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義記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攝受與波羅蜜行。
體性不異。
亦如有人。
以檀攝他。
即說以為布施攝。
故布施攝行。
共檀不異。
此亦如是。
是中應先廣解六度體。
然後釋文。
六度之義。
廣如别章。
文中初言攝受正法男子女人。
舉攝定人。
下明此人用己攝受外化衆生為波羅蜜。
六中一一各有三句。
一标所化。
二明菩薩同行攝取。
三結已化行為波羅蜜。
應施成者。
檀中初句。
悭貪衆生。
宜教行施。
名施成就。
以施成下。
明同行攝。
句有總别。
以施成就者。
是其總也。
餘是别也。
别中三句。
一明菩薩自行布施。
二将護下以施攝佗。
三彼所下。
明所化生。
因化德立。
檀有此三。
諸度亦爾。
初中乃至舍身等者。
乃至是其窮到之辭。
施有内外。
舍身名内。
于餘是外。
外易内難。
從外至内。
故曰乃至。
舍身支節。
第二句中。
将護彼意者。
化他始也。
為教行施。
善順其心。
名護彼意。
而成就者。
化他成也。
第三句中。
彼所成就衆生建立法者。
行施得實。
名建正法。
上來菩薩同行攝取。
是名下結。
此結菩薩自身行所行為波羅蜜。
不結衆生所建正法。
以自所行。
名波羅蜜。
故與攝受。
同體不異。
下餘類爾。
就屍羅中。
應以戒成。
标别所化毀禁衆生。
應以戒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舍中還初明其自行。
次明攝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守護六根者。
是其始也。
從眼至意。
是其六根。
此六如門。
能通六塵。
損壞戒善。
故須防護。
防護之行。
唯念與慧。
念心守境。
慧善分别。
淨身口意下。
戒行成就。
成中有二。
一是正戒。
遠離性罪。
二正威儀。
遠離遮過。
淨身口意。
是其正戒。
離性罪也。
乃至已下。
是正威儀。
離遮過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性罪為離。
遮過難防。
從離性罪。
終到遮過。
故曰乃至。
行住坐卧。
是四威儀。
将護彼下。
釋不異前。
是名下結。
就羼提中。
應忍成者。
标别所化嗔恚衆生。
應以忍熟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于中亦先明其自行。
次明化他德。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從初乃至饒益心來。
是其始也。
餘是終也。
始中若彼罵詈毀等。
是其辱事。
罵詈毀辱诽謗。
是口辱也。
當惡而論。
名為詈罵。
過惡而道。
稱曰毀辱。
全無忌造。
說為诽謗。
言恐毀者。
是身辱也。
打縛割截禁戒等事。
說為恐怖。
以無恚心饒益心者。
對辱修忍。
以無恚心者。
明離嗔過。
饒益心者。
明攝對治。
有心益彼。
焉有加損。
下明忍成。
成中有二。
一離加報。
二離微變。
第一忍力。
離加彰也。
對前始修。
說此終成。
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
離?變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離及報。
終至無變。
故曰乃至。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精進中。
應精進成。
标别所化懈怠衆生。
應精進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還初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初至生欲。
是其始也。
菩薩精進為攝衆生。
是故說于彼衆生。
不起懈心。
明其離過。
如經中說。
懶堕是進之鄣。
懈怠是其精進之垢。
鄣重垢輕。
今說離輕。
明重亦無。
生大欲心。
是攝治也。
于諸善法皆有修意。
名大欲。
心欲心是其精進方便。
故先生之。
第一已下。
就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
是身精進。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心易身難。
從心至身。
故曰乃至。
舍身相中。
行住坐卧。
常能勤苦。
名苦四威儀矣。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禅定中。
應以禅成。
标别所化亂心衆生。
應以禅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還初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從初乃至不外向心。
