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義記卷上

關燈
說誠實誓。

    總有明要端。

    此十大下。

    别明要瑞。

    先要雨華。

    後諸妙聲。

    何故要此。

    有人釋言。

    華能感果。

    表己所行必能得果。

    聲能诠表。

    彰己能行。

    故要此二。

    或可如此人此要瑞示于。

    耳目。

    雨天妙華有目皆睹。

    出天妙音。

    有耳同聞。

    是以要之。

    第三段中。

    雨衆天華。

    赴前所要。

    出妙聲者。

    赴後所請。

    此等誰現。

    或是佛力。

    或是法力。

    或是諸天善神之力。

    第四段中。

    彼見妙華。

    及聞音聲。

    疑惑除者。

    信知勝鬘受如行也。

    喜無量者。

    前疑勝鬘受而不行。

    自絕覺心。

    今以勝鬘為我要瑞。

    除我疑心。

    我得同行。

    無上佛法。

    失而還得。

    是故歡喜。

    第五段中。

    常共俱會。

    願同生也。

    同其所行。

    願回行也。

    第六段中。

    世尊悉記一切大衆如其願者。

    顯彼大衆願同心也。

     ○自下第三。

    明三願章。

    四句釋之。

    一解章名。

    此章名一切願攝大願章。

    蓋乃順于外國人語。

    若順此方。

    應雲大願攝一切願。

    于出世道怖求名願。

    願廣名大。

    此三願中。

    緣收法界恒沙等願。

    名攝一切。

    二釋來意。

    何故須辨。

    前者發心求大菩提。

    菩提之果。

    必由行成。

    行因願起。

    是以論之。

    三解次第。

    何故次辨。

    前明十受持戒離過。

    次宜行善。

    行善世間出世間别。

    三願世間。

    故次論之。

    問曰。

    世間善行非一。

    今此何故偏言願乎。

    釋言。

    願是集善之首。

    今此勝鬘進善之初。

    故偏言願。

    又複願是衆行之主。

    就主以論。

    故偏說願。

    又此于彼出世間道。

    趣求心猛。

    故偏說願。

    雖複說願。

    諸行皆随四分文釋之。

     此章有二。

    一明勝鬘發三大願。

    二如來述贊。

    前發三願。

    即是大願。

    後佛述贊。

    明此三中。

    廣攝多願。

    即是大願。

    攝一切義。

    前中勝鬘複于佛前發三願者。

    經家總舉。

    言爾時者。

    舉發願時。

    言勝鬘者。

    舉發願人。

    複于佛前。

    舉發願處。

    前受十受。

    今更起願。

    是以言複。

    發三願者。

    正舉願心。

    泛解發義。

    有其四種。

    一先未生心。

    今忽起意。

    是故言發。

    二先已生心。

    今彰在口。

    是以言發。

    三先有願心。

    今起行意。

    是故名發。

    四先修行心。

    今始得證。

    是以言發。

    今此發者。

    就而言耳。

    勝鬘現在創起要期。

    名發三。

    作是言下。

    寄言顯心。

    别明三願。

    即是第二發彰在口。

    名發三願。

    三中前二是求因願。

    後一攝果。

    前求因中。

    初求地上自利行德耳。

    而作是言。

    以此實願。

    安慰無量無邊生者。

    牒前起後。

    前受十中。

    為安衆生。

    發誠實誓。

    要求瑞相。

    名為實颠安慰衆生。

    今此牒之。

    以此善根。

    于一切生得正法智者。

    正是願體。

    用前實願安生善根。

    願得地上一切生中攝正法智。

    彼生非一。

    名一切生。

    證如實慧。

    名正法智。

    是名下結。

    第二願者。

    求初地上外化行德。

    我得智已。

    牒前起後。

    明化所依。

    以無厭心為衆生說者。

    是化願體。

    是名下結也。

    第三願中。

    我于攝受。

    是舍得處。

    舍身命下。

    正是願體。

    舍身命财者。

    求所離也。

    然此非是用身命财布施名舍。

    清淨得法身。

    舍離無常身命财等。

    故名為舍。

    與涅槃中破壞一切諸結煩惱。

    及諸魔性。

    然後要于大般涅槃。

    放舍身命。

    其義相似。

    護持正法者。

    求所得也。

    然此非謂降伏惡人。

    興通聖教。

    名為護法。

    蓋乃證法在已不失。

    名為護矣。

    是名下結。

    下佛述中。

    初法。

    次喻。

    後合。

    下結。

    爾時世尊即記三願。

    是法說也。

    記三是大。

    是故言記。

