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義記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釋 慧遠 撰
聖教萬差。
要唯有二。
謂聲聞藏。
及菩薩藏。
教聲聞法。
名聲聞藏。
教菩薩法。
名菩薩藏。
聲聞藏中。
所教有二。
一聲聞聲聞。
二緣覺聲聞。
聲聞聲聞者。
是人本來求聲聞道。
常樂觀察四真谛法。
成聲聞性。
于最後身。
值佛為說四真谛法。
而得悟道。
是人本來有聲聞種性。
今複聞聲而得悟道。
是故說為聲聞聲聞。
如經中說。
為求聲聞者說四真谛法。
提斯為言。
緣覺聲聞者。
是人本來求緣覺道。
常樂觀察十二緣法。
成覺性。
于最後身。
值佛為說十二緣法。
而得悟道。
是人本有緣覺種性。
于最後身。
聞聲悟道。
是故說為緣覺聲聞。
如經中說。
為求辟支佛者。
說十二緣法。
就此為論。
聲聞聲聞根性是鈍。
緣覺聲聞根性稍利。
利鈍雖殊。
同斯小果。
藉教處等。
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
此二之中。
各複有二。
一種性聲聞。
亦名決定。
二退菩提心聲聞。
言種性者。
是人本來專習小法。
成就小性。
如來出世。
現欲小法。
佛依根欲。
為說小法。
證得小果。
從本立稱。
名種性聲聞。
是人現在決定住小。
不能入大。
是故亦名決定聲聞。
退菩提心聲聞者。
是人過去曾習大法。
流轉生死。
忘失本心。
志求小果。
值佛出世。
現欲小法。
佛依根欲。
為說小法。
證得小果。
是人過去有菩提心。
今退住小。
名退菩提心聲聞。
種性聲聞。
于佛一化。
始終住小。
不能入大。
退菩提心聲聞。
始小終大。
去住雖殊。
以其當時受小處一。
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也。
菩薩藏中。
所教亦二。
一是漸悟。
二是頓悟。
言漸入者。
即向退菩提心聲聞。
始時住小。
終能入大。
大從小乘。
謂之為漸。
故經說言。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入是法中。
此是漸也。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
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即能入大。
大不由小。
謂之為頓。
故經說言。
或有衆生。
世世以來。
常受我化。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此是頓悟。
漸入菩薩。
藉淺階遠。
頓悟菩薩。
一越解大。
頓漸雖殊。
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故。
對斯二人而說。
為菩薩藏。
聖教雖衆。
要不出此。
故龍樹雲。
佛滅度後。
迦葉阿難。
于王舍城。
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文殊阿難。
于鐵圍山。
集摩诃衍經。
為菩薩藏。
地持亦雲。
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
說修多羅。
結集經者。
集為二藏。
說聲聞行。
為聲聞藏。
說菩薩行。
為菩薩藏。
地持複雲。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涅槃亦雲。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菩薩所持。
餘十一部二乘所持。
菩薩所持猶菩薩藏。
二乘所持猶聲聞藏。
故知聖教無出此二。
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
名雖變改。
其義不殊。
今此經者。
二藏之中。
菩薩藏收。
為根熟人。
頓教法輪。
已知所在。
次釋其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者。
蓋乃标部别之名。
衆經所以首題其名。
欲示所明之法。
此經所明。
章别十五。
始從欲佛。
終至勝鬘師子吼章。
章雖十五。
要分為二。
前十四章是自利行。
後一利佗。
今言勝鬘師子吼者。
是第十五利佗行也。
一乘方便及以方廣。
是前十四自利行也。
何故不次。
前後一章标人顯德。
标人在初。
題接中便。
故先舉之。
言勝鬘者。
外國名為屍利摩羅。
屍利此翻名之為勝。
亦名為首。
亦名為德。
摩羅名鬘。
鬘是華鬘。
華鬘中上。
