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義記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五明等法。
能生智解故。
名智所依。
名有境界。
如來悉智慧身自在。
是無礙智。
于諸法中。
不假方便。
任運能知。
故雲自在。
攝持一切。
是清淨智。
如實法性。
是一切法。
明證在心。
故曰攝持。
結敬可知。
諸偈結敬。
齊應相似。
文绮互故異。
上來别歎。
别歎難窮。
下結顯多。
偈中四句。
前二結用。
後二結體。
就結用中。
言過稱者。
出言分齊。
後結體中。
無邊法者。
證窮法界。
難思議者。
妙出情分。
此乃諸佛滅觀真德。
緣心不及。
名難思議。
佛具此德。
事合受仰。
故并言禮。
上歎佛德。
下明發心。
文别有二。
一略明發心。
二我已作下。
廣明發心。
略中初偈諸佛?護。
後偈佛許。
前中初句正請?護。
言哀愍者。
請佛哀憐。
?護我者。
謂佛攝化。
?我增善。
護我離過。
故言?護。
令法種增。
出須?事。
勝鬘上來歎佛之善及求佛心。
能為未來法身種子。
名為法種。
願佛?護。
令得增長。
下有兩句。
出須?時。
此世現在。
後生當世。
于此二世。
願佛常攝。
過去已往。
不須?護。
是以不請。
下佛許。
我久安汝前世開覺。
過去攝也。
化起福德。
名為安立。
導生智慧。
稱曰開覺。
今複攝也。
未來亦然。
後世攝也。
勝鬘向者但請現未。
如來何故許其三世。
此舉過去。
證其現在未來必然。
非許過去。
第二廣中。
文别有二。
一開勝鬘乞記方便。
二佛于衆中下。
如來與記。
前乞記中。
初先口乞。
後明身乞。
前口乞中。
我已作者。
牒已過善。
現牒現善。
餘牒後善。
上來别牒。
如是衆善。
總牒二世。
唯願見攝。
正是乞辭。
唯謂專也。
勝鬘之意。
專求攝受。
故言唯願。
見攝受者。
将有兩義。
一求望之辭。
如似世人求他之時。
語言仁者願顯将理。
此亦似彼。
如維摩經中。
亦有此例。
彼處維摩。
取無動界。
安置此土。
彼國天人。
白無動佛。
誰取我去。
願見救護。
此言似彼。
二照矚之義。
願佛宣說當來攝相。
令我照見。
名見攝受。
上來口乞。
勝鬘眷屬頭面禮佛。
是身乞也。
向前口乞。
今複身禮。
彰己内心專專之至至。
問曰。
勝鬘行因得佛。
自是常理。
何須乞記。
釋有兩義。
一者自為睹果行因。
求心猛勵。
是故須乞。
二者為佗因乞記。
故下攝多人同生其國。
是故須乞。
為疑故須乞記。
疑者歎佛從虛。
終無得果。
釋疑可知。
下正與記。
于中初明如來與記。
諸有終下明記攝益。
前與記中。
有總有别。
佛于衆中。
即為授記。
是其總也。
勝鬘行因記得當。
名之為記。
聖說授與。
目之為授。
汝歎已下。
是其别也。
汝歎如來真實功德。
牒前善因。
以此善下。
禮其當果。
于中有二。
一記學子。
二過二萬下。
記無學果。
就學果中。
當于無量阿僧祇劫。
天人之中。
為自在王。
是初地上攝報果也。
無量阿僧祇劫。
舉其時分。
此無量者。
依華嚴經。
是其一百二十數中。
一數之名。
劫者猶是時之别稱。
天人已下。
是其果體。
勝鬘未來形遍六道。
無所不。
就勝言耳。
生處見我當供餘佛。
是初地上調兼行果。
此即彰己攝受之相。
當複供下。
約對餘佛。
明調兼行。
無學果中。
初明正報。
後辨依果。
前正報中。
言過二萬阿僧祇者。
辨其時分。
問曰。
前說無量僧祇。
今言二萬阿僧祇劫。
為一為異。
釋言。
當應無量之外更過二萬阿僧祇劫。
方得作佛。
問曰。
菩薩種性已上。
度三阿僧祇。
便得作佛。
今雲何言。
無量僧祇。
為自在王。
複過二萬阿僧祇劫。
方得作佛。
釋言。
劫有大小故爾。
如地持說。
劫有三種。
一日月歲數無量。
名阿僧祇劫。
二十劫無量。
名阿僧祇劫。
如賢劫等。
此劫大小。
如龍樹辨說。
四千裡城滿中芥子。
一概令平。
百年去一。
其芥子盡。
劫猶不盡。
三大劫無量。
名阿僧祇。
何者大劫。
若依雜心。
如賢劫等。
六十四劫。
名一大劫。
何故定數六十四乎。
從初火劫。
終極風劫。
有六十四。
是義雲何故。
壞劫火多。
水次。
風為最小。
七火一水。
過七水已。
更過七火。
方有一風。
如是合有八七火劫一七水劫并一風劫。
為六十四。
亦可數彼賢劫等劫。
至不可數。
為一大劫。
劫别如是。
言種性上三僧祇者。
是其大劫。
今論中劫。
彼此不違。
當得作下。
是其果體。
先明作佛。