是始修也。
為他起行。
是故說言舍彼衆生。
以不亂心。
事定始也。
攝心一緣。
名不亂心。
不外向心。
理定始也。
安心實際。
離妄分别。
名不外向。
第一已下。
自行終成。
成有兩句。
一定體不動。
二化用不動。
第一正念者。
體不動也。
對前始終。
名此終成。
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用不動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體不動至用不動。
故曰乃至。
久時所作者。
是身用也。
久時所說。
是口用也。
菩薩定深用百變不起諸禅。
故言不失。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波若中。
應以慧成。
标别所化愚癡衆生。
應以慧成。
次明菩薩同行攝取。
文有總别。
問一切義無畏演說。
是其總也。
彼問一切五明等義。
菩薩舍此窮證決了。
故得無畏而為演說。
一切論下。
是其别也。
于中還初明其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自中初言一切論等。
是其所知。
五明處中。
内因聲醫。
是一切論。
世工業處。
名一切巧。
通則此五皆名為論。
各是明處。
舍中分别。
前之四種。
假文處多。
說之為論。
第五一門。
随事仿習。
直雲工巧。
今依後義。
究竟以下。
是其能知。
究竟明處。
總明能知。
一切論等。
是其菩薩生智明處。
故名明處。
此五明處。
義通相實。
相為世谛。
實為真谛。
菩薩窮知。
故曰究竟。
故地持雲。
五明處具足一切聞思修證名知論。
乃至已下。
别明能知。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知内論乃至第五工巧諸事。
故曰乃至。
下化他中。
将護化始。
成就化終。
彼所成下。
明所化生因化德立。
亦可前言問義為說出世法化。
一切論下。
世間法化。
是名下結。
還結菩薩自己所行為波羅蜜。
非結他。
上來廣釋。
是故已下。
第三總結。
言是故者。
是前菩薩用己攝受外化衆生為波羅蜜。
故不相異。
無異波羅。
攝受不異波羅蜜也。
無異攝受。
明波羅蜜不異攝受。
攝受即是簡去相似。
一行體上。
義分兩名。
非别相似。
故言即是。
自下第三得諸佛法。
廣前門中得一切法。
于中有三。
一承力欲說。
二佛許可。
三勝鬘正說。
我承佛威更說大義。
是初段也。
以此所說果德高勝。
故重承力。
果德高出。
名為大義。
佛言便說。
第二段也。
果德須陳。
故聽宣勝。
勝鬘白下。
第三段也。
舍中初明舍身命财。
又善男子善女人下。
廣明護法。
前中有二。
第一正明舍身命财得諸佛法。
二從如是于三分下。
歎益勸循。
後護法中。
亦有此二。
至時當辨。
就前正明舍三分中。
初先以人共行相即。
何以故下。
問答辨釋。
是中為明舍三得三。
何不直論。
先以人行互相即乎。
為彰此人所得佛法。
不異攝受。
攝受中。
雲故先明得法之人。
不異攝受。
文中初言攝受正法。
牒标前行。
攝受法者。
标舉其人。
無異攝受。
人不異行。
無異攝者。
行不異人。
攝受正法男子女人。
即是攝受。
結成無異。
問曰。
人行應是别矣。
雲何言即。
釋言。
此人更無别人。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人故。
不異攝受。
即人所得。
是攝受故。
不異舍人。
自下釋中。
先問。
後解。
何故問也。
人行兩殊。
何故不異。
下對釋之。
釋意雲何。
正明此人舍三分已。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人故。
不異攝受之中有三。
一總明此人為攝受故舍離三分。
二别三名。
三廣辨釋。
就初段中。
若攝正法男子女人為攝受故舍三分者。
地上菩薩。
為攝法男子女人。
本在地前。
欲入地時。
為得地上攝受法中常三分故。
舍離世間無常三分。
此人舍時。
既為攝受。
明知得時。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己體。
得彼成體。
甯異攝受。
次列其名。
何等問也。
謂身命财。
正列其名。
次廣釋之。
男子女人。
舉舍得人。
舍身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生死前際。
涅槃後際。
舍事不齊。
舍理如等。
要得此等。
方有舍得。
故名此等。
為舍得處。
離老病死。
明其所舍。
證法平等。
無法可除。
自然無之。
故名為。
得不壞下。
彰其所得。
所得有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從初乃至無有變易。
是其常也。
不壞常住。
明其遠離分段故常。
