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義記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波羅捺。
為五比丘衆。
轉四谛法輪。
據斯以驗。
阿難自言己之傳聞。
不雲親承。
然彼經首亦言一時。
明知一時非簡傳聞。
辨過如此。
正義雲何。
言一時者。
化辰曰時。
如來一代化時衆多。
為别餘時。
是故一言。
何故得知此言屬下。
依華嚴經十地品初說言。
爾時佛在他化。
龍樹别傳。
改爾為一。
爾時之言。
不可成上。
改爾為一。
甯不屬下。
故知一時定非成上。
所言佛者。
标其化主。
于王夫人是所信人。
佛外國語。
此翻名覺。
覺有兩義。
一覺察名覺。
二覺悟名覺。
言覺察者。
對煩惱鄣。
煩惱侵害。
事等如賊。
唯聖覺知。
不為其害。
如人覺賊賊無能為。
故名為覺。
言覺悟者。
對其智鄣。
無明昏?。
事等如睡。
聖慧獨悟。
如睡得悟。
故名為覺。
所對無明。
有其二種。
一性結無明。
迷?實性。
對除彼過。
覺法實性。
故名為覺。
二事中無知。
于事不了。
對除彼過。
覺知一切善惡無記。
故名為覺。
故地持雲。
義饒益聚。
非義饒益聚。
非義非非義饒益聚。
平等開覺。
故名為佛。
既自覺。
複能覺他。
覺行窮滿。
說之為佛。
言其自覺簡異凡夫。
雲言覺佗彰别二乘。
覺行窮滿顯異菩薩。
是故獨此偏名為佛。
住舍衛下。
明起化處。
于王夫人生信處住。
舍衛國。
就寬通舉。
此雲名聞。
其識名為舍婆提。
此從人稱。
自古昔有人。
兄名舍婆。
弟名婆提。
兄弟二人。
共造此城。
是故名為舍婆婆提。
祇樹獨苑。
随處别指。
此是寺名。
祇者是其祇陀太子。
給孤獨者。
是須達多長者。
此人恒常給饑貧。
因以呼之為給孤獨。
二人和合。
共造此等。
共造因緣。
廣如經說。
佛初成道。
在摩竭國。
未來舍衛。
須達長者。
因行摩竭。
到王舍城。
寄止一家。
其家明日欲請如來。
極夜匆匆。
須達問之。
為當欲請摩伽陀主。
為當欲作歡樂吉會。
匆匆如此。
主人對曰。
我不請王。
亦不餘會。
明欲請佛。
是以匆匆。
須達宿世值佛因緣。
初聞佛名。
身毛為豎。
即問主人雲何。
主人以是佛德答之。
須達渴仰求見心猛。
夜睹天明。
進詣佛所。
佛為說法。
道悟初果。
請佛夏坐。
佛知舍衛多善衆生。
須往攝化。
即受其請。
佛時告曰。
出家好靜。
長者須知。
須達欲為如來造寺。
不閑造法。
請将舍利往彼授。
佛時聽許。
往不見寺地。
都無好處。
唯有城南一千步外道西之中。
有王太子祇陀之苑。
足八十頃。
堪造佛寺。
遂??買之。
祇聞不肯過聊不以。
祇陀戲言。
若能側布金錢滿地。
當可相與。
須達喜諾。
天當取金。
園地屬我。
祇陀對言。
我苑不賣。
須達告诤。
告诤不請官決之。
首陀會天。
恐畏餘人敬領太子随情曲判。
即自化身。
為斷事者。
依法正判。
苑屬須達。
祇陀取金。
??既判已。
須達辇金。
布其地。
布之欲滿。
唯五百牛在。
須達支思不知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謂思悔。
遂告長者。
若悔相聽。
何故思量。
須達對曰。
為佛造寺。
何計金寶。
但自思念。
不知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即念。
所為之佛必有大道。
緻使斯人輕寶乃爾。
表者宜止。
已布之金。
可為苑價。
未布之地。
我為殖樹。
須達敬從。
是以此寺名祇樹給孤獨園。
如來金時遊化在此。
是故言住。
法身無方。
示化有托。
故言住耳。
時波斯匿王下。
是第二段。
明王夫人于佛得信。
作書告女。
于中先明王與夫人于佛得信。
共相謂下。
作書告女。
前中波斯匿為舍衛主。
此雲月光。
末利是其波斯夫人。
本字黃頭。
從末利園得此人。
因園立稱。
故号末利。
得之因緣。
如經廣說。
此人本是舍衛城中耶若達家守園之婢。
于一日中。
請食守園。
路值如來入城乞食。
黃頭見佛相好具足。
發信敬心。
念言我今奉猷飯食。
或見哀受。
遂往求施。
佛時許之。
當施食時。
即自要願。
願脫婢使。
為王夫人。
其時值王出田遊獵。
天時暑熱。
遙見黃頭所守之園。
藂林郁茂。
馳往奔之。
王馬駿快。
在前而至。
黃頭見王迎接扶下。
引至涼處。
敷衣請坐。
随王所須。
巧稱王心。
王問你是誰家之女。
黃頭實答。