号普光等。
辨其名諱。
佛名有二。
一通。
二别。
論其别名。
諸佛各異。
或有從其種姓為名。
如迦葉佛釋迦佛等。
或從光明。
如定光等。
或從聲名。
妙音等。
或從壽名。
如彌陀等。
或從目名。
如燃燈等。
或從喻名。
滿月光琉璃光等。
如是非一。
語其通名。
諸佛齊等。
佛德無量。
依德施名。
名亦無邊。
住中據要。
略論十種。
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佛世尊。
十号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今此文中。
号普光者。
是其别名。
由前見佛普身放光。
起心願求。
故成佛時。
名曰普光。
下如來等。
是其通名。
如來即是如來之号。
應者即是應供之号。
正遍知即是遍知号。
餘略不論。
下記依果。
果謂淨土。
淨土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然土有三。
一法性土。
一切國土本性清淨。
法界諸義。
同體相成。
猶如帝網。
凡夫于彼清淨土中。
妄想覆心。
自累成隔唯見鄣礙事别之土。
後除妄想隔礙之心。
本隐淨土。
顯為我用。
名法性土。
二實報土。
廣修淨因。
得勝境界。
微妙第一。
諸相莊嚴。
皆遍法界。
如海十相。
不同世人所見之土彼此隔礙。
三圓應土。
如淨寶珠。
青黃赤白無鄣礙現。
今此所記。
是其應土。
應淨土中。
有三莊嚴。
一五欲莊嚴。
一切色香味觸等。
微妙精勝。
二法莊嚴。
具諸法。
三人莊嚴。
勝善衆生。
居住其中。
今具有之。
就此文中。
粗分有二。
一明所無。
無惡因果。
二明所有。
有善因果。
細分有四。
一無惡果。
二亦無下。
明無惡因。
三彼國下。
明有善果。
四彼諸下。
明有善因。
就初句中。
彼佛國土無惡趣者。
無三途苦。
無老病衰。
無人中苦。
老病可知。
中年交裘。
名為衰惱。
彼皆無之。
無不适意。
無天中苦。
無之一字。
貫此諸句。
第二句中。
言亦無者。
前無苦果。
兼無惡因。
故言亦無。
殺盜邪淫乃至邪見。
是不善業。
尚無惡名。
焉有惡體。
第三句中。
彼國衆生。
謂人與天。
翻離惡趣。
色力壽命。
翻前老等。
色翻前老。
老侵壯色。
故翻之。
力翻前病。
病奪強力。
故翻之。
壽翻衰惱。
衰夭長壽。
故壽翻之。
五欲衆具。
皆悉快樂。
翻不适意。
勝于他化。
顯快樂相。
勝有二種。
一者精勝。
始他化天比人。
五欲升降非并。
淨土五欲望他化天。
優劣亦爾。
二受用勝。
穢土五欲受用生所。
淨土五欲受用生道。
如香積飯。
今此所論。
是精勝也。
第四句中。
彼諸衆生純大乘者。
彼妙淨土。
無雜學也。
上來與記。
下明攝益。
諸有修習善根衆生皆集彼者。
起衆心恐人間勝自絕不往。
故諸有修善集彼。
勝鬘夫人得授記下。
諸人願生。
世尊記下。
佛記皆生定其去心。
○自下第二。
明十大受章。
于中略以四句釋之。
一解章名。
此章名為不思議大受。
菩薩戒廣釋精深難測。
名不思議。
非餘能加。
目之為大。
為心領納。
稱之為受。
二釋來意。
前章求佛。
佛由戒成。
故須明之解次第。
前明嚴心。
自下起行。
行初難遇。
是以次論四分文解釋。
此章有二。
一自受戒。
二離佛下為他要瑞。
自中有三。
一受戒方便。
二受十下正明受戒。
三法主下請佛證知初方便中。
聞受記牒前起後。
恭敬而立。
正是方便。
何故立受。
有人釋言。
??将行相。
若爾坐受豈爾不行。
當知受戒坐之皆得。
不應異釋。
今此正以佛在空中。
勝鬘在地。
仰對如來。
立言是便。
是以立受。
非直此立。
餘章皆爾。
若爾向前受記之時。
何故不立。
彼自不言聽受佛語。
伏聽亦便。
是以不起。
下正受中。
有總有别。
受十大受。
是其總也。
下十戒法深廣名大。
為心領納目之為受。
勝鬘要期受彼大受。
名受大受。
世尊下别。
别中廣論戒法難窮。
今據一門。
且論十種。
十中前九。
受世教戒。
第十一種。
受正法戒。
于世戒行。
要期領納。
名受世戒。
于證理行。
要期領納。
名受正戒。
就前九中。
初一律儀。
次四攝善。
後四攝生。
此三猶是地持論中三聚戒也。
三聚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就律儀中。
言尊者。
啟白所對。
次使如來知己所受堅固持心。
故須啟白。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要期分齊。