    如一切下。

    是喻說也。

    菩薩地前。

    趣向初地。

    修起法界微塵等願。

    趣入初地。

    所起多願。

    皆入此三。

    如一切色。

    喻多願也。

    悉入空界。

    喻入三也。

    如是下合恒。

    沙諸願。

    合一切色。

    悉入三願合入。

    空界此三。

    真大結歎。

    也。

     ○自下第四。

    明攝受章。

    于中互以四句釋之。

    一解章名。

    此為說不思議攝受正法。

    理是正法。

    證名攝受。

    攝受真德。

    妙出心言。

    名不思議。

    勝鬘于此寄言标顯。

    名之為說。

    問曰。

    前來何不名說。

    至此偏論。

    釋言應齊。

    但初章中歎即是說。

    故不言說。

    十受三願。

    是其勝鬘自分行心。

    非是泛言。

    故不名說。

    今此攝受。

    是地上法。

    勝鬘地前玄談彼法。

    是以言說。

    二釋來意。

    何故須辨。

    前求佛果。

    非證不成。

    故須論之。

    三解次第。

    何故次辨。

    三願世間行。

    世間行滿。

    便論出世。

    故次論之。

    四分文釋之。

     此章有二略二廣。

    從初乃至有大利益。

    是其略。

    餘是廣也。

    略中彰其諸願同入攝受體圓。

    廣中明其出生廣大攝受德備。

    略中初先勝鬘正說。

    後佛述贊。

    勝鬘說中。

    初先勝鬘承力許說。

    次佛聽許。

    後便正說。

    承力說中。

    爾時勝鬘。

    标别說人。

    言白佛言者。

    啟聖求聽。

    言當複者。

    前發三願。

    今更宣說出世攝受。

    故名為複。

    複說在後。

    稱曰當矣。

    承佛威神。

    起所依。

    下禀上力。

    名之為承。

    威神是其力之别稱。

    問曰。

    前來皆不承力。

    今此偏承。

    釋言。

    初章為佛光照。

    即是身加。

    故不承力。

    十受三願自分行心量分而為。

    故不承力。

    此乃宣說出世間法。

    非己心分。

    是故承力。

    又出世法。

    體出名相。

    口名相說。

    其說至難。

    故須承力。

    問曰。

    前是自分行心。

    可須自說。

    出世行德。

    非己分齊。

    何故不令如來宣說。

    勝鬘承力。

    非分強說。

    釋言。

    為增餘人力故。

    雲何為增。

    法是深法。

    若佛自說。

    餘人皆言。

    此之深法。

    唯佛能知。

    非我所解。

    正由勝鬘承力說故。

    餘人皆言。

    彼我同類。

    能知能說。

    我亦如是。

    何為不能。

    以有此宜。

    故勝鬘說。

    此與地經金剛藏說增菩薩力。

    其義相似。

    上來承力。

    說調伏願。

    是許說也。

    證心柔軟。

    離諸剛礦。

    故曰調伏。

    深廣名大。

    光明善根。

    轉增稱願。

    願絕情妄。

    名為真實。

    離此之外。

    更無其行。

    故雲無異。

    此猶地經願善決定。

    佛告姿汝者。

    是聽許也。

    是立為化。

    宜在勝鬘。

    任其斟酌。

    故雲恣聽。

    自下勝鬘正說之中。

    句别有三。

    一攝别入總。

    亦得名為攝用歸體。

    恒沙諸願。

    皆入一大。

    随門異辨。

    願有恒沙。

    據體總收。

    無不在中。

    故雲入一。

    問曰。

    是中恒沙入一。

    與三願中恒沙入三。

    有何差别。

    釋言。

    前是地前所修攀緣之願。

    攝廣從略。

    今是出世。

    緣智深者。

    明前智慧證理深也。

    言微妙者。

    彰前方便用巧妙也。

    長夜殖善。

    是歎功德。

    夜同前解。

    有來無始。

    說之為長。

    勝鬘在中。

    殖德本故。

    今能說。

    自下第二歎所說中。

    初明過下。

    後顯齊上。

    來世衆生。

    久種善根。

    乃能解者。

    是過下也。

    何故偏說來世衆生。

    當佛在時。

    賢聖衆多。

    非宜能解。

    亦能行證。

    信解不難。

    是以不論。

    未來惡世。

    聖人隐沒。

    爾時衆生。

    心悟者鮮。

    故偏舉之。

    汝說已下。

    是上齊也。

    于中先對餘三世佛。

    彰其上齊。

    我今得下。

    對己所說。

    明其上齊。

    第三段中。

    如是我說攝受功德不得邊者。

    彰己說相。

    成前勝鬘所說善也。

    我說攝受功德無邊。

    勝鬘所說。