王具問已。
将從始至。
王遣使人呼耶若達。
達至。
王問是卿何親。
達答是婢。
王令索價。
達時答王。
直爾奉王。
乞不取價。
王言。
我今娉為夫人。
不得虛爾。
達時遂索百千兩金。
王即與之。
香湯洗沐。
衣夫人服。
王與同辇。
載之還宮。
王極寵厚。
五百夫人中得為第一。
故今舉之。
此能信人。
言信法者。
先事外道。
今始歸佛。
信于佛法。
故言信法。
何緣得信。
如經中說。
末利夫人。
因獻佛食。
得脫婢使。
為王夫人。
常自思念何緣得爾。
豈不由昔施沙門食。
得此福報。
即問左右。
頗曾見有如是人不。
傍人對曰。
此應是佛。
今在祇園。
末利聞已。
辭王禮觀。
佛為說法。
遂得深信。
因信勸王。
王心未回。
後因十七群童子比丘入城乞食。
食已出城。
水中遊戲。
王與夫人。
升樓遙見。
語夫人。
所事正爾。
何足可尊。
勸我令信。
夫人有愧。
當于是時。
十七群中寂大之者。
在先出水。
觀察向來諠戲太過。
将不生于世人譏嫌。
為此觀時。
見王豈弄。
疾呼同友。
汝等速出。
向來諠戲。
生世不善。
各現自力。
除王不信。
諸人遂即出水着衣。
端坐入定。
發通飛行。
遊王殿上。
夫人先見。
告王令知。
年少能爾。
何況耆宿。
王見信敬。
遂往佛所。
佛為說法。
得正信解。
名為信法。
問曰是中為信大法。
為信小法。
釋言之中。
但雲信法。
不分大小。
不可辄定。
以今初信。
望後作書。
時中不遙。
故雲未久。
自下作書告女之中。
初先籌量。
王及夫人與勝鬘下。
正名作書。
籌量中。
有?有别。
共相謂言是其?也。
謂是告辭。
以言相告。
故曰相謂。
勝鬘下别。
于此别中。
先發言夫人後述言有四。
一道勝鬘是我之女。
彰己谙委。
二聰慧下欲其根性明可開曉。
三若見佛下彰見佛有宜。
四宜時下明須告發。
初中勝鬘樹其所言。
夫人者勝鬘。
是其波斯之女。
适配逾阇為友稱夫人。
夫人是其之美号。
故從彼國說為夫人。
是我女者。
彰谙委明堪入法。
是二句中。
細分有六。
一聰。
二慧。
三者利根。
四通。
五敏。
六者易悟。
前三直歎。
後三重顯。
知事名聰。
解義稱慧。
于此二中。
易可開曉。
名為利根。
通顯前聰。
有人聰不覺無知。
今明勝鬘博練五明聰而廣通。
敏顯前慧。
有人有慧不必明了。
今彰勝鬘有慧不必明了。
今彰勝鬘有慧能明。
故名為敏。
敏猶明也。
言易悟者。
顯前利根。
有人利根憘為專執。
今明勝鬘情性箄盡逢勝必從。
稱曰易悟。
第三句中。
見佛必解。
明能解也。
心得無疑。
明能信也。
第四句中。
宜時遣者。
善時難遇。
故宜及時遣信告也。
因告見佛。
生其善心。
名發道意。
此?相言。
不分大小。
上來王語。
夫人白下。
末利述可。
上來籌量。
下正書告。
句别有三。
一作書歎佛。
略贊如來無量功德者。
一紙之書言為能窮德。
故雲略贊。
言雖約略。
攝德寬廣。
名贊如來無量功德。
如是如理。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故曰如來。
功謂功能。
諸行皆有潤益之功。
此功是其善行家德。
故雲功德。
如清冷等是水之德。
二即遣使持往。
言内人者。
是其閹人。
又雲石女。
女人不産。
名為石女。
如來曾有因緣經中。
波斯匿家。
有五石女。
聽黠巧便。
堪可驅使。
當應是彼。
何故遣此内人為使。
宮閣之使。
非内不通。
是以遣之。
名栴提羅。
出其名諱。
依外國語。
四名相通。
一栴提羅。
此奄人。
奄人猶是中曹人也。
二扇提羅。
此名石女。
三栴陀羅。
此雲魁脍。
四栴荼羅。
此雲名月。
若此正名為栴提羅。
即是奄人。
若當正音。
名扇提羅。
翻譯者謬名栴提羅。
則名石女。
三使人下使至奉書至阿喻阇國入其宮内。
明使至也。
逾阇梵音。
此雲無生。
此國往昔大乘人住。
多解無生。
國從人稱。
故号無生。
下奉其書。
言敬授者。
勝鬘即是栴提大家。
跪而奉書。
名為敬授。
勝鬘得下。
是第三段。
明其勝鬘得書知世有佛請佛說經。
于中有四。
一明勝鬘得書知佛。
二向栴提下。
說偈作請。
三即生念下。
如來赴就。
四勝鬘及下。
睹佛設敬。
前中細分。
乃有四句。
一見書歡喜。
女在他國。
得父母信。
豈不歡喜。
二敬以頂受。
外國之法。
得尊長書。
先以手受。
次置頂上。
顯已受即然後尋讀。
勝鬘如是。
故雲頂受。
三開書看文名讀。
闇詠稱受。
領納曰受。
愠守曰持。
四生異想。
此書論雲改異常信。
故明怖心。