無生變易。
明其遠離變易故常。
不思功德。
是其深也。
平等法身。
妙出清分。
名不思議。
如來法身。
是其體也。
法報兩身。
過名法身。
此佛法身。
地上漸得。
舍命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畢竟。
明其所舍。
是中舍命應當離生。
以何義故。
說言離死。
有為之生。
性是死法。
故言離死。
得無邊下。
彰其所得。
所得亦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得無邊常。
是其常也。
生死之命。
各有分限。
名之為邊。
常命異彼。
故言無邊。
無邊故常。
不思功德。
是其深也。
常命出情。
名不思議。
通達已下。
是其體也。
用慧為命。
故言通達一切。
所知廣也。
通達甚深。
所解深也。
功德無量。
何故偏說智慧為命。
惠為行主。
能持衆德。
如命能持色心之報。
故說為命。
是以經言慧命須菩提慧命舍利等。
舍财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略無所舍。
得不共下。
明其所得。
所得有二。
一自報财。
二他供财。
自業所招淨土境界。
是自報财。
天人奉養。
是他供财。
初至具德。
是自報财。
舍中亦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從初乃至畢竟常住。
是其常也。
常财異世。
故雲不共。
無盡無減。
顯不共相。
世間财物。
或盡或減。
菩薩所得。
不同彼财。
非全盡滅。
故言無盡。
非少缺減。
故言無減。
畢竟常住。
顯前無盡無減之相。
不可思議。
所得深也。
無皈業果。
非情所及名不思議。
是足功德者。
所得體也。
上來第一是自報财。
得一切生殊勝供者。
他供财。
上來第一正明舍三得諸佛法。
如是舍三下。
歎益勸修。
如是舍三者。
是牒前也。
常為已下。
是歎益也。
常為佛記。
自利益也。
得前三分。
定趣菩提。
故為佛記。
問曰。
前記得舍如來常身命财。
應是究竟。
雲何今言為佛授記。
釋言所得雖是佛。
地上漸得。
故為佛記。
為生瞻仰。
外化益也。
自下廣明護佛法中。
先明護法。
入法朋者為佛記下。
歎益勸修。
與前相似。
前中道理證法在己不失名護。
此相難明。
寄對破法。
不從以顯。
經言又者。
前說舍三。
今更明護。
故雲又也。
男子女人攝受法者。
是護法人。
法欲滅下。
明護法時。
于中初言法欲滅時。
是壞法時。
如經中說。
釋迦正法。
有五百年。
度斯已後。
名法滅時。
比丘已下。
是壞法人。
比丘故語。
此方義翻。
乃有五種。
一名怖魔。
初出家時。
令魔怯怖。
此義據始。
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
無所聚積。
乞求治。
三名淨命。
以法乞求。
離于邪命。
此二據次。
四名淨持戒。
既出家已。
釋持禁戒。
五名破惡。
以持戒故。
離犯戒過。
此二據終。
比丘尼者。
比丘如上。
尼者。
是其女之别稱。
優婆塞者。
此翻名為善宿男也。
懷善而居。
故雲善宿。
優婆夷者。
此翻名為善宿女也。
此等在法而為乖反。
所以壞法。
朋黨已下。
是壞法相。
朋黨心壞。
诤訟口壞。
破壞離散是身壞也。
上來一段。
明護法時。
以不谄下。
明護法相。
于中六句。
前三異邪。
後三同正。
以不谄曲。
身不邪也。
形随惡黨。
名為谄曲。
不欺诳。
口不邪也。
口宣邪法。
稱曰欺诳。
不幻僞者。
心不邪也。
心惑邪法。
名為幻僞。
下同正中。
愛樂正法。
是心正也。
攝受正法。
是口正也。
善言求法。
名為攝受。
入法朋中者。
是身正也。
亦可愛樂。
是入正心。
攝受正法。
是入正行。
入法朋中。
是入正人。
攝受法故。
入諸得法菩薩數中。
名入法朋。
上來護法。
自下歎益。
入法朋者。
據後以牒。
必為諸佛之所授記者。
護法行成。
得佛決定。
故為佛記。
從上廣義即是無量說來。
至此。
大段第三勝鬘正說。
自下第四。
仰推如來。
我見攝受如是有大力。
牒己所解。
佛為實下。
仰推如來。
于中先明知見之德。
後明知見德中五句。
前四自德。
後一利他。
就自德中。
佛為實眼能見德也。
佛有五眼。
所謂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五中佛眼見法審實。
故名實眼。
又見實性。
亦名實眼。
言實智者。
能知德也。
知法不虛。
故名實智。
智眼何别。
通釋是一。
随義分别。
初眼名眼。
後知名智。
又證實性。
名為佛眼。
知諸法相。
說以為智。
為法根本者。
是前眼也。
佛眼見實。
諸法實性。
佛眼中得。
故名佛眼為法根本。
為通達法者。
是前智也。
謂通生死涅槃法相為依法者。
佛具眼智。
能以正法。
授與衆生。
正法依下。
明知見。
亦知見者。
亦前勝鬘。
勝鬘正說。
應将己亦佛。
何緣将佛而亦己乎。
亦義有其二種。
一以下亦上。
二以後亦前。
今此所論。