故号勝鬘。
此人何故名曰勝鬘。
據相以求。
一切世人。
多依世事。
以名其子。
勝鬘父母。
借彼世間殊勝之鬘。
以名其人。
故号勝鬘。
賢聖之名。
雖依世事立。
冥與德合。
如彼純陀父母所立名解妙義。
亦如維摩父母立字名無垢稱。
如須菩提父母所立名曰空生。
皆與德合。
此亦如是。
良以勝鬘肉備德慧而自莊飾。
如世華鬘。
故号為鬘。
德慧為鬘。
殊過世好。
是以言勝。
師子吼者。
借喻名德。
如世師子哮吼之時。
有所摧伏。
勝鬘外化能降惡人。
是故就喻名師子吼。
又複勝鬘。
宜說此經決定不怯。
如師子吼。
是故就喻名師子吼矣。
下一乘等相别如何。
就前自行十四章中。
初十三章是一乘體。
真子一章明信順益。
此但舉前十三章。
後一不論。
言一乘者。
即是第五一乘章也。
大方便者。
是前四章。
大方廣者。
是後八章。
良以一乘是此經中所明之字。
故先标之。
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
故名為乘。
随化多乘。
據實不殊。
是以言一。
經中說一。
泛有四義。
一簡别名一。
二破别立一。
三會别名一。
四無别名一。
言簡别者。
如來于彼三藏教中。
權說三乘。
求聲聞者為說四谛。
求緣覺者為說因緣。
求大乘者為說六度。
宣說菩薩三阿僧祗修習有漏。
雲波羅蜜。
于最後身。
斷結成佛。
為簡别三。
是故言一。
言破别者。
佛為化人權說三乘。
衆生聞之。
執為定實。
佛為破之。
是故言一。
故經說言。
唯此一實。
餘二非真。
其猶化城。
非真息處。
言會别者。
如下文說。
于一乘中。
開雲諸集。
會之歸本。
是以言一。
言無别者。
就實論實。
由來無别。
是故言一。
今此所論。
會别名一。
以于實中因無異趣果無别德。
故雲一耳。
大方便者。
是乘因行之修善巧。
故号方便。
方便不同。
泛有四種。
一進趣方便。
如見道前七方便等。
二權巧方便。
如二智中方便智等。
實無三乘。
權巧為之。
三施造方便。
凡所造作善巧施為。
故号方便。
如地持中所說十二巧方便等。
四集成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
故曰方便。
故地論雲。
此法善巧成名為方便。
今此所論。
是其第三施造方便。
又前四章漸增向果。
亦得說為進卻方便。
方便中極。
是故雲大。
言方廣者。
是一乘理。
理正名方。
苞含曰廣。
此等所诠。
經是能诠。
外國正音名修多羅。
此翻名綖。
聖人言教。
能貫諸法。
如綖貫華。
是故就喻名之為綖。
何不名綖乃名經乎。
綖能貫華。
經能持理。
其用相似。
故号為經。
名依俗訓。
經者常也。
教之一法。
經曆古今。
恒有日常。
此經始終。
文别有三。
謂序正流通。
初至歎佛實功德來。
是其由序。
二從如來妙色身下。
是其正宗。
三放勝光下。
是其流通。
化必有由。
放光明序。
由序既興。
宜顯所明之法。
故次正宗。
聖者為化。
兼益末代。
故次第三明其流通。
就前序中。
義要分二。
一證信序。
二發起序。
辨此二序。
略有五門。
一釋序名。
并解立意。
二明兩序名之差别。
并顯得失。
三明二序名之通局。
四定二序文之前卻。
五随文解釋。
就初門中。
先解序名。
後解立意。
言發起者。
佛将說經。
先記時處。
神力集衆。
起發所說。
名為發起。
以此發起與說為由。
名發起序。
證信序者。
阿難禀承如來所說。
欲傳末代。
先對衆生。
雲如是法我從佛聞。
證成可信。
名為證信。
用此證信與經為由。
名證信序。
名義如是。
次顯立意。
何故有二。
以經二故。
住唯是一。
何曾有二。
經體雖一。
随時就人。
故得分二。
一如來所說。
二阿難所傳。
如來所說。
益在當時。
阿難所傳。
傳在末代。
對斯二經。
故立兩序。
對佛所說。
立發起序。
對阿難所傳。
立證信序。
故有兩序。
第二門中。
先彰名證信序及發起序。
二随人别。
名如來序及阿難序。
發起序者。
名如來序。
證信序者。
名阿難序。
三就時以分。
明現在序及未來序。
如來序者。
名現在序。
阿難序者。
名未來序。
四對經以别。
名經前序及經後序。
名佛所說以之為經。
對此經故。
彰别前後。
如來序者是其經前。
阿難序者說為經後。
阿難序者更有一稱。
名遺教序。
以佛遺言教置此序。
故名遺教。
名别如此。
得失雲何。
此四對中。
證信發起名義無失。
第二對中。
阿難序者。
名義無過。
如來序者。
義有不定。
如此經中。
有佛教主王及夫人栴提勝鬘。
共為起發。
諸經發起。
多不獨佛。
若言如來。
則阙餘人發起之義。
以如來序名有所阙。
廢而不存。
阿難序者不立。
第三對中。
現在無失。
未來有過。
是義雲何。
若佛現說名現序者。
阿難傳時。
亦是現在。
何不名現。
若便對佛現在說經名阿難序。