第二段中。
向栴提說。
經家序列。
栴提是其父母之使。
量之說偈。
如對父母。
故對說偈。
何故揭誦。
釋有兩義。
一偈言巧約。
少字之中。
能攝多義。
勝鬘欲以略少之言。
攝佛廣德。
故為偈頌。
二偈言義妙。
諸贊歎者。
多用偈頌。
勝鬘為以微妙之言述贊佛德。
故須偈誦。
下宣偈辭。
于中。
初偈審定書言。
後偈默請。
就初偈中。
我聞佛聲。
領書所告。
向來勝鬘用眼讀書。
不曾可聽。
何故言聞。
釋言。
根葉有相助義。
前王夫人。
作書告女。
以身表口。
勝鬘讀書。
以目代耳。
故曰聞矣。
佛在舍衛。
勝鬘未睹。
何得已言我聞佛聲。
此聞書中道佛名聲。
非聞佛語名聞佛聲。
所未曾有。
述書所贊。
如書所歎。
在世全無。
故言未有。
所言真實者。
審定書言。
前言勝鬘利根易悟。
今此得書。
何故疑惑。
不即領受。
釋言。
事有難信易信。
世事易信。
出世難信。
今書所傳。
世在未有。
故須審定。
又複勝鬘是聰慧人。
凡所得事。
審而詳信。
不同愚人望直專信。
應當修供養。
量息許稱量栴提傳書之恩。
明合供養。
不道如來。
故明本雲是言若真實我當與汝衣。
第二偈中。
半偈測佛慈普明不簡。
已下之半偈。
以理要請。
下情恻上。
名曰仰悟。
佛具衆德。
為世欽重。
故号世尊。
書中歎佛言。
佛慈等故言普為。
道佛普為。
明不簡己。
所為衆生。
在于時中。
為為世間。
非器世也。
言亦應者。
以前世間類己名亦。
慈在如來。
未敢自專。
故言亦應。
上心慈下。
名垂哀愍。
請心決施。
故言必令我得見也。
第三段中。
初之半偈。
乘請赴就。
下之半偈。
放光令見。
即生念時。
牒前起後。
謂前勝鬘仰惟時也。
空中見者。
有請宜赴。
是故須現。
如來示化。
受丈夫形。
宮閣之化。
無宜辄在。
故雲中現。
言普放者。
釋有兩義。
一普身放光。
故名普放。
二光普照。
故雲普放。
淨光明者。
釋有兩義。
一光體無暗。
名之為淨。
二就所照能令衆生雜欲怒癡。
故名為淨。
顯無比者。
以所放光。
顯己身相。
令彼見也。
欲赴勝鬘願求之心。
故須顯之。
第四段中勝鬘眷屬。
标其敬人。
頭面接下。
顯其敬相。
頭面接禮。
是身敬也。
頭是己尊。
足是彼卑。
顯敬殷至。
勝鬘在地。
如來在空。
雲何得接。
此據内心。
運想言耳。
鹹以淨心。
是以敬也。
鹹是皆義。
淨是信義。
明前勝鬘及與眷屬皆于所起淨信意名清淨心。
歎佛實得。
是口敬也。
此言實者兩義。
一稱書名實。
二德依理成。
名出情妄。
故名為實也。
自下第二。
是其正宗。
正宗之中。
章别十五。
始從歎佛。
終至勝鬘師子吼章。
此十五中。
前十四章。
是其自利。
後一利他。
前十四中。
初十三章。
是一乘法。
後一就人明信利益。
前十三中。
初有五章。
是一乘行法。
後之八章。
是一乘理法。
蓋乃經論所說大同。
如涅槃經。
初說慈悲不殺等事。
明其行德。
四淨四倒如來性等。
彰其道理。
如維摩經。
初說慰喻調伏等事。
是明其行。
不二門品。
複彰道理。
如地持論。
初自利利他。
還明其行。
後真實義品。
複說道理。
良以菩薩行依理成。
故說行後。
多皆明理。
理者所謂非有無。
如實法性雲何依乎。
菩薩是法非有非無。
見非有故。
不著有邊。
見非無故。
不住無邊。
不著有邊。
即非垢行。
不住無邊。
行非淨行。
故經說言。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又複菩薩不著有故。
不同凡夫。
則非凡行。
不住無故。
不同二乘。
則非聖行。
故經說言。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此等皆由證理故爾。
故辨行後。
多皆說理。
就前五章明行之中。
初四是其一乘之因。
後一是一乘之果。
就前四中。
初之一章。
明菩提起行根本。
後之三章。
明菩提行。
行中十受持戒雖過三願攝受造行善法。
善中三願。
是世間行。
攝受出世。
就一乘行德之中。
有此五章。
就初章中。
四句釋之。
一釋章名。
此章名為歎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
如來功德。
證理以成。
是故名為第一義功德。
德絕情妄。
稱曰真實。
勝鬘于此以言歎美。
故名歎德。
二顯來意。
此章歎佛完顯發心。
雲何顯發。
凡是世人情所憎惡。
發言毀呰。
内心願求。
與言美歎。
今此勝鬘。
内求佛德。
是故贊歎。
