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名。
得大勢菩薩。
思益雲。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
觀釋者。
三止為足。
投之谛地。
動十法界。
一切見愛所住之處。
皆悉傾動(文句)。
○二十八列一菩薩從梵網得名。
梵網菩薩。
梵網猶帝釋殿因陀羅網也。
以喻所悟性具法門。
猶梵網之珠。
體圓瑩徹互具。
重重無盡也。
觀解。
觀一念性具三千。
體量體德。
不可思議也。
○二十九列一菩薩從寶杖得名。
寶杖菩薩。
世杖三用。
可以扶老。
古禮。
老則朝廷賜之以杖。
六十杖于鄉。
七十杖于國是也。
可以荷擔。
可以策勵。
論語雲。
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扣其胫是也。
錫杖亦然。
為老病故。
所荷衣缽故。
蒲鞭示恥故。
扶老可喻修中。
荷負可喻出假。
?勵可喻入空。
杖而稱寶。
正以出世三寶可尊可貴。
而名之也。
觀解者。
修一心三觀而為柱杖。
以之出苦。
以之兼人。
以之覺行圓滿。
正此謂也。
○三十列一菩薩從無勝得名。
無勝菩薩。
己不能勝人。
人能勝于己。
下位也。
己能勝于下。
而未能勝于上。
中位也。
己能勝于下。
而上亦無能勝于己。
上位也。
今此菩薩。
雖示居等覺稱有上士。
而實證妙覺。
稱無上士。
故名無勝也。
觀解。
修空觀雖勝凡夫。
而不能勝出假。
出假雖勝聲聞。
而不能勝于佛。
中觀既能勝下。
而上亦無有勝也。
又一空一切空等。
則三觀皆可稱無勝也。
○三十一列一菩薩從嚴土得名。
嚴土菩薩。
嚴土者。
下文寶積所請。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如來之所開示。
莫非嚴土之義。
比說可知。
觀解者。
性具三千中。
有國土一千。
六凡國土。
同居土也。
二乘國土。
方便土也。
菩薩國土。
實報土也。
佛國土。
寂光土也。
迷則俱迷。
為三惑所覆。
四土皆穢也。
悟則俱悟。
三觀所顯。
四土皆淨也。
○三十二列二菩薩從髻得名。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準璎珞經有六種璎珞。
以為菩薩莊嚴。
所謂鐵寶璎珞。
以嚴十信位菩薩。
銅寶璎珞。
以嚴十住位菩薩。
皆習種性也。
銀寶璎珞。
以嚴十行位菩薩。
此性種性也。
金寶璎珞。
以嚴十向位菩薩。
此道種性也。
琉璃寶璎珞。
以嚴十地位菩薩。
此聖種性也。
摩尼寶璎珞。
以嚴等覺位菩薩。
此等覺性也。
水晶寶璎珞。
以嚴妙覺位佛。
此妙覺性也。
身中璎珞。
既以六種。
頭上首飾亦然。
是則經言金髻者。
位居十回向也。
珠髻者。
位居等覺也。
權雖各嚴。
實則互莊。
以諸菩薩皆近無等等佛自在慧故也。
○三十三列一菩薩從慈得名。
彌勒菩薩。
彌勒。
此翻慈氏。
蓋此菩薩。
常以三慈普覆衆生故也。
慈義下當委釋。
觀解者。
法緣慈當空觀。
生緣慈當假觀。
無緣慈當中觀。
以此三觀。
等觀性具十界。
即三慈普被衆生。
○三十四列一菩薩從德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文殊師利。
此稱妙德。
久證微妙三德故。
又稱大智。
具大智慧故。
觀解者。
觀一心三谛。
即微妙三德。
能觀即三大智慧也。
依經所列。
共四十九人。
前四十八。
則各依一德而受稱。
若文殊菩薩。
則能以一人而敵之。
複以一德以總之。
以諸德中惟三德為勝。
而一切衆德。
莫不皆以三德而為之總故也。
又四十八人。
一一亦皆可以一人而敵衆人。
亦皆可以一德而總諸德。
今獨以文殊居末。
而冠諸衆人。
稱法王子者。
蓋自舍如來之外。