以後亦前。
所以無過。
佛有實智。
所以亦知。
佛有實眼。
所以亦見。
知見上來攝受正法廣大義矣。
上來第一勝鬘正說。
自下第二如來述贊。
于中有二。
一明如來内心随喜。
于勝鬘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者。
舉所喜事。
上來勝鬘廣明攝受。
出生自利。
出生利他。
及得佛法。
名精進力。
起随喜者。
正生喜心。
二義故喜。
一以勝鬘所說契當。
故佛随喜。
二以勝鬘仰推如來。
情無專執。
故佛随喜。
二如是下。
發言述贊。
述贊有三。
一述贊勝鬘仰推之辭。
二如力士下。
述上所說自利利他及得佛法。
三我阿僧祇下。
述上初言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乘言便故。
從後向前。
次第述之。
就初段中。
如是勝鬘。
總以述是。
以此如是。
告勝鬘知。
故言勝鬘。
如汝說下。
顯如是相。
如汝所說攝受正法。
其實是大精進力。
第二段中。
文别有三。
一随别述成。
二是故下。
随别結勸。
三如是下。
随别結歎。
前中三喻。
所謂力士。
牛王。
須彌。
四句釋之。
一喻相不同。
力士取其力強為喻。
牛王取其外好為喻。
須彌取其體精為喻。
二既法有異。
力士喻上自行出生。
牛王喻上外化出生。
須彌喻上得諸佛法。
三所對不同。
力士喻中。
對魔顯勝。
牛王喻中。
對二乘顯勝。
須彌喻中。
對彼地前近學顯勝。
四随文辨釋。
力士喻中。
初喻。
次合。
後舉餘善。
對以顯勝。
喻中力士喻攝受體。
少觸身下喻攝受能。
此文是倒。
若正應言少身分觸生大苦痛。
力士以己少許身分。
觸人之時。
令人大苦。
喻彼攝受以少自行觸魔之時。
令魔大苦。
合中如是。
總以合之。
法同前喻。
故曰如是。
以此如是。
告語勝鬘。
故言勝鬘。
下别合之。
少攝受者。
合如力士少觸身分。
自利利他得佛法中。
偏舉自利。
是故言少。
令魔苦惱。
合生苦痛。
魔羅胡語。
此雲殺者。
魔性姤弊。
常欲壞人一切善根。
故言殺者。
魔有四種。
一煩惱魔。
二者陰魔。
三者死魔。
四者天魔。
五住煩惱。
是煩惱魔。
五陰怨賊。
是其陰魔。
五陰離壞。
是其死魔。
第六天上。
别有魔天。
是天魔。
就内以論。
前三苦惱。
為道推破義。
以說為苦。
就外以論。
天魔苦惱。
得攝受者。
能降伏故。
我不見下。
舉餘善根。
對之顯勝。
謂不見凡夫二乘所有善根能令魔苦如此攝受。
牛王喻中。
初喻。
次合。
後略舉釋之。
喻中牛王。
喻攝受體。
形色無比。
喻外化勝。
勝一切牛。
寄對顯勝。
合中大乘。
合前牛王。
何故此中說為大乘。
外化是其大乘相故。
少攝受者。
合形無比。
三種德中。
偏論外化。
是故言少。
勝二乘者。
合前文中勝一切牛。
以廣大者。
略釋勝義。
化行廣大。
故勝二乘。
須彌喻中。
先喻。
次合。
後略釋之。
喻中須彌。
喻攝受體。
須稱胡語。
此雲好高。
亦雲安明。
高三百三十六萬裡。
縱廣亦然。
六萬諸山。
以為眷屬。
于中獨出。
所以名王。
端嚴殊特者。
喻攝受中果德精勝。
此山具以四寶所成。
東有金。
西有白銀。
南有琉。
北有頗梨。
是故此山端嚴殊特喻攝受者常身命财以成己體。
所以殊勝。
勝于衆山。
寄對顯勝。
合中大乘。
合須彌山。
果德高勝。
故曰大乘。
舍身命财。
以攝取心。
攝受正法。
合前喻中端嚴殊特。
舍身命财。
彰其所離。
以攝取心。
攝受正法。
明其所得。
以攝取心。
取證方便。
攝受正法。
是其正證。
以舍生死分身命财。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己體。
故如須彌端嚴殊特。
勝不舍下。
合勝衆山。
地前菩薩。
不能舍離無常三分。
名不舍身命财。
始學大乘。
名為初生。
彼初住中。
所有諸行。
名不舍身命财。
初住大乘一切善根。
舍身命财攝受法者。
尚勝此善。
何況二乘。
以廣大故。
略釋勝義。
上來第一随别述成。
次結勸。
言是故者。
是攝受中。
具足上來三種勝故。
當以此法開示教化建立衆生。
言開示者。
用前自利。
開衆生也。
言教化者。
用前利他。
化衆生也。
言建立者。
用前果德。
建立生也。
下次結歎。
如是勝鬘。
是總結也。
下别結之。
如是大利。
結前自利。
如是大福。
結上利他。
如是大果。
結前第三得諸佛法。
從如力士至此。
第二述上所說自利利佗得諸佛法。
自下第三述上所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于中初先彰己說相。
述成勝鬘所說是大。
我阿僧祗劫說攝受法功德義利不得邊故。
故汝說攝受廣大之義。
正當道理。
是故下結。
是我所說不得邊故。
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真實功德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也。