今日是期要期分齊。
今日是其要期之始。
乃至菩提要期之終。
此即不同凡夫聲聞形俱等戒。
于所受戒是所受法。
不起犯心是要期意。
謂于所受律儀戒中。
不起犯心。
尚無犯心。
為有事犯。
攝善戒中。
初句除慢。
第二除嗔。
第三除嫉。
第四除悭。
煩惱無量。
以何義故。
偏說此四。
此四重故。
故地持中。
說此四種。
為波羅夷。
四中初一。
對上除慢。
明攝智慧。
後之三句。
于下能益。
明攝功德。
前攝慧中。
于諸尊長。
是攝法處。
有法之人。
是菩薩尊。
不起慢心。
是攝法行。
下三句中。
初句可知。
第二句中。
于他身色。
正報也。
及外衆具。
他依報也。
勝鬘于此皆無嫉心。
有嫉心者。
不能勝益。
是以不起。
第三句中。
言于内者。
自己正報。
言于外者。
自己依報。
前言他身及外衆具。
此雲内外。
文左右耳。
勝鬘于此常有舍意。
故無悭心。
攝生戒中。
前二是其攝取之行。
後二是其救拔之行。
攝取行中。
初一與樂。
後一授善。
前與樂中。
不舍惡人。
略明不舍。
二我得力下。
廣明不舍。
三何以故下。
釋不舍意。
略中捕養衆惡律儀。
是純惡者。
所謂捕魚捕鳥。
養者所謂養豬養羊養雞養牛。
捕養亦是律儀之餘。
分屠殺等。
事别非一。
不可别舉。
是故通言衆惡律儀。
惡法名律。
無作之罪。
合此律戒。
故号律戒。
故号律儀。
律儀多少。
經論不同。
依涅槃說有十六。
牛羊豬雞為利故養。
肥已轉賣。
即以為四。
為利故買。
買已屠殺。
複以為通。
通前為八。
捕魚為九。
捕鳥為十。
獵師十一。
劫盜十二。
魁脍十三。
兩舌。
十五。
咒龍十六。
依雜心論。
說有十二。
屠羊為一。
養豬為二。
養雞為三。
捕魚為四。
捕鳥為五。
獵師為六。
作賊為七。
魁脍為八。
守獄為九。
咒龍為十。
此十與前涅槃經同。
屠犬十一。
伺獵十二。
此二異前。
及諸犯戒。
是雜惡者。
勝鬘于此終不暫舍。
第二廣。
我得力時。
求其化能。
謂求天龍鬼神力等。
前拔苦中。
何故不爾。
釋言。
拔苦理亦須力。
但今為明拔苦與樂。
人皆樂從。
不假強力。
降惡授善。
違情難作。
人多不從。
故求強力。
于彼彼處見此衆生。
?牒所化。
惡者非一。
故稱彼彼。
應折伏下。
正明化益不舍義也。
剛強應伏。
伏令離惡。
等濡應攝。
攝令住善。
第三釋中。
初問。
次釋。
後總結之。
何故問也。
菩薩正應随順物心。
何故求力折伏衆生。
強攝取乎。
釋有二。
一為法住。
二為衆生成就善利。
以攝受故。
令法久住。
是第一句。
折伏攝受。
令行佛法。
法流不斷。
故得久住者。
天人充下。
是第二句。
天人充滿。
惡道減少。
如來所轉法輪。
由法久住。
依之常習。
故得随轉。
見是利下。
總以結之。
見是法住成就世間出世利故。
救攝不舍。
名前折伏以為救拔耳。
自下第二。
受正戒中。
初明勝鬘自誓要期。
攝法不失。
理是正法。
證法在心。
名為攝受。
一證常然。
名不忘失。
下廣釋之。
何故問也。
不攝何過。
攝有何利。
不得忘失。
下對釋之。
初先反明忘失之損。
後順明其不忘之益。
損中先别。
後總結之。
别中六階。
從上向下。
次第論失。
忘失法者。
則忘大乘。
是第一階。
謂失佛果。
諸佛果德。
大人所乘。
故雲大乘。
乘依理成。
理是正法。
忘正法故。
不成彼乘。
是以言忘。
忘大乘者。
則忘波羅蜜。
是第二階。
失十地行。
十地所行。
名波羅蜜。
忘失正法。
自為己受畜财物。
明不為己。
凡受為貪。
彰為他人。
問曰。
此與後四攝中布施何異。
而須别論。
釋言。
今此直與财樂。
後四攝中布施攝者。
誘令修善。
故須别論。
下授善中。
不自為己。
行四攝法。
明不為己。
四攝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為一切下。
彰為他人。
為一切生。
内心平等。
以不愛下。
離于不等。
衆生有三。
謂怨親中。
不愛染者。
于親人所。
離偏親過。
無厭足者。
于中人所。
離懈怠過。
無礙心者。
于怨憎所。
離鄣礙過。
離此三過。
尊攝衆生。
就後二種救拔行中。
初一救苦。
後一拔惡。
前救苦中。
初彰悲深。
于苦不舍。
後顯悲益。
要拔乃舍。
前中孤獨。
無救苦也。
無父名孤。
無子稱獨。
言幽系者。
系閉苦也。
重牢曰幽。
枷璅名系。
言疾病者。
違損苦也。
種種厄難困苦生者。
謂餘一切所有苦也。
于此諸苦。
終不暫舍。
下顯悲益。
要拔乃舍。
必欲安穩。
以義乃饒益。