其所宗者在于淨名其寂光方丈之室。
微三德而莫居。
微大智而莫啟。
且也賓主盤桓之間。
惟文殊可以酬對。
以故讀是經者。
當顧名思義。
而後有得焉。
○五結大數。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三列雜衆分九。
法華文句雲。
舊雲凡夫衆。
此中有聖。
舊雲俗衆。
此中有道。
舊雲天衆。
此中有龍鬼。
皆不便。
今呼雜衆。
意則兼矣。
初天衆三。
初梵王。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
從餘四天下。
來詣佛所而為聽法。
肇公曰。
屍棄。
梵王名。
秦言頂髻也。
○次帝釋。
複有萬二千天帝。
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什公曰。
舉其從四天下來者。
據此四天下以明梵耳。
複次天有二種。
一者地天。
二者虛空天。
帝釋處須彌頂。
即是地天。
又為地主。
舉釋則地天斯攝。
舉梵王則虛空天盡攝。
複次帝釋得道迹。
梵王得不還果。
常來聽法。
衆所共知。
故序經衆所知識。
以為會證也。
複次一切衆生宗事梵天。
所宗尚來。
則知餘人必至矣。
肇曰。
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
一四天下各有釋梵。
故言餘亦。
或從他方佛土來。
○三餘天。
并餘大威力諸天。
肇曰除上梵釋餘天也。
燈曰。
法華文句雲。
阿含中帝釋。
是阿那含。
般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因。
别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
内證不同。
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
号無著世尊。
又下文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弗作是念。
謂此佛土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此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以此而觀。
又不啻秪證小乘初二三果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天界。
即空即釋天。
即假即餘天。
即中即梵天也。
○次龍衆。
龍。
什公曰。
龍有二種。
一蛇龍。
二虛空龍也。
燈曰。
法華所列有八龍王。
一切諸龍。
皆有三患。
一熱風熱沙着身。
燒皮肉及骨髓。
以為苦惱。
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
失寶飾衣等。
龍身自現。
以為苦惱。
三諸龍娛樂時。
金翅鳥入宮抟撮始生龍子食之。
或啖一切諸龍。
怖懼熱惱。
惟西天雪山頂上阿耨達池之龍。
無此三患。
是則除無熱惱之外。
龍皆有難。
世人獨知龍之威力并其享用壽永。
而羨慕之。
不知龍之業報受苦盛于人也。
然而又有天中之龍。
海中之龍。
山中之龍。
此皆龍中之龍也。
又有人中之龍。
如趙太祖匡胤。
始生甲馬營。
有聖尼撫養。
一日婢子襁褓。
忽變為龍。
婢驚失手堕地。
聖尼咤曰。
驚吾兒緻晚得天下。
人中有龍驗矣。
然其中間有實報者。
有權現者。
種種不同。
又有即龍身聞法而得道者。
如法華文句雲。
有本住常樂我淨。
迹居無熱惱池者。
有本住普現色身三昧。
迹現多頭者。
不一而足。
若佛稱人中大龍。
蓋取喻于神變不測耳。
菩薩稱龍象蹴踏者。
蓋取喻于堪任大事耳。
觀解者。
觀真如不變而能随緣。