無邊者廣也。
勝鬘經義記卷上 正治二年六月二十日于東大寺本房以珍海已講本書寫了。
同七月二日以同本一校了。
年齡乃七旬。
雖病眼彌闇。
為興隆佛法。
乍苦惱書寫。
大師并三寶。
令知見宿趣。
生生奉值遇。
自他等利益。
三論宗沙門 秀惠 延德四壬子三月下旬令相傳之破損之間加修補了。
英憲
體性不異。
亦如有人。
以檀攝他。
即說以為布施攝。
故布施攝行。
共檀不異。
此亦如是。
是中應先廣解六度體。
然後釋文。
六度之義。
廣如别章。
文中初言攝受正法男子女人。
舉攝定人。
下明此人用己攝受外化衆生為波羅蜜。
六中一一各有三句。
一标所化。
二明菩薩同行攝取。
三結已化行為波羅蜜。
應施成者。
檀中初句。
悭貪衆生。
宜教行施。
名施成就。
以施成下。
明同行攝。
句有總别。
以施成就者。
是其總也。
餘是别也。
别中三句。
一明菩薩自行布施。
二将護下以施攝佗。
三彼所下。
明所化生。
因化德立。
檀有此三。
諸度亦爾。
初中乃至舍身等者。
乃至是其窮到之辭。
施有内外。
舍身名内。
于餘是外。
外易内難。
從外至内。
故曰乃至。
舍身支節。
第二句中。
将護彼意者。
化他始也。
為教行施。
善順其心。
名護彼意。
而成就者。
化他成也。
第三句中。
彼所成就衆生建立法者。
行施得實。
名建正法。
上來菩薩同行攝取。
是名下結。
此結菩薩自身行所行為波羅蜜。
不結衆生所建正法。
以自所行。
名波羅蜜。
故與攝受。
同體不異。
下餘類爾。
就屍羅中。
應以戒成。
标别所化毀禁衆生。
應以戒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舍中還初明其自行。
次明攝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守護六根者。
是其始也。
從眼至意。
是其六根。
此六如門。
能通六塵。
損壞戒善。
故須防護。
防護之行。
唯念與慧。
念心守境。
慧善分别。
淨身口意下。
戒行成就。
成中有二。
一是正戒。
遠離性罪。
二正威儀。
遠離遮過。
淨身口意。
是其正戒。
離性罪也。
乃至已下。
是正威儀。
離遮過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性罪為離。
遮過難防。
從離性罪。
終到遮過。
故曰乃至。
行住坐卧。
是四威儀。
将護彼下。
釋不異前。
是名下結。
就羼提中。
應忍成者。
标别所化嗔恚衆生。
應以忍熟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于中亦先明其自行。
次明化他德。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從初乃至饒益心來。
是其始也。
餘是終也。
始中若彼罵詈毀等。
是其辱事。
罵詈毀辱诽謗。
是口辱也。
當惡而論。
名為詈罵。
過惡而道。
稱曰毀辱。
全無忌造。
說為诽謗。
言恐毀者。
是身辱也。
打縛割截禁戒等事。
說為恐怖。
以無恚心饒益心者。
對辱修忍。
以無恚心者。
明離嗔過。
饒益心者。
明攝對治。
有心益彼。
焉有加損。
下明忍成。
成中有二。
一離加報。
二離微變。
第一忍力。
離加彰也。
對前始修。
說此終成。
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
離?變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離及報。
終至無變。
故曰乃至。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精進中。
應精進成。
标别所化懈怠衆生。
應精進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還初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初至生欲。
是其始也。
菩薩精進為攝衆生。
是故說于彼衆生。
不起懈心。
明其離過。
如經中說。
懶堕是進之鄣。
懈怠是其精進之垢。
鄣重垢輕。
今說離輕。
明重亦無。
生大欲心。
是攝治也。
于諸善法皆有修意。
名大欲。
心欲心是其精進方便。
故先生之。
第一已下。
就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
是身精進。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心易身難。
從心至身。
故曰乃至。
舍身相中。
行住坐卧。
常能勤苦。
名苦四威儀矣。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禅定中。
應以禅成。
标别所化亂心衆生。
應以禅成下。
明菩薩同行攝取。
還初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