離苦對治。
安穩樂因。
出世聖道。
永絕危怖。
故曰安穩。
義益樂果。
無上涅槃。
義利衆生。
名義饒益。
決意與之。
故曰必欲。
令脫衆苦。
正離苦體。
令彼衆生得樂滿足離苦畢竟。
然後乃舍。
下拔惡中。
句别有三。
一者非直失彼佛果大乘。
亦失十地波羅蜜行。
波羅蜜義。
後當釋之。
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
是第三階。
失初地心。
初地發心。
求佛大乘。
名欲大乘。
忘正法者。
非直失彼波羅蜜行。
亦失初地欲大乘心。
不決大乘則不能得攝正法欲。
是第四階。
失解行心。
不決大乘。
猶前文中。
不欲大乘。
欲于大乘決定趣向。
故名決定。
解行發心。
求初地上。
攝受正法。
名攝正法欲。
忘正法者。
非直失彼初地之中決定欲心。
亦失解行攝正法欲。
則不能得随樂入者。
是第五階。
失種性心。
前一不能。
括通此句。
樂入猶前攝正法欲。
前正法欲。
于初地上。
攝受正法。
願樂趣入。
故名樂入。
種性所行。
随彼樂入。
名随樂入。
忘正法者。
非直失前解行地中攝正法欲。
亦失種性随入行。
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是第六階。
失種性前喜趣任中。
修習淨信。
能越凡地。
忘正法者。
非直失前種性随樂。
亦失善趣。
故不堪任越凡夫地。
良以諸行。
皆依理成。
故忘理者。
諸行皆失。
此皆應得不得名失。
上來是别。
我見如是無量大過。
總以結之。
大過如前。
上來反明忘失之損。
又見已下。
順明菩薩不忘之益。
勝鬘前觀忘失之損。
今此重觀不失之得。
故雲又見。
言未來者。
據今受時。
說後行時。
以為未來。
攝法菩薩。
舉證法人。
堕位别分。
地上之人。
名為未來攝法菩薩。
攝法之位。
在地上故。
就行通辨。
始從善趣。
終至法雲。
有證理者。
通名未來攝法菩薩。
何故如是前忘之損。
體通上下。
翻損彰益。
理亦應然。
菩薩胡音。
此雲道心衆生。
良以此人。
内心懷道。
又用道成。
故名此人。
為道衆生。
問曰。
三乘賢聖。
心皆有道。
并用道成。
故唯此獨稱菩薩。
釋言。
為分賢聖故爾。
等分賢聖。
何故此人偏名菩薩。
釋有三義。
一以願心望果分别。
唯此衆生。
求大菩提。
餘皆不求。
是故獨此名道衆生。
二以解心望理分别。
凡夫著有。
二乘住無。
唯此菩薩。
妙舍有無。
契會中道。
是故獨此名道衆生。
三就行分别。
佛法有三。
一教。
二義。
三者是行。
教淺。
義次。
行為最勝。
聲聞軟根。
從教為名。
聲者是教。
餐生教解。
故名聲聞。
緣覺次勝。
從義立目。
緣者是義。
于緣得解。
名為緣覺。
菩薩最上既行為名。
以修自利利他道故。
名道衆生。
摩诃胡音。
此雲名大。
大有三種。
一者願大。
願大菩提。
二者行大。
廣修諸度。
三利衆生大。
四攝等益無量福利。
是其所益。
翻上可知。
始越凡他。
終至佛果。
名無量利。
故受大受。
結利歸本。
利由受成。
是故受之。
于此十中。
此受最勝。
故名大受。
上來第二正明受戒。
自下第三。
請佛證知。
何故須請。
為堅持心。
雲何堅持。
由請佛證。
固而不犯。
法主世尊。
啟告證人。
佛證諸法。
為人顯示處學出佛。
是故名佛以為法主。
主故須請。
現為我證。
正是請辭。
釋有兩義。
一就身說現。
佛身現在。
為我作證。
故言現證。
二就心說現。
佛于諸法。
現知見覺。
證我所受。
心定能行。
故雲現證。
地持論言。
諸佛大師。
于一切生。
一切諸法。
現知見覺。
知某菩薩。
于我某前。
三說受戒。
同此後義。
上來自下受。
自下第二為他要瑞。
難佛現知。
簡所不知。
辨知兼疑。
是故雲難。
而衆生下。
就所為人。
名之要瑞。
于中有六。
一明所為。
安彼下。
正為要瑞。
三說是語下。
如要相現。
四彼見下。
明其大衆觀相除疑。
五而發願。
求同。
六世尊記下。
佛為記之。
初中有二。
一恐衆生疑惑敗善。
故為要瑞。
二彼或下。
恐彼衆生。
舉疑惑人。
善根?薄。
生疑所由。
或起疑網。
明疑惑心生疑不定。
是故言惑。
疑心難出。
如魚在網。
故言疑心難出如魚在網。
故言疑網。
疑謂勝鬘有言無行。
以十大受極難度故。
生疑所以。
度之言到。
十受深度難到窮處。
勝鬘言到。
是難可信。
故生疑也。
下失樂中。
言彼或者。
前疑不定受果亦然。
故複言或。
生死昏寝。
說之為夜。
輪轉無際。
是故言長。
以疑惑故。
受苦失樂。
