者。
所觀境也。
境萬像流動。
隔絕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
一時普救。
皆能解脫。
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
能所合标也。
觀解。
應引楞嚴經菩薩自陳圓通。
初于聞中。
入流忘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即觀世音也。
○二十七列一菩薩從得大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