舉歎為顯内心願也。
何故明願。
願是行本。
故須明之。
三解次第。
何故先明歎佛功德。
釋有兩義。
一乘前便。
故先明之。
雲何乘前。
勝鬘前請如來赴就。
因見即歎。
故先明之。
二生後之便。
菩提之心。
為諸行本。
能生後行。
是以先論四分文釋。
此章有二。
一歎佛德明所願求。
二哀愍下彰其發心。
乘前所見。
故先歎佛。
文有五偈。
初四别歎。
後一結歎。
如來廣德非不彰故先别歎。
非别能盡故後結之。
前别歎中。
初有兩偈。
歎其法身。
次有一偈。
歎其解脫。
後之一偈。
歎其波若。
三事之義。
如涅槃章。
其廣分别。
此應論之。
三中何故先歎法身。
乘前所見。
故先歎之。
尋身有本。
所謂解脫。
解脫有本。
所謂波若。
如生死中在報依業。
業依煩惱。
前法身中。
應先廣釋。
三佛之義。
廣如别章。
然後釋文。
文中初偈歎其應身。
後偈歎真。
乘前所見。
故先歎應。
尋應有本。
故後歎真。
前歎應中。
偈有四句。
初三正歎。
後一結敬。
前三句中。
妙色正歎。
泛解妙色。
有其二種。
一者精妙。
來相好精勝過世。
二者圓妙。
法界色像。
無不悉現。
猶如淨色摩尼寶珠衆像悉現。
故稱為妙。
今此所論。
是精妙色。
次有兩句。
寄對顯勝。
無等無比。
過世色相。
他不能齊。
故曰無等。
他不能似。
故無比。
言不思者。
過世心想。
世情弗測。
故曰不思。
言不議者。
過世言相。
言不能宣。
稱曰不議。
問曰。
應身與情相應。
雲何說言不思議乎。
釋言。
粗應凡亦能見。
精妙之應。
十地乃睹。
非世能知。
是故說為不思議也。
是故今敬禮。
總以結敬。
佛德如是。
故今禮也。
就歎真中。
偈有四句。
初三正歎。
後一結敬。
就正歎中。
初有兩句。
歎佛報身。
報中無出功德智慧。
色無盡者。
是其功德。
無盡之言。
泛釋有二。
一常無盡。
真身常住。
無有遷易。
二廣無盡。
諸根相好。
皆遍法界。
問曰。
若眼遍充法界。
餘根相何處安置。
釋言。
真身是法門身。
不得如彼世間色像差别求之。
是義雲何。
若入眼門。
眼遍法界。
諸根相好。
及佛國土。
悉眼中現。
若入耳門。
耳遍法界。
餘根餘相。
及佛國土。
皆耳中現。
如是諸根諸相。
及佛國土。
一一皆爾。
由如大海一相皆遍。
亦如虛空無為不動無礙寂靜一切皆遍。
此亦如是。
同體周遍故。
不可窮極。
故曰無盡。
今此所論。
是常無盡。
與後文中常住義同。
有人說言。
真身無色。
是不所不應。
如經中說。
菩薩廣植相好之因。
如何無果。
複如地論宣說如來相好莊嚴為實報。
何為不信。
又複如彼大涅槃雲。
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小泥洹言。
妙色堪然常安穩。
不随時節劫遷。
大聖曠劫行慈悲。
故得金剛不壞身。
此文之中。
說色無盡。
當知皆是顯真之謂。
不得言真身無色人家。
所以說真無色。
懼色是礙。
若爾何不懼心是緣說佛無心。
佛無緣心。
而有無緣不動之心。
佛無緣不動之心。
佛無礙色。
何為不有無彰礙色。
問曰。
無礙雲何名色。
若爾佛心亦無攀緣。
雲何名心。
彼雖無緣。
而有所知。
故得名心。
佛雖無礙。
而有法界。
諸根相好。
何為非色。
智慧亦然。
是智慧身。
慧同前色常住無盡。
故曰亦然。
一切法常。
是法性身。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
顯成今德。
名一切法。
皆即真心。
不離不斷不脫不異。
故曰常住。
常住猶前無盡義也。
此三句中。
初雲無盡。
後言常住。
蓋绮互耳。
齊類皆得。
是故結敬。
前言敬禮。
此雲皈依。
文绮互耳。
歎解脫中。
偈有四句。
前三正歎。
後一結敬。
就正歎中。
降伏心過及與身四種。
明其所離。
謂離十惡。
降伏心過。
即是遠離意三邪也。
及與身者。
離身三惡。
偈文迮故。
略不雲三。
及四種者。
離口四過。
亦以偈迮。
略不說口。
離前詠後。
是以言及。
問。
解脫有過皆舍。
何故此中偏言離業耶。
答。
分相慧除煩惱。
解脫免業。
法身離苦。
故今解脫。
偏雲離業。
已到難伏地。
彰其所得無上涅槃。
是難伏地。
佛已到之。
是故結敬。
禮法王者。
佛具諸法。
于法自在。
故曰法王。
解脫王義。
故此論之。
歎波若中。
偈有四句。
前三正歎。
後一結敬。
前正歎中。
歎三種智。
一一切智。
能知一切世谛諸法。
二無礙智。
于世谛法。
知之自在。
三清淨智。