随為佛為九。
随緣不變無異真如。
此吾心之大龍也。
○三神衆。
神。
什公曰。
神受善惡雜報。
似人天而非人天也。
燈曰。
神以六道收之。
攝入鬼趣。
蓋神者。
鬼之長也。
能長其鬼。
安得不以鬼趣攝之。
但古今之論神天。
理多混肴。
今以陰陽飲食判之。
晝隐夜顯。
畏陽而喜陰者。
鬼也。
日出夜息。
怖陰而喜陽者。
人也。
陰陽無間。
隐顯而不恒者。
天也。
?分段食。
素腥雜用者。
人也。
歆觸其氣。
腥血雜受者。
鬼也。
飲食天然。
畏惡葷腥者。
天也。
因知世之郊天者。
必用犧牲。
天如不格。
用是奚為。
天如有格。
要知非天。
不過山川嶽渎諸鬼神爾。
故知古之用犧牲郊天者。
亵之甚也。
即以三牲而祀乎祖先。
實以鬼而亵之也。
今之諸神既來法會。
莫非乘佛力而增諸威靈。
藉法因而長諸功德。
矧有示迹神明而位菩薩者。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即生而佛。
即佛而生。
即空即假即中。
神妙不可測量。
心神之妙得矣。
○四夜叉衆。
夜叉。
什公曰。
秦言貴人。
亦言輕捷。
有三種。
一在地。
二在虛空。
三天夜叉也。
地夜叉但以财施。
故不能升空。
天夜叉以車馬施。
故能飛行。
佛轉法輪。
地夜叉唱。
空夜叉聞。
空夜叉唱。
四天王聞。
如是乃至梵天也。
燈曰。
此三夜叉。
不獨佛轉法輪時遞遞唱報。
即世間人初出家時。
亦必傳唱。
此有兩意。
一吉報。
大威德諸天。
生歡喜故。
二兇報。
欲界魔天。
生恐怖故。
然而吉兇在他。
非夜叉也。
是則其中亦有權實二道。
今雲唱報。
皆菩薩人之示現者也。
觀解者。
修假觀即地夜叉。
空觀即空夜叉。
中觀即天夜叉。
三觀觀之。
義當唱報。
三惑波旬皆生恐怖。
三德諸天皆住歡喜也。
五乾闼婆衆。
乾闼婆。
什公曰。
天樂神也。
處地上寶山中。
天欲作樂時。
此神體上有相出。
然後上天也。
燈曰。
乾闼婆。
此雲嗅香。
以香為食。
亦雲香陰。
其身出香。
此是天帝俗樂之神。
法華具出四種。
荊溪雲。
俗樂者。
以俗表真。
四幹可對四教釋出。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常樂我淨。
即四乾闼婆王也。
○六阿修羅衆。
阿修羅。
什公曰。
秦言不飲酒。
因緣出雜寶藏。
此是六趣。
男醜女端正。
有大勢力。
常與天共鬥也。
燈曰。
法華文句雲。
此雲無酒。
四天下采華。
醞于大海。
魚龍業力其味不變。
瞋妒誓斷。
故言無酒神。
亦雲不端。
彌天安師雲質諒。
質諒。
直信也。
此神谄曲。
不與名相稱。
楞嚴經雲。
有四種阿修羅類。
一卵生。
鬼趣攝。
二胎生。
人趣攝。
三化生。
天趣攝。
四濕生。
畜趣攝。
是中修羅亦有權實不同。
權則示現化其同類。
實則由善惡雜糅。
謟忌所感。
觀解者。
觀修惡即性惡。
性惡融通。
無修惡可論。
即是無酒。
又觀天趣修惡即性惡。
不見天趣可得。
即是無天。
全佛為九即權化。
全九為佛即實道。
○七迦樓羅衆。
迦樓羅。
什公曰。
金翅鳥神。
燈曰。
法華文句雲。
迦樓羅。
此雲金翅。
翮金色。
居四天下大樹上。
兩翅相去三百六十萬裡。
有人言。
莊子呼為鵬。
鵬行衆鳥翼之。
亦稱為鳳皇。
今謂鳳不踐生草。
啖竹實。
栖乳桐。
金翅啖龍。
雲何是類。
迦樓鳥有神力。
雄化為天子。
雌變為天女。
化己住處有寶宮。
亦有百味飲食。
而報須食龍。
胎能啖胎。
不能啖三。
卵能啖二。
濕能啖三。
化能啖四。
觀佛三昧經雲。
一日山東啖一龍王五百小龍。
三方亦爾。
周而複始。
壽八千歲。
臨終失勢。
欲啖龍子。
龍母??嘇之不得食。
即嗔。
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
不能過風輪。
風彈之。