為未來者亦對阿難現傳名如來序。
以局過去為序之時。
各是現在。
不可偏名。
一為未來。
未來不立。
對未之現。
理亦宜廢。
随義且分。
亦得無傷。
第四對中。
經前無過。
經後有失。
若言經前。
可得為序。
既言經後。
雲何稱序。
若如來序者是佛說前。
阿難序者亦是阿難所傳。
經前經後之言。
有過須廢。
經前之對。
理亦不立。
今以諸名斯皆有過。
故存證信發起之稱。
第三門中。
言通局者。
通則二序。
俱名證信。
齊号發起。
立序之意。
同為生信。
是故二序。
通名證信。
同為起發。
故二序通名發起。
兩義既齊。
何故發起偏屬如來。
證信序者獨在阿難。
為别二序隐顯别稱等為别序。
何不名彼阿難序者以為發起。
如來序者為證信乎。
釋言阿難位卑難信。
懼人輕謗。
立序之意。
專為生信。
故今釋者。
望真本意。
說阿難序以為證信。
佛德尊高。
人皆重信。
不懼輕。
立序之意。
直為發起。
故存義名為發起。
第四門中。
先序異說。
次辨過非。
後顯正義。
說如何昔來相傳經後序中有五句。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
有人以佛更為一句。
通前說六。
異說如此。
次辨過非。
先以理徴。
後以文證。
如是我聞。
此之二句。
經後可爾。
一時佛等。
若在經後。
經前無佛。
誰之說經。
無時無處。
說何所記。
經前無衆。
說何所被。
賴藉此等。
起發所說。
雲何經後。
人複救言。
事實經前。
但是阿難後時引來證成可信。
故訓經後。
若爾何獨立句六句正說已前。
本但有事。
所有言說。
以後引來。
如涅槃經。
亦已前當時但可有事。
皆是阿難後時引來。
然彼所現六種相等。
難後引來得判經前。
時處佛等。
何為不爾。
以此驗求。
五六之言。
定判經後。
實非道理。
驗事如此。
言文證者。
如法華論釋法華經。
佛住王舍耆阇。
所以在此顯法勝故。
又地論言。
此法勝故。
在于初時及勝處說。
又涅槃中。
宣說如來二月涅槃及十五日。
悉有所表。
又彼宣說??屍涅槃霍樹涅槃。
亦有所表。
佛将說經。
先托時處。
顯法發起。
然後說經。
何為經後。
辨過如此。
顯正義。
如是我聞。
定屬證信。
一時已下。
正說以前。
義有兩兼。
若取當時起說之義。
判屬發起。
阿難引來證成可信。
判屬證信。
不得偏取。
第五門中。
先解如是我聞之言。
三句分别。
一明如是我聞有之所由。
二明立意。
三解釋其文。
如是我聞之言有所由者。
諸經之首。
何緣悉有如是我聞。
由佛教置。
佛何因教。
阿難請故。
阿難何緣為此啟請。
阿尼樓?教其請故。
阿尼樓?何因故教。
由見阿難心憂惱故。
阿難比丘何故憂惱。
由見如來般涅槃故。
如阿含說。
佛将滅度。
阿難悲惱。
莫能自勝。
阿尼樓馱開覺阿難。
汝傳法人。
何不請佛未來世事。
徒悲何益。
阿難答曰。
我今迷悶。
知何所問。
阿尼樓馱。
遂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
二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問惡性比丘雲何共居。
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阿難被教。
心少惺悟。
授教請。
譽之。
何為師者。
當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若我住世無異于此。
木叉是戒。
比丘所學。
故說為師。
依何住者。
當依四念。
何謂四念。
謂觀内身遊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憂。
如是觀外身内外身受心法等亦如是。
此是所依。
故經說言。
若依四念。
名自境界。
不為魔縛。
若住五欲。
名他境界。
為魔所縛。
惡性比丘雲何共居者。
梵檀治之。
言梵檀者。
嘿不共語。
若心調伏。
為說離有無經。
一切經首置何字者。
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藂林等。
由佛教置。
故有此言。
第二門中。
言立意者。
雖知此言是佛教置。
佛本何意教置此言。
為生物信。
雲何生信。
言如是者。
阿難顯已信順以語。
令他衆生同己生信。
言我聞者。
阿難彰己從佛所聞。
非自制造。
以成可信之。
是何義而為生乎。
釋言。
信者入法初門。
攝法上首。
凡入佛法。
要先起信。
是故經中說信如手。
如人有手。
至珍寶所。
随意采取。
若當無手空所獲。
信有是義。
故為生之。
第三門中。
先解如是。
後釋我聞。
解如是中。
先就人定。
後正解釋。
定之雲何。
昔來相傳就阿難解。
阿難自言。
己之所傳。
如佛所說。
故名為如。