證第一義。
此三廣釋。
如地持論。
知一切爾炎。
是一切智。
爾炎相語。
此雲智母。
又亦名為智境界矣
為五比丘衆。
轉四谛法輪。
據斯以驗。
阿難自言己之傳聞。
不雲親承。
然彼經首亦言一時。
明知一時非簡傳聞。
辨過如此。
正義雲何。
言一時者。
化辰曰時。
如來一代化時衆多。
為别餘時。
是故一言。
何故得知此言屬下。
依華嚴經十地品初說言。
爾時佛在他化。
龍樹别傳。
改爾為一。
爾時之言。
不可成上。
改爾為一。
甯不屬下。
故知一時定非成上。
所言佛者。
标其化主。
于王夫人是所信人。
佛外國語。
此翻名覺。
覺有兩義。
一覺察名覺。
二覺悟名覺。
言覺察者。
對煩惱鄣。
煩惱侵害。
事等如賊。
唯聖覺知。
不為其害。
如人覺賊賊無能為。
故名為覺。
言覺悟者。
對其智鄣。
無明昏?。
事等如睡。
聖慧獨悟。
如睡得悟。
故名為覺。
所對無明。
有其二種。
一性結無明。
迷?實性。
對除彼過。
覺法實性。
故名為覺。
二事中無知。
于事不了。
對除彼過。
覺知一切善惡無記。
故名為覺。
故地持雲。
義饒益聚。
非義饒益聚。
非義非非義饒益聚。
平等開覺。
故名為佛。
既自覺。
複能覺他。
覺行窮滿。
說之為佛。
言其自覺簡異凡夫。
雲言覺佗彰别二乘。
覺行窮滿顯異菩薩。
是故獨此偏名為佛。
住舍衛下。
明起化處。
于王夫人生信處住。
舍衛國。
就寬通舉。
此雲名聞。
其識名為舍婆提。
此從人稱。
自古昔有人。
兄名舍婆。
弟名婆提。
兄弟二人。
共造此城。
是故名為舍婆婆提。
祇樹獨苑。
随處别指。
此是寺名。
祇者是其祇陀太子。
給孤獨者。
是須達多長者。
此人恒常給饑貧。
因以呼之為給孤獨。
二人和合。
共造此等。
共造因緣。
廣如經說。
佛初成道。
在摩竭國。
未來舍衛。
須達長者。
因行摩竭。
到王舍城。
寄止一家。
其家明日欲請如來。
極夜匆匆。
須達問之。
為當欲請摩伽陀主。
為當欲作歡樂吉會。
匆匆如此。
主人對曰。
我不請王。
亦不餘會。
明欲請佛。
是以匆匆。
須達宿世值佛因緣。
初聞佛名。
身毛為豎。
即問主人雲何。
主人以是佛德答之。
須達渴仰求見心猛。
夜睹天明。
進詣佛所。
佛為說法。
道悟初果。
請佛夏坐。
佛知舍衛多善衆生。
須往攝化。
即受其請。
佛時告曰。
出家好靜。
長者須知。
須達欲為如來造寺。
不閑造法。
請将舍利往彼授。
佛時聽許。
往不見寺地。
都無好處。
唯有城南一千步外道西之中。
有王太子祇陀之苑。
足八十頃。
堪造佛寺。
遂??買之。
祇聞不肯過聊不以。
祇陀戲言。
若能側布金錢滿地。
當可相與。
須達喜諾。
天當取金。
園地屬我。
祇陀對言。
我苑不賣。
須達告诤。
告诤不請官決之。
首陀會天。
恐畏餘人敬領太子随情曲判。
即自化身。
為斷事者。
依法正判。
苑屬須達。
祇陀取金。
??既判已。
須達辇金。
布其地。
布之欲滿。
唯五百牛在。
須達支思不知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謂思悔。
遂告長者。
若悔相聽。
何故思量。
須達對曰。
為佛造寺。
何計金寶。
但自思念。
不知當出何藏金足。
祇陀即念。
所為之佛必有大道。
緻使斯人輕寶乃爾。
表者宜止。
已布之金。
可為苑價。
未布之地。
我為殖樹。
須達敬從。
是以此寺名祇樹給孤獨園。
如來金時遊化在此。
是故言住。
法身無方。
示化有托。
故言住耳。
時波斯匿王下。
是第二段。
明王夫人于佛得信。
作書告女。
于中先明王與夫人于佛得信。
共相謂下。
作書告女。
前中波斯匿為舍衛主。
此雲月光。
末利是其波斯夫人。
本字黃頭。
從末利園得此人。
因園立稱。
故号末利。
得之因緣。
如經廣說。
此人本是舍衛城中耶若達家守園之婢。
于一日中。
請食守園。
路值如來入城乞食。
黃頭見佛相好具足。
發信敬心。
念言我今奉猷飯食。
或見哀受。
遂往求施。
佛時許之。
當施食時。
即自要願。
願脫婢使。
為王夫人。
其時值王出田遊獵。
天時暑熱。
遙見黃頭所守之園。
藂林郁茂。
馳往奔之。
王馬駿快。
在前而至。
黃頭見王迎接扶下。
引至涼處。
敷衣請坐。
随王所須。
巧稱王心。
王問你是誰家之女。
黃頭實答。
王具問已。
将從始至。
王遣使人呼耶若達。
達至。
王問是卿何親。
達答是婢。
王令索價。
達時答王。
直爾奉王。
乞不取價。
王言。
我今娉為夫人。
不得虛爾。
達時遂索百千兩金。
王即與之。