    雲言真大。

    大與無邊。

    義其不殊。

    是故勝鬘所說名善也。

    第四段中。

    如來慧辨亦無邊者。

    彰己說德。

    成前勝鬘說德為善。

    慧是實慧。

    辨是四辨。

    同前攝受功德無邊。

    是故言亦。

    前歎勝鬘智慧甚深。

    與我智慧無邊相似。

    方便微妙與我辨才無邊相似。

    是故勝鬘說德名善。

    上來第二随别廣歎。

    自下第三釋前歎意。

    何故問也。

    勝鬘所說。

    攝受正法。

    其為大願。

    有何契當。

    我歎為善。

    下對釋之。

    釋意如何。

    明攝受中。

    具足二大。

    勝鬘前言。

    真為大願。

    當此二大。

    故我歎善。

    有大功德。

    自行大也。

    有大利益。

    外化大也。

     自下廣明攝受正法出生義中。

    文還有二。

    一勝鬘正說。

    二于勝鬘說起随喜下如來述贊。

    勝鬘說中。

    文複有四。

    第一勝鬘承力許說。

    二如來聽許。

    三勝鬘正說。

    四說己仰推。

    勝鬘白佛我承佛力更說攝受廣大義者。

    是初段也。

    前已彰體。

    今複辨德。

    故雲更說。

    義謂德義。

    德義寬多。

    故雲廣大。

    佛言便說者。

    第二段也。

    勝鬘白佛下。

    第三段也。

    攝受正法廣大義者。

    牒前起後。

    下辨廣義。

    先開三門。

    後廣辨之。

    言三門者。

    即是無量。

    之第一門自行寬廣。

    得一切法。

    是第二門攝果圓修。

    攝八萬四千。

    是第三門外化具足。

    何者是其八萬四千。

    如賢劫經說。

    彼有菩薩。

    名曰喜王。

    晏坐七日。

    作是思惟。

    菩薩行何三昧。

    便逮緻八萬四千諸度法門。

    諸三昧門。

    諸陀羅尼解脫門等。

    過七日已。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請前所念。

    佛時對曰。

    快問是義。

    有三昧門。

    名了諸法本。

    行是三昧。

    便速逮緻八萬四千諸度門。

    何者是其八萬四千。

    彼經宣說諸佛功德。

    凡有三百五十種門。

    于彼三百五十種德。

    各修六度。

    以之為因。

    便有二千一百諸度。

    用此諸度。

    對治四大六衰之患。

    便有二萬一千諸度。

    言四大者。

    所謂成身。

    地水火風。

    由前諸度。

    得淨法身。

    故能舍之。

    言六衰者。

    謂外六塵。

    六塵之賊。

    衰耗善法。

    故名為衰。

    由前諸度。

    證諸法空。

    故能治之。

    彼前二萬一千諸度。

    各對衆生四種心患。

    便有八萬四千諸度。

    言四患者。

    多貪為一。

    多瞋為二。

    多癡為三。

    三毒等分。

    以為第四。

    八萬四千諸度既爾。

    三昧解脫陀羅尼等類亦同然。

    今說諸度。

    以為八萬四千門矣。

    三門如是。

    此三是前三願所求。

    初無量者。

    是三願中初願所求。

    得一切法。

    是三願中第三所求。

    攝八萬者。

    是三願中第二所求。

    下廣辨之。

    雲水地藏。

    廣前無量。

    六波羅蜜。

    廣前八萬四千法門。

    舍三得三。

    護持。

    正法。

    廣得一切。

    就初段中。

    雲水地藏四喻何别。

    初一雲喻。

    喻攝受法能生多行。

    第二水聚。

    喻攝受正法能成多位。

    第三大地持擔喻。

    喻攝受法能益多衆。

    第四大地含寶藏喻。

    喻攝受法中修含多法。

    具此四多。

    故名無量。

    四中前二。

    正設自行。

    以明無量。

    後二約化他。

    字脫顯德無量。

    今此文中宗明自利菩薩化他。

    即是自熟。

    所以辨之。

    就初段中。

    先喻。

    後合。

    喻中應先辨劫成壞。

    然後釋文。

    成壞之相。

    如阿含說。

    文中劫成喻得聖時。

    普興大雲喻攝受體。

    劫初時雲注雨廣多。

    故取為喻。

    雨衆色下。

    喻攝受能生多行。

    雨衆色雨喻生善因。

    及種種寶喻生善果。

    下次合之。

    劫成之言。

    略而不合。

    如是攝受者。

    合前興雲。

    無量福報者。

    合前雨寶。

    福名福報。

    無量善根者。

    合衆色雨。

    法從喻稱。

    故福與善并稱為雨。

    出生廣多。

    故名無量。

    以此廣前無量之門。

    是故所生名無量矣。

    下餘皆爾。

     第二段中。

    先喻。

    後合。