簡去相似行言是。
究尋此言。
乃是就佛。
非就阿難。
何故得知。
準大智論。
言如是者。
信順之辭。
阿難彰己信佛語道佛所說。
以為如是。
又溫室經初阿難自雲。
吾從佛聞于如是。
故名佛說以為如是。
但方言不同。
依外國語。
先舉所聞。
後舉如是。
故知名彼如來所說以為如是。
定之亦爾。
解釋雲何。
言如是者。
解有兩義。
一約法解。
二約人解。
言法者。
阿難道佛所說之言。
如于諸法。
故名為如。
說理如理。
說事如事。
說因如因。
說果如果。
如是一切如法之言。
是當道理。
故曰如是。
良以。
乖法名為非。
故如法之言。
得稱為是。
言約人者。
阿難道今釋迦所說如于過去一切佛說。
故名為如。
如諸佛說。
是當道理。
故名如是。
乖佛所說。
則名非故。
如佛所說。
得稱為是。
此之兩釋。
共成一義。
言我聞者。
阿難對彼未來衆生。
陳己餐說。
故言我聞。
聞實是耳。
何故稱我。
諸根之别。
皆我用具。
足故就主說言我聞。
法中元無人。
何處有主。
而言就主宣說我聞。
釋言。
法中雖無定主。
非無假者。
绾禦之義。
亦得稱我。
故涅槃雲。
譬如四兵合以為軍。
雖無定主。
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
此亦同然。
阿難既是得理聖人。
有何所以。
同凡說我。
釋言。
阿難雖複說我。
不同凡夫。
雲何不同。
說我有三。
一者凡夫。
見使未亡。
見心說我。
二諸學人。
見使雖除。
慢使猶在。
慢心說我。
三無學人。
見慢已除。
值世流布。
宣說言我。
今阿難結集法時。
身居無學。
見慢已除。
随世流布。
宣說我聞。
故不同凡。
無我是勝真谛所收。
有我不如世谛所攝。
何不從勝宣說無我。
從劣說我。
化我衆生。
法須如是。
若不須說我。
何由可得标别故。
此令人識知。
故須說我。
乃至諸佛化我衆生。
例皆同爾。
一時已下。
義雖兩兼。
今且對前一向證信。
自下偏就發起以釋。
于中處二。
人别有五。
文别有三。
言處二者。
一異處赴化序。
在舍衛玄起彼化。
二當處赴化序。
佛往逾阇欲為說經。
諸經之中。
多有此例。
言人五者。
謂佛化主。
王及夫人。
栴提勝鬘。
五人影向。
共為發起。
文别三者。
一明佛化主。
二王與夫人。
是生信時。
釋此一時。
略有三句。
一序異說。
二辨其非。
三顯正義。
異說如何。
昔來相傳。
佛說時阿難聞時無先後。
簡去傳聞之謬。
成上我聞。
故雲一時。
異說如此。
次辨其非。
先以事驗。
後以文證。
如何如經中說。
阿難是佛得道夜生。
彼小乘中。
佛成道已。
過六七日。
即便說經。
若依大乘。
過二七日。
佛便說經。
阿難爾時由在懷抱。
身不預會。
如來成道二十年後。
方始出家。
三十年後。
方為侍者。
自斯已前。
所說諸經。
多不親聞。
雖不親聞。
而所集經。
并雲一時。
驗之定非簡傳之辭。
又小乘中。
不得說言阿難是權。
明知非是聽說一時。
雲何得知阿難是佛得道夜生。
為诠此義。
須知阿難字立因緣。
阿難陀者。
是外國語。
此名歡喜。
喜有三義。
一以本因。
佛于往昔。
見過去佛。
号釋迦文。
侍者弟子。
名曰阿難。
國土眷屬。
與今無異。
因即發願。
願我當來成如今佛。
以斯本願。
侍者弟子。
今字阿難。
二以現緣。
阿難端正。
見者同喜。
改号歡喜。
三父母立字。
父母何緣以字歡喜。
喜時生故。
何者喜時。
佛得道時。
如來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既出家已。
五年習定。
六年自餓。
父王遣人。
恒往瞻伺。
知極羸惙。
常恐不全。
菩薩後時。
知餓非常。
受食乳糜。
欲取正覺。
魔作是念。
若佛成道。
空我境界。
聞道未成。
當敗其志。
造率官屬十八億萬。
來娆菩薩。
菩薩爾時入慈意定。
令魔眷屬颠倒堕落。
魔既被降。
便作是念。
菩薩力大。
非我能勝。
當惱其父。
遂即往詣淨梵宮上。
唱如是言。
悉達太子昨夜死矣。
王聞是語。
從床而堕。
猶若魚王熱沙所爍。
良久乃蘇。
念子在家當為輪王。
何期出家。
空無所獲。
未久之間。
菩提樹神。
以佛道成。
遂持天華。
慶賀父王淨飯宮上。
唱如是言。
地天太子昨夜成道。
明星出時。
降魔兵衆。
得成佛道。
故以天華。
用相慶賀。
王聞生疑。
向者有天。
言我子死。
今複有天。
雲子成道。
何者可信。
菩提樹神曰。
我言可信。
向者是魔。
故相惱其。
王聞大喜。
念子在家當為輪王。
今日出家。
為法輪王。
彼此無失。
前聞子死。
念忽聞洛。
一重大喜。
複聞道成。
兩重大喜。
未久之間。
王弟斛飯。
夜生阿難。
晨抱詣王。
弟于昨夜生一男。
王即報言。
我子成道。
汝複生男。
衆慶集。
與字歡喜。
以此推驗。
阿難定是得道夜生。
何由得言聽說一時。