從初乃至不外向心。
是始修也。
為他起行。
是故說言舍彼衆生。
以不亂心。
事定始也。
攝心一緣。
名不亂心。
不外向心。
理定始也。
安心實際。
離妄分别。
名不外向。
第一已下。
自行終成。
成有兩句。
一定體不動。
二化用不動。
第一正念者。
體不動也。
對前始終。
名此終成。
以為第一。
乃至已下用不動也。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體不動至用不動。
故曰乃至。
久時所作者。
是身用也。
久時所說。
是口用也。
菩薩定深用百變不起諸禅。
故言不失。
将護已下。
義同前釋。
就波若中。
應以慧成。
标别所化愚癡衆生。
應以慧成。
次明菩薩同行攝取。
文有總别。
問一切義無畏演說。
是其總也。
彼問一切五明等義。
菩薩舍此窮證決了。
故得無畏而為演說。
一切論下。
是其别也。
于中還初明其自行。
次明化他。
後明衆生因化德立。
自中初言一切論等。
是其所知。
五明處中。
内因聲醫。
是一切論。
世工業處。
名一切巧。
通則此五皆名為論。
各是明處。
舍中分别。
前之四種。
假文處多。
說之為論。
第五一門。
随事仿習。
直雲工巧。
今依後義。
究竟以下。
是其能知。
究竟明處。
總明能知。
一切論等。
是其菩薩生智明處。
故名明處。
此五明處。
義通相實。
相為世谛。
實為真谛。
菩薩窮知。
故曰究竟。
故地持雲。
五明處具足一切聞思修證名知論。
乃至已下。
别明能知。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
從知内論乃至第五工巧諸事。
故曰乃至。
下化他中。
将護化始。
成就化終。
彼所成下。
明所化生因化德立。
亦可前言問義為說出世法化。
一切論下。
世間法化。
是名下結。
還結菩薩自己所行為波羅蜜。
非結他。
上來廣釋。
是故已下。
第三總結。
言是故者。
是前菩薩用己攝受外化衆生為波羅蜜。
故不相異。
無異波羅。
攝受不異波羅蜜也。
無異攝受。
明波羅蜜不異攝受。
攝受即是簡去相似。
一行體上。
義分兩名。
非别相似。
故言即是。
自下第三得諸佛法。
廣前門中得一切法。
于中有三。
一承力欲說。
二佛許可。
三勝鬘正說。
我承佛威更說大義。
是初段也。
以此所說果德高勝。
故重承力。
果德高出。
名為大義。
佛言便說。
第二段也。
果德須陳。
故聽宣勝。
勝鬘白下。
第三段也。
舍中初明舍身命财。
又善男子善女人下。
廣明護法。
前中有二。
第一正明舍身命财得諸佛法。
二從如是于三分下。
歎益勸循。
後護法中。
亦有此二。
至時當辨。
就前正明舍三分中。
初先以人共行相即。
何以故下。
問答辨釋。
是中為明舍三得三。
何不直論。
先以人行互相即乎。
為彰此人所得佛法。
不異攝受。
攝受中。
雲故先明得法之人。
不異攝受。
文中初言攝受正法。
牒标前行。
攝受法者。
标舉其人。
無異攝受。
人不異行。
無異攝者。
行不異人。
攝受正法男子女人。
即是攝受。
結成無異。
問曰。
人行應是别矣。
雲何言即。
釋言。
此人更無别人。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人故。
不異攝受。
即人所得。
是攝受故。
不異舍人。
自下釋中。
先問。
後解。
何故問也。
人行兩殊。
何故不異。
下對釋之。
釋意雲何。
正明此人舍三分已。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人故。
不異攝受之中有三。
一總明此人為攝受故舍離三分。
二别三名。
三廣辨釋。
就初段中。
若攝正法男子女人為攝受故舍三分者。
地上菩薩。
為攝法男子女人。
本在地前。
欲入地時。
為得地上攝受法中常三分故。
舍離世間無常三分。
此人舍時。
既為攝受。
明知得時。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己體。
得彼成體。
甯異攝受。
次列其名。
何等問也。
謂身命财。
正列其名。
次廣釋之。
男子女人。
舉舍得人。
舍身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生死前際。
涅槃後際。
舍事不齊。
舍理如等。
要得此等。
方有舍得。
故名此等。
為舍得處。
離老病死。
明其所舍。
證法平等。
無法可除。
自然無之。
故名為。
得不壞下。
彰其所得。
所得有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從初乃至無有變易。
是其常也。
不壞常住。
明其遠離分段故常。
無生變易。
明其遠離變易故常。
不思功德。
是其深也。
平等法身。
妙出清分。
名不思議。
如來法身。
是其體也。
法報兩身。
過名法身。
此佛法身。
地上漸得。
舍命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畢竟。