從故孔湧到金剛山。
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
肉裂火起。
将燒寶山。
難陀雨雨滅之。
肉爛。
心沖風輪亦七返。
堕山上。
成如意珠。
龍得之即為王。
觀解者。
觀真如不變。
随染緣造九界修惡。
即金翅鳥能造業啖龍。
觀真如不變随淨緣。
翻修惡為性惡。
其體融通。
即佛界性善。
是為鳥死得如意寶珠。
緻大富饒。
登法王寶位也。
○八緊那羅衆。
緊那羅。
什公曰。
秦言人非人。
而頭上有角。
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
故因以名之。
亦天伎神也。
小不及乾闼婆。
燈曰。
法華文句雲。
天帝法樂神也。
居十寶山。
身有異相。
即往奏樂。
佛時說法。
諸天弦歌。
般遮于瑟而頌法門。
舊雲。
法緊奏四谛。
妙緊奏十二因緣。
大緊奏六度。
持緊奏前三。
今言奏四教法門。
觀解者。
觀音聲因緣所生法。
即奏三藏法門也。
我說即是空。
奏通教法門也。
亦名為假名。
奏别教法門也。
亦名中道義。
奏圓教法門也。
○九摩睺羅伽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座。
肇公曰。
摩睺羅伽。
大蟒蛇也。
此上八部。
皆有大神力。
能自變形在坐聽法也。
燈曰。
或問八部能自變形者。
何形乎。
曰。
人形也。
蓋十界皆以人形以為之本。
惟所莊嚴。
勝劣不同耳。
正以心為受道之器。
形為盛心之皿。
而人道正居于清濁升沉之中。
受道者易。
得道者多。
故佛應迹塵寰。
惟于人界。
而八部參預。
皆現人形。
雖諸天勝身亦隐而不現。
矧其他乎。
若天人則以上而就下。
餘部者仰勝而隐劣。
人能受道。
厥勝若茲。
得參其類。
可不慶諸。
可不修諸。
觀解者。
觀畜道修惡。
即人道修惡。
修惡即性與佛界通。
觀于非道通達佛道。
此之謂也。
○四修因聲聞衆二初。
出家二衆。
諸比丘比丘尼。
肇公曰。
尼者。
女名也。
已上八千比丘。
别稱得道者也。
燈曰。
此出家二衆。
非全不得道。
或是前之三果。
或是内外凡位。
故别作一番後列耳。
觀解者。
修三種止。
惑但伏而未斷。
如不得道。
若修三種觀。
即破而即斷。
如前八千。
悉已得道也。
○二在家二衆。
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座。
肇公曰。
義名信士男信士女。
燈曰。
又翻近事男近事女。
謂在家男衆。
受持三歸五戒。
堪任近事出家比丘。
在家女衆。
受持三歸五戒。
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尼也。
然而亦有實行權現二種不同。
即大菩薩人。
以同事化同類。
夫何而不可。
觀解者。
觀一體二寶。
防一切非。
止一切惡。
即善心誠實男。
慈悲心為女也。
初通序竟。
○次别序。
亦名發起序。
二。
初現端。
二贊歎。
初有六。
初大衆圍繞。
二為衆說法。
三佛現勝身。
四長者獻蓋。
五佛示神變。
六衆歎希有。
初大衆圍繞。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
庵園會衆。
有常随同居者。
八千比丘是也。
有一時雲集者。
八部與長者子等是也。
有居兩間乍住而乍來者。
諸菩薩衆是也。
是諸大衆。
無分聖凡。
罔間黑白。
同居一變現土。
同為一圓頓機。
同感一尊特佛。
同聞一圓頓法。
同獲一圓頓益。
此一經之大旨也。
觀解者。
觀一心性具佛界。
居于性具九界之中。
各各互具。
重重無盡。
即佛與百千之衆恭敬圍繞也。
○二為衆說法。
而為說法。
而為說法者。
如靈山之将說法華。
先說無量義經以為發起。
蓋法華明會無量以為一。