事驗如此。
文證如何。
依轉法輪經。
阿難比丘結集法時。
在前結集轉法輪經。
口自稱雲。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遊
要唯有二。
謂聲聞藏。
及菩薩藏。
教聲聞法。
名聲聞藏。
教菩薩法。
名菩薩藏。
聲聞藏中。
所教有二。
一聲聞聲聞。
二緣覺聲聞。
聲聞聲聞者。
是人本來求聲聞道。
常樂觀察四真谛法。
成聲聞性。
于最後身。
值佛為說四真谛法。
而得悟道。
是人本來有聲聞種性。
今複聞聲而得悟道。
是故說為聲聞聲聞。
如經中說。
為求聲聞者說四真谛法。
提斯為言。
緣覺聲聞者。
是人本來求緣覺道。
常樂觀察十二緣法。
成覺性。
于最後身。
值佛為說十二緣法。
而得悟道。
是人本有緣覺種性。
于最後身。
聞聲悟道。
是故說為緣覺聲聞。
如經中說。
為求辟支佛者。
說十二緣法。
就此為論。
聲聞聲聞根性是鈍。
緣覺聲聞根性稍利。
利鈍雖殊。
同斯小果。
藉教處等。
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
此二之中。
各複有二。
一種性聲聞。
亦名決定。
二退菩提心聲聞。
言種性者。
是人本來專習小法。
成就小性。
如來出世。
現欲小法。
佛依根欲。
為說小法。
證得小果。
從本立稱。
名種性聲聞。
是人現在決定住小。
不能入大。
是故亦名決定聲聞。
退菩提心聲聞者。
是人過去曾習大法。
流轉生死。
忘失本心。
志求小果。
值佛出世。
現欲小法。
佛依根欲。
為說小法。
證得小果。
是人過去有菩提心。
今退住小。
名退菩提心聲聞。
種性聲聞。
于佛一化。
始終住小。
不能入大。
退菩提心聲聞。
始小終大。
去住雖殊。
以其當時受小處一。
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也。
菩薩藏中。
所教亦二。
一是漸悟。
二是頓悟。
言漸入者。
即向退菩提心聲聞。
始時住小。
終能入大。
大從小乘。
謂之為漸。
故經說言。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入是法中。
此是漸也。
言頓悟者。
有諸衆生。
久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始見佛即能入大。
大不由小。
謂之為頓。
故經說言。
或有衆生。
世世以來。
常受我化。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此是頓悟。
漸入菩薩。
藉淺階遠。
頓悟菩薩。
一越解大。
頓漸雖殊。
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故。
對斯二人而說。
為菩薩藏。
聖教雖衆。
要不出此。
故龍樹雲。
佛滅度後。
迦葉阿難。
于王舍城。
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文殊阿難。
于鐵圍山。
集摩诃衍經。
為菩薩藏。
地持亦雲。
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
說修多羅。
結集經者。
集為二藏。
說聲聞行。
為聲聞藏。
說菩薩行。
為菩薩藏。
地持複雲。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涅槃亦雲。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菩薩所持。
餘十一部二乘所持。
菩薩所持猶菩薩藏。
二乘所持猶聲聞藏。
故知聖教無出此二。
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
名雖變改。
其義不殊。
今此經者。
二藏之中。
菩薩藏收。
為根熟人。
頓教法輪。
已知所在。
次釋其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者。
蓋乃标部别之名。
衆經所以首題其名。
欲示所明之法。
此經所明。
章别十五。
始從欲佛。
終至勝鬘師子吼章。
章雖十五。
要分為二。
前十四章是自利行。
後一利佗。
今言勝鬘師子吼者。
是第十五利佗行也。
一乘方便及以方廣。
是前十四自利行也。
何故不次。
前後一章标人顯德。
标人在初。
題接中便。
故先舉之。
言勝鬘者。
外國名為屍利摩羅。
屍利此翻名之為勝。
亦名為首。
亦名為德。
摩羅名鬘。
鬘是華鬘。
華鬘中上。
故号勝鬘。
此人何故名曰勝鬘。
據相以求。
一切世人。
多依世事。
以名其子。
勝鬘父母。
借彼世間殊勝之鬘。