名非義益。
不得安樂。
顯非益相。
第二段中。
為彼故
五明等法。
能生智解故。
名智所依。
名有境界。
如來悉智慧身自在。
是無礙智。
于諸法中。
不假方便。
任運能知。
故雲自在。
攝持一切。
是清淨智。
如實法性。
是一切法。
明證在心。
故曰攝持。
結敬可知。
諸偈結敬。
齊應相似。
文绮互故異。
上來别歎。
别歎難窮。
下結顯多。
偈中四句。
前二結用。
後二結體。
就結用中。
言過稱者。
出言分齊。
後結體中。
無邊法者。
證窮法界。
難思議者。
妙出情分。
此乃諸佛滅觀真德。
緣心不及。
名難思議。
佛具此德。
事合受仰。
故并言禮。
上歎佛德。
下明發心。
文别有二。
一略明發心。
二我已作下。
廣明發心。
略中初偈諸佛?護。
後偈佛許。
前中初句正請?護。
言哀愍者。
請佛哀憐。
?護我者。
謂佛攝化。
?我增善。
護我離過。
故言?護。
令法種增。
出須?事。
勝鬘上來歎佛之善及求佛心。
能為未來法身種子。
名為法種。
願佛?護。
令得增長。
下有兩句。
出須?時。
此世現在。
後生當世。
于此二世。
願佛常攝。
過去已往。
不須?護。
是以不請。
下佛許。
我久安汝前世開覺。
過去攝也。
化起福德。
名為安立。
導生智慧。
稱曰開覺。
今複攝也。
未來亦然。
後世攝也。
勝鬘向者但請現未。
如來何故許其三世。
此舉過去。
證其現在未來必然。
非許過去。
第二廣中。
文别有二。
一開勝鬘乞記方便。
二佛于衆中下。
如來與記。
前乞記中。
初先口乞。
後明身乞。
前口乞中。
我已作者。
牒已過善。
現牒現善。
餘牒後善。
上來别牒。
如是衆善。
總牒二世。
唯願見攝。
正是乞辭。
唯謂專也。
勝鬘之意。
專求攝受。
故言唯願。
見攝受者。
将有兩義。
一求望之辭。
如似世人求他之時。
語言仁者願顯将理。
此亦似彼。
如維摩經中。
亦有此例。
彼處維摩。
取無動界。
安置此土。
彼國天人。
白無動佛。
誰取我去。
願見救護。
此言似彼。
二照矚之義。
願佛宣說當來攝相。
令我照見。
名見攝受。
上來口乞。
勝鬘眷屬頭面禮佛。
是身乞也。
向前口乞。
今複身禮。
彰己内心專專之至至。
問曰。
勝鬘行因得佛。
自是常理。
何須乞記。
釋有兩義。
一者自為睹果行因。
求心猛勵。
是故須乞。
二者為佗因乞記。
故下攝多人同生其國。
是故須乞。
為疑故須乞記。
疑者歎佛從虛。
終無得果。
釋疑可知。
下正與記。
于中初明如來與記。
諸有終下明記攝益。
前與記中。
有總有别。
佛于衆中。
即為授記。
是其總也。
勝鬘行因記得當。
名之為記。
聖說授與。
目之為授。
汝歎已下。
是其别也。
汝歎如來真實功德。
牒前善因。
以此善下。
禮其當果。
于中有二。
一記學子。
二過二萬下。
記無學果。
就學果中。
當于無量阿僧祇劫。
天人之中。
為自在王。
是初地上攝報果也。
無量阿僧祇劫。
舉其時分。
此無量者。
依華嚴經。
是其一百二十數中。
一數之名。
劫者猶是時之别稱。
天人已下。
是其果體。
勝鬘未來形遍六道。
無所不。
就勝言耳。
生處見我當供餘佛。
是初地上調兼行果。
此即彰己攝受之相。
當複供下。
約對餘佛。
明調兼行。
無學果中。
初明正報。
後辨依果。
前正報中。
言過二萬阿僧祇者。
辨其時分。
問曰。
前說無量僧祇。
今言二萬阿僧祇劫。
為一為異。
釋言。
當應無量之外更過二萬阿僧祇劫。
方得作佛。
問曰。
菩薩種性已上。
度三阿僧祇。
便得作佛。
今雲何言。
無量僧祇。
為自在王。
複過二萬阿僧祇劫。
方得作佛。
釋言。
劫有大小故爾。
如地持說。
劫有三種。
一日月歲數無量。
名阿僧祇劫。
二十劫無量。
名阿僧祇劫。
如賢劫等。
此劫大小。
如龍樹辨說。
四千裡城滿中芥子。
一概令平。
百年去一。
其芥子盡。
劫猶不盡。
三大劫無量。
名阿僧祇。
何者大劫。
若依雜心。
如賢劫等。
六十四劫。
名一大劫。
何故定數六十四乎。
從初火劫。
終極風劫。
有六十四。
是義雲何故。
壞劫火多。
水次。
風為最小。
七火一水。
過七水已。
更過七火。
方有一風。
如是合有八七火劫一七水劫并一風劫。
為六十四。
亦可數彼賢劫等劫。
至不可數。
為一大劫。
劫别如是。
言種性上三僧祇者。
是其大劫。
今論中劫。
彼此不違。
當得作下。
是其果體。
先明作佛。
号普光等。
辨其名諱。
佛名有二。
一通。
二别。
論其别名。
諸佛各異。
或有從其種姓為名。
如迦葉佛釋迦佛等。
或從光明。
如定光等。
或從聲名。
妙音等。