香湯洗沐。
衣夫人服。
王與同辇。
載之還宮。
王極寵厚。
五百夫人中得為第一。
故今舉之。
此能信人。
言信法者。
先事外道。
今始歸佛。
信于佛法。
故言信法。
何緣得信。
如經中說。
末利夫人。
因獻佛食。
得脫婢使。
為王夫人。
常自思念何緣得爾。
豈不由昔施沙門食。
得此福報。
即問左右。
頗曾見有如是人不。
傍人對曰。
此應是佛。
今在祇園。
末利聞已。
辭王禮觀。
佛為說法。
遂得深信。
因信勸王。
王心未回。
後因十七群童子比丘入城乞食。
食已出城。
水中遊戲。
王與夫人。
升樓遙見。
語夫人。
所事正爾。
何足可尊。
勸我令信。
夫人有愧。
當于是時。
十七群中寂大之者。
在先出水。
觀察向來諠戲太過。
将不生于世人譏嫌。
為此觀時。
見王豈弄。
疾呼同友。
汝等速出。
向來諠戲。
生世不善。
各現自力。
除王不信。
諸人遂即出水着衣。
端坐入定。
發通飛行。
遊王殿上。
夫人先見。
告王令知。
年少能爾。
何況耆宿。
王見信敬。
遂往佛所。
佛為說法。
得正信解。
名為信法。
問曰是中為信大法。
為信小法。
釋言之中。
但雲信法。
不分大小。
不可辄定。
以今初信。
望後作書。
時中不遙。
故雲未久。
自下作書告女之中。
初先籌量。
王及夫人與勝鬘下。
正名作書。
籌量中。
有?有别。
共相謂言是其?也。
謂是告辭。
以言相告。
故曰相謂。
勝鬘下别。
于此别中。
先發言夫人後述言有四。
一道勝鬘是我之女。
彰己谙委。
二聰慧下欲其根性明可開曉。
三若見佛下彰見佛有宜。
四宜時下明須告發。
初中勝鬘樹其所言。
夫人者勝鬘。
是其波斯之女。
适配逾阇為友稱夫人。
夫人是其之美号。
故從彼國說為夫人。
是我女者。
彰谙委明堪入法。
是二句中。
細分有六。
一聰。
二慧。
三者利根。
四通。
五敏。
六者易悟。
前三直歎。
後三重顯。
知事名聰。
解義稱慧。
于此二中。
易可開曉。
名為利根。
通顯前聰。
有人聰不覺無知。
今明勝鬘博練五明聰而廣通。
敏顯前慧。
有人有慧不必明了。
今彰勝鬘有慧不必明了。
今彰勝鬘有慧能明。
故名為敏。
敏猶明也。
言易悟者。
顯前利根。
有人利根憘為專執。
今明勝鬘情性箄盡逢勝必從。
稱曰易悟。
第三句中。
見佛必解。
明能解也。
心得無疑。
明能信也。
第四句中。
宜時遣者。
善時難遇。
故宜及時遣信告也。
因告見佛。
生其善心。
名發道意。
此?相言。
不分大小。
上來王語。
夫人白下。
末利述可。
上來籌量。
下正書告。
句别有三。
一作書歎佛。
略贊如來無量功德者。
一紙之書言為能窮德。
故雲略贊。
言雖約略。
攝德寬廣。
名贊如來無量功德。
如是如理。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故曰如來。
功謂功能。
諸行皆有潤益之功。
此功是其善行家德。
故雲功德。
如清冷等是水之德。
二即遣使持往。
言内人者。
是其閹人。
又雲石女。
女人不産。
名為石女。
如來曾有因緣經中。
波斯匿家。
有五石女。
聽黠巧便。
堪可驅使。
當應是彼。
何故遣此内人為使。
宮閣之使。
非内不通。
是以遣之。
名栴提羅。
出其名諱。
依外國語。
四名相通。
一栴提羅。
此奄人。
奄人猶是中曹人也。
二扇提羅。
此名石女。
三栴陀羅。
此雲魁脍。
四栴荼羅。
此雲名月。
若此正名為栴提羅。
即是奄人。
若當正音。
名扇提羅。
翻譯者謬名栴提羅。
則名石女。
三使人下使至奉書至阿喻阇國入其宮内。
明使至也。
逾阇梵音。
此雲無生。
此國往昔大乘人住。
多解無生。
國從人稱。
故号無生。
下奉其書。
言敬授者。
勝鬘即是栴提大家。
跪而奉書。
名為敬授。
勝鬘得下。
是第三段。
明其勝鬘得書知世有佛請佛說經。
于中有四。
一明勝鬘得書知佛。
二向栴提下。
說偈作請。
三即生念下。
如來赴就。
四勝鬘及下。
睹佛設敬。
前中細分。
乃有四句。
一見書歡喜。
女在他國。
得父母信。
豈不歡喜。
二敬以頂受。
外國之法。
得尊長書。
先以手受。
次置頂上。
顯已受即然後尋讀。
勝鬘如是。
故雲頂受。
三開書看文名讀。
闇詠稱受。
領納曰受。
愠守曰持。
四生異想。
此書論雲改異常信。
故明怖心。
第二段中。
向栴提說。
經家序列。
栴提是其父母之使。
量之說偈。
如對父母。
故對說偈。
何故揭誦。
釋有兩義。
一偈言巧約。
少字之中。
能攝多義。
勝鬘欲以略少之言。
攝佛廣德。
故為偈頌。
二偈言義妙。