以名其人。
故号勝鬘。
賢聖之名。
雖依世事立。
冥與德合。
如彼純陀父母所立名解妙義。
亦如維摩父母立字名無垢稱。
如須菩提父母所立名曰空生。
皆與德合。
此亦如是。
良以勝鬘肉備德慧而自莊飾。
如世華鬘。
故号為鬘。
德慧為鬘。
殊過世好。
是以言勝。
師子吼者。
借喻名德。
如世師子哮吼之時。
有所摧伏。
勝鬘外化能降惡人。
是故就喻名師子吼。
又複勝鬘。
宜說此經決定不怯。
如師子吼。
是故就喻名師子吼矣。
下一乘等相别如何。
就前自行十四章中。
初十三章是一乘體。
真子一章明信順益。
此但舉前十三章。
後一不論。
言一乘者。
即是第五一乘章也。
大方便者。
是前四章。
大方廣者。
是後八章。
良以一乘是此經中所明之字。
故先标之。
乘是行用。
行能運通。
故名為乘。
随化多乘。
據實不殊。
是以言一。
經中說一。
泛有四義。
一簡别名一。
二破别立一。
三會别名一。
四無别名一。
言簡别者。
如來于彼三藏教中。
權說三乘。
求聲聞者為說四谛。
求緣覺者為說因緣。
求大乘者為說六度。
宣說菩薩三阿僧祗修習有漏。
雲波羅蜜。
于最後身。
斷結成佛。
為簡别三。
是故言一。
言破别者。
佛為化人權說三乘。
衆生聞之。
執為定實。
佛為破之。
是故言一。
故經說言。
唯此一實。
餘二非真。
其猶化城。
非真息處。
言會别者。
如下文說。
于一乘中。
開雲諸集。
會之歸本。
是以言一。
言無别者。
就實論實。
由來無别。
是故言一。
今此所論。
會别名一。
以于實中因無異趣果無别德。
故雲一耳。
大方便者。
是乘因行之修善巧。
故号方便。
方便不同。
泛有四種。
一進趣方便。
如見道前七方便等。
二權巧方便。
如二智中方便智等。
實無三乘。
權巧為之。
三施造方便。
凡所造作善巧施為。
故号方便。
如地持中所說十二巧方便等。
四集成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
故曰方便。
故地論雲。
此法善巧成名為方便。
今此所論。
是其第三施造方便。
又前四章漸增向果。
亦得說為進卻方便。
方便中極。
是故雲大。
言方廣者。
是一乘理。
理正名方。
苞含曰廣。
此等所诠。
經是能诠。
外國正音名修多羅。
此翻名綖。
聖人言教。
能貫諸法。
如綖貫華。
是故就喻名之為綖。
何不名綖乃名經乎。
綖能貫華。
經能持理。
其用相似。
故号為經。
名依俗訓。
經者常也。
教之一法。
經曆古今。
恒有日常。
此經始終。
文别有三。
謂序正流通。
初至歎佛實功德來。
是其由序。
二從如來妙色身下。
是其正宗。
三放勝光下。
是其流通。
化必有由。
放光明序。
由序既興。
宜顯所明之法。
故次正宗。
聖者為化。
兼益末代。
故次第三明其流通。
就前序中。
義要分二。
一證信序。
二發起序。
辨此二序。
略有五門。
一釋序名。
并解立意。
二明兩序名之差别。
并顯得失。
三明二序名之通局。
四定二序文之前卻。
五随文解釋。
就初門中。
先解序名。
後解立意。
言發起者。
佛将說經。
先記時處。
神力集衆。
起發所說。
名為發起。
以此發起與說為由。
名發起序。
證信序者。
阿難禀承如來所說。
欲傳末代。
先對衆生。
雲如是法我從佛聞。
證成可信。
名為證信。
用此證信與經為由。
名證信序。
名義如是。
次顯立意。
何故有二。
以經二故。
住唯是一。
何曾有二。
經體雖一。
随時就人。
故得分二。
一如來所說。
二阿難所傳。
如來所說。
益在當時。
阿難所傳。
傳在末代。
對斯二經。
故立兩序。
對佛所說。
立發起序。
對阿難所傳。
立證信序。
故有兩序。
第二門中。
先彰名證信序及發起序。
二随人别。
名如來序及阿難序。
發起序者。
名如來序。
證信序者。
名阿難序。
三就時以分。
明現在序及未來序。
如來序者。
名現在序。
阿難序者。
名未來序。
四對經以别。
名經前序及經後序。
名佛所說以之為經。
對此經故。
彰别前後。
如來序者是其經前。
阿難序者說為經後。
阿難序者更有一稱。
名遺教序。
以佛遺言教置此序。
故名遺教。
名别如此。
得失雲何。
此四對中。
證信發起名義無失。
第二對中。
阿難序者。
名義無過。
如來序者。
義有不定。
如此經中。
有佛教主王及夫人栴提勝鬘。
共為起發。
諸經發起。
多不獨佛。
若言如來。
則阙餘人發起之義。
以如來序名有所阙。
廢而不存。
阿難序者不立。
第三對中。
現在無失。
未來有過。
是義雲何。
若佛現說名現序者。
阿難傳時。
亦是現在。
何不名現。
若便對佛現在說經名阿難序。
為未來者亦對阿難現傳名如來序。
以局過去為序之時。
各是現在。
不可偏名。
一為未來。
未來不立。
對未之現。
理亦宜廢。
随義且分。
亦得無傷。
第四對中。
經前無過。
經後有失。
若言經前。
可得為序。