或從壽名。
如彌陀等。
或從目名。
如燃燈等。
或從喻名。
滿月光琉璃光等。
如是非一。
語其通名。
諸佛齊等。
佛德無量。
依德施名。
名亦無邊。
住中據要。
略論十種。
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佛世尊。
十号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今此文中。
号普光者。
是其别名。
由前見佛普身放光。
起心願求。
故成佛時。
名曰普光。
下如來等。
是其通名。
如來即是如來之号。
應者即是應供之号。
正遍知即是遍知号。
餘略不論。
下記依果。
果謂淨土。
淨土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然土有三。
一法性土。
一切國土本性清淨。
法界諸義。
同體相成。
猶如帝網。
凡夫于彼清淨土中。
妄想覆心。
自累成隔唯見鄣礙事别之土。
後除妄想隔礙之心。
本隐淨土。
顯為我用。
名法性土。
二實報土。
廣修淨因。
得勝境界。
微妙第一。
諸相莊嚴。
皆遍法界。
如海十相。
不同世人所見之土彼此隔礙。
三圓應土。
如淨寶珠。
青黃赤白無鄣礙現。
今此所記。
是其應土。
應淨土中。
有三莊嚴。
一五欲莊嚴。
一切色香味觸等。
微妙精勝。
二法莊嚴。
具諸法。
三人莊嚴。
勝善衆生。
居住其中。
今具有之。
就此文中。
粗分有二。
一明所無。
無惡因果。
二明所有。
有善因果。
細分有四。
一無惡果。
二亦無下。
明無惡因。
三彼國下。
明有善果。
四彼諸下。
明有善因。
就初句中。
彼佛國土無惡趣者。
無三途苦。
無老病衰。
無人中苦。
老病可知。
中年交裘。
名為衰惱。
彼皆無之。
無不适意。
無天中苦。
無之一字。
貫此諸句。
第二句中。
言亦無者。
前無苦果。
兼無惡因。
故言亦無。
殺盜邪淫乃至邪見。
是不善業。
尚無惡名。
焉有惡體。
第三句中。
彼國衆生。
謂人與天。
翻離惡趣。
色力壽命。
翻前老等。
色翻前老。
老侵壯色。
故翻之。
力翻前病。
病奪強力。
故翻之。
壽翻衰惱。
衰夭長壽。
故壽翻之。
五欲衆具。
皆悉快樂。
翻不适意。
勝于他化。
顯快樂相。
勝有二種。
一者精勝。
始他化天比人。
五欲升降非并。
淨土五欲望他化天。
優劣亦爾。
二受用勝。
穢土五欲受用生所。
淨土五欲受用生道。
如香積飯。
今此所論。
是精勝也。
第四句中。
彼諸衆生純大乘者。
彼妙淨土。
無雜學也。
上來與記。
下明攝益。
諸有修習善根衆生皆集彼者。
起衆心恐人間勝自絕不往。
故諸有修善集彼。
勝鬘夫人得授記下。
諸人願生。
世尊記下。
佛記皆生定其去心。
○自下第二。
明十大受章。
于中略以四句釋之。
一解章名。
此章名為不思議大受。
菩薩戒廣釋精深難測。
名不思議。
非餘能加。
目之為大。
為心領納。
稱之為受。
二釋來意。
前章求佛。
佛由戒成。
故須明之解次第。
前明嚴心。
自下起行。
行初難遇。
是以次論四分文解釋。
此章有二。
一自受戒。
二離佛下為他要瑞。
自中有三。
一受戒方便。
二受十下正明受戒。
三法主下請佛證知初方便中。
聞受記牒前起後。
恭敬而立。
正是方便。
何故立受。
有人釋言。
??将行相。
若爾坐受豈爾不行。
當知受戒坐之皆得。
不應異釋。
今此正以佛在空中。
勝鬘在地。
仰對如來。
立言是便。
是以立受。
非直此立。
餘章皆爾。
若爾向前受記之時。
何故不立。
彼自不言聽受佛語。
伏聽亦便。
是以不起。
下正受中。
有總有别。
受十大受。
是其總也。
下十戒法深廣名大。
為心領納目之為受。
勝鬘要期受彼大受。
名受大受。
世尊下别。
别中廣論戒法難窮。
今據一門。
且論十種。
十中前九。
受世教戒。
第十一種。
受正法戒。
于世戒行。
要期領納。
名受世戒。
于證理行。
要期領納。
名受正戒。
就前九中。
初一律儀。
次四攝善。
後四攝生。
此三猶是地持論中三聚戒也。
三聚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就律儀中。
言尊者。
啟白所對。
次使如來知己所受堅固持心。
故須啟白。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
要期分齊。
今日是期要期分齊。
今日是其要期之始。
乃至菩提要期之終。
此即不同凡夫聲聞形俱等戒。
于所受戒是所受法。
不起犯心是要期意。