諸贊歎者。
多用偈頌。
勝鬘為以微妙之言述贊佛德。
故須偈誦。
下宣偈辭。
于中。
初偈審定書言。
後偈默請。
就初偈中。
我聞佛聲。
領書所告。
向來勝鬘用眼讀書。
不曾可聽。
何故言聞。
釋言。
根葉有相助義。
前王夫人。
作書告女。
以身表口。
勝鬘讀書。
以目代耳。
故曰聞矣。
佛在舍衛。
勝鬘未睹。
何得已言我聞佛聲。
此聞書中道佛名聲。
非聞佛語名聞佛聲。
所未曾有。
述書所贊。
如書所歎。
在世全無。
故言未有。
所言真實者。
審定書言。
前言勝鬘利根易悟。
今此得書。
何故疑惑。
不即領受。
釋言。
事有難信易信。
世事易信。
出世難信。
今書所傳。
世在未有。
故須審定。
又複勝鬘是聰慧人。
凡所得事。
審而詳信。
不同愚人望直專信。
應當修供養。
量息許稱量栴提傳書之恩。
明合供養。
不道如來。
故明本雲是言若真實我當與汝衣。
第二偈中。
半偈測佛慈普明不簡。
已下之半偈。
以理要請。
下情恻上。
名曰仰悟。
佛具衆德。
為世欽重。
故号世尊。
書中歎佛言。
佛慈等故言普為。
道佛普為。
明不簡己。
所為衆生。
在于時中。
為為世間。
非器世也。
言亦應者。
以前世間類己名亦。
慈在如來。
未敢自專。
故言亦應。
上心慈下。
名垂哀愍。
請心決施。
故言必令我得見也。
第三段中。
初之半偈。
乘請赴就。
下之半偈。
放光令見。
即生念時。
牒前起後。
謂前勝鬘仰惟時也。
空中見者。
有請宜赴。
是故須現。
如來示化。
受丈夫形。
宮閣之化。
無宜辄在。
故雲中現。
言普放者。
釋有兩義。
一普身放光。
故名普放。
二光普照。
故雲普放。
淨光明者。
釋有兩義。
一光體無暗。
名之為淨。
二就所照能令衆生雜欲怒癡。
故名為淨。
顯無比者。
以所放光。
顯己身相。
令彼見也。
欲赴勝鬘願求之心。
故須顯之。
第四段中勝鬘眷屬。
标其敬人。
頭面接下。
顯其敬相。
頭面接禮。
是身敬也。
頭是己尊。
足是彼卑。
顯敬殷至。
勝鬘在地。
如來在空。
雲何得接。
此據内心。
運想言耳。
鹹以淨心。
是以敬也。
鹹是皆義。
淨是信義。
明前勝鬘及與眷屬皆于所起淨信意名清淨心。
歎佛實得。
是口敬也。
此言實者兩義。
一稱書名實。
二德依理成。
名出情妄。
故名為實也。
自下第二。
是其正宗。
正宗之中。
章别十五。
始從歎佛。
終至勝鬘師子吼章。
此十五中。
前十四章。
是其自利。
後一利他。
前十四中。
初十三章。
是一乘法。
後一就人明信利益。
前十三中。
初有五章。
是一乘行法。
後之八章。
是一乘理法。
蓋乃經論所說大同。
如涅槃經。
初說慈悲不殺等事。
明其行德。
四淨四倒如來性等。
彰其道理。
如維摩經。
初說慰喻調伏等事。
是明其行。
不二門品。
複彰道理。
如地持論。
初自利利他。
還明其行。
後真實義品。
複說道理。
良以菩薩行依理成。
故說行後。
多皆明理。
理者所謂非有無。
如實法性雲何依乎。
菩薩是法非有非無。
見非有故。
不著有邊。
見非無故。
不住無邊。
不著有邊。
即非垢行。
不住無邊。
行非淨行。
故經說言。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又複菩薩不著有故。
不同凡夫。
則非凡行。
不住無故。
不同二乘。
則非聖行。
故經說言。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此等皆由證理故爾。
故辨行後。
多皆說理。
就前五章明行之中。
初四是其一乘之因。
後一是一乘之果。
就前四中。
初之一章。
明菩提起行根本。
後之三章。
明菩提行。
行中十受持戒雖過三願攝受造行善法。
善中三願。
是世間行。
攝受出世。
就一乘行德之中。
有此五章。
就初章中。
四句釋之。
一釋章名。
此章名為歎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
如來功德。
證理以成。
是故名為第一義功德。
德絕情妄。
稱曰真實。
勝鬘于此以言歎美。
故名歎德。
二顯來意。
此章歎佛完顯發心。
雲何顯發。
凡是世人情所憎惡。
發言毀呰。
内心願求。
與言美歎。
今此勝鬘。
内求佛德。
是故贊歎。
舉歎為顯内心願也。
何故明願。
願是行本。
故須明之。
三解次第。
何故先明歎佛功德。
釋有兩義。
一乘前便。
故先明之。
雲何乘前。
勝鬘前請如來赴就。
因見即歎。
故先明之。
二生後之便。
菩提之心。