明其所舍。
是中舍命應當離生。
以何義故。
說言離死。
有為之生。
性是死法。
故言離死。
得無邊下。
彰其所得。
所得亦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得無邊常。
是其常也。
生死之命。
各有分限。
名之為邊。
常命異彼。
故言無邊。
無邊故常。
不思功德。
是其深也。
常命出情。
名不思議。
通達已下。
是其體也。
用慧為命。
故言通達一切。
所知廣也。
通達甚深。
所解深也。
功德無量。
何故偏說智慧為命。
惠為行主。
能持衆德。
如命能持色心之報。
故說為命。
是以經言慧命須菩提慧命舍利等。
舍财牒前。
生死後等。
出舍得處。
略無所舍。
得不共下。
明其所得。
所得有二。
一自報财。
二他供财。
自業所招淨土境界。
是自報财。
天人奉養。
是他供财。
初至具德。
是自報财。
舍中亦三。
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
三所得體。
從初乃至畢竟常住。
是其常也。
常财異世。
故雲不共。
無盡無減。
顯不共相。
世間财物。
或盡或減。
菩薩所得。
不同彼财。
非全盡滅。
故言無盡。
非少缺減。
故言無減。
畢竟常住。
顯前無盡無減之相。
不可思議。
所得深也。
無皈業果。
非情所及名不思議。
是足功德者。
所得體也。
上來第一是自報财。
得一切生殊勝供者。
他供财。
上來第一正明舍三得諸佛法。
如是舍三下。
歎益勸修。
如是舍三者。
是牒前也。
常為已下。
是歎益也。
常為佛記。
自利益也。
得前三分。
定趣菩提。
故為佛記。
問曰。
前記得舍如來常身命财。
應是究竟。
雲何今言為佛授記。
釋言所得雖是佛。
地上漸得。
故為佛記。
為生瞻仰。
外化益也。
自下廣明護佛法中。
先明護法。
入法朋者為佛記下。
歎益勸修。
與前相似。
前中道理證法在己不失名護。
此相難明。
寄對破法。
不從以顯。
經言又者。
前說舍三。
今更明護。
故雲又也。
男子女人攝受法者。
是護法人。
法欲滅下。
明護法時。
于中初言法欲滅時。
是壞法時。
如經中說。
釋迦正法。
有五百年。
度斯已後。
名法滅時。
比丘已下。
是壞法人。
比丘故語。
此方義翻。
乃有五種。
一名怖魔。
初出家時。
令魔怯怖。
此義據始。
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
無所聚積。
乞求治。
三名淨命。
以法乞求。
離于邪命。
此二據次。
四名淨持戒。
既出家已。
釋持禁戒。
五名破惡。
以持戒故。
離犯戒過。
此二據終。
比丘尼者。
比丘如上。
尼者。
是其女之别稱。
優婆塞者。
此翻名為善宿男也。
懷善而居。
故雲善宿。
優婆夷者。
此翻名為善宿女也。
此等在法而為乖反。
所以壞法。
朋黨已下。
是壞法相。
朋黨心壞。
诤訟口壞。
破壞離散是身壞也。
上來一段。
明護法時。
以不谄下。
明護法相。
于中六句。
前三異邪。
後三同正。
以不谄曲。
身不邪也。
形随惡黨。
名為谄曲。
不欺诳。
口不邪也。
口宣邪法。
稱曰欺诳。
不幻僞者。
心不邪也。
心惑邪法。
名為幻僞。
下同正中。
愛樂正法。
是心正也。
攝受正法。
是口正也。
善言求法。
名為攝受。
入法朋中者。
是身正也。
亦可愛樂。
是入正心。
攝受正法。
是入正行。
入法朋中。
是入正人。
攝受法故。
入諸得法菩薩數中。
名入法朋。
上來護法。
自下歎益。
入法朋者。
據後以牒。
必為諸佛之所授記者。
護法行成。
得佛決定。
故為佛記。
從上廣義即是無量說來。
至此。
大段第三勝鬘正說。
自下第四。
仰推如來。
我見攝受如是有大力。
牒己所解。
佛為實下。
仰推如來。
于中先明知見之德。
後明知見德中五句。
前四自德。
後一利他。
就自德中。
佛為實眼能見德也。
佛有五眼。
所謂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五中佛眼見法審實。
故名實眼。
又見實性。
亦名實眼。
言實智者。
能知德也。
知法不虛。
故名實智。
智眼何别。
通釋是一。
随義分别。
初眼名眼。
後知名智。
又證實性。
名為佛眼。
知諸法相。
說以為智。
為法根本者。
是前眼也。
佛眼見實。
諸法實性。
佛眼中得。
故名佛眼為法根本。
為通達法者。
是前智也。
謂通生死涅槃法相為依法者。
佛具眼智。
能以正法。
授與衆生。
正法依下。
明知見。
亦知見者。
亦前勝鬘。
勝鬘正說。
應将己亦佛。
何緣将佛而亦己乎。
亦義有其二種。
一以下亦上。
二以後亦前。
今此所論。
以後亦前。
所以無過。
佛有實智。
所以亦知。
佛有實眼。
所以亦見。
知見上來攝受正法廣大義矣。
上來第一勝鬘正說。
自下第二如來述贊。
于中有二。
一明如來内心随喜。
于勝鬘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者。
舉所喜事。