故無量明開一以為無量。
天台大師雲。
開為合
得大勢菩薩。
思益雲。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
觀釋者。
三止為足。
投之谛地。
動十法界。
一切見愛所住之處。
皆悉傾動(文句)。
○二十八列一菩薩從梵網得名。
梵網菩薩。
梵網猶帝釋殿因陀羅網也。
以喻所悟性具法門。
猶梵網之珠。
體圓瑩徹互具。
重重無盡也。
觀解。
觀一念性具三千。
體量體德。
不可思議也。
○二十九列一菩薩從寶杖得名。
寶杖菩薩。
世杖三用。
可以扶老。
古禮。
老則朝廷賜之以杖。
六十杖于鄉。
七十杖于國是也。
可以荷擔。
可以策勵。
論語雲。
老而不死是為賊。
以杖扣其胫是也。
錫杖亦然。
為老病故。
所荷衣缽故。
蒲鞭示恥故。
扶老可喻修中。
荷負可喻出假。
?勵可喻入空。
杖而稱寶。
正以出世三寶可尊可貴。
而名之也。
觀解者。
修一心三觀而為柱杖。
以之出苦。
以之兼人。
以之覺行圓滿。
正此謂也。
○三十列一菩薩從無勝得名。
無勝菩薩。
己不能勝人。
人能勝于己。
下位也。
己能勝于下。
而未能勝于上。
中位也。
己能勝于下。
而上亦無能勝于己。
上位也。
今此菩薩。
雖示居等覺稱有上士。
而實證妙覺。
稱無上士。
故名無勝也。
觀解。
修空觀雖勝凡夫。
而不能勝出假。
出假雖勝聲聞。
而不能勝于佛。
中觀既能勝下。
而上亦無有勝也。
又一空一切空等。
則三觀皆可稱無勝也。
○三十一列一菩薩從嚴土得名。
嚴土菩薩。
嚴土者。
下文寶積所請。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如來之所開示。
莫非嚴土之義。
比說可知。
觀解者。
性具三千中。
有國土一千。
六凡國土。
同居土也。
二乘國土。
方便土也。
菩薩國土。
實報土也。
佛國土。
寂光土也。
迷則俱迷。
為三惑所覆。
四土皆穢也。
悟則俱悟。
三觀所顯。
四土皆淨也。
○三十二列二菩薩從髻得名。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準璎珞經有六種璎珞。
以為菩薩莊嚴。
所謂鐵寶璎珞。
以嚴十信位菩薩。
銅寶璎珞。
以嚴十住位菩薩。
皆習種性也。
銀寶璎珞。
以嚴十行位菩薩。
此性種性也。
金寶璎珞。
以嚴十向位菩薩。
此道種性也。
琉璃寶璎珞。
以嚴十地位菩薩。
此聖種性也。
摩尼寶璎珞。
以嚴等覺位菩薩。
此等覺性也。
水晶寶璎珞。
以嚴妙覺位佛。
此妙覺性也。
身中璎珞。
既以六種。
頭上首飾亦然。
是則經言金髻者。
位居十回向也。
珠髻者。
位居等覺也。
權雖各嚴。
實則互莊。
以諸菩薩皆近無等等佛自在慧故也。
○三十三列一菩薩從慈得名。
彌勒菩薩。
彌勒。
此翻慈氏。
蓋此菩薩。
常以三慈普覆衆生故也。
慈義下當委釋。
觀解者。
法緣慈當空觀。
生緣慈當假觀。
無緣慈當中觀。
以此三觀。
等觀性具十界。
即三慈普被衆生。
○三十四列一菩薩從德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文殊師利。
此稱妙德。
久證微妙三德故。
又稱大智。
具大智慧故。
觀解者。
觀一心三谛。
即微妙三德。
能觀即三大智慧也。
依經所列。
共四十九人。
前四十八。
則各依一德而受稱。
若文殊菩薩。
則能以一人而敵之。
複以一德以總之。
以諸德中惟三德為勝。
而一切衆德。
莫不皆以三德而為之總故也。
又四十八人。
一一亦皆可以一人而敵衆人。
亦皆可以一德而總諸德。
今獨以文殊居末。
而冠諸衆人。
稱法王子者。
蓋自舍如來之外。
其所宗者在于淨名其寂光方丈之室。
微三德而莫居。
微大智而莫啟。
且也賓主盤桓之間。
惟文殊可以酬對。
以故讀是經者。
當顧名思義。
而後有得焉。