    喻中劫成喻得聖時。

    有大火聚者。

    喻攝受體。

    劫初成時。

    水能廣成。

    故取為喻。

    前将大雲。

    以喻攝受。

    此用水聚。

    以喻攝受。

    下用大地。

    以喻攝受。

    喻雖變改。

    法體不殊。

    出生已下。

    喻攝受能成德位。

    三千界藏者。

    喻所成位。

    三千之義。

    如龍樹說。

    一四天下。

    合以為一。

    數之至千。

    名為小千。

    小千為一。

    數複至千。

    名為中千。

    中千為一。

    數複至千。

    名大千界。

    此三千界。

    成壞同時。

    故合為一。

    隔别名界。

    苞含曰藏。

    四百億洲。

    喻諸位中所成之德。

    三千界中。

    有其百億四天下别。

    名四百億。

    地形各異。

    名種種類。

    東方有渚。

    名弗婆提。

    形如半月。

    人面像之。

    南方有渚。

    名閻浮提。

    其形尖邪。

    人面像之。

    西方有渚。

    名瞿邪尼。

    形如滿月。

    人面像之北方有渚。

    名郁單曰。

    其形正方。

    人面像之。

    洲謂洲渚。

    此等皆是水中高原。

    故名為洲。

    下次合之。

    次合之初一劫成。

    略而不合。

    如是攝受者。

    合前水聚。

    出生大乘無量界藏者。

    合三千界。

    菩薩地中。

    要唯設十。

    廣則無邊。

    故名大乘無量界藏。

    一切已下。

    合四百億種種類洲。

    一切菩薩神通之力者。

    是其行用。

    一切世間下是其行體。

    行有世間出世間别。

    三地已還。

    名為世間。

    四地已上。

    名為出世。

    是二之中。

    各有證行。

    阿含行異。

    故有四句。

    一切世間安隐快樂者。

    是三地還證行體也。

    證行寂滅。

    名為安隐。

    證法适神。

    稱曰快樂。

    一切世間如意自在者。

    是三地還。

    阿含行也。

    謂八禅等。

    及出世間安樂劫成者。

    是四地上。

    證行體也。

    法從喻稱。

    故曰劫成。

    乃至天人本所未得者。

    是四地上。

    阿含行也。

    謂道品等。

    三地已還。

    阿含之行。

    是凡夫法。

    人天共得。

    四地已上。

    阿含之行。

    是聖人法。

    人天不得。

    故名天人本所未得。

    此等皆從攝受中出。

     第三喻中。

    先喻。

    後合。

    喻中如地。

    喻攝受體。

    持四擔下。

    喻攝受能持四總也。

    何等下列。

    先問。

    後列。

    大海最重。

    喻于凡夫。

    諸山次輕。

    喻于聲聞。

    草木轉輕。

    喻于緣覺。

    衆生最輕。

    喻于菩薩。

    下次合之。

    攝受正法男子女人建立大地者。

    合前地。

    男子女人修成攝受。

    名建大地。

    良以化用。

    必在人故。

    就人彰地。

    堪能已下。

    合攝受能。

    先合前總。

    卻合後别。

    堪荷四任喻彼大地。

    合前總也。

    堪荷四任。

    約喻顯法。

    如前大地堪持四擔。

    彼大地。

    辨法過喻。

    地雖能持。

    無心荷擔。

    菩薩大悲。

    心有荷負。

    是故言逾。

    逾猶過也。

    何等四下。

    合前别也。

    先廣向前能荷四任。

    後廣前逾彼大地。

    廣能荷中。

    初問。

    次列。

    後總結之。

    何等四下。

    列其名也。

    謂離知識無聞衆生。

    合前大海。

    離善知識。

    不近友也。

    言無聞者。

    不聞法也。

    言非法者。

    不能思惟如說行也。

    以人天善而成熟者。

    合前能持。

    求聲聞者。

    合前諸山。

    授聲聞乘者。

    合前能持。

    求緣覺者。

    合前草木。

    授緣覺乘者。

    合前能持。

    求大乘者。

    合前衆生。

    授大乘者。

    合前能持。

    是名下結。

    下廣逾義。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四任者。

    牒前起後。

    普為已下。

    正顯義。

    普為衆生作不請友大悲安愍衆生者。

    就前無聞非法衆生。

    以顯逾義。

    凡夫不能求善知識。

    名為不請。

    菩薩大悲。

    強為作友。

    名不請友。

    大悲安慰哀愍衆生。

    解釋不請為友所以。

    以悲安慰哀愍衆生。

    故不請。

    為世法。

    就前聲聞緣覺菩薩。