既言經後。
雲何稱序。
若如來序者是佛說前。
阿難序者亦是阿難所傳。
經前經後之言。
有過須廢。
經前之對。
理亦不立。
今以諸名斯皆有過。
故存證信發起之稱。
第三門中。
言通局者。
通則二序。
俱名證信。
齊号發起。
立序之意。
同為生信。
是故二序。
通名證信。
同為起發。
故二序通名發起。
兩義既齊。
何故發起偏屬如來。
證信序者獨在阿難。
為别二序隐顯别稱等為别序。
何不名彼阿難序者以為發起。
如來序者為證信乎。
釋言阿難位卑難信。
懼人輕謗。
立序之意。
專為生信。
故今釋者。
望真本意。
說阿難序以為證信。
佛德尊高。
人皆重信。
不懼輕。
立序之意。
直為發起。
故存義名為發起。
第四門中。
先序異說。
次辨過非。
後顯正義。
說如何昔來相傳經後序中有五句。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
有人以佛更為一句。
通前說六。
異說如此。
次辨過非。
先以理徴。
後以文證。
如是我聞。
此之二句。
經後可爾。
一時佛等。
若在經後。
經前無佛。
誰之說經。
無時無處。
說何所記。
經前無衆。
說何所被。
賴藉此等。
起發所說。
雲何經後。
人複救言。
事實經前。
但是阿難後時引來證成可信。
故訓經後。
若爾何獨立句六句正說已前。
本但有事。
所有言說。
以後引來。
如涅槃經。
亦已前當時但可有事。
皆是阿難後時引來。
然彼所現六種相等。
難後引來得判經前。
時處佛等。
何為不爾。
以此驗求。
五六之言。
定判經後。
實非道理。
驗事如此。
言文證者。
如法華論釋法華經。
佛住王舍耆阇。
所以在此顯法勝故。
又地論言。
此法勝故。
在于初時及勝處說。
又涅槃中。
宣說如來二月涅槃及十五日。
悉有所表。
又彼宣說??屍涅槃霍樹涅槃。
亦有所表。
佛将說經。
先托時處。
顯法發起。
然後說經。
何為經後。
辨過如此。
顯正義。
如是我聞。
定屬證信。
一時已下。
正說以前。
義有兩兼。
若取當時起說之義。
判屬發起。
阿難引來證成可信。
判屬證信。
不得偏取。
第五門中。
先解如是我聞之言。
三句分别。
一明如是我聞有之所由。
二明立意。
三解釋其文。
如是我聞之言有所由者。
諸經之首。
何緣悉有如是我聞。
由佛教置。
佛何因教。
阿難請故。
阿難何緣為此啟請。
阿尼樓?教其請故。
阿尼樓?何因故教。
由見阿難心憂惱故。
阿難比丘何故憂惱。
由見如來般涅槃故。
如阿含說。
佛将滅度。
阿難悲惱。
莫能自勝。
阿尼樓馱開覺阿難。
汝傳法人。
何不請佛未來世事。
徒悲何益。
阿難答曰。
我今迷悶。
知何所問。
阿尼樓馱。
遂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
二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問惡性比丘雲何共居。
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阿難被教。
心少惺悟。
授教請。
譽之。
何為師者。
當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若我住世無異于此。
木叉是戒。
比丘所學。
故說為師。
依何住者。
當依四念。
何謂四念。
謂觀内身遊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憂。
如是觀外身内外身受心法等亦如是。
此是所依。
故經說言。
若依四念。
名自境界。
不為魔縛。
若住五欲。
名他境界。
為魔所縛。
惡性比丘雲何共居者。
梵檀治之。
言梵檀者。
嘿不共語。
若心調伏。
為說離有無經。
一切經首置何字者。
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藂林等。
由佛教置。
故有此言。
第二門中。
言立意者。
雖知此言是佛教置。
佛本何意教置此言。
為生物信。
雲何生信。
言如是者。
阿難顯已信順以語。
令他衆生同己生信。
言我聞者。
阿難彰己從佛所聞。
非自制造。
以成可信之。
是何義而為生乎。
釋言。
信者入法初門。
攝法上首。
凡入佛法。
要先起信。
是故經中說信如手。
如人有手。
至珍寶所。
随意采取。
若當無手空所獲。
信有是義。
故為生之。
第三門中。
先解如是。
後釋我聞。
解如是中。
先就人定。
後正解釋。
定之雲何。
昔來相傳就阿難解。
阿難自言。
己之所傳。
如佛所說。
故名為如。
簡去相似行言是。
究尋此言。
乃是就佛。
非就阿難。
何故得知。
準大智論。
言如是者。
信順之辭。
阿難彰己信佛語道佛所說。
以為如是。
又溫室經初阿難自雲。
吾從佛聞于如是。
故名佛說以為如是。