謂于所受律儀戒中。
不起犯心。
尚無犯心。
為有事犯。
攝善戒中。
初句除慢。
第二除嗔。
第三除嫉。
第四除悭。
煩惱無量。
以何義故。
偏說此四。
此四重故。
故地持中。
說此四種。
為波羅夷。
四中初一。
對上除慢。
明攝智慧。
後之三句。
于下能益。
明攝功德。
前攝慧中。
于諸尊長。
是攝法處。
有法之人。
是菩薩尊。
不起慢心。
是攝法行。
下三句中。
初句可知。
第二句中。
于他身色。
正報也。
及外衆具。
他依報也。
勝鬘于此皆無嫉心。
有嫉心者。
不能勝益。
是以不起。
第三句中。
言于内者。
自己正報。
言于外者。
自己依報。
前言他身及外衆具。
此雲内外。
文左右耳。
勝鬘于此常有舍意。
故無悭心。
攝生戒中。
前二是其攝取之行。
後二是其救拔之行。
攝取行中。
初一與樂。
後一授善。
前與樂中。
不舍惡人。
略明不舍。
二我得力下。
廣明不舍。
三何以故下。
釋不舍意。
略中捕養衆惡律儀。
是純惡者。
所謂捕魚捕鳥。
養者所謂養豬養羊養雞養牛。
捕養亦是律儀之餘。
分屠殺等。
事别非一。
不可别舉。
是故通言衆惡律儀。
惡法名律。
無作之罪。
合此律戒。
故号律戒。
故号律儀。
律儀多少。
經論不同。
依涅槃說有十六。
牛羊豬雞為利故養。
肥已轉賣。
即以為四。
為利故買。
買已屠殺。
複以為通。
通前為八。
捕魚為九。
捕鳥為十。
獵師十一。
劫盜十二。
魁脍十三。
兩舌。
十五。
咒龍十六。
依雜心論。
說有十二。
屠羊為一。
養豬為二。
養雞為三。
捕魚為四。
捕鳥為五。
獵師為六。
作賊為七。
魁脍為八。
守獄為九。
咒龍為十。
此十與前涅槃經同。
屠犬十一。
伺獵十二。
此二異前。
及諸犯戒。
是雜惡者。
勝鬘于此終不暫舍。
第二廣。
我得力時。
求其化能。
謂求天龍鬼神力等。
前拔苦中。
何故不爾。
釋言。
拔苦理亦須力。
但今為明拔苦與樂。
人皆樂從。
不假強力。
降惡授善。
違情難作。
人多不從。
故求強力。
于彼彼處見此衆生。
?牒所化。
惡者非一。
故稱彼彼。
應折伏下。
正明化益不舍義也。
剛強應伏。
伏令離惡。
等濡應攝。
攝令住善。
第三釋中。
初問。
次釋。
後總結之。
何故問也。
菩薩正應随順物心。
何故求力折伏衆生。
強攝取乎。
釋有二。
一為法住。
二為衆生成就善利。
以攝受故。
令法久住。
是第一句。
折伏攝受。
令行佛法。
法流不斷。
故得久住者。
天人充下。
是第二句。
天人充滿。
惡道減少。
如來所轉法輪。
由法久住。
依之常習。
故得随轉。
見是利下。
總以結之。
見是法住成就世間出世利故。
救攝不舍。
名前折伏以為救拔耳。
自下第二。
受正戒中。
初明勝鬘自誓要期。
攝法不失。
理是正法。
證法在心。
名為攝受。
一證常然。
名不忘失。
下廣釋之。
何故問也。
不攝何過。
攝有何利。
不得忘失。
下對釋之。
初先反明忘失之損。
後順明其不忘之益。
損中先别。
後總結之。
别中六階。
從上向下。
次第論失。
忘失法者。
則忘大乘。
是第一階。
謂失佛果。
諸佛果德。
大人所乘。
故雲大乘。
乘依理成。
理是正法。
忘正法故。
不成彼乘。
是以言忘。
忘大乘者。
則忘波羅蜜。
是第二階。
失十地行。
十地所行。
名波羅蜜。
忘失正法。
自為己受畜财物。
明不為己。
凡受為貪。
彰為他人。
問曰。
此與後四攝中布施何異。
而須别論。
釋言。
今此直與财樂。
後四攝中布施攝者。
誘令修善。
故須别論。
下授善中。
不自為己。
行四攝法。
明不為己。
四攝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為一切下。
彰為他人。
為一切生。
内心平等。
以不愛下。
離于不等。
衆生有三。
謂怨親中。
不愛染者。
于親人所。
離偏親過。
無厭足者。
于中人所。
離懈怠過。
無礙心者。
于怨憎所。
離鄣礙過。
離此三過。
尊攝衆生。
就後二種救拔行中。
初一救苦。
後一拔惡。
前救苦中。
初彰悲深。
于苦不舍。
後顯悲益。
要拔乃舍。
前中孤獨。
無救苦也。
無父名孤。
無子稱獨。
言幽系者。
系閉苦也。
重牢曰幽。
枷璅名系。
言疾病者。
違損苦也。
種種厄難困苦生者。
謂餘一切所有苦也。
于此諸苦。
終不暫舍。
下顯悲益。
要拔乃舍。
必欲安穩。
以義乃饒益。
離苦對治。
安穩樂因。
出世聖道。
永絕危怖。
故曰安穩。
義益樂果。
無上涅槃。
義利衆生。
名義饒益。
決意與之。
故曰必欲。
令脫衆苦。
正離苦體。