上來勝鬘廣明攝受。
出生自利。
出生利他。
及得佛法。
名精進力。
起随喜者。
正生喜心。
二義故喜。
一以勝鬘所說契當。
故佛随喜。
二以勝鬘仰推如來。
情無專執。
故佛随喜。
二如是下。
發言述贊。
述贊有三。
一述贊勝鬘仰推之辭。
二如力士下。
述上所說自利利他及得佛法。
三我阿僧祇下。
述上初言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乘言便故。
從後向前。
次第述之。
就初段中。
如是勝鬘。
總以述是。
以此如是。
告勝鬘知。
故言勝鬘。
如汝說下。
顯如是相。
如汝所說攝受正法。
其實是大精進力。
第二段中。
文别有三。
一随别述成。
二是故下。
随别結勸。
三如是下。
随别結歎。
前中三喻。
所謂力士。
牛王。
須彌。
四句釋之。
一喻相不同。
力士取其力強為喻。
牛王取其外好為喻。
須彌取其體精為喻。
二既法有異。
力士喻上自行出生。
牛王喻上外化出生。
須彌喻上得諸佛法。
三所對不同。
力士喻中。
對魔顯勝。
牛王喻中。
對二乘顯勝。
須彌喻中。
對彼地前近學顯勝。
四随文辨釋。
力士喻中。
初喻。
次合。
後舉餘善。
對以顯勝。
喻中力士喻攝受體。
少觸身下喻攝受能。
此文是倒。
若正應言少身分觸生大苦痛。
力士以己少許身分。
觸人之時。
令人大苦。
喻彼攝受以少自行觸魔之時。
令魔大苦。
合中如是。
總以合之。
法同前喻。
故曰如是。
以此如是。
告語勝鬘。
故言勝鬘。
下别合之。
少攝受者。
合如力士少觸身分。
自利利他得佛法中。
偏舉自利。
是故言少。
令魔苦惱。
合生苦痛。
魔羅胡語。
此雲殺者。
魔性姤弊。
常欲壞人一切善根。
故言殺者。
魔有四種。
一煩惱魔。
二者陰魔。
三者死魔。
四者天魔。
五住煩惱。
是煩惱魔。
五陰怨賊。
是其陰魔。
五陰離壞。
是其死魔。
第六天上。
别有魔天。
是天魔。
就内以論。
前三苦惱。
為道推破義。
以說為苦。
就外以論。
天魔苦惱。
得攝受者。
能降伏故。
我不見下。
舉餘善根。
對之顯勝。
謂不見凡夫二乘所有善根能令魔苦如此攝受。
牛王喻中。
初喻。
次合。
後略舉釋之。
喻中牛王。
喻攝受體。
形色無比。
喻外化勝。
勝一切牛。
寄對顯勝。
合中大乘。
合前牛王。
何故此中說為大乘。
外化是其大乘相故。
少攝受者。
合形無比。
三種德中。
偏論外化。
是故言少。
勝二乘者。
合前文中勝一切牛。
以廣大者。
略釋勝義。
化行廣大。
故勝二乘。
須彌喻中。
先喻。
次合。
後略釋之。
喻中須彌。
喻攝受體。
須稱胡語。
此雲好高。
亦雲安明。
高三百三十六萬裡。
縱廣亦然。
六萬諸山。
以為眷屬。
于中獨出。
所以名王。
端嚴殊特者。
喻攝受中果德精勝。
此山具以四寶所成。
東有金。
西有白銀。
南有琉。
北有頗梨。
是故此山端嚴殊特喻攝受者常身命财以成己體。
所以殊勝。
勝于衆山。
寄對顯勝。
合中大乘。
合須彌山。
果德高勝。
故曰大乘。
舍身命财。
以攝取心。
攝受正法。
合前喻中端嚴殊特。
舍身命财。
彰其所離。
以攝取心。
攝受正法。
明其所得。
以攝取心。
取證方便。
攝受正法。
是其正證。
以舍生死分身命财。
得攝受中常身命财。
以成己體。
故如須彌端嚴殊特。
勝不舍下。
合勝衆山。
地前菩薩。
不能舍離無常三分。
名不舍身命财。
始學大乘。
名為初生。
彼初住中。
所有諸行。
名不舍身命财。
初住大乘一切善根。
舍身命财攝受法者。
尚勝此善。
何況二乘。
以廣大故。
略釋勝義。
上來第一随别述成。
次結勸。
言是故者。
是攝受中。
具足上來三種勝故。
當以此法開示教化建立衆生。
言開示者。
用前自利。
開衆生也。
言教化者。
用前利他。
化衆生也。
言建立者。
用前果德。
建立生也。
下次結歎。
如是勝鬘。
是總結也。
下别結之。
如是大利。
結前自利。
如是大福。
結上利他。
如是大果。
結前第三得諸佛法。
從如力士至此。
第二述上所說自利利佗得諸佛法。
自下第三述上所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于中初先彰己說相。
述成勝鬘所說是大。
我阿僧祗劫說攝受法功德義利不得邊故。
故汝說攝受廣大之義。
正當道理。
是故下結。
是我所說不得邊故。
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真實功德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也。
無邊者廣也。
勝鬘經義記卷上 正治二年六月二十日于東大寺本房以珍海已講本書寫了。
同七月二日以同本一校了。
年齡乃七旬。
雖病眼彌闇。
為興隆佛法。
乍苦惱書寫。
大師并三寶。
令知見宿趣。
生生奉值遇。
自他等利益。
三論宗沙門 秀惠 延德四壬子三月下旬令相傳之破損之間加修補了。
英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