為諸行本。
能生後行。
是以先論四分文釋。
此章有二。
一歎佛德明所願求。
二哀愍下彰其發心。
乘前所見。
故先歎佛。
文有五偈。
初四别歎。
後一結歎。
如來廣德非不彰故先别歎。
非别能盡故後結之。
前别歎中。
初有兩偈。
歎其法身。
次有一偈。
歎其解脫。
後之一偈。
歎其波若。
三事之義。
如涅槃章。
其廣分别。
此應論之。
三中何故先歎法身。
乘前所見。
故先歎之。
尋身有本。
所謂解脫。
解脫有本。
所謂波若。
如生死中在報依業。
業依煩惱。
前法身中。
應先廣釋。
三佛之義。
廣如别章。
然後釋文。
文中初偈歎其應身。
後偈歎真。
乘前所見。
故先歎應。
尋應有本。
故後歎真。
前歎應中。
偈有四句。
初三正歎。
後一結敬。
前三句中。
妙色正歎。
泛解妙色。
有其二種。
一者精妙。
來相好精勝過世。
二者圓妙。
法界色像。
無不悉現。
猶如淨色摩尼寶珠衆像悉現。
故稱為妙。
今此所論。
是精妙色。
次有兩句。
寄對顯勝。
無等無比。
過世色相。
他不能齊。
故曰無等。
他不能似。
故無比。
言不思者。
過世心想。
世情弗測。
故曰不思。
言不議者。
過世言相。
言不能宣。
稱曰不議。
問曰。
應身與情相應。
雲何說言不思議乎。
釋言。
粗應凡亦能見。
精妙之應。
十地乃睹。
非世能知。
是故說為不思議也。
是故今敬禮。
總以結敬。
佛德如是。
故今禮也。
就歎真中。
偈有四句。
初三正歎。
後一結敬。
就正歎中。
初有兩句。
歎佛報身。
報中無出功德智慧。
色無盡者。
是其功德。
無盡之言。
泛釋有二。
一常無盡。
真身常住。
無有遷易。
二廣無盡。
諸根相好。
皆遍法界。
問曰。
若眼遍充法界。
餘根相何處安置。
釋言。
真身是法門身。
不得如彼世間色像差别求之。
是義雲何。
若入眼門。
眼遍法界。
諸根相好。
及佛國土。
悉眼中現。
若入耳門。
耳遍法界。
餘根餘相。
及佛國土。
皆耳中現。
如是諸根諸相。
及佛國土。
一一皆爾。
由如大海一相皆遍。
亦如虛空無為不動無礙寂靜一切皆遍。
此亦如是。
同體周遍故。
不可窮極。
故曰無盡。
今此所論。
是常無盡。
與後文中常住義同。
有人說言。
真身無色。
是不所不應。
如經中說。
菩薩廣植相好之因。
如何無果。
複如地論宣說如來相好莊嚴為實報。
何為不信。
又複如彼大涅槃雲。
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小泥洹言。
妙色堪然常安穩。
不随時節劫遷。
大聖曠劫行慈悲。
故得金剛不壞身。
此文之中。
說色無盡。
當知皆是顯真之謂。
不得言真身無色人家。
所以說真無色。
懼色是礙。
若爾何不懼心是緣說佛無心。
佛無緣心。
而有無緣不動之心。
佛無緣不動之心。
佛無礙色。
何為不有無彰礙色。
問曰。
無礙雲何名色。
若爾佛心亦無攀緣。
雲何名心。
彼雖無緣。
而有所知。
故得名心。
佛雖無礙。
而有法界。
諸根相好。
何為非色。
智慧亦然。
是智慧身。
慧同前色常住無盡。
故曰亦然。
一切法常。
是法性身。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
顯成今德。
名一切法。
皆即真心。
不離不斷不脫不異。
故曰常住。
常住猶前無盡義也。
此三句中。
初雲無盡。
後言常住。
蓋绮互耳。
齊類皆得。
是故結敬。
前言敬禮。
此雲皈依。
文绮互耳。
歎解脫中。
偈有四句。
前三正歎。
後一結敬。
就正歎中。
降伏心過及與身四種。
明其所離。
謂離十惡。
降伏心過。
即是遠離意三邪也。
及與身者。
離身三惡。
偈文迮故。
略不雲三。
及四種者。
離口四過。
亦以偈迮。
略不說口。
離前詠後。
是以言及。
問。
解脫有過皆舍。
何故此中偏言離業耶。
答。
分相慧除煩惱。
解脫免業。
法身離苦。
故今解脫。
偏雲離業。
已到難伏地。
彰其所得無上涅槃。
是難伏地。
佛已到之。
是故結敬。
禮法王者。
佛具諸法。
于法自在。
故曰法王。
解脫王義。
故此論之。
歎波若中。
偈有四句。
前三正歎。
後一結敬。
前正歎中。
歎三種智。
一一切智。
能知一切世谛諸法。
二無礙智。
于世谛法。
知之自在。
三清淨智。
證第一義。
此三廣釋。
如地持論。
知一切爾炎。
是一切智。
爾炎相語。
此雲智母。
又亦名為智境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