○五結大數。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三列雜衆分九。
法華文句雲。
舊雲凡夫衆。
此中有聖。
舊雲俗衆。
此中有道。
舊雲天衆。
此中有龍鬼。
皆不便。
今呼雜衆。
意則兼矣。
初天衆三。
初梵王。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
從餘四天下。
來詣佛所而為聽法。
肇公曰。
屍棄。
梵王名。
秦言頂髻也。
○次帝釋。
複有萬二千天帝。
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什公曰。
舉其從四天下來者。
據此四天下以明梵耳。
複次天有二種。
一者地天。
二者虛空天。
帝釋處須彌頂。
即是地天。
又為地主。
舉釋則地天斯攝。
舉梵王則虛空天盡攝。
複次帝釋得道迹。
梵王得不還果。
常來聽法。
衆所共知。
故序經衆所知識。
以為會證也。
複次一切衆生宗事梵天。
所宗尚來。
則知餘人必至矣。
肇曰。
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
一四天下各有釋梵。
故言餘亦。
或從他方佛土來。
○三餘天。
并餘大威力諸天。
肇曰除上梵釋餘天也。
燈曰。
法華文句雲。
阿含中帝釋。
是阿那含。
般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因。
别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
内證不同。
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
号無著世尊。
又下文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弗作是念。
謂此佛土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此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以此而觀。
又不啻秪證小乘初二三果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性具天界。
即空即釋天。
即假即餘天。
即中即梵天也。
○次龍衆。
龍。
什公曰。
龍有二種。
一蛇龍。
二虛空龍也。
燈曰。
法華所列有八龍王。
一切諸龍。
皆有三患。
一熱風熱沙着身。
燒皮肉及骨髓。
以為苦惱。
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
失寶飾衣等。
龍身自現。
以為苦惱。
三諸龍娛樂時。
金翅鳥入宮抟撮始生龍子食之。
或啖一切諸龍。
怖懼熱惱。
惟西天雪山頂上阿耨達池之龍。
無此三患。
是則除無熱惱之外。
龍皆有難。
世人獨知龍之威力并其享用壽永。
而羨慕之。
不知龍之業報受苦盛于人也。
然而又有天中之龍。
海中之龍。
山中之龍。
此皆龍中之龍也。
又有人中之龍。
如趙太祖匡胤。
始生甲馬營。
有聖尼撫養。
一日婢子襁褓。
忽變為龍。
婢驚失手堕地。
聖尼咤曰。
驚吾兒緻晚得天下。
人中有龍驗矣。
然其中間有實報者。
有權現者。
種種不同。
又有即龍身聞法而得道者。
如法華文句雲。
有本住常樂我淨。
迹居無熱惱池者。
有本住普現色身三昧。
迹現多頭者。
不一而足。
若佛稱人中大龍。
蓋取喻于神變不測耳。
菩薩稱龍象蹴踏者。
蓋取喻于堪任大事耳。
觀解者。
觀真如不變而能随緣。
随為佛為九。
随緣不變無異真如。
此吾心之大龍也。
○三神衆。
神。
什公曰。
神受善惡雜報。
似人天而非人天也。
燈曰。
神以六道收之。
攝入鬼趣。