    以顯喻義。

    三乘法身。

    從彼攝受正法人生。

    故名彼人。

    為世法母。

     第四喻中。

    先喻。

    後合。

    喻中大地喻攝受體。

    有四寶藏下。

    喻彼攝受苞含之義。

    于中初總。

    次别。

    後結。

    有四是總。

    何等下是别。

    别中初問。

    後列其名。

    結文可知。

    合中如是攝受正法男子女人建立大地者。

    合前大地。

    得衆生下。

    合有四寶。

    得衆生四種最上大寶。

    合前總也。

    菩薩自得己家四法。

    兵何名為生四寶。

    釋言。

    此四是化他法。

    故名衆生四種大寶。

    何等已下。

    合前别也。

    合中還複似前喻之。

    初問。

    後列。

    攝受正法男子女人者。

    舉得法人。

    無聞已下。

    舉其與他。

    以顯自得。

    無聞衆以人天善根而授與之者。

    合有下價。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者。

    合有中價。

    求緣覺乘者。

    合有上價。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合有無價。

    下合結文。

    句别有二。

    得寶衆生皆由攝受法男子女人。

    是第一句。

    結化歸本。

    法從喻稱。

    名為大寶。

    良由攝法男子女人自具四法。

    能令他得。

    故他所得。

    皆由攝法男子女人自得欤奇特希有德也。

    此四皆是攝受中法。

    非世所有。

    故名曰奇特希有德也。

    此四皆是攝受中攝受正法。

    是第二句。

    結用歸體。

    法從喻稱。

    名大法藏。

    如大地中所有四藏。

    體即是地。

    攝受之中。

    所有四法。

    即是攝受。

    是攝受故。

    攝受無量自下第二。

    外化出生。

    廣上八萬四千法門。

    随别細分。

    便有八萬四千法門。

    據要統攝。

    其唯六度。

    故下明之。

    于中文二。

    一明自下攝受正法。

    二從無異波羅蜜下。

    以己自行。

    即于外化。

    問曰。

    是中為明外化。

    何不一旦論。

    先說自行。

    後即化他。

    釋言。

    是中為彰攝受出之義故。

    先明其之自行攝受。

    後即外化。

    彰彼外化。

    亦從自行攝受中出。

    前自行中。

    特行對治。

    互以相即。

    何故須爾。

    為明菩薩即法之行。

    外化衆生。

    外化之行。

    亦即法故。

    于中初言攝受正法。

    總以标舉。

    攝受法者。

    重複牒來。

    下就辨即。

    無異法者。

    行不異法。

    無異攝受法不異行。

    正法即是攝受法者。

    結明無異。

    以即是故。

    名為無異。

    非曰相似。

    問曰。

    行法理法應是别。

    今雲何言法即攝受。

    釋言。

    若是緣修對治。

    心境不泯。

    行與法異。

    攝受真德。

    心境同體。

    随義分二。

    故得相即。

    是義雲何。

    攝受即是真如之心。

    正法即是真如之理。

    即心體如。

    名之為理。

    即如真照。

    說以為心。

    以心攝理。

    名為攝受。

    理為心攝證。

    說為正法。

    豈得條異。

     就下自行即外化中。

    先以攝受即波羅蜜。

    何以故下。

    問答辨釋。

    前中無異波羅蜜者。

    明其自行不異外化。

    攝受正法。

    是其自行。

    六波羅蜜。

    是其外化。

    用已攝受。

    随緣化他。

    為波羅蜜。

    故攝受無異波羅蜜也。

    道口言無異攝受法者。

    明波羅蜜不異攝受。

    化他所行與實相右。

    即名攝受。

    故波羅蜜。

    不異攝受。

    攝受即是波羅蜜者結明無異。

    非曰相似。

    問曰。

    餘處皆以六度為自利行。

    今此何故說為外化。

    釋言。

    所對不同故爾。

    餘對四攝。

    故為自行。

    此對攝受。

    内證之德。

    六波羅蜜。

    緣中造修。

    可以共化。

    故為外。

    問曰。

    若此是外化者。

    四攝法中。

    何行所收。

    釋言。

    此是同行所攝。

    自行六度。

    勸化行故。

    下廣釋之。

    于中先問次釋後結。

    何故問也。

    攝受正法與六波羅蜜應即别異。

    何故言即。

    下對釋之。

    釋意如何。

    正明菩薩用自攝受随緣化他。

    即說以為波羅蜜行。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