令彼衆生得樂滿足離苦畢竟。
然後乃舍。
下拔惡中。
句别有三。
一者非直失彼佛果大乘。
亦失十地波羅蜜行。
波羅蜜義。
後當釋之。
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
是第三階。
失初地心。
初地發心。
求佛大乘。
名欲大乘。
忘正法者。
非直失彼波羅蜜行。
亦失初地欲大乘心。
不決大乘則不能得攝正法欲。
是第四階。
失解行心。
不決大乘。
猶前文中。
不欲大乘。
欲于大乘決定趣向。
故名決定。
解行發心。
求初地上。
攝受正法。
名攝正法欲。
忘正法者。
非直失彼初地之中決定欲心。
亦失解行攝正法欲。
則不能得随樂入者。
是第五階。
失種性心。
前一不能。
括通此句。
樂入猶前攝正法欲。
前正法欲。
于初地上。
攝受正法。
願樂趣入。
故名樂入。
種性所行。
随彼樂入。
名随樂入。
忘正法者。
非直失前解行地中攝正法欲。
亦失種性随入行。
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是第六階。
失種性前喜趣任中。
修習淨信。
能越凡地。
忘正法者。
非直失前種性随樂。
亦失善趣。
故不堪任越凡夫地。
良以諸行。
皆依理成。
故忘理者。
諸行皆失。
此皆應得不得名失。
上來是别。
我見如是無量大過。
總以結之。
大過如前。
上來反明忘失之損。
又見已下。
順明菩薩不忘之益。
勝鬘前觀忘失之損。
今此重觀不失之得。
故雲又見。
言未來者。
據今受時。
說後行時。
以為未來。
攝法菩薩。
舉證法人。
堕位别分。
地上之人。
名為未來攝法菩薩。
攝法之位。
在地上故。
就行通辨。
始從善趣。
終至法雲。
有證理者。
通名未來攝法菩薩。
何故如是前忘之損。
體通上下。
翻損彰益。
理亦應然。
菩薩胡音。
此雲道心衆生。
良以此人。
内心懷道。
又用道成。
故名此人。
為道衆生。
問曰。
三乘賢聖。
心皆有道。
并用道成。
故唯此獨稱菩薩。
釋言。
為分賢聖故爾。
等分賢聖。
何故此人偏名菩薩。
釋有三義。
一以願心望果分别。
唯此衆生。
求大菩提。
餘皆不求。
是故獨此名道衆生。
二以解心望理分别。
凡夫著有。
二乘住無。
唯此菩薩。
妙舍有無。
契會中道。
是故獨此名道衆生。
三就行分别。
佛法有三。
一教。
二義。
三者是行。
教淺。
義次。
行為最勝。
聲聞軟根。
從教為名。
聲者是教。
餐生教解。
故名聲聞。
緣覺次勝。
從義立目。
緣者是義。
于緣得解。
名為緣覺。
菩薩最上既行為名。
以修自利利他道故。
名道衆生。
摩诃胡音。
此雲名大。
大有三種。
一者願大。
願大菩提。
二者行大。
廣修諸度。
三利衆生大。
四攝等益無量福利。
是其所益。
翻上可知。
始越凡他。
終至佛果。
名無量利。
故受大受。
結利歸本。
利由受成。
是故受之。
于此十中。
此受最勝。
故名大受。
上來第二正明受戒。
自下第三。
請佛證知。
何故須請。
為堅持心。
雲何堅持。
由請佛證。
固而不犯。
法主世尊。
啟告證人。
佛證諸法。
為人顯示處學出佛。
是故名佛以為法主。
主故須請。
現為我證。
正是請辭。
釋有兩義。
一就身說現。
佛身現在。
為我作證。
故言現證。
二就心說現。
佛于諸法。
現知見覺。
證我所受。
心定能行。
故雲現證。
地持論言。
諸佛大師。
于一切生。
一切諸法。
現知見覺。
知某菩薩。
于我某前。
三說受戒。
同此後義。
上來自下受。
自下第二為他要瑞。
難佛現知。
簡所不知。
辨知兼疑。
是故雲難。
而衆生下。
就所為人。
名之要瑞。
于中有六。
一明所為。
安彼下。
正為要瑞。
三說是語下。
如要相現。
四彼見下。
明其大衆觀相除疑。
五而發願。
求同。
六世尊記下。
佛為記之。
初中有二。
一恐衆生疑惑敗善。
故為要瑞。
二彼或下。
恐彼衆生。
舉疑惑人。
善根?薄。
生疑所由。
或起疑網。
明疑惑心生疑不定。
是故言惑。
疑心難出。
如魚在網。
故言疑心難出如魚在網。
故言疑網。
疑謂勝鬘有言無行。
以十大受極難度故。
生疑所以。
度之言到。
十受深度難到窮處。
勝鬘言到。
是難可信。
故生疑也。
下失樂中。
言彼或者。
前疑不定受果亦然。
故複言或。
生死昏寝。
說之為夜。
輪轉無際。
是故言長。
以疑惑故。
受苦失樂。
名非義益。
不得安樂。
顯非益相。
第二段中。
為彼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