蓋神者。
鬼之長也。
能長其鬼。
安得不以鬼趣攝之。
但古今之論神天。
理多混肴。
今以陰陽飲食判之。
晝隐夜顯。
畏陽而喜陰者。
鬼也。
日出夜息。
怖陰而喜陽者。
人也。
陰陽無間。
隐顯而不恒者。
天也。
?分段食。
素腥雜用者。
人也。
歆觸其氣。
腥血雜受者。
鬼也。
飲食天然。
畏惡葷腥者。
天也。
因知世之郊天者。
必用犧牲。
天如不格。
用是奚為。
天如有格。
要知非天。
不過山川嶽渎諸鬼神爾。
故知古之用犧牲郊天者。
亵之甚也。
即以三牲而祀乎祖先。
實以鬼而亵之也。
今之諸神既來法會。
莫非乘佛力而增諸威靈。
藉法因而長諸功德。
矧有示迹神明而位菩薩者。
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觀解者。
觀一念心即生而佛。
即佛而生。
即空即假即中。
神妙不可測量。
心神之妙得矣。
○四夜叉衆。
夜叉。
什公曰。
秦言貴人。
亦言輕捷。
有三種。
一在地。
二在虛空。
三天夜叉也。
地夜叉但以财施。
故不能升空。
天夜叉以車馬施。
故能飛行。
佛轉法輪。
地夜叉唱。
空夜叉聞。
空夜叉唱。
四天王聞。
如是乃至梵天也。
燈曰。
此三夜叉。
不獨佛轉法輪時遞遞唱報。
即世間人初出家時。
亦必傳唱。
此有兩意。
一吉報。
大威德諸天。
生歡喜故。
二兇報。
欲界魔天。
生恐怖故。
然而吉兇在他。
非夜叉也。
是則其中亦有權實二道。
今雲唱報。
皆菩薩人之示現者也。
觀解者。
修假觀即地夜叉。
空觀即空夜叉。
中觀即天夜叉。
三觀觀之。
義當唱報。
三惑波旬皆生恐怖。
三德諸天皆住歡喜也。
五乾闼婆衆。
乾闼婆。
什公曰。
天樂神也。
處地上寶山中。
天欲作樂時。
此神體上有相出。
然後上天也。
燈曰。
乾闼婆。
此雲嗅香。
以香為食。
亦雲香陰。
其身出香。
此是天帝俗樂之神。
法華具出四種。
荊溪雲。
俗樂者。
以俗表真。
四幹可對四教釋出。
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常樂我淨。
即四乾闼婆王也。
○六阿修羅衆。
阿修羅。
什公曰。
秦言不飲酒。
因緣出雜寶藏。
此是六趣。
男醜女端正。
有大勢力。
常與天共鬥也。
燈曰。
法華文句雲。
此雲無酒。
四天下采華。
醞于大海。
魚龍業力其味不變。
瞋妒誓斷。
故言無酒神。
亦雲不端。
彌天安師雲質諒。
質諒。
直信也。
此神谄曲。
不與名相稱。
楞嚴經雲。
有四種阿修羅類。
一卵生。
鬼趣攝。
二胎生。
人趣攝。
三化生。
天趣攝。
四濕生。
畜趣攝。
是中修羅亦有權實不同。
權則示現化其同類。
實則由善惡雜糅。
謟忌所感。
觀解者。
觀修惡即性惡。
性惡融通。
無修惡可論。
即是無酒。
又觀天趣修惡即性惡。
不見天趣可得。
即是無天。
全佛為九即權化。
全九為佛即實道。
○七迦樓羅衆。
迦樓羅。
什公曰。
金翅鳥神。
燈曰。
法華文句雲。
迦樓羅。
此雲金翅。
翮金色。
居四天下大樹上。
兩翅相去三百六十萬裡。
有人言。
莊子呼為鵬。
鵬行衆鳥翼之。
亦稱為鳳皇。
今謂鳳不踐生草。
啖竹實。
栖乳桐。
金翅啖龍。
雲何是類。
迦樓鳥有神力。
雄化為天子。
雌變為天女。
化己住處有寶宮。
亦有百味飲食。
而報須食龍。
胎能啖胎。
不能啖三。
卵能啖二。
濕能啖三。
化能啖四。
觀佛三昧經雲。
一日山東啖一龍王五百小龍。
三方亦爾。
周而複始。
壽八千歲。
臨終失勢。
欲啖龍子。
龍母??嘇之不得食。
即嗔。
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
不能過風輪。
風彈之。
從故孔湧到金剛山。
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
肉裂火起。