但方言不同。
依外國語。
先舉所聞。
後舉如是。
故知名彼如來所說以為如是。
定之亦爾。
解釋雲何。
言如是者。
解有兩義。
一約法解。
二約人解。
言法者。
阿難道佛所說之言。
如于諸法。
故名為如。
說理如理。
說事如事。
說因如因。
說果如果。
如是一切如法之言。
是當道理。
故曰如是。
良以。
乖法名為非。
故如法之言。
得稱為是。
言約人者。
阿難道今釋迦所說如于過去一切佛說。
故名為如。
如諸佛說。
是當道理。
故名如是。
乖佛所說。
則名非故。
如佛所說。
得稱為是。
此之兩釋。
共成一義。
言我聞者。
阿難對彼未來衆生。
陳己餐說。
故言我聞。
聞實是耳。
何故稱我。
諸根之别。
皆我用具。
足故就主說言我聞。
法中元無人。
何處有主。
而言就主宣說我聞。
釋言。
法中雖無定主。
非無假者。
绾禦之義。
亦得稱我。
故涅槃雲。
譬如四兵合以為軍。
雖無定主。
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
此亦同然。
阿難既是得理聖人。
有何所以。
同凡說我。
釋言。
阿難雖複說我。
不同凡夫。
雲何不同。
說我有三。
一者凡夫。
見使未亡。
見心說我。
二諸學人。
見使雖除。
慢使猶在。
慢心說我。
三無學人。
見慢已除。
值世流布。
宣說言我。
今阿難結集法時。
身居無學。
見慢已除。
随世流布。
宣說我聞。
故不同凡。
無我是勝真谛所收。
有我不如世谛所攝。
何不從勝宣說無我。
從劣說我。
化我衆生。
法須如是。
若不須說我。
何由可得标别故。
此令人識知。
故須說我。
乃至諸佛化我衆生。
例皆同爾。
一時已下。
義雖兩兼。
今且對前一向證信。
自下偏就發起以釋。
于中處二。
人别有五。
文别有三。
言處二者。
一異處赴化序。
在舍衛玄起彼化。
二當處赴化序。
佛往逾阇欲為說經。
諸經之中。
多有此例。
言人五者。
謂佛化主。
王及夫人。
栴提勝鬘。
五人影向。
共為發起。
文别三者。
一明佛化主。
二王與夫人。
是生信時。
釋此一時。
略有三句。
一序異說。
二辨其非。
三顯正義。
異說如何。
昔來相傳。
佛說時阿難聞時無先後。
簡去傳聞之謬。
成上我聞。
故雲一時。
異說如此。
次辨其非。
先以事驗。
後以文證。
如何如經中說。
阿難是佛得道夜生。
彼小乘中。
佛成道已。
過六七日。
即便說經。
若依大乘。
過二七日。
佛便說經。
阿難爾時由在懷抱。
身不預會。
如來成道二十年後。
方始出家。
三十年後。
方為侍者。
自斯已前。
所說諸經。
多不親聞。
雖不親聞。
而所集經。
并雲一時。
驗之定非簡傳之辭。
又小乘中。
不得說言阿難是權。
明知非是聽說一時。
雲何得知阿難是佛得道夜生。
為诠此義。
須知阿難字立因緣。
阿難陀者。
是外國語。
此名歡喜。
喜有三義。
一以本因。
佛于往昔。
見過去佛。
号釋迦文。
侍者弟子。
名曰阿難。
國土眷屬。
與今無異。
因即發願。
願我當來成如今佛。
以斯本願。
侍者弟子。
今字阿難。
二以現緣。
阿難端正。
見者同喜。
改号歡喜。
三父母立字。
父母何緣以字歡喜。
喜時生故。
何者喜時。
佛得道時。
如來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既出家已。
五年習定。
六年自餓。
父王遣人。
恒往瞻伺。
知極羸惙。
常恐不全。
菩薩後時。
知餓非常。
受食乳糜。
欲取正覺。
魔作是念。
若佛成道。
空我境界。
聞道未成。
當敗其志。
造率官屬十八億萬。
來娆菩薩。
菩薩爾時入慈意定。
令魔眷屬颠倒堕落。
魔既被降。
便作是念。
菩薩力大。
非我能勝。
當惱其父。
遂即往詣淨梵宮上。
唱如是言。
悉達太子昨夜死矣。
王聞是語。
從床而堕。
猶若魚王熱沙所爍。
良久乃蘇。
念子在家當為輪王。
何期出家。
空無所獲。
未久之間。
菩提樹神。
以佛道成。
遂持天華。
慶賀父王淨飯宮上。
唱如是言。
地天太子昨夜成道。
明星出時。
降魔兵衆。
得成佛道。
故以天華。
用相慶賀。
王聞生疑。
向者有天。
言我子死。
今複有天。
雲子成道。
何者可信。
菩提樹神曰。
我言可信。
向者是魔。
故相惱其。
王聞大喜。
念子在家當為輪王。
今日出家。
為法輪王。
彼此無失。
前聞子死。
念忽聞洛。
一重大喜。
複聞道成。
兩重大喜。
未久之間。
王弟斛飯。
夜生阿難。
晨抱詣王。
弟于昨夜生一男。
王即報言。
我子成道。
汝複生男。
衆慶集。
與字歡喜。
以此推驗。
阿難定是得道夜生。
何由得言聽說一時。
事驗如此。
文證如何。
依轉法輪經。
阿難比丘結集法時。
在前結集轉法輪經。
口自稱雲。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遊