将燒寶山。
難陀雨雨滅之。
肉爛。
心沖風輪亦七返。
堕山上。
成如意珠。
龍得之即為王。
觀解者。
觀真如不變。
随染緣造九界修惡。
即金翅鳥能造業啖龍。
觀真如不變随淨緣。
翻修惡為性惡。
其體融通。
即佛界性善。
是為鳥死得如意寶珠。
緻大富饒。
登法王寶位也。
○八緊那羅衆。
緊那羅。
什公曰。
秦言人非人。
而頭上有角。
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
故因以名之。
亦天伎神也。
小不及乾闼婆。
燈曰。
法華文句雲。
天帝法樂神也。
居十寶山。
身有異相。
即往奏樂。
佛時說法。
諸天弦歌。
般遮于瑟而頌法門。
舊雲。
法緊奏四谛。
妙緊奏十二因緣。
大緊奏六度。
持緊奏前三。
今言奏四教法門。
觀解者。
觀音聲因緣所生法。
即奏三藏法門也。
我說即是空。
奏通教法門也。
亦名為假名。
奏别教法門也。
亦名中道義。
奏圓教法門也。
○九摩睺羅伽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座。
肇公曰。
摩睺羅伽。
大蟒蛇也。
此上八部。
皆有大神力。
能自變形在坐聽法也。
燈曰。
或問八部能自變形者。
何形乎。
曰。
人形也。
蓋十界皆以人形以為之本。
惟所莊嚴。
勝劣不同耳。
正以心為受道之器。
形為盛心之皿。
而人道正居于清濁升沉之中。
受道者易。
得道者多。
故佛應迹塵寰。
惟于人界。
而八部參預。
皆現人形。
雖諸天勝身亦隐而不現。
矧其他乎。
若天人則以上而就下。
餘部者仰勝而隐劣。
人能受道。
厥勝若茲。
得參其類。
可不慶諸。
可不修諸。
觀解者。
觀畜道修惡。
即人道修惡。
修惡即性與佛界通。
觀于非道通達佛道。
此之謂也。
○四修因聲聞衆二初。
出家二衆。
諸比丘比丘尼。
肇公曰。
尼者。
女名也。
已上八千比丘。
别稱得道者也。
燈曰。
此出家二衆。
非全不得道。
或是前之三果。
或是内外凡位。
故别作一番後列耳。
觀解者。
修三種止。
惑但伏而未斷。
如不得道。
若修三種觀。
即破而即斷。
如前八千。
悉已得道也。
○二在家二衆。
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座。
肇公曰。
義名信士男信士女。
燈曰。
又翻近事男近事女。
謂在家男衆。
受持三歸五戒。
堪任近事出家比丘。
在家女衆。
受持三歸五戒。
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尼也。
然而亦有實行權現二種不同。
即大菩薩人。
以同事化同類。
夫何而不可。
觀解者。
觀一體二寶。
防一切非。
止一切惡。
即善心誠實男。
慈悲心為女也。
初通序竟。
○次别序。
亦名發起序。
二。
初現端。
二贊歎。
初有六。
初大衆圍繞。
二為衆說法。
三佛現勝身。
四長者獻蓋。
五佛示神變。
六衆歎希有。
初大衆圍繞。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
庵園會衆。
有常随同居者。
八千比丘是也。
有一時雲集者。
八部與長者子等是也。
有居兩間乍住而乍來者。
諸菩薩衆是也。
是諸大衆。
無分聖凡。
罔間黑白。
同居一變現土。
同為一圓頓機。
同感一尊特佛。
同聞一圓頓法。
同獲一圓頓益。
此一經之大旨也。
觀解者。
觀一心性具佛界。
居于性具九界之中。
各各互具。
重重無盡。
即佛與百千之衆恭敬圍繞也。
○二為衆說法。
而為說法。
而為說法者。
如靈山之将說法華。
先說無量義經以為發起。
蓋法華明會無量以為一。
故無量明開一以為無量。
天台大師